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陕西省渭南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陕西省渭南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陕西省渭南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陕西省渭南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精品试卷PAGEPAGE1陕西省渭南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否则无效。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纸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否则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48分)1.我国是世界上发明水井较早的国家,在新石器时代水井就用于农田灌溉。距今4500多年的河南汤阴白营水井是黄河流域最古老的水井,其形制相当复杂,已经超越了水井的初期阶段。据此推知,当时中国()A.农业已摆脱自然条件束缚 B.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C.手工业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D.水井建造技术已成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新石器时代水井就用于农田灌溉”“河南汤阴白营水井其形制相当复杂,已经超越了水井初期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井技术改进并用于灌溉,说明当时中国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B项正确;农业不能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技术”问题,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水井建造技术”是否已经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2.秦汉时期,官吏分为“长吏”(朝廷命官)和“少吏”(低级官吏)。少吏虽然职位和俸禄较低,但名目与人数众多,有关规定和限制也很严格,如下表所示。由此可推知,秦汉时期项目内容选拔资格家赀限制;年龄限制;道德和才能标准;文字知识和晓习律令;特殊群体的限制,即赘婿、贾人及吏坐赃者升迁制度察廉制度与功次制度;孝廉、贤良方正、茂才、捕格群盗尤异社会待遇赐钱、赐金;赐爵、赐肉、赐酒、赐食;益俸;休假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嬗变 B.官僚政治有助于加强封建统治C.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缓解 D.君主专制统治的效能遭到削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官僚政治。材料主要体现了秦汉时期“少吏”在选拔资格、升迁制度、社会待遇等方面的规定,由此可推知秦汉时期官僚政治有助于加强封建统治,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嬗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相关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信息,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少吏”制度提高了君主专制统治的效能,排除D项。故选B项。3.历史地理学研究表明,北半球气候寒冷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有重要影响,而盛唐时期农耕文明的繁荣则建立于气候温暖期基础上。由此可以认为()A.农耕文明的繁荣取决于气候因素 B.气候变迁对文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C.交又学科拓展了历史学研究的视野 D.借地理信息解释历史现象牵强附会[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来看,气候对朝代的兴衰有很大影响,说明交又学科拓展了历史学研究的视野,C项正确;AB项错在夸大气候的作用,排除;借地理信息解释历史现象牵强附会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4.敦煌文书是在敦煌鸣沙山发现的唐代人手书古籍。在其中大量关于“乡法”(即民间世代承袭的习惯法)的记述中,包含有买地契、卖舍契、便贷契、雇工契、养男(女)契、分书、放妻书、放良书等各种契约文书的书写样本。这说明当时A.社会法律制度和体系非常完善 B.乡法取代了国家法的法律地位C.契约精神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 D.私有财产制度成为全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人重视契约文书,契约文书的内容包含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说明契约精神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法律制度和体系非常完善,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乡法取代了国家法的法律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的契约文书不仅仅涉及私有财产方面,且无法判断私有财产制度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排除D项。故选C项。5.北宋时期,朝廷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此外,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种上晚稻。这说明宋朝()A.南方饮食习惯开始改变 B.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C.南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 D.人地矛盾危机得以解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南方多地种麦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浙东一带农户在早稻未收时,多在稻田的行间上种上晚稻”等相关信息可得,南方地区种植的品种增多等现象表明南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饮食习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北方经济与南方之间的比较,没有凸显哪一方的经济优势,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人口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6.元政府特设站户,每站平均约200户,全国站户在30万户以上。站户固定在驿站上,耕地四顷以下者不输租税,但这些田地不能卖给非站户。驿站上的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供应,大部分由站户负担。由此可见,元代A.重视维护国家的统一局面 B.着力减轻农民经济负担C.保护小农对土地的所有权 D.积极加强对外经济交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建立驿站制度,遍设驿站和站户,意在保障交通和使臣往来,进而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A项正确;部分小农“不输租税”,但要负担“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饮食供应”,经济负担并未减轻,排除B项;元朝禁止站户将土地卖给非站户,是为了加强对站户的控制,限制了其对土地处置的权利,排除C项;站户主要是为了满足大一统国家内政管理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A项。7.《广志绎》中记载∶明代,杭州某地人们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轿夫、奴仆们白天奔劳,夜晚则归市饮酒,明日叉另谋生计。这一现象反映出A.社会矛盾得到了缓和 B.贪图享乐之风日渐滋长C.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D.