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精品试卷PAGEPAGE1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贴在相应位置。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廷告天下,“宅兹中国,自兹乂(yì治理、安定)民”。这里的“中国”指当时()A.邦国政权的称谓 B.汉文化影响范围C.统治的地域中心 D.中华民族的代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宅兹中国,自兹乂(yì治理、安定)民’”,并结合所学可知,周武王灭商后廷告天下,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因此,材料中的“中国”一词,是指周王室的统治中心,C项正确;西周是奴隶的强盛时期,不是邦国政权,排除A项;材料中的“中国”一词指的是政治概念,而不是文化和民族概念,排除B、D项。故选C项。2.商鞅变法时,秦国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这一措施()A.说明宗法分封制开始崩溃 B.有利于国君对地方的控制C.得到东方各诸侯国的赞赏 D.表明秦国建立起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国君任命地方官员,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开始崩溃”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东方诸侯国的态度,排除C项;“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不符合行政管理制度,由秦始皇建立,不是秦国,排除D项。故选B项。3.汉武帝时,中央政府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征收财产税。这一系列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搜刮民脂民膏 B.诛灭域外各国C.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是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汉武帝积极有为,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ABC项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4.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嫁给赞普赤德祖赞。这两位唐朝公主对当时历史发展做出的相同贡献是()A.实现男女平等 B.拓展唐朝版图C.加强中央集权 D.推动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嫁给赞普赤德祖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对推动汉族与藏族的民族融合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D项正确;实现男女平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拓展唐朝版图,与材料信息描述不符,排除B项;西藏地区在唐朝时期尚不是唐政府管辖范围,排除C项。故选D项。5.灵活地将平常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北宋“积贫”的现象。上述材料描述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项措施()A.青苗法 B.募役法 C.将兵法 D.保甲法[答案]A[解析]据材料“灵活地将平常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北宋‘积贫’的现象”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募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以提高军队素质,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保甲法顾名思义就是寓兵于农,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曾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以下关于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相关表述不准确的是()A.宋词,形式上长短不等配乐歌唱,风格上分豪放派与婉约派B.元曲,其体裁包括元杂剧与散曲,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C.绘画,山水画最为突出注重意境,《清明上河图》是典型代表D.书法,宋元时可谓书法名家辈出,更突出追求个性不拘法度[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清明上河图》是典型的风俗画,不是山水画,表述不正确,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宋词,形式上长短不等配乐歌唱,风格上分豪放派与婉约派,说法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元曲,其体裁包括元杂剧与散曲,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说法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书法,宋元时可谓书法名家辈出,更突出追求个性不拘法度,说法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7.成书于元朝的《宋史》总结说: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经过宋朝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以下相关思想主张与材料提及的儒家思想阶段特征一致的是()A.保国与保天下 B.天下为主君为客C.天理即在人欲 D.理是万物的本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经过宋朝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宋朝理学兴起,与材料提及的儒家思想阶段特征一致的是理是万物的本原,D项正确;保国与保天下是明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的学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天下为主君为客是明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天理即在人欲为明朝理学家王阳明的学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与内地。”元朝的行省制度,使得边疆管理更多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以下举措中旨在解决的基本矛盾与其最为吻合的是()A.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B.明代内阁逐步形成C.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D.清代实施改土归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元朝疆域辽阔,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从而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清代实施改土归流也是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两者都旨在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项正确;宋代二府三司制度是削弱相权,加强君权,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A项;明代内阁是为了加强君权,排除B项;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是加强君权,排除C项。故选D项。9.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纪年方式,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1851年、1911年、1971年均为我国传统的旧历辛亥年,三者有着共同的思想主线。下列表述中最准确的是()A.以兴民权为主要目标 B.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C.以均贫富为最高理想 D.以反帝反封建为根本任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851年、1911年、1971年均为我国传统的旧历辛亥年,三者有着共同的思想主线”及所学知识,可得知,代表性事件分别为1851年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1911年的辛亥革命、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三者的共同的思想主线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B项正确;以兴民权为主要目标的事件是辛亥革命,排除A项;以均贫富为最高理想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C项;以反帝反封建为根本任务是###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10.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暗示、变形、比喻、象征、影射的方法,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下图两幅漫画深刻揭示了()A.英国侵略者企图打破朝贡体系的诉求B.反映了近代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进程C.中国近代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D.英国侵略者通过看木偶戏来庆祝自己占领中国香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左图反映的是《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右图反映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项正确;英国侵略者只能反映左图,而右图是西方各国列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近代的屈辱外交,而不是外交近代化,排除B项;木偶戏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11.