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录病毒医学幻灯片_第1页
逆转录病毒医学幻灯片_第2页
逆转录病毒医学幻灯片_第3页
逆转录病毒医学幻灯片_第4页
逆转录病毒医学幻灯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逆转录病毒逆转录病毒科一组含有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的RNA病毒。按其致病作用分为2个亚科,7个病毒属。

正逆转录病毒亚科:包括5个(、、、、

)逆转录病毒属和慢病毒属。

泡沬逆转录病毒亚科:只有一个泡沬病毒属。对人致病的逆转录病毒

慢病毒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是人类艾滋病的病原体。

逆转录病毒属:人类嗜T细胞病毒(humanTlymphotropicvirus,HTLV),

HTLV-1型是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原体。逆转录病毒的主要特性

球形,直径80~120nm,有包膜,表面有刺突。

基因组有两条相同的+SSRNA,病毒体含逆转录酶和整合酶。

复制有独特的逆转录过程,病毒基因组RNA先逆转录为双链DNA,然后整合到细胞染色体DNA中,构成前病毒。

具有gag、pol和env3个结构基因和多个调节基因。

宿主细胞受体决定病毒的组织嗜性,成熟病毒以芽生方式释放。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第一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的病原体。

分型:

HIV-1:大多数AIDS由HIV-1引起。

HIV-2:主要在西非和西欧流行。

性接触、血液及垂直传播。

感染后损伤免疫系统,引起致死性机会致病菌感染或引发恶性肿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AIDS——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自1983年分离出HIV以来,HIV在全球的传播速度惊人。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11月21日共同发布的《2006年世界艾滋病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已达3950万。

我国处于艾滋病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群体已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美国1981~1987为5万例,1987~1991为10万例,到1993年6月为止,为713894例。1998年,全球AIDS为250万人,全球HIV感染者为2500万。2000年底,5780万,已有2180万人死于艾滋病。

我国于1985年6月首次报告2000年底,全国报告HIV/AIDS22517例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广东、广西、四川。2002年底,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100余万人。HIV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惊人2006年全球新增HIV感染者430万,

HIV感染者总数达3950万。中国1985年发现艾滋病的省份中国1989年发现艾滋病的省份中国1995年发现艾滋病的省份中国1998年发现艾滋病的省份截至2010年底,中国内地历年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379348例,其中艾滋病患者138288例;死亡报告72616例。

2006年12月1日,是第19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遏制艾滋,履行承诺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

球形,直径100~120nm,有包膜携带反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脂质双层

刺突核衣壳核酸:两条+ssRNA与核衣壳蛋白(P7)结合形成双体结构衣壳:双层壳膜内层为衣壳蛋白(P24)外层为内膜蛋白(P17)包膜gp120:包膜表面刺突gp41:跨膜蛋白核衣壳呈圆柱形

gp120

病毒的表面糖蛋白,与易感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决定病毒的亲嗜性,有中和抗原位点,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易发生变异,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清除。

gp41

为跨膜蛋白,介导病毒包膜与宿

主细胞膜的融合。2.基因组:两条相同的+SSRNA,有3个结构基因以及6个调节基因;两端有LTR。HIV基因及其编码蛋白提高HIV的复制能力和感染性

Nef

Nef

调节mRNA的剪接和促进mRNA转运至细胞质Rev

rev反式激活蛋白,激活HIV基因的转录Tat调节基因

tat使病毒吸附于细胞表面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gp120gp41

env有反转录酶活性和DNA聚合酶活性水解RNA:DNA中间体中的RNA链切割前体蛋白使病毒DNA与细胞DNA整合反转录酶RNA酶H蛋白酶整合酶

pol衣壳蛋白和核衣壳蛋白内膜蛋白p24和p7p17结构基因

gag蛋白质的功能编码蛋白基因3.病毒复制+ssRNA+ssRNA:-ssDNA-ssDNA+ssDNA+ssRNA逆转录酶RNA酶H水解前病毒整合酶RNA多聚酶mRNA子代RNA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转译加冒和加尾3.病毒的复制4.分型HIV-1:分M(main)、O(outlier)、

