旅游概论课件_第1页
旅游概论课件_第2页
旅游概论课件_第3页
旅游概论课件_第4页
旅游概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旅遊的產生與發展第一節旅遊的產生一、人類的遷徙活動

這一時期人類客觀上既無旅行的物質基礎,主觀上亦無外出旅行的願望。當時人類遷移活動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說明他們不屬於現今意義上的旅行和旅遊。(一)人類旅行的產生旅行,是人們出於遷徙以外的任何目的,離開自己的常住地到異地作短暫停留並按原計畫返回的行為,注意旅行和遷徙的區別。(二)“享樂旅行”的出現標誌著旅遊的誕生所謂“享樂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娛樂和享受人生價值的需要而進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動。第二節古代旅遊

一、古代旅遊

(一)國外的古代旅遊旅行和旅遊首先是在世界最早進入文明時代的中國、埃及、巴比倫、印度和古代的希臘、羅馬發展起來的。(二)中國的古代旅遊

1、帝王巡遊例: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年),是西漢第五位皇帝。他七歲被立為太子,十六歲登基為帝,七十歲駕崩,在位時間五十四年,是中國第三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與另外兩位即位最長的皇帝康熙和乾隆一樣,漢武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他繼承了文景之治遺留下來的富強基礎,即位後便勵精圖治,對內攬人才、興文教、振經濟,對外伐四夷、通西域、顯國威,把西域王朝推向極盛。這位富創造力的皇帝曾創立多項制度及記錄,影響延及後世逾千年。2、官吏宦遊例:鄭和(1371~1435年)是明代偉大的航海家,在世界航海史上居於重要地位。從永樂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1年),他奉命率船隊七下西洋(南洋群島婆羅洲以西的南中國海、印度洋及其沿海地區),完成了舉世矚目的壯舉。張騫(約西元前175~西元前114年)是西漢傑出的外交家、探險家和旅行家,漢建元三年(西元前138年),奉武帝之命,帶100多人出使大月氏(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他從長安出發,經隴西(今甘肅臨洮),穿河西走廊,出陽關,走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幹納),過康居(今巴爾喀什湖一帶),到大月氏,行程7000多公里。3、商務旅行例如被歷史上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是海上商貿旅行線路。《漢書·地理志》說,漢武帝曾派遣官員率領“應募者”帶著大量黃金和絲織品,從雷州半島乘船駛過南海,進入暹羅灣,繞印度支那半島和馬來西亞半島,通過孟加拉灣到印度半島東海岸的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與當地交換明珠、壁琉璃(寶石名)等物品。印度商人也穿過麻六甲海峽來中國進行商業貿易。4、士人漫遊如唐代大詩人李白(701~762年),他25歲時“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到過湖南、江蘇、湖北、河南、山西、山東、浙江、陝西、河北、安徽、江西、四川等地。5、高僧雲遊如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年),13歲就出家為僧,先後在四川、湖北、河南、陝西等地,拜會高僧名師,尋求佛教真諦,通曉大乘小乘佛教第三節近代旅遊一、國外的近代旅遊

托馬斯·庫克的活動說明在近代國外的旅遊需求已日漸成熟,托馬斯·庫克旅行社的問世標誌著近代旅遊業的誕生。二、中國的近代旅遊

中國的近代旅遊指的是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誕生這一歷史時期的旅遊。第四節現代旅遊一、國外的現代旅遊

現代旅遊迅速發展的原因是:1.國際政治局勢相對穩定,國際聯繫不斷加強2.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3.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旅行的時空距離縮短4.生產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帶薪假期得以增加5.人們旅遊意識增強,旅遊需求增多6.教育事業發展、資訊技術進步和旅遊宣傳效果的影響7.各國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二、中國的現代旅遊中國的現代旅遊分為三個階段:1、開創階段(1949——1977年),此階段有兩個重要的標誌:(1)新中國旅遊業的誕生是以兩個旅遊機構的建立為標誌:1954年成立的“中國國際旅行社”和1957年由各地的華僑服務社組建而成的“華僑旅行社”(1974年改名為中國旅行社)。(2)新中國旅遊業的拓展是以“中國旅行遊覽事業管理局”的建立和中國客源市場的轉移以及旅遊者構成的變化為標誌。2、改革振興階段(1978年——1990年)這一階段在一系列正確的旅遊方針政策指引下,通過不斷改革,突破了我國旅遊業長期以來基本屬外事接待的模式,旅遊業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經濟事業的性質得到肯定。3、全面發展階段(1991年至今)3、全面發展階段(1991年至今)中國旅遊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入境旅遊、國內旅遊、出境旅遊三大市場繁榮興旺。2005年,中國入境旅遊人數達1.2億人次,入境過夜旅遊人數達4680萬人次,國內旅遊人數達12億人次,出境旅遊者達3100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達5286億元人民幣,國際旅遊收入達到293億美元,旅遊總收入達7680億元人民幣。

表1-32020年世界十大旅遊目的地國家

接待人次(百萬)

市場份額(%)

中國137.18.6美國102.46.4法國93.35.8西班牙71.04.4中國香港59.33.7義大利52.93.3英國52.83.3墨西哥48.93.1俄羅斯47.12.9捷克44.02.7表2-42020年世界十大客源國國家

出境旅遊人次(百萬人)

市場份額(%)

德國163.510.2日本141.58.8美國123.37.7中國100.06.2英國96.06.0法國37.62.3荷蘭35.42.2加拿大31.32.0俄羅斯30.51.9義大利29.71.9三、現代旅遊的特點(一)普及性或大眾性(二)地理集中性(三)增長的持續性(四)旅遊活動的規範性(五)市場競爭的激烈性(六)旅遊方式的多樣性第二章旅遊學習目標◆掌握旅遊的定義、基本屬性,衡量旅遊發展狀況的三大指標;◆分析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及兩者協調發展的途徑;◆熟悉旅遊活動類型的劃分方法。熟悉制定房價的步驟和基本方法第一節旅遊的概念

一、德國學者對旅遊的定義在德語中,“旅遊”一詞是由“陌生者”和“交往”兩個詞複合而成的。1927年以蒙根、羅特為代表的德國學者在其出版的《國家科學詞典》中對旅遊的定義是:“狹義的理解是那些暫時離開自己的住地,為了滿足生活和文化的需求,或個人各種各樣的願望,而作為經濟和文化商品的消費者逗留在異地的人的交往。”這一定義認為旅遊是一種交往活動。二、瑞士學者對旅遊的定義(“艾斯特”定義)1942年瑞士學者漢澤克爾和克拉普夫合著了名為《普通旅遊學綱要》的著作,在該著作中給旅遊下的定義是:“旅遊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現象和關係的總和。這些人不會導致永久居留,並且不從事任何賺錢的活動。”這一定義20世紀70年代被“旅遊科學專家國際聯合會”(Ass0ciationaleInternationaledExpertsScientifiquesduToutisme)採用,所以又稱“艾斯特”(AIEST)定義。這個定義並不是把旅遊看作是某種單純的活動,而是強調了旅遊活動中必將產生的相關的經濟和廣泛的社會關係,即旅遊者和其他旅遊者、旅遊地、旅遊地居民、旅遊企業等之間既存在著經濟聯繫,也發生著相應的社會關係。

三、奧地利學者對旅遊的定義

20世紀50年代,奧地利的維也納經濟大學旅遊研究所對旅遊所下的定義為:“旅遊可以理解成暫時在異地的人的空餘時間的活動。主要是出於休養;其次是出於受教育,擴大知識和交際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參加這樣或那樣的組織活動,以及改變有關的關係和作用。”這一定義把各種旅遊的目的都綜合在一起作了通俗而淺顯的說明。四、法國學者對旅遊的定義

1966年法國學者讓·梅特森對旅遊所下的定義是:“旅遊是一種休閒活動,它包括旅行或在離開定居地點較遠的地方逗留。其目的在於消遣、休息或為了豐富他的經歷和文化教育。”五、英國學者對旅遊的定義

