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三次测评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三次测评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三次测评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三次测评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三次测评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三次测评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尚书》记载,禹曾向皋陶请教如何做到诚信。皋陶说:“谨慎自身,思虑深远。依次与九族亲戚敦厚,使众贤臣勉力辅佐,由近及远,还要知人善任,使民众安居乐业。”禹拜谢认同。这一记载表明A.儒家文化形成于上古时期 B.禹的成功缘于他知人善任C.诚信蕴含浓厚的家国观念 D.私学是贵族主要求学途径2.关于汤武革命,荀子认为,“汤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也。”韩非子则说,“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这表明A.汤武革命成为反抗暴君的象征 B.法家韩非子旨在维护专制统治C.历史解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D.历史观点会因史料不同而相异3.徐锡龄《熙朝新语》载:“苏州长间门外南滚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开始形成一批繁荣的商业市镇B.苏州成为徽商晋商主要活动区域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为繁荣D.苏州居当时对外贸易的中心地位4.日本明治维新通常被视为一场改革,但也有人说它是一次革命。说它是革命的主要依据是A.爆发了武装倒幕运动,事实上出现了统治权力的转移B.日本经济发展,成为亚洲首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C.推动了社会进步,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发展工商业,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体制5.迈尔斯教授说:“伯里克利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薪水,以及大规模的向公民发放赠品和赏金制度……这些恶习使劳动变成一种不体面的行为。破坏了节俭,助长了懒惰”材料表明伯里克利的此项改革A.扩大了雅典公民参政的机遇 B.助长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狭隘性C.影响了雅典城邦财富的积累 D.削弱了雅典民主的美徳和力量6.《人民日报》评论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评论的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不结盟运动D.“上海五国机制”7.伴随近代报刊业的蓬勃发展,近代广告事业也日渐兴起。如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申报》上的两则广告及其广告词。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近代民族轻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B.广告为促销而巧妙迎合社会需求C.女性成社会消费主体而受到关注D.民族工业因外国资本挤压而衰落8.历史上某一时代农民的处境为:“必须负担力役和实物租税,不能任意迁徙或从事其他行业。耕种时由地主提供农具、种子、牲畜,农民无法自行决定作物种类,也不得任意在地主的池塘中捕鱼,森林中打猎。”这里的农民是生活在A.二世纪初的雅典 B.十一世纪的法国C.十六世纪的中国 D.十八世纪的英国9.如图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部分)》,对该作品艺术风格的描述最为恰当的是A.阆风游云千万朵,惊龙蹴踏飞欲堕B.劲健而不失飘逸,舒展而不失沉稳C.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D.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10.1930年代的中国,各色各样的国货运动进展得如火如茶,1934—1937年四个国货年更是被冠以“妇女国货年”“学生国货年”“市民国货年”“公务员国货年”等不同主题。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迫切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愿望 B.民众爱国觉悟得到较大提高C.大力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民族企业遭受经济危机冲击11.1936年7月,美国记者斯诺访问了延安后,把共产党人描述成俭朴的爱国者,而国民党人则是腐败的不可信教者。他的妻子在比较国共两党时则更为坦率。她曾于1937年访问了延安,并把这次旅行说成是“一次发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和一群新的人类的旅行,这些人正在地球上最古老、变化最小的文明之心脏地带创建一个新世界”。斯诺夫妇这一认识A.促进了美国对国共态度的根本性转变B.颠覆了美国对中共政治形象固化认知C.验证了延安时期中共建设的蓬勃生机D.切断了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政治支持12.