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2023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之谓也。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川渊枯则鱼龙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
(乙)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已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节选自《吕氏春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B.人主之忠/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C.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D.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愿”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两句中的“愿”字含义相同。
B.“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与“火尚足以明也”(《游亵禅山记》)两句中的“明”字含义不同。
C.“贤主则不然”与“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
D.“瓮牖之下者七十人”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两句中的“瓮牖”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渊、山林、国家分别是龙鱼、鸟兽、士民所居之地,如果川渊干涸、山林险恶、国家失政,龙鱼则会离开川渊,鸟兽则会离开山林,士民则会离开国家。
B.得道之人,即使贵为天子也不骄横傲慢,即使拥有天下也不放纵自夸,即使身份低微如平民也不忧伤屈服,即使无衣可穿、无饭可吃也不会忧虑恐惧。
C.齐桓公欲见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他,随从之人劝其放弃,齐桓公以不能做视霸王之业为由对随从之人进行了反驳并最终见到了小臣稷。
D.两篇文章虽都涉及“士”话题,但阐述的“致士之道”有所不同,甲文侧重倡导为士人营造良好的环境,乙文则侧重倡导士莫骄人主、人主亦莫骄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
(2)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2023届河南省洛阳市、许昌市、平顶山市、等四地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夏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孔子与之琴,使之弦。援琴而弦,衎衎而乐。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及也。”孔子曰:“君子也。”闵子骞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孔子与之琴,使之弦。援琴而弦,切切而悲。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过也。”孔子曰:“君子也。”子贡问曰:“闵子哀不尽,子曰君子也;子夏哀已尽,子曰君子也。赐也惑,敢问何谓”孔子曰:“闵子哀未尽,能断之以礼,故曰君子也;子夏哀已尽,能引而致之于礼,故曰君子也。”
齐宣王谓田过曰:“吾闻儒者丧亲三年,丧君三年;君与父孰重”田过对曰:“殆不如父重。”
王忿然怒曰:“然则何为去亲而事君”田过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位无以尊显吾亲受之君致之亲凡事君所以为亲也宣王邑邑无以应。
韩褐子济于河,津人告之曰:“夫人过于此者,未有不祭者也;而子不祭乎”韩褐子曰:“天子祭海内之神,诸侯祭封域之内,大夫祭其亲,士祭其祖祢。褐也,未得事河伯也。”津人申楫,舟中水而运,津人曰:“向也,役人固已告矣,夫子不听役人之言也。今舟中水而运,甚殆,治装衣而下游乎!”韩子曰:“吾不为人之恶我而改吾志,不为我将死而改吾义。”言未已,舟泆然行。
孔子曰:“无体之礼,敬也;无服之丧,忧也;无声之乐,欢也;不言而信,不动而威,不施而仁,志也。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志变,其声亦变。其志诚,通乎金石,而况人乎”
(节选自《说苑·修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田过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位无以尊显吾亲/受之君/致之亲/凡事君所以为亲也/
B.田过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位无以尊显/吾亲受之君/致之亲/凡事君所以为亲也/
C.田过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位无以尊显吾亲/受之君/致之亲/凡事君所以为亲也/
D.田过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位无以尊显/吾亲受之君/致之亲/凡事君所以为亲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切切而悲”与“嘈嘈切切错杂弹”(《琵琶行》)中的“切切”一词含义相同。
B.“然则何为去亲而事君”与“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中的“去”字含义相同。
C.“今舟中水而运,甚殆”与“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中的“殆”字含义不同。
D.“不言而信”与“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两句中的“信”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让子夏和子骞在守丧期满后弹琴,无论琴音愉悦还是悲伤,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君子,子贡迷惑不解,孔子对此作了解释。
B.齐宣王问田过国君与父亲哪一个重要,对田过“国君不如父亲重要”的观点和辩解感到很愤怒,后来就不再理会他。
C.船夫问韩褐子渡河为何不祭祀,韩褐子说天子祭天下之神,诸侯祭封地之神,大夫祭父母亲族,士祭祖先,他不能祭河神。
D.孔子以钟鼓为喻强调心诚对修礼的重要性,他认为钟鼓的声音会随着心志的改变而改变,如果心诚就能发出金石之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也,役人固已告矣,夫子不听役人之言也。
(2)吾不为人之恶我而改吾志,不为我将死而改吾义。
河南省开封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泽见逐于赵,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欤?”
