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课件_第1页
劳动经济学课件_第2页
劳动经济学课件_第3页
劳动经济学课件_第4页
劳动经济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講:

导言1.勞動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社會經濟問題性別和各族歧視合法與非法移民(農民工問題)工會的參與及其變化自由貿易(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從量化的指標看其重要性75%的GDP是勞動收入。勞動經濟學的重要性特殊性勞動只是租用而不是購買或銷售涉及許多非金錢的方面制度因素工會,工作許可,最低工資,歧視等勞動需求是一種派生的需求。勞動經濟學的重要性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對於磚的出售者而言,對於出售的磚是被用來建宮殿或是下水道是沒有什麼關係的;但是,對於勞動的出售者而言,誰從事既定的困難任務是大有關係的。”勞動經濟學的定義2.勞動經濟學的演進制度主義學派

制度學派的歷史背景比較複雜,大體經歷了四個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康芒斯為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康芒斯在威斯康星大學的追隨者所形成的威斯康星學派。利用制度性因素和社會性因素來解釋市場運行的結果是制度主義的主要特徵。制度主義學派第二階段在20世紀的40年代至50年代,通常稱為新制度學派。以JohnDunlop,Lloyd

Reyndds,Clarkkerr,ArhturRoss和RichardLester等為代表人物。這一時期的制度主義者更側重於研究勞動市場實際如何運行的理論和實踐。其研究的結果使他們堅信,新古典理論所描述的工資和就業水準的形成機制與勞動市場的實際情況相去甚遠。制度主義學派第三階段是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這一階段的制度主義理論被稱為“二元的”或“分割的”勞動力市場理論。該理論強調工會和公司政策以及社會性因素的影響如何把各個勞動力市場分割開來,從而阻礙了市場競爭性因素的作用範圍。制度主義學派第四階段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的研究仍繼承了前三個時期的“舊”制度主義傳統,在OliverWilliamson的領導下,“新制度”經濟學派在20世紀90年代獲得了迅速的發展。新制度經濟學把舊制度學派的有限理性和新古典的競爭效率最大化的方法融合起來,以解釋勞動市場的制度性特徵。新古典學派來源於馬歇爾的思想。馬歇爾把勞動問題的研究最終納入到了競爭的市場供求的框架中。繼馬歇爾之後,皮古、希克斯和保羅•道格拉斯在20世紀進一步把新古典的勞動經濟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皮古的著作促進了勞動問題與經濟原則的更加系統的結合,希克斯則創立了一系列關於勞動需求和供給的理論概念,道格拉斯則運用實際統計數據使這些理論概念得到驗證。新古典學派20世紀40年代,勞動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發展就是關於工會在工資決定機制中的作用。鄧洛普和羅斯都對工會所追求的工資政策進行了細緻的經濟學分析。鄧洛普將工會視為經濟理論中一個組織,利用理性決策者模型對之進行分析。羅斯認為不能將工會視為一個經濟組織,工會是一個政治組織。新古典學派60年代,劉易斯對工會在何種程度上影響了勞動市場運行結果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其貢獻在於重新指明了勞動經濟學向分析和定量的角度發展的方向。他把經濟理論和計量方法應用於人力資本的形成、市場/非市場活動的時間配置、勞動力配置以及勞動力的補償問題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舒爾茨和貝克爾在勞動經濟學上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他們創立了人力資本理論兩種學派的比較制度主義者尤其是舊制度主義的經濟學家喜歡運用案例研究和歸納法的方法,認為這些方法有助於人民揭開勞動市場實際運作的面紗。制度主義者也聲稱新古典學派的邊際決策法則常常歪曲了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實際決策過程。總之,目前的勞動經濟學是以新古典理論為主並兼有制度主義的分析方法,試圖使用宏觀和微觀經濟理論作為其分析技術。傳統的方法勞動經濟學研究方法的變化著重描述和歷史闡述很少經濟分析現代方法大量應用微觀和宏觀經濟理論3.經濟學觀點勞動經濟學運用抉擇理論來解釋勞動市場參與者的行為及其後果這種理論具有以下三種假設:相對稀缺性有目的的行為抉擇始終涉及放棄--即機會成本人們總是根據某種預期收益而有目的地進行抉擇抉擇適應性工人和廠商將依據預期成本和收益的變化而進行調整。抉擇4.勞動經濟學概覽勞動經濟學微觀部分宏觀部分勞動力供給工作-閒暇決策參與率勞動力素質勞動力需求勞動力市場工作搜尋工會和集體談判政府歧視個人收入分配就業和失業生產率勞動效率和支付計畫工資結構流動和遷移勞動經濟學概覽1.產品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用於勞動力市場時為什麼必須作相應的調整?思考題:2.指出以下論述屬於宏觀還是微觀的?(a)1999年美國的失業率是4.2%。(b)小李在麥當勞的工資是每小時9.25元。(c)美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總體上說在過去的四年裏每年增長超過2%。.23第二講:

个体劳动力供给理论241.工作-閒暇決策:基本模型25人們僅在工作與閒暇之間作出選擇工作是指從事有酬活動所花費的時間閒暇包括各種無報酬活動所花的時間教育休息家務活動假設26無差異曲線

閒暇小時收入/天240

無差異曲線表明的是能夠產生相同總效用的工作與閒暇的各種組合

閒暇越多意味著工作時間越少

240工作小時27負斜率為了保持效用水準不變,增加閒暇必須放棄某些收入。

凸向原點在閒暇時間少的時候人們願意放棄較多的收入以獲得1小時的閒暇。當閒暇時間很多的時候人們願意放棄很少的收入去獲得1小時的閒暇。無差異曲線的性質28邊際替代率

閒暇收入/天349824041

邊際替代率(MRS)是指為了獲得1小時的閒暇必須放棄的收入量

當只有3個小時的閒暇(21小時的工作)時,某人必須放棄4個單位的收入才能增加1小時的閒暇240工作

當已有8個小時的閒暇(16個小時工作)時,某人只需放棄1個單位的收入就可增加1小時的閒暇。

沿著無差異曲線向右下方移動MRS不斷下降。29無差異曲線圖

閒暇收入/天240 曲線離開原點越遠表示效用越高。I1I2I3L2L1Y2Y1

L2Y2的組合優於L1Y1

的組合因為同時可以獲得更多收入和閒暇。一個人可以通過最高可達到的無差異曲線使其效用最大化。30工作-閒暇偏好

閒暇收入/天240 “閒暇愛好者”更看重閒暇。他們擁有一條陡峭的無差異曲線,他們願意放棄大額的收入以增加少量的閒暇。

I1I2 “工作狂熱者”看輕閒暇。他們擁有一條平坦的無差異曲線,要們放棄較小收入必須以大量的閒暇為代價。

IAIB31預算約束

閒暇收入/天240 預算約束線表明的是工人在獲得某一既定工資率情形下的各種收入和閒暇的組合。$120 在工資率為每小時5元時,一個工人能夠獲得的最大收入是每天120元(5元/小時×24小時)。 在工資率為每小時10元時,一個工人能夠獲得的最大收入是每天240元。 在工資率為每小時15元時,一個工人能夠獲得的最大收入是每天360元。$240$360 預算約束線的斜率--工資率。

