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北京市部分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2023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共18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臣闻国家之患,患在臣之壅蔽也;壅蔽之生,生于君之好欲也。盖欲见于此,则壅生于彼,壅生于彼,则乱作其间,历代有之,可略言耳。昔秦二代好佞,赵高饰谄谀之言以壅之;周厉好利,荣夷公(1)陈聚敛之计以壅之;殷辛(2)好音,师涓作靡靡之乐以壅之;周幽(3)好色,褒人纳艳妻以壅之。虽所好不同,同归于壅也;所壅不同,同归于乱也。故曰:“人君无见其意,将为下饵。”益谓此矣。
然则明王非无欲也,非无壅也。盖有欲则节之,有壅则决之。节之又节之,以至于无欲也;决之又决之,以至于无壅也。其所以然者,将在乎静思其故,动防其微。故闻甘言,则虑赵高之谀进于侧矣;见厚利,则虑荣夷公之计陈于前矣;听新声,则虑师涓之音诱于耳矣;顾艳色,则虑褒氏之女惑于目矣。大如是,安得不昼夜虑之,寤寐思之,立则见其参于前,行则想其随于后。自然兢兢业业,日慎一日,使左右不知其所欲,虽欲壅蔽,其可得乎?
(取材于《全唐文·策林》)
解释:荣夷公:周厉王卿士。殷辛:殷纣王。周幽:即周幽王,西周最后一位君主。
(2)夫谏争者,所以纳君于道,矫枉正非,救上之谬也。上苟有谬而无救焉,则害于事;害于事,则危道也。故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扶之之道,莫过于谏矣。故臣苟顺者,不得为忠。
是以国之将兴,贵在谏臣。若托物以风喻,微言而不切,不切则不改,唯正谏直谏可以补缺也。《诗》云:“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正谏者也;《易》曰:“王臣謇謇(1)。”直谏者也。
然则拂人之耳,逆人之意,变人之情,抑人之欲,不尔不为谏也。虽有父子兄弟,犹用生怨隙焉。况臣于君,有天壤之殊,无亲戚之属,以至贱干至贵,以至稀间至亲,何庸易耶?恶死亡而乐生存,耻困辱而乐荣宠,虽甚愚人,犹知之也。况士君子乎?今正言直谏,则近死辱而远荣宠,人情何好焉?此乃欲忠于主耳。夫不能谏则君危,固谏则身殆,贤人君子,不忍观上之危,而不爱身之殆,故蒙危辱之灾,逆人主之鳞,及罪而弗避者,忠也!义也!深思谏士之事,知进谏之难矣。
(取材于《群书治要·政要论》)
解释:謇謇:直言。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欲见于此见:显现
B.有壅则决之决:消除
C.微言而不切切:关切
D.以至贱干至贵干:冒犯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生于君之好欲也况臣于君
B.人君无见其意其可得乎
C.其所以然者故臣苟顺者
D.危而不持及罪而弗避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秦二代好佞从前秦二世喜欢巧言谄媚的人
B.动防其微行动时警惕臣子蒙蔽君主的苗头
C.不尔不为谏也不这样就算不上规劝
D.而不爱身之殆并且不喜欢自身遭遇危险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回顾历朝史实,列举君主被臣子蒙蔽的不同表现。
B.选文二借父子兄弟尚生怨恨隔阂,以表明臣子谏君之难。
C.选文二认为恶死乐生乃人之常情,远辱近荣为贤愚共求。
D.两文从不同角度阐述治国之道,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
10.君明臣贤,是古人关于治国的美好理想。请根据两则选文,谈谈如何做到“君明”与“臣贤”。
202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解释: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
(二)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武王周公圣人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
(三)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取材于王安石《伯夷》)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适于义而已适:符合
B.与天下之诸侯与:赞同
C.不忍事之忍:愿意
D太公相之相:辅佐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伯夷、叔齐耻之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B.遂饿死于首阳山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
C.然后世不深考之是大不然也
D.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以待天下之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顾人之是非
不考虑别人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
B.夫岂有求而为哉
难道是(他们)有所求取才这样做的吗
C.而尤者,伯夷也
特别(怨恨纣王)的就是伯夷了
D.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于是就把百姓从困苦中拯救出来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10.王安石是如何批驳司马迁和韩愈对伯夷的评价的?请结合以上三则短文简要分析。(6分)
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
平山在丰陵之北三里,今杭郡守杨君温甫蚤岁尝读书其下。丰人之举进士者,自温甫之父佥宪公始,而温甫承之。温甫既贵,建以为书院。曰:“使吾乡之秀与吾杨氏之子弟诵读其间,翘翘焉相继而兴,以无亡吾先君之泽。”于是其乡多文士,而温甫之子晋,复学成有器识,将绍温甫而起,盖书院为有力焉。
温甫始为秋官郎,予时实为僚佐,相怀甚得也。温甫时时为予言:“平山之胜,耸秀奇特,比于峨嵋。望之严厉壁削,若无所容,而其上乃宽衍平博,有老氏宫焉。殿阁魁桀伟丽,闻于天下;俯览大江,烟云杳霭;暇辄从朋侪往游,其间鸣湍绝壑,拂云千仞之木,阴翳亏蔽。书院当其麓,其高可以眺,其邃可以隐,其芳可以采,其清可以濯,其幽可以栖。吾因而望之以‘含远’之楼,蛰之以‘寒香’之坞,揭之以‘秋芳’之亭,澄之以‘洗月’之池,息之以‘栖云’之窝。四时交变,风雪晦暝之朝,花月澄芬之夕,光景超忽,千态万状。而吾诵读于其间,盖冥然与世相忘;若将终身焉,而不知其他也。今吾汩没于簿书案牍,思平山之胜,而庶几梦寐焉,何可得耶!”