应侯曰:“夫商鞅事孝公,极身毋二虑,尽公不顾私。吴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大夫文种事越王,主罹困辱,悉忠而不解。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何为不可哉?”蔡泽曰:“夫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种为越王以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棓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范蠡超然避世,长为陶朱。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长为应侯,世世称孤。此则君何居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
B.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
C.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
D.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泽见逐于赵”与“追亡逐北”(《过秦论》)两句中的“逐”字含义不同。
B.“夫四时之序”与“谨庠序之教”(《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序”字含义相同。
C.“其卒亦可愿欤”与“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两句中的“卒”字含义不同。
D.“应侯遂称笃”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在应侯为用人不当,害怕受到牵连而犯愁的时候,辩士蔡泽来到秦国,打算拜见秦昭王,并想取代应侯的位置,应侯对此颇为不快。
B.蔡泽询问应侯对于商鞅、吴起、文种三人结局的看法,应侯认为这三个人都是忠君之士,为大义而死,可敬可叹,蔡泽则提出不同的看法。
C.蔡泽劝说应侯,在功绩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急流勇退,也会落得商鞅等人的结局,应侯深以为然,将蔡泽引为上客。
D.秦昭王十分欣赏蔡泽的谋划,认为应侯的才能不及蔡泽,于是,便趁着应侯生病免去应侯的相位,让蔡泽取代应侯担任相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
(2)大夫文种事越王,主罹困辱,悉忠而不解。
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武德九年冬,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以其众二十万,至渭水便桥之北。太宗曰:“颉利闻我国家新有内难,又闻联初即位,所以率其兵众直至于此,谓我不敢拒之。联若闭门自守,虏必纵兵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策。朕将独出,以示轻之,且耀军容,使知必战。事出不意,乖其本图,制服匈奴,在兹举矣。”遂单马而进,隔津与语,颉利莫能测。俄而六军继至,顿利见军容大盛,由是大惧,请盟而退。
贞观十四年,兵部尚书侯君集伐高昌,及师次柳谷,候骑言:“高昌王麴文泰死,克日将
葬,国人咸集,以二千轻骑袭之,可尽得也。”副将薛万均、姜行本皆以为然。君集曰:“天子以高昌骄慢,使吾恭行天诛。乃于墟墓间以袭其葬,不足称武,此非问罪之师也。”遂按兵以待葬毕,然后进军,遂平其国。
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府库所在,虽有镇中,终是空虚,辽东路遇,恐有玄感之变。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
太宗《帝范》曰:“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征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
B.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
C.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
D.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兹举矣”与“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B.“及师次柳谷”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两句中的“次”字含义相同。
C.“而识者是之”与“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D.“忘战则民殆”与“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殆”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厥趁唐朝政局不稳之时,出动大军进逼长安城,唐太宗统率六军与突厥隔河对峙,颉利可汗被唐朝盛大的军容震慑,最终达成盟约后撤军。
B.侯君集奉命讨伐骄横轻慢的高昌国,他拒绝了候骑和副将等人的建议,认为袭击参加葬礼的人非问罪之师所为,葬礼结束后他才进军平定高昌。
C.唐太宗要亲征高丽,啸迟敬德上奏劝阻,认为皇太子在定州代理朝政,而两京是府库重地,虽有人镇守,但终究兵力空虚,担心有人趁机生乱。
D.唐太宗对战争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唐王朝虽然土地广阔,中原安定,但既不可穷兵黩武,也不能休兵忘战,否则将难以保全国家和抵御贼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克日将葬,国人咸集,以二千轻骑袭之,可尽得也。
(2)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①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杀关龙逢,时杀王子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参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曰:“寡人恶为人臣而遽诛其君者。今寡人有国家,立社稷,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曰:“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庄王立鼓钟之间,左伏杨姬,右拥越姬,曰:“吾钟鼓之不暇,何谏之听!”苏从曰:“臣闻之,好道者多资,好乐者多迷;好道者多粮,好乐者多亡。荆国亡无曰矣,死臣敢以告王。”王曰:“善。”左执苏从手,右抽阴刀,刎钟鼓之悬,明日授苏从为相。
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门大夫入言曰:“晋人咎犯也,欲以乐见。”平公曰:“内之。”止坐殿上,则出钟磬竽瑟。坐有顷,平公曰:“客子为乐。”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平公召隐士十二人。咎犯曰:“隐臣窃愿昧死御。”平公曰:“诺。”咎犯申其左臂而诎②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平公曰:“归之!”咎犯则申其一指曰:“是一也,便游赭画,不峻城阙;二也,柱梁衣绣,士民无褐;三也,侏儒有余酒,而死士渴;四也,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秩;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得达。”平公曰:“善。”乃屏钟鼓,除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
(选自《说苑正谏》,有删改)
[注]①傥:倘若。②诎:同“屈”。
10.下列对文中_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逛(3分)
A.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B.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C.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D.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恶为人臣而遽谏其君者”与“死亦我所恶”(《鱼我所欲也》)两句中“恶”字含义相同。
B.“爱其死而不谏其君”与“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两句中“爱”字含义不同。
C.“臣不能为乐,臣善隐”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两句中“善”字含义相同。