32效用最大化

閒暇收入/天240 最佳或效用最大化的點是在預算約束線與最高可達無差異曲線(I2)的切點(U)上。

$240I1I2I316$80U 在U點,MRS(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等於工資率(預算約束線的斜率)

在B點,MRS大於工資率。這個人認為閒暇的價值大於工資率。BA 在A點,MRS小於工資率。這個人認為閒暇的價值低於工資率。

33向後彎曲的勞動供給曲線

工作小時工資率240對於某一特定工人隨著工資率上升工作時間可能會增加。

810$10$25 如果工資率從每小時10元上升到每小時25元,他的工作時間將從每天8小時增加到每天10小時。 但超過每小時25元,工作時間會下降

。SL 勞動供給曲線向後彎曲是由於工資變化所產生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所造成的。34收入效應指在工資不變的條件下由於收入變化所引起的工作時間的變化。閒暇是一種正常商品,因此收入越多意味著對閒暇的需求就越多(工作時間越少)。工資上升,收入會增加,因而收入效應會使必要的工作時間下降。收入效應35替代效應指在收入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工資變化所引起的工作時間的變化。較高的工資率表明閒暇的相對價格較高。

工資上升,其替代效應會增加所需的工作時間。替代效應36對於工資上升如果替代效應>收入效應,那麼工作時間增加。

如果收入效應>替代效應,那麼工作時間減少。

對於工資下降如果替代效應>收入效應,那麼工作時間減少。如果收入效應>替代效應,那麼工作時間增加。淨效應37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閒暇收入/天240 當工資率為10元/小時時,最佳的閒暇時間為16小時(工作8小時)處在U1點。$240I1I216U1 如果工資率上升至15元/小時,最佳的閒暇時間將變為15小時處在U2點。 收入效應(IE)是通過一條與原來的預算線平行的線度反映出的。圖中收入效應由U1變化到U2(即閒暇從16增加到17小時)。 替代效應(SE)是通過沿著I2變化來度量的。圖中替代效應(SE)從

U2’

變化到U2

(即閒暇從17小時減少到15小時)。1715U2U2’$360 淨效應為增加1小時的工作時間。38在工資率較低時替代效應占主導地位。

這時邊際替代率(MRS)小因為收入相對於閒暇更為稀缺。在工資率較高時收入效應占主導地位。這時邊際替代率(MRS)高因為閒暇相對於收入更為稀缺。勞動供給曲線向後彎曲的基本原理39對於男士勞動供給曲線稍向後彎曲

收入效應稍大於替代效應。

對於女士勞動供給曲線為正向。當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時女士會比男士更多地考慮市場工作與幹家務之間相互替代。經驗證據40勞動供給彈性是度量必要的工作時間對工資率變化的反映程度的指標。勞動供給彈性勞動供給彈性=%勞動供給量變化

%工資率變化41如果彈性值為0,勞動供給為完全無彈性。如果彈性值為負,勞動供給曲線向後彎曲。

如果彈性值為正且小於1,勞動供給相對缺乏彈性。如果彈性值為正且大於1,勞動供給相對富有彈性。勞動供給彈性421.描述工資下降對某工人收入-閒暇抉擇的影響。分離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該工人的勞動供給曲線是向上的還是向後彎曲的?思考題:2.指出以下情形下工人的工作時間會增加還是減少:(a)工資率上升並且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b)工資率下降並且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432.模型的應用和擴展44非勞動收入

閒暇收入/開240 當某人沒有其他收入且工資率為10元/小時時,最佳的閒暇時間為16小時(8小時工作),即圖中

U1點。如果該人獲得一筆遺產使每天有60元的非勞動收入,這時其預算線平行上移如圖所示。 這時最佳的閒暇時間上升到17小時達到

U2

點。$240I116U1I217U2$300 由於非勞動收入增加只能引起收入效應,因此工作時間必然下降。45不參與勞動市場

閒暇收入/天240 如果某人的工資率較低(WN較平坦),非勞動收入較高(NH)

,或者擁有較陡直的無差異曲線(I1),此人很有可能不參與勞動市場(U1點)。HNW如果某人擁有一個較高的工資率(HW’),低的非勞動收入(0),或者較平坦的無差異曲線(I2),他就更有可能參與勞動市場(U2點)。I1I2U2U1W’

保留工資是指使某人工作所必須的最低工資。

10 大學生比其他群體更不傾向於參與勞動市場,為什麼?46過度就業

閒暇收入/天240如果一個人可能自由選擇工作多少時間,他可能會選擇U1點,閒暇18小時,工作6小時。HNWU1 如果某人只能有兩種選擇:要麼工作標準時間8小時,要麼不工作,他會選擇U2點。U21618 在U2點,他的MRS大於工資率,因而他會感到過度就業。 對於這種過度就業他會有什麼解決途徑呢?

47就業不足

閒暇收入/天240 如果某人可能自由選擇工作時間,她會選擇U1點,14小時工作和10小時閒暇。HNWU1 如果該人被限制只能選擇每天工作標準時間8小時或不工作,她將選擇U2點。U21610 在U2點,她的MRS小於工資率,因而她會感到就業不足。 對於她就業不足的情形有什麼解決方法呢?48收入保持計畫有多種多樣,如糧票,公共醫療補助,對困難家庭的暫時性援助等。我們將考察美國這種計畫對工作的影響。收入保持計畫49收入保障(B)當個人或家庭沒有收入獲得的補助補助折扣率(t)當收入增加時補助降低的比率。當t=.50時,每掙1元錢補助下降0.5元收入平衡水準(Yb)個人或家庭補助為0時的收入水準。收入保持計畫的特徵50

實際補助額S

可由下式給出:舉例S

=B–tY如果B=$80,t=.5,掙的收入(Y)=$60那麼,S=$80-.5×$60=$5051收入平衡水準可由下式給出:舉例Yb

=B/t如果B=$80,t=.5,那麼Yb=$16052收入保持計畫

閒暇收入/天240 在工資水準為$10/小時時,最佳閒暇時間為16小時(8小時工作)即U1點。$240I1I216U1 如果有一個福利計畫B為一天$80,t=.5,那麼Yb=$160。 其收入效應(IE)可通過原預算約束線的平行線來度量。IE從U1變化到U2’

點(閒暇從16小時增加到18小時)。 替代效應(SE)可以通過沿I2線移動來度量。SE從U2’

點變化到U2

點(閒暇從18小時增加到22小時)。補助降低了閒暇的“價格”。1822U2U2’ 與工資變化比較,這裏IE和SE都減少了工作時間。$160$80531996年美國福利改革法的主要內容:對接受補助設兩年期限。對領取補助費設五年終生期限。設立條款有助於強化從父親那裏獲得對孩子的撫養費。自1996年起處理有關案例數量大幅度減少。福利改革54福利案例數量