既而某以病告归阳明,温甫寻亦出守杭郡。钱塘波涛之汹怪,西湖山水之秀丽,天下之言名胜者无过焉。噫!温甫之居是地,当无憾于平山耳矣。今年与温甫相见于杭,而亹亹于平山者犹昔也。吁,亦异矣!
岂其沉溺于兹山,果有不能忘情也哉?温甫好学不倦,其为文章,追古人而并之。方其读书于平山也,优游自得,固将发为事业以显于世。及其施诸政事,沛然有余矣,则又益思致力于问学,而其间又自有不暇者,则其眷恋于兹山也,有以哉!温甫既已成己,则不能忘于成物,而建为书院以倡其乡人。处行义之时,则不能忘其隐居之地,而拳拳于求其志者无穷已也。古人有言:“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温甫其仁且知者欤!又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温甫殆其人也,非欤?
温甫属予记,予未尝一至平山,而平山岩岩之气象,斩然壁立而不可犯者,固可想而知。其不异于温甫之为人也。以温甫之语予者记之。(取材于王守仁《平山书院记》)
解释:亹(wěi)亹:谈论动人,不知疲倦。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温甫既贵贵:显贵
B.将绍温甫而起绍:继承
C.风雪晦暝之朝晦:月末
D.而建为书院以倡其乡人倡:激励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丰人之举进士者B.翘翘焉相继而兴
温甫之居是地有老氏宫焉
C.温甫时时为予言D.岂其沉溺于兹山
其为文章则又益思致力于问学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无亡吾先君之泽
从而不丢弃我们先辈的恩泽
B.望之严厉壁削
平山看上去悬崖峭壁,势如刀削
C.吾因而望之以“含远”之楼
我于是能够在“含远”楼远望
D.予未尝一至平山
我不止一次到过平山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家三代人读书成名,他们的成功都有赖于平山书院的荫庇。
B.平山自然人文之美兼具,在此间读书可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
C.在看来,钱塘和西湖之美当可慰藉杨温甫对平山的思念。
D.在文末借写平山巍峨的气象,表述对杨温甫为人的赞美。
10.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今吾汩没于簿书案牍,思平山之胜,而庶几梦寐焉,何可得耶!
