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1页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2页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3页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4页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材】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

必修1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必备!)

【新教材】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

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1.1地球的自转

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呈逆时针南极上空呈顺时针

☆方法技巧:自转方向的判断

(1)由南北极点判断,“北逆南顺”

(2)由经纬度判断: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

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图例:-地球自转方向(箭头所指方向永远是东)

2.自转周期

恒星日:以遥远的恒星作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360°)

所用的时间

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所

用的时间

恒星日

太阳日

参照物

恒星

太阳

时间

23时56分4秒

24小时

旋转角度

360°

360°59'

意义

自转的真正周期

昼夜交替周期,太阳高度日变化的周

3.自转速度

(1)角速度:全球除南北极点,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相

等,为15。山。

第1页共45

(2)线速度:赤道最大,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最大,约1670千米/小时;

南北纬60。处:为赤道的一半,为837千米/小时

极点角速度、线速度均为

☆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规律:①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②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航天发射基地选址应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纬度低、海

拔高的地区,并且向东发射☆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3.

地势:平坦开阔

返航基地区位①地势平坦开阔②人烟稀少③无大片森林和

大河湖泊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1.昼夜交替的成因

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一地球有昼夜现象

地球不停自转

假如地球不会自转,昼夜更替仍然存在,此时周期为一年。

2.晨昏线(圈)的概念及晨线、昏线判断方法

(1)晨昏线(圈):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

把所经过的纬

线分为昼弧和夜弧。

(2)晨线、昏线判断方法

晨线:随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从“黑夜”进入“白天”的

过渡

线。晨线上正值日出。

昏线:随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从“白天”进入“黑夜”的

过渡线。昏线上正值日落。

文昌相对于三大发射卫星基地的优势

①交通便利,海运便于发射大吨位

②纬度低线速度大提高发射质量

③安全系数高,可以多方位发射,直接面向大海

昼夜交替

第2页共45

3.用太阳高度表示昼夜情况:

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正午的太阳高度最大);

夜半球:太阳高度小于(半夜的太阳高度最小);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

4.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

(1)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2)意义:①昼夜交替的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面白昼

不会过于炎热,黑夜不会过于寒冷,有利于有机体的生存和发

展;

②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即“生物钟”)

5.晨昏线(圈)的特点

①晨昏线是过地心的一个大圆,平分地球。

②晨昏线所在平面始终和太阳光线垂直。

③晨线上各点为日出点,昏线上各点为日落点。

④晨昏线上各点太阳高度角为。

⑤晨昏线与赤道有两个交点,永远平分赤道,即赤道全年

昼夜平分,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永远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

永远为18点。

⑥平分昼半球的经线(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

12点,为正午经线。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

点),为子夜经线(时经线)

第3页共45

⑦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变化范围为。〜23。26,,且夹角与太

阳直射点的纬度相等。二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二至日时

与经线夹角为23。26,

⑧晨昏线随地球自转不断西移,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速

度为157h0

⑨确定极昼极夜范围。晨昏线与哪条纬线圈相切,该纬线

到极点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者极夜。(二)物体水平运动方

向发生偏转

1.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①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无偏转(南左北右

赤道无);

②与物体运动方向始终垂直;

③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④纬度越高,偏转越大(纬度越高越显著);

⑤速度越快,偏转越大。

第4页共45

2.地转偏向力的应用

对平直河道的影响:北半球是右岸冲刷,左岸沉积。故北

半球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在右岸;聚落、挖沙场地宜选在左

岸。南半球相反。

同时对风向、洋流的流向及铁轨轨道的磨损程度等产生影

响。

(三)产生时差

A地方时

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同一纬线,东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

到日出一东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一同一时刻不同经线的地

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一产生时差

2.地方时特点:

①东早西晚(数值东大西小);

②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4分

钟;

3.地方时的计算

(1)公式:所求的地方时二已知的地方时土(经度差X4

分钟)

(2)计算步骤:

先画出表示全球的所有经线

一定时:挖掘材料信息,确定某经度的地方时

二定向:标出已知经线及其地方时,再标出所求经线,确

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

公式中“士”的选取原则: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以东用“十”,

以西用“一”(东加西减)三定差: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

经度差。

两地同处东(西)经,大数减小数;分属东西经,则用两

地经度数相加。(同减异加)四定值:计算出所求时间。

例:甲地经度为136°E,乙地经度为120°Eo若乙地此时

为11时,求甲地此时的时间。

第5页共45

☆一些特殊的地方时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

地方时为24时(或时);