经济发展改变消费观念[答案]D[解析]明代杭州某地以商业为主,消费观超越了传统的储蓄观念,这和D项相吻合,故选D;题干中没有社会矛盾的前后对比,A错误;贪图享乐这一现象有体现,但是没有反映出这一现象产生的经济原因,B不是最佳选项;题干中没有出现雇佣现象,不能推断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排除C。8.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 D.君权的高度集中[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周兴岱之所以能够收受贿赂是因为其以南书房行走的身份擅发告示,其南书房行走的身份代表的君权,反映了当时君权的高度集中,D项正确;周兴岱一人的行为不能代表中央吏治的混乱,排除A项;周兴岱贿赂不能反映俸禄的多少,排除B项;题干并未反映南书房的地位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9.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于1853年开征厘金(对所有过境商品进行征税)。很快,厘金制度发展到只征华商(国货)、不征洋商(洋货),致使商户认为与其从农村收购手工业产品进行贩卖,还不如购买贩运洋货,以至于农民农闲期间生产的手工产品逐渐失去了销路。清政府此举()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C.抵制西方列强保护经济主权 D.进行“商战”以争利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厘金制度发展到只征华商(国货)、不征洋商(洋货),以至于农民农闲期间生产的手工产品逐渐失去了销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厘金制度只针对国货征税,导致农民生产的农业手工产品失去销路,打击了农民从事自然经济的积极性,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问题,排除A项;根据材料“不征洋商(洋货)”,可知清政府此举并未起到抵制列强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战”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0.19世纪7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恶化,触发了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为此,清政府决定()A.实行改土归流,强化边疆管理 B.引进先进技术,推行清末新政C.加强边疆治理,新疆台湾设省 D.编练湖北新军,提高国防实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以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边疆危机严重,清政府开始实行“海陆两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加强边境治理,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设立了新疆省和台湾省,C项正确;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政治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与材料时间不符,且与边疆治理无关,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张之洞为提高军队水平而编练湖北新军,并不是为了“海防”和“塞防”,排除D项。故选C项。11.190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C.以宣传民主共和为其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一系列近代图书馆设立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利于普及教育,扩大教育范围,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增强国民素质,适应了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B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国立图书馆和省立图书馆都是清政府设立的,其宗旨不是宣传共和主义,排除C项;科举制度的废除是190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也与图书馆的设立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2.如图是1906—1927年英国、美国、日本、俄国在中国进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示意图。造成1919年以后四国对华贸易这种态势的主要原因是四国在中国进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A.中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高涨 B.北洋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C.列强宰割中国局面的重新形成 D.西方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答案]A[解析]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高涨,加之购买国货和实业救国运动的发展,导致各国对华贸易出现下降的态势,故A项正确;北洋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与各国对华贸易出现下降的态势,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局面的重新形成是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排除C项;西方世界1929-1933年发生经济大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13.下表为###成立后,在不同时期开展的面向青年的活动,这说明()###成立初期创办了《先驱》《中国青年》等通俗的革命理论读物,同时面向青年开办补习学校,创办青年团。中央苏区时期组织列宁学校、青年俱乐部;在团组织内,建立识字班、语书班以及各种研究小组;出版发行了《青年实话》《列宁青年》等。A.青年积极参与救亡图存 B.中共注重对青年思想引领C.青年团的力量逐渐壮大 D.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成熟[答案]B[解析]根据“创办了《先驱》《中国青年》等通俗的革命理论读物,同时面向青年开办补习学校,创办青年团。”“组织列宁学校、青年俱乐部;在团组织内,建立识字班、语书班以及各种研究小组;出版发行了《青年实话》《列宁青年》等。”可得出,中共在不同时期都注重对青年思想方面的引领,使他们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强调救亡,第三阶段A项;材料不能说明青年壮大,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教育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14.1949年6月,北平市失业无业人口较多,失业问题成为当时的社会问题之一。1950年2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救济失业员工决定试行细则》。1952年8月,北京市劳动就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专门负责组织对失业无业的登记和介绍就业的工作。到1956年,失业无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说明()A.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D.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北平市失业问题相当严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通过发布《北京市救济失业员工决定试行细则》和成立北京市劳动就业委员会等措施,到1956年,北京市失业无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北京市失业问题的解决,未涉及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问题,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北京市的就业问题,无法体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15.