11.第三段画线句“温甫其仁且知者欤”是对杨温甫的评价。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这样评价的依据。(5分)
2023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下学期综合练习(二)语文试题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1)言者,以谕意也。言意相离,凶也。乱国之俗,甚多流言,而不顾其实,务以相毁,务以相誉,毁誉成党,众口熏天,贤不肖不分。以此治国,贤主犹惑之也,又况乎不肖者乎?惑者之患不自以为惑,故惑惑之中有晓焉冥冥之中有昭焉。亡国之主不自以为惑,故与桀、纣、幽、厉皆也。然有亡者国,无二道矣。
夫辞者,意之表也。鉴其表而弃其意,悖。故古之人,得其意则舍其言矣。听言者以言观意也,听言而意不可知,其与桥言[1]无择。
(取材于《吕氏春秋》)
解释:桥言:乖戾之言。
(2)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其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讷也;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起于上所以导于下,政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具矣。
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噡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圣王起,所以先诛也,然后盗贼次之。盗贼得变,此不得变也。
(取材于《荀子》),
解释:居错:举措。党:直言。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二道矣道:主张、措施
B.其与桥言无择择:区别
C.其辩不若其讷也讷:言语迟钝
D.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属:类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此治国B.贤主犹惑之也
听言者以言观意也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
C.夫辞者,意之表也D.听言而意不可知
不好言者下也言而非仁之中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惑惑之中有晓焉
所以会在困惑之中悟出事物的道理
B.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
发起于下面用来效忠上面的,是建议补救
C.不先虑,不早谋
不能事先考虑,不能早做打算
D.口舌之均,噡唯则节
说起话来很动听,言谈或多或少很适当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言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使人不能分辨贤人与不肖之才。
B.人的真实想法比言语表现重要,要注重言语背后的内涵。
C.能否辩小事,揭头绪、遵名分,是圣人和士君子的区别。
D.因为用心不同,君子善辩有益,小人善辩则容易迷惑人。
10.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概述君子为什么要论辩。(6分)
2023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练语文试题
2.(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荀卿论
苏轼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吾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夫子亟称之亟:极力地
B.要在于不可易也易:容易
C.此亦必有所恃者矣恃:依仗
D.而天下卒无有及者卒:始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每不为夫子之所悦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
B.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乱天下者
C.于其师之道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
D.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圣人也有不能完全做到的
B.岂必其言之云尔哉难道一定要学会圣人是怎么说的吗
C.独能奋而不顾只有他奋发有为不顾阻碍
D.以自是其愚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孔子言必先王,心忧天下,言论文章道理平易并不深奥。
B.苏轼认为后人即使做不到孔子所说内容,也可以成为少犯错的人。
C.李斯所作所为都是依照老师荀子言论做的,苏轼认为不值得奇怪。
D.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对比效果明显,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度。
(5)结合全文,概括对荀子的评价。
文言文阅读
2023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共18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臣闻国家之患,患在臣之壅蔽也;壅蔽之生,生于君之好欲也。盖欲见于此,则壅生于彼,壅生于彼,则乱作其间,历代有之,可略言耳。昔秦二代好佞,赵高饰谄谀之言以壅之;周厉好利,荣夷公(1)陈聚敛之计以壅之;殷辛(2)好音,师涓作靡靡之乐以壅之;周幽(3)好色,褒人纳艳妻以壅之。虽所好不同,同归于壅也;所壅不同,同归于乱也。故曰:“人君无见其意,将为下饵。”益谓此矣。
然则明王非无欲也,非无壅也。盖有欲则节之,有壅则决之。节之又节之,以至于无欲也;决之又决之,以至于无壅也。其所以然者,将在乎静思其故,动防其微。故闻甘言,则虑赵高之谀进于侧矣;见厚利,则虑荣夷公之计陈于前矣;听新声,则虑师涓之音诱于耳矣;顾艳色,则虑褒氏之女惑于目矣。大如是,安得不昼夜虑之,寤寐思之,立则见其参于前,行则想其随于后。自然兢兢业业,日慎一日,使左右不知其所欲,虽欲壅蔽,其可得乎?
(取材于《全唐文·策林》)
解释:荣夷公:周厉王卿士。殷辛:殷纣王。周幽:即周幽王,西周最后一位君主。