②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

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③春分(3月21日左右)、秋

分(9月23日左右)前后,全球各地日出时间大约为6时,日落

时间大约为18时。

④刚好极昼日出时间为时。极夜后首次日出时间为12时。

⑤一天当中太阳高度最大时是12时。某地太阳光直射时

为当地12时。一天当中当地气温最高时为14时。

⑥凌晨(早上):日出前后。傍晚(黄昏):日落前后。

a时区与区时

1.时区(时区是指一个经度范围)

由于各地经度不同,地方时也全然不同,为了克服时间上

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

个经度。

2.时区的划分:

①以本初子午线(即。经线)为基准,向东、向西各取

7.5。,合起来为15。作为中时区(零时区)-国际标准时间

②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1区至东11区,172.5。£至

180。为半时区,即东12区③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1区

至西11区,1725W至180。为半时区,即西12区④东十二区

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即东西十二区。

3.区时(区时是指时间概念)

每一个时区内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

一时间,即区时,又称标准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4.时区确定:若已知某地经度为X。,确定该地所处的时

区,方法是

X-15°=n……9(n为所求得的商,。为余数)

①0V7.5。,时区数为n;9>7.5°,时区数为(n+1)

第6页共45

②X为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③7.5°W~7.5°E为零时区;172.5°E~172.5°W为东西十二

区。

5.中央经线的计算: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xl5。

6.区时计算:所求区时二已知区时土两地的时区差xl小时

计算步骤:

先画出表示24个时区的数轴

一定区时:挖掘材料信息,确定已知区时

二定方向(土):在数轴上标出已知时区及其区时,再标出

所求时区,确定两点的东西方向。所求地在已知地东为

所求地在已知地西为(东加西减,确保东边时间早)

三定区差:计算时区差时。同区相减,异区相加(同减异

加)。

四定时间:计算出所求区时。

☆注意:

所求区时>24,则区时为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

若所求区时V,则区时为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

例1:已知东8区为9:00时,此时西8区的区时为几点?

例2:已知西5区为19:00时,此时东八区的区时为几点?

☆计算与行程有关的时间

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飞行,

降落在B地,求飞机降落时B地的

第7页共45

时间。

计算步骤:

第一步:起飞时B地时间二起飞时A地时间土时(区)差(注

意:加减的选取原则为东加西减)第二步:降落时B地时间=

起飞时B地时间+行程时间

»日期的分界线及其划分

1.国际日界线:国际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大体沿180°

经线穿行的折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人为日界线,固定不变。

2.自然日界线:时所在的经线叫做自然日界线,由于地球

不断自转,时经线是不断变化的。时经线为平分夜半球的经线

注意: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变而时刻不变

3.日期的划分

(1)一般情况下,全球被两条日界线分为两个日期:顺着

地球自转方向,从地方时为时的经线向东到国际日界线(180°)

的范围为新的一天;从时经线向西到国际日界线的范围为旧的

一天。

(2)当180。经线地方时为X时,“今天”的范围占全球的

X/24

或者算出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所跨越的经度范围n,则

“今天”占全球的n/360°(3)当180。经线地方时为时(24时)

时,全球处于同一天

1.2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的公转

1.公转轨道:地球绕太阳运行叫作公转,地球公转轨道是

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

第8页共45

的一个焦点上。

2.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与自转方向一样

3.公转周期

①恒星年:以其他恒星作为参照物,为365天6时9分

10秒,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②回归年(太阳年):以太阳

作为参照物,为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球上四季更替的周

期。

4.公转速度:角速度—平均每天向东移动约59分;

线速度—平均每秒约30千米。

(1)速度变化:

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时,公转速度最快;

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最慢。

冬半年公转速度较快,为179天;夏半年公转速度较慢,

为186天。

(2)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的区别及速度的变化:

①时间上的区别:

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点为7

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②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

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

远日点的位置较夏至日靠东(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A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一)黄赤交角

1.黄赤交角的形成:

地球的赤道面(自转轨道面)与黄道面(公转轨道面)的

夹角。目前的黄赤交角的度数约23°26,

第9页共45

(23.5°)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太阳直射点能达到

的最北、最南纬度数

极圈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90。

2.黄赤交角的特点

(1)“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5°;地轴与

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5。;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2)“三个基本不变”

①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

终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②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基

本不变,约保持23.5。;

③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二)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5。:>0,

到达最北界,开始南移

夏至日一秋分日一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秋分日直射

赤道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3.5°S),到达最南界,开始北移冬至日一春分日一夏至日,

