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讲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2019北京海淀期中)据《国语·晋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子孙因国内政治斗争失败避难到齐国后,从事农耕,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这表明()A.春秋时出现了牛耕技术 B.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C.宗法和宗庙已不受重视 D.铁器和牛耕已得到普及答案A根据春秋末年,牛“变为‘畎亩(田地)之勤’”可知,春秋末年,农业生产中出现了对牛力的使用,故选A项。2.(2019四川乐山一模)《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答案B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原因,故选B项。材料中出现的现象是自然经济的表现,A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并非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因素,D项错误。3.(2017山东淄博高三摸底)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道:“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这体现出()A.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B.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C.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D.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答案C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自东汉以来,古代中国庄园制经济兴盛,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可知,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必然有着重大影响,故选C项。4.(2017课标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本题以《史记》的记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解读文字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材料表明,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许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反映了当时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人们致富并不能说明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A项错误;西汉前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材料说明人们靠努力和智慧致富,不能说明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D项错误。5.(2017课标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本题以北方人生活方式的变迁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正确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喝茶是民间的一种生活习惯,但这一习惯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经济和文化问题。近年来,这种小切口深分析型的历史选择题不断出现在高考命题中。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经济重心不断向南方转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也随之上升,这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本题中北方人从嘲笑南方人喝茶到自己也开始喝茶,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的一种体现,据此分析C项正确。南茶并不是唐中期时才开始北运的,故A项错误。饮茶不等于饮食,当时南北方饮食习惯不可能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直到南宋时南方经济水平才超越北方,故D项错误。6.(2019吉林长春一模)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A.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D.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答案C据材料中“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可知,材料内容主要是对全国经济情况的描述,通过唐宋南北户口数量的变化对比,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南方的户口增加,而北方相对减少,南北经济格局有所变动,故选C项。7.(2016课标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更为激烈,因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出现了题干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的20%左右,其余大都是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坊市制度崩溃是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D项表述本身错误。8.(2018课标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据题干可知,北宋前中期,四川地区采取新制盐技术,井主雇佣大量外地的工匠,且受雇工匠对工作条件和待遇有要求,不然就另谋高就,这折射出该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工匠,故选A项。仅从雇佣工匠的待遇要求无法全面说明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出制盐业的雇佣工匠现象,并不能说明雇佣劳动的普及,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与盐业专卖制度无关,排除D项。9.(2017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宋代手工业制作和商业流通脱离了“用物”的初级阶段,分别向“竞作机巧”“竞通珍异”的方向发展。此变化()A.深受官营手工业产品影响B.说明民营作坊追求品牌效应C.阻碍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手工业者的技术创新答案D据题干材料“竞作机巧”“竞通珍异”信息,可知这一变化属于技术革新的范畴,故选D项。10.(2016课标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明末江南农村雇工骄惰成风,雇主要好生款待才能留住他们,与百年前勤劳顺从的雇工相比,其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此时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雇工需求量加大,故应选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私人雇佣关系,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排除D项。11.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该统计表反映了()年份案件总数长工案件短工案件雍正1721—1740年401921乾隆1741—1760年813744—1761—1780年934350—1781—1800年1314883嘉庆1801—1820年283107176A.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B.人地矛盾相对比较突出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清朝租佃关系的产生答案B题干材料反映了农村雇工案件多,说明没有土地的农民多,人地矛盾相对比较突出,故选B项。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农村租佃关系下农民没有人身自由,并且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C项错误;中国古代租佃关系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D项错误。12.(2017山东潍坊期中)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札记中写道:“(中国)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其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农耕经济高度发达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答案C材料中“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强调的是物质生产,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我国的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所以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故选C项。13.(2019云南昆明摸底)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这反映当时()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B.对外贸易发达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D.商业城市兴起答案C材料中松江地区所需的棉花主要来自北方,染料来自福建,说明当时我国各地已出现明显的经济区域分工,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说明运河沟通南北经济,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国内商品的流动,并未涉及对外贸易,B项错误;材料中未说明这些城市为商业城市,D项错误。14.(2017山东滨州期中)史载:长工在明朝法律中被称为“雇工人”,与雇主有主仆名分,实际地位与奴婢差不多。在清代,长工中出现了没有主仆名分的雇工。这一变化反映了()A.明朝的法律为雇主服务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C.重农抑商政策仍然存在D.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答案D据题干材料可知,雇主与雇工的关系从有主仆名分到没有主仆名分,反映出雇主与雇工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故选D项。15.(2019北京海淀期中)明代中后期,官营手工业作坊人数急剧减少。如北京的工部织染所,永乐年间定额设匠役758人,嘉靖十年(1531年)只剩下195人。明代维持时间最长的官营遵化铁冶厂也被迫关闭,政府用铁从市场购买。由此可以推断()A.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发展B.官营手工业逐渐走向衰落C.盐铁官营政策被官府放弃D.政府强化官营手工业管理答案B根据材料中“北京的工部织染所”和“遵化铁冶厂”各自的工匠人数和经营状况,可以看出明代中后期官营手工业的日益没落,故选B项。16.(2017内蒙古赤峰模拟)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亿~12亿亩。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A.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B.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D.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答案D“边际之地”的开发是由于人口增长太快,在农业科技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我国古代人口并不是持续增长的,而且人口增长不是开发“边际之地”的根源,只是重要的直接原因,所以A项错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才是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C项错误。B项中“经济发展停滞”说法错误。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材料: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摘自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宋〕王柏《鲁斋集》材料三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