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记录表三篇_第1页
集体备课记录表三篇_第2页
集体备课记录表三篇_第3页
集体备课记录表三篇_第4页
集体备课记录表三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集体备课记录表三篇篇一:XX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备课组长时间参与人员备课中心问题《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这节课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前面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以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会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具备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能力。本课以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学的灵活,学得快乐。初稿讨论(各教师的观点):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是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过探究的教学模式,当然学生课前进行有效地预习很关键,有效地预习不仅节约程了课堂时间,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描到良好的主导作用的关键是创设有效地活动体验,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有效地述 利用,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样就会极大的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及好奇心。项智多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座的每一位数学老师都知道,计算课是非常枯燥的,所以呢,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建议从学生非常熟悉的《西游记》入手,创设了一个比较连贯的情景,目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投入到要学习的问题情境中去。2、改错题:针对本节课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平时计算中常出现的错误设计了三道改错题,让学生找出错因,并且改正,目的是提醒学生以后计算应该注意些什么,使学生养成细心的学习习惯。3、综合应用题:将所学到的除法应用到解决问题当中,目的是巩固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同时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从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定稿讨论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学本课时要师生互动为主。各教师同意上述观点

过程描述讨论结果总之本节课,我们注重了上述的环节外,我们还需努力创造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和多种感官的参与下完成学习,让他们学得生动、学得兴趣盎然,归纳起来,本节课教学方法有:激趣导入法、自主探究法和练习法。反思本节课主要研究:“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商都是0”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时,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以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学生在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自主的进行知识的建构,提咼计算的技能。一是创设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引导探究,在对比中理解算理,促进算法。三是强化估算,引导反思,提咼计算技能。学生对于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计算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反思,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中,我出示了几道比较典型的错例,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错在哪里?怎样可以避免这类错误?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在计算时一要细致认真,每步都要慎重计算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正确率;一要在计算前先估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可以有效避免漏写商中间或末尾的0。此外还可以通过演算来验证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初稿)三年级主讲:教学目标:1、理解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2、培养良好的数学书写习惯,以及仔细、认真的计算态度。3、培养同学们合作学习的能力。4、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同学们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索的过程,理解算法,提高学生节约意识。教学设备:课件、实物展台教学过程:一、搜集信息,提出问题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这一单元的内容,在学习之前我们大家一起复习口算题。(出示口算题)664-6= 0X6= 8X0= 28+0= 0F5=50X7= 042= 48—9= 047= 4X0= 17842~ 160044= 700X8= 900X2= 3X800=2、谈话: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吃饭穿衣。下面请大家看一组信息,你能了解一些什么?13个列用电数1平均每月用电数思| 309 ■ 万青| 420 |3、提出问题:出示单位:千瓦时3个月用电量平均每月用电数李思309万青420学生说信息问:平均每月用电数应该怎么求?为什么?30943用3个月的总用电量除以3 42043估计30943大约是多少?怎么想?(30943~100)二、探索新知1、探究30943的算法师:30943到底是多少呢?会算吗?师讲解并板书例六①并强调简便算法,投影展示学生笔算过程并指名说算理。师:为什么商中间写0?可以省吗?——(占位)将竖式进行对比进行对比,讨论得出0F3的过程可以省略,选第二种简便写法。百位3F3没有余数,0三3=0省略,直接在十位写“0”边板书边复述笔算过程出示练习402F2= 609F3= 808F4=学生练习投影展示学生笔算过程2、师:李思家平均每月用电量为103千瓦时,那万青家平均每月用多少千瓦时呢?420^3=?你能算出来吗?独立试一试,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集体反馈。强调末尾是0,而且前面没有余数时,0F3=0可以省,直接在个位写“0”。(3)教师强调算理并板书例六②,强调简便算法。小结强调:在三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过程中,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个位又是0,就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就可以了。