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精品试卷PAGEPAGE1江苏省无锡市2022年秋学期高一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历史一、选择题1.在甲骨文中有商王向上天祈祷丰收的记录,“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这则材料可以论证()A.商代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B.商代农业生产方式C.商代社会迷信色彩浓厚 D.商王践行民本思想[答案]B[解析]“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即商王命令“众人”进行协田活动的记载。协田,一般认为是指在土地上进行集体耕作。因此,这则材料可以论证商代集体耕作的农业生产方式,B项正确;王权和神权相结合,指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要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材料无法体现王权和神权相结合,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商代社会的迷信色彩浓厚,排除C项;民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下图为侯马盟书中的一片。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时用毛笔写在玉片上的约信文书,既包括加强宗族内部团结以打击敌对势力的内容,也有其他卿大夫宣誓效忠赵氏的誓约等。该盟书反映东周时期的政治现象是A.文明精粹,铁制工具广泛使用 B.诸侯争霸,诸侯国数目减少C.礼崩乐坏,卿大夫专权夺利 D.文化繁盛,甲骨文已相当成熟[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时用毛笔写在玉片上的约信文书,既包括加强宗族内部团结以打击敌对势力的内容,也有其他卿大夫宣誓效忠赵氏的誓约”可以看出,春秋晚期,作为大宗的赵鞅需要借助盟誓拉拢群臣来维护统治,说明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卿大夫专权夺利,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铁制工具使用情况,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知诸侯国数量增减情况,排除B项;仅从“侯马盟书”不能看出东周时期文化繁盛,甲骨文已相当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
3.陕西凤翔发现的秦君陵寝规模巨大,1号陵园即达20万平方米,是已发现的先秦墓葬中最大的。据此可以推断()A.秦国变法效果显著 B.秦朝百姓不堪重负C.秦国国君权力集中 D.秦人民风纯朴剽悍[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秦君陵寝规模是先秦墓葬中最大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率先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君权力集中,可以动员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型工程建设,C项正确;秦国墓葬规模比其他诸侯国大说明秦国权力集中、社会动员能力强,无法直接推断出其变法效果或百姓负担情况,排除AB两项;秦国墓葬规模巨大无法说明秦国民风淳朴剽悍,排除D项。故选C项。4.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这样评价秦代的一项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竞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分封制的推行 B.郡县制的形成 C.秦朝面临危机 D.贵族政治衰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可知该时期废除了分封制。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而分封制下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形成,同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与秦朝面临危机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非强调的是贵族政治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5.汉武帝时期,曾经走马灯一样地换了13任丞相,其中除一人在汉武帝托孤时留任外,其他12位丞相被免职的有7人,有5人因犯罪自杀或被下狱治罪。被免职的7个人中也有2个人是非正常死亡。该历史现象说明()A.汉代推崇法家思想 B.皇帝权威不断加强C.中枢机构已经异变 D.西汉政治腐朽黑暗[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汉武帝时期,丞相更换频繁或不得善终的现象,说明了汉武帝时期,丞相权力遭到削弱,皇帝权威不断加强,B项正确;汉武帝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排除A项;丞相更换频繁的现象,不代表中枢机构发生异变,排除C项;汉武帝更换丞相说明君权强化,而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并不腐朽黑暗,排除D项。故选B项。6.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末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他们都体现了()A.顽固的忠君意识 B.昂扬的进取精神C.烈强功利思想 D.浓厚的宗法观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司马迁、霍去病、张骞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体现了昂扬进取的斗志,给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B项正确;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未涉及忠君意识,排除A项;“烈强的功利思想”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7.据谭其骧先生估计,从4世纪初期到5世纪中叶约160年间,北方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南迁,南方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来自北方。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疆域开拓 B.社会环境动荡 C.南方得到开发 D.人地矛盾突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从4世纪初期到5世纪中叶,可知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所以这一时期北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社会环境动荡,南方相对安定,B项正确;当时是因为北方动乱,并不是国家疆域开拓到南方,排除A项;南方得到开发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C项;人地矛盾突出,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8.十六国时期,前赵、后赵、前秦、前燕、南燕等都有学校,其学生从数百到上千人不等。后秦之主姚兴,让儒生在首都长安立学教授,诸生自远方而来的成千上万。石勒、苻坚、慕容就、姚兴等君主,都有亲临考校、黜陟任用的记录。作为对比,东晋的国家学校不过百十学生,而且时有时无,管理松散。这一现象突出体现了()A.少数民族的汉化 B.统治者以德治国C.文化重心的北移 D.南北民族间交融[答案]A[解析]从本题题型看,这是要选出本质。十六国时期,前赵、后赵、前秦、前燕、南燕等是少数民族政权(前凉、西凉、北凉、北燕、东晋等是汉族政权),从材料信息中等得出本质结论是:少数民族君主尊崇汉文化,本质上了少数民族的汉化,A项正确;南北民族交融,只是影响,与题型不符合,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以德治国,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少数民族统治者重视汉化教育及东晋国家学校发展不好,不能得出文化重心在哪里,排除C项。故选A项。9.唐代诗人杜荀鹤在其《送蜀客游维扬》诗中写道:“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扬州)景物胜西川。青春花柳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诗中维扬的繁华主要源于()A.