1972年,英國薩裏大學的伯卡特和梅特利克認為:“旅遊發生於人們前往和逗留各種旅遊地的流動,是人們離開他平時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暫時前往一個旅遊目的地運動和逗留在該地的各種活動。”這一定義指出了旅遊最本質的特徵——人的流動,一切運動都包含著流動,但並非一切流動都是旅遊。六、美國學者對旅遊的定義

1979年,美國通用大西洋集團有限公司馬丁·普雷博士到中國講學時說:“旅遊是為消遣而進行旅行,在某一國家逗留的時間至少超過24小時。”1980年,美國密執安大學羅伯特·麥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兩位教授在《旅遊學——要素、實踐、基本原理》一書中指出:“旅遊可定義為在吸引和接待旅遊及其訪問者的過程中,由於遊客、旅遊企業、東道國政府及東道國各地區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切現象和關係的總和。”七、世界旅遊組織和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對旅遊的定義該組織認為“旅遊是人們為了休閒、商務和其他目的,離開他們慣常的環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活動”。為了統計上的便利和統一,確定了其中所指的在外地的暫時停留“不超過一年”的標準,同時指出“訪問的主要目的不應是通過所從事的活動從訪問地獲取報酬”。

綜合人們對旅遊定義的不同表述,我們可以看到人們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已經取得共識:其一,旅遊是人們離開自己的定居地,去異國他鄉訪問的活動。這一點反映了旅遊活動的異地性。其二,旅遊是人們前往旅遊目的地,並在那裏作短暫停留的訪問活動。這種短期停留有別於移民性的永久居留,這一點反映了旅遊活動的暫時性。其三,旅遊是人們的旅行和暫時居住而引起的各種現象和關係的總和。它不僅包括旅遊者的活動,而且包括這些活動在客觀上所產生的一切現象和關係,這一點反映了旅遊現象的綜合性。鑒於以上分析,依據現代旅遊發展的客觀實際,可以對旅遊作出以下定義:旅遊是人們出於主觀審美、娛樂和社會交往等非就業性目的,暫時離開自己的常住地到目的地作短暫停留所引起的一切現象和關係的總和。第二節旅遊的基本屬性

一、消費屬性生產和消費是人類活動對立統一的兩大領域,純粹地講,前者是對生活資料的創造和積累,後者則是對生產成果的耗用。在大眾旅遊活動過程中,必然性地將涉及到食、宿、行、遊、購、娛等多種要素,每一要素的發生,顯然都是一種典型的消費行為。旅遊在其全過程中既不向社會也不向旅遊者個人創造任何外在的可供消費的資料,相反,卻吞噬著旅遊者以往的積蓄和他人的勞動成果。即使在比較極端的情況下,如僅限於個人流連山水,陶醉於大自然的美景,他也是在消磨本可以用於創造財富的生產時間。當然,由於旅遊自身的特徵使然,旅遊消費與人們的日常消費往往存在著諸多的差異。

從時間維度上說,旅遊消費是一種“間歇式消費”,兩次消費的發生通常相隔較長一段時間;而日常消費是一種“連續性消費”,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重複性發生。從行為方式上說,旅遊消費是一種“井噴式消費”,在短短的旅遊期間集中消費額度大,無理性消費成分較多;日常消費則是一種“溪流式消費”,理性色彩較為濃烈,凡事表現為精打細算,小進小出。從實際效用上說,旅遊消費主要是一種心理體驗過程,謀求精神上的歡娛;日常消費則主要是為了維持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所做出的購買行為。從實質上看,旅遊消費也不可能完全超脫於一般性的日常消費,因為消費導向及意義的不同,旅遊消費在某些方面可能表現為對日常消費的畸變。

因此,對個人而言,旅遊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消費活動,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正在發展成為現代社會人們生活中的一種基本需要。在人類與自然界的長期鬥爭中,人類為自身的生存需要奮鬥了許多個世紀。只是在近代,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收入逐步增加,在基本生活需要解決之後,他們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因此,現代社會人們除了進一步發展自身的物質需要外,還產生了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享樂的需要。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最反映人的本質的是人的需要;該理論認為人類的需要分為五種,從低層次需要到高層次需要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成就需要。旅遊則是滿足人們社交需要的一種較好的形式。所以,人們在基本生活需要相對滿足之後,拿出部分收入和時間進行這種較高層次消費的旅遊活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向。

從主觀上來講,人們外出旅遊旨在借助各種休閒活動來調節原有的程式化生活。在旅遊觀覽與體驗過程中,自然天放的隨意性和暢神自娛的目的性始終佔據著主導地位,人們短暫地進入一種相對自由狀態,沒有了生活與工作的壓力,也無須勞作,真正達到了“身”與“心”的雙重休整。旅遊是生活的休閒階段,是多種休閒活動的集合,旅遊者在目的地停留期間,除了吃、喝、睡等滿足生理需要的活動之外,所有其他活動,如觀光、遊覽、聊天、購物、棋牌、健身等都具有鮮明的休閒性質旅遊還是人們打發閒暇時間的一種積極手段。不同於其他的一些消閒方式,旅遊既可以增長見識,又能夠擴大社會交往,許多康體性質的旅遊活動還有益於生命機體的調適,因而備受人們的青睞。但是,用於旅遊的閒暇時間必須具備一定的完整性,因此,人們的旅遊行為往往集中於公休假日。

在我國週末雙休日和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黃金周是旅遊的高峰期,前者適宜於近程旅遊休閒,後者則適合到較遠的距離之外去體驗異域風情。帶薪假期是大規模推動度假旅遊的有效措施。工作性質的不同,導致人們帶薪假期的存在狀態也有所不同。例如,教師的寒暑假就是一種典型的帶薪假期形式;國家公務員的帶薪假期則是一種福利,通常採取輪流制;而一般公司員工的帶薪假期更是具有隨機性,取決於公司的效益和工作繁忙程度。傳統節假日是人們另一種相對完整的自由時間形態,分佈在一年中特定的幾個時期,由於一般為時較短,又多有傳統的節俗活動內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們外出旅遊,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節俗觀念的日益淡化,人們利用傳統節假日旅遊的趨勢明顯增加。三、社交屬性

旅游活动加快了人员、信息、物质和资本的流动,在这些人类本身和各种资源的流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促进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了解,能增进各地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在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事物、新的信息层出不穷,人们除了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进行了解外,也越来越重视社会交往的作用,通过交往拓展了解的途径,结交新友,增长见识,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旅游是实现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相互交往和交流的一种好形式。首先,通过到异地的旅游,人们不仅可以亲身了解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面貌和风俗民情,而且在旅途中可以接触当地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的居民,通过交往实现情感上的交流。其次,在旅遊中,人們還會接觸到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國度的遊客,實現同當地居民以外更大範圍的交往活動。最後,這種接觸和交往是自由自在的,既不受地域、種族和信仰的限制,又不存有固定的偏見,因而這種交往是自然的、大方的、純真的,氣氛也比較輕鬆愉快,容易溝通彼此的思想感情,達到相互瞭解、增進友誼的目的。四、審美屬性

追求身心愉悅,獲取最大的審美享受是每個旅遊者的願望。老子在兩幹多年前就把“辛美”、“至樂”即一種超然至上的美感、快感歸結為遊的最高旨趣,可以說這是至今發現的關於旅遊活動審美主題最早的命題。在旅遊活動中,自然美、藝術美、生活美、服務美……融為一體,審美需求、審美情趣、審美感受……貫穿於旅遊活動全過程。自然界中的名山大川、峻嶺奇石、小橋流水、大漠孤煙、黃昏夕照、松柏竹梅……傳統文比中的戲劇繪畫、音樂舞路、園林建築……乃至各種適應旅遊者求新、求奇、求險而出現的娛樂活動,無不處處洋溢著美、滲透著美,滋潤著旅遊者的心靈。就連烹飪,在人們追求美食、美飲中也成為一種藝術。

