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培优提升卷(五)(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培优提升卷(五)(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培优提升卷(五)(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培优提升卷(五)(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培优提升卷(五)(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培优提升卷(五)(含解析)2024届高考语文培优提升卷(五)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

材料二宗白华先生曾以“太虚片云,寒塘雁迹”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这一描述是十分形象而精当的。空是虚,是无,是静穆;而灵则是实(不同于写实之实),是有,是灵气,是生命。这两者正好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也是所有中国艺术史上偏于抽象写意的艺术品的两个基本点。然而灵实以空为前提条件,周济说:“空则灵气往来",可见不先求空,灵气就无法产生。不过反过来说,没有灵,空就成了“顽空”“死空",谈不上美感的力量了。因此,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苏轼说得好:“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外枯"乃指外形的简约、空虚;“中膏”是内在的生命力之旺盛,所以“似澹而实美",并非一片死寂枯竭。刘克庄说过类似的话叫“若近而远,若淡而深”;金圣叹则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来表达这种艺术境界。

那么,这种空而灵、虚而实的境界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涉及“简”的问题。简者简约,美学上的简约不同于科学论文或其他实用文体中的省略,而是说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也就是说,以极其简化的线条传达极其丰富的意蕴,从而使人想象于无穷。如果一首诗、一幅画中的意象或线条简约而又有无穷的美感发生之力,那么这首诗或画就达到了简约和空灵。李东阳认为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二句诗“淡而有味,近而愈远”,恐怕正是因为它们以简约洁净的意象深深地透衬出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和意蕴的缘故。王维这首小诗名为《鹿柴》,全诗共四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的首二句以空山之空旷、无人、静寂、幽深,作为背景,而活跃跳荡于这个背景之中的则是生命的声音,无人而生机盎然。后二句似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捕捉了一束晶莹透亮的光束,它像金色的线一样穿透深邃茂密的森林,最后栖息于青青的苔藓之上。深邃空幽的绿色丛林中透下这一束光芒四溢的阳光,这是多么空寂而又灵动的境界!“空山"“深林”是空;而“人语"“返景”则是灵了,这两者一旦被天衣无缝地接合起来,就是绝妙的空灵境界。

总之,从美感经验的角度说:空灵和简约是指简化的外形中包蕴着丰盛的美感发生之力,每一意象、每一线条、色彩、音响都凝聚着旺盛的、生生不息的美感张力。如宗白华先生说的:“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而这,不正是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的地方吗

形简而旨丰,以高度抽象、饱蕴张力的形式传达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种艺术理想在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中国的古诗一向以意象简洁称著,而简洁中包含无穷的情感意味。

(摘编自陶东风《空灵论》,文章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艺术“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观中特别注重“虚"的创造,“虚”是使欣赏者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的途径之一。

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绘画、诗词、造园等各种艺术中都有所表现,其中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

C.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灵实和虚空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D.以极其简约的意象或线条传达丰富意蕴,给人以无穷想象,空灵的境界由此达成,因此可以说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材料二采用了不同的论证结构,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空灵”这一话题。

B.中国园林中假山、回廊等不可替代在于它们引领的虚空世界饱含着灵动性和深意。

C.材料二将诗画放在一起论证,可表现出在中国艺术中“空灵"存在共通性的特点。

D.中国戏曲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体现了“空"的艺术特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是()(3分)

A.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

B.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C.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晏几道《临江仙》)

D.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4.结合两则材料,给“空灵”下一个定义。(4分)

5.《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的景致作了如下描写: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这座“潇湘馆"具有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对此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野、瓦檐和雨

何士光

我在书架上不经意地搜寻,倏然看见一本,觉着似曾相识,却原来是自己的书,取下来掂在手里,随便一翻,有一篇叫《雨霖霖》。开头一段,就写了田野、瓦檐和雨,于是这心就迷茫起来,禁不住懊伤,触着了痛处似的。

那时候,夜雨落起来了。阵阵雨点从暗夜里斜过来,先打着四下里的苞谷林,跟着就急促地打在瓦檐上。不久就变得缠绵起来,檐水一直淅沥作响。永远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听见雨声,人的心就禁不住彷徨。仿佛是一种亘古的诉说,有摧人肝肠的力量……

究竟是为什么?你一听见雨声心里就禁不住彷徨,觉着温馨而忧伤。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那时我还在梨花屯乡场。依旧是夜晚,夜雨也还是打在瓦楞上。你说怎么样呢?一切都会改变,只有这雨声,这夜深人静,却永远是不会改变的。仿佛注定了一般,不论我在哪儿,不论在故乡,还是远方,它都要追逐着人,搓揉着人的衷肠。

要是一整夜都落雨,你就宁愿一整夜都不睡。或者就赶紧躺下来,丢掉手边的任意什么工作,觉着再没有比躺在无边无际的雨夜里更安适的。在梨花屯乡场,每逢下雨,倘使是在白天,你就立即搬上一只椅子,坐到楼廊上去,看着田野上的雨丝,直到它停歇下来。一次又一次地,你情不自禁地赶紧拿好纸笔,尽快地记下雨从田野上掠过的情景,只要翻开笔记查找,这种记叙是随处可见的。你总觉得它包含着什么呼唤,你又总觉得它始终在向人们,径直向着人的灵魂诉说着什么。到底是什么呢?你一直想听得更真切一些。它沙沙地来了,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紧一阵,慢一阵。仿佛要轻敛下去,跟着又急切起来,依旧地诉说着,直截地诉说着,撇开人世间东零西碎的焦虑,撇开日子里光怪陆离的景象……

这几乎就和你的心灵一样,一直在纠缠和煎熬着你。你也一直想动手来写一回雨,但可以不写,或是用不着写的东西,你倒是写了一些,而这一直萦绕在心头的心思,却又始终没有来得及。只是在字里行间带上点点滴滴,又匆匆地掠过去。这都是为什么呢?