江南农业技术进步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统一封建国家建立 D.水路通道南北贯通[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推动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其中扬州处于得天独厚的位置,助推了其经济繁荣,D项正确;农业技术发展仅是一方面,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B项;统一封建国家建立是在秦朝,排除C项。故选D项。10.“在这个体系内,中原农耕区与周边四方形成了王朝地域的内外结合,这已超越了农耕区域的单一构成,构建了新型的王朝模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这一新型王朝的是()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答案]A[解析]秦朝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广大,中原农耕区作为王朝立国的核心,是支撑王朝的本土腹地,其周边地区则多系游牧和半农半牧地区,形成王朝的次级外缘地带,已超越了农耕区域的单一构成,构建了新型的王朝模式,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最早”,排除BCD项。故选A项。11.唐朝时人们把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士子称之为“一品白衫”、“白衣公卿”。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说:我这一生富贵过人,但是却有三件终身都感到遗憾的事情,其中第一件就是没有进士及第。这说明唐代()A.进士科地位突出 B.察举制影响广泛C.价值观逐渐功利 D.门阀制彻底瓦解[答案]A[解析]根据“我这一生富贵过人,但是却有三件终身都感到遗憾的事情,其中第一件就是没有进士及第”可知,科举考试中进士科地位突出,A项正确;唐朝实行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进士科地位突出,并非强调“价值观逐渐功利”,排除C项;D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2.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实行的主要原则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该制度()A.强调“舍地税人”宗旨 B.主要推行于唐前期C.反映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与租庸调制相适应[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与两税法有关,体现的是“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的转变,C项正确,排除A项;两税法推行于唐中叶后,排除A项;两税法的背景之一是均田制瓦解,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税制租庸调制也走向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13.在敦煌壁画中菩萨的形象一开始是男性,深目高鼻,留着小胡子;之后变成了女性,体态婀娜,仍然是深目高鼻;再到后来变成了身材丰腴、脸庞圆润的中原女子形象。敦煌菩萨形象的变化反映了()A.外来宗教本土化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C.儒家思想宗教化 D.中土名僧西行取经[答案]A[解析]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敦煌壁画中菩萨的形象高目深鼻的胡人形象变成看珠圆玉润的中原女子形象,这种变化说明外来的宗教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外来的宗教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儒家思想宗教化,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外来的宗教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与中土名僧西行取经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14.北宋元丰年间,官僚制度从原来的二府制变成了“三省+枢密院”的体制。也就是说,原来的宰相机构中书门下分成了三个部门: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这样的设置()A.与唐代三省制一致 B.政务运行更为高效C.制衡方式更为严密 D.中央集权日趋强化[答案]C[解析]官僚制度从原来的二府制变成了“三省+枢密院”的体制,原来的宰相机构中书门下分成了三个部门: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使三省相互制衡,从而加强君主专制,C项正确;北宋元丰年间实行“三省+枢密院”的体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三省相互制衡,不利于提高政务运行效率,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15.“这些民间儒学流派致力于经典的简化,如编撰《四书》而为科举制度的教材,大批撰述修身和教育的论著,从文人的精神修炼一直到底层的蒙养读本,与各种族规家训等人生指南,纷然并呈。”这些民间儒学流派的努力意在()A.推动儒学世俗化 B.突出思辨色彩 C.使儒学成为主流 D.提倡个性自由[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知,儒家学派致力于儒家思想为教育、人生价值观及基层管理等方面服务,说明儒学流派的努力意在推动儒学世俗,A项正确;理学突出思辨色彩,排除B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主流,排除C项;材料与提倡个性自由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6.元代行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元代这样做()A.体现出蒙古族对汉文化了解甚少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违背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 D.促进了民族交融进入高潮[答案]B[解析]根据“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山川边界……”可得出元代行省的设置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与体现出蒙古族对汉文化了解甚少无关,排除A项;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划分遵循了犬牙交错的原则,排除C项;材料与民族融合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7.清朝末年,孙家鼐在龙兴寺题联: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郡昔钟天子气;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作者描述的历史人物()A.废除了宰相制度 B.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C.开创了奏折制度 D.设立辅政机构军机处[答案]A[解析]材料是对朱元璋人生经历的描述,其中朱元璋为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了宰相制度,A项正确;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是在明成祖时期,排除B项;奏折始用于清朝顺治年间,以后普遍采用,在康熙年间形成固定制度,排除C项;军机处是在雍正时期设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8.早在明洪武年间的严格海禁时期,“缘海之人往往私下出番贸易香货”,某些官员也不顾禁令,以权走私。上述材料意在说明()A.海禁政策名存实亡 B.明朝政治黑暗腐败C.民间贸易并未断绝 D.官府独占海外贸易[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缘海之人往往私下出番贸易香货’,某些官员也不顾禁令,以权走私”可知当时明朝官方虽然严格海禁,但民间依然存在走私贸易的现象,C项正确;海禁政策名存实亡,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虽然海禁,但民间贸易并没有断绝,无法由此的出明朝政治黑暗腐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海禁之下,民间贸易并未断绝,没有说明是官府独占海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19.