D.“拄梁衣绣”与“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两句中“衣”字含义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景公在海上游玩六个月不愿回国,并下达了谁说要冋去就处死谁的命令,颜烛趋冒死进谏,齐以公认为颜烛趋触犯了自己的禁令,要杀死他。
B.齐景公认识到杀死颜烛趋不仅成就了颜烛趋忠臣之名,还会使自成为像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桀、纣这样的昏君,所以最终没有杀害颜烛趋。
C.楚庄王继位为国君后三年不理朝政,荒淫无道,在苏从的劝说下,楚庄王用割断吊挂钟鼓绳子的方式表示不再沉迷声色、美色,并且把苏从为国相。
D.晋平公喜好音乐,咎犯投其所好,利用自己擅长乐技的优点接近晋平公,成功让晋平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励精图治,与咎犯一道治理国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5分)
(2)吾钟鼓之不暇,何谏之听!(5分)
2023届河南省新乡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果王呼而问之曰:“女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女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貂勃常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立则丈插,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菑上之虞[注],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及援捊鼓之,狄人乃下。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注]虞:通“娱”,娱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B.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C.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D.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单相之”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两句中的“相”字含义不同。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齐襄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用“寡人”谦称自己。
C.“故常见誉于朝”与“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D.“先生志之矣”与“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游褒禅山记》)两句中的“志”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单在齐国生死存亡之际打败了燕军,收复了齐国的失地,立下大功,齐国民众都认为田单想自立为国君,齐襄王即位后,也对田单极为猜忌。
B.贯珠者给齐襄王出主意,让他因势利导称赞田单的善行,以表示田单所做的善举都是出自君王的意思,将田单的善行收归己有,齐襄王表示赞同。
C.貂勃常说田单的坏话,田单听说后就请貂勃赴宴,向他询问原因,在貂勃讲了一番各为其主的道理之后,田单第二天上朝就向齐襄王推荐了貂勃。
D.鲁仲连认为田单之所以攻不下狄城,是狄城缺失即墨的富有和景色,无法激励战士,田单听后立即到战场激励士气,擂鼓攻城,终于攻下狄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5分)
(2)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5分)
河南省五市高三2023届3月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大臣不任足以亡,亲佞近谗足以亡,举百事不时足以亡,使民不节足以亡,刑罚不中足以亡,内失众心足以亡,外墁大国足以亡。嗜欲使行亏,谗谀乱正心,众口使意回,忧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
凡司其身,必慎五本:一曰柔以仁,二曰诚以信,三曰富而贵毋敢以骄人,四日恭以敬,五日宽以静。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
昔者殷王武丁之时,先王道缺,刑法弛,桑谷俱生于朝,七日而大拱。工人占之曰:“桑谷者,野物也;野物生于朝,意朝亡乎!”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
齐顷公,桓公之子孙也,地广民众,兵强国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骄蹇怠傲,未尝肯出会同诸侯。晋鲁卫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
鲁哀侯弃国而走齐,齐侯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鲁哀侯曰:“臣始为太子之时,人多谏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也,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关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也。”
子赣之承,在涂,见道侧巾弊布拥蒙而衣衰。其名曰丹绰。子赣问焉,曰:“此至承几何?”嘿然不对。子赣曰:“人问乎己而不应,何也?”屏其拥蒙而言曰:“望而黩人者,仁乎?睹而不识者,智乎?轻侮人者,义乎?”子赣下车曰:“赐不仁,过问。三言可复闻乎?”曰:“是足于子矣,吾不告子。”于是子赣叁偶则轼,五偶则下。
(摘编自《说苑·敬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
B.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
C.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
D.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以存身全国者”与“枉用相存”(《短歌行》)两句中的“存”字含义不同。
B.“如临深渊”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两句的“临”含义相同。
C.“晋鲁卫曹四国相辅”与“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的“相”含义相同。
D.“赐不仁,过问”与“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两句中的“过”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王武丁在位时,国家朝政混乱,天降异象予以警示。武丁看到上天的警示后,敬慎修德,弥补过失,不仅避开天灾,还吸引了远方国家前来朝拜。
B.齐顷公为人倨傲,轻侮他国,从不肯外出与诸侯会盟,灾祸就在他志得意满时发生。此例从反面说明“敬慎”的重要性,对后世统治者有警示意义。
C.鲁哀公被迫离开国家,投奔齐国,是因为他未真正做到谦恭下士、礼贤任能。其事例既说明了大臣不受信用会亡国,也说明了国君“诚”的重要性。
D.子赣向丹绰问路时没有下车,丹绰认为子赣不知礼敬,轻慢自己,没有回答;子赣承认自己不够仁厚,再次请教时,丹绰余怒未消,故不肯回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
(2)子赣之承,在涂,见道侧巾弊布拥蒙而衣衰。
文言文阅读
2023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之谓也。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川渊枯则鱼龙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
(乙)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已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节选自《吕氏春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B.人主之忠/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C.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D.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亦难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愿”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两句中的“愿”字含义相同。