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紧急指示信,提出“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市场”,规定:“除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产品和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据此可知,上述规定()A.说明中共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B.推动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C.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D.表明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中共中央从农村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允许农民在完成国家交售任务后,自由交易农副产品,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活跃农村市场,推动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中共并未彻底纠正“左”倾错误,排除A项;仅有活跃农村市场的做法,不足以影响国民经济结构,排除C项;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与“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和史实均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兴起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社会史研究的视角相对于以前主流的政治史有很大的不同,有学者总结∶如果说以前的政治史是“眼光朝上看”的话,那么社会史则是“视线的下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等等都成了研究的重点。这一变化根源于A.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 B.改革开放的推动C.大众化和民主化的促进 D.学术研究的转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受西方学术影响”可知对外开放促进国外社会史理论传入,为国内史学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国内改革导致现实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史学领域的思想解放,推动历史学者把目光转向普通社会群体和社会生活,这样带来了社会史研究的复兴,B项正确;世界经济的联系和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大众化、民主化与社会史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D项是表层原因,而非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17.苏格拉底最后的遗言是“良善是比金钱和其他东西更重要的”,希望雅典人能清楚认识到,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认识到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很能干而忽视了美德的知识。这说明苏格拉底()A.认为美德比能力重要 B.具有人文主义精神C.特别不重视物质利益 D.无明确的认识标准[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苏格拉底强调人的良善的品德,希望雅典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美德,体现了认识人自己的主张,发展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有知识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B项正确;题干认为不能因为“能干而忽视了美德的知识”并没有认为美德比能力重要,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物质利益,排除C项;苏格拉底的思想有明确的认识标准——知识即美德,排除D项。故选B项。18.到罗马帝国初期,罗马法中的家本位逐渐松驰并趋向瓦解,家子在身份、婚姻、财产、行为等方面均获得了摆脱家父而独立的权利,历史学家梅因在考察这一家父权的历史变化之后指出:“后来在帝政时期,我们还可以发现所有这些权利的遗迹,但已经缩小在狭小的范围内。”这一变化A.有利于将个人从传统权威中解放 B.受益于罗马帝国向外的扩张C.反映了罗马家庭组织结构的变化 D.标志着父权社会的彻底终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罗马法中的家本位逐渐松驰并趋向瓦解,家子在身份、婚姻、财产、行为等方面均获得了摆脱家父而独立的权利”可知,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法律规定家子服从家长的支配,到帝国初期,家子在身份、婚姻、财产、行为等方面获得了独立的权利,体现了公民个人成为独立的法律主体,有利于将个人从传统权威中解放,A项正确;材料与罗马帝国向外的扩张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罗马家庭组织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D项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9.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来自异域的丝袍、瓷器、漆木、香料罐、外族人以及动物也出现在他们的画布上,从而营造出欢快而充实的心理感受。这表明当时()A.教会积极支持文艺复兴创作 B.欧洲对东半球事务的参与增加C.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生活体验 D.文艺复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把异域丝袍、瓷器等日常事物当作创作对象,表达欢快、充实的心理感受,表明当时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生活体验,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教会对文艺复兴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与欧洲对东半球事务的参与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文艺复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20.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A.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 B.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C.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 D.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欧洲城市街道和城市设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得到不断完善,A项正确;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只是城市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市政立法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城市化的进程,并不是强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21.二战后,西欧国家纷纷推行改革,采取了诸如提供免费或者低收费托儿、育儿服务等一系列措施,给予儿童和妇女大量津贴、大量的女性得以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这些改革旨在A.建立福利国家 B.改善民众生活水平C.缓解社会矛盾 D.