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市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B.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现C.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D.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棉布”等等,可以看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形成了很多专业化的生产市镇,体现了生产的专业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规模的不断扩大,排除A项;明清时期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根本性转变”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20.19世纪20年代,魏源在编纂《皇朝经世文献》一书中,特别设置了“塞防”和“海防”的内容,不仅考虑了“东南边海”的防备,也考虑了西北边疆的控制。据此可以推断()A.清朝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B.部分士人已有近代边疆概念C.列强觊觎导致边疆危机 D.关注世界大势已然成为潮流[答案]B[解析]魏源在《皇朝经世文献》一书中,“不仅考虑了“东南边海”的防备,也考虑了西北边疆的控制”,表明魏源已经有了近代国家的“边疆”意识,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清朝政府的统治危机,也无法体现列强觊觎我国边疆,排除AC项;材料强调的是边疆概念,并非强调关注世界大势,排除D项。故选B项。21.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政府与世界诸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三类国家关系:一是传统朝贡关系,如朝鲜、越南等国属于这一类型;二是传统互市关系,如日本等国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近代条约关系,西方侵略者都属于这一类型。由此可见,当时中国()A.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B.传统朝贡体系受到冲击C.近代外交理念完全确立 D.仍然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与清政府建立近代条约关系,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外交体系,B项正确;材料体现清政府外交体系的变化,没有强调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外交理念完全确立,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22.鸦片战争后十年间,银钱的兑换比例从一两白银1800文变为2000文,米价反而下降了一半。该现象从侧面反映出()A.自然经济解体 B.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C.阶级矛盾激化 D.列强的资本输出加剧[答案]B[解析]据材料看,鸦片战争后十年,虽然银贵钱贱在继续,但米价下降了,从侧面反映出大量农产品投入市场,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阶级矛盾尖锐,排除C项;甲午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加剧,排除D项。故选B项。23.1867年同文馆增添了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矿物学、冶金学、机械学、解剖学、生理学、国际法、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但又将这些学科统归入“天文算学”的名目之下。此举意在()A.宣扬中体西用 B.构建学科体系 C.推动教育进步 D.减轻变革阻力[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旨在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根据材料可知,同文馆虽然大量增设西方学科,但是又将这些学科统归入“天文算学”的名目之下,凸显的是中体西用思想,A项正确;材料与学科体系、推动教育进步及减轻变革阻力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24.1898年9月19日,康有为会见日本外相伊藤博文,告知光绪帝所处的困境,请求他从国际局势的危机角度说服慈禧太后赞成变法。在会谈中,两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连谈了3个多小时。这说明()A.维新派的不成熟 B.日本支持中国变法C.维新变法已失败 D.变法缺乏社会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康有为会见日本外相伊藤博文,告知光绪帝所处的困境,请求他从国际局势的危机角度说服慈禧太后赞成变法。”可得出维新派寄希望于日本的支持,是自身不成熟的表现,也是对帝国主义认识的不清,A项正确;日本并不支持,排除B项;9月21日变法才结束,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缺乏社会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25.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各省在没有丧失主权、治权的前提下,与各国友好合作共保东南、长江流域各省的和平与稳定,严格禁止义和团以任何方式南下,各国也承诺不在上海、不在长江流域登陆、用兵。这反映出()A.南北分裂趋势明显 B.东南各省联系紧密C.列强侵华方式转变 D.清朝统治根基动摇[答案]D[解析]根据“东南各省在没有丧失主权、治权的前提下,与各国友好合作共保东南、长江流域各省的和平与稳定,严格禁止义和团以任何方式南下,各国也承诺不在上海、不在长江流域登陆、用兵。”可得出这是东南互保,反映出清政府中央权威的削弱,统治根基动摇,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南北分裂,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东南地方诸省与中央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列强侵华的方式仍然是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26.有学者这样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也就是说它对为什么实行暴力有所考量。”该学者意在强调()A.革命目标不明确 B.革命方式的妥协C.革命过程理性 D.革命结果不彻底[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辛亥革命在实施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可以看出,材料强调了辛亥革命的推进富有理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目标,排除A项;材料反映辛亥革命过程中理性实行暴力手段,无法体现革命方式的妥协,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辛亥革命结果不彻底,排除D项。故选C项。27.1913年7月13日民国政府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宣布,凡是清朝“保护兴业各法令”,对于民国国体没有抵触的,仍然适用,要求各省民政长提倡工商业,对所有路、矿、林、垦、蚕桑、畜牧以及工艺场、厂以及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可见,民国政府A.继承了晚清政府的大政方针 B.旨在收回列强控制的经济权益C.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D.注重工商业发展的连续性[答案]D[解析]民国初年,北京政府不仅要求各省提倡工商业,还下令保护和维持所有路矿林厂及商办公司,前清不危及国体的“保护兴业各法令”仍然适用等,说明民国政府注重工商业发展的连续性,D项正确;民国政府在国体等方面与晚清政府不同,并没有继承晚清政府的大政方针,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外交政策,不能说明民国政府要收回列强控制的经济权益,B项错误;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与“(政府要求对)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等不符,C项错误。28.五四期间的学生领袖罗家伦从切身经历出发,感受到了“五四”前后的变化。