B.“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与“火尚足以明也”(《游亵禅山记》)两句中的“明”字含义不同。
C.“贤主则不然”与“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
D.“瓮牖之下者七十人”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两句中的“瓮牖”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渊、山林、国家分别是龙鱼、鸟兽、士民所居之地,如果川渊干涸、山林险恶、国家失政,龙鱼则会离开川渊,鸟兽则会离开山林,士民则会离开国家。
B.得道之人,即使贵为天子也不骄横傲慢,即使拥有天下也不放纵自夸,即使身份低微如平民也不忧伤屈服,即使无衣可穿、无饭可吃也不会忧虑恐惧。
C.齐桓公欲见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他,随从之人劝其放弃,齐桓公以不能做视霸王之业为由对随从之人进行了反驳并最终见到了小臣稷。
D.两篇文章虽都涉及“士”话题,但阐述的“致士之道”有所不同,甲文侧重倡导为士人营造良好的环境,乙文则侧重倡导士莫骄人主、人主亦莫骄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
(2)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10.C11.A12.D
13.(1)所以礼制贯彻到自身,品行就会美好;道义贯彻到国家,政治就会清明。
(2)尧认为自己的德行、通晓事理的智慧比不上善绻,所以面向北(恭敬地)向他请教(请教他)。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
“而在乎”与前文的“不在乎”构成转折关系的句子,应在“而在乎”前断开,排除BD;
“口行相反”的“相反”是“口行”的谓语,关系密切,其间不能分开,排除A。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愿”意为“仰慕、归附”;第二个“愿”意为“希望”。“愿”字含义不相同。句意:天下的人就会仰慕。/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B.第一个“明”意为“明亮”;第二个“明”意为“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明”字含义不同。句意:那么天下的人投奔他就会像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来投奔他。/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C.第一个“然”意为“这样、如此”;第二个“然”意为“……的样子”。“然”字含义不同。句意:贤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光彩鲜明,如同神人。
D.两个“瓮牖”意为“以破瓮为窗,指贫寒之家”,含义相同。句意:穷巷陋室里的人有七十个。/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乙文则侧重倡导士莫骄人主”错误。由乙文“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已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帝也者,天下之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等通篇内容可以看出倡导“人主莫骄士”,不是“士莫骄人主”。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礼”,礼制;“及”,贯彻;“修”,美好;“义”,道义。
(2)“弗若”,不像,不如;“北面”,面向北;“问”,请教。
参考译文:
甲
江河湖泊水深了,鱼鳖就归聚到它那里;山上树林茂盛了,禽兽就归聚到它那里;刑罚政令公正不阿,老百姓就归聚到他那里;礼制道义完善周备,有道德的君子就归聚到他那里。所以礼制贯彻到自身,品行就美好;道义贯彻到国家,政治就清明;能够把礼制贯彻到所有方面的,那么高贵的名声就会显著,天下的人就会仰慕,发布了命令就能实行,颁布了禁约就能制止,这样,称王天下的大业也就完成了。《诗》云:“施恩这个国都中,以此安抚天下众。”说的就是这种道理。江河湖泊,是龙、鱼居住的地方;高山树林,是鸟、兽栖息的地方;国家,是士、民居住的地方。江河湖泊干涸了,那么龙、鱼就会离开它;高山树林环境险恶,那么鸟、兽就会离开它;国家政治混乱,那么士、民就会离开它。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那点着火把灯笼来捕蝉的人,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摇动树身而已;如果灯火不亮,那么即使摇动树身,也无济于事。现在君主中如果有人能使自己的德行贤明,那么天下的人投奔他就会像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来投奔他。
乙
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他们天天这样互相傲视,什么时候才能相投呢,这就像儒家墨家思想不同,齐国楚国衣服不同,各是己而非人的情况一样。贤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有道的士人虽然傲视自己,而自己对他却更加以礼相待。这样,士人怎么会不归附呢?士人所归附的君主,天下的人也会顺从,他就可以成为帝王。所谓帝,就是天下的人都来亲附;所谓王,就是天下的人都来归服。得道的人,即使贵为天子也不会骄横傲慢,即使富有天下也不会放纵自夸,即使卑为普通百姓也不会感到失意屈辱,即使贫困到无衣无食也不会忧愁恐惧。尧不用帝王的身份去会见善绻,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请教。尧是天子,善绻是平民,尧为什么这样过分地礼遇他呢?因为善绻是得道的人。对得道的人,不可傲视。尧衡量自己的德行智谋不如善绻,所以面向北恭敬地向他请教。这就叫做无比公正。不是无比公正,谁又能礼遇贤者呢?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见过住在穷巷陋室里的人有七十个。这件事,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虽辅佐年幼的成王才真正完成。这不是正说明成王亲自礼贤下士吗?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没能见到。跟随的人说。“大国的君主去见一个平民,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就算了吧!”桓公说:“不对。看轻爵位俸禄的士人,固然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轻视士人。纵使先生他看轻爵位俸禄,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昵?”桓公终究见到了小臣稷,随从没能阻止住他。
2023届河南省洛阳市、许昌市、平顶山市、等四地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夏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孔子与之琴,使之弦。援琴而弦,衎衎而乐。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及也。”孔子曰:“君子也。”闵子骞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孔子与之琴,使之弦。援琴而弦,切切而悲。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过也。”孔子曰:“君子也。”子贡问曰:“闵子哀不尽,子曰君子也;子夏哀已尽,子曰君子也。赐也惑,敢问何谓”孔子曰:“闵子哀未尽,能断之以礼,故曰君子也;子夏哀已尽,能引而致之于礼,故曰君子也。”
齐宣王谓田过曰:“吾闻儒者丧亲三年,丧君三年;君与父孰重”田过对曰:“殆不如父重。”
王忿然怒曰:“然则何为去亲而事君”田过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位无以尊显吾亲受之君致之亲凡事君所以为亲也宣王邑邑无以应。
韩褐子济于河,津人告之曰:“夫人过于此者,未有不祭者也;而子不祭乎”韩褐子曰:“天子祭海内之神,诸侯祭封域之内,大夫祭其亲,士祭其祖祢。褐也,未得事河伯也。”津人申楫,舟中水而运,津人曰:“向也,役人固已告矣,夫子不听役人之言也。今舟中水而运,甚殆,治装衣而下游乎!”韩子曰:“吾不为人之恶我而改吾志,不为我将死而改吾义。”言未已,舟泆然行。
孔子曰:“无体之礼,敬也;无服之丧,忧也;无声之乐,欢也;不言而信,不动而威,不施而仁,志也。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志变,其声亦变。其志诚,通乎金石,而况人乎”
(节选自《说苑·修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田过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位无以尊显吾亲/受之君/致之亲/凡事君所以为亲也/