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A.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13.唐代在遇到重大复杂的军国大事,御前会议和宰相会议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时,往往由皇帝指令或宰相请求,召开百官决策会议。据此可知唐代A.决策机制趋于完备 B.政权架构呈现民主性C.政治运行严谨高效 D.专制皇权具有开明性14.有学者评论近代某条约:“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15.第五十六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于2020年2月14日至16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主办方发布的《2020年慕尼黑安全报告》,将“西方缺失”设定为会议主题。按照主办方的说法,“西方缺失”是指一种被广泛感受的不安,这种不安源于“西方”持久目标的不确定性和“西方”共同立场的缺失。导致“西方缺失”的内部因素是A.“反自由主义”浪潮兴起 B.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C.西方国家实力差距的缩小 D.新兴市场国家的不断崛起16.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A.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B.社会经济的发展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D.等级制度的解体17.二战后西方历史研究中开始采用计算机技术对选民登记、税单、病历记录、藏书目录等“史料”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视角也从传统“政治史”转向社会生活、家庭结构、经济生活等方面。历史研究的上述变化A.取代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 B.保证了历史研究的客观性C.体现不同学科间融合趋势 D.根源于新发现的“史料”18.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核心是A.世袭制度 B.家族制度 C.宗族制度 D.宗法制度19.唐朝“侍老”制度规定,对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赋役俱免;八十岁以上者,给予一名“侍丁”在其身边照顾,免其赋役。这说明唐朝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 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D.统治者重孝道治天下20.下图为“天花在新大陆传播路线图”。在西欧殖民者登.上美洲之前,美洲从未有过天花病毒。1521年到1527年,中美洲拥有800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与南美洲600万人口印加帝国先后被西班牙数百人的队伍征服了。18世纪美洲本土印第安人几乎丧失殆尽:对此推论合理的是A.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B.三角贸易导致疫情C.先进必定战胜落后 D.疫病终结商业革命21.英国首相卡拉汉在1976年说:“我们以前认为可以通过花钱来解决衰退,可以通过降税和政府消费来增加就业。我可以诚实地告诉你,这个选择已不存在。”这反映了A.自由放任政策符合英国的现实 B.资本主义国家取消对经济的干预C.经济滞胀导致凯恩斯主义失灵 D.政府将提高税收和开支应对危机22.东汉光武帝时规定,对被察举的茂才和孝廉,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一规定A.打破了士族垄断选官的局面B.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C.增加了全国学子出仕的途径D.扩大了地方政府选官权力23.19世纪50年代,买办已成为中国社会上引人注目的一种职业。60年代后,随着外商洋行的急剧增加,买办队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到20世纪初,买办的总人数可能已经超过了10万人。据此推知A.传统义利观念被抛弃 B.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加剧C.新社会阶层得到发展 D.传统经济结构受到了冲击24.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呼吁:“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当时新中国A.初登国际舞台 B.恢复联合国席位C.加入世贸组织 D.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5.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分科取士:“前代选用,省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这评价认为科举制A.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B.是对汉代察举制的否定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26.某历史学家认为:“□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从小亚细亚的一块附庸领地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对有关地区和国家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应该指的是A.罗马帝国 B.