“五四”前大家多谈“受了多少压迫,经了多少苦战”,“五四”以后则“形势大变,只听得这处也谈新思潮,那处也谈新思潮;这处也看见新出版品,那处也看见新出版品”。这反映出“五四”运动()A.挽救了民族危亡 B.推动了民主革命转型C.推动了思想解放 D.影响了反帝运动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形势大变,只听得这处也谈新思潮,那处也谈新思潮;这处也看见新出版品,那处也看见新出版品”,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人们更多谈论新思潮、新事物,C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爱国运动,但并没有挽救民族危亡,排除A项;五四运动之后民主革命的确发生了转型,但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没有体现转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而是思想解放,没有体现反帝运动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9.据1926年12月国民党广东省执行委员会各部工作报告可知,当年广东省国民党员中农民党员约占40%,工人占20%,学生占25%,商人不足10%,其他军警法政、自由职业者所占比例极低。这说明国民党()A.革命策略发生变化 B.北伐事业成效显著C.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模仿苏联党建方式[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广东省国民党党员中农民和工人占比较大,说明国民党在广东开展工农运动效果显著,“扶助农工”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革命政策发展变化,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国民党党员成分的变化,无法说明北伐战争的成效,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是1927年秋收起义后***探索出的革命道路,排除C项;国民党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政策,并未模仿苏联***的建党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30.在国共分裂后,托洛茨基宜称中国革命已经跌落到了低潮期,所以要采取一项谨慎的和平渗透政策。但是,斯大林却坚持说中国正经历一个革命高潮,故完全应当开展武装活动,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这说明中国革命()A.服从于苏联领导 B.需要依照苏联模式C.急需探索新道路 D.已开始走自己的路[答案]C[解析]大革命失败后,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走向有着不同的看法,说明的是此时中国革命急需探索新道路,C项正确;材料与服从苏联领导、照搬苏联模式无关,排除AB项;此时尚未开辟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31.1938年7月12日,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发表了关于基督教的文章,认为“中国的基督教徒,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者”,还特别提出“基督教青年会团结了许多青年,成为中国青年中一种重要的组织。”该文章的发表意在()A.宣扬宗教信仰自由 B.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D.积极实践人民战争路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以及“基督教青年会团结了许多青年,成为中国青年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文章的发表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抗日,也就是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重点是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没有体现宗教信仰自由,排除A项;建立反法西斯同盟是在1942年,由国民党代表中国去参与建立,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体现实践人民战争路线,排除D项。故选B项。32.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后增设了“计划部”,列为各处室之首,并立即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等重要经济建设计划。国民政府采取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筹划经济建设,做好抗战准备 B.设计进攻方案,积极围剿红军C.制定经济计划,谋划北伐战争 D.规划撤退西南,建设西南后方[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状况的知识。九一八事变以来,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国民政府经济发展与备战相结合,目的是筹划经济建设,做好抗战准备,故选项A正确;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增设了“计划部”是为了筹划经济建设,并不是设计围剿红军的方案,选项B错误;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选项C时间不符,排除;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才逐渐内撤,故选项D时间不符,排除。故选A。33.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强行以200:1的比率将华南和华中地区的日伪货币兑换成法币,而比较适当的兑换率应该是此比率的一半。该现象说明()A.以战养战策略失败 B.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C.民众财富遭受掠夺 D.国民党已经失去民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国民党强行以不恰当的比例兑换民间的日伪货币,这是公然以政府权力掠夺民间财富的表现,C项正确;以战养战策略是日本侵华的策略,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民政府掠夺民间财富,无法由此得出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排除B项;国民党已经失去民心,说法不符合史实,只能是说国民党这一做法会造成其慢慢失去民心,排除D项。故选C项。34.“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该文字所述的历史事件()A.标志着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B.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发展方向C.意味着剥削阶级在中国的消亡 D.完成中华民族最深刻社会变革[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描述的是中国人民开始当家做主,所以这是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A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完成中华民族最深刻社会变革,排除BD项;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依然存在,排除C项。故选A项。35.1951年下半年院系调整工作开始,到1953年底,院系调整基本完成。经过院系调整后,全国共有高等院校182所,如表是各类型院校的数量分布。据如表可知此次院系调整()学校类型综合大学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农林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语文院校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少数民族院校其他数量1438312964815431A.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 B.建立完整国民教育体系C.完全摒弃旧中国教育经验 D.