(2)夫谏争者,所以纳君于道,矫枉正非,救上之谬也。上苟有谬而无救焉,则害于事;害于事,则危道也。故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扶之之道,莫过于谏矣。故臣苟顺者,不得为忠。
是以国之将兴,贵在谏臣。若托物以风喻,微言而不切,不切则不改,唯正谏直谏可以补缺也。《诗》云:“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正谏者也;《易》曰:“王臣謇謇(1)。”直谏者也。
然则拂人之耳,逆人之意,变人之情,抑人之欲,不尔不为谏也。虽有父子兄弟,犹用生怨隙焉。况臣于君,有天壤之殊,无亲戚之属,以至贱干至贵,以至稀间至亲,何庸易耶?恶死亡而乐生存,耻困辱而乐荣宠,虽甚愚人,犹知之也。况士君子乎?今正言直谏,则近死辱而远荣宠,人情何好焉?此乃欲忠于主耳。夫不能谏则君危,固谏则身殆,贤人君子,不忍观上之危,而不爱身之殆,故蒙危辱之灾,逆人主之鳞,及罪而弗避者,忠也!义也!深思谏士之事,知进谏之难矣。
(取材于《群书治要·政要论》)
解释:謇謇:直言。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欲见于此见:显现
B.有壅则决之决:消除
C.微言而不切切:关切
D.以至贱干至贵干:冒犯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生于君之好欲也况臣于君
B.人君无见其意其可得乎
C.其所以然者故臣苟顺者
D.危而不持及罪而弗避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秦二代好佞从前秦二世喜欢巧言谄媚的人
B.动防其微行动时警惕臣子蒙蔽君主的苗头
C.不尔不为谏也不这样就算不上规劝
D.而不爱身之殆并且不喜欢自身遭遇危险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回顾历朝史实,列举君主被臣子蒙蔽的不同表现。
B.选文二借父子兄弟尚生怨恨隔阂,以表明臣子谏君之难。
C.选文二认为恶死乐生乃人之常情,远辱近荣为贤愚共求。
D.两文从不同角度阐述治国之道,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
10.君明臣贤,是古人关于治国的美好理想。请根据两则选文,谈谈如何做到“君明”与“臣贤”。
6.C7.D8.D9.C
10.(1)君明指君主善决壅。君主应隐藏自己的欲望,谨防臣子投其所好而施以蒙蔽;君主应节制个人欲望,避免这些欲望成为臣子壅蔽他的钩饵;君主无论静处还是做事,都应洞悉臣子的意图,警惕臣子施以蒙蔽的苗头。
(2)臣贤指臣子勇谏诤(争)。臣子应尽心履行辅君的职责,通过进谏,把君主引入正道,纠偏补错;但讽谏不能切中要害,所以臣子要敢于直谏。臣子应不避危辱,忠于君主,敢于直谏。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正确。句子意思是:欲望显现于此。
B.正确。句子意思是:有了蒙蔽要消除它。
C.“切:关切”解释错误,应解释为“切中”。句子意思是:含蓄的言辞就不易切中要害。
D.正确。句子意思是:要以最低贱的身份冒犯最尊贵者。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从。/介词,对于。句意:是从君主的喜好欲望产生的。/何况臣下对于君主。
B.代词,自己的。/副词,表诘问,难道。句意:君主不要显露自己的好恶之意。/难道能做得到吗?
C.助词,表停顿。/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句意:国君做到这些。/所以姑且迁就的人臣。
D.均为连词,表转折。句意: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获罪却不回避。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D.“并且不喜欢自身遭遇危险”解释错误。该句中“而”解释为因而;“爱”解释为“吝惜,顾惜”。句意:因而不顾惜自身的危险。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远辱近荣为贤愚共求”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夫不能谏则君危,固谏则身殆,贤人君子,不忍观上之危,而不爱身之殆,故蒙危辱之灾,逆人主之鳞,及罪而弗避者,忠也!”可知,贤臣君子不忍看到君主危急,因而会不顾惜自身的危险去蒙受危险受辱之祸,所以远辱近荣不是贤臣的追求。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君明”指君主善决壅。依据选文一“壅蔽之生,生于君之好欲也。盖欲见于此,则壅生于彼,壅生于彼,则乱作其间”可知,蒙蔽的产生,起于君主的喜好欲望,所以君主应隐藏自己的欲望,谨防臣子投其所好而施以蒙蔽;依据选文一“虽所好不同,同归于壅也;所壅不同,同归于乱也。故曰:‘人君无见其意,将为下饵’”可知,君主应节制个人欲望,避免这些欲望成为臣子壅蔽他的钩饵;依据选文一“其所以然者,将在乎静思其故,动防其微”可知,君主无论静处还是做事,都应洞悉臣子的意图,警惕臣子施以蒙蔽的苗头。
“臣贤”指臣子勇谏诤(争)。依据选文二“夫谏争者,所以纳君于道,矫枉正非,救上之谬也”可知,臣子应尽心履行辅君的职责,通过进谏,把君主引入正道,纠偏补错;依据选文二“若托物以风喻,微言而不切,不切则不改,唯正谏直谏可以补缺也”可知,讽谏不能切中要害,所以臣子要敢于直谏;依据选文二“今正言直谏,则近死辱而远荣宠,人情何好焉?此乃欲忠于主耳”可知,臣子应不避危辱,忠于君主,敢于直谏。
参考译文:
(1)臣听闻国家的祸患,在于臣子蒙蔽君主;蒙蔽的产生,起于君主的喜好欲望。欲望显现于此,蒙蔽就产生在那,蒙蔽产生在那,祸乱就发生其中,(这种情形)历代均有,可简要地说说。从前秦二世喜欢巧言谄媚的人,赵高就伪饰谄媚阿谀之语来蒙蔽他;周厉王喜好厚利,荣夷公就陈说搜刮财货的方法来蒙蔽他;殷纣王喜好音乐,师涓就创作颓废淫荡的音乐来蒙蔽他;周幽王喜欢美色,褒人就献上美艳的妻子来蒙蔽他。虽然他们的喜好各不相同,但都受到了蒙蔽;虽然他们受到的蒙蔽各不相同,但都引发了国乱。所以说:“君主不要显露他的好恶之意,否则就会成为臣下蒙蔽他的钓饵。”说的就是此意。
虽然如此,那么圣明的君主不是没有欲望,也不是不会被蒙蔽。只是有了欲望要节制它,有了蒙蔽要消除它。节制再节制,以达到消除欲望的目的;消除再消除,以达到消除蒙蔽的目的。国君做到这些,要靠在静处时思考臣子的用意,行动时警惕臣子蒙蔽君主的苗头。所以听到美好的言辞,就要想到像赵高那样的谄媚之语来到了身边;见到厚利,就要想到像荣夷公那样的方法在自己面前陈述;听到新奇的音乐,就要想到像师涓那样的音乐在耳边诱惑;看到美色,就要想到像褒氏那样的美女在迷惑自己的眼睛。大概做到这样,怎么能不时时思虑,这些事,站立时仿佛就在眼前,行走时如同在身后。自然兢兢业业,一天比一天谨慎,让左右的人不知道他的喜好,即使有人想要蒙蔽它,难道能做得到吗?