旅遊者外出品嘗菜肴,不僅講究菜點本身的色美、味美、形美、技術美、意趣美,而且講究伙食器具的造型美、質地美和飲食環境的優美.包括環境佈置美、餐桌擺設美、宴席配樂美、服務美等。旅遊活動中的一切,有的表現為靜態美,有的表現為動態美,總之都審美化了。旅遊者在欣賞自然風光之美、文化藝術之美和社會生活之美中,感受到萬物存在與運動的意蘊,從而物我融合,景我融合,最終心靈得到慰藉。第三節旅遊的類型旅遊的類型按旅遊區域劃分國際旅遊國內旅遊按旅遊目的劃分觀光旅遊度假旅遊公務旅遊個人或家庭事務旅遊專項旅遊按旅遊者消費水準劃分豪華旅遊大眾旅遊按組織形式劃分團體旅遊散客旅遊按旅遊者年齡特徵劃分兒童旅遊青年旅遊中年旅遊老年旅遊第四節衡量旅遊活動發展狀況的指標

—、旅遊收入旅遊收入通常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旅遊目的地國家或地區因接待來訪的國內外遊客,向其提供各種商品和服務而獲取的直接收入。分為國內旅遊收入和國際旅遊收入,通常用抽樣調查法進行統計。旅遊收入固然是衡量現代旅遊發展的重要尺度,但是如果僅僅使用這種貨幣標準去衡量某地旅遊發展的好壞,認為旅遊收入數字越大越好,則未免有些片面。因為有時旅遊收入的增加可能是這一地區來訪旅遊者人次過量增加的結果。如果旅遊收入的增加是以超負荷接待所帶來的環境破壞為代價,那麼無論其旅遊收人多高、都是一種不正常的發展。因此,對於一個旅遊地區發展旅遊事業,爭取旅遊收入增加,必須是在旅遊資源開發,旅遊基礎設施等配套建設和接待旅遊者人次相適應的基礎上,才屬於旅遊的正常發展。

二、旅遊人數

(一)入境旅遊人次數統計我國的入境旅遊人次數是根據邊防入境登記對某一時期內來訪國際旅遊者進行數量統計的,其缺點是包含了日常往來的邊境居民,他們並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入境旅遊者。有的國家入境旅遊人次數是根據酒店住宿登記,其缺點是遺漏了邊境一日遊遊客和在親友家中住宿過夜的入境旅遊者。(二)出境旅遊人次數統計國際上通常做法是出境旅遊者回國入境時,通過抽樣調查的方法進行統計。(三)國內旅遊人次數統計國際上通常做法是定期的國內旅遊抽樣調查進行統計測算。我國由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總隊(1993年以來)和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2000年以來)分別對城市居民和農村農民開展國內旅遊抽樣調查。三、人均停留天數這一指標是計算旅遊者在某一時期內在旅遊接待國或地區的過夜次數或者停留天數,主要是為了配合來訪旅遊人次更全面地說明接待旅遊情況而設計的。目前,現代旅遊的發展有這樣一種趨勢,即隨著人們第二假期的普及,人們出遊次數正在增加,並且一次出遊訪問多國的旅遊安排也越來越流行。因而具體到旅遊接待國來說,所接待來訪旅遊人次雖然會增加不少,但旅遊收入卻未必會增加很多,因為在旅遊人次總數增加的同時,旅遊者在該國或該地區的停留天數卻在減少。如果將停留天數與來訪旅遊人次配合,例如計算接待旅遊者的人天數(旅遊人次×平均停留天數),便能更全面地反映出某一時期內,旅遊接待國(或地區)的接待狀況,並且便於更有意義地同過去的接待情況以及同其他接待地區的同期情況加以比較。

第四章旅遊資源學習目標◆瞭解旅遊資源開發的內容;◆掌握旅遊資源的概念、分類特徵;◆熟悉旅遊資源評價方法及開發的原則;◆理論聯繫實際旅遊資源被破壞的原因及其保護措施。第一節旅遊資源的基本概念一、旅遊資源的定義1、凡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為旅遊業所利用,並由此產生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因素和條件即稱為旅遊資源。2、凡是能為人們提供旅遊欣賞、知識樂趣、度假休閒、娛樂休息、探險獵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來和消磨時間的客體和勞務,都可稱之為旅遊資源。3、旅遊資源是指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歷史文化遺產,以及直接用於旅遊目的的人工創造物的綜合。4、凡是能夠造就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環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會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觀事物,都構成旅遊資源二、旅遊資源的分類(一)根據旅遊資源的基本屬性分類按照旅遊資源的屬性對其進行分類是目前較為流行的一種分類方法。根據這種分類方法,人們一般將旅遊資源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類(也有學者主張將人文旅遊資源進一步細分,從而出現包括社會旅遊資源的“三分法”)。

1、自然旅遊資源所謂自然旅遊資源是指依照自然發展規律天然形成的旅遊資源,是可供人類旅遊享用的自然景觀與自然環境。自然旅遊資源的形成有一定的地學條件,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它是地球表層所有自然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以及有規律運動的結果。根據2003發佈《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自然旅遊資源分為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和天象與氣候景觀等四主類,其中又以前兩類數量最多、分佈範圍最廣。

2、人文旅遊資源所謂人文旅遊資源是指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進程中,由人類社會行為促使形成的具有人類社會文化屬性的各種人與事物。其形成和分佈不僅受歷史、民族和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制約,而且還受自然環境的深刻影響。根據2003發佈《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人文旅遊資源分為遺址遺跡、建築與設施、旅遊商品、人文活動等四主類(二)根據旅遊資源的管理級別分類

1.世界級旅遊資源主要包括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分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名勝古跡,列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自然保護區,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的世界地質公園。它們具有全球性的藝術觀賞、歷史文化以及科學研究價值,是世界上品味和知名度最高的旅遊資源。截至目前為止,我國先後有31處名勝古跡被列入《批准》,有24個自然保護區被列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有12家地質公園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2、國家級旅遊資源

2.國家級旅遊資源主要包括國務院審定公佈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由原林業部批准建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此外,國家旅遊局分別在1985年和1991年以遊客投票和專家打分相結合的形式組織評選的“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和“中國旅遊勝地40佳”,以及1997年確定的中國旅遊王牌景點35處,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也應該視為國家級旅遊資源。

3.省級旅遊資源主要包括為數眾多的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森林公園。它們具有較為重要的藝術欣賞、歷史文化和科學研究價值以及濃郁的地方特色,在省內外均有較大的影響。

4.市(縣)級旅遊資源主要包括市(縣)級風景名勝區和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們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歷史文化和科學研究的價值,是鄰近地區或本地遊客主要的遊覽對象。(三)根據專題旅遊專案分類將旅遊資源分為歷史考察專題旅遊資源、尋根祭祖專題旅遊資源、科學考察專題旅遊資源、文化交流專題旅遊資源、體育娛樂專題旅遊資源等。(四)根據旅遊資源的利用限度和生成價值分類將旅遊資源分為再生性旅遊資源、非再生性旅遊資源等三、旅遊資源的特點(一)旅遊資源的共性

1.地域性與廣域性

2.季節性和時代性

3.多樣性和綜合性

4.審美性與文化性

5.價值變異性

6.不可轉移性

7.複雜性和多涵性

8.永續性和不可再生性(二)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的特徵

1、自然旅遊資源的特徵(1)地帶性(2)季節性和週期性(3)不可移置性

2、人文旅遊資源的特點(1)歷史性(2)人為性和可創造性(3)可移置性(4)文化性第二節旅遊資源評價

一、旅遊資源的評價因數(一)品質因數(二)環境因數(三)市場因數(四)社會經濟因數二、旅遊資源評價的類型和方法

(一)旅遊資源評價的類型

1.單項評價旅遊資源是由多個要素組成的,每一個要素都是旅遊資源組成的重要部分,但對於某一旅遊活動來說,都會有一個或幾個因素對旅遊活動的品質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氣候的適宜性評價對戶外旅遊活動的影響,美國學者特吉旺設計了舒適指數和風效指數,根據大多數人的生理感受對當地氣候進行評估。

