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的伦理基础及其社会价值追求_第1页
宪政的伦理基础及其社会价值追求_第2页
宪政的伦理基础及其社会价值追求_第3页
宪政的伦理基础及其社会价值追求_第4页
宪政的伦理基础及其社会价值追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宪政的伦理基础及其社会价值追求摘要党政伦理是指宪政的正当性及其道德意蕴。宪政的正当性来源于人类个体固有的最高价值——人的尊严,宪政制度生存的正当性基础即在于它是保障人有尊严地生活。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实现,是人的各种本质力量的全面发挥,是人之生存所内在的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终极关怀是人类最终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和彻底解放所需要的最高关怀。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宪政伦理在社会维度所具有的道德意蕴就是人的解放,而在社会中保障人的应有权利则是人的解放的具体途径。关键词宪政伦理人的尊严人的解放人权从理论逻辑上分析,宪政伦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指,宪政所蕴含的内在的伦理意义和价值尺度是什么?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确立了宪政的最高价值,那么,顺理成章的推论就是,宪政除了有其一般的法律和政治行为的规范性之外,它一定还有其特殊的道德考量与伦理规范。进而言之,前一方面涉及的是对宪政本身的道德正当性的追问;后一方面则关乎人类政治生活与道德生活之关系的把握,以及关于这两大生活领域之知识系统的法学、政治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在现代社会,宪政作为一种政治体制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的切实可行的较好制度性安排。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为人类服务的产物,宪政制度的建立与运行必定有其内在的合道德性价值依据,也只有建立在这种价值依据前提下的宪政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本文通过对宪政的伦理基础的反思,旨在探究宪政伦理在社会这一维度所具有的意义及实现路径。一、人的尊严是宪政的伦理基础从伦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尊严’(humandig—nity)就是指人的尊贵和庄严;指人具有一种高于物和其他生命形式的,且令他人敬畏,独立而不可侵犯的身份或地位”。在西方,人的尊严的理念源远流长,它有着深厚的宗教和文化背景,并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古希腊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人的尊严的观念,但是在当时希腊人眼里,人是高于其他物种的有理性的动物。古希腊人是依附于城邦的,人只有在城邦的公共生活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但是在个人与城邦的关系问题上,思想家们不是论证城邦的普遍道德准则的重要性,而是试图论证个人的道德完善对城邦兴衰的重要性。因此,人作为一种比动物高贵的物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虽然这时没有一个妥当的词汇来表达人的尊严,但已经有人的尊严观念的萌芽。古希腊人的尊严表现为一种对卓越的追求、智慧的探索及对德性的拥有。在古罗马时期,人的尊严的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时的尊严不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所具有的理性及对德性和智慧的追求,而是被解释为人的一种外在的社会地位,并且这种观念在当时的公共领域中备受推崇。因此,在古罗马,尊严是个人权威、大度、庄严等德性的显示。在中世纪的黑暗时期,神权居于统治地位,人性受到压抑,人成为了上帝的奴仆,似乎没有什么尊严可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世纪没有人的尊严的观念。其实,尊严一词最初就具有浓厚的宗教因素,据统计,尊严一词在圣经中出现二百多次,在希伯来著作中则出现过数万次,其中心含义是“尊敬”,用于人、圣日及相关的事物;犹太法典《塔木德经》把人的身体看成是代表神性的肉体;在基督教神学中,人的尊严体现在上帝的三位一体中。而且基督教所宣扬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把人的自然平等上升到了生命创造意义上的平等,这意味着作为个体的人天生都应当受到尊重,任何一个个体自身都无权去剥夺他者的权利。这无疑是对每个人固有尊严的肯定。只是当时的神权思想强调上帝在世界中居于最高位格,因此,人的尊严最终归于上帝这一外在渊源。但是公元11世纪后,随着城市文明的逐渐发展,商业、手工业行会等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切要求当时的思想主流恢复尘世生活的声誉,使信仰能够与理性和平共处。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托马斯·阿奎那就试图将以实现现世幸福为旨归的亚里士多德思想与以追随上帝而完成人生之救赎的基督教道德理想融合为一个体系,尝试着让信仰之光与自然理性之光交相辉映。他认为,人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根本特征是具有理性,理性可以使人独立地自我规范、自我发展。人所拥有的这种动物所无法比拟的自治能力就是人的尊严所在。虽然在终极的意义上,他仍然认为信仰高于理性、神学高于哲学,但是他突出了人与动物相比的杰出地位,因为人被自然赋予了理性和语言,他可以通过推理和交流获得知识,获得发展,而且神恩的赐予只针对那努力实现自己自然禀性的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此时人的尊严已带有自然的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尊严回归人本身奠定了基础。经过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脱出来,虽然那时仍把人的尊严归功于神的恩赐,是一种外在尊严,但是上帝已经转生为人,或者说人把自身提升到了上帝的位置。这是一个实质性的进步。彻底将人类从受上帝支配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理性是人先天的认识能力,人通过理性来自己规定自己的目的,因此,人本身就是一道德主体,是自己的主人,不受制于任何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被看作是目的。人的存在就是目的,这是人的绝对价值。即人因为具有理性而成就了其伟大和尊严,而且人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原则上必须加以尊重。通过对人的尊严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到,人的尊严有着深刻的道德基础。人的尊严并非是由人类的思想与逻辑所证实的,它具有自身的先在性,它在本质上是