(2)直言规劝,用来使君主步入正道,纠正偏差和错误,补救君主的错误。君主如果有了差错却无人补救,就会有害于国事;有害于国事,危及治国之道。所以说:“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却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辅助者呢?”扶助之法,没有超过劝谏的,所以姑且迁就的人臣,不能算是忠。
因此国家要兴盛,贵在有进谏之臣。如果假借外物以委婉劝谏,那含蓄的言辞就不易切中要害,不切中要害,就不能使君主改正错误,只有直言规劝可以弥补缺憾。《诗经》说:“柔亦不茹,刚亦不吐。”这就是直言规劝。《周易》说:“王臣謇謇。”说的就是直言进谏的意思。
既然这样,那么进谏就要吵扰他人的耳朵,违逆他人的心意,改变他人的兴趣,抑制他人的嗜欲,不这样,就不是规劝。即使是父子兄弟,尚且因此而产生怨恨或嫌隙。何况臣下对于君主,(地位)存在天壤之别,也无亲戚这样的关系,要以最低贱的身份冒犯最尊贵者,以最疏远的关系使最亲近之人疏远,谈何容易?厌恶死亡,乐于生存;以受困窘羞辱为耻,乐于得到荣耀和宠爱,即使是很愚笨的人也是知道的,何况士人君子呢?如果用正直之言进行规劝,那就是走近死亡和耻辱而远离荣耀与宠爱,就人的常情而言,谁会乐意呢?这都是要尽忠诚于君主而已。若不能直言规劝则君主危急,坚持直言规劝则自己危险,但贤臣君子不忍看到君主危急,因而不顾惜自身的危险,所以才蒙受危险受辱之祸,背逆君主的意愿,获罪却不回避,就在于忠心为君,就在于坚持正义。深思直言规劝之人所为之事,便会明白以直言来规劝君主的难处了。
202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解释: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
(二)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武王周公圣人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
(三)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取材于王安石《伯夷》)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适于义而已适:符合
B.与天下之诸侯与:赞同
C.不忍事之忍:愿意
D太公相之相:辅佐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伯夷、叔齐耻之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B.遂饿死于首阳山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
C.然后世不深考之是大不然也
D.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以待天下之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顾人之是非
不考虑别人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
B.夫岂有求而为哉
难道是(他们)有所求取才这样做的吗
C.而尤者,伯夷也
特别(怨恨纣王)的就是伯夷了
D.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于是就把百姓从困苦中拯救出来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10.王安石是如何批驳司马迁和韩愈对伯夷的评价的?请结合以上三则短文简要分析。(6分)
6.(3分)B7.(3分)A8.(3分)A
9.(3分)参考解析:假使伯夷不死,赶上周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岂止姜太公呢
“使”“烈”各1分,句意1分。意思对即可。
10.(6分)参考解析:
司马迁颂扬了伯夷叩马而谏、耻食周粟的义举。韩愈依据司马迁的记载赞颂伯夷守道不移。王安石认为司马迁是凭偏见独识记述的,并不符实,韩愈据此得出的评价也就不成立了。王安石引用孔孟之言,批评司马迁没有考察先贤的看法;推测是年事过高等原因导致伯夷未能归附武王,从而否定了叩马而谏之事;从伯夷坚持侍奉仁德之君推理他不可能不助武王。
评价1分,分析5分。意思对即可。
(一)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让叔齐做国君的继承人,等到父亲去世后,叔齐把王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于是(伯夷)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国君之位而逃走。在这种情况下,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礼遇年老而贤能的人,何不去归附他呢?等(他们)到达那里,西伯已经死了。周武王载着西伯昌牌位,尊他为周文王,向东方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向他进谏:“父亲去世还没有安葬就发动战争,能称为孝吗?身为臣子却要杀国君,能称为仁吗?”等到周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乱,天下人都归附周朝,但伯夷、叔齐却以此为耻,坚守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到首阳山隐居,采食野菜充饥。最终,二人饿死在首阳山。