551990年代美國的經濟高漲幫助了可能要求福利援助的工人。對低收入工作稅收補貼計畫的擴展鼓勵了那些補助領取者尋找工作。補助的期限促使補助授受者珍惜他們的補助機會。補助數額的減少,兒童保育的擴大和培訓計畫的變更都起了一定的作用。為什麼案例下降呢?561.幫助低收入家庭的一種方法是增加最低工資水準,另一種可選擇的方法是提供直接的非勞動補助。比較這兩種方法對工作動機的影響。思考題:2.你認為下列因素將如何影響可能不准備參與勞動市場的人的工作決策?(a)教育(b)有學齡前兒童(c)配偶的收入水準(d)婚姻狀況57第三講:

人口,勞動參與和工作時間581.人口基數59勞動力的規模取決於人口的規模及其參與勞動市場的百分比。

人口增長的變化主要來自於出生率的變化和淨移民的變化。死亡率變化很小。人口與勞動力60美國的人口及勞動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和勞動力都有相當大的增長,但增長率變化不大。612.貝克爾(Becker)模型:時間的配置62加利貝克爾(GarryBecker)通過使用家庭視角和時間的多用途兩個方面對工作-閒暇模型進行了擴展。家庭視角他使用家庭作為決策單位。決策是相互關聯的。

妻子在做出是否工作的決策時可能取決於其丈夫是否就業。工作-閒暇模型的變化63家庭利用市場物品和時間生產出能夠產生效用的商品(commodities)時間的三種用途:勞動市場時間(產生收入以獲得市場物品)。家庭生產時間。消費時間。時間的多種用途64吃飯的例子吃飯是將從勞動市場獲得的收入購買的物品(米)與做飯所發生的家庭生產時間以及吃飯所用的消費時間相結合的過程。時間的多種用途之間是相互競爭的如果夫妻雙方都工作,就很少有家庭生產和消費的時間。時間的多種用途65時間集約型商品(Time-intensivecommodities)使用大量的時間和很少的物品。欣賞落日。物品集約型商品(Goods-intensivecommodities)使用很少的時間和大量的物品。在速食店用餐。當勞動市場時間變得越來越有價值時--用時間集約型商品去換物品集約型商品。商品(commodities)的特徵66家庭成員應該根據他們的比較優勢(即相對最有效或最有生產率)配置他們的時間。如果某一家庭成員勞動市場的生產率大於非市場活動,他就應該從事勞動市場工作。家庭抉擇67通過社會化,婦女獲得了家庭生產的比較優勢。因為婦女在勞動市場常遭到歧視,多數丈夫在勞動市場上掙錢比較其妻子多。從歷史角度看,由於比較優勢,丈夫往往花大量的時間在勞動市場,而妻子則花大量的時間在非市場活動中。家庭抉擇68貝克爾的收入效應工資率較高,收入增加,家庭可消費更多的物品。由於這些物品需要時間消費,工作時間下降。與工作-閒暇模型的結論一致,但原理不同。收入和替代效應69貝克爾的替代效應較高的工資將增加工作時間,因為家庭會:

用物品替代生產用品的時間。

例如:多消費速食和少家庭做飯在消費過程中使用物品集約型用品替代時間集約型用品。乘飛機去渡假而不是自己開車去渡假收入和替代效應70男士和女士的家庭工作時間(1985年)各個國家之間家庭工作的性別差距主要是源於男士家庭工作時間的差異。711.貝克爾的時間配置模型在哪些特殊方面與簡單的工作閒暇抉擇模型不同?比較兩種模型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的作用。在兩種模型中這兩種效應對勞動市場的影響是否相同?思考題:723.勞動參與率:度量和定義73勞動力參與率(

laborforceparticipationrateLFPR)是由實際勞動力與潛在勞動力的對比確定的。潛在勞動力是由16歲及以上非制度(即不在監獄,精神病機構,等等)的勞動力組成。實際勞動力包括在職者和正在積極尋找工作的失業者。勞動參與率74參與率LFPR=實際勞動力潛在勞動力

*100LFPR=16歲以上勞動力中的非制度人口非制度人口*100or2000年11月美國勞動力參與率LFPR=141,052,000210,577,000*100=67.0%

751.設一虛擬國家擁有總人口1億人。其中5百萬是失業者(但積極地尋找工作),2千5百萬低於16歲或制度性人口,3千5百萬有資格工作但不在勞動力群體中,4千5百萬在職,LFPR是多少?思考題:764.勞動參與率的長期趨勢77美國男士和女士的勞動參與率 男士的參與率下降而女士勞動參與率上升。78男士按年齡勞動參與率 年輕男士勞動參與率相對較穩定,但年長的勞動與率下降幅度很大。

79實際工資和收入上升1940年以後實際工資一直在上升同時由於年長男士的收入效應超過替代效應,因此參與率下降。社會保障和私人養老金變化社會保障福利及覆蓋面始終在提高和擴大。這屬於非勞動收入促使他們離開勞動力市場

年長男士的勞動參與率為何下降80私人養老金的覆蓋得到了擴展,這是另一非勞動收入的來源

養老金規則的變更促使人們提早退休。殘障福利社會保障中的殘障補助越來越慷慨促使低工資工人離開勞動力市場。年長男士勞動參與率為何下降81生命週期的考慮超過55歲工人的收入增長減慢或下降。不僅體力和精力在減退而且所獲得的教育和培訓知識也在不斷老化。較低的工資增長促使工人以退休替代工作。年長男士勞動參與率為何下降82女士按年齡的勞動參與率 除了65歲以上,其他各年齡組女士的勞動參與率都上升。這個結論有些讓人意外,因為已婚男士的實際工資上升傾向於降低已婚婦女的勞動參與率。 女士勞動參與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已婚婦女勞動參與程度提高。83婦女的實際工資率上升

婦女實際工資的上升既有貝克爾的收入效應也有替代效應用物品(Goods)去替代商品(Commodities)的生產和消費

收入效應很小,因為這種效應取決於正在工作的時間長短如果當前不在工作這種效應就為0。

女士勞動參與率為何上升84偏好和態度變化女士的職業生涯目標越來越傾向於市場工作。這種變化使得無差異曲線更加平坦家庭生產率提高技術進步使得家庭生產的時間減少有更多的時間用於市場工作。微波爐,真空吸塵器等等。女士勞動參與率為何上升85生育率下降學齡前兒童總是與低勞動參與率相聯系,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為市場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時間。

高工資傾向於降低生育率,因為養孩子的機會成本提高。但是,長期以來孩子對參與率的影響有所下降。女士勞動參與率為何上升86離婚率上升離婚率上升促使婦女提高勞動參與以防止離婚可能對自己造成的影響。