田野也一样,也总是于无言中透露着不绝如缕的隐秘,深深地浸透着你,也是你一直想穷究的,同样也一直没有来得及。

情形似乎是这样的吧?田野、瓦檐和雨透散出来的消息,牵连着生命之谜,和着天地的永远的奥秘。噢,我们是像不知道身世的孩子一样,存活在这人世上的。是谁把这样一颗心灵附在这样一副躯壳中,就打发你到这尘世上来了?一切又为什么要像这样和会是这样?这一点一直迷茫。仿佛孤零零的孩子总在寻觅自己的出身一样,你也一直在思念你的出生之地。

田野和雨透露给你的,似乎就正是你出生的消息,你看不透潜藏在冥冥之中的奥秘,但你知道,你正是从苍茫的宇宙世界里来的。如果不是这样,你最终还能从哪儿来呢?我们的生命界限绝不仅仅终止在这躯壳边缘,世界的界限也绝不仅仅终止在我们的视野之内。

“山野给人的印象是这样,”一次你曾经这样开头,动手来起草一些文字,“仿佛人们最早来到世上的时候,世界就是这样的景象。"但不知为什么,才写了一点,你又搁置了。这种印象应该是贴切的吧?蜿蜒在田畴之间的石板小路走完之后,隐藏在草丛中的沙土小路走完之后,人的踪迹就消退殆尽了,就现出来最早的世界,使你依稀看到了我们的所从由来。至于雨声淅淅沥沥地响起来的时候,则洒落着造物的消息。你和雨丝本来情同手足,连同万物一道,都是天地化生的,也因了种种根由而连在一起。

但有一次,雨已经落了很久了,你却一直没有看见那雨丝,也没有听到那雨声。到你发现在落雨的时候,你怔住了,心里不禁一震。

那一次,你在一处高层的楼房里,正是那种炫人眼目的高层楼房,你几乎就住在最高一层。是深秋时分吧,窗户给关起来了,一道白色的纱窗掩映,这就不难想见,你看不见雨丝,也听不到雨声。直到你无意中走近窗棂,掀起来一角窗帘,才看见落在眼底的街市已经雨雾蒙蒙的了,雨正落个不停。

你站在那窗前,不由得想到,我们离这雨,离我们的根柢,似乎是越来越远了。你看不清雨雾中的街市,却知道那是繁华而琳琅的,同时也浮躁而焦虑。事情会不会是这样呢?尽管我们的灵魂一直游移,但我们又总是更能感触和迁就我们的形骸,而对灵魂熟视无睹、忽略不计。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就偏失地借助了造物给予我们的灵智,仅仅用它来建造了这个熙攘的世界,而在建造出这个熙攘的世界的时候,这熙攘的世界就反过来缠绕了我们自己,心灵也就堵塞起来,再不能分辨天宇的呼唤和消息……

渐渐地,你又想起了雨中的院落、人家、瓦檐和田畴,想起了你匆匆地记下来的那些雨天的情景。那田野上的人生自然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以共与天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远地牵动着人的心绪。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的……

这儿说到的,只是我的田野、瓦檐和雨。而始终传给我们消息的,当然又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不仅仅是田野、瓦檐和雨。

(选自《何士光文集》,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由文章《雨霖霖》引出对雨声的迷茫与懊伤,也表明自己对雨声超乎寻常的敏感。

B.“梨花屯乡场”是作者当年生活的典型场景,作者在此对自然、人生生发出许多思考。

C.在作者看来,雨水和自然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天地化生而成,都是我们的同胞手足。

D.作者更为推崇田野上的人生,因为与城市生活相比,只有在农村生活才能获得真正自由。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从作者的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段落写起,行文中引用了自己的文字,这种“文中文"的结构方颇具匠心。

B.文中四个画线句子使用了问句中的一般疑问与设问,展现出强烈的抒情性与深刻的思想性,也强化了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C.本文突出的描写手法之一是心理活动,作者借此将情感体验、生活经历以及思考所得依次呈现,展示出自己的心路历程。

D.本文由眼前的事物逐步展开联想与想象,将笔触伸及自然中的风物、农村与城市中相关的生活,体现出形散神聚的特点。

8.本文标题“田野、瓦檐和雨”为三个名词的并列,你认为其中哪个名词最为重要?为什么?(4分)

9.本文“我"“你”“我们"三种人称形式多次转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与阐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秘书监侍讲傅尧俞始召赴资善堂,对迩英阁。尧俞致谢,上遣人宣召答曰:“卿以博学参预经筵,宜尊所闻,以辅不逮。”尧俞讲毕曲谢,上复遣人宣谕:“卿讲义渊博,多所发挥,良嘉深叹。"是日,上读《三朝宝训》,至天禧中,有二人犯罪,法当死,真宗皇帝恻然怜之,曰:“此等安知法,杀之则不忍,舍之无以励众。”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又祀汾阴日,见一羊自掷道左,怪问之,曰:“今日尚食杀其羔。"真宗惨然不乐,自是不杀羊羔。资政殿学士韩维读毕,因奏言:“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胜用也。真宗自澶渊之役却狄之后,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其源盖出于此。昔孟子论齐王不忍杀觳觫①之牛,以为是心足以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及于百姓,岂不能哉?盖不为耳!外人皆云皇帝陛下仁孝发于天性,每行见昆虫蝼蚁,违而过之,且来左右勿践履,此亦仁术也。臣愿陛下推此心以及百姓,则天下幸甚!”轼时为右史,奏曰:“臣今月十五日侍迩英阁,切见资政殿学士韩维因读《三朝宝训》至真宗皇帝好生恶杀,因论皇帝陛下在宫中不忍践履虫蚁其言深切可以推明圣德益增福寿。臣忝备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又录一本上进,意望陛下彩览,无忘此心,以广好生之德,臣不胜大愿!"