太阳直射点北移,春分日直射赤道

3.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

射点的回归运动。

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1回归年)

4.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关系

第10页共45

气候现象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天文现象

终年炎热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决定了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最北界和最南界,即南北回归线;决定了南

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交角增大:热带面积增大,温带

面积减少,寒带面积增大。假如黄赤交角变为20°,交角减小:

热带面积减小,温带面积增大,寒带面积减小。

三、地球公转的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也叫太阳高度

角。

夜半球:太阳高度<0。

昼半球:太阳高度>0。

晨昏线:太阳高度=0。

2.正午太阳高度:

当地正午(地方时12点)的太阳高度。也是一天中最大的

太阳高度。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第11页共45

例题:求冬至日这天,4(TN的正午太阳高度?

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23.5°S,所求地4(TN与直射点分别

属于南北半球,

则纬度差为23.5+40=63.5,

因此H=90-纬度差=90-63.5=26.5。

4.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①太阳直射的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距该纬线越远,

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②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等纬

距递减;

③若两纬线关于太阳直射点对称分布,则这两纬线正午太

阳高度相等;

④位于太阳直射点同一侧的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两地的

纬度差。

5.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当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

移去则减小。

地区最大值

南北回归线上一次最大值=90。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次最大值V90。(夏至)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次最大值<90。(冬至)

最小值

一次最小值

一次最小值(冬至)

一次最小值(夏至)

第12页共45

南北回归线之间

(除赤道)

赤道

6.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两次最大=90。

(直射当地时)

两次最大二90。(春秋分)

一次最小

(南半球在夏至,北半球在冬至)

两次最小(冬至、夏至)某地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时,即正

午,地方时为12时,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为12时。

(2)确定地理纬度

根据某地某日(如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结合“正

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判断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例题:在夏至日这天,某地测得当天太阳高度最大为82°

而此时北京时间为11:00点,那么此地的地理坐标可能是?

15°26'N、135°E或31°26'N、135°E

(3)确定房屋的朝向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因此房屋门

窗应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因此房屋门

窗应朝南。

(4)确定日影长短及方向

①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零;正午太阳高度越

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

②日影方向永远背向太阳。

(5)确定楼距、楼高

以我国为例,见右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

午太阳高度为H,则南北楼最小楼间距L,三者应该

满足tanH=h/L

(6)热水器安装倾角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

平面之间的倾角,尽可能使太阳光与受热板之间成直角。如下

图,a代表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夹角,H代表当地正午

太阳高度角。

其安装倾角a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a+H=90。

第13页共45

简单来说,太阳热水器的安装倾角a=两点纬度差(当地

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注意:春秋分日,当热水器

安装夹角为当地纬度时,效果最好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晨昏线把每一条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夜长短用

昼弧和夜弧所占的比例表示。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

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由“直射点位置”确定昼夜长短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②且越

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

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第14页共45

(2)由“移动方向”确定昼夜长短变化

“移动方向”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①太阳直射点向哪

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②且纬度越高,昼夜

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3)从晨昏线的倾斜上看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以北半

球为例)

2.昼长、夜长的计算

(1)昼弧、夜弧计算法

在光照图中,根据某纬线上的昼弧、夜弧所占的经度数,

按15。/小时可推算出某地某日的昼长和夜长。

昼长时数二昼弧所跨经度数/15。夜长时数=夜弧所跨经度

数/15。

(2)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法

第15页共45

白昼长度为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白昼的最中间时间为正

午12点(地方时),上午和下午等长。昼长二日落时间-日出

时间

昼长二(12-日出时间)x2=(日落时间-12)x2

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例题:假设今天昼长为13小时,那今天几点日出,几点

日落呢?

5:30日出,18:30日落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

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昼长)相等。例

如,4(T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

③同一纬线(除南北回归线外)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

日期相同,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

(三)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和五带产生的原因

地轴是倾斜的(根本原因)

存在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直接原因)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

周年变化纬度变化

四季五代

2.四季的划分

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太阳高度、热量

夏季

冬季

春季

秋季

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太阳高度最大、获得热量最多的

季节

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太阳高度最小、获得热量最少的

季节

由冬季过渡到夏季的季节

由夏季过渡到冬季的季节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第16页共45

我国:以“四立”划分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依据对气温的统计进行划分(北温带)