工作可及性擴展(適合女士的工作機會增多)適合女士的傳統就業崗位擴展。非全日制工作機會增多使女士更容易找到工作。女士勞動參與率為何上升87試圖保持生活水準不下降在過去的20年裏,男士的收入沒有提高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下降。已婚婦女為了維持家庭生活水準不下降而增加勞動參與率。女士勞動參與率為何上升88相對重要性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女士的實際工資上升和女士工作的擴展。對女士的態度以及反壟斷法的實施技術革新有降低生育率可能高勞動參與率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女士勞動參與率為何上升89按種族的女士勞動參與率 白人與黑人女士的勞動參與率非常相似。由於白人女士勞動參與率的上升,這種差距已經消失。 在1950年代,黑人女士的勞動參與率比白人女士高12-15年百分點。90按種族男士的勞動參與率 白人與黑人男性勞動參與率的差距基本穩定在7個百分點左右。91需求方的因素由於受教育程度低、歧視和居住地與工作地不匹配,黑人男性面臨著較差的勞動市場條件。供給方的因素

由於工資較低非勞動收入來源如社會保障及公共援助更吸引黑人男性。非法活動對他們也更有吸引力。

黑人男性的勞動參與率為何較低92年長黑人男性的體質通常比白人男性要差。黑人妻子高勞動參與率也可能降低黑人丈夫的勞動參與率。黑人男性勞動參與率為何較低935.勞動參與率的週期變化94商業週期對勞動參與有兩方面相互抵消的影響。

追加工人效應(added-workereffect),當主要掙錢者失去工作時其他家庭成員出來尋找工作以抵消家庭收入的下降。這是因為其他家庭成員的非勞動收入出現了下降。氣餒工人效應(

discouraged-workereffect),由於對尋找工作非常悲觀而放棄尋找工作。

勞動參與率的週期變化95衰退降低工資水準,從而閒暇“價格”下降,某些工人以閒暇替代工作搜尋。氣餒工人效應超過追加工人效應,因而在衰退時勞動力萎縮。追加工人效應僅出現在主要掙錢者失業的家庭,而氣餒工人效應則對所有工人都有影響。某些已婚婦女僅僅與勞動市場若即若離。勞動參與的週期變化966.工作時間97周工作時間美國二戰前周工作時間下降(收入效應超過替代效應) 二戰以來,周工作時間一直比較穩定。98由於收入效應自1945年來實際工資上升周工作時間按理應該下降較為前沿的解釋是教育水準的提高抵消了實際工資上升帶來的影響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的責任感越強具有高學歷工人的工作條件較優越因而降低工作時間的要求較低。為何自1945以來工作時間保持穩定99接受教育較多的工人人均固定成本較高(如培訓費用),因而廠商拒絕減少周工作時間(否則小時成本會提高)其他諸如:高稅率、加班費率等等。為何自1945以來工作時間保持穩定100一般人認為美國工人“工作過度”並在“擠時間”,因為平均每人的總工作時間在上升。部分原因是由於主要年齡段工人的工作時間增加多數工作時間的增加是自願的,因為高工資工作時間增加最大。時間記錄卻表明閒暇時間增加了而不是減少了。家庭生產時間下降了。美國人過度工作嗎?1011.哪些因素導致年長男性的勞動參與率下降?思考題:2.利用工作-閒暇模型說明:(a)當黑人勞動市場工作機會劣於白人時,以及(b)非勞動收入可以以某種形式,如殘障補助等獲得,即使工作-閒暇偏好(無差異曲線)與白人完全相同,黑人的勞動參與率較低。102第四講:

劳动质量:人力资本投资1031.人力資本投資:概念與數據104花費在教育和培訓上的支出可以看是一種人力資本的投資就像物質資本投資一樣。人力資本就如物質資本一樣可以產生回報率(即較高的收入)。接受教育的量在美國始終在上升。1970年,美國勞動力中有36%在高中就輟學。到2000年,這一比例下降到13%。人力資本投資105按受教育年限劃分的年齡收入曲線

(美國1999年) 男性年齡收入曲線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就越高。 受過更多教育的人他們的年齡收入曲線更加陡直。女性年齡收入曲線較為平坦。1062.人力資本投資模型107作出上大學的決策應該比較其成本與收益(即將來較高的收入)。上大學的成本直接成本,包括學費,書費和其他費用。食宿費不包括在內,因為不論他上大學與否這種費用總是要發生的。間接費用,指上大學必須放棄的收入。人力資本投資模型108上大學與不上大學的年齡收入

曲線比較

年齡年收入6518

HH曲線表示的是當一個人不上大學時的年齡收入曲線。

CC曲線表示的是上大學的年齡收入曲線。 上大學的總成本是直接成本(面積1)與間接成本(面積2)之和。22 上大學的收益是由於獲得大學學歷而增加的收入(面積3)。收入增量(3)HHCC間接成本(2)直接成本(1) 上大學是否合理取決於收益的淨現值是否超過成本的淨現值。109Vp=例子:其中i=10%Vp=定義:貼現是將將來的錢通過利率轉換到現在的錢。現值1年以後獲得的一筆收入的現值

(Vp)

是:

1年後的一筆收入1+利率

$100.00$1.10=110現值

Vp=E0+

E1(1+i)+

En(1+i)n

E2(1+i)2++.....成本以負的E值來表示。如果某人上大學的淨現值大於0就應該上大學。將來收入或成本增量流(E)的現值:111收入的現值

(4)貼現值

(10百分率)

(3)收入增量(2)年

(1)投資8,000美元網路碩士培訓專案的淨現值

(利率=10%)貼現值0-$8,0001.000$-8,000123$3,000$4,000$5,0000.9090.8260.751$2,727$3,005$4,132$1,865 因為她可以以10%的利率借到這筆資金,因此我們以10%的貼現率將她將來的預期收入貼現。這一培訓專案的現值是多少?因為這一專案的現值是正的,所以李小姐應該參加這一培訓專案。假定李小姐正在考慮參加一個網路碩士培訓專案,該專案將涉及直接費用為$3,000,由此而放棄的收入為$5,000。這一專案將為李小姐以後的3年工作中分別增加$3,000,$4,000和$5,000元。112內部報酬率(IRR)Vp=0=E0+