3、试一试402F2= 609F3= 750F5= 980F7=投影展示学生笔算过程4、小结: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在计算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教师先让学生讨论,再集体总结强调:A、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前一位不够除,再看前二位。B、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上。C、 余数〈除数D、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过程可以省略,直接写商0。E、 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没有余数),个位又是0,就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就可以了。三、巩固练习1、填空。(课件出示、指名回答)⑴406除以2的商是()位数。商的最高位是()位。⑵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2、 我是小医生。指名修改。760F4=19406F2=23 566^5=111……23、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某学校三年级召开家长会,405位家长,两人坐一条凳子,需要准备多少条凳子?学生做在练习本上405^2=202(条)……1(人)202+1=203(条)答:需要准备203条。4、巩固提高。(课件出示)4008^2= 7200^6=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学生总结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算理以及方法。板书: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309^3=103(千瓦/时)420^3=140(千瓦/时)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审定稿)三年级主讲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 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 学科:数学3、 课时:第一课时4、 学生课前准备:(1) 、预习教材29〜30页的内容。(2) 、复习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0做被除数的除法。一 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 让学生在深刻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2、 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教育方面:1、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2、 笔算与口算、估算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三、 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笔算除法第五课时《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除法》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以及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不仅深化了之前学习的知识,还为今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打下了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会了简单的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及,以及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具备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的能力。本节课以探索学习为主,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体会学习的乐趣。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2、能力目标:笔算与口算、估算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情感目标: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理解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熟练掌握。教学难点:何时直接用0占位,即省略用0作被除数这一过程。突破普通一位数除三位数的思维定势,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教学准备:1、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2、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中小学教程网找到有关“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多媒体课件(PPT),给学生直观上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说过程,计算结果。342F3

7g探時复习: 1143f3423~~4~3~^TZ12_0叙述过程:342F3从高位除起,3除以3商1,写在百位上,1乘3得3,3减3等于0,高位上的0不写,十位的4落下来,4除以3商1,1乘3得3,4减3等于1,个位上的2落下来和十位的1组成12;12除以3商4,写在个位上,4乘3得12,12减12等于0。所以结果是114。(口诀:商、乘、减、比、落)2、复习0作为被除数的除法。0F3=0 0F9=0 0F15=0 0F80=0等等。说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今天,我们就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句话来学习新的知识。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1、 师:老是出一道题,同学们立刻口算,得出结果。300^3=?生:100。师:好,同学们的口算又快又准,那大家一起讨论讨论“300^3=”的竖式应该怎样书写呢?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学生:从高位除起,3除以3商1,写在百位上,1乘3得3,3减3等于0,高位0不写,把十位的0落下来;0除以3商0,写在十位上,0乘3得0,0减0等于0,高位0不写,把个位的0落下来;0除以3商0,写在个位上,0乘3得0,0减0等于0,。所以300三3=0。师:好,说得很好,这是按照之前咱们学过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诀“商乘减比落”来进行计算的。现在同学们观察,从十位落0开始,落0、商0、相乘得0,相减得0,然后又重复落0,商0……,这样写竖式很繁琐,现在老师教大家一个简便写法:咱们学过“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遇到这种情况,百位除尽了没有余数,十位上是0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在十位上商0,这样计算比较简便。(示范简便写法)

