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阅读_第1页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阅读_第2页
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阅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1读懂古诗——直接间接,找准路径复习任务掌握读懂古诗的直接路径(标题和情语)与间接路径(作者、注释和试题)。全国甲卷《画眉鸟》《画眉禽》宋代欧阳修/文同七言绝句咏物诗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唐代王勃五言律诗送别诗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宋代魏了翁宋词节令诗新高考Ⅱ卷《送别》唐代李白古风送别诗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读懂古诗的直接路径——标题和情语(一)读标题,挖信息标题,通常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其蕴含的信息有:根据下列标题,挖掘其蕴含的信息。标题蕴含的信息白下驿饯唐少府(1)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2)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3)苦笋(4)赠别郑炼赴襄阳(5)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6)特别提醒规避读标题的误区①《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体裁类型。②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能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③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将进酒”等。(二)抓情语,明主旨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紧紧抓住,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捷径。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半部分,尤其是尾句,还有词的下片。有时,作者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中的“哀”字。当然,诗中所谓的“情语”并不都是诗人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够通过抓“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类型阐释示例显性词语指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如“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隐性词语①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却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词语叫“景物语”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点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②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二字,将作者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例题】请找出下面这首诗后两句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显性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隐性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悔将少妇对让夫君长年征战求取功名的做法的悔恨和自责之情表达了出来。(2)忽将登楼时的兴冲冲到因柳色想起丈夫而生伤感的这种情绪变化,传达得淋漓尽致。活动二掌握读懂古诗的间接路径——作者、注释和试题(一)联作者,知人世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了解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题目会提供相关注释,有的因为是名家名篇则不再加注,需要考生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二)读注释,明暗示【要把注释当成正文来读!】诗歌后面如果有注释,则注释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知晓这些信息,会对读懂诗歌有直接的帮助。注释作用介绍作者,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暗示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的深层原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和相关诗句帮助读懂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链接他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三)借试题,巧理解高考古诗鉴赏第1题是选择题,它对读懂诗歌的帮助极大,所以要把握好选项特点:①四个选项一般是按照诗句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②信息量大,包括内容、情感、语言、手法、主旨等丰富信息;③只有一个错误选项,并且大多是在细节上设误。总之,如同文言文阅读内容概括分析选择题一样,选项有75%的内容是正确的。抓住它们,再加上自己的阅读理解,读懂诗歌便已成竹在胸。【例题】(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佛教讲经的集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2、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课时2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复习任务能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把握诗的诗句含意与内容主旨,并能提炼其哲理启示。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主旨概括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表面上是理解诗评,实质上是理解句子含意新高考Ⅱ卷《示儿子》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诗句含意理解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主旨概括知识图要活动一理解句意,筛选信息(一)理解句子含意(2019·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2、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二)筛选提取信息(202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①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3.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活动二概括主旨,提炼哲理(一)概括主旨(2022·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任务。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2、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②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二)提炼哲理(2020·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2、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巩固练习】(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偶题三首朱熹其一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②。其二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整幅帛巾束首,称为幅巾,是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底处:何处。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中,“堆”字形象描绘出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用词生动传神,蕴含喜爱之意。B.第一首中,诗人终日闲游山前,自在之余却也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D.两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着笔虽然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发人们积极的思考。2.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往往蕴藏着做人治学的道理,诗人看云而有思,临水而感怀。请分析两首诗各自阐述的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目。读书(其二)法式善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条渐苍莽。此理木不知,木乃遂其养。我读古人书,辄作古人想。掩卷了无得,心中时怏怏。忽然古明月,照见天怀朗。前境所造非,后境改观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八句侧重说理,后八句现身说法,由理入情,展现了诗人读书时的所思所感。B.五、六句描写树叶在露水的滋润下旺盛而繁茂,而青翠的枝条渐渐呈现出萧条的景象。C.“忽然”用词精妙,凸显出诗人在读书过程中由“怏怏”到开阔明朗的心境变化。D.末尾将“前境”与“后境”对比,揭示读书或许能使人改变看法、呈现新貌的道理。2.本诗前八句运用比喻托物明理,给人以读书的启示,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