彰显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和数据可知,到1953年底,工科、师范及农林院校显著增加,这主要是为了国家工业化培养人才,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A项正确;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排除B项;完全摒弃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与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6.“.(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变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新中国的这一“创造”()A.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B.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C.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中国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B项正确;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是政党制度,排除A项;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项;这是地方制度,不是基层民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37.1964年4月,在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时,国家计委提出的投资顺序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但不久后投资安排顺序变成了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其原因是()A.大跃进的影响 B.国民经济调整 C.国际形势紧张 D.“四化”目标提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1964年4月,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投资顺序发生了改变,又把重工业放在了首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当时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与苏联关系破裂,与美国的关系也没有缓和,整个国际局势非常紧张,把重工业放在首位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国防建设,C项正确;大跃进是1958年开始的,从1960年底开始已经对其进行了调整,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是在1960年底开始,这一时期由于经济调整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才会在三五计划里把农轻工业放在首位,排除B项;“四化”目标提出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8.1991年3月2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的社论。文章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同志开始懂得: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这篇文章()A.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成为共识 B.利于推动思想进一步解放C.标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受邓小平“南方谈话”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91年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区分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对于当时人们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思想的束缚有巨大影响,B项正确;成为共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改革的阻力很大,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后,排除C项;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排除D项。故选B项。39.从1999年到2005年,全国人大共制定、修订与贸易有关的法律20件,国务院制定和修订行政法规47件。在3948项行政审批项目中,取消1195项。其出发点是()A.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 B.大力推进财政税收改革C.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D.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国人大共制定、修订与贸易有关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和修订行政法规,其出发点是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与贸易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并非吸引和利用外资,也不是财政税收改革,排除AB项;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排除C项。故选D项。40.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已超过美国;2019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跃居世界第一,已超越美国,同年,中国的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已达到了美国的0.66。这说明我国()A.基础设施世界领先 B.教育经费逐年增加C.科研水平实现飞跃 D.综合实力超过美国[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国专利申请、高水平论文发表同美国的对比情况来看,进入21世纪初后,我国的科研水平实现显著的飞越,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基础设施、教育经费情况,排除AB项;综合国力超过美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41.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材料二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的折射、透镜》章末测试卷含答案
-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上、下两册)教案
-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 高一化学第二单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讲物质的分类练习题
- 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重点中学高考化学押题试卷含解析
- 2024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2024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课时作业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 2024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第11课包身工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特色篇七普通坐标图与统计表格练习含解析
- 总部考核减免申请书模板
- 幼儿园幼教集团2025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 2024年考研管理类综合能力(199)真题及解析完整版
- 六年级下册【默写表】(牛津上海版、深圳版)(英译汉)
- 北京外企劳动合同范例
- 《护患沟通》课件
- 2JaneEyre简·爱-英文版-英文版
- 电子海图模拟系统需求说明
- 2024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书课件全集
- 招标代理机构选取投标方案(技术标)
- 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分子机制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