春季:3、4、5月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冬季:12、来年1、2月

3.五带的划分

(3)四、太阳周日视运动

1.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

2.太阳东升西落,日出、日落及正午时太阳的位置由太阳

直射点决定。

3.太阳日出、日落规律

太阳直射赤道时(二分日),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

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

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

太阳都是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

第17页共45

向落下;极昼地区,太阳正北升,正北落。

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

太阳都是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极昼地区,太阳

正南升,正南落。

☆就某一地点而言,在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期间,太阳升

落的方位将日渐偏北;

反之则日渐偏南。

4.视运动轨迹图

观察点A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则太阳运行轨道面均

向南倾

斜,正午时太阳在正南。

观察点A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则太阳运行轨道面均

向北倾

斜,正午时太阳在正北。

观察地点在赤道上,则太阳运行轨道面与地平圈垂直。

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2.1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A(一)矿物

1.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般为结晶态的天然化合

物或单质,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2.特点:具有相对固定的

化学成分和确定的晶体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保持稳

定;自然界已发现的矿物达3000多种,常见的有五六十种,最

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

3.矿物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绝大名数

矿物以固态形式存在。

第18页共45

A(二)岩石

1.岩石概念:是在自然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

物集合体,是构成岩石圈的主要物质。2.三大类岩石的主要分

(1)岩浆岩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最主要的成分是

SiO

2

*

(2)沉积岩仅占地壳质量的5%,但分布十分广泛;在

大陆部分有75%的面积出露沉积岩;(3)变质岩分布广泛。

太古宙地层大都是变质程度很深的岩石。

3.岩石按照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类型成因

岩浆在地表

以下冷凝形

成的岩石

岩浆喷出地

表冷凝形成

的岩石

特点

冷却(结晶)

慢,矿物结晶

颗粒较粗,结

构致密

常见岩石开发利用

花岗岩是质地坚

硬、色泽美丽的

建筑材;

许多有色金属矿

物的形成和分布

与岩浆活动有

关。

在地球内部巨大压

力作用下,岩浆沿

山山

石石

着岩石圈薄弱地带

侵入岩石圈上部或

喷喷出地表,冷却凝

出固

花岗岩

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风

吹、日晒、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

下被破坏,破坏产物(包括碎屑物

沉积岩

质和溶解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后

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

用而形成的岩石,称为沉积岩

冷却(结晶)

快,物结晶颗玄武岩、安

粒较细,有流山岩

纹或气孔

①具有层状砾岩(颗粒

纹理,称为层大)、砂岩

理构造。②许(颗粒较

多沉积岩中小)、页岩

含有化石(颗粒小)、

石灰岩

已经生成的岩石受地壳运动、岩

浆活动,或者陨石冲击的影响,

变质岩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

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改变而形

成的一种新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片理构造

石灰岩是建筑材

料和化工原料;

钾盐是化工原

料;煤、石油是当

前世界最重要的

能源

①多含有丰富的

金属矿和非金属

矿。例如,全世界

片麻岩、大

70%以上的铁矿

理岩、石英

就储藏在前寒武

岩、板岩

纪古老的变质岩

中。

②大理岩是建筑

材料

二、岩石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A(一)岩石转化

原生物质地质作用过程

岩浆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经生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的沉积岩固结成岩等

形成新的物质

山4A山

石茎石

沉积岩

第19页共45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经生成

变质作用

的变质岩

各类岩石重熔再生

A(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变质岩

岩浆

常见岩石圈物质循环关联图如下:

»(三)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方法

找准岩浆是判断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

L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

进行,一定要读准箭头的指向

⑴岩浆:“三进一出”。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

质循环源于岩浆,岩浆也是岩石圈物质循环中各类岩

石的归宿,三类岩石都可转化为岩浆。

第20页共45

(2)岩浆岩:"一进三出"。岩浆岩可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

也能转化为岩浆,而只有岩浆能生成岩浆岩。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①变质岩能转化为岩浆和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能转化

为变质岩。

②沉积岩能转化为岩浆和变质岩,变质岩和岩浆岩能转化

为沉积岩。

2.判断箭头的地质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

结成岩作用,主要是外力作用。(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

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2.2地表形态的变化

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2.构造运动

(1)水平运动

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的运动,造成

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

山脉。

(2)垂直运动

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上升或下降

运动,它使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下沉,引起地势的起伏变

化和海陆变迁。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构造运动过程缓慢,不易察觉,

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3.地质构造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类型,称为

地球内能

地球外部的太阳辐

射和重力

主要表现形式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地震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内外力关系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