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为缓解社会矛盾,西欧国家纷纷推行改革,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采取了诸如提供免费或者低收费托儿、育儿服务等一系列措施,给予儿童和妇女大量津贴、大量的女性得以从家庭中解放出来,C项正确;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通过立法来承担维护和增进全体国民基本福利职能的政府行为模式,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对妇女、儿童提供照顾,且改善民众生活水平的目的也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22.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海报《我们需要和平》,描绘的是一名苏联工人用拳头击碎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于战争的密谋会议。这幅海报()A.意识形态的色彩浓厚 B.体现冷战时期苏联对和平的渴望C.真实再现当时的历史 D.反映当时文化对抗取代政治斗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苏联海报《我们需要和平》,描绘的是一名苏联工人用拳头击碎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于战争的密谋会议。”及所学可知,苏联工人用拳头击碎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密谋,体现了美苏冷战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冷战时期苏联对和平的渴望,排除B项;材料属于苏联的宣传海报,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并不能真实再现当时的历史,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文化对抗取代政治斗争的信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2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西方国家“福利经济”却开始步入困境。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被资本看作“单纯的成本因素”,都会促使资本“外逃”,于是形成了“强资本、弱国家、弱劳工”局面。这说明()A.经济全球化阻碍国家福利制度发展 B.西方国家工人的地位被进一步降低C.西方国家的政府职能受到一定程度削弱 D.垄断资本进一步控制了西方国家的政权[答案]A[解析]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愈来愈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动,因此“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导致企业福利、交税的成本增加时,资本会转移至别国,资本自由度的增强,使得政府通过增加税收以提高福利规模、工会通过谈判提高工人福利水平的难度增加,因此形成了“强资本、弱国家、弱劳工”的局面,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工人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强调全球化的影响,而不是针对政府的职能,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4.某一文学类型在形成之初曾被视为并不“高雅”,但作为一种“纯文学”,坚持把政治、道德、商业、维护阶级权贵、愚民等所有谎言一律去除干净,以便在作品中客观地呈现人的现实生活和人的本性特征。这一类型作品()A.富于夸张和装饰韵味 B.注重内心自我感受C.强调客观存在的现实 D.语言风格背离传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以便在作品中客观地呈现人的现实生活和人的本性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现实主义的特点,C项正确;富于夸张和装饰韵味属于浪漫主义的特点,排除A项;注重内心自我感受属于浪漫主义的特点,排除B项;语言风格背离传统是现代主义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道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37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法国启蒙学者关注公民教育,认为专制国家的教育只是“培养好奴隶”,不会造就出真正的人。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只因在恶劣的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子女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其中的天才被埋没。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些构想为推动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材料二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临时约法》首次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1)根据材料一,指出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点形成的原因。[答案](1)构想:强调由民主国家主导公民教育;主张扩大受教育对象;以道德教育和科学知识的传授为主要内容。(答出两点即可)意义:推动了近代法国教育的转型;抨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腐朽的教权;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的价值诉求;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舆论准备;对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具有借鉴作用。(答出三点即可)(2)特点:将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与中国式公民教育紧密结合;由政府倡导,民间力量参与;具有明显的民主共和主义色彩。(答出两点即可)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西学东渐”的影响。[解析](1)构想:据材料“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可知,强调由民主国家主导公民教育,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据材料“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可知,狄德罗主张扩大受教育对象;据材料“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可知,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据材料“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可知,强调对儿童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方能成为合格公民。(答出两点即可)意义:据材料“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并结合所学可知,强调由民主国家主导公民教育,推动了近代法国教育的转型;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抨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腐朽的教权;据材料“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并结合所学可知,扩大受教育的范围,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的价值诉求;据材料“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舆论准备;对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具有借鉴作用。(答出三点即可)(2)特点:据材料“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可知,将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与中国式公民教育紧密结合;据材料“《临时约法》首次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可知,由政府倡导,民间力量参与;据材料“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可知,具有明显的民主共和主义色彩。