N(new)3个组,进一步又分

不同的亚型。HIV-1:M组的9个亚型(A-D、F-H、J

和K)及数种重组亚型在全球流

行,不同地区流行的亚型及重

组亚型不同。HIV-2和HIV-1的O组和N组主要局限于西非等地5.变

HIV的逆转录酶无校正功能、错配性高是导致HIV基因频繁变异的重要因素。

env基因最易发生突变,导致其编码的包膜糖蛋白gp120抗原变异。Gp120表面抗原变异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清除。

6.抵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

一般化学消毒剂处理10~30

min,可灭活病毒。

高压灭菌121℃20

min,或者煮沸100℃20

min均可灭活病毒。

病毒在20~22℃液体环境下可存活15天;在37℃可存活10~15天;在冷冻血制品中须68℃加热72

h才能保证灭活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和传播途径1.传染源: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2.传播途径

性传播:是HIV的主要传播方式。

血液传播:输血、血制品、器官移植、注射

等方式传播。

母婴传播:胎盘、产道或哺乳传播。一般的社交接触,包括握手、共同进餐、礼节性接吻、游泳,昆虫(蚊子等)叮咬不传染HIV

有传染性的体液 无传染性的体液血液唾液精液 泪液脑脊液 汗液羊水 尿液胸水、腹水粪便滑膜液一切有可见的血液污染的体液(二)致病机制

*

主要感染细胞

CD4+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神经细胞等。*

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进行性损伤。

*

HIV的受体:CD4分子*

HIV的辅助受体:CCR5与CXCR4趋化因子*

CD4+T细胞表达大量CD4分子和CXCR4

HIV借助于gp120与上述细胞受体结合,gp41融合肽暴露,介导膜融合,使病毒侵入细胞。

受感染的CD4T细胞被溶解破坏,T细胞数量的进行性减少和功能丧失,导致免疫功能缺陷。(二)致病机制

HIV损伤CD4T细胞的机制

导致CD4+T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丧失正常分裂能力,最终导致细胞的溶解。

CTL对CD4+T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抗体介导的ADCC作用,NK细胞的杀伤作用,使CD4+T细胞大量减少。

诱导CD4+T细胞细胞凋亡。

HIV复制产生大量未整合的病毒DNA,抑制细胞正常的生物合成。

HIV可作为超抗原激活大量CD4+T细胞。(1)CD4+细胞受损;

(2)HIV干扰T细胞的抗原识别;(3)HIV诱导的自身免疫应答;(4)HIV超抗原成分的致病作用;(5)HIV的播散;(6)HIV的其它病理作用。

HIV的主要致病机制:

①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②子代病毒出芽释放导致细胞被破坏;细胞融合被感染的CD4+

细胞gp120阳性未感染的CD4+细胞gp120阴性③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其寿命明显缩短;gp120CD4④HIV诱导细胞凋亡;凋亡小体受染CD4+细胞细胞毒性

T细胞⑤特异性细胞毒效应

HIV干扰T细胞的抗原识别

CD4与MHC-Ⅱ类分子的相互作用是T细胞识别抗原肽所必需的,HIVgp120与CD4分子的结合干扰了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使T细胞不能对HIV发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HIV诱导的自身免疫应答

HIVgp120和MHC-Ⅱ类分子均能与CD4分子的相同区域结合,提示这两种分子可能存在共同决定簇,因此针对HIVgp120的特异性抗体能与MHC-Ⅱ类分子发生交叉反应,破坏免疫活性细胞。HIV超抗原成分的致病作用

HIV基因编码产物有超抗原样作用,其致病机制为:①作为T细胞的强活化剂,过度激活T细胞,最终导致T细胞无能反应或细胞死亡;②激活多克隆B细胞,造成B细胞功能紊乱。

HIV的播散

HIV在单核/巨噬细胞内低度增殖,并将病毒播散至其它组织。HIV的其它病理作用HIV感染单核/巨噬细胞,可损伤其趋化、粘附、杀伤和抗原提呈能力;HIV可诱导巨噬细胞分泌大量IL-1和TNF-α,导致患者长期低热,并引起恶病质;受染的树突细胞抗原提呈功能下降并可将病毒传播给CD4+T细胞。