蒙古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27.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这反映了章学诚主张的史学家之“德”应A.尊重史实,客观求是B.追求成为“良史者”C.立足建立天人间联系D.描述历史事件的全貌28.2012年7月7日,成都人民公园“川军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前,幸存川军老兵及川军后人在纪念某事件75周年,这一事件是A.卢沟桥事变 B.皖南事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29.观察如图,该漫画所反映的情景最早可能出现在A.鸦片战争后的广州 B.洋务运动时的天津C.“新政”期间的北京 D.进入民国后的上海30.《尚书·洪范》载有“帝赐大禹九畴”等内容。汉代学者通常将“帝”视为天帝,将此解释为“天帝赐天命于禹”:宋儒则认为“帝”就是“帝尧”(即“尧”),将此解释为“尧禅王位于禹”的儒家道统典故。这一变化反映出宋儒A.着力构建君主重德文化 B.更加注重张扬历史传统C.特别重视皇权合法传承 D.力图揭示历史本来面目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材料1936年2月,西班牙人民阵线在大选中获胜,成立了以左翼共和党人为首的共和政府,并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这引起了西班牙法西斯势力的仇视,并发动反对共和政府的叛乱。30年代的法国全国上下都不希望再一次发生世界大战,对战争充满了厌恶。德意已开始积极地支持佛朗哥叛军,如果法国仍然向西班牙共和政府提供援助,那么西班牙内战就很可能升级成一场整个欧洲的冲突。法国想通过“不干涉”政策为其它国家做好榜样,以此希望德国和意大利也会循规蹈矩,这样就不会使战争扩大。法国实行“不干涉”政策后,使西班牙共和政府陷入了孤立,它得不到国外的援助,而佛朗哥叛军则能从德国和意大利获得大量的军事援助,最终内战以西班牙共和国的失败而告终。法国对西班牙的“不干涉政策”对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王利《探析法国在西班牙内战中的“不干涉”政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不干涉”政策的影响。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制定了相关的具体的方针与措施。编印了《防疫宣传大纲》、《防疫工作手册》等书籍,帮助群众解放思想,相信科学,破除速信。党和国家逐步摸索建立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应急反应机制,包括实行以预防为主、加强预防接种和预防注射.提高免疫率、建立疫情报告制度等。还开展了持续不断的群众性的大规模卫生运动,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扑灭各种病媒虫兽,改善环境卫生,消除疫病流行的外在诱因,减少和防止疫病的发生。一系列的卫生运动,对于改善堿乡环境卫生、消灭疫病、移风易俗,都有着良好的促动作用。鼠疫、天花、霍乱以及其他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相应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人民群众因疫病造成的死亡和损失也日趋减少,从而有力推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事业。-----摘编自洪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疫情与国家应对》(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建立初期疫情防控的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建立初期疫情防控的历史意义。33.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60年,左宗棠在为曾国藩“捉刀”而作《复陈洋人助剿及采米远津折》:“驭夷之道,贵识夷情……此次款议虽成,中国岂可一日而忘备?河道既改海运,岂可一岁而不行?如能将此两事妥为经通,无论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一二,页五七至五八材料二:1863年,左宗棠《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局势而言,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至自造轮机成船……外国多方阻挠,乃意中必有之事,见在英国领事等屡以造船费大难成,不如买见成船为便宜,此即暗中使坏之一端……惟赖朝廷坚持定见,不为浮言所惑,则事可有成,彼族无所挟以傲我,一切皆自将敛抑。自强之道,此其一端。”——《左文襄公全集·书牍》第9卷,第59页材料三:1884年,左宗棠听说广东某些乡绅聘请“深明艺事者”来教育子弟时,大加赞扬说:“此风一开,则西人之长皆吾人之长,不但船坚炮利,可以制海寇,即分吾华一郡一邑之聪明才智物力,敌彼一国而有余。行之数年,各海口船炮罗行,并可随时分拨,协济人力物力,互相通融,处处铜墙铁壁,以守则固,以战则克,尚何外侮之足虑乎?”——左宗棠《艺学说帖》(1)由材料一可见,左宗棠、曾国藩等人因何而产生洋务思想的?(2)归纳上述材料中左宗棠的思想主张。(3)综合上述材料,你怎么看待左宗棠的洋务思想?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皋陶诚信行为的做法由自身推及到国家和社会,说明诚信蕴含着浓厚的家国观念,C正确;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A排除;B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私学的兴起是在春秋时期,D排除。故选C。2、C【解析】