【设计意图】第一,通过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整百的口算除法,先算出结果,再联系之前学过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推出末尾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并且用300三3=100,强调十位和个位上的0必须写上占位,不能漏掉。第二,用300-3=100直接推出竖式的简便写法,之后的例题都直接用简便写法,避免了重复给出复杂写法,对学生造成强化记忆。3、 第二题330—3=?学生试着说过程。过程:由于十位除尽没有余数,且个位上是0,则直接在个位上商0,这个0起占位作用。4、 讲解商中间有0的除法,303—3=?学生试着说过程。过程:百位除尽没有余数,且十位上是0,则直接在十位上商0,然后继续把个位的3落下来接着做除法。三、合作讨论练习“小芳家3个月用电量309千瓦时,平均每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小红家3个月用电量420千瓦时,平均每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请同学板演、讲解,集体订正。注意:应用问题书写格式,单位名称和答话不能丢掉。四、巩固练习1、 练习309F3408F2960F4 学生板演。2、 看图练习五、小结。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归纳:在做除法的过程中,遇到被除数的哪一位是0,(且前面没有余数)时,我们要用竖式的简便写法,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这个0起占位作用。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有两个难点需要突破,第一,打破普通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规律,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简便写法;第二,体会商中间和末尾的0必须要写。2、 针对这两个难点,我编制了一系列例题300^3=330^3=303^3=由于300F3学生很容易口算得出100,在此基础上讲解0的占位,这两个0必须要写,否则会得出1、10都是不对的;同时,通过板书复杂的计算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反复书写“0做被除数这一过程”是没有必要的,从而更好地掌握简便写法,同时还避免了重复讲解复杂竖式,使学生在计算时不会由于对复杂竖式记忆过深而写错。

篇二:小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表时间地点主持人内容观课、议课、共同提高中心发 言人小学数学教研组老师参加人员过确定集体备课的主题、过程、实施计划。确定课题: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乘加和乘减的混合运算》确定人员:XX;收集材料,指定专人备课;讨论交流,准备上课的教案;集体观课议课,调整教学设计;第二次上课;再次观课议课即定稿。在XX和XX上完课后,观课议课。孟老师的课问题有点琐碎,内容不能突出,课件有点多余,在讲练习的时候,与课件有点不同步,孩子的板演较少。唐老师的课导语内容很多余,与孩子沟通应该在课前。上课时,问题提程得比较完整,孩子回答的比较完整。X老师:描孟老师在提重点问题时,应多找几个孩子说说,在解应用题时,要注意关系式,提问题时要问清楚,老师说得有些多,评价性语言较少。唐老师要注意引导孩子多思考,找孩子板演时,要先让该生说思路,然后再找其他人说一说,练习时要注意格式,注意细节。述王老师:孟老师的教学任务完成了,但是难点不都突出,提得问题有些笼统,练习没有层次,建议练习的题型应更多。唐老师的导课过长,对于学生说到跟本课无关的知识时,应及时的给予共同研讨,逐步完善。修改孟云老师的混合运算的教案。观图后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修改唐思斯老师的混合运算的教案情境导入要与新课相联系;在课堂中,可以根据新课内容适时加入小练习。混合运算的教案定稿。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教材简析:例题的教学方法是先唤醒已有经验,再扩大外延,在同一类型的多种具体现象中抽取共同的特征,发现的规律就是教学的运算顺序。例题先从“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5X3+20,这个算式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乘加”,他们已经有“先算乘法”的经验,教材及时指导学生用递等式表示计算的步骤。然后,例题从“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算式50-18X2,让学生结合这个实际问题要先算2盒水彩笔的钱理解这个算式要先算乘法。最后,教材在上面两个实际问题和两个综合算式里归纳“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在这段内容里,运算顺序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突出了运算顺序;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在例题里画出蓝线引导学生把各步计算的结果写在它的上面,从而知道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应该写在什么位置。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在没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两步计算混合运算式题;通过有关的问题情境,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两步计算混合运算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教学过程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谈话:同学们喜欢到文具店买文具吗?今天老师就到大家一起到文具店看看。(课件出示P30主题图)请仔细观察,文具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你的购物经验,你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吗?如果学生提出较简单的问题,全班同学口答。如果学生提出较复杂的问题,师先板书在黑板上,稍后解决。【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出问题老师想买3个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能帮老师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课件出示: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算式写出来。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绝大部分学生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提问:你们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3个笔记本的价钱和一个书包的价钱教师相应板书:5X3=15(元)15+20=35(元)认识综合算式像同学们这样,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分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地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两步的综合算式,请你试一试。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X3+20教学综合算式的脱式过程提问: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这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还没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板书如下(边板书,边说明书写位置):5X3+20=15+20提问: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该怎么写?