(二)
读书人立身行事独特,符合道义罢了,不顾虑别人的赞誉或批评,都是豪杰之士,是坚定地相信道义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家人都批评他,仍竭力而行不迷惑的人很少;至于一国一州的人都批评他,仍竭力而行不迷惑的,大概天下只有一人罢了;如果到了全世界的人都批评他,仍竭力而行不迷惑的,那么千百年来只有一人罢了。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穷尽天地、穷尽万世也不顾虑(别人看法)的人。武王、周公是圣人,让天下的贤士和诸侯跟从他们,前去攻打殷纣王,未曾听说有人批评他们。只有伯夷、叔齐认为(他们)不该这么做。殷商灭亡后,天下人都归附周朝,伯夷、叔齐却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由此说来,难道是(他们)有所求取才这样做的吗?(是因为他们)坚定地相信道义并清楚地知道自己。
(三)
有些事情发生在千百代之前,古圣先贤已经把这些事说得详细清楚,可是后世(的人)不深入考察,仅凭借自己个人偏见和主观臆断,就提出某种说法,使事情失去了本来面貌,而学士大夫们信守这种说法不改变,会有这种情况啊,伯夷(的事情)就是这样。
关于伯夷,古代有孔子和孟子的论述。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愿屈心侍奉,为了求得他(所追求)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志受辱,来等待天下清平,所以称之为圣人。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伯夷拉住武王的马向他进谏,天下归周,但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还作了《采薇》这首歌。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伯夷写了《伯夷颂》。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特别(怨恨纣王)的就是伯夷了。(伯夷)曾经与姜太公听说西伯侯能够很好地礼遇年老而贤能的人,就打算去归附他。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想法,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等到武王奋然讨纣,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百姓从困苦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为什么呢?大概因为伯夷、姜太公都是当时年高德重的人,八十多岁了,本来就年事已高。从海边赶到文王的都城,算起来也有数千里远,从文王兴起到武王的时代,年头也不少于几十年,难道是伯夷想归附西伯侯愿望没等实现,就死在渤海边了吗?或是死在奔赴西伯侯的路上了?或是到了文王的都城却没有等到武王的时代就死了?根据这种分析来说伯夷(之事),这也就不会有(司马迁所说之事)存在的道理了。
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太公辅佐(他)终成大业,但唯独(有人)认为是不正义的,这个人哪里会是伯夷呢?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商纣为王,是不仁义的;武王为王,是仁义的。伯夷坚决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来等待仁义(的君王)能够出现。(后来出现了)仁义的武王,(伯夷)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处于何种境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说得详细清楚,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主观臆断使得事情失去本来面目。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周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岂止姜太公呢!
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
平山在丰陵之北三里,今杭郡守杨君温甫蚤岁尝读书其下。丰人之举进士者,自温甫之父佥宪公始,而温甫承之。温甫既贵,建以为书院。曰:“使吾乡之秀与吾杨氏之子弟诵读其间,翘翘焉相继而兴,以无亡吾先君之泽。”于是其乡多文士,而温甫之子晋,复学成有器识,将绍温甫而起,盖书院为有力焉。
温甫始为秋官郎,予时实为僚佐,相怀甚得也。温甫时时为予言:“平山之胜,耸秀奇特,比于峨嵋。望之严厉壁削,若无所容,而其上乃宽衍平博,有老氏宫焉。殿阁魁桀伟丽,闻于天下;俯览大江,烟云杳霭;暇辄从朋侪往游,其间鸣湍绝壑,拂云千仞之木,阴翳亏蔽。书院当其麓,其高可以眺,其邃可以隐,其芳可以采,其清可以濯,其幽可以栖。吾因而望之以‘含远’之楼,蛰之以‘寒香’之坞,揭之以‘秋芳’之亭,澄之以‘洗月’之池,息之以‘栖云’之窝。四时交变,风雪晦暝之朝,花月澄芬之夕,光景超忽,千态万状。而吾诵读于其间,盖冥然与世相忘;若将终身焉,而不知其他也。今吾汩没于簿书案牍,思平山之胜,而庶几梦寐焉,何可得耶!”
既而某以病告归阳明,温甫寻亦出守杭郡。钱塘波涛之汹怪,西湖山水之秀丽,天下之言名胜者无过焉。噫!温甫之居是地,当无憾于平山耳矣。今年与温甫相见于杭,而亹亹于平山者犹昔也。吁,亦异矣!