作为儒学代表的荀子肯定了汤武革命是“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作为法家代表的韩非子则认为“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这些不同的认识表明历史解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故C正确;荀子认为汤武革命是反抗暴君的象征,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法家韩非子旨在维护专制统治,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史料的不同,故D错误。3、C【解析】材料信息“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等反映了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为迅速,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是解题的关键。4、A【解析】

说明治维新是一次革命的原因是1688年倒幕派爆发了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使统治权力转移到天皇手中,通过明治维新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故答案为A;BCD都是明治维新即改革的影响,不能说明治维新是革命的主要依据,排除。5、D【解析】

材料是对伯里克利的公职津贴制的批判,认为这种行为会主张懒惰,削弱了雅典民主的美德和力量,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6、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万隆会议为切入点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能力。此题只要抓住题中的关键词“亚非人民”就可轻易得出结论:万隆会议,因为其他几个选项中涉及到的国家都不止亚非国家的范围,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万隆会议7、B【解析】

两则广告均用时髦女性或明星形象代言产品,同时“三星”花露水作为国产品牌被告知在“洋货铺”可买,是在利用近代社会人们的崇洋心理;“哈德门”作为外国品牌,特别强调“中国制造”,有意迎合近代国人的爱国热情,故选B项;材料显示,图5广告词是国产化露水的广告,图6则是外国香烟品牌“哈德门”,故排除A项;利用女性代言产品并不能说明女性是消费主体,特别是香烟,故C项错误;图5为国产品牌,故D项错误。8、B【解析】

十一世纪的法国处于封建制庄园制下,农民比奴隶自由,但是依然受到一些政治经济限制。故B正确;二世纪初的雅典处于奴隶制时代,收获的劳动果实完全归主人所有,不存在须负担力役和实物租税,排除A;十六世纪的中国农民享有比这多的自由,农具、种子、牲畜一般是自己的,农民能自行决定作物种类,排除C;十八世纪的英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农民具有自由,排除D。故选B。9、C【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颜真卿”、“《多宝塔碑(部分)》”及图片文字可以判断出该书法风格属于楷书,因此C正确;A是对草书书法风格的描述,排除;B是对隶书书法风格的描述,排除;D出自曹植的洛神赋,是对洛水的一源位叫做宓百妃的神灵的外貌的一段描写,排除。故选C。10、A【解析】

材料显示,1930年代,社会特意设置不同主题的“国货年”以增强人们使用国货的意识,意在推动国货的发展,反映了处于内忧外患中的中国迫切需要发展工商业,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众爱国意识的高涨,并不能体现民众爱国觉悟提高程度,爱国意识不等于爱国觉悟,排除B;国货年涉及的是消费领域,而经济建设围绕的是生产领域,排除C;经济危机的冲击多表现为失业、商品滞销等,D与题无关,排除。11、C【解析】

根据“一次发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和一群新的人类的旅行,这些人正在地球上最古老、变化最小的文明之心脏地带创建一个新世界”可知,斯诺夫妇认为延安具有进取精神,展现出蓬勃生机,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斯诺夫妇的认识,无法体现美国对国共的态度,排除AB;D不符合史实,排除。12、A【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公和三省六部制度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三公九卿中有六卿专门处理皇室事务,此时皇室事务尚未从政府部门剥离,到三省六部制度阶段,则完全与皇室事务无关,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中的“朝议”制度,已经可以集思广益,故B项错误;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只是表面现象,不能说明古代政治具有现代属性,故C项错误;明朝废宰相后六部才直接隶属于皇帝,与题干时代不符,故D项错误。13、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唐代在遇到重大事务时需要集体决策,凸显的是专制皇权下的开明性,D正确;A错在“完备”,排除;民主性的说法不符合封建专制的史实,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4、C【解析】

“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表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故C正确;ABD均无法体现“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排除。15、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西方缺失”反映了弥漫在西方内部的一种焦虑情绪——担心西方在急剧变化的世界格局中失去主导地位、关注欧美统一立场因正在生成的不同理念和利益取向而受到侵蚀、担心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被所谓“威权国家”势力“修正”,等等,故“西方缺失”的内部因素在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对欧美主导体系的冲击,B项正确;“反自由主义”浪潮反映的是各种民粹主义和国家主义,现“西方缺失”无关,排除A项;西方国家内部实力差距变化与“西方缺失”无关,排除C项;新兴市场国家崛起增强了“西方”共同立场,不利于“西方缺失”出现,排除D项。故选B。16、B【解析】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材料中“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可知明代户籍的变化是适应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的需求,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取士的范围,故A错。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与材料表达不符,故C错。D项史实明显错误,故错。17、C【解析】

二战后史学发展如计量史学,采用计算机技术对非传统意义的“史料”进行研究,拓宽历史研究的领域,体现不同的学科(计算机、经济学、人口学、统计学等)与历史学科的融合,C正确;A中“取代”表述绝对,排除;历史研究虽然借助计算机技术,但是研究者对材料的处理选取,结论的得出仍然带有研究者的主观性,排除B;这种历史研究改变的根源还是在于新技术手段的发展,这些“史料”也并非是新出现的,排除D。18、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核心是家族制度,传统的社会伦理、国家伦理皆可从家族推衍出来,因此B选项正确。世袭制度、宗族制度和宗法制度都是中国家族制度的具体体现,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9、D【解析】唐朝通过制度规定,重视对老年人的照顾,说明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故答案为D项。A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宗法制重视血缘关系,材料反映的国家制度没有以此为根据,不能反映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排除C项。20、A【解析】