指出: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5X3+20=15+20=35(元)提问: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X3,可以吗?先算什么?(板书画线)再算什么?20是谁的价钱?5X3是谁的价钱?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这个综合算式的计算的过程怎么写,板书计算过程。5•认识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提问:请观察左边的分不算式和右边的综合算式,看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后汇报小结:不论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要解决这个问题都要先算出3本笔记本的钱数,再去加上一个书包的钱数。不同的是分步算式列出了两个独立的一步算式,一个是乘法算式,一个是加法算式;而综合算式是把两个独立的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三、探讨含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出问题: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老师解决了问题,老师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也想请你们帮忙,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小晴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提问:你能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列综合算式时,哪个钱数做被减数?哪个钱数做减数?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写出算式。汇报: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0-2X18为什么用50做被减数?3.讨论综合算式的脱式过程提问:这道综合算式应先算哪一步?怎样把计算过程用递等式表示出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同时指名扮演,然后把计算过程写出来。让扮演的学生说指出:因为要先求出2盒水彩笔是多少元做减数,所以计算时前面的50要照抄下来,写在被减数的位置,减号也要照抄下来,把18乘2的得数36写在减数的位置。接着再计算减法。捕捉错误资源。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①50—18X2②50—18X2=50—36=14(元)③50—18X2=36=14(元)=32X2=64(元)④50—18X2=36—50=14元)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4.提问性小结:这三道综合算式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小结;不管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只要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都要先算乘法。四、 应用巩固,提高能力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比较每组中两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学生进行脱式计算。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订正。再次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数字相同,符号不同,我们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这样出才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情境收集信息,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五、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教通过这次集体备课活动,我收获很大,学会了在教案设计之前,一定要学反复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细节,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肯定,要学会用丰富的评价性反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了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可以适时的加入一些小练习,这样可以及时对新知进行巩固。思篇三:集体备课记录表时间地点六办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主发言人发言主题备课组工作计划出席人员缺席人员无讨论内容六年级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1) 有计划认真地组织备课组活动,进行备课分工,认真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2) 加强备课组建设,备课组必须定时开展活动,并且有活动记录。注重备课要备人、备重点。活动主要内容是:(3) 作业要本着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精选,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讲评、有督促。要倡导教师自己动手,精心设计编写各种练习题、试卷和复习资料。(4) 认真做好听课、评课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要认真听足学校要求的课时,不流于形式,要切实通过听课、评课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全面

落实教学质量责任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有机会外出听课,要认真撰写听课体会,吸收外校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集体备课记录表2时间2007年3月8号地点六办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主发言人发言主题百分数应用单元的反思出席人员缺席人员无1、百分数应用单元的反思:刚刚学习完百分数的四个应用,结合学生在五年级的学习过的百分数知识,由于讨这是在小学阶段最后一次学习百分数,也即是说学生已经把所有的有关百分数的内容进行次整理,把百分数论的知识点与以前学习的倍数、分数也包括在起。因为倍数、分数、百分数在这里都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内系。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就抓住了他们之间的相同点进行了归纳。把整个四类问题归纳为求分率、已知分率、利容息。在整个复习的过程中抓住分率是否知道,来区分求分率还是已知分率,再利找单位“1”的时候,单位“1”的已知还是未知来区分对应分率的寻找的列式的差异。比较前后两个班级的教学,有这样的一些体会。在进行整理复习的时候,单纯的采用整理是显然不行的,如何有效地把知识的整理与配套的练习整合起来,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是先练习再让学生发现整理,还是整理之后在进行相应的练习巩固,还是把两种方法组合起来,这样的话又如何解决大量的练习于仅有40分钟之间的矛盾呢?还有是在进进行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把有针对性,明确一道练习的关键的训练点在哪里,练习的深度由该如何把握。像课堂上采用的两道练习题,第一道练习的关键就是体会单位“1”与运算乘除之间的关系,而第二题就是体会关键句与对应分率之间的关系。比较新教材与旧的教材,发现学生的整体掌握不是很好,记得在旧教材的时候,在教材的安排上时常会有一些比较整理归类的题目出现,这样学生通过练习就可以知道如何区分和掌握关键点。而现在的新课程缺少的就是这样的比较归纳,为了防止学生套用公式。数学的完善往往是在比较中发现个体的差异,从而加深影响的,看来早后面的教学中应该适当的假如这样的数学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辨析能力。