(答出两点即可)原因:根据材料所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西学东渐”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原因。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深远,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世界之变促全球治理随之发生变化,体现为全球层面治理机制的革新、区域层面治理的深化与整合、主权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先削弱再增强的过程,大国国内政治与国家政策变化导致全球治理在多方面发生改变。——摘编自陈宗海等《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全球治理需要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论证: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造成空前灾难的惨痛教训,战后世界各国加强了合作。1945年联合国成立,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促进了战后世界然济的恢复与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人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与日俱增,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继续发挥着协调与组织全球治理的重要作用。结论: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才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示例二论题: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影响全球治理格局论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欧美等西方列强大肆对外殖民扩张,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西方掌握全球治理主导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重新划分世界,美苏两极治理格局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局面出现,国际治理体系面临进一步变革。结论:总之,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力量的对比及变化,决定着国际关系格局,也决定着全球治理格局的不断演变,当今世界理应谋求新的全球层面的治理机制。示例三论题: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高中国方案。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全方位外交、多边外交、联合国为中心外交、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一带一路、疫情防控、中国制度优越性等都可以作为论据。结论:(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世界之变促全球治理随之发生变化,体现为全球层面治理机制的革新、区域层面治理的深化与整合、主权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先削弱再增强的过程”可知全球治理需要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动荡和破坏、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信息展开阐述即可,说明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才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7、28、29题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道题计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曹操崛起于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胜者王败者寇的时代,并以统一天下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能否得到人才成为其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东汉以来的以经术、德行、门第为主要内容的察举制。一方面已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天下大乱,人才流移,也使察举制无法正常进行。因此,曹操果断提出“唯才是举”“任天下之智力”的选拔人才方针。他连下五次求贤令,指出不论身份贵贱,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便可选拔为官。大批有才能之士被不拘一格地吸收入曹魏集团,为曹操由弱至强,统一北方奠定了人才基础。在赤壁之战后,其用人政策也开始向德才并举转化,但由于在实行过程中矫枉过正,实际上形成了“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又不本者,终莫得进”的局面,这一结果,违背了前期“唯才是举”的精神,也为后来新的选官制度产生开了先河。——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人才选拔方针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操人才选拔方针改革的意义。[答案](1)背景:东汉末年社会环境动荡;察举制走向瓦解;人才的匮乏;曹操唯才是举等。(2)意义:扩大了曹魏政权的统治基础;为统一北方奠定人才基础;对后世选官制度产生较大影响等。[解析][小问1详析]背景:根据材料“曹操崛起于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胜者王败者寇的时代”可归纳出东汉末年社会环境动荡;根据材料“一方面已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天下大乱,人才流移,也使察举制无法正常进行”可归纳出察举制走向瓦解及人才的匮乏;根据材料“曹操果断提出‘唯才是举’‘任天下之智力’的选拔人才方针”可归纳出曹操唯才是举等。[小问2详析]意义:根据材料“大批有才能之士被不拘一格地吸收入曹魏集团,为曹操由弱至强,统一北方奠定了人才基础”可归纳出扩大了曹魏政权的统治基础和为统一北方奠定人才基础;根据材料“也为后来新的选官制度产生开了先河”可归纳出对后世选官制度产生较大影响等。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低烈度战争”的概念是里根上台后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所提出的,在1987年6月15日签署的国家安全决定指令27号文件《针对低烈度战争的国家政策与战略》文件中指出:低烈度战争是相互竞争的国家或团体之间的政治—军事对抗,其程度低于常规战争并且又高于国家间通常的和平竞争,它涉及彼此对立的原则及意识形态的对抗,它的范围从颠覆破坏直到武力的使用,实施的手段包括了政治、经济、情报及军事各个方面的。它通常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但牵涉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安全。1979年9月,尼加拉瓜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亲美独裁的素摩查王里根政府自上台之初,开始了对尼加拉底反政府武装长达7年的支持与援助。在这一过程中,里根政府综合运用了包括经济、政治、外交及军事手段在内的各种措施,使得尼加拉瓜政权接受了在1990年举行国际监督下的全国大选,并最终使得亲苏的桑解阵丧失了政权。——刘长新《里根政府“低烈度战争”理论探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美国所实施的低烈度战争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低烈度战争与“冷战”政策的异同及影响。[答案](1)特征:战争双方对抗意识强烈;表现低于常规战争;表现形式及实施手段多样;通常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2)同:都尽量避免使美国卷入大规模战争异:比“冷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