《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据此可知当时()A.推翻君主专制任务迫在眉睫 B.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任务极其艰巨C.袁世凯对外卖国的丑恶嘴脸 D.帝国主义“以华治华”策略得以实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初期,帝国主义在华享有特权,袁世凯独裁专制,破坏民主共和,违背民主政治要求,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进而说明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任务极其艰巨,B项正确;1912年2月,清帝退位,君主专制已经被推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袁世凯镇压国民党,解散临时国会,并未体现“袁世凯对外卖国的丑恶嘴脸”,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艰难,未涉及帝国主义“以华治华”策略是否得以实现,排除D项。故选B项。12.数据统计可以通过数值关系的变化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关系。下表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三家煤矿成本分析。据此可知()1922年保晋、中兴、开滦煤矿税负比较煤矿阳曲保晋煤矿枣庄中兴煤矿唐山开滦煤矿资本性质民族资本官僚资本外国资本每吨产煤成本2.0212.0251.500每吨运费3.2311.2631.188每吨税捐1.7310.2000.268每吨总成本6.9833.4882.956捐税占总成本比重(元)2479%5.73%9.06%A.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工业衰落B.封建主义制约民族工业发展C.民族工业自身的“先天不足”D.民族工业发展遭到多方排挤[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保晋、中兴、开滦煤矿税负比较,其中民族资本性质的阳曲保晋煤矿所承担的捐税远远多于官僚资本性质的枣庄中兴煤矿和外国资本的唐山开滦煤矿,这说明在沉重的捐税政策负担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捐税负担的比较,没有强调列强侵略对民族工业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民族资本捐税较多,没有强调民族工业自身的“先天不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工业发展遭到多方排挤,排除D项。故选B项。13.******曾在一次纪念大会上讲道:“(它)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次大会纪念的是()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C.国民大革命 D.西安事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指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既是一次爱国的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同时还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B项正确;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的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4.“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一大 D.中共七大[答案]C[解析]根据“20世纪60年代”和“四十年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指的是20世纪20年代,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的成立,C项正确;八七会议和“南湖泛舟”不符,排除A项;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排除BD项。故选C项。1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里的“时局”是指A.日本扩大侵华 B.美日激烈争夺C.抗日高潮出现 D.国共分裂对峙[答案]D[解析]西安事变主要是逼蒋抗日,其和平解决使国共十年对峙局面基本结束,开始由分裂走向合作,故D项正确;ABC项与西安事变没有直接关系,不符合“时局”的主旨,排除。16.若为“大别山→锦州→徐州→北平→南京”拟一研究主题,应()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答案]D[解析]依据“大别山→锦州→徐州→北平→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标志着转入战略反攻,锦州、徐州、北平分别对应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胜利南京解放,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唐朝的进士科,是做高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但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做官,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司法判决文书),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摘编自宋·欧阳修等《新唐书·选举志》(1)根据材料,简评唐朝吏部选官标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度对唐朝的统治有何影响。[答案](1)简评:①重视考生言、书、判,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提高官员执政水平,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等。②通过德、才、劳进行逐步筛选,可以全面考查人才,选拔高官。③但以身、言、书取官或有一定的不公正性,会限制一些真才实学者入仕和晋升(或有可能只充任低级官吏)。(2)影响:①科举选官成为唐朝官吏的主要来源;②使平民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③扩大了统治的基础;④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小问1详析]据材料“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司法判决文书),文理优长。……”可知,吏部选官重视考生言、书、判,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提高官员执政水平,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等;据材料“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可知,注重通过德、才、劳进行逐步筛选,可以全面考查人才,选拔高官;据材料“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可知,以身、言、书取官或有一定的不公正性,会限制一些真才实学者入仕和晋升(或有可能只充任低级官吏)。[小问2详析]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科举选官成为唐朝官吏的主要来源;使平民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等角度回答。18.人口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历来为中央政府所重视。明至清中期中国人口增长迅速,原因众多,影响深远。重温这段历史,对于如今我国制定适宜的人口政策、优化人口结构可以提供一定借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康熙后期,政府将百姓赋税中以人丁为单位征收的“丁银”数额固定下来,号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又将其分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称为“摊丁入亩”。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胀迅速。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达到1.4亿,到1840年已增至4.1亿。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暴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上册材料二1798年,英国人口理论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一书中指出:人口增长速度快于食物供应的增长速度,将会导致食物不足,引起贫困、恶习等出现。他主张采用道德抑制(晚婚、节育等)、积极抑制(贫困、战争等)来使人口减少到和生活资料相平衡。马尔萨斯反对社会改革论,认为社会中的贫困和罪恶并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而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他竭力反对当时英国实行的济贫法,济贫法使不能独立维持家庭的人也将结婚生子。马克思指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所以轰动一时,完全是由于党派利益引起的。英国的寡头政府认为它可以最有效的扑灭一切追求人类进步的热情,因而报以热情的喝彩。——摘编自《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评价与中国人口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至清中期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2)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我国人口问题的合理发展提出你的建议。[答案](1)原因:①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②人口政策的重大影响(鼓励生育、对高寿者表彰);③美洲高产农作物的传入;④对于民间垦荒制度的鼓励;⑤赋役制度改革的直接影响;⑥多子多福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影响:积极方面:①为农业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②垦荒拓荒,有利于对土地资源进行全域性开发,如东北、西北、西南、台湾等地;③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与交换,如江西填两湖、湖广填四川。