(节选自《东坡志林·第二卷(官职篇)》)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②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篇》)

【注】①觳觫(húsù):恐惧得发抖。②麀鹿(yōulù):母鹿。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因论皇帝A陛下在宫中不忍B践履虫蚁C其言深D切E可以推明F圣德G益H增福寿。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尧俞致谢”中的“谢"与“旦日不可不蚤来自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谢"含义不同。

B.“违而过之”中的“过"与“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中的“过"词性和含义均相同。

C.“忝”与“备位"都是谦辞,前者有“惭愧、有愧”之意,整体为“愧居其位,聊以充数"。

D.“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与“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两句的“为”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皇上对待讲傅尧俞经讲义的大肆赞扬中可以看出皇上对待贤才谦虚尊崇的态度。

B.韩维认为,宋真宗近二十年不谈及战事仍能使天下富裕,与他的仁德之术是分不开的。

C.韩维在讲读《三朝宝训》后,借孟子劝谏齐王不杀牛一事上奏,希望皇上能善待百姓。

D.孟子指出文王修建灵台、灵沼时,民众很乐于出力,是因为文王能够做到与民众同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胜用也。

(2)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14.请结合两则材料,比较苏轼和孟子劝谏君主的内容和策略。(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①劳苦辛。

闭廪②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村酤,农家自酿的酒,②廪,粮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从诸孙入村帮忙收麦写起,率真自然,充满淳朴的乡村气息,饱含浓浓亲情。

B.颈联中“偿饥乏"写出了对饥饿困乏的诸孙的犒劳,“劳苦辛”意指诸孙劳动的辛苦。

C.尾联写对外孙关仓归来后的赞叹,语言风趣,体现诗人晚年得享天伦之乐的喜悦。

D.同写村居生活,本诗写劳作和收获之乐,《归园田居》则表达归隐的自由愉悦之情。

16.请对本诗的颔联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两句写神仙们驾着风云而来,画面神奇而飘逸。

(2)在《虞美人》,李煜用“______,______”两句来抒发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酒器代酒,通过祭酒行为表达某种人生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必须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对中医药发展来说就是①。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濒临失传,让中医发展之道艰难延续。而如果想要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则必须培养大批②的中医专业人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当前,院校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师带徒,出名医,中医独具特色的技艺需要活态传承。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③。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为中医药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之基,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同时,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穷。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也需要④,不断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

B.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

C.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

D.不断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图片,完成21-22题。

(董天野绘)

21.这是《红楼梦》连环画的一个插图,请结合图片场景,用一个对偶句为这幅图取一个标题,不超过16个字。(4分)

22.戏剧旁白分为客观性叙述与主观性自述两种,前者指的是戏剧创作者或故事叙述者从客观角度对戏剧的背景、人物、事件直接进行议论或抒发感情。树人学生戏剧社将把上图内容排演成《红楼人物系列剧》中的一幕话剧,请为女主角创作一个客观性叙述旁白,要求:结合原著中与上图相关的情节内容,体现人物典型性格,不少于5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短视频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观看,时长较短的视频。今天,短视频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强国”短视频振奋人心,公益短视频弘扬正气,学习短视频传播知识……很多自媒体短视频内容丰富、彰显个性,也有部分短视频流量巨大却格调不高……不少人拍短视频,刷短视频,追短视频。有人说,通过短视频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慰藉心灵;也有人对短视频的泛滥表示担忧,呼吁平台在盈利的同时,更应肩负起监管责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高考语文培优提升卷(五)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

材料二宗白华先生曾以“太虚片云,寒塘雁迹”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这一描述是十分形象而精当的。空是虚,是无,是静穆;而灵则是实(不同于写实之实),是有,是灵气,是生命。这两者正好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也是所有中国艺术史上偏于抽象写意的艺术品的两个基本点。然而灵实以空为前提条件,周济说:“空则灵气往来",可见不先求空,灵气就无法产生。不过反过来说,没有灵,空就成了“顽空”“死空",谈不上美感的力量了。因此,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苏轼说得好:“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外枯"乃指外形的简约、空虚;“中膏”是内在的生命力之旺盛,所以“似澹而实美",并非一片死寂枯竭。刘克庄说过类似的话叫“若近而远,若淡而深”;金圣叹则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来表达这种艺术境界。

那么,这种空而灵、虚而实的境界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涉及“简”的问题。简者简约,美学上的简约不同于科学论文或其他实用文体中的省略,而是说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也就是说,以极其简化的线条传达极其丰富的意蕴,从而使人想象于无穷。如果一首诗、一幅画中的意象或线条简约而又有无穷的美感发生之力,那么这首诗或画就达到了简约和空灵。李东阳认为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二句诗“淡而有味,近而愈远”,恐怕正是因为它们以简约洁净的意象深深地透衬出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和意蕴的缘故。王维这首小诗名为《鹿柴》,全诗共四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的首二句以空山之空旷、无人、静寂、幽深,作为背景,而活跃跳荡于这个背景之中的则是生命的声音,无人而生机盎然。后二句似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捕捉了一束晶莹透亮的光束,它像金色的线一样穿透深邃茂密的森林,最后栖息于青青的苔藓之上。深邃空幽的绿色丛林中透下这一束光芒四溢的阳光,这是多么空寂而又灵动的境界!“空山"“深林”是空;而“人语"“返景”则是灵了,这两者一旦被天衣无缝地接合起来,就是绝妙的空灵境界。