B.田过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位无以尊显/吾亲受之君/致之亲/凡事君所以为亲也/
C.田过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位无以尊显吾亲/受之君/致之亲/凡事君所以为亲也/
D.田过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位无以尊显/吾亲受之君/致之亲/凡事君所以为亲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切切而悲”与“嘈嘈切切错杂弹”(《琵琶行》)中的“切切”一词含义相同。
B.“然则何为去亲而事君”与“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中的“去”字含义相同。
C.“今舟中水而运,甚殆”与“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中的“殆”字含义不同。
D.“不言而信”与“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两句中的“信”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让子夏和子骞在守丧期满后弹琴,无论琴音愉悦还是悲伤,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君子,子贡迷惑不解,孔子对此作了解释。
B.齐宣王问田过国君与父亲哪一个重要,对田过“国君不如父亲重要”的观点和辩解感到很愤怒,后来就不再理会他。
C.船夫问韩褐子渡河为何不祭祀,韩褐子说天子祭天下之神,诸侯祭封地之神,大夫祭父母亲族,士祭祖先,他不能祭河神。
D.孔子以钟鼓为喻强调心诚对修礼的重要性,他认为钟鼓的声音会随着心志的改变而改变,如果心诚就能发出金石之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也,役人固已告矣,夫子不听役人之言也。
(2)吾不为人之恶我而改吾志,不为我将死而改吾义。
10.C11.A12.B
13.(1)先前我本来已经告诉你了,你不听我的话。
(2)我不会因为有人厌恶我就改变我的志向,不会因为我快要死亡就改变我的主张。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田过回答说:“没有国君的土地,不能使我父母安居;没有国君的俸禄,不能奉养父母;没有国君的爵位,不能使父母尊荣显贵。从国君这里接收爵位,又献给父母。凡是侍奉国君的,都是借此为父母的。”
“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位无以尊显吾亲”句子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其前后分别断开,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切切’一词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切切而悲”中“切切”的意思是“凄切”,“嘈嘈切切错杂弹”中“切切”的意思是“琵琶声,小弦发出的声音”。句意:凄切而悲伤。/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
B.都是“离开”的意思。句意: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要离开父母去侍奉国君呢。/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的心情。
C.危险;大概。句意:现在船到河中间就旋转起来,很是危险。/大概是有神灵保佑的缘故吧。
D.信用;确实。句意:不说话就有信用。/确实是值得高兴的呀。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对……辩解感到很愤怒,后来就不再理会他”错误。由原文“宣王邑邑无以应”可知,齐宣王郁郁不乐,不能回答。由此可知,对田过的辩解郁郁不乐,不能回答,而不是“很愤怒,后来就不再理会他”。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向”,先前;“役人”,我;“固”,本来。
(2)“为”,因为;“恶”,厌恶;“将”,快要;“义”,主张。
参考译文:
子夏三年的丧期结束了,来见孔子。孔子给他琴,让他弹奏。子夏拿起琴弹奏,愉快而欢悦,起身说:“先王制定的礼仪,不敢不达到要求。”孔子说:“真是君子。”闵子骞三年的丧期结束了,来见孔子。孔子给他琴,让他弹奏。他拿起琴弹奏,凄切而悲伤。起身说:“先王制定的礼仪,不敢超越界限。”孔子说:“真是君子。”子贡问道:“闵子骞悲哀不止,您说‘真是君子’;子夏悲哀已尽,您说‘真是君子’。我感到迷惑,请问是为什么?”孔子说:“闵子骞悲哀不止,能用礼来抑制它,所以说他是君子;子夏悲哀已尽,能引导它趋向礼,所以说他是君子。”
齐宣王对田过说:“我听说儒者为父母守孝三年,为国君守丧也是三年,国君与父亲哪一个重要?”田过回答说:“大概不如父亲重要。”
齐宣王愤怒地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要离开父母去侍奉国君呢?”田过回答说:“没有国君的土地,不能使我父母安居;没有国君的俸禄,不能奉养父母;没有国君的爵位,不能使父母尊荣显贵。从国君这里接收爵位,又献给父母。凡是侍奉国君的,都是借此为父母的。”齐宣王郁郁不乐,不能回答。
韩褐子要渡过黄河,船夫告诉他说:“人们从这里渡河,没有不祭祀的,你不祭祀吗?”韩褐子说:“天子祭天下的神灵,诸侯祭封地内的神灵,大夫祭父母亲族,士人祭祖先。我不能侍奉河神。”船夫摇桨,船到河中旋转起来。船夫说:“先前我本来已经告诉你了,你不听我的话。现在船到河中间就旋转起来,很是危险,你整理行装下水游泳吧!”韩褐子说:“我不会因为有人厌恶我就改变我的志向,不会因为我快要死亡就改变我的主张。”话未说完,船就安稳前行。
孔子说:“没有形体动作的礼节,是内心的恭敬;没有穿戴丧服的服丧,是内心的悲伤;没有声音的快乐,是内心的欢畅。不说话就有信用,不行动就有威仪,不施与就有仁爱,这是出于心志。钟鼓的声音,发怒时敲击它,就高亢威武;忧伤时敲击它,就低沉悲哀;高兴时敲击它,就轻快和悦。心志改变了,声音也会改变。如果心志真诚,就能通达到金石之声,何况人呢?”
河南省开封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泽见逐于赵,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欤?”
应侯曰:“夫商鞅事孝公,极身毋二虑,尽公不顾私。吴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大夫文种事越王,主罹困辱,悉忠而不解。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何为不可哉?”蔡泽曰:“夫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种为越王以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棓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范蠡超然避世,长为陶朱。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长为应侯,世世称孤。此则君何居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
B.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
C.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
D.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泽见逐于赵”与“追亡逐北”(《过秦论》)两句中的“逐”字含义不同。
B.“夫四时之序”与“谨庠序之教”(《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序”字含义相同。
C.“其卒亦可愿欤”与“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两句中的“卒”字含义不同。
D.“应侯遂称笃”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在应侯为用人不当,害怕受到牵连而犯愁的时候,辩士蔡泽来到秦国,打算拜见秦昭王,并想取代应侯的位置,应侯对此颇为不快。
B.蔡泽询问应侯对于商鞅、吴起、文种三人结局的看法,应侯认为这三个人都是忠君之士,为大义而死,可敬可叹,蔡泽则提出不同的看法。
C.蔡泽劝说应侯,在功绩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急流勇退,也会落得商鞅等人的结局,应侯深以为然,将蔡泽引为上客。
D.秦昭王十分欣赏蔡泽的谋划,认为应侯的才能不及蔡泽,于是,便趁着应侯生病免去应侯的相位,让蔡泽取代应侯担任相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
(2)大夫文种事越王,主罹困辱,悉忠而不解。
10.D11.B12.D
13.(1)应侯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取代我担任秦相,真有这回事吗?”