用月平均最高氣溫和月平均最小相對濕度、月平均最低氣溫和月平均最大相對濕度,查舒適指數圖確定舒適指數等級。用月平均最高氣溫、月平均最低氣溫和月平均風速三個指標查風效指數圖,得出風效指數等級。2.綜合評價旅遊資源綜合評價是指對旅遊資源的整體價值進行評價。旅遊資源綜合評價系統中的評估因數大都有權重值,評估的結果多是數量化的指數值,在綜合指數評估中,以單項資源分析評價為基礎。

(二)旅遊資源評價方法

1.定性評價方法(1)一般體驗評價法一般體驗評價是評價者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對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旅遊資源就其整體品質進行定性評估。通常是旅遊者在問卷上回答有關旅遊資源的優劣順序,或統計報刊、旅遊書籍、旅行指南上出現的頻率,或邀請各方面的專家討論評議,從而確定一國或地區最出色的旅遊資源。這種評價多是由傳媒機構或傳媒管理機構發起。如1985年《中國旅遊報》發起的“中國十大名勝”和1995年國家旅遊局主持的“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等的評選,就是運用的這種方法。這種方法常局限於少數知名度較高的旅遊資源,無法用於一般類型或尚未開發的旅遊資源。(2)美感品質評價法旅遊資源美感品質評價一般是基於對旅遊者或專家體驗的深入分析,建立規範化的評價模型,評價的結果多是具有可比性尺度或數量值。其中對自然風景品質的視覺美評價已經較為成熟,目前較為公認的有四大學派,即專家學派、心理物理學派、心理學派以及現象學派。(3)“三三六”評價法由北京師範大學盧雲亭先生提出,該方法通過評估旅遊資源的三大價值(即歷史文化價值、藝術欣賞價值和科學考察價值)、三大效益(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以及六大條件(即景區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景物或景類的地域組合條件、景區旅遊容量條件、施工難易條件、投資能力條件、旅遊客源市場條件),達到評價旅遊資源的目的。

(4)資源及環境綜合評價法上海社會科學院的黃輝實從旅遊資源本身和資源所處環境兩個方面對旅遊資源進行定性評價。對旅遊資源本身的評價,採用美、古、名、特、奇、用六個標準進行衡量;對旅遊資源所處環境的評價,採用季節、污染、聯繫、可進入性、基礎結構、社會經濟環境、旅遊市場七個標準進行評價。(二)定量評價方法旅遊資源的定量評價方法主要有層次分析法、價值工程法、指數評價法等,多選用層次分析法。第三節旅遊資源開發

一、旅遊資源開發的原則(一)獨特性原則(二)市場導向原則(三)保護性開發的原則(四)遊客參與原則(五)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六)美學原則(七)綜合開發原則(八)成本最優化原則二、旅遊資源開發的內容(一)景點或風景區的規劃和建設任何一種旅遊資源不經過有意識的開發和建設,是無法融入旅遊業開展大規模的旅遊接待活動的,只不過在開發的深度和廣度上有所差異。因此,這項工作是旅遊資源開發的核心部分,也是整個旅遊開發工作的出發點。不論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的旅遊資源,都是在特定的自然、歷史、社會背景下形成的,絕大多數資源本身是與旅遊活動沒有直接聯繫的,因而缺乏旅遊活動開展的基本條件,這也就對旅遊資源開發和建設提出了客觀要求。這種建設,從內容、形式上說,既可以是對尚未利用的旅遊資源的初次開發,也可以是對已經利用了的景觀或旅遊吸引物的深度開發,或進一步的功能發掘;既可以是對現實存在的旅遊資源的歸整和加工,也可以是從無到有建造一個新的景點。

從其性質來看,既可以是以開發建設為主的,也可以是以保護維護為主的開發活動。並且,從動態來說,這種開發活動的內容、性質也是在發展變化的,例如,九寨溝——黃龍景區旅遊資源的開發,就經歷了從尚未利用的初次開發到目前深度開發的過程,其開發工作的性質也由建設向保護轉化。隨著旅遊資源的不斷開發,景區建設中許多問題逐漸凸現,如環境品質下降、旅遊資源被破壞、旅遊地間及建設專案間的惡性競爭等,開發者和管理者遂在資源開發過程中進行有意識、有計畫的設計和調整,從而將旅遊規劃引入旅遊資源開發和景區建設,使其規範化、合理化。(二)提高旅遊資源所在地的可進入性可進入性問題,主要是指交通、通信條件,包括交通線路、交通設施、交通方式以及現代化的通信設施等。旅遊活動的異地性特徵表明,旅遊者通常是經過一定距離的旅行後,方才進行遊覽活動的;也就是說,旅遊者從所居住的地方到目的地,必須借助於一定的交通條件。因此,沒有一定的交通設施和交通條件,旅遊活動就不可能實現,旅遊資源的開發就毫無意義。特別是在現代旅遊業中,旅遊的出遊範圍越來越大,遠距離旅遊已漸成規模。這對可進入性條件的具體指標如交通線路的通達性、交通方式的舒適性與便捷性等,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果某地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且特色突出,使交通狀況惡劣,可進入性較差,則會極大地減弱遊客選擇該地旅遊的動機。

景區內部的交通狀況同樣重要,通常要求做到“進得來、散得開、出得去”。這樣,不僅可使遊客來去方便,取得完美的旅遊經歷,還可以使旅遊資源的開發者在保障資源品質的同時,獲得預定的各項效益。還要在滿足現代旅遊者需求的前提下,建設良好的通信設施。所以,重點解決可進入性問題,可使旅遊資源開發的目標得到保障,使旅遊者選擇旅遊地時沒有顧慮。(三)建設和完善旅遊配套設施旅遊吸引物是旅遊者到達旅遊地後的主要目標,但在遊覽過程中游客仍有基本生活需要,這就決定了旅遊地必須要建設向旅遊者提供相關服務所必需的旅遊配套設施。旅遊配套設施包括旅遊服務設施和旅遊基礎設施兩種。旅遊服務設施,主要是供外來旅遊者使用的,一般包括住宿、餐飲、交通及其他服務設施,其中一部分也為本地居民的生活需要提供服務。旅遊基礎設施,是為了旅遊地居民生產生活需要所提供給大家共同使用的設施,如水、電、熱、氣的供應系統,廢物、廢水、廢氣的排汙處理系統,郵電通信系統,安全保衛系統等,它們並不直接為旅遊者服務,但在旅遊經營中是直接向旅遊者提供服務的部門和企業必不可少的設施。

總之,旅遊配套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既配合旅遊資源的開發滿足遊客的多方位需要,又使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區域經濟密切聯繫,得到有力的支持。但由於旅遊配套設施,一般投資大、週期長,因此對其建設規模、佈局、數量必須嚴格論證和審批,做到適度超前發展,避免設施的不足和浪費,從而為旅遊地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和開發條件。

(四)完善旅遊服務旅遊服務是旅遊產品的核心。旅遊者購買並消費旅遊產品,除了在餐館和旅遊生活中消耗少量有形物質產品外,大部分是接待和導遊服務的消費。所以,旅遊資源只是旅遊活動的吸引物和旅遊產品的基本條件,其開發必須注重旅遊服務的完善。從旅遊供給的角度來看,旅遊服務包括商業性的旅遊服務和非商業性的旅遊服務。前者一般是指當地旅行社的導遊和翻譯服務、交通部門的客運服務、飯店業的食宿服務、商業部門的購物服務,以及其他部門向旅遊部門提供的營業性接待服務;後者一般包括當地為旅遊者提供的旅遊問詢服務、出入境服務,以及當地居民為旅遊者提供的其他義務服務。