总之,从美感经验的角度说:空灵和简约是指简化的外形中包蕴着丰盛的美感发生之力,每一意象、每一线条、色彩、音响都凝聚着旺盛的、生生不息的美感张力。如宗白华先生说的:“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而这,不正是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的地方吗

形简而旨丰,以高度抽象、饱蕴张力的形式传达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种艺术理想在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中国的古诗一向以意象简洁称著,而简洁中包含无穷的情感意味。

(摘编自陶东风《空灵论》,文章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艺术“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观中特别注重“虚"的创造,“虚”是使欣赏者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的途径之一。

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绘画、诗词、造园等各种艺术中都有所表现,其中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

C.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灵实和虚空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D.以极其简约的意象或线条传达丰富意蕴,给人以无穷想象,空灵的境界由此达成,因此可以说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材料二采用了不同的论证结构,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空灵”这一话题。

B.中国园林中假山、回廊等不可替代在于它们引领的虚空世界饱含着灵动性和深意。

C.材料二将诗画放在一起论证,可表现出在中国艺术中“空灵"存在共通性的特点。

D.中国戏曲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体现了“空"的艺术特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是()(3分)

A.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

B.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C.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晏几道《临江仙》)

D.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4.结合两则材料,给“空灵”下一个定义。(4分)

5.《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的景致作了如下描写: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这座“潇湘馆"具有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对此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C(A项,“途径之一”有误,原文表述为“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B项,“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有误,材料一“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并没有与绘画、诗词比较。D项,“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有误,材料二只对抽象艺术和写实艺术的部分做了比较,并未得出整体上孰优孰劣的判断;“因此"也有误,属于强加因果。)

2.B(“不可替代”于文无据,材料一只讲到了假山、回廊、小桥等陈设的美学意义和亭“有着独有的地位",而并不能推出这些是不可替代的。)

3.D(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空灵即在静穆的氛围、简化的外形中包蕴着丰盛的美感和生命的灵气。D项寥寥几笔,将荷的摇曳多姿、神清骨秀写尽,营造出一种清新恬静的境界。A项,意为小草得到雨露的滋润,变得生机勃勃,花儿却遭到春寒侵袭难以绽放。诗歌虽为王维所作,但写于王维晚年,这两句言外之意为花儿尚且有如此遭遇,何况世态炎凉,不说也罢。诗歌表面劝慰友人,实际也表达了王维欲用世而未能的愤激之情,有“金刚怒目”之意。因而A选项重在借花草抒情,与静穆的氛围、空灵的简约感、审美性不相符。B项,通过比喻和工笔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女性的妆容,与空灵对简约的要求不符。C项,以叙述性的语言表情达意,材料二中所指的空灵则侧重于用简约的意象构筑诗歌意境,因而不符合。)

4.空灵是以虚中有实、空中有灵,用简单的形式包蕴丰富的美感为特征,包括“空"(虚、无、静穆)和“灵”(有、灵气、生命)两个基本点,在中国诗、画、园林等中国艺术中共同追求的崇高境界和重要美学思想。

(中心句为“空灵是一种崇高境界和美学思想",1分;“虚中有实”“形式简单却美感丰富"的特征,1分;“两个基本点”,1分;“诗、画、园林"的外延,1分。要点全面,用语表达接近即可)

5.①“潇湘馆”中曲折的游廊将人由外引领进入深处;②泉水流出形成的溪涧盘旋蜿蜒,与翠竹交相辉映,于小园中有山川之趣;

③“潇湘馆"中“千百竿翠竹遮映”等景致形成“隔",使物象造成距离,创设了“空”的美境;④“潇湘馆"的陈设简约,而有雅致清幽之意境,虚实相生,空灵相成。(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得满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野、瓦檐和雨

何士光

我在书架上不经意地搜寻,倏然看见一本,觉着似曾相识,却原来是自己的书,取下来掂在手里,随便一翻,有一篇叫《雨霖霖》。开头一段,就写了田野、瓦檐和雨,于是这心就迷茫起来,禁不住懊伤,触着了痛处似的。

那时候,夜雨落起来了。阵阵雨点从暗夜里斜过来,先打着四下里的苞谷林,跟着就急促地打在瓦檐上。不久就变得缠绵起来,檐水一直淅沥作响。永远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听见雨声,人的心就禁不住彷徨。仿佛是一种亘古的诉说,有摧人肝肠的力量……

究竟是为什么?你一听见雨声心里就禁不住彷徨,觉着温馨而忧伤。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那时我还在梨花屯乡场。依旧是夜晚,夜雨也还是打在瓦楞上。你说怎么样呢?一切都会改变,只有这雨声,这夜深人静,却永远是不会改变的。仿佛注定了一般,不论我在哪儿,不论在故乡,还是远方,它都要追逐着人,搓揉着人的衷肠。