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

于平坦

第21页共45

构造地貌。最常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

地质构

褶皱

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

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从形态上

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从岩层的新老关

判断方

法[

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

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岩层较

新,两翼岩层较老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

明显的相对位移

断层

图示

未侵蚀地貌

构造地

貌侵蚀后地貌

常形成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

岩性疏松,容易被

侵蚀成谷地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

岩性坚硬,不易被

侵蚀,常形成山岭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

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

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

高地,如华山、庐山、泰

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

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

图示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

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

成泉、湖泊

资源石油、天然气

岩层封闭,为储油

构造

挖隧道

稳定、无地下水,

相对好挖

地下水、煤、铁

底部低凹,易存

水,背斜处煤、铁

往往已被侵蚀掉

建大坝

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泉水出露、河谷发育

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

石破碎,易被侵蚀发育成河

不能建工程设施

大坝易损,水库易渗漏,铁

路易遭破坏实践应

原因

工程建设

原因

(2)构造运动的实践意义

第22页共45

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

义。例如,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

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

板块构造学说

一、基本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等断

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

块,如上图所示,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

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

地壳比较活跃。

注意: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

个板块里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板块运动与地貌

①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形成大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

海;

海洋中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大洋中脊,如大西洋中脊。

②板块相撞(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

高原,如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

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它是

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升并形成岛孤和

海岸山脉,如马里亚纳海沟、日本岛弧、安第斯山脉。

【熟记】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1)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

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

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第23页共45

(2)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

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

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3)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

北二岛---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

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

撞形成。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外力作用

外力是指地球外部的作用力,其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

地球重力能等,主要是通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作

用改造地表形态,其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等。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对地表进行破坏,并将破坏了的

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从长时间、大范围来看,其

结果往往使地表起伏趋向和缓。

2.风化

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

的岩石常发生性状或组成变化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通常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

型。

物理风化作用也称机械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疏松崩解

等机械破坏的过程。常见的有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冰劈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水、氧气及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分

解,进而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过程。如富含铁的岩石被氧化后

变成红色。生物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受生物活动的影响发生物理、

化学变化的过程。常见的有根劈作用。

风化作用的结果是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如果风

化物残留原地,则称为风化壳。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

件。风化产物也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温度越高,湿

度越大,风化作用越强。干燥的环境中,主要以物理风化为主,

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湿润的环境中,主

要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风化作用逐渐

加强。风化壳的厚度主要与气候、生物、地形、地质结构等因

素相关,从寒冷的极地到湿热的赤道,风化壳逐渐增厚。热带

森林地区温度高,水分多,生物越丰富,风化作用越强的地区风化

壳厚度最大。

3.侵蚀和搬运

(一)侵蚀作用

定义:是指流水、风、波浪和冰川等外力对地表岩石及其

风化产物的破坏过程。

作用类型: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水侵蚀等。

第24页共45

(1)流水侵蚀

概念: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侵蚀作

用还包括河水及其携带物质对地表的磨蚀作用,以及河水对岩

石的溶蚀作用。

分布:湿润半湿润的地区、河流流经的地区。

形式:河流侵蚀作用,按其方向可分为三种形式:下蚀、

侧蚀、溯源侵蚀。

对地貌的影响:

a流水侵蚀作用是一种常见的侵蚀作用。在河流中,除流

水本身的冲蚀作用外,其挟带的泥沙等物质也对河床和地表进

行撞击和磨蚀。

b山区河流坡度较大,河床下蚀作用强,形成V形谷;

c溯源侵蚀是指在河流或沟谷地形变陡之处,因流水冲刷

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溯源侵

蚀常形成瀑布,有利瀑布发育的地质条件是:组成河床底部的

岩石下软上硬;位于断层构造带。

d水蚀作用会造成一些特殊的地理现象。例如,当河流源

头向上游溯源侵蚀到达并切穿流域分水岭后,有可能发生分水

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现象,这种水系演变现

象称为河流袭夺。河流袭夺现象主要发生在低水位的河流袭夺

高水位河流的地区。河流上游被袭夺后成为断头河,河流径流

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导致大量砂砾和亚沙土沉积下来;袭

夺河夺取袭夺河的水量,径流量加大,侵蚀能力增强,河谷会

不断变宽变深。。

e在河流转弯处,侧蚀作用加强。一般情况下,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在平原地区,河流侧向发展导致凹岸侵蚀后退,凸