病毒的传播、种族的灭绝,这些都是新航路开辟以来的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可得出全球化是把双刃剑,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三角贸易与疫情的关系,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疫病与商业革命的关系,排除D项。21、C【解析】

根据材料“1976年……以前认为可以通过花钱来解决衰退,可以通过降税和政府消费来增加就业……这个选择已不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年西方爆发世界新经济危机,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经济滞胀导致凯恩斯主义失灵,故选C项;“自由放任政策”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西方普遍采取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取消对经济的干预”,表述绝对,凯恩斯主义失灵后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各国纷纷通过减少干预来缓解经济危机,排除D项。22、B【解析】

东汉光武帝要求,被察举的人员只有经地方试用合格后才能被推荐到中央,这实际上为了选拔有能力的官员,这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故选B项;士族垄断选官指的是九品中正制,此时尚未出现,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增加对荐举人员的考察,并非增加了途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扩大地方选官权力的信息,故D项错误。23、D【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买办既是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进行经济活动的桥梁和帮凶,又通过自己的方式在瓦解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知,买办人数的大量增加说明了传统经济结构受到了冲击,故D项正确;传统义利观念被抛弃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资本输出的加剧,故B项错误;材料只说买办职业没有提及社会阶层,故C项错误。24、A【解析】

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周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A符合题意;B、C、D与材料无关。25、C【解析】

根据“至于齐隋,不胜其弊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可知,材料肯定科举制的作用,认为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材料“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强调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官员素质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科举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联系所学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分析解答。26、D【解析】

奥斯曼人是突厥人的一支,从中亚迁到小亚细亚,13世纪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在15世纪建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故选D;罗马帝国发源于意大利半岛,排除A;蒙古帝国没有地跨欧亚非,排除B;阿拉伯帝国起源于阿拉伯半岛,排除C;27、A【解析】

材料“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强调的是历史研究应该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历史,而不是主观臆断,A选项符合题意;追求成为“良史者”是史学研究的目标,B选项排除;立足建立天人间联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对历史事件全貌的描述,D选项排除。28、A【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的“2012年7月7日...纪念某事件75周年”即可判断出是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A正确。考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卢沟桥事变的爆发【详解】29、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早在民国建立以后,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中山装和旗袍,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时和“新政”时期,都不会出现售卖“中山装”和“新式旗袍”的现象,ABC三项错误。30、A【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在儒家的典故中,禅让的标准是德行,宋儒强调禅让实则是强调君主德行的重要,此即宋儒道统论的观点,故选A项;汉代学者和宋儒都是从《尚书》中寻找依据,只是解释不同而已,故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据材料可知,尧禅位于禹,是儒家建构的一种典故,并不一定更加客观,排除D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一战后法国实力被严重削弱;国内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对德意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对共产主义的敌视。(2)加速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失败;削弱了法国在欧洲舞台上的影响力;助长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欧洲局势进一步恶化,加速了二战爆发的进程。【解析】

(1)依据材料中“30年代的法国全国上下都不希望再一次发生世界大战,对战争充满了厌恶。”、“法国想通过‘不干涉’政策为其它国家做好榜样,以此希望德国和意大利也会循规蹈矩,这样就不会使战争扩大。”等信息结合所学从一战后法国实力的变化、国内和平主义思潮的盛行、绥靖政策、对共产主义的敌视等方面分析法国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原因。(2)依据材料中“法国实行‘不干涉’政策后,使西班牙共和政府陷入了孤立……最终内战以西班牙共和国的失败而告终。法国对西班牙的‘不干涉政策’对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结合所学从加速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失败、削弱了法国在欧洲舞台上的影响力、加速了二战爆发的进程等方面指出法国“不干涉”政策的影响。32、(1)特点:政府重视并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教育和预防;注重发挥群众力量;建立科学防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