要是一整夜都落雨,你就宁愿一整夜都不睡。或者就赶紧躺下来,丢掉手边的任意什么工作,觉着再没有比躺在无边无际的雨夜里更安适的。在梨花屯乡场,每逢下雨,倘使是在白天,你就立即搬上一只椅子,坐到楼廊上去,看着田野上的雨丝,直到它停歇下来。一次又一次地,你情不自禁地赶紧拿好纸笔,尽快地记下雨从田野上掠过的情景,只要翻开笔记查找,这种记叙是随处可见的。你总觉得它包含着什么呼唤,你又总觉得它始终在向人们,径直向着人的灵魂诉说着什么。到底是什么呢?你一直想听得更真切一些。它沙沙地来了,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紧一阵,慢一阵。仿佛要轻敛下去,跟着又急切起来,依旧地诉说着,直截地诉说着,撇开人世间东零西碎的焦虑,撇开日子里光怪陆离的景象……

这几乎就和你的心灵一样,一直在纠缠和煎熬着你。你也一直想动手来写一回雨,但可以不写,或是用不着写的东西,你倒是写了一些,而这一直萦绕在心头的心思,却又始终没有来得及。只是在字里行间带上点点滴滴,又匆匆地掠过去。这都是为什么呢?

田野也一样,也总是于无言中透露着不绝如缕的隐秘,深深地浸透着你,也是你一直想穷究的,同样也一直没有来得及。

情形似乎是这样的吧?田野、瓦檐和雨透散出来的消息,牵连着生命之谜,和着天地的永远的奥秘。噢,我们是像不知道身世的孩子一样,存活在这人世上的。是谁把这样一颗心灵附在这样一副躯壳中,就打发你到这尘世上来了?一切又为什么要像这样和会是这样?这一点一直迷茫。仿佛孤零零的孩子总在寻觅自己的出身一样,你也一直在思念你的出生之地。

田野和雨透露给你的,似乎就正是你出生的消息,你看不透潜藏在冥冥之中的奥秘,但你知道,你正是从苍茫的宇宙世界里来的。如果不是这样,你最终还能从哪儿来呢?我们的生命界限绝不仅仅终止在这躯壳边缘,世界的界限也绝不仅仅终止在我们的视野之内。

“山野给人的印象是这样,”一次你曾经这样开头,动手来起草一些文字,“仿佛人们最早来到世上的时候,世界就是这样的景象。"但不知为什么,才写了一点,你又搁置了。这种印象应该是贴切的吧?蜿蜒在田畴之间的石板小路走完之后,隐藏在草丛中的沙土小路走完之后,人的踪迹就消退殆尽了,就现出来最早的世界,使你依稀看到了我们的所从由来。至于雨声淅淅沥沥地响起来的时候,则洒落着造物的消息。你和雨丝本来情同手足,连同万物一道,都是天地化生的,也因了种种根由而连在一起。

但有一次,雨已经落了很久了,你却一直没有看见那雨丝,也没有听到那雨声。到你发现在落雨的时候,你怔住了,心里不禁一震。

那一次,你在一处高层的楼房里,正是那种炫人眼目的高层楼房,你几乎就住在最高一层。是深秋时分吧,窗户给关起来了,一道白色的纱窗掩映,这就不难想见,你看不见雨丝,也听不到雨声。直到你无意中走近窗棂,掀起来一角窗帘,才看见落在眼底的街市已经雨雾蒙蒙的了,雨正落个不停。

你站在那窗前,不由得想到,我们离这雨,离我们的根柢,似乎是越来越远了。你看不清雨雾中的街市,却知道那是繁华而琳琅的,同时也浮躁而焦虑。事情会不会是这样呢?尽管我们的灵魂一直游移,但我们又总是更能感触和迁就我们的形骸,而对灵魂熟视无睹、忽略不计。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就偏失地借助了造物给予我们的灵智,仅仅用它来建造了这个熙攘的世界,而在建造出这个熙攘的世界的时候,这熙攘的世界就反过来缠绕了我们自己,心灵也就堵塞起来,再不能分辨天宇的呼唤和消息……

渐渐地,你又想起了雨中的院落、人家、瓦檐和田畴,想起了你匆匆地记下来的那些雨天的情景。那田野上的人生自然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以共与天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远地牵动着人的心绪。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的……

这儿说到的,只是我的田野、瓦檐和雨。而始终传给我们消息的,当然又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不仅仅是田野、瓦檐和雨。

(选自《何士光文集》,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由文章《雨霖霖》引出对雨声的迷茫与懊伤,也表明自己对雨声超乎寻常的敏感。

B.“梨花屯乡场”是作者当年生活的典型场景,作者在此对自然、人生生发出许多思考。

C.在作者看来,雨水和自然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天地化生而成,都是我们的同胞手足。

D.作者更为推崇田野上的人生,因为与城市生活相比,只有在农村生活才能获得真正自由。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从作者的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段落写起,行文中引用了自己的文字,这种“文中文"的结构方颇具匠心。

B.文中四个画线句子使用了问句中的一般疑问与设问,展现出强烈的抒情性与深刻的思想性,也强化了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C.本文突出的描写手法之一是心理活动,作者借此将情感体验、生活经历以及思考所得依次呈现,展示出自己的心路历程。

D.本文由眼前的事物逐步展开联想与想象,将笔触伸及自然中的风物、农村与城市中相关的生活,体现出形散神聚的特点。

8.本文标题“田野、瓦檐和雨”为三个名词的并列,你认为其中哪个名词最为重要?为什么?(4分)

9.本文“我"“你”“我们"三种人称形式多次转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与阐述。(6分)

【答案】

6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只有在农村生活才能获得真正自由”表述有误。原文“那田野上的人生自然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以共与天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远地牵动着人的心绪。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的……",这里的“田野”,代指大自然。作者强调的人在田野上的人生,即人在田野上的真正自由,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融,而并非“只有在农村生活"。

