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福建莆田秀屿下屿中学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福建莆田秀屿下屿中学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福建莆田秀屿下屿中学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福建莆田秀屿下屿中学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福建莆田秀屿下屿中学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福建莆田秀屿下屿中学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密押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59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法国,试图说服法国放弃搞自己的核武器。戴高乐在反驳中提出了“法国只要有能够杀死敌人一次的原子弹就够了,到那时敌人即使有十倍的手段也无济于事了”的“以小慑大”的核威慑理论。上述材料表明A.核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着世界各地 B.北约的共同防御体制遭到破坏C.法国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D.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倾向增强2.“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C.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3.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著作是A.《论法的精神》 B.《社会契约论》 C.《人权宣言》 D.《共产党宣言》4.《旧唐书·桓彦范传》载:时有墨敕授方术人郑普思秘书监,叶净能国子祭酒,彦范(政事堂宰相)苦言其不可。帝曰:“既要用之,无容便止。”彦范又对曰:“陛下自龙飞宝位,遂下制云:‘军国政化,皆依贞观故事。’……至如普思等是方伎庸流,岂足以比踪前烈?臣恐物议谓陛下官不择才,滥以天秩加于私爱。惟陛下少加慎择。”帝竟不纳。由此可知当时A.缺乏系统完善的用人机制 B.政事堂成为国家权力中枢C.方术破坏了国家政治秩序 D.君权和相权矛盾依然尖锐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象征宗族统治的六冕之制,改戴通天冠,而且吸收了各国的冠服制到新的官员服饰体系中,如将原赵国的貂蝉冠定为武将之冠,原楚国的獬豸冠定为法官之冠等,秦朝改革冠服旨在A.改变落后习俗风尚 B.确立皇帝独尊地位C.构建新型官僚体系 D.革除地方割据势力6.曹操年少时“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这种行为在传统舆论之下难以踏入仕途。但由于他被许劭等三位名士所看重,竟然突破选举制度被举为孝廉。这表明东汉末年A.儒学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B.士族门阀操控国家政权C.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 D.国家统治秩序亟待重建7.严复《文钞•原强》:“中国知西法之当师,不自甲午败衂之后始也。海禁大开以还,所兴发者亦不少矣。译署一也,同文馆二也,船政三也……拉杂数之,盖不止一二十事。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则淮橘为枳,若存若亡,不能收其效。”据此,严复的主旨是A.肯定了师夷长技的成就 B.阐释了富国强兵的内容C.否定了学习器物的价值 D.强调了政治变革的必然8.“这次起义促使共产国际改变了对国共合作的态度,这才有了革命转折点的八七会议,坚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对这次起义的描述有误的是①参加军队称红军②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③发生在1927年8月④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选择上海作为举行中共一大的地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下列因素中,能够为他们做出决定提供参考的最关键性的因素应是A.位于长江入海口,交通便捷 B.有英美法租界,相对安全C.五四运动主阵地,思想激进 D.城市生活现代化,食宿方便10.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由国内到国外。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是中国被打开国门,自然经济解体。③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经济的兴起。④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以上分析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1.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里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礼乐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分封制度12.下表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组建的新政党。这表明当时名称成立时间成立地点领导人中国民主建国会1945年12月16日重庆胡厥文、章乃器等中国民主促进会1945年12月30日上海马叙伦、周建人等九三学社1945年9月3日改名,1946年5月6日成立重庆许德珩等A.各党派已达成政治共识 B.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形成C.和平民主成为社会潮流 D.国民党结束了一党独裁13.1916年初,陈独秀撰文说:“吾国年来政象,唯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希望中国的青年人能够像法兰西革命那样,成为“强有力之国民,使吾国党派运动进而为国民运动”。陈独秀旨在A.唤醒青年的公民自觉 B.批判封建伦理道德C.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D.创立无产阶级政党14.1928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颁布《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次年4月,颁布的《兴国土地法》修改:“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一变化()A.标志土地革命路线正式形成 B.有利于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有利于孤立和打击地主阶级 D.标志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15.县大约产生于春秋中叶的楚国,当时楚灭其北邻若干小国后置县,并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由贵族担任,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官僚政治体制正式确立 B.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C.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D.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取缔16.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B.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C.明朝以前的政府采取集体决策方式D.明以前政府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17.下图为英国画报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报道,标题为“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该报道表明()