旅遊服務是由各種單項服務組合而成的綜合服務,提供服務的人是來自旅遊業各部門的從業人員及當地群眾,他們服務品質的好壞取決於自身素質的高低,而這又影響到旅遊地對旅遊者的吸引程度。因此,必須通過各種方式,根據客源市場的變化以及旅遊業發展的要求,對從業人員不斷進行提高性培訓,以提高服務水準和品質,達到完善旅遊服務的目標。(五)加強宣傳促銷,開拓客源市場發展旅遊業,就是開發旅遊地本身所具有的旅遊資源,利用一切有利條件,滿足市場的旅遊需求,發展完善的產業結構,獲得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旅遊資源的開發並不僅僅是簡單地將目標集中於旅遊資源本身進行景點開發和配套設施建設等,還必須進行市場開拓工作,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市場開拓工作,一方面是將景點建設及旅遊活動的設置與旅遊需求趨向聯繫起來,即根據旅遊者消費行為特徵,進行旅遊資源開發的具體工作;另一方面,通過多種媒介加強宣傳促銷,將旅遊產品介紹給旅遊者,不斷開拓市場、擴大客源,實現旅遊資源開發的目的。(六)重視旅遊資源的保護旅遊資源的開發者和經營者在經濟效益的驅動下會積極地投資開發,但在這種思路引導下往往會忽視旅遊資源的保護。那些被自然或人為因素破壞或損害的旅遊資源若不及時加以整治和修復,就會繼續衰退,有些會完全消失,無法恢復。因此,一方面要在旅遊從業者和當地群眾間樹立資源保護的觀念,把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思路融入到旅遊地的每一個角落;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學保護旅遊資源的機制,定期進行檢查、維護,及時發現問題並合理解決,從而有效地保護旅遊資源,保證旅遊資源開發工作的順利進行。(七)營造良好的旅遊環境旅遊地的旅遊環境,可以充分展示旅遊資源的地域背景,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遊政策、出入境管理措施、政治動態或社會性安定狀況、社會治安、風俗習慣,以及當地居民的文化修養、思想觀念、好客程度等,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對旅遊者產生吸引或排斥作用,進而影響旅遊資源開發的效果。因此,營造良好的旅遊環境既可突出本地旅遊資源的特色,又可提高旅遊者對旅遊資源的認可度和滿意程度。該項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有利於旅遊業發展的旅遊政策;制定方便外來旅遊者出入境的管理措施;保持穩定的政治環境和安定的社會秩序;提高當地居民的文化修養,培養旅遊觀念,養成文明禮貌、熱情好客的習慣等。第三節旅遊資源開發

一、旅遊資源開發的原則(一)獨特性原則(二)市場導向原則(三)保護性開發的原則(四)遊客參與原則(五)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六)美學原則(七)綜合開發原則(八)成本最優化原則二、旅遊資源遭受破壞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突發性破壞自然界中常發生的地震、山火、海潮、火山噴發等災害對旅遊資源的破壞力是巨大的,而且這種破壞在短時間內完成,破壞力度大,有時會導致旅遊資源在一夜間化為烏有。如1995年8月江西廬山發生了嚴重的泥石流,在北山公路和南山公路以及從含鄱口到三疊泉景區都大面積發生泥石流,有幾十處,從植物園到五老峰一段的公路,經過一個多月的清理還沒有清理乾淨,嚴重影響了該景區的旅遊活動。南京市棲霞山公園於1995年發生地面塌陷,面積達到200平方米,深達7~8米,嚴重威脅到了明鏡湖和棲霞寺等景觀。同年杭州西湖風景區水泥道路上塌陷出一個面積為20多平方米、深達8米的大坑,積水達到5米深。

2.緩慢性破壞在自然條件下,一些遺跡歷史久遠,長時間受到風吹雨淋,再加上所處的外部環境和動物的破壞,導致旅遊資源本身發生了各種物理、化學變化,旅遊資源本身的形態和性質隨著發生了緩慢的變化,這又稱風化。這種外界空氣、氣候條件的變化給很多旅遊景點造成了危害。如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由於大氣中嚴重的煤塵和降雨中的酸性物質過多,每一尊佛像的表面都披上了一層黑紗,許多佛像風化嚴重,面目全非。西安冶金建築學院所做的《大雁塔傾斜及其加固問題的研究》課題,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確認大雁塔每年向西北方向逐漸傾斜,傾斜速度每年1毫米,塔基每年下沉120毫米。這些變化雖然不是十分明顯,但如果持續下去,若干年後大雁塔會有倒塌的危險。

除此之外,一些動物也是造成旅遊資源遭到破壞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些廣場為了吸引遊客,放養了鴿子,但這些鴿子排出的糞便遍佈景區,很難清洗,而且這些糞便對旅遊資源的生物化學分解作用也會導致旅遊資源的緩慢破壞。況且糞便對建築和雕像的化學分解作用遠遠大於工業廢氣。除了糞便之外,一些昆蟲也會對旅遊資源產生破壞。像成都市的望江樓“崇麗閣”、武侯祠、德陽孔廟、眉山三蘇祠、青城山等一大批旅遊景點的文物古跡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白蟻侵蝕,近年來僅成都市因蟻害造成的損失就達2000萬元,而古代建築一項損失就達1000萬元。(二)人為因素1.戰爭破壞戰爭是人類摧毀旅遊資源最具有毀滅性的一種行為。戰爭的炮火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使一處文物古跡化作一片瓦礫。從歷史上看,最早的是秦始皇的阿房宮被項羽縱火焚燒,大火三月不滅。根據楊衒之所著的《洛陽伽藍記》中記載:“在北魏時期洛陽城內外共有寺院1367所,經過爾朱榮之亂盡毀。”我國歷史上集中外園林於一體的“萬園之園”——圓明園,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縱火燒毀,園中珍寶被洗劫一空,至今仍有大量文物流失國外。在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將蘇聯具有兩百多年歷史藏有三百多萬件珍品的冬宮化為一片廢墟。就是現在這種情況仍然存在,2001年,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把聞名世界的巴米揚大佛炸毀,引起了世界人民的憤慨。2.建設性破壞我國在建國之初,對於旅遊資源的重視程度不夠,拆毀了很多古代遺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或經濟建設。在經濟建設中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局部利益置文物古跡於不顧,擅自拆毀舊城牆、舊建築。以哈爾濱為例,它素有“東方小巴黎”之稱,當時是對俄羅斯和歐洲通商的一個口岸,在哈爾濱的建築中,一部分屬西方建築,一部分融西方建築和東方建築為一體,可以說是西方各國建築風格的彙集之所。像哥特式建築、巴洛克建築等。就是今天仍有很多西方的建築學家來哈爾濱參觀考察。但在建國以後很長時間沒有人對這些破舊的建築感興趣,認為毫無價值,任意拆毀。導致現存的建築主要集中於中央大街,而且是很少的一部分了。如果原來的建築能夠很好保存下來,哈爾濱無疑是一所“建築博物館”。3.旅遊開發經營性破壞在早期的旅遊規劃中,某些旅遊規劃人員和旅遊專案建設者沒有生態保護意識,大肆砍伐景區樹木或在旅遊景區內興建賓館飯店等接待設施,致使旅遊接待區與旅遊觀賞區緊密相連,當時的目的是考慮當地接待設施的經濟利益,而且可以使遊客參觀遊覽方便。結果賓館酒店所產生的廢水、廢氣及遊客產生的生活垃圾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當地的旅遊資源。現在很多旅遊規劃中都計畫建造索道,但這些索道的建設,一方面在建設之初要開山炸石造成對旅遊資源的破壞,另一方面索道也破壞了旅遊資源的整體美。當遊客登山時,在美麗的自然風光中卻橫著一條索道,甚至有很多索道就在遊客頭頂,這種做法極大地降低了風景的優美度,是一種有待解決的問題。