故选D。

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文中四个画线句子使用了问句中的一般疑问和设问”,少了反问,解析不全面。画线的四个问句中第一问与第二个问句是一般疑问句,第三句是设问句,第四个画线句是反问句。

故选B。

8.示例一:田野。“田野"代表乡村,代表农耕的生产方式。与“城市”相对,而本文的主旨是在与城市生活的比较中肯定与天地合一、与自然亲近的“田野上的人生";“田野”承载着文本的主旨。

示例二:瓦檐。“瓦檐"属于村居的院落,代表乡村的生活方式,即“田野上的人生”。与“高层楼房"所代表的城市生活形成对比,“田野上的人生”是本文的情感寄托所在,“瓦檐"承载着作者的情感。

示例三:雨。“雨”作为全文的线索,代表着大自然。作者居住在“高层楼房"里,远离了田野和瓦檐,唯有雨能传递自然的讯息,能提示我们的来处;“雨”代表着本文作者的文化选择。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意蕴鉴赏表达效果的能力。

示例一:

由“在梨花屯乡场,每逢下雨,倘使是在白天,你就立即搬上一只椅子,坐到楼廊上去,看着田野上的雨丝,直到它停歇下来。一次又一次地,你情不自禁地赶紧拿好纸笔,尽快地记下雨从田野上掠过的情景"“蜿蜒在田畴之间的石板小路走完之后,隐藏在草丛中的沙土小路走完之后,人的踪迹就消退殆尽了,就现出来最早的世界,使你依稀看到了我们的所从由来”,这里的“田野"代表乡村,代表农耕的生产方式;“那一次,你在一处高层的楼房里,正是那种炫人眼目的高层楼房,你几乎就住在最高一层。是深秋时分吧,窗户给关起来了,一道白色的纱窗掩映,这就不难想见”“你站在那窗前,不由得想到,我们离这雨,离我们的根柢,似乎是越来越远了",田野所代表的自然、农耕的生产方式,与“城市”相对;

由倒数第二段“那田野上的人生自然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以共与天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远地牵动着人的心绪。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的……",可知本文的主旨是在与城市生活的比较中肯定与天地合一、与自然亲近的“田野上的人生”,“田野"承载着文本的主旨。

示例二:

由第二段“那时候,夜雨落起来了。阵阵雨点从暗夜里斜过来,先打着四下里的苞谷林,跟着就急促地打在瓦檐上。不久就变得缠绵起来,檐水一直淅沥作响。永远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听见雨声,人的心就禁不住彷徨。仿佛是一种亘古的诉说,有摧人肝肠的力量……”得出:瓦檐属于村居的院落,代表乡村的生活方式,即“田野上的人生",与“高层楼房”相对。

由“田野、瓦檐和雨透散出来的消息,牵连着生命之谜,和着天地的永远的奥秘。噢,我们是像不知道身世的孩子一样,存活在这人世上的。是谁把这样一颗心灵附在这样一副躯壳中,就打发你到这尘世上来了?一切又为什么要像这样和会是这样?这一点一直迷茫。仿佛孤零零的孩子总在寻觅自己的出身一样,你也一直在思念你的出生之地"得出:“田野上的人生”是本文的情感寄托,“瓦檐"承载着作者的情感。

示例三:

文章每一段里都提到了“雨”,由“雨"引出瓦檐和田野,可见雨作为全文的线索,代表着自然,“那时候,夜雨落起来了。阵阵雨点从暗夜里斜过来,先打着四下里的苞谷林,跟着就急促地打在瓦檐上。不久就变得缠绵起来,檐水一直淅沥作响”。

由“田野和雨透露给你的,似乎就正是你出生的消息,你看不透潜藏在冥冥之中的奥秘,但你知道,你正是从苍茫的宇宙世界里来的。如果不是这样,你最终还能从哪儿来呢?我们的生命界限绝不仅仅终止在这躯壳边缘,世界的界限也绝不仅仅终止在我们的视野之内"得出:作者居住在“高层楼房”里,远离了田野和瓦檐,惟有雨能传递自然的讯息,能提示我们的来处,“蜿蜒在田畴之间的石板小路走完之后,隐藏在草丛中的沙土小路走完之后,人的踪迹就消退殆尽了,就现出来最早的世界,使你依稀看到了我们的所从由来。至于雨声淅淅沥沥地响起来的时候,则洒落着造物的消息。你和雨丝本来情同手足,连同万物一道,都是天地化生的,也因了种种根由而连在一起"。“雨”代表着本文作者的文化选择:“这儿说到的,只是我的田野、瓦檐和雨。而始终传给我们消息的,当然又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不仅仅是田野、瓦檐和雨"。

9.①本文多处采用具有主观性的第一人称“我”,表现出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探究与困惑。也采用第二人称“你"来指称自己,具有客观性,体现出自己对自然与人生的认识的深化。两种不同的人生视角的结合突出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追问和探究,反映作者认识的理性特征。

②文中后部分的“我们”代表人类全体,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对重新建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③由“我"“你”到“我们"人称的转换,表现出作者由对个体的经历的思索上升到对人类普遍命运的深切思考与关注,具有深厚的忧患意识与人文精神。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称作用、分析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能力。

本文首段“我在书架上不经意地搜寻,倏然看见一本,觉着似曾相识,却原来是自己的,取下来掂在手里,随便一翻,有一篇叫《雨霖霖》。开头一段,就写了田野、瓦檐和雨,于是这心就迷茫起来,禁不住懊伤,触着了痛处似的”和尾段用“我",“这儿说到的,只是我的田野、瓦檐和雨。而始终传给我们消息的,当然又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不仅仅是田野、瓦檐和雨”。多处采用具有主观性的第一人称“我",表现出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探究与困惑。