岂其沉溺于兹山,果有不能忘情也哉?温甫好学不倦,其为文章,追古人而并之。方其读书于平山也,优游自得,固将发为事业以显于世。及其施诸政事,沛然有余矣,则又益思致力于问学,而其间又自有不暇者,则其眷恋于兹山也,有以哉!温甫既已成己,则不能忘于成物,而建为书院以倡其乡人。处行义之时,则不能忘其隐居之地,而拳拳于求其志者无穷已也。古人有言:“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温甫其仁且知者欤!又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温甫殆其人也,非欤?
温甫属予记,予未尝一至平山,而平山岩岩之气象,斩然壁立而不可犯者,固可想而知。其不异于温甫之为人也。以温甫之语予者记之。(取材于王守仁《平山书院记》)
解释:亹(wěi)亹:谈论动人,不知疲倦。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温甫既贵贵:显贵
B.将绍温甫而起绍:继承
C.风雪晦暝之朝晦:月末
D.而建为书院以倡其乡人倡:激励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丰人之举进士者B.翘翘焉相继而兴
温甫之居是地有老氏宫焉
C.温甫时时为予言D.岂其沉溺于兹山
其为文章则又益思致力于问学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无亡吾先君之泽
从而不丢弃我们先辈的恩泽
B.望之严厉壁削
平山看上去悬崖峭壁,势如刀削
C.吾因而望之以“含远”之楼
我于是能够在“含远”楼远望
D.予未尝一至平山
我不止一次到过平山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家三代人读书成名,他们的成功都有赖于平山书院的荫庇。
B.平山自然人文之美兼具,在此间读书可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
C.在看来,钱塘和西湖之美当可慰藉杨温甫对平山的思念。
D.在文末借写平山巍峨的气象,表述对杨温甫为人的赞美。
10.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今吾汩没于簿书案牍,思平山之胜,而庶几梦寐焉,何可得耶!
11.第三段画线句“温甫其仁且知者欤”是对杨温甫的评价。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这样评价的依据。(5分)
6.(3分)C
7.(3分)D
8.(3分)D
9.(3分)A
10.(4分)参考解析:
现在我淹没在案卷公文里(被案卷公文所淹没),思念平山的美景,大概只能在梦中见到了,怎么能实现呢?
“汩没”“胜”“庶几”“何可……耶”各1分。句中有其他理解错误及表述不当之处,酌情扣分。
11.(5分)参考解析:
认为杨温甫既“仁”且“知”,是因为他能“成己”“成物”。
成己,即成就自己。杨温甫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施展抱负,有所作为;杨温甫为官后,依然向往在学问方面提升自己。
成物,即成就自身以外的一切外物,成就他人。杨温甫为官之后,兴建平山书院,激励乡人读书成才。
总体说明1分;具体解说“成己”“成物”,各2分。意思对即可。
附录:文言文译文
平山在酆陵以北三里的地方,现在的杭州郡守杨温甫,早些年曾在平山下求学。乡人中有中进士的,是从温甫的父亲佥宪公开始,接着温甫也中了进士。温甫显贵后,建了一个书院,说:“让我们同乡中的青年才俊,和杨氏家族中的子弟在这里读书,使他们不断取得好成绩,从而不丢弃我们先辈的恩泽。”因此他们同乡中出了很多文士,温甫的儿子晋,也学而有成,很有一些器识,他也将承续温甫而有所作为,大概书院起了很大的作用。
温甫最初任秋官郎(刑部侍郎),我在那时实际上是他的僚佐,我与他相交很是投机。温甫经常对我说:“平山的美景,其山峰高耸,秀丽奇特,可以和峨眉山相比。看上去这山悬崖峭壁,势如刀削,好像容纳不了什么;实际上山上边是宽广平坦又极开阔的,还有一座道观在那里。殿宇楼阁威武雄壮奇伟瑰丽,天下闻名;在山上可俯瞰大江,烟波浩渺,云雾飘飘;有空时就和朋友们一起到山上游玩,那里声如雷鸣的水从绝谷中流出,山上古木参天,直通云霄,阴翳蔽日。而书院正好在山脚,书院很高可以向远处眺望,它的深远适合人归隐,那里花香可以采摘,水清可以洗濯,山幽可以让人在那里歇息。我于是能够在含远之楼里远望,在含香之坞里藏身,在秋芳之亭中舒展四肢,在洗月之池中洗濯内心,在栖云之窝里歇息。一年四季,天气交相变化,风雪阴沉的早上,花月澄芬的夜晚,光影变幻,千态万状。我在这里吟诵读书,沉醉其中,忘却世间万相;如果一辈子呆在这里,我可以不管别的任何人事。现在我淹没在案卷公文里,思念平山的美景,大概只能在梦中见到了,怎么能实现呢?