A.英媒正确判断了革命的形势B.清政府和革命军实力悬殊C.辛亥革命得到英国政府支持D.英媒同情清帝的坎坷命运18.“史学便是史料学”,近代史学家傅斯年先生此语意在突出A.了解历史的首要前提 B.史学等同于史料学C.“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D.思考的逻辑和方法19.以下是19世纪英国政府关于劳动立法的简表,这些法律A.源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B.表明政府在劳动就业方面作用增强C.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条件D.为全国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了保证20.下列对罗马法主要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属于罗马公民法C.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D.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强调“上帝万能”21.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撰写文章说“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从这个论断看毛泽东当时意图是为了A.热情歌颂五四运动的意义B.揭示各阶层团结的重要性C.强调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D.抨击当权政府的退让妥协22.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僚机构遵循着一体化的结构原则,使一个复杂、巨大的官僚机构保持着协调运行,很难出现类似欧洲那种“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A.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封建伦理纲常思想的束缚C.选官制度制约官员的行动 D.中央集权制度的贯彻执行23.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这座城市应该是A.苏州 B.重庆 C.上海 D.沙市24.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广东南海市逐步在农村推广土地股份制。即以村委会或村民小组为基础,将集体所有的财产、土地和农民承包权折价入股,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这一做法A.否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C.恢复了农业生产合作化道路 D.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25.在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并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同样,马丁·路德也于1534年译出德文本的《圣经》。这些做法在当时A.削弱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B.彻底摧毁了罗马教皇的政治权威C.推动了欧洲民主制度的建立D.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26.曾任佛罗伦萨总督的布鲁尼(1370—1444年)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你应该从两方面进行学习。首先应该掌握文艺;其次要研究那些分析生活、性格,被称作人文学科的科学这些学科可使人变得更完善和美好。"布鲁尼旨在宣扬A.文艺复兴促进了人性的觉醒 B.人文学科更有利于人的发展C.通过学习培养塑造健全的人 D.人文学科是一门真正的科学27.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其实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B.农业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农业生产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D.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28.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总结到:“瑞金时代是最纯洁、最清一色的了,但那时我们的事特别困难,结果是失败了。所以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其意在强调A.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B.继续坚持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D.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29.1919年,北京的工读互助团正式成立,受到广泛支持,其宗旨是通过平和的经济革命改造社会,原则是实行公有制,人人有工作,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接着,武昌、上海、南京、天津、广州、扬州等地都先后成立了工读互助团。但是,因为经济危机和人心涣散,1920年工读互助团的试验进入尾声。这现象A.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B.提高了入们鉴别真假社会主义的能力C.导致社会主义运动在华出现严重挫折D.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革命成功30.唐初史家认为契丹族“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而辽朝史官在修撰的《实录》《国史》中,则认为契丹族出于黄帝之后。元人撰修《辽史》遵从唐代观点,指出“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本同出也”。这说明A.儒家华夷之辨的观念已被彻底打破 B.契丹族为黄帝后代的可能性更大C.多元一统的民族认同意识不断增强 D.契丹族的族源无法得到准确判定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他出发后被匈奴所俘虏,在匈奴人中过了十年囚徒生活,之后逃跑,终于到达大宛。……张骞回到中国,带回了葡萄种子,还带了大量资料,根据这些资料中国才制定了后来在中亚的前进政策。汉武帝据此形成了一个新方案:他展望着一个伸展到极远的西方的伟大外交网,决心要和帕米尔以外的各国开辟持久的关系。这不仅仅是为了中国反抗匈奴,也意图在国内国外荣耀汉室,同时也是进行奢侈品贸易的手段。从《史记》上可以看出,不管是派遣使节出去,或是招待这些被访问国家回访的使团,汉王朝都意图给外国人造成中国伟大的印象。这样,交换使节就成为一种贸易形式,为进一步非官方的贸易开辟了道路。——摘编整理自(英)赫德逊:《欧洲与中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材料三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发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33.阅读下列材料作答:材料一清朝前期,煤已经成为重要的燃料,但清政府多次禁止开采煤矿。后来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张之洞认识到煤的重要性,指出今日万事根本,惟在于煤,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作为日用必需之物,采煤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清政府于是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民族资本创办了70家较大煤矿。著名的开平煤矿产量为4万吨,后增至78万吨,产品畅销天津、上海、福州。材料二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电厂,但直至1911年,全国的电厂销量极少,只能供照明用电。民国时期,中国的电力工业仍较落后。(1)概括李鸿章、张之洞对采煤业的认识。(2)清政府对采煤业的政策有何变化,效果怎样。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法国主张独立发展核武器,突出的是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倾向,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北约仍然奉行集体防御原则,B排除;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C排除。故选D。2、A【解析】根据“东西方贸易逆差”“欧洲货币短缺”“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可知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故A项正确;“价格革命”“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B、C错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3、D【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故选D项;《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和《人权宣言》都是资产阶级的著作,与该口号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4、D【解析】