集体备课记录表3时间地点六办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主发言人发言主题圆柱、圆锥教学建议出席人员缺席人员无讨1、我们六年级数学老师围绕圆柱、圆锥这一单兀的教学,就下面几个方面展开交流:教学目标:表述要具体、确切,不贪大求全,便于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按教学进程,写出讲授、提问、实验、举例等教师的行为。技能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训练的教学技能是由若干技能要素构成的。对训练的技能应注明其构成要素。这样便于检查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成果,这是训练教师对教学技能的识别、理解和应用能力的一项内容。学生学习行为:教师能估计到的、学生在回忆、观察、回答问题时的预想行为。对学生行为的预先估计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及时采取应变措施的基础。教学媒体:将需要用的教学媒体,按顺序注明,以便准备和使用。时间分配:教学中预计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持续的时间。范斌:这些数学技能评价单能够全面的反馈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通用性,就圆柱这节课的内容来谈,我对演示技能评价单较为重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演示技能的好坏,直接取决于这节课的好坏,演示是否有启发性,而并非是直观的演示,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演示,老师讲解演示和操作演示相结合,逐步由直观演示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模型.包莉婷:这些评价单体现了新课程,新课标.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的操作,能加深概念的理解,在脑海中能建立起图形的正确表象,我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让学生通过把圆柱体模型转换成长方体,让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底面积和高与圆柱体底面积和高关系•从而较好的理解和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郭虹:从练习技能评价单来看,圆柱体表面积练习题要体现出层次性,要由求用基本的概念公式来解决简单的基本图形习题过渡到解决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实际日常知识.题目要体现出层次性和难易度,评价手段要能够及时的反馈出学生当堂课的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何芳:在一堂数学课中,教师的各种教学技能的应用,对完成教学任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圆锥体积时,不是仅单纯地演示用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装三次水倒在圆柱体中,而是在演示前出示了三个圆锥体,分别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用这三个圆锥体容器都去装水,分别倒在圆柱体中,结果学生不仅清楚地看出当一个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时,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而且能理解为什么要强调“等底等高”,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2、包莉婷老师新旧教材的对比《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教学反思今天上了第12册国标版的《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这节课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求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还要会计算。在老教材中这是分为两课时教学的。我现在把两种教材的不同安排进行了对比。1、老教材第一课时,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教材中介绍了把圆柱沿着高将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而新教材中却提出了这样一个新颖的问题: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总结下来其实也就是沿着高剪,但这样安排就更好的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老教材第二课时,着重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并进行计算。而新教材紧接着在侧面积教学的基础上,先出示了例3,改变了以往先出现表面积的概念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把圆柱展开、画图、分析、总结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前者学生是被动学习,后者变被动为主动,效果较好。两课时合并成一课时,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学生掌握情况也较好。但我总觉得有些地方挖觉得不够,因为时间来不及。记得去年教学这两课时,时间比较充裕,我进行了如下的一些拓展。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除了长方形,还可能是什么图形?发现、创新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基本知识理解掌握之后,他们对于书本上没有的方式方法有更高的兴奋点与关注点。学生自己准备的圆柱,沿高展开后还可能得到正方形,这是一种特殊现象。学生自己得出了与书上不一样的结果,觉得很兴奋。趁着学生发现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还可以将圆柱的侧面怎样展开。有的说横着从中间剪一刀,立刻有人反对说那还是两个圆柱。横剪不行,竖剪过了,还能怎么剪?同学们犯起了愁。在一阵思考之后有人冒出一句:“斜剪!”“展开之后是什么图形?"有人猜是三角形,有人说是梯形,有人说平行四边形,带着种种可能同学们又开始给圆柱穿上一层衣服,然后沿着斜线剪开,结论不用说,平行四边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继续用平行四边形推导侧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斜边?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得出高需要重新做垂线。2、 展开之后的图形可以怎样还原成圆柱?数学课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会展开那只是顺向思维,展开后会还原才能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两种还原方法,那平行四边形是否也有两种还原方法?”问题抛出又产生了分歧,很多同学只会按剪开之后的形状还原,再换个方向竖起来就不行了,总是上下各有两个尖角,其实这是学生拿平行四边形的方式有问题,让他们把平行四边形的斜边贴到桌子上再还原,这样就有很多人展开了笑脸。“找窍门,怎样不贴到桌子上也能正确还原?”细心的同学发现只要捏住相邻的两个角就能轻松还原了,一句话角对角。得到结论:只要是平行四边形一定可以围成圆柱。3、 我让学生发现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后,为了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我追问: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长方形一定能思围成一个圆柱吗?有的学生说:“不能,只有圆的周长与长方形的长相等才能围成一个圆柱。”也有的学生补充说:“当长方形形的宽等于底面圆周长也能围成一个圆柱。”于是我总结说:“是呀我们以后要注意,只要长方形的一条边和底面圆周长相等时,才能围成一个圆柱。”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深入研究,通过圆柱表面积计