(2)大夫文种侍奉越王,国君遭遇耻辱,他还是尽忠不懈。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吴起为楚悼王罢免了无能无用人,裁减了冗官,堵塞了豪门的请求,统一了楚国的风俗,往南攻打杨越,往北吞并陈、蔡,使游说之士没有开口的机会。
“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结构一致,应分别在其前后断开,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驱逐,放逐;追逐。两句中的“逐”字含义不同。句意:蔡泽被赵国驱逐/追逐逃亡败北的人。
B.错误。交替;学校。两句中的“序”字含义不同。句意:四时互相交替/认真兴办学校教育。
C.正确。结局;士卒。两句中的“卒”字含义不同。句意:他们的结局也是人们愿意看到的吗/请大王您仔细想想,您的部队打得过项羽的部队吗?
D.正确。都是“病重”的意思。句意:应侯就宣称病重/我想奉命奔驰前往,可是祖母刘氏的病情却日渐严重。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认为应侯才能不及蔡泽,于是,便趁着应侯生病免去应侯的相位”错误。由原文:“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可知,是秦昭王竭力挽留应侯,应候就宣称病重,于是被免相的。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让”,责备;“宣言”,扬言;“相”,担任丞相。
(2)“事”,侍奉;“罹”,遭遇;“解”,懈怠。
参考译文:
蔡泽被赵国驱逐,听说应侯任用的郑安平、王稽都犯下重罪,应侯内心不安,蔡泽就往西进入秦国,打算拜见秦昭王。让人扬言以激怒应侯说:“燕国蔡泽是天下雄辩豪杰之士。他如果拜见秦王,秦王必定任命他为相国,夺去你的位置。”应侯听说后,派人找来蔡泽。蔡泽进来,只对应侯拜了一拜,应侯本来就不高兴,等到见了蔡泽,蔡泽又倨傲无礼。应侯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取代我担任秦相,真有这回事吗?”蔡泽回答:“是这样的。”应侯说:“我愿意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唉!您的见识为什么这么迟钝。春夏秋冬,四时互相交替,成功的人就会离开。像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他们的结局也是人们愿意看到的吗?”
应侯说:“商鞅侍奉秦孝公,专心专意,为了公家的事情,不考虑自己。吴起侍奉楚悼王,不让私事妨害公务,谗言不蒙蔽忠良,说话不随便迎合,办事不随便讨好别人。大夫文种侍奉越王,国君遭遇耻辱,他还是尽忠不懈。像这三人,可算是义气的顶峰,忠心的表率啊!怎么不可以呢?”蔡泽说:“商鞅为秦孝公在诸侯之间建立了威权,成功之后,一竟遭车裂。吴起为楚悼王罢免了无能无用的人,裁减了冗官,堵塞了豪门的请求,统一了楚国的风俗,往南攻打杨越,往北吞并陈、蔡,使游说之士没有开口的机会。大功已经告成,最终被肢解。大夫文种为越王击败强大的吴国,完成称霸的功业,越王勾践最终背弃君臣之义杀掉了他。这三个人,成功后不能离开,遭受了这样的惨祸。范蠡悄然离去,成为富有的陶朱公。您何不在这时候归还相印,让贤能的人接任,您可以永久担任应侯,代代相传。您应该何去何从呢?”应侯说:“好。”就请他入座,待为上宾。
过了几天,应侯入朝。对秦王说:“有位新从山东来的客人蔡泽,这是个能言善辩的人。我见的人多了,没有比得上他的,我也不如他。”秦昭王召见蔡泽,与他交谈,昭王十分赏识他。应侯就称病猝职,请求交还相印。秦昭王竭力挽留应侯,应侯就宣称病重,于是被免相。秦昭王新近十分欣赏蔡泽的计谋,就任命他为相国。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武德九年冬,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以其众二十万,至渭水便桥之北。太宗曰:“颉利闻我国家新有内难,又闻联初即位,所以率其兵众直至于此,谓我不敢拒之。联若闭门自守,虏必纵兵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策。朕将独出,以示轻之,且耀军容,使知必战。事出不意,乖其本图,制服匈奴,在兹举矣。”遂单马而进,隔津与语,颉利莫能测。俄而六军继至,顿利见军容大盛,由是大惧,请盟而退。
贞观十四年,兵部尚书侯君集伐高昌,及师次柳谷,候骑言:“高昌王麴文泰死,克日将
葬,国人咸集,以二千轻骑袭之,可尽得也。”副将薛万均、姜行本皆以为然。君集曰:“天子以高昌骄慢,使吾恭行天诛。乃于墟墓间以袭其葬,不足称武,此非问罪之师也。”遂按兵以待葬毕,然后进军,遂平其国。
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府库所在,虽有镇中,终是空虚,辽东路遇,恐有玄感之变。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
太宗《帝范》曰:“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征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
B.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
C.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
D.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兹举矣”与“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同。
B.“及师次柳谷”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两句中的“次”字含义相同。
C.“而识者是之”与“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D.“忘战则民殆”与“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殆”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厥趁唐朝政局不稳之时,出动大军进逼长安城,唐太宗统率六军与突厥隔河对峙,颉利可汗被唐朝盛大的军容震慑,最终达成盟约后撤军。
B.侯君集奉命讨伐骄横轻慢的高昌国,他拒绝了候骑和副将等人的建议,认为袭击参加葬礼的人非问罪之师所为,葬礼结束后他才进军平定高昌。
C.唐太宗要亲征高丽,啸迟敬德上奏劝阻,认为皇太子在定州代理朝政,而两京是府库重地,虽有人镇守,但终究兵力空虚,担心有人趁机生乱。