岸堆积前伸,河曲不断向下游移动,形成曲流带。当河床弯曲

越来越大时,便会发生裁弯取直,形成牛轲湖。牛舸湖的形成

原理即横向环流——河水流过弯曲的河谷,其主流线因惯性作

用而向凹岸偏移,受到较强离心力作用的上层河水会加速流向

凹岸,使凹岸水面变高,产生向下水流。凹岸下降水流沿河床

底部向凸岸推移,即底层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以维持水流的

连续性,这样就使河床水流构成连续的螺旋状推进的横向环流

系统。底层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时,把泥沙也带到了凸岸。

f坡面水流冲刷地面并下切,会形成沟谷,如黄土高原千

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强烈侵蚀的结果。

g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淀积的作用,

形成溶洞、石林等喀斯特地貌。

(2)风力侵蚀

概念: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

和堆积的过程。

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

第25页共45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风蚀城堡、风蚀柱、风蚀蘑菇等风蚀

地貌。

(3)海水侵蚀

概念:指海水对海岸的侵蚀过程。

分布:沿海地带。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桥等

海蚀地貌。

(4)冰川侵蚀

概念:由冰川运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

列现象。

分布:高山、高纬度地区。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角峰、冰斗、U形谷等。

(二)搬运作用

定义:外力作用于风化和侵蚀作用产生的各种物质,使它

们发生位移的过程。

作用类型:流水搬运、风力搬运、冰川搬运、海水搬运等。

(1)流水搬运

概念:水流在流动中携带大量泥沙并推动河底砾石向前移

动的作用,称为流水搬运作用。

特点:河水流速越快,动力越大,推力越强,搬运能力越

强,反之则弱。

方式:主要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等。

(2)风力搬运

概念: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

过程。

特点:与风力的大小成正相关;与碎屑物的粒度大小成负

相关;风力侵蚀与风力搬运相伴而行的。

(3)海水搬运

概念:海水对海蚀产物和河流带来的物质进行搬运的过程。

特点: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一般较粗、较重的颗粒搬运的

距离较近;较细、较轻的颗粒搬运的距离较远。

(4)冰川搬运

概念:是冰川随重力下滑并搬运冻结在冰块内的岩石碎块

的过程。

特点:是载移,搬运能力很大;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

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与撞击,只是岩块与岩壁间有

摩擦;冰川具有较大的压力。

4.堆积

第26页共45

定义: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

外力搬运能力下降等原因不再继续搬

运而发生沉淀、沉积的过程。

作用类型: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海水堆积等。

(1)流水堆积

概念: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条件改变,如坡度变缓,流

速变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等,使流水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

堆积,这种作用称为堆积作用。

特点:搬运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搬运能力的减弱是

逐渐进行的,所以泥沙大小的堆积也是有次序的,大颗粒物先

沉积,小颗粒物后沉积。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洪积-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河漫滩等。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当河流进入海洋时,河水很快分散,

由于流速突然降低而产生沉积作用,同时河水与海水混合,海

水中的离子使河水中不易沉积的胶体物质絮凝沉降。在大河河

口,尤其是河流泥沙含量高的河口,因泥沙大量沉积而形成三

角洲。1形成三角洲的物质条件:河流挟带的泥沙。动力条件:

河流流速、海潮能、波浪能、地壳升降等

(2)风力堆积

概念:风的堆积发生在大气介质中,是纯机械的堆积作用。

风在搬运过程中,因风速减小或遇到各种障碍物,风运物便堆

积下来形成风积物。

特点:风速减小,堆积作用增强。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

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地。

【延伸拓展】根据堆积地貌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右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

方向即风向,如右图。

第27页共45

(3)海水堆积

概念:由波浪、潮汐和海流将所搬运的泥、砂、砾石在搬

运能力减弱情况下进行堆积的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形成沙滩。

(4)冰川堆积

概念:是在冰川运动中或消融时因搬运能力降低,而将其

携带的各种岩石碎屑沉积下来的堆积作用。

特点: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

在一起。

对地貌的影响:形成冰磺地貌。

【知识总结】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

使地表岩石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

风化作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

演变而来的)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

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

色沙漠”“石漠化”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

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

渗漏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

冰蚀洼地等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

台等海蚀地貌

杂乱堆积、形成冰

磺地貌

颗粒大、密度

大的先沉积,颗粒

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

丹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

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

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

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一东

欧平原、千湖之国一芬兰)

滨海地带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

地区

分布地区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

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

积作用

冰川堆积

第28页共45

形成冲积扇(出山

流水堆积口)、三角洲(河口)、冲

积平原(中下游)

形成沙丘(静止沙

风力堆积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

缘的黄土堆积

海浪堆积

小、密度小的后沉

积(具有明显的分

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

土高原的黄土)

滨海地带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2.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

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原因是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水