在旅遊從業人員中有些導遊甚至是旅遊區的管理人員,為了取悅於遊客和賺取一些額外的經濟利益,把一些不對外開放的景點,搞有償參觀,向外開放,使一些極其珍貴的資源遭到了不應有的損失。還有一些從業人員生態保護意識不強,在工作中對於一些遊客危害旅遊景點的行為不予以阻止。例如泰山的某些導遊在帶客人遊覽時,都留給客人一些時間在“迎客松”前照相,而沒有提醒遊客注意景點的保護,致使迎客松受到損害,現在用鋼索固定。

4.旅遊者的破壞旅遊者的破壞在所有人為破壞中佔有很大比重。隨著我國國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國家對旅遊業的大力提倡,每年春節、“五一”、“十一”旅遊黃金周的開展,使得各個旅遊景點人滿為患,遊客的大量湧入,給旅遊景區帶來的壓力是巨大的。這裏涉及遊客的生理汙物和生活汙物排放問題、旅遊交通問題、旅遊接待問題等各方面,從旅遊規劃的科學性來講,這種如此集中的遊客湧入對旅遊資源的破壞力是相當巨大的。特別是旅遊旺季,遊客呼出的氣體導致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加劇,對壁畫、石像、雕刻等影響較大,會使一些古跡表面失去光澤,顏色變得灰暗,甚至發黑。有一些不文明遊客在寺廟的柱子上亂刻亂畫破壞文物,在一些禁止拍照的景點拍照,致使閃光燈的閃爍引起景觀表面老化、褪色。隨著遊客數量的劇增,對區域內地面的過量踩踏,導致土壤板結。有些景點的地磚每年大量磨損,頤和園長廊的地磚隔幾年要全部更換一次,故宮地面的“金磚”每年也要更換總面積的15%才能夠勉強支撐。其中的回音壁由於早期遊客的大量拍打、撫摸也使之受損嚴重。

三、旅遊資源保護的對策(一)杜絕人為破壞旅遊資源的對策透過旅遊資源人為破壞原因的表面看本質,其根源主要是廣大民眾保護旅遊資源的意識不強,不少人不知道旅遊資源的價值;法制不夠健全;旅遊資源保護理論研究不成熟;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管理不善等。只有解決根源上的問題,才能真正杜絕旅遊資源的人為破壞。

1.加強旅遊資源保護意識和知識的宣傳教育對旅遊資源的保護不僅僅是旅遊地政府的事情,來本地區旅遊的遊客和當地居民都有義務共同對旅遊資源的保護負有責任,在對旅遊資源的保護中,旅遊管理者應該讓廣大民眾都樹立起保護人們所在的家園的這種意識——環境意識。這些工作需要通過宣傳教育來完成。通過宣傳教育可以使整個社會對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有正確的理解,讓人們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增強人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讓人們感覺到環境問題和每個人息息相關。這種環境意識在人的頭腦中逐漸增強,使人們在旅遊活動中重視對旅遊資源的保護。

2.大力開展旅遊資源保護的研究和人才培養旅遊資源的保護,不僅要有良好的願望,更應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旅遊資源保護的研究是一項重要的科研專案。由於旅遊資源類型多、分佈廣、引起破壞的原因多種多樣,故旅遊資源的保護涉及多門學科、多種技術。但是,在我國,旅遊業還是一項新興的產業,旅遊資源保護的研究幾乎剛剛開始,許多現存問題和隨著旅遊業進一步發展出現的諸如旅遊資源保護方法論、旅遊資源保護政策、旅遊資源保護工程等新問題都等待著系統的保護理論和技術措施來解決。近幾年,隨著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在旅遊業人才培養中,重視的是旅遊業開發人才、管理人才,而對保護人才的培養可以說重視不夠。“保護”一詞只是掛在嘴上的一種宣傳,缺少具體人員來關心、實施。這樣,即使有了理論,有了政策也難以落到實處,故在旅遊業發展的今天,旅遊資源保護專門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

3.健全旅遊資源法制管理體系旅遊資源的保護問題已經引起世界各國決策者的重視,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強調了保護自然文化珍品對人類的重要性。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也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國務院頒佈了《文物保護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等,將保護旅遊資源這一問題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對旅遊資源的保護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在這些法律出臺後,旅遊資源還在受到人為破壞。究其原因:一是保護法的宣傳普及不深入、不廣泛,許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做的事違反了法律條例;二是即使知法,也因執法不嚴,只顧眼前經濟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或置法於不顧。這就向我們提出了既要有法,還要宣傳法、嚴格執法,真正健全旅遊資源法制管理體系。

4.完善風景名勝區保護系統在世界範圍內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物種迅速消亡瀕臨滅絕的情況下,全球包括我國各地區逐步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形成了自然保護區系統。我國國務院審定並批准了兩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各省各地區也仿照審批建設了省級風景名勝區,並在全國形成風景名勝區系統。這些風景名勝區應嚴格按照《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的第六條第二款“劃定風景名勝區範圍及週邊保護地帶”執行,政府和有關部門進一步從政策、理論、技術、管理諸方面對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再加以充實,風景名勝區的保護系統將得以完善,旅遊資源的保護將出現一個嶄新的局面。

5.在旅遊業發展中把旅遊資源保護放在首位良好的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生存和發展的保證,而旅遊資源的人為破壞很多是在旅遊業的資源開發和管理中出現的。旅遊資源開發的目的是利用旅遊資源而不是破壞旅遊資源,在旅遊資源開發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保護旅遊資源,開發後交付使用的旅遊資源要有一套相應的保護措施。在旅遊資源管理中,宏觀上嚴格按法規條件執行,微觀上還得有一套適合當地特點的保護管理措施,真正做到把旅遊資源保護納入到旅遊業的議事日程,把旅遊資源的保護落到實處。(二)旅遊資源保護的行政手段

1.發佈行政命令、決定、通知

2.不予審批、勒令整改或予以關閉

3.政府有關部門對旅遊市場進行綜合性、集中性的專項和綜合治理

4.利用稅收、信貸等各種經濟手段(三)旅遊資源保護的挽救性措施

1.修復和重建(1)“修舊如舊”原則即保存現狀或恢復原狀。在修復的過程中,如果現在僅存的部分依然具有歷史價值,就要保存其現狀,在現狀的基礎上依據史料記載,把文物古跡已經被毀掉的部分進行補充。也就是要在保存現狀的基礎上恢復原狀,兩者要緊密結合。不要為了恢復原狀的完整性而把現存的部分也拆除。當然如果現存的部分已經沒有修復的可能,則可以拆掉。這裏的恢復原狀並不代表一定要恢復到其原來修建時的狀況。有一些景觀經過歷代的修繕,已經和原來的建造格局不同了,那麼最好恢復到其鼎盛時期的規模就可以了。

(2)“兩保持兩保存”原則即保持原來的形制、結構,保持原來的材料、工藝原則。保持原來的形制就是指保持原來的平面佈局、造型和藝術風格。保持原來的建築結構非常重要,因為各個時期的建築結構都有其各自的特點,都代表著當時的文化水準,所以在修復時要注意不能夠破壞。保持原來的材料、工藝是為了和原有的材料、工藝相配套。如木材、磚頭、琉璃、金屬等,在維修中一定要用原來的建築材料,表現古代建築的本來面貌。對於一些高科技材料或者像水泥、鋼筋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如原有的建築材料不能夠起作用時,也可以應用,但只能用在建築的隱蔽處或非關鍵部位。例如河北的趙州橋內部就運用了水泥作為加固材料。但外表切忌用現代建築材料,因為這樣做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已經修繕過的痕跡,從而減少文物古跡的“古”的特色。