中间部分用“你”来指称自己,“究竟是为什么?你一听见雨声心里就禁不住彷徨,觉着温馨而忧伤。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几乎就和你的心灵一样,一直在纠缠和煎熬着你。你也一直想动手来写一回雨,但可以不写,或是用不着写的东西,你倒是写了一些”“但有一次,雨已经落了很久了,你却一直没有看见那雨丝,也没有听到那雨声。到你发现在落雨的时候,你怔住了,心里不禁一震"“渐渐地,你又想起了雨中的院落、人家、瓦檐和田畴,想起了你匆匆地记下来的那些雨天的情景”。第二人称“你"来指称自己,具有客观性,体现出自己对自然与人生的认识的深化。两种不同的人生视角的结合突出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追问和探究,反映作者认识的理性特征。

文中后面部分“我们离这雨,离我们的根柢,似乎是越来越远了”“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的……",“我们”代表人类全体,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对重新建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由“我"“你”到“我们"人称的转换,表现出作者由对个体的经历的思索上升到对人类普遍命运的深切思考与关注,具有深厚的忧患意识与人文精神。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秘书监侍讲傅尧俞始召赴资善堂,对迩英阁。尧俞致谢,上遣人宣召答曰:“卿以博学参预经筵,宜尊所闻,以辅不逮。”尧俞讲毕曲谢,上复遣人宣谕:“卿讲义渊博,多所发挥,良嘉深叹。"是日,上读《三朝宝训》,至天禧中,有二人犯罪,法当死,真宗皇帝恻然怜之,曰:“此等安知法,杀之则不忍,舍之无以励众。”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又祀汾阴日,见一羊自掷道左,怪问之,曰:“今日尚食杀其羔。"真宗惨然不乐,自是不杀羊羔。资政殿学士韩维读毕,因奏言:“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胜用也。真宗自澶渊之役却狄之后,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其源盖出于此。昔孟子论齐王不忍杀觳觫①之牛,以为是心足以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及于百姓,岂不能哉?盖不为耳!外人皆云皇帝陛下仁孝发于天性,每行见昆虫蝼蚁,违而过之,且来左右勿践履,此亦仁术也。臣愿陛下推此心以及百姓,则天下幸甚!”轼时为右史,奏曰:“臣今月十五日侍迩英阁,切见资政殿学士韩维因读《三朝宝训》至真宗皇帝好生恶杀,因论皇帝陛下在宫中不忍践履虫蚁其言深切可以推明圣德益增福寿。臣忝备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又录一本上进,意望陛下彩览,无忘此心,以广好生之德,臣不胜大愿!"

(节选自《东坡志林·第二卷(官职篇)》)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②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篇》)

【注】①觳觫(húsù):恐惧得发抖。②麀鹿(yōulù):母鹿。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因论皇帝A陛下在宫中不忍B践履虫蚁C其言深D切E可以推明F圣德G益H增福寿。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尧俞致谢”中的“谢"与“旦日不可不蚤来自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谢"含义不同。

B.“违而过之”中的“过"与“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中的“过"词性和含义均相同。

C.“忝”与“备位"都是谦辞,前者有“惭愧、有愧”之意,整体为“愧居其位,聊以充数"。

D.“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与“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两句的“为”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皇上对待讲傅尧俞经讲义的大肆赞扬中可以看出皇上对待贤才谦虚尊崇的态度。

B.韩维认为,宋真宗近二十年不谈及战事仍能使天下富裕,与他的仁德之术是分不开的。

C.韩维在讲读《三朝宝训》后,借孟子劝谏齐王不杀牛一事上奏,希望皇上能善待百姓。

D.孟子指出文王修建灵台、灵沼时,民众很乐于出力,是因为文王能够做到与民众同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胜用也。

(2)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14.请结合两则材料,比较苏轼和孟子劝谏君主的内容和策略。(3分)

答案:

10.CEG三处。

第一步:理解画线句大意。画波浪线句的大意是:趁机说到皇帝陛下在宫中行走不忍心践踏虫蚁的事情,他的言辞真挚恳切,可以将皇上的圣德推行昭显开来,增加福寿。

第二步:根据语境,合理句读。根据前文中的“外人皆云皇帝陛下仁孝发于天性",可知“皇帝陛下”指的是皇帝中间不应断开;而“践履虫蚁"做“不忍”的宾语,其间不应断开;“皇帝陛下在宫中不忍践履虫蚁"主谓宾句子结构完整;故应在“虫蚁”后断开。“深"与“切”都用来修饰“其言",意为“他的言辞真挚恳切”,句意完整,“深切"之间不应断开;“圣德”做“推明"的宾语,其间不应断开;而“可以推明”承前省略主语“其言",故应在“可以推明”前断开;“益增福寿"与“推明圣德”句子结构相同,都是“可以"的宾语,故应在“益增福寿”前断开。

B项。

A项,前者意为感恩、感谢,后者意为道歉B项,前者是动词,意为绕过、经过;后者是副词,意为过分、过于。C项,解释恰当且符合语境意义。D项,前者是动词,意为“做、干",后者是介词,意为“跟、同”。

12.C项。

“借孟子劝谏齐王不杀牛一事上奏"错误,该处对应材料一中的“昔孟子论齐王不忍杀觳觫之牛,以为是心足以王”,意思是“从前孟子说齐王不忍心杀死因恐惧而颤抖的牛,认为怀有这样善心的人足以为王",由此可知孟子并没有劝谏齐王不杀牛,是齐王自己不忍心杀牛。