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

聚落发展。

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考古发现,我国古代的村落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原因是

河谷阶地既靠近水源,又可避免洪水淹没;同时,河流还具有

军事防御的作用。

高原地区聚落形态呈狭长的条带状。聚落分布在深切河谷

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原因是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

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山区聚落形态呈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

两岸发展。聚落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原因是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

适宜聚落发展。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布局

密度高

形态

网状

线状(山区呈

“之”字形)

走向

限制少,

造价低

多沿河谷

延伸

密度低

山区公路呈“之”字形为了减缓道路坡度。

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第29页共45

(1)山地、丘陵地区交通线路密度较小,原因是自然条

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较

小;修建线路成本高。

平原地区交通线路密度较大,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且人

口稠密、经济发达,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

(2)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原因是山地、丘陵

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

成本低,且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可以从门到门。

(3)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

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一、大气水平运动一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同一水

平面上,气压差越大,则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等压线越密

集),风速越大。

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减小风速。

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大气环流:

a赤道到两极的热力环流形成条件:地表是均匀的,地球

不自转、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

第30页共45

b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地表是均匀的,地球自转、地表

热量分布不均匀。

(2)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全球共有7个气

压带,6个风带。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

周期性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切割副热

带高气压带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切

割副极地低气压带名称: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印

度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1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

第31页共45

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季风环流

a东亚季风:

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风向:冬季风—西北风,夏季风—东南风。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B南亚季风:

范围: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

风向:冬季风一东北风,夏季风一西南风。

成因:夏季风主要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风

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

一、气候的要素

(一)气候类型: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

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气

温、降水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概率等)是表述气

候的基本依据。常用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其降水条

件和温度条件,并划分类型。

(二)气候要素

1、气温

(1)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一般情况下,一天中,最低气

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14点左右;

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平

原〉山地;晴天,阴天;随纬度增高而减小。

年温差:一般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北半球陆地气温7月最

高,1月最低;北半球海洋上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2)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同

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山区气温随海拔升高

而降低。

(3)影响气温的因素:

①纬度因素:纬度高(低),太阳高度小(大),太阳辐

射能少(多);

②海陆位置:海洋性气候一比热容大,冬温夏凉,温度季

节变化小,降水丰富、均匀;大陆性气候一比热容小,冬冷夏

热,温度季节变化大,降水量小、集中;

③地形:地势高,气温低;地形封闭,不易散热;

第32页共45

④洋流:寒流(上升补偿流)降温,暖流增温。

2、降水

(1)降水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

东岸降水多,西岸和内陆降水少。

(2)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低压带(上升流)易降水,高压(下沉流)

不易降水;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海风夏季风降水多,

陆风冬季风降水少。

②海陆位置: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

区降水少

③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④洋流: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⑤人类活动:兴修水利、人工造林可增大降水

二、常见的气候类型、成因(气压带风带、海陆位置)与

气候特征(温度、干湿度)

第33页共45

三、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一)根据分布规律判读气候类型

1、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

2、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的东、中、西部);

3、对照下图确定气候类型。

(二)根据气候特征来判断气候类型

第34页共45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

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以形定位

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为北半球,12、

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线)为南半球。

2、以温定带

最冷月均温均5℃——热带(4种)

最冷月均温0-15℃——亚热带(2种)或温带海洋气候

最冷月均温-15℃---0℃——温带大陆气候或温带季风气

最热月均温<15℃-----寒带气候

3、以水定型

年雨型:热带雨林(年降水>2000mm)、温带海洋气候

(年降水700-1000mm)

夏雨型:季风气候(3种)、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和降水最多月单月降水都超过热带

草原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年降水:300—1000mm)

(三)依据气候的成因判断气候类型

第35页共45

1.单一成因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海洋气

终年受西风

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受下沉

气流控制

少雨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终年受大陆气团

控制

单一成因终年受赤低控制

降水类型

2.交替成因形成的气候类型

年雨型

气候类型

交替成因

降水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

赤低+信风

夏雨型

地中海气候

西风+副高

冬雨型

3、季风成因:根据纬度判断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

候、温带季风气候。

(四)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判断

1、四处特殊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

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成因:来自

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

2、赤道上的热草原气候: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

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

于安第斯山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形成干燥少雨的温

带大陆性气候(成因: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

4、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

5、南、北美洲南北走向条带状气候分布特征,主要是因

为受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6、受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