算公式的探讨,同学们打开了探索、创新的思维,知道了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面的内容,应深入探讨,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下节课我要补上上面没有来得及渗透的内容.新旧教材的适当对比、研究,取长补短,对教学的成功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集体备课记录表4时间地点六办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主发言人发言主题出席人员缺席人员无围绕“比例”和“正反比例”这两单元李梅芝老师提出了以下三点问题:讨1、“正比例的意义”是一个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性知识。在教学中就直接采用课本中的例题,论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果在这儿能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日常概念,用日常概念来帮助理解数学概念内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正比例关系”(教学设计中创设师生写字比赛的生活情境等)。容2、学生第一次接触正比例,教师不能在简单的引导学生完成书中例1、例2后就急于出示正比例的意义,其实学生根本就没有完成对新知的建构。如果能让学生依靠直接经验,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主动概括出正比例的本质特征,也许学生的理解要深刻得多,准确得多。在学生充分体验正比例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舍得花时间,学生不懂坚决不急于出示概念。3、在讲解了正比例的意义后,在学生还是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的时候,教师又忙不迭的给出判断题,人为地进一步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混淆。也许在揭示正比例的意义后可以先出一组成正比例的例子,以帮助学生巩固正确的认识,再出示反例以进一步明确认识。围绕这三点问题,我们六年级数学组的老师开展了讨论交流:论,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充分的表达出来,尽管学生观察、归纳的程度不一,但确实符合学生的认知,从中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情况。课堂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对理解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形式的指导,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达到真正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教学目的。李梅芝:学习正比例的意义,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概念,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学时让学生主动找出和正比例有关的应用题,再由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从而真正掌握正比例的意义,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集体备课记录表5时间地点六办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主发言人发言主题《确定位置》教学注意出席人员缺席人员无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兀《确定位置》教学注意点:讨在前面的教材里已经多次教学确定位置的知识。一年级(上册) 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论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二年级(上册)用“第几排第几个”的形式描内述物体所在的位置。用东、南、西、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容二年级(下册)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向。用方向词描述行走路线。五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本单元要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联系已有的方向经验,应用度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是根据《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里新增加的教学内容,确定位置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新的方向知识,学会比较精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还安排一次《实际测量》为内容的实践活动。在已有方向知识的基础上,教学新的确定位置方法。例1要用“北偏东30°方向6千米处”表示灯塔1相对于轮船的位置。其中“北偏东30°”描述了灯塔1所在的方向,“北偏东”是新的方向概念,“6千米”讲的是灯塔1离轮船的距离。例题教学的确定位置是方向与距离的复合概念,可分成四步进行教学。第一步呈现一艘轮船向正北方向航行的情境图,让学生看出图中的灯塔1在轮船的东北方向,灯塔2在轮船的西北方向,激活已有的方向经验。第二步教学“北偏东”“北偏西”两个方向知识。生活中经常使用东、南、西、北四个主要方向,以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辅助方向。航海时除了使用正东、正南、正西、正北以外还使用北偏东、北偏西或者南偏东、南偏西的方式表示方向。例题结合轮船航行的情境图,指出东北方向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叫做北偏西,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方向知识,初步建立两个新方向词的概念。第三步根据情境图上灯塔1和轮船的连线与正北方向的夹角30。方向,把灯塔1所在方向说成“轮船的北偏东30。方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偏东”的含义,体会北偏东30°比较清楚地描述了物体所在的方向。第四步利用情境图上的比例尺和图上距离,算出轮船到灯塔1的实际距离,从而知道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方向6千米处”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例题的教学线索,在原有方向知识的基础上先建立“北偏东”的概念,再陆续添上偏东的度数和相应的距离,突出“知道了物体的方向和距离,就能确定位置”这一思想方法。根据实际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出相应的位置。