由材料“彦范(政事堂宰相)苦言其不可……帝竟不纳”可知,一个敢对皇帝谏言,一个敢于否定丞相的合理谏言,这说明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故选D;用人问题仅是事情的起因,材料的重点更在于强调其后引发的君相矛盾,A项不符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宰相合理谏议,但皇帝却并不采纳,这说明相权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削弱,B项表述与此不符,排除;方术只是引子,其背后真正破坏国家政治秩序的,是独尊的皇权,C项表述夸大了方术的作用,排除。5、C【解析】

秦朝废除象征宗族统治的六冕之礼,而且吸收各国冠服制度,如武将、法官之冠等,反映了秦朝统一之后弱化宗法血缘对政治影响,构建新型官僚体系的政治意图,C正确;冠服制度不属于落后的习俗,排除A;材料未涉及皇帝制度,排除B;秦朝实行郡县制,未形成地方割据,排除D。6、D【解析】

由于被名士看重,行为不端的曹操突破选举制度被举为孝廉,说明选官制度遭到破坏,国家统治秩序亟待重建,故选D;受到冲击的是选官制度,不是儒学地位,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士族门阀操控国家政权,排除B;曹操行为不端,被举为孝廉明显不是唯才是举,排除C。故选D。7、D【解析】

严复强调的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都只是涉及到如技术、船政之类的东西,可是照搬这些西方的东西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此作为维新派的他主张要进行政治变革,故D正确;AB两项与材料所述的内容不符合,排除;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8、B【解析】

依据材料“这次起义促使共产国际改变了对国共合作的态度,这才有了革命转折点的八七会议”可知,这次起义对八七会议产生深远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八七会议召开奠定基础,因此该起义是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时,中共仍然沿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号,没有打出工农红军旗号,故①错误;遵义会议是中国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②错误;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故③正确;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在南昌起义之前,故④错误。综上所述,故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9、B【解析】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为建党选择将上海作为一大会址的关键在于上海有英法美租界的掩护,相对安全,B项正确;交通便捷、思想激进、食宿方便等,不是无产阶级为建立政党选择会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问题和关乎政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ACD三项错误。10、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需准确提取表格信息,从表中乡民迁出人数、迁入区域、迁出后从事的行业等变化以及各时期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材料中的四点结论都正确,因此选择A项。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特点11、A【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儒家强调西周的礼乐制度,希望通过礼乐制度来维系社会稳定,因此周政指的是礼乐制度,选项A正确;井田制属于经济制度,排除B;郡县制产生之后,后世儒家并不强调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选项C、D排除。12、C【解析】

材料信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纷纷成立。这表明抗战胜利后,追求和平民主成为社会潮流,故C正确;各党派是否达成政治共识没有体现,故A错误;政治协商还没有成为一种制度,故B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国民党没有结束一党独裁,故错误。13、A【解析】

根据材料,陈独秀在1916年初(即新文化运动前期)指出,当时中国政治“唯有党派运动,未有国民运动”,希望中国能像法国一样“有强有力的国民”,参与社会改造,推动“国民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这样说的目的在于唤醒青年的公民自觉,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揭露封建纲常伦理的危害,B选项错误;1916年,陈独秀强调“国民的强有力”、参与社会运动,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对社会、国家改造的意义,创立无产阶级政党无关,D选项错误。14、C【解析】

由之前不没收地主土地到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的变化,有利于孤立和打击地主阶级。故答案为C项。A项发生在1931年,排除;B项此时国共合作已破裂,排除;D项是1935年遵义会议,排除。15、C【解析】