13.(1)这不过是真宗皇帝的小善举罢了,但推行这种善心而遍及天下,那么就是把仁德做到了极致。

(2)成为贤人之后才能够以此为乐,成不了贤人,即使有这些也不会快乐。

得分点:(1)关键词“特”“以及"“胜用”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关键词“贤者"名词作动词、“乐”(第一个)意动用法、“虽"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①内容上:劝谏时都表达了希望君主能够将圣德之心推及百姓。(1分)

②策略上:苏轼先是借助韩维的奏请进行阐释,而后才进一步劝谏:(1分)

③孟子则就地取譬,引用相关典故,通过对比贤者与不贤者进行劝谏。(1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①劳苦辛。

闭廪②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村酤,农家自酿的酒,②廪,粮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从诸孙入村帮忙收麦写起,率真自然,充满淳朴的乡村气息,饱含浓浓亲情。

B.颈联中“偿饥乏”写出了对饥饿困乏的诸孙的犒劳,“劳苦辛"意指诸孙劳动的辛苦。

C.尾联写对外孙关仓归来后的赞叹,语言风趣,体现诗人晚年得享天伦之乐的喜悦。

D.同写村居生活,本诗写劳作和收获之乐,《归园田居》则表达归隐的自由愉悦之情。

16.请对本诗的颔联进行赏析。(6分)

答案:15.B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劳苦辛’意指诸孙劳动的辛苦”错。这里的“劳"是动词,此句意为“犒劳辛苦劳作的孙辈们”。

故选B。

16.(1)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2)用词准确、生动。“三夜"“一竿”运用数词,突出阴霪之长与晴日到来之喜;“败"“舞”则写出天气对农人心情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运用了对比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诗人把“三夜阴霪”和“一竿晴日"进行对比,用环境陡然变化,来突出外孙入村收麦的急切与喜悦之情。

用词生动形象,富有内涵。“三夜”突出了“阴霪"之长,“一竿”突出了“晴日"到来之惊喜,“败”突出了天气给农人带来的失望、忧虑之情,“舞"突出了农人收获时热火朝天的辛勤与喜悦之情。两个词语写出天气对农人心情的影响。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两句写神仙们驾着风云而来,画面神奇而飘逸。

(2)在《虞美人》,李煜用“______,______"两句来抒发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酒器代酒,通过祭酒行为表达某种人生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霓、兮、砌、颜、梦、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必须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对中医药发展来说就是①。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濒临失传,让中医发展之道艰难延续。而如果想要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则必须培养大批②的中医专业人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当前,院校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师带徒,出名医,中医独具特色的技艺需要活态传承。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③。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为中医药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之基,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同时,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穷。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也需要④,不断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

B.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

C.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

D.不断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图片,完成21-22题。

(董天野绘)

21.这是《红楼梦》连环画的一个插图,请结合图片场景,用一个对偶句为这幅图取一个标题,不超过16个字。(4分)

22.戏剧旁白分为客观性叙述与主观性自述两种,前者指的是戏剧创作者或故事叙述者从客观角度对戏剧的背景、人物、事件直接进行议论或抒发感情。树人学生戏剧社将把上图内容排演成《红楼人物系列剧》中的一幕话剧,请为女主角创作一个客观性叙述旁白,要求:结合原著中与上图相关的情节内容,体现人物典型性格,不少于50字。(5分)

答案:

示例:①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②出类拔萃(超群出众、卓尔不群)③口传心授(口口相传)④与时俱进(与日俱进、与时推移、与日俱新)

[解析]第①空,语境中说“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那么离开传承谈创新,中医药发展就是缺乏基础的,故此处可填“无源之水”。无源之水:没有源头的水,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第②空,根据前后语境可知,传承中医药文化,挖掘中医药精华需要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故此处可填“出类拔萃"。出类拔萃:形容人的品德才能出众,高出同类之上。第③空,句子语境中有“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的提示,可知此处指传统的中医传授方式,应该区别于现代学校教育的方式,故应填“口传心授"之类意思的成语。第④空,语境说的是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也需要不断创新,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故此处可填“与时俱进”。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

示例: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人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之基。

[解析]观察分析病句,发现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成分残缺,“我们应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成分残缺,“我们应”后缺乏介词“将"。第二处,不合逻辑,应该是先构建中医教育体系,后打下人才之基。每改对一处给2分。

20.(★★)A(B、C、D三项的引号都是表示特殊含义,而A项的引号表示强调,与其他三项不同。)

21.(★★★)示例:尤三姐拔剑自刎,柳湘莲遁人空门(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评分标准:内容概括)

[解析]从肖像、服饰很容易判断图中向后倾倒身体的为一用剑自刎的女子,从右下角遗落地上的剑鞘来看,应该是右侧男子身上的佩剑。对《红楼梦》熟悉的学生会很快想到尤三姐和柳湘莲的爱情悲剧。主要讲尤三姐虽素行不端,但却刚烈有加,发誓说非柳湘莲不嫁。后贾琏外出,路遇柳湘莲,言尤三姐之意。柳湘莲欣然允诺。柳湘莲回京后与贾宝玉闲谈,知尤三姐是贾珍妻妹,就生出毁约的意思来。柳湘莲疑尤三姐入于下流,后悔留剑作为定礼。尤三姐听到他的话,就将剑送还,并愤而自杀,自刎而亡。柳湘莲追悔莫及,遁入空门。于是拟题为:尤三姐拔剑自刎,柳湘莲遁入空门。抑或“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这里的“情小妹"指的是尤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