2.減緩珍貴文物的自然風化一些文物古跡,無論是處於地下還是地上,都受到大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及外界的光線的影響。風化作用對旅遊資源本身的破壞是緩慢的,但後果是相當嚴重的。這就要求對珍貴文物要採取措施減緩其風化速度。常見的方法是在它的表面覆蓋一層保護設施,當然要以不破壞文物本身為前提。如樂山大佛曾建有十三層的樓閣(唐代名為大像閣,宋代名為天寧閣)覆蓋其上,對樂山大佛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3.生態建設許多旅遊景區,由於工農業和交通的發展,造成了植被的破壞,影響了旅遊資源的品質。如中國第二深的雲南撫仙湖,水質良好,達到飲水標準,但美中不足的是山不清,成為景色的一大缺陷。為改善其景觀結構,首要任務是治山、種樹、搞生態建設,使山綠起來。旅遊區山體的生態建設,不僅要考慮固水固土的生態效益,還要考慮觀賞的旅遊效益及一定的經濟效益。不少湖泊旅遊區,存在山清但水不秀的狀況,也需用生態重建的措施進行彌補。(四)不同類型旅遊資源的保護管理措施與對策

1.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管理措施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其定義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1972年)中有了界定。世界文化遺產是指從歷史、藝術、審美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物、建築群和遺址;世界自然遺產是指從審美、保護、或科學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自然面貌、動植物生存區和天然名勝。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除了是本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財產外,同時還是全世界遺產的一部分,故本國和整個國際社會都有責任對其做好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第5條提出了下述保護措施:

(1)通過一項旨在使文化和自然遺產在社會生活中起一定作用並把遺產保護列入全面規劃計畫的總政策;(2)如本國內尚未建立負責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保存和展出的機構,則建了一個或幾個此類機構,配備適當的工作人員為履行其職能所需的手段;(3)發展科學和技術研究,並制定能夠抵抗威脅本國自然遺產的危險的實際方法;(4)採取為確定、保護、保存、展出和恢復這類遺產所需的適當法律、科學、技術、行政和財政措施;(5)促進建立或發展有關保護、保存和展出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家或地區培訓中心,並鼓勵這方面的科學研究。2.風景名勝區的保護管理措施(1)一級絕對保護區一級絕對保護區是指景點界限範圍內的區域。要切實保持該區內景點的原貌、風格和環境,不准建任何生活性大型建築物,即使是觀賞性建築物也要注意精、美、少,以突出景物,突出自然美。(2)二級嚴格保護區二級嚴格保護區是指景區界限範圍內的區域。該區域內要保護一切景點和植物,除觀賞建築物外,也可建人工與自然風景融為一體的小型服務設施。(3)三級環境保護區三級環境保護區是指景區界限範圍內的區域。該區內可搞生活設施建築,但要保護好視野空間環境,確保景觀的完整度。(4)防護地帶在該地帶內,為保護景觀特色,維護景區內生態平衡,專門辟出大面積區域綠化以保持水土;不興辦污染工廠並控制農藥化肥的使用以防止污染;搞好居民點的規劃,控制不適宜的建設。

3.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管理措施歷史文化名城是指歷史文化遺產較多,價值較高的城市。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重要人文旅遊資源聚集的地方,按其價值的高低可劃分為國家級和省級兩個管理級別。與風景名勝區一樣,管理級別與保護級別是成正比的。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管理措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1992國家文物局發佈)中有明確的規定。其要點如下:(1)保護古建築的視廓。為了保證古建築物在一定範圍內空間構圖完整和周圍園林借景的需要,在視線範圍內要控制現代建築物的高度,而且其體量、形式、色調均須與古建築的環境風貌相協調。

(2)仿古重修需要特批。第14條規定:“紀念物、古建築等文物已全部毀壞的,不得重新修建,因特殊需要,必須在另地複建或者在原址重建的,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報原核定機關批准。”(3)文物的修繕應保護原來的特色,修繕計畫和施工方案須由國家文物局審定批准,並進行竣工驗收。這在第14條、第15條中做了詳細的規定。

4.森林公園的保護管理措施森林公園是指森林環境優美、生物資源豐富、以森林為主體的自然景觀相對集中、具有一定的規模和範圍,可供人們遊覽、觀光、康體休閒或者進行科學文化教育活動的森林旅遊區域。1996年國家林業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國家有關規定,出臺了《森林公園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對森林公園的保護做了詳細的規定,總結起來有以下三點:(1)林木、野生動植物和公園內的名勝古跡必須絕對保護;(2)保護工作的重點放在防火、防治病蟲害、防汙染和禁止毀林開荒、開礦、採石等一系列具體可操作的工作上;(3)為保障保護落到實處,推廣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技術措施和資金投入保障措施。第三章旅遊者學習目標■瞭解旅遊者基本概念,國際旅遊者、國內旅遊者的界定;■分析旅遊需求的形成和影響旅遊需求的因素;■掌握旅遊者的基本類型■掌握旅遊者的特徵。第一節旅遊者的基本概念一、國際旅遊者的界定

(一)國際聯盟的解釋

1937年,國際聯盟統計專家委員會曾對“外國旅遊者”解釋如下:外國旅遊者“就是離開自己的住在國,到另一個國家訪問至少24小時的人”。可列入旅遊者的人員包括:(1)為了消遣、家庭事務及身體健康方面的目的而出國旅行的人。(2)為出席會議或作為公務代表而出國旅行的人(包括科學、管理、外交、宗教、體育等會議或公務)。(3)為工商業務原因而出國旅遊的人。(4)在海上巡遊過程中前來訪問的人員,即使其停留時間不足24小時,亦視為旅遊者(停留時間不足24小時者應分開作為一類,必要時可不管其長居何處)。(二)羅馬會議的定義此會議提出了“遊客”(visitor)這一總體概念。然後把遊客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旅遊者(Tourist),另一類則是短程遊覽(Excursionist)。具體定義分別如下:遊客,即除了為獲得報酬的職業以外,基於任何原因到一個不是長住的國家去訪問的任何人。遊客包括:

1、“旅遊者”,指到一個國家作短期訪問至少逗留24小時的遊客。其旅行目的:一是消遣(包括娛樂、度假、療養保健、學習、宗教、體育運動);二是為了工商業務、家事、公務出使、出席會議。

2、“短程旅遊者”,指到一個國家作短暫訪問,逗留不足24小時的遊客(包括海上巡遊旅遊者)。(三)我國旅遊統計中的界定

海外遊客是指來我國大陸觀光、度假、探親訪友、就醫療養、購物、參加會議、或從事經濟、文化、體育、宗教活動,連續停留時間不超過12個月,且其主要目的不是通過所從事的活動獲取報酬的外國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二、國內旅遊者的界定(一)北美國家的定義旅遊者為了外出出差、消遣、個人事務、或者出於工作上下班之外的其他任何原因而離家外出旅行至少50英里(單程)的人,而不管其在外過夜還是當日返回。同時還規定,下述情況不能列為旅遊:(1)火車、飛機、貨運卡車、長途汽車和船舶的駕駛及乘務人員的工作旅行;(2)因上下班而往返於某地的旅行;(3)學生上學或放學日常旅行。(二)歐洲國家的定義英格蘭旅遊局:基於上下班以外的任何原因,離開居住地外出旅行過夜至少一次的人,至於外出旅行的距離則未作任何明確規定。法國:基於下列原因離開自己的主要居處,外出旅行超過24小時但未超過4個月的人。這些原因包括:(1)消遣;(2)健康;(3)出差或參加某種形式的會議;(4)商務旅行;(5)改變課堂教學的修學旅遊等。(三)世界旅遊組織的定義世界旅遊組織把國內遊客區分為過夜國內旅遊者和不過夜國內旅遊者。國內過夜旅遊者是指在某一目的地旅行超過24小時而少於一年的人,其目的是休閒、度假、運動、商務、會議、學習、療養、宗教、探親訪友等,不包括外出就業者。國內不過夜旅遊者是指基於以上任一目的並在目的地逗留不足24小時的人。(四)我國旅遊統計中的界定在我國的國內旅遊統計中,對納入國內旅遊統計範圍的人員統稱為國內遊客。國內遊客是指任何因休閒、娛樂、觀光、度假、探親訪友、就醫療養、購物、參加會議或從事經濟、文化、體育、宗教活動而離開常住地到我國境內其他地方訪問,連續停留時間不超過6個月,並且訪問的主要目的不是通過所從事的活動獲取報酬的人。國內遊客也分為國內旅遊者和國內一日遊遊客兩類。