据材料“当时楚灭其北邻若干小国后置县,并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可知,春秋中叶的楚国开始改变原来的地方制度分封制,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由贵族担任,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据所学可知,秦朝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A错误;“社会结构”指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B错误;材料只是涉及楚国的局部地区,不能推断春秋时期其他国家的情况,D说法错误。16、B【解析】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符合题意,故选B;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的强化,A选项排除;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集体决策的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中国封建社会属于家天下,政府是为皇帝统治天下服务的,D选项排除。17、A【解析】

材料“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说明,英国媒体已经认识到革命军的敌人就是年仅五岁的清朝皇帝,即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对局势的变化做出了清醒的判断,故A正确;图片和材料没有涉及力量对比的问题,故B不正确;英国政府支持辛亥革命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C不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清朝命运坎坷,英国的态度等信息,故D不正确。.18、C【解析】

“史学便是史料学”强调的是史学研究需要有史料证据,论从史出,“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故C正确;材料主旨与了解历史的前提无关,排除A项;二者不能等同,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逻辑无关,排除D项。19、B【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政府通过立法,对童工使用的年龄,童工的卫生、教育和工作时间等方面都做了要求和限制,表明政府在劳动就业方面作用增强,故选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848年,明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点开始,与材料法律颁布时间不符合,C错误;材料规定仍然可以使用童工,不能为儿童身心健康提供保证,D错误。20、D【解析】

根据所学,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至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2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可知,此文发表于1939年5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而此处强调五四精神,更关注的是团结抗日精神,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所以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2、D【解析】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体现的是割据,而古代中国实行中央集权,中央政府直接干预地方,其政策落实往往直达基层,因此不会出现“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现象,选项D正确;小农经济不是官僚系统协调运作的主要原因,排除A;封建伦理纲常不能保证“一体化结构”运行,如汉代的七国之乱虽然存在着封建伦理纲常思想,但依然发生了割据,排除B;选官制度本身不能制约官员行为,排除C。23、C【解析】

根据“19世纪六七十年代”并结合所学可知,上海是中国最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城市之一,故此时同时存在三类企业的城市应该是上海,选C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起步的年代,ABD中都没有同时存在此三类企业,排除。24、D【解析】

南海市将集体所有的财产、土地和农民承包权折价入股,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这一做法顺应了市场经济,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D正确;这一做法并未否定农民对土地承包权,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调整,不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否定,排除A;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两者并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生产合作化不同,后者不利用市场,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前者是对后者的恢复,排除C。25、D【解析】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依据材料“把《圣经》译成英语,并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马丁·路德也于1534年译出德文本的《圣经》”可知这体现了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反对的是教会,并不反对基督教,没有削弱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B选项错误,“彻底摧毁”一词表述过于绝对;C选项错误,宗教改革主要是反对罗马教会的统治,与欧洲的民主政治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6、C【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首先应该掌握文艺”“其次要研究人文学科”等信息可知,学习这些有利于个人发展,因此布鲁尼旨在宣扬通过学习培养塑造健全的人,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体现文艺复兴对人性的影响,排除A项;B项的“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比较,排除;材料不是从科学性上评价人文学科,排除D项。27、D【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代遇到重大事件必须通过占卜决定。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说明商代重视农业收成,这其实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故D正确;农业生产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故A错误;农业收成、农业生产与祭祀活动没有必然的关系,故BC错误。28、A【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4年”和“所以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等信息来看,毛泽东意在强调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故答案为A项。1954年已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B项;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是强调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排除C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排除D项。【点睛】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全体中国人民在内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推翻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斗争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道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新历史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29、A【解析】

工读互助团兴起的时间及其主张“实行公有制,人人有工作,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显然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有关,因此选项A正确;工读互助团本身并没有鉴定真伪马克思的功能,排除B;工读互助团不属于社会主义运动,排除C;工读互助团是五四运动时期兴起的,其属于中国自立社团,但最终失败,因此选项D排除。30、C【解析】

材料内容强调某些少数民族也是炎黄子孙的观点,说明多元一统的民族认同意识不断增强,故C选项正确;A项中“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对契丹族源的定论或倾向,故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契丹族的族源无法得到准确判定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背景:匈奴多次犯边,边患严重;汉王朝经过休养生息,有了解决边患的经济基础;汉朝企图扩大在西域的影响;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2)影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推动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增加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了解,提供了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扩大汉朝的影响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