E1(1+r)+

En(1+r)n

E2(1+r)2++.....如果某人上大學的內部報酬率(r)超過市場利率(i),他就應該上大學。內部報酬率,r,是指當淨現值(Vp

)=0時的回報率:113收入流的長度正向增加的收入流越長,淨現值越有可能是正值。因此,年齡較輕的人更有可能上大學。上大學的成本上大學的成本越低,淨現值越有可能為正。年齡較大的人上大學的機會成本較高,上大學的可能較小。理論的一般化114收入的差異上大學與不上大學的收入差異越大,淨現值將越大。在美國1980年代由於高中與大學生收入差異的增大,大學入學人數增加。理論的一般化115不同國家的回報率 男性大學教育的年報酬率各個國家差異很大。116高中-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差額 美國高中-大學工資差額在1970年代不論男女都下降。這種下降是因為由於生育高峰導致的大學畢業生的供給增加。 而在1979年以後,這種差額上升,這源於技術改進對有大學學歷工人的需求增加。117我們不能預測未來高中-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差異。圖表所報告的都是過去的差異。由於較大的差異可能會導致將來大學生供給的增加將來的差異可能會變小。這些都是高中和大學生收入的平均數,而圍繞平均數的分佈將是很寬泛的。上學品質與上學的數量同樣重要。告誡118教育產生著大量外部的或社會的效益。受教育較多的工人失業率較低。教育提高了人們參與政治活動的數量和品質。如果父母受到教育較多,孩子就可以在更好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研究發現受教育較多的人對社會的貢獻更多。私人與社會觀點119社會回報率高於(或低於)私人回報率,資源將過少(或過多)配置於人力資本投資。私人回報率與社會回報率應大致相當。私人與社會觀點1201.假定一項教育投資的淨現值很高,你對這項投資的內部報酬率與借款的利率成本有何推斷?思考題:2.評論以下論述:(a)年長的工人與年輕的工人相比較少跨地區流動。(b)經濟衰退將導致大學入學人數增加。(c)前面所示的年齡-收入曲線,清楚地表明以教育多的人收入比受教育少的人多,因此,個人對教育的花費總是一項好的投資。1213.人力資本投資與收入分佈122報酬遞減率

上學年數報酬率 隨著上學年數的追加教育的邊際報酬率下降。教育投資服從於報酬遞減規律。

隨著上學年數的增加知識的增加量在下降。 由於追加上學的顯性成本和機會成本上升其回報率也下降。r123人力資本的需求

上學年數r,i人們應該增加上學年數使得上學的邊際報酬率(r)等於利率(i)。 利用r=i規則,在利率水準為i2時,最佳的上學水準為e2。 在i3

,最佳水準為e3。rS2e2i2 每一均衡點(1,2,3)都表明人力資本的“價格”和人力資本的需求量。換句話說,即人力資本的需求。 在i1

,最佳的上學水準為e1。S1S3i1i3123,DHCe1e3124能力差異

上學年數r,i 阿方是一個能力較低的人,他的智力或體力天賦較差,而且上學的動力和自律能力很差。他對上學的需求為DA。 包比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他對上學有更高的需求DB,因為他能夠更好地將知識轉化為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和收入。 在一給定的利率水準下,包比將獲得更多的教育使能力所造成的收入差異成倍地擴大。SiADAeADBBeB125歧視

上學年數r,i

A是一個黑人在勞動市場上受到歧視。他對上學的需求為DA

因為他將追加的教育轉換成較高收入的能力較差。

B是一個白人對上學的需求較高DBa,因為他能夠收回追加教育所帶來的收益。 在一給定的利率水準下,B將獲得更多的教育成倍地增加黑人與白人之間的收入差異。SiADAeADBBeB126籌集資金的成本

上學年數r,i 安妮來自於一個富裕的家庭其借款的成本較低(iA)。她的最佳的上學水準為eA。SAeAiA 貝蒂來自於一個貧困家庭面臨著較高的借款成本(iB),她的最佳的上學水準為eB。SBiBBADA=

DBeB127影響受教育水準的能力、歧視和籌資成本等因素共同作用將引起更大的收入不平等。如果一個人面臨著勞動市場的歧視,他借款要求支付的利率可能更高,因為償還的風險更大有。歧視將同時降低教育的需求和供給。反歧視政策可能最終降低收入的差異。相互作用128資本市場是偏向物質資本而不是人力資本。貸款者不能收回人力資本。最有可能投資於人力資本的年輕人,信用往往還沒有建立。政府可以通過對人力資本借款進行補貼的辦法進行干預使得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率相等。資本市場的不完善1291.描述根據(1)學生能力(2)學生需要確定的獎學金對收入分佈可能帶來的預期影響。思考題:1304.在職培訓131如果培訓收益的現值超過其成本的現值企業將會投資在職培訓。企業發生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如課堂指導和更多的工人監管。間接成本,如培訓過程中工人減少的產出。收益就是工人更高的生產率。成本和收益132一般培訓是指這種培訓對所有的企業和行業都有用。文字處理技術或會計技術。特殊培訓是指僅提供培訓的企業有用的培訓。某企業專門的生產裝配線。大多數培訓是一般和特殊培訓的混合體。一般培訓和特殊培訓133一般培訓

工資和邊際收益產品

Wu和

MRPu

為未經培訓工人的工資和邊際收益產品。邊際收益產品是指追加雇用工人所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額。 由於一般培訓對其他企業也適用,工人就必須支付所有的培訓費用。他們獲得與他們降低的生產率(MRPt)相等的較低的工資(Wu>Wt)。 培訓結束後,工人獲得較高的與他們新的較高的生產率水準MRPp相當的工資Wp。培訓中培訓後Wu=MRPuWp=MRPpWt=MRPt134特殊培訓

工資和邊際收益產品 由於特殊培訓不能向其他企業轉移,雇主必須承擔培訓費。 培訓後,雇主通過支付經過培訓的工人低於其生產率的工資以收回培訓的投資(Wu<MRPt)。 雇主可能支付較高的工資以降低工人的跳槽從而保護其培訓的投資(Wp’)。培訓中培訓後Wu=MRPuMRPpMRPt在培訓過程中,雇主支付的工資高於該工人的生產率(Wu> MRPt)。Wp’135由於最低工資法的存在,一些企業也可能承擔一般培訓的費用。

企業可以通過在培訓結束後支付工人低於他們MRP的工資來收回企業所承擔的費用。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工人的工作並不是完全可以變動的--改變工作必須支付一定的代價。擁有最多正規教育的工人接受的在職培訓也較多。他們已經表明他們更容易接受培訓從而費用較低。模型的改進1361.假定你畢業後找到一份工作,雇主給那些在業餘時間願意回學校攻讀MBA學位的雇員提供全額學費。當你獲得MBA學位後不必繼續為這家企業工作。這是一種什麼類型的培訓?你認為誰會真正支付這項培訓費用?思考題:1375.人力資本理論的評論138並不是所有教育費用都是投資因為其中有一部分是消費支出。諸如音樂欣賞課程產生的是消費收益而不是投資收益。忽略了消費收益,研究生高估了教育的投資成本並低估了其收益率。投資還是消費?139僅僅考察高中與大學畢業生的收入由於以下兩方面的原因低估了回報率:與高中畢業生相比,大學畢業生按照工資的一定百分比有更多的福利收益。大學畢業生往往會在更加愉悅的環境中工作比高中畢業生從事的工作更有趣。非工資收益140擁有更多能力(如智力、動機和自律)的人更有可能讀大學。即使沒有獲得大學學歷,他們也可能比那些不打算讀大學的人掙的錢多。在某種程度上,大學畢業生較高的收入反映了他們有較強的能力而不是較多的讀書,回報率高估了。忽略能力造成對回報率估計的偏差並不太大。能力問題141篩選假設認為上學增加收入並不是因為提高了生產率,而是因為提供了一種識別高質量工人所致。篩選並不影響私人回報率,因為大學畢業生仍然擁有較高的收入。社會回報率高估了,因為篩選並沒有提高生產率。實證證據表明篩選起了一個很小的作用。篩選假設142第五講:

勞動需求1431.勞動的派生需求144對勞動的需求是一種派生的需求(deriveddemand)即,派生於對那些勞動參與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需求。對漢堡的需求引起了對生產漢堡的工人的需求。對工人的需求取決於:工人的生產率如何;工人參與生產的產品的價格。派生需求1452.廠商的短期生產函數146生產函數(

productionfunction

)表明投入與產出之間的相互關係。假設生產某種產品僅用兩種投入--勞動(L)和資本(K)。在短期內,至少一種投入是固定的。廠商在短期內的總產出可表示如下:TPSR=f(K,L),其中K是固定的。生產函數147總產出(TP)指每一勞動投入量與固定的資本量組合所能生產的總的產出量。邊際產出(MP)指追加一個單位的勞動所帶來的總產出的變化量。

平均產出

(AP)指總產出量除以勞動投入的數量,即每單位勞動的產出量。

定義總產出

0

總產出54321隨著追加到固定投入之上的可變投入(勞動)量的增加總產出將會上升...20304050607080106780910平均產出邊際產出總產出

(Output)可變資源數量

18

220

334

446

556

664

770

874

975

1073起初速率遞增...然後速率遞減...注意總產出曲線是平滑的,這表明勞動可以以小於一個單位的量增加(即這是一個連續函數)。

勞動量報酬遞減規律平均產出邊際產出

0

平均或邊際產出54321

邊際產出

曲線一開始遞增(總產出曲線以遞增的速率上升),達到最高點,然後下降(總產出曲線遞減的速率上升)4812166780910平均產出邊際產出總產出

(Output)可變資源數量182203344465566647708749751073-----8121412108641-2-----81011.311.511.210.7109.38.37.3

平均產出

曲線除了在較高的產出水準上達到最大值以外與邊際產出曲線類似。注意:

MP

總是在

AP

的最高点相交勞動量報酬遞減規律平均產出邊際產出AP&MP勞動量or54321481216678910總產出TP543212030405060708010678910勞動量把圖形放在一起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

TP,MP,

和AP曲線之間的關係報酬遞減規律1513.短期勞動需求:

完全競爭賣者152邊際收益產品(MRP)

指增加雇用一個工人所帶來的總收益的變化量。MRP=邊際收益(MR)*MP當增加一個工人帶來的收益大於其成本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就會追加雇用工人。雇用決策153邊際工資成本(MWC)是指增加雇用一個工人引起的總工資費用的變化量。雇用法則:追加雇用工人直到MRP=MWC。雇用決策MP

TP

L

(3)總產出(TP)

(周產量)(2)勞動量(L)

(1)

銷售價格

(每單位)

(4)總收入

(5)0.05.09.012.014.015.516.517.05.0$1,0004.0$1,8003.0$2,4002.0$2,8001.5$3,1001.0$3,3000.5$3,400-----$01000800600400300200100----在下面例子中,一家電腦公司利用技術和數據輸入員兩種投入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提供服務。每單位服務收取$200(第4欄)。完全競爭廠商短期勞動需求欄

(2)

展示了(在給定的固定資本水準下)每增加一個數據輸入員總產出的變化情況。邊際收益產品(

MRP)

(第6欄)

表明增加一個輸入員對企業總收益的影響情況01234567$200$200$200$200$200$200$200$200MRP

TR

L

(6)

當且僅當增加工人所帶來的收入增加額大於因此而增加的工資成本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才會增加雇用工人,因此

MRP曲線就是該廠商的短期勞動需求曲線。工資率勞動量1000短期勞動需求8006004002001234567

在短期內,因為資本量固定當勞動的使用量增加其邊際產出是下降的,因此該曲線將向下傾斜。MRP=DL156邊際產品價值

(VMP)

是指當增加雇用一個工人時社會獲得的以貨幣表示的產品增量VMP=價格*MP對於完全競爭的賣者,MR=價格。因此,對於這樣的廠商VMP=MRP。邊際產品價值1571.“只有當邊際產出曲線低於平均產出的部分才構成廠商短期勞動需求曲線的基礎。”請解釋。思考題:1584.短期勞動力需求:不完全競爭賣者MP

TP

L

(3)總產出(TP)

(周產量)(2)勞動量(L)

(1)

銷售價格

(每單位)

(4)總收益

(5)0.05.09.012.014.015.516.517.05.0$1,0004.0$1,7103.0$2,1602.0$2,3801.5$2,4801.0$2,4750.5$2,380-----$01000710450220100-5-95----在下例中,公司使用技術和數據輸入員兩種投入要素在不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提供服務。

不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勞動需求 由於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廠商面臨著一條向下傾斜的產品需求曲線

(第4欄)。也就是說,隨著廠商銷售量的增加產品價格不斷下降。01234567$210$200$190$180$170$160$150$140MRP

TR

L

(6)

對於不完全競爭廠商,勞動需求曲線將向下傾斜,因為勞動的邊際產出下降,同時,隨著產量的增加廠商必須降低單位產品的價格。

工資率勞動量1000短期勞動需求8006004002001234567

除了起點以外不完全競爭者的MRP(=MR*MP)都小於VMP(=P*MP)。MRP=DL0VMP

不完全競爭廠商的勞動需求曲線(MRP)比完全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VMP)更缺乏彈性,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形下,廠商將雇用更少的工人。1615.長期勞動需求162在長期條件下,勞動和資本兩者都將是可變的。長期條件下廠商的總產出是:TPLR=f(K,L)長期勞動需求曲線是向下傾斜的,因為工資下降具有產出和替代兩種效應。長期勞動需求

工資率降低使邊際成本下降(從MC1

下降到MC2)同時增加利潤最大化的產出水準(從40增加到70)。價格產出量10產量效應864210203040506070

為了生產更多產出,廠商必須雇用更多的工人。MRMC1MC2

這種產量效應

可以出現在短期內。164替代效應

指的是當產出保持不變時,由於勞動的相對價格變化引起的雇用量(就業量)發生的變化。如果工資率降低,廠商將用勞動替代相對較貴的資本。因為資本在短期內是固定不變的,因此,這種效應在短期內不會發生。替代效應

周工資從$800下降到$600,短期的勞動量從3增加到4 (A到B)。這就是產量效應。工資率勞動量1000長期勞動需求8006004002001234567

在長期情形下,廠商還將以勞動替代資本,導致2個單位的替代效應(B到C)。DSRDLRACB

由於這兩種效應的存在,長期的勞動需求曲線可通過連接A和C點獲得。166產品需求產品需求

長期比短期更富有彈性,這使得長期勞動需求彈性更大。勞動與資本的相互作用如果工資率下降,短期勞動的需求量上升。這將引起資本的MP進而MRP提高。其他因素167較高的資本MRP將增加資本的使用量,從而提高勞動的MP和MRP。