第二節影響旅遊需求的客觀因素一、收入水準

決定一個人能否實現旅遊的其家庭收入水準實際上指的是其家庭可支配收入,或者更確切一點說是其家庭的可隨意支配收入的水準,所謂可支配收入指扣除全部納稅後的收入。可隨意支配收入則指扣除全部納稅及社會消費(如健康人壽保險、老年退休金和失業補貼的預支等),以及日常生活必須消費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後所餘下的收入部分。另外,收入水準不僅影響著人們的旅遊消費水準,而且會影響到人們的旅遊消費構成二、餘暇時間餘暇時間又稱為閒暇時間,正因為有閒暇時間,才有可能把它用於旅遊,成為旅遊活動時間。閒暇時間按時間的長短可分為:(1)每日工作之後的閒暇時間。這部分餘暇時間很零散,雖可用於娛樂和休息,卻不能用於旅遊。(2)週末餘暇時間。如現在我們國家每週實行5天工作日,故週末假日為2天,可以進行一些當日往返的短程遊覽。(3)公共假日。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節日放假。各國公共假日的多少不同,大都與各國民族傳統節日的所少有關。如我國的“國慶黃金周”、“五一勞動節”等都是公共假日,人們可以利用這類閒暇時間進行旅遊活動。(4)帶薪假期。表3-1西歐一些國家帶薪假期情況國名法定最少帶薪假期(天)公共假日(天)比利時丹麥法國西德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英國18242415—18121218—2415—18無109.58.8—1010—13617—181076—7表3-2影響旅遊的社會經濟因素及個人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個人因素對旅遊傾向的影響收入積極影響家庭戶主學歷積極影響家庭戶主職業積極影響(就職業的社會地位而言)帶薪假期積極影響戶主年齡消極影響生命週期消極影響(就嬰幼兒拖累而言)種族有色人種不如白人積極性別男性比女性積極三、其他客觀因素(一)旅遊目的地的社會條件旅遊目的地的社會條件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社會政治環境以及社會治安等方面。(二)可進入性可進入性是旅遊產品構成中的基本因素要素之一,它不僅是連接旅遊產品各組成部分的中心線索,而且是旅遊產品能夠組合起來的前提性條件,具體表現為進入旅遊目的地的難易程度和時效程度。(三)旅遊者的身體狀況及家庭的人口結構第三節決定個人旅遊需求的主觀因素一、旅遊動機與個人需要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了人有五個層次需要:(1)基本的生理需要:即衣、食、住等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要。這是最低層次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既避免生理和心理方面受到傷害所需要的保護和照顧的需要,如免於傷害、免於受剝奪、免於失業等;(3)社會的需要:即希望被社會所接受,使其在精神上有所歸屬,諸如友誼、愛情、歸屬等方面的需要;(4)尊重感的需要:即想通過自己的才華與成就獲得他人的尊重,比如要求他人給與尊敬、讚美、賞識和承認地位的需要;(5)自我實現的需要:即處於對人生的看法,需要實現自己的理想。

需求層次理論對旅遊的影響: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是研究旅遊動機的基礎,對於旅遊業各部門在接待旅遊者工作中注意他們的上述需要和提高服務品質無疑是很有指導意義的。二、旅遊動機的類型

旅遊動機是推動人們旅遊的內在原因。麥金托什認為人們的旅遊動機可劃分為四種基本類型:身體方面的動機、文化方面的動機、交際方面的動機、地位和身望的動機。約翰·托馬斯列舉的旅遊動機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動機(1)觀察別的國家人民是怎樣生活、工作和娛樂的(2)流覽特別的風景名勝(3)更多地瞭解新鮮事物(4)參加一些特殊活動療養和娛樂方面的動機(5)擺脫每天的例行公事(6)過一下輕鬆愉快生活(7)體驗某種浪漫生活種族上的動機(8)訪問自己的祖籍出生地(9)到家屬或朋友曾經去過的地方其它(10)氣候(例如為了避寒)(11)健康(需要陽光、乾燥的氣候,等等)(12)體育活動(去游泳、滑冰、釣魚或航海)(13)經濟方面(低廉的費用開支)(14)冒險活動(到新地方去,接觸新朋友,取得新經歷)(15)取得一種勝人一籌的本事(16)適應性(不落人後)(17)考察歷史(古代廟宇遺跡,現代歷史)(18)瞭解世界的願望三、影響旅遊動機形成的因素(一)個人對旅遊動機的影響因素

1.性別、年齡和教育

2.經濟能力、餘暇時間和職業

3.心理因素(二)社會對旅遊動機的影響因素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及治安等因素,構成個人生活的社會環境和背景,對人們的各種社會行為均具有強烈的限制和影響作用。第四節旅遊者類型及其需求特點

一、世界旅遊組織對旅行者的分類

旅客不列入旅遊統計遊覽者非居民列入旅遊統計遊客旅遊者乘務人員(非居民)僑居海外國民遊覽船旅客白晝旅客乘務組員來訪目的度假、出差治病、學習探親訪友、宗教使團會議代表、體育其他永久入境移民臨時過境移民外交人員領事館代表武裝部隊成員過境旅客難民遊牧民過境工人二、旅遊者的類型及特點(一)消遣型旅遊者的特點

1、比例最大

2、季節性強

3、選擇自由

4、停留時間一般較長

5、對價格較為敏感(二)差旅型旅遊者的特點

1、差旅型旅遊者是以業務為主,兼顧觀光娛樂活動的一種旅遊行為。2、人數上相對較少,但是在出遊次數上卻較為頻繁。3、出行沒有季節性。4、服務品質要求高。5、選擇的自由度小。

(三)家庭及個人事務型旅遊者的特點家庭及個人事務型旅遊者是出於探親訪友、聯繫調動工作、療養治病、購物和解決其他家庭及個人事務而外出旅行者。這類旅遊者是以解決家庭及個人食物為主,消遣娛樂為輔。因而在需求方面既有不同於前兩類旅遊者的特點,又兼有前兩類旅遊者的某些特點。第六章旅遊市場學習目標■理解旅遊市場的概念,我國旅遊市場競爭中存在的問題。■掌握旅遊市場劃分的意義和劃分方法;■熟悉國際客源分佈情況、客流規律及我國國際客源情況;第一節旅遊市場的概念

一、概念:旅遊市場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之間圍繞旅遊商品交換所產生的各種現象和關係的總和狹義:旅遊商品的實際購買者或潛在購買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旅遊客源市場或旅遊需求市場,偶爾也指旅遊供給市場。第二節旅遊市場的劃分一、劃分的意義(一)有利於發掘旅遊市場機會,開拓新的旅遊市場(二)有利於合理配置旅遊企業資源,獲得最佳行銷效果(三)有利於旅遊企業制定和調整行銷組合策略,增強企業應變能力

(四)有利於旅遊企業確定經營方向,取得有利的競爭地位

二、旅遊市場的劃分方法(一)以地理因素為標準進行劃分按地區細分按氣候環境因素細分按人口密度和城鄉差別細分

按旅遊消費者的某些特點為標準進行劃分

(二)按人口統計因素劃分

按年齡細分按性別細分按收入、職業、受教育程度細分按家庭結構細分

(三)按旅遊心理特徵劃分

按生活方式細分按社會階層細分按性格細分(四)按旅遊者的旅遊行為劃分按購買時間和方式細分按旅遊者的目的細分

第三節全球國際旅遊客流狀況一、國際旅遊客流分佈歐美是世界上國際旅遊最集中的地區和國際旅遊業最發達的地區。2l世紀的國際旅遊重心將向亞太地區轉移。

二、國際旅遊客流規律1、國際旅遊主流在發達國家之間移動2、國際旅遊客流以短程移動居主導地位3、國際旅遊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