例2里的“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相对于灯塔的方向和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指出清凉岛的位置,需要画出“北偏东40°”这个方向,还要表示出相当于实际距离20千米的图上距离。教材在安排学生讨论之后,利用小卡通的对话,突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平面图上确定北偏东40°的方向,要根据“北偏东”的含义,以表示灯塔的点为顶点,正北方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偏东40°画出角的另一条边。确定灯塔和清凉岛间的图上距离,只要应用线段比例尺的意义“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5千米”就能算出。让学生在教材的平面图上画出清凉岛的位置,还要给予三点指导:一是“北偏东40°”的射线要画得轻一些、细一些;二是在射线上找到清凉岛的位置,可以用一个圆点表示并在旁边标注“清凉岛”;三是把灯塔与清凉岛间的线段适当描粗一些,把射线的多余部分擦干净。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描述行走的路线。例3在平面图上用箭头示意了李伟从家到学校的行走路线,要求说出图示的行走方向和路程,在现实的情境中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教学时首先应让学生明白,要有条理地说出从家出发向什么方向走多少米到达哪里,再向什么方向走多少米到达哪里最终到达学校。然后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有的学生在描述时可能应用以前教学的“东北方向”,有的学生在描述时可能应用现在教学的“北偏东60。方向”,这些描述都清楚地说出了李伟上学行走的路线。但是,要提醒学生注意平面图中给出了一些角的度数,用“北偏东60°”描述行走方向比“东北方向”精确。李伟放学回家的行走路线与上学的路线刚好相反,不仅行走的方向相反,而且途经的标志性建筑的次序也相反。说说回家路线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如图中有两个60°的角,一个角用于描述上学路线,另一个角用于描述回家路线。另外,从上学路线到回家路线能体会“倒推”的思想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实践活动中实际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无论直尺还是卷尺都很难直接度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一般把较远的距离分成若干段,用尺量出各段的实际长度,相加得到两地间的距离。为此,先要通过两点测定一条直线,然后沿着这条直线测量长度。实践活动《实际测量》着重引导学生测定这样的一条直线。教材呈现了三名学生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情境,两名男孩各把一根标杆竖直插在A点和B点,一名女孩在A、B之间的C点和D点依次插标杆。只要四根竖直的标杆插的地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A、B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分成AC、CD、DB三段度量,戴帽的男孩正在观察并指挥调整,利用四根标杆在A、B之间测定一条直线。教材引导学生看懂情境图,体会图中的三人分别在做什么,尤其是戴帽子的男孩是怎样判断四根标杆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然后用这样的方法在操场上开展类似的实践活动。这次实践活动里还有步测和目测。步测要知道步长,步长一般不采用量一步有多长的方法获得,而通过“路程F步数二平均步长”算得。教材指导学生选一段距离走三次,通过填表计算平均步长,这一段距离不能过短,也不必过长,一般20米左右就可以了。由于步测是按平时走路的步子测量某些长度,所以要用自然均匀的步子在这段距离上走三次,以平均每次走的步数求得的平均步长比较接近常态。目测只能估计两点间的距离,往往与实际距离有较大的误差。教材只是介绍练习目测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尝试着进行一些目测。

集体备课记录表6时间地点六办学科年级六年级主发言人发言主题同教材备课出席人员缺席人员无五位老师同教材备课后,集合讨论出一份备课,由何芳老师试教。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教案教学内容:论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第71-72页、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的1-3题内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容到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转化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转化的关键是要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具体的转化方法,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本单元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具有初步的转化意识和能力,对以后的学习与解决问题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虽然经常进行转化,但是他们对转化活动的体验还处于无意识的状态。教材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变形,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然后回忆以前学习中曾经进行过的转化,探索图形面积公式时的转化、计算小数乘法和分数除法时的转化,学生能想到许多具体的事例。通过回忆和交流,意识到转化是经常使用的策略,从而主动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 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2、 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3、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2、 让学生知道怎样转化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每人一张例1的格子图教学过程: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1、出示两个图形(例1)观察下面两个图形,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一眼看不出来,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呢?动手试一试。你是怎样想的?说给同桌听。汇报时,学生可能有:(1) 数方格的方法,问:你对这种方法有什么看法?(麻烦、不准确)(2) 变成长方形进行比较。怎样把它们变成长方形的?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问:图形变化的过程中,它们的面积变了吗?现在可以准确判断面积大小吗?问: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呢?(原来图形复杂、不规则,难以比较,转化后图形简单了便于比较。)2、 小结:像这样把不规则图形变成规则图形来解决问题,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3、 练习运用(1) 练习十四第二题①、②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2) 练一练直接出示右边图形,再让学生思考周长的计算方法,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二、回顾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1、引导: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过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比如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回忆一下,再同桌交流。