候延伸到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秘鲁寒流沿岸、索马里洋流影响

下的热带沙漠。

第36页共45

知识点一:锋与天气

(1)气团:气团分为暖气团和冷气团。单一气团控制,则

天气晴朗。冷暖气团相遇会形成锋面,有冷锋和暖锋之分。锋

面过境会带来天气变化,能否降水取决于暖气团的含水量与上

升情况。

(2)锋: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接触时,它们之间

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叫作锋面,如图中B。锋面与地面相交

而成的线,叫作锋线,如图中C。

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天气特征: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差别很大,锋面

附近常伴有云、大风、降水等天气现象。(3)锋的类型:根据

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为冷锋、暖锋、准

静止锋等。

①冷锋、暖锋

比较项目

气团运动

雨区位置

天气系统过境前

冷锋

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

主要在冷锋锋后

单一暖气团控制

温暖晴朗

过境时暖气团被迫抬升,常出现较大的风,

并出现雨、雪天气

过境后冷气团占据了原来的暖气团的位置,

气压上升,气温和湿度下降,天气转

暖锋

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暖锋前部

单一冷气团控制

低温晴面

暖气团沿冷气团爬升,冷却凝结产

生连续性降水

暖气团占据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

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天气实例我国大多数降水和灾害性天气。

如北方夏季的暴雨

华南地区;春暖多晴、春寒雨起②准静止锋:冷、暖气团

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移动缓慢或很少移动的锋。准静止

锋会带来阴雨连绵的天气。

我国的准静止锋:夏初,冷、暖气团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

区交绥,形成江淮准静止锋,造成该地区长达一个多月的梅雨天

气。冬半年,南下的冷空气遇云贵高原上山脉的层层阻挡,锋

面在昆明和贵阳之间停滞,形成昆明准静止锋,给贵阳等地带

来持续的阴雨天气。

③中国的锋面雨带形成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西北部,因此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影响了我国锋面雨带的位置。

正常年份,我国雨带推移规律:每年3-5月,主要雨带位于华

南沿海地区。6月中旬或下旬,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7月底

至8月初,雨带北移至华北、东北一带达到一年中最北位置。

8月底到9月上旬开始,雨带随着北方冷空气的活跃而开始迅

速南撤。10月上旬,雨带退至江南华南地区,随后退出

第37页共45

大陆。

知识点二: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与天气

1.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天气系统

气压状况

气流北半球

南半球

低压(气旋)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逆时针方向中心辐合上升

顺时针方向中心辐合上升

多阴雨天气

高压(反气旋)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顺时针方向四周辐散上沉

逆时针方向四周辐散上沉

多晴朗、干燥天气天气状况

我国典型的天气

春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的

台风天气

长江流域7.8月份的扶早。

北方地区的“秋高气爽”天气2.锋面气旋

①分布特点:锋面气旋一般活动在中高纬度地区的春季,

多见于温带地区。

②在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闭合起来的地区,如果中心

气压高于四周,就称为高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则称为低

气压。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从低气压延

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低压槽常形成锋面,低压中心

左侧的锋面为冷锋,右侧的为暖锋。冷锋过镜时常会形成大风、

降温、雨雪天气;暖锋过镜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高压控

制下多晴天,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

③对于锋面气旋而言,无论南北半球,锋面一般出现在低

压槽附近,且左侧低压槽为冷锋,右侧低压槽为暖锋,如下图:

第四章陆地水与洋流

知识点一:相互联系的陆地水体

1.陆地水体:陆地水体包括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

其中水量占全球水储量3.47%,供应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淡

第38页共45

2.陆地水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1)自然环境对陆地水体的影响

陆地水体的类型,水量分布等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气候湿润的地区河网密度大,水量丰富气候寒冷自的高海

拔高纬度章地区冰川发育:

地势较低的地区容易积水形成湖泊或沼泽,断陷凹地可形

成较大湖泊。

(2)陆地水体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2)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活动提供淡水资源。

(4)具有航运、发电、水产养殖、生态服务等价值。

河流湖泊、沼泽对周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冰川、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

陆地水体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不仅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

的淡水资源;

而且还具有航运、发电水产养殖、生态服务等价值

知识点二:河流的补给

1.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

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河流补给水源径流

变化规律

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汛期;地中

降水

海气候区,冬季汛期,夏季枯水

期;季风气候区,夏秋汛期,冬春

枯水期

季节性积雪融

永久性积雪和

冰川融水

主要影响因素我国典型地区

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

季节变化;降水的年际变

普遍,尤以东

部季风区最典

春季积雪融化常形成春汛

春季气温高低;积雪多

少;地形状况

夏季气温高低;气温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