消极方面:①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②社会贫困化,就业失衡导致流民增加,成为社会发展潜在威胁;③劳动力供给过剩,经济停滞,政治腐败。(2)建议:①重视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②制定合理人口政策,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口整体素质,将人口数量优势转变成人口质量优势;④鼓励不同地区、多种产业发展,稳定就业,实现协调发展;⑤注重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⑥完善社会保障,巩固脱贫攻坚取得成果,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越性;⑦坚定不移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大力发展生产与经济,提高广大人民的幸福感。[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可得出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鼓励生育、对高寿者表彰可得出人口政策重大影响;根据材料一“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可得出美洲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根据“国土开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民间垦荒制度的鼓励;根据材料一“康熙后期,政府将百姓赋税中以人丁为单位征收的‘丁银’数额固定下来,号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又将其分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称为‘摊丁入亩’。”可得出赋役制度改革的直接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多子多福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影响:积极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迅速增加为农业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据材料一“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暴露”可得出垦荒拓荒,有利于对土地资源进行全域性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迅速增加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消极方面:根据材料一“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暴露”可得出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根据材料一“贫富矛盾的积累”可得出社会贫困化,就业失衡导致流民增加,成为社会发展潜在威胁;根据材料一“加上政治腐败”可得出劳动力供给过剩,经济停滞,政治腐败。(2)建议:根据材料二“人口增长速度快于食物供应的增长速度,将会导致食物不足,引起贫困、恶习等出现”可得出要重视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根据材料二“采用道德抑制(晚婚、节育等)、积极抑制(贫困、战争等)来使人口减少到和生活资料相平衡”可得出制定合理人口政策,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结合所学知识,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口整体素质,将人口数量优势转变成人口质量优势;根据材料一“江南等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可得出鼓励不同地区、多种产业发展,稳定就业,实现协调发展;根据材料一“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暴露”可得出注重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结合英国济贫法可得出要完善社会保障,巩固脱贫攻坚取得成果,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越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坚定不移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大力发展生产与经济,提高广大人民的幸福感。19.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材料二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因身处异域而对国家这一问题的思考就显得极为急迫。他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一文中清算了传统的“国家”观念,区别了“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的“国家”与“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的“国民”这两个概念。梁启超综论世界各国政体类型,认定君主立宪为“最良”:“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曰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君主专制政体当然不可取,民主立宪政体因为“竞争太烈”,梁启超也不认同,于是他选择了改良型的君主立宪政体。在阐述国家观念的同时,梁启超还注意到与“国家”相关联的另一个词——民族。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在追溯中国民族历史演变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这一概念。——摘编自欧阳哲生《近代国家观念之兴起——以孙中山国家观为中心探讨》材料三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从走上反清革命道路起,他的国家认同就是建立新的美国式的共和制国家。通过革命打造中央政府,揽天下英雄于联邦共和国之政府,这是孙中山选择共和的理由。孙中山在解释“恢复中华”和“建立民国”两项时,表达了新的国家观念——民族的国家以及国民的国家。很多革命党人抱着一民主义(民族主义)的目的投身革命,对“民权”不求甚解。孙中山着重对“民权”作出了解释: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如果不进行政治革命,即使将来民族革命成功,中国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也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能忍受的。民国初建,孙中山对革命时期具有“排满”性质的民族主义做了调整,提出“五族共和”。孙中山国家观的基石是民族国家、主权在民、五权分立。他的国家观对中国的国家制度从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转型,对民国的国家建构起了主导作用。——摘编自欧阳哲生《近代国家观念之兴起——以孙中山国家观为中心探讨》(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大同”观的时代成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梁启超与孙中山国家观的异同。[答案](1)表现:①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②选贤任能的管理体制;③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④各得其所的社会保障;⑤各尽其力劳动态度;⑥清明安定的社会局面。时代成因: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争不断,社会动荡。(2)异:①梁启超认可君主立宪政体,孙中山认可民主共和政体;②梁启超主张借助清政府统治实现民主政治,孙中山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同:①否定封建专制;②肯定主权在民原则;③均属于近代国家观;④注重民族国家建设。[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知,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根据材料“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选贤任能的管理体制,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根据材料“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可知,各得其所的社会保障;根据材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知,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根据材料“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可知,清明安定的社会局面。成因: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信息可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周天子势力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礼崩乐坏,诸侯之间争霸,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在此背景下,孔子的“大同观”逐渐形成。(2)异:根据材料“梁启超综论世界各国政体类型,认定君主立宪为‘最良’通过革命打造中央政府,揽天下英雄于联邦共和国之政府,这是孙中山选择共和的理由”可知,梁启超认可君主立宪政体,孙中山认可民主共和政体;根据材料“民主立宪政体因为‘竞争太烈’,梁启超也不认同,于是他选择了改良型的君主立宪政体。如果不进行政治革命,即使将来民族革命成功,中国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也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能忍受的。”可知,梁启超主张借助清政府统治实现民主政治,孙中山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同:根据材料“君主专制政体当然不可取中国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也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能忍受的”可知,否定封建专制;根据材料“以国为人民公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