結果,長期的反應將大於短期。技術如果工資率下降,技術革新者將會減少使用相對較貴的資源而增加使用勞動力。長期的影響要比短期大。其他因素1681.假設勞動生產率沒有提高同時非勞動資源的價格沒有變化,根據產量和替代效應,解釋為什麼汽車工人工資上升對長期就業產生的副作用比短期強。思考題:1696.市場勞動需求

市場勞動需求曲線的彈性比由單個廠商勞動需求曲線橫向加總構成的曲線(

D)的彈性小。

工資率勞動量1000市場勞動需求80060040020010203040506070

較低的工資會引起所有的廠商雇用更多的勞動並生產出更多的產品,這將引起產品供給的增加,產品價格下降。D市場

DACB

產品價格的下降將使廠商的勞動需求曲線左移。

結果,總就業量將從A增加到B而不是從A增加到C。1717.勞動需求彈性172工資彈性係數(wageelasticitycoefficient)

是指衡量勞動需求量對工資率變化的反應程度的指標。工資彈性係數工資彈性係數==%

Q%

W%需求數量變化%工資變化-簡單地-173產品需求彈性產品需求彈性越大,勞動需求彈性也就越大。擁有壟斷力廠商的產品需求往往更缺乏彈性,因而其勞動需求也更缺乏彈性。產品需求通常在長期更具有彈性因而勞動需求在長期也更具有彈性。勞動需求彈性的決定因素174勞動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勞動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重越大,勞動需求的彈性就越大。如果勞動占總成本的比重為10%則工資上升10%,總成本將提高1%。

當勞動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為50%,工資上升同樣10%就會引起總成本提高5%。如果成本上升較多,價格上升必須更多,從而數量也就下降得更多。勞動需求彈性的決定因素175其他投入的替代性其他投入替代勞動的可能性越大,勞動需求的彈性就越大。其他投入要素的供給彈性替代勞動的其他投入要素的供給彈性越大,勞動的需求彈性就越大。勞動需求彈性的決定因素176大多數對彈性的估計表明長期的勞動需求彈性大約是-1.0。工資率上升1%將使勞動需求量下降1%。彈性的估計177工會當勞動需求曲線更缺乏彈性時工會可能獲得更多的工資性收益。最低工資水準當勞動需求曲線更富有彈性時,最低工資上漲導致的就業下降會更大。彈性的重要性1788.勞動需求的決定因素179產品需求產品需求的變化將導致勞動需求向同方向移動。勞動生產率假設不引起產品價格的抵消性下降,邊際產出的變化將導致勞動需求同方向的變化。勞動需求的決定因素180雇主的數量在其他情形相同的情況下,雇用特定勞動力的廠商數量變化將會引起勞動需求同方向的變化。其他資源的價格一般情況下,勞動與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可相互替代。人們可以用勞動替代資本或用資本替代勞動。勞動需求的決定因素181總替代品總替代品(Grosssubstitutes)

是指當一種投入物的價格變化,對另一種投入物的需求朝相同方向變化的投入要素。這意味著替代效應大於產量效應。

例如:保安設備價格的下降,企業會減少夜間保安的需求量。勞動需求的決定因素182總互補品總互補品(Grosscomplements)

是指當一種投入物的價格變化時對另一種投入物的需求朝反方向變化的投入要素。這意味著產量效應大於替代效應。例如:電話交換設備價格的下降會引起對通訊工人需求量的增加。勞動需求的決定因素183純互補品純互補品(Purecomplementsinproduction)

是指與另一種投入物成正比的投入要素。由於不存在替代效應,投入物必然是總互補。勞動需求的決定因素1841.利用(a)生產中替代品與純互補品以及(b)總替代品與總互補品的概念分析電腦及相關辦公設備價格迅速下降對秘書勞動需求可能產生的影響。思考題:1859.現實應用186紡織及服裝業的就業 自1973年以來美國的紡織和服裝業的就業量下降了一半。 對美國紡織和服裝業工人需求下降的原因是進口品的銷售額從1970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40%。 機器人與裝配線勞動是總替代品。機器人的價格下降,因此勞動的需求下降。187第六講:

工资的决定与劳动力配置1881.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理論189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具有以下特徵:大量的雇用相同類型勞動的廠商。.大量高質量的自主提供他們勞務的勞動者。廠商和工人任何一方都不能影響市場工資。完備的,無成本的資訊及勞動力流動。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190市場勞動供給

勞動時間量工資率 雖然單個勞動者具有向後彎曲的勞動供給曲線,但是市場勞動供給曲線正常的工資範圍內通常是向上傾斜的。 高的相對工資將吸引工人離開家庭生產、閒暇或以前的工作。 市場勞動供給曲線的高度表明的是從事這一工作的邊際勞動時間的機會成本。S 時間越短,勞動供給曲線的彈性就越小。191工資和雇用量的決定

勞動時間工資率 均衡的工資率W0及雇用水準Q0出現在勞動供給與勞動需求曲線的交叉點。 當工資率為Wed時存在過度勞動需求Q2-Q1

。 當工資率為Wes時存在過度的勞動供給Q2-Q1

。SDQ0W0WedQ2Q1Wes192其他工資水準如果其他職業的工資水準上升(下降),那麼勞動供給將下降(上升)。

非工資收入如果非工資收入上升(下降),那麼勞動供給將下降(上升)。工作與閒暇的偏好如果對工作的偏好提升(下降),那麼勞動供給將增加(減少)。勞動供給的決定因素193工作的非工資方面的因素如果工作的非工資方面的因素得到改善(惡化),勞動供給將增加(減少)。合格的勞動供給者人數合格的工人人數增加(減少)勞動供給將增加(減少)。勞動供給的決定因素194產品需求產品需求的變化引起價格上升(下降),將增加(減少)勞動需求。勞動生產率假如產品價格不受影響,勞動生產率提高(下降)將增加(減少)勞動需求。勞動需求的決定因素195其他資源的價格

對於總替代要素,替代投入要素的價格上升(下降)將增加(降低)勞動需求。

對於總互補要素,互補投入要素價格的上升(下降)將減少(增加)勞動的需求。

勞動需求的決定因素196其他要素的價格對於純互補要素,互補投入要素價格的上升(下降)將降低(增加)勞動的需求。

雇主的人數

雇主的人數增加(減少)將增加(減少)勞動的需求。勞動需求的決定因素197勞動需求的變化

勞動量(小時數)工資率 假定由於電腦的改進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

這將提高勞動的邊際產出從而使勞動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從D0到D1)。 均衡工資率將上升至