汇报时学生充分列举,教师摘要板书。(平行四边形一长方形、三角形一平行四边形、梯形一平行四边形、圆一长方形)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2、 再次激活:其实我们在以往的计算中也运用过转化的策略,能回忆起来吗?学生如有遗忘,教师可以即时激活,比如在计算1.3X2.4时是怎样想的?学生列举时,教师引导学生举实例,并摘要板书。3、 尝试练习(1) 计算:1/2+1/4+1/8+1/16师:观察加数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求和?(通分转化)还有不同的转化吗?(可以化小数求和)你对这种转化有什么看法?(化小数反而麻烦)观察图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小组交流。汇报:1—1/16中的1和1/16各表示什么?(2) 小结:要求阴影部分的和可以从空白部分着想,看来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反面入手。如果再加上1/32呢?加上1/64呢?4、 小结: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你发现有什么好处?三、练习巩固,运用转化的策略1、练习十四第二题③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2、 练习十四第三题3、 练习十四第一题四、总结延伸,增强转化的意识今天学习了什么?运用转化的策略有什么好处?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你会怎么想?集体备课记录表7时间地点六办学科年级六年级主发言人发言主题出席人员缺席人员无讨论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兀《统计》教材分析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能够利用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及变化态势;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够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本单元教学扇形统计图、众数和中位数,扇形统计图过去是选学内容,现在是基本的教学内容,而众数和中位数是根据《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扇形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分别是总数量的百分之几,众数和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表示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教材编排了四道例题和两个练习,例1和练习十五主要教学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例2至例4以及练习十六教学众数和中位数的知识。1.以百分数的知识为基础,教学扇形统计图。例1教学扇形统计图,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体会图中的数据信息的具体含义,理解这张统计图用一个圆表示我国陆地的总面积,用五个扇形分别表示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各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几。由于五种地形所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不同,所以五个扇形的大小不同。教材及时指出,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它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的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经过这一步教学,学生知道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相比,不仅形状不同,而且表达的数据内容也不相同。第二步根据已知的我国国土总面积,利用扇形统计图里的数据,分别算出五种地形的面积并填入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由于计算比较复杂,所以使用计算器。2•联系现实的素材,教学众数和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由于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所以众数反映了这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教学众数,要让学生领会众数的意义,学会在一组数据中得出众数的方法。例2用表格呈现9个学生每人用20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的结果,先看表在括号里填数,感受发芽17粒的人数最多,有5人。然后把9个数据依次排列,指出17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学这一段内容,首先要形成正确的众数概念——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在发芽结果的数据中,17出现了5次,17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5是它出现的次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不是5。其次要知道求众数的方法一一在一组数据中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不管这个数出现了几次,只要比其他数出现的次数多,它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例题还要求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联系实际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意义,体会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众数。例3要求学生评价7号男生的跳绳成绩在这组同学中的位置,有的学生可能根据算出的平均每人跳117下,认为7号男生跳的比平均数少。有的学生可能把7号男生跳的下数与其他男生比较,得出他的成绩是第三名。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的比较。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是第三名?为了解决这个疑问,例题先教学中位数的知识,指出把这组数据按大小排列,正中间的一个数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既揭示了中位数的含义,又讲了求中位数的方法。再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看到尽管他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却比中位数大,在这9个男生中的名次还是比较靠前的,初步体会中位数与平均数是两个不同的统计量。例题还要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比中位数多得多,这是由于2号和8号男生的成绩十分突出,远远多于其他男生跳的下数,他俩的优异成绩使男生跳绳的平均数大了,而多数男生的跳绳成绩都低于这个水平。所以,如果一组数据里存在特别大或者特别小的极端数据,平均数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