D.唐太宗对战争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唐王朝虽然土地广阔,中原安定,但既不可穷兵黩武,也不能休兵忘战,否则将难以保全国家和抵御贼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克日将葬,国人咸集,以二千轻骑袭之,可尽得也。
(2)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威”是“仪”的定语,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C;“卒”是“最终”的意思,作“成”的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句子翻译为:所以在百姓农闲时讲习武事,以训练整肃的军容;三年练兵,以辨别等级位次。因此越王勾践见到青蛙凭轼致礼,终于成就霸业。徐偃王放弃武备,最终国家灭亡。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越王加强武备,徐偃王忘记战备。
(2)D.错误。但忽略战备则百姓懈怠。殆:形容词,懈怠/大概有神灵保佑。殆:副词,表推测,大概。两句中的“殆”字含义不同。
(3)A.“唐太宗统率六军与突厥隔河对峙”错误,根据原文“遂单马而进,隔津与语,颉利莫能测……由是大惧,请盟而退”可知,是唐太宗单骑独出,以显示对突厥军队的蔑视,不久六军才相继而至。
(4)①克日:定下日期;咸:全,都;以:用。句子翻译为:定下日期将被安葬,高昌的国民将全都聚集在一起,用两千骑兵去偷袭他们,能够全部擒获。
②万乘:陛下,皇帝,皇上;翻:反而,却;为所:被。句子翻译为:况且高丽是边远小国,不值得劳烦陛下亲自征讨。如果能够取胜,不足以显示威武;倘若不能取胜,反而被人耻笑。
解析:
(1)A
(2)D
(3)A
(4)①定下日期将被安葬,高昌的国民将全都聚集在一起,用两千骑兵去偷袭他们,能够全部擒获。
②况且高丽是边远小国,不值得劳烦陛下亲自征讨。如果能够取胜,不足以显示威武;倘若不能取胜,反而被人耻笑。
参考译文:
武德九年冬天,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率领二十万士兵,直达渭水便桥以北。唐太宗说:“颉利听说我国最近有内乱,又听说我刚刚继位,所以率领他们的军队直逼长安城下,以为我不敢抵抗他们。我如果关闭城门自守,他们必定发兵大肆劫掠。局势是强是弱,在于今日的决策。我将单独出城,来表示对他们的轻视,并且显示我们军队的气象,让他们知道一定会交战。事情出乎他们的意料,背离他们原本的计划,制服匈奴,在此一举了。”于是一人骑马前进,隔河对他们喊话,颉利摸不清虚实。不久大唐六军相继到达,颉利看到大唐兵力如此强盛,因此异常惊恐,请求订立盟约,随后退军。
贞观十四年,兵部尚书侯君集讨伐高昌,等到军队驻扎在柳谷,侦查骑兵说:“高昌王麹文泰死了,定下日期将被安葬,高昌的国民将全都聚集在一起,用两千骑兵去偷袭他们,能够全部擒获。”副将薛万均、姜行本都赞同他的计策。侯君集说:“皇上因为高昌骄傲轻慢,所以派我加以讨伐。竟然打算去墓地偷袭那些参加葬礼的人,不足以表现大唐的威武,这不能显示我们是讨伐罪人的正义之师。”于是按兵不动,等他们葬礼结束,然后出兵征讨,于是平定了高昌。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将亲自征讨高丽,尉迟敬德上奏说:“陛下如果亲征辽东,皇太子又在定州监国,东西二京是国库所在地,虽然有人把守,但终归兵力空虚,辽东路途遥远,恐怕会出现像隋炀帝亲征高丽时杨玄感趁机起兵围攻东都一样的变故。况且高丽是边远小国,不值得劳烦陛下亲自征讨。如果能够取胜,不足以显示威武;倘若不能取胜,反而被人耻笑。我请求陛下委派良将去征讨,自然能够随时将他们灭掉。”虽然唐太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是有识之士认为他的建议是正确的。
唐太宗在他作的《帝范》一书里写道:“武器、铠甲,是国家用于战争的器物。虽然疆域辽阔,但穷兵黩武则民生凋敝;虽然中原安定,但忽略战备则百姓懈怠。民生凋敝不是保全国家的办法,百姓懈怠也不是御敌的策略,武装既不可完全解除,又不可经常使用。所以在百姓农闲时讲习武事,以训练整肃的军容;三年练兵,以辨别等级位次。因此越王勾践见到青蛙凭轼致礼,终于成就霸业。徐偃王放弃武备,最终国家灭亡。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越王加强武备,徐偃王忘记战备。孔子说:‘让没有训练过的百姓去作战,这就叫抛弃他们。’因此要知道,加强战备是为了有利于天下,这才是用兵的作用。”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①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杀关龙逢,时杀王子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参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曰:“寡人恶为人臣而遽诛其君者。今寡人有国家,立社稷,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曰:“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庄王立鼓钟之间,左伏杨姬,右拥越姬,曰:“吾钟鼓之不暇,何谏之听!”苏从曰:“臣闻之,好道者多资,好乐者多迷;好道者多粮,好乐者多亡。荆国亡无曰矣,死臣敢以告王。”王曰:“善。”左执苏从手,右抽阴刀,刎钟鼓之悬,明日授苏从为相。
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门大夫入言曰:“晋人咎犯也,欲以乐见。”平公曰:“内之。”止坐殿上,则出钟磬竽瑟。坐有顷,平公曰:“客子为乐。”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平公召隐士十二人。咎犯曰:“隐臣窃愿昧死御。”平公曰:“诺。”咎犯申其左臂而诎②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平公曰:“归之!”咎犯则申其一指曰:“是一也,便游赭画,不峻城阙;二也,柱梁衣绣,士民无褐;三也,侏儒有余酒,而死士渴;四也,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秩;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得达。”平公曰:“善。”乃屏钟鼓,除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
(选自《说苑正谏》,有删改)
[注]①傥:倘若。②诎:同“屈”。