HIV引起以CD4+细胞缺陷和功能障碍为中心的严重免疫缺陷。

(1)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2)体液免疫功能紊乱

(3)侵犯多种组织器官CD4+T细胞数量减少

健康人外周血中CD4+T细胞数量为1000个/ml,晚期AIDS患者则在100个/ml以下。当CD4+细胞下降到每毫升200个以下时,病毒的滴度迅速升高,机体的免疫应答出现崩溃。

HIV感染时CD4+T细胞的减少规律

T4细胞(cell/mm3)800400

急性感染期

无症状期

艾滋病前期和艾滋病期

CD4

病毒载量迟发型变态反应减弱或消失;T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特异性抗原、同种异体抗原的增殖反应低下;由T细胞或NK细胞引起的细胞毒性反应降低体液免疫功能紊乱

在疾病早期由于B细胞的多克隆性激活可出现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多种自身抗体产生、CIC形成。随着病情的发展,抗体的产生能力下降。通过感染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皮肤的朗格汉斯细胞及肠道粘膜的杯状、柱状上皮细胞等少量表达CD4分子的细胞,HIV被播散到全身,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肺、肠及其它器官感染致病。侵犯多种组织器官(三)临床表现

1.急性感染期:约2~3周。2.无症状潜伏期:10年左右。3.AIDS相关综合征:开始出现症状。4.免疫缺陷期:典型AIDS期。病人血中CD4+T细胞明显下降(小于200细胞/

l),合并机会致病菌感染和AIDS相关恶性肿瘤。初次感染后,病毒大量复制原发感染的急性期(可有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皮肤斑丘疹、粘膜溃疡等)无症状期(此期外周血中病毒抗原含量低或者测不出)1~2周后潜伏3~5年各种诱因病毒重新大量复制造成免疫系统进行性损伤全身淋巴结肿大、相关综合征逐步发展成AIDSHIV感染过程一部分人2-4周

艾滋病初期症状皮炎、红肿、水疱、脓疱、细菌性感染典型的表现是在口和鼻周围出现一片斑状微小的水疱。在面部、头皮和躯体皮肤出现严重的油性鳞屑。干皮病、皮肤老质化、毛囊炎。在直肠和肛门周围出现单纯疱疹的水疱,在手、足和长胡须的部位发现新生的疣。足部出现严重的霉菌感染现象。潜伏期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直至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的一段时间。这时,病人已具备了艾滋病的最基本特点,即细胞免疫缺陷,只是症状较轻而已。主要的临床表现有:A、主要是浅表淋巴结肿大。B、病毒性疾病的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等。C、各种特殊性或复发性的非致命性感染。艾滋病前期AIDS患者常发生的恶性肿瘤:

Kaposi'ssarcoma上腭

常见的机会致病菌真菌:白假丝酵母菌、肺孢子菌、新生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等。细菌:结核分枝杆菌、李斯特菌、沙门菌、链球菌。病毒:CMV、HSV、VZV等。原虫:隐孢子虫、弓形虫等。常见的AIDS相关恶性肿瘤HHV-8引起的Kaposi肉瘤。多克隆B细胞恶变产生的恶性淋巴瘤。EBV所致的Burkitt淋巴瘤。HPV所致的生殖道恶性肿瘤。

*细胞内病毒的清除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可限制病毒感染,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并随疾病进展而下降*病毒抗原频繁变异逃避了免疫清除作用

(四)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法检测目的①AIDS的诊断。②指导抗病毒药物的治疗。③筛查和确认HIV感染者,以阻断

HIV的传播途径。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常用HIV病原学检测方法:

1.

核酸检测(PCR、RNA测定-病毒载量)

2.病毒培养分离

3.

P24抗原检测常用HIV抗体检测方法:

初筛:1.ELISA:第三代、第四代

2.快速检测RT:金标、硒标

3.简单法PA:明胶颗粒凝集确证: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RIBA其他相关检测方法:

免疫功能测定:CD4/CD8检测四、防治原则

1.药物治疗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融合抑制剂(FI)。

多种抗病毒药物的联合方案,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anti-retrovial

therap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