W1

同時均衡的勞動量將增加到Q1。SD0Q0W0D1Q1W1198勞動供給的變化

勞動量工資率 假定勞動年齡的移民數量大幅度增加。

這將使勞動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從S0到S1)。 均衡的工資率將下降到

W1

同時均衡的勞動量將上升到Q1。S0D0Q0W0S1Q1W1199完全競爭廠商的工資和雇用量

勞動量工資率 在完全競爭勞動市場雇用的廠商是 “工資的接受者。”勞動供給曲線是SL=MWC=PL,是位於W0的一條完全富有彈性的直線。 如果雇用工人帶來的收益增加額,即邊際收益產品(MRP)大於雇用該工人所引起的成本,即邊際工資成本(MWC),這個廠商就會增加雇用工人。SL=MWC=PLDL=MRP=VMPQ0W0 該廠商將雇用Q0

勞動量(MRP=MWC)使其利潤達到最大。

200當一個社會從其既定的勞動量中獲得了最大可能的產出量就表明勞動已達到了有效配置。勞動的有效配置要求生產每一種產品所需勞動的邊際產品價值(VMP)都等於勞動的價格。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和勞動市場將使勞動配置達到有效。配置效率201思考題:1.下列情形對某一特定類型的勞動市場需求會產生何種影響:(a)產品價格上升產品需求增加。(b)這類勞動力的勞動生產率下降。(c)勞動總替代要素的價格上升。

(e)雇用這類勞動力的幾家企業倒閉。(f)這類勞動力的市場工資下降。(d)勞動總互補要素的價格上升。

2022.工資與雇用量的決定:產品市場壟斷203壟斷廠商工資和雇用量

勞動時間量工資率 因為壟斷廠商面臨著一條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增加勞動雇用會使產量擴大從而迫使廠商降低價格。由於必須降低所有產品的價格,其邊際收益(MR)會小於其價格。SL=MWC=PLDC=VMP(MP*P)QCW0 該廠商的MRP曲線(MP *MR)位於VMP曲線的下方 (MP*P),因此廠商會雇用QM

而不是QC。DM=MRP(MP*MR)abcQM 這將導致abc效率的損失2041.為在A勞動市場和AA產品市場運作的某廠商完成下表思考題:勞動工資TWCMWCMRPVMP1$10$16$162$10$14$153$10$12$144$10$10$125$10$8$106$10$6$8(a)上表描述的是什麼樣的勞動市場和產品市場?(b)利潤最大化的雇用水準是多少?2053.買主壟斷206買主壟斷(monopsony)是指這樣的勞動市場,其中一家廠商是某特定類型勞動的唯一雇用者。買主壟斷廠商可以通過多雇或少雇這類勞動力來控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水準。買主壟斷$2$6$12$20$30$42$56-----TWC

(3)$7$9$8$3(VMP)

MRP

(5)$6$5$4$10某家買主壟斷廠商面臨一條向上傾斜的勞動供給曲線,要獲得更多的工人必須給付更高的工資。買主壟斷 該廠商根據MRP=MWC雇用3個單位的勞動時使其利潤達到最大。

MWC

(4)---$2$4$6$8$10$12$14工資(2)勞動量(L)

(1)01234567$1.00$2.00$3.00$4.00$5.00$6.00$7.00$8.00廠商的總工資成本(TWC)是按照工資率與雇用勞動量相乘計算的。邊際工資成本(MWC)是雇用最後一個工人所發生的成本的增加額。208買主壟斷的工資與雇用量

勞動量工資率 廠商的MWC位於SL的上方。 吸引這些工人,廠商只需支付WM.。SL=PLQC 因此,與競爭性勞動市場相比,廠商支付的工資更低(WM

而不是WC),同時,雇用的勞動量更少(QM

而不是QC)。DL=MRP=VMP 結果,效率將損失abc所表示的量。MWCWCQMWM 買主壟斷廠商在a點使MRP與MWC相等,雇用QM單位的勞動。bac2094.工會與工資的決定210工會可以通過下列方式提高會員的工資:增加工會勞動的需求。限制勞動的供給。通過談判爭取高於均衡點的工資。工會與工資211增加勞動需求

勞動量工資率 工會可增加工會勞動需求(從D0到D1),這樣既可以獲得較高的工資又可以提高就業量。SD0Q0W0D1Q1W1212增加產品需求為工會產品而進行廣告戰。說服對外國商品征高關稅。提升生產率參與有關生產率方面的勞資委員會對相關投入要素的價格施加影響。說服提高最低工資水準以提高低技能、非工會會員等替代要素的價格。增加工會勞動需求的方法213增加雇主數量增加工會勞動需求的方法214改變勞動供給

勞動量工資率 如果工會減少勞動的供給從S0到S,t均衡的工資率將上升到

W1

但是均衡的就業量將下降到Q1。S0D0Q0W0S1Q1W1215減少合格勞動的供給數量說服通過法律減少移民,童工和縮短周工作時間。通過延長學徒期限制進入相關職業職業許可(occupationallicensing)指法律要求從業者必須達到某種要求。減少勞動供給的方法216提高非工資性收入說服增加諸如社會保障等非工資性收入從而減少勞動供給。減少勞動供給的方法217通過談判爭取高於均衡點的工資

通過組織所有的工人並組成工會公司(即要求所有新雇員全部加入工會),工會可以獲得高於競爭性工資WC的工資WU

。 結果是使勞動供給曲線在工資水準為WU上變得完全有彈性直到d點。 雇用水準將從QC下降到QU。QCQUWCWU勞動量工資率SLDLMWC 同時將造成abc的效率損失。

DL的彈性越大,就業損失就越大。因而,工會將試圖降低

DL的彈性。dbca218思考題:1.解釋以下合同條款在勞動合同期內將如何影響勞動需求彈性:(a)臨時解雇和解雇費(b)預防轉包(c)限制工廠關閉或遷址。2.在何種勞動需求彈性條件下工會可以限制勞動供給,即供給曲線向左移動,從而增加仍在職工人的工資收入(工資單)?2195.雙邊壟斷220雙邊壟斷的勞動市場

當一個買主壟斷者面臨一個“賣主壟斷的”工會時,工資率和雇用量就變得不確定。. 工會使廠商面臨的MWC變為一條水平線。這樣,廠商將在DL上使利潤達到最大(使 MWC=MRP)。假定工會希望的工資高於WM

但低於WU,譬如WC。勞動量工資率SL=PLDL=MRP=VMPMWCWCQCQMWMWU 廠商希望的工資率為

WM,而工會則可能希望

WU.。最終的結果將取決於雙方談判力的強度。

那麼相對於只有一個買主壟斷的場合(WM

和QM),雇用量和配置效率會增加。2216.工資決定:滯後供給反應222蛛網模型

對於訓練要求高的專業勞動市場,如護士等,對需求和工資的變化存在滯後的勞動供給反應。Q0W0D0勞動量工資率S 因為勞動供給量在Q0上是暫時固定的,

當需求量從D0

變化到D1時,工資率將上升到W1

。 當工資為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