10.下列对文中_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逛(3分)
A.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B.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C.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D.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恶为人臣而遽谏其君者”与“死亦我所恶”(《鱼我所欲也》)两句中“恶”字含义相同。
B.“爱其死而不谏其君”与“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两句中“爱”字含义不同。
C.“臣不能为乐,臣善隐”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两句中“善”字含义相同。
D.“拄梁衣绣”与“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两句中“衣”字含义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景公在海上游玩六个月不愿回国,并下达了谁说要冋去就处死谁的命令,颜烛趋冒死进谏,齐以公认为颜烛趋触犯了自己的禁令,要杀死他。
B.齐景公认识到杀死颜烛趋不仅成就了颜烛趋忠臣之名,还会使自成为像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桀、纣这样的昏君,所以最终没有杀害颜烛趋。
C.楚庄王继位为国君后三年不理朝政,荒淫无道,在苏从的劝说下,楚庄王用割断吊挂钟鼓绳子的方式表示不再沉迷声色、美色,并且把苏从为国相。
D.晋平公喜好音乐,咎犯投其所好,利用自己擅长乐技的优点接近晋平公,成功让晋平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励精图治,与咎犯一道治理国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5分)
(2)吾钟鼓之不暇,何谏之听!(5分)
10.A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11.D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言知识的能力。两句中“衣”字含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穿上”。
12.D本题考查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利用自己擅长乐技的优点接近晋平公”说法错误,从文中“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可知。
13.(1)齐景公高兴了,于是回国去,在半路上听说都城中有人阴谋策划不接纳他回国。(得分点:“说”“中道”“内”各1分,句意2分)来源:高三解析公众号
(2)我听音乐还没空闲,(哪有时间)听什么谏言呢(得分点:“钟鼓”、“暇”和“何谏之听”的特殊句式各1分,句意2分)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
齐景公在海上游玩,乐此不倦,六个月不回国,他命令左右的人说:“有敢先说回国的,处死不赦。”颜烛趋上前劝谏说:“君王您喜欢治理海上,不喜欢治理国内,所以六个月不回去,那国内倘若另有治理国政的人,您将怎么能够在这海上游乐呢”齐景公拿起长戟就要砍杀他。来源:高三解析公众号。颜烛趋上前,整理好衣服等着他砍,并说:“君王为什么不砍呢从前有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君王的贤明,不像这两个君主,我的才能,也不像这两个臣子;君王为何不砍呢拿我来摆在这两个臣子之后成为第三人,不也可以吗”齐景公高兴了,于是回国去,在半路上听说都城中有人阴谋策划不接纳他回国。
楚庄王继位为国君后,三年不理朝政,还在国内下令说:“我讨厌做臣子的屡次劝谏他的国君。现在我拥有国家,建立政权,有来进谏的人就处死罪,决不赦免。”苏从说:“接受了君王很高的爵位,吃了君王优厚的俸禄,爱惜自己的生命而不劝诫他的国君,就不是忠臣。”于是他入宫进谏。楚庄王站立在钟鼓之间,左手伏着吴女,右手抱着越姬.说:“我听音乐还没空闲,(哪有时间)听什么谏言呢”苏从说:“我听说,好走正道的人资助多,好享乐的人沉迷不悟的多;好走正道的人粮食多,好享乐的人败亡的多。楚国灭亡的日子快到了,我冒死罪来告诉大王。”楚王说:“讲得好。”于是左手拉着苏从的手,右手抽出藏在袖子中护身的短刀,割断吊挂钟鼓的绳子,第二天拜苏从为国相。
晋平公喜好音乐,在国内多收赋税,却不修整城邑,还说:“有敢进谏的人处死罪。”有一个名叫咎犯的人,拜见守宫门的大夫说:“我听说君主喜好音乐,因此以乐技求见。”守门大夫入宫告诉晋平公说:“有个晋国人叫咎犯的,想要以乐技求见大王。”晋平公说:“接待他。”咎犯进宫后,晋平公让他坐在宫殿上,然后摆出钟磬竽瑟等乐器。坐了一会,晋平公说:“请客人奏乐。”咎犯回答说:“我不会奏乐,我善于说隐语。”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工电子技术 课件全套 潘学海 1 手电筒电路的连接与测试 -16.流水灯电路的整体安装与调试
- 计算机安全技术-4操作系统安全
- SCI论文写作与投稿 第2版-课件汇 0-课程介绍 -7 SCI论文摘要写作
- 妇产科围手术期护理讲课
- 家具店长培训
- 2025届上海崇明区高考二模高考数学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2月模拟演练测验语文试题(含答案)
- 内科病房住院制度管理
- 基层管理者品质培训
- 护理人才培养工程申请汇报
- 冷链物流成本控制-全面剖析
- 有关商品房预售合同样本合同样本7篇
- 外交学院专职辅导员招聘真题2024
- 市场摊位租赁合同
- 浙江省宁波市“十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英语试卷答案
- 水声通信组网技术第二讲-水声信道传输特性
- 2025年3月版安全环境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标准文件清单
- 2025年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 2025年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信息通信工程安全施工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