后来我因病回到阳明山,不久温甫也到离开京城到杭州任郡守。钱塘江波涛汹涌怪异,西湖山水秀丽,天下人说是名胜之最,一点也没夸大。唉!温甫住在这个地方,应该对离开平山没有什么遗憾了。今年和温甫在杭州见面,说到平山时,他仍和从前一样十分动情。这点就让人奇怪了!难道他是沉溺于这座山,真的是不能忘情于它吗?温甫勤奋好学,不知疲倦,他写文章,追随古人,风格与他们相仿。当他在平山书院读书时,心情平和,悠然自得,原本就想发扬读书所得,干大事来扬名于世。等到他步入仕途,处理政事时,便显得游刃有余了。政事之余,他又更加想着致力学问,可是又很少有闲暇的时候,那么他如此眷恋这座山,是有原因的啊!温甫已经成就了自己,但他也没有忘记成就别人,因而将书院在平山建立,来激励同乡文士。做仁义之事时,却未曾忘记隐居的地方,怀着诚恳的心情来实现自己的志向,永不知止。古人说:“成就自己,是仁;成就他人,是智。”温甫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有仁义有智慧的人吧!古人又说:“隐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施行仁义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我只听过说这话,没见过实现这话的人。”温甫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不是吗?
温甫嘱托我为平山写一篇记,可我从未去过平山,可是平山那种巍峨的气象,悬崖峭壁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我可以凭想象知道的。它与温甫的为人没有什么不同。我把温甫跟我说的话记下来。
2023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下学期综合练习(二)语文试题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1)言者,以谕意也。言意相离,凶也。乱国之俗,甚多流言,而不顾其实,务以相毁,务以相誉,毁誉成党,众口熏天,贤不肖不分。以此治国,贤主犹惑之也,又况乎不肖者乎?惑者之患不自以为惑,故惑惑之中有晓焉冥冥之中有昭焉。亡国之主不自以为惑,故与桀、纣、幽、厉皆也。然有亡者国,无二道矣。
夫辞者,意之表也。鉴其表而弃其意,悖。故古之人,得其意则舍其言矣。听言者以言观意也,听言而意不可知,其与桥言[1]无择。
(取材于《吕氏春秋》)
解释:桥言:乖戾之言。
(2)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其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讷也;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起于上所以导于下,政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具矣。
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噡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圣王起,所以先诛也,然后盗贼次之。盗贼得变,此不得变也。
(取材于《荀子》),
解释:居错:举措。党:直言。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二道矣道:主张、措施
B.其与桥言无择择:区别
C.其辩不若其讷也讷:言语迟钝
D.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属:类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此治国B.贤主犹惑之也
听言者以言观意也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
C.夫辞者,意之表也D.听言而意不可知
不好言者下也言而非仁之中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惑惑之中有晓焉
所以会在困惑之中悟出事物的道理
B.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
发起于下面用来效忠上面的,是建议补救
C.不先虑,不早谋
不能事先考虑,不能早做打算
D.口舌之均,噡唯则节
说起话来很动听,言谈或多或少很适当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言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使人不能分辨贤人与不肖之才。
B.人的真实想法比言语表现重要,要注重言语背后的内涵。
C.能否辩小事,揭头绪、遵名分,是圣人和士君子的区别。
D.因为用心不同,君子善辩有益,小人善辩则容易迷惑人。
10.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概述君子为什么要论辩。(6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6.(3分)A7.(3分)A8.(3分)C9.(3分)C
10.(6分)解析要点:
(1)言能达意,言辞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君子论辩能使听言者真正了解思想。(2)言语影响国家治乱,君子论辩能澄清思想,使君主不惑。
(3)君子论辩是行仁的表现,论辩内容符合仁义,对社会有引导、补救的作用。(4)君子论辩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将仁义思想合理表述出来,能抵消小人奸诈夸饰的言辞的负面影响。
2023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练语文试题
2.(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荀卿论
苏轼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吾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肾动脉介入栓塞术后护理
- 学校督导工作总结
- 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总结三篇
- 语文培优补差反思5篇
- 大学生职业规划(15篇)
- 防火课件教学
- 课件运行环境
- 工行金融知识宣传
- 技术人员的工作总结范文
- 助理的实习报告范文锦集六篇
- 材料科学-相场模拟简介ppt课件
- 水利机械台班费用定额
- 托班一日生活情况反馈表
- 关于企业重组业务的税收政策解读与研究--企业特殊(免税)重组的条件
- ××35千伏输电线路施工方案
- JGJ_T231-2021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标准(高清-最新版)
- 交通工程精细化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
- 镜片加工知识之四研磨
- 乒乓球中的力学原理PPT课件
- 激光原理与激光技术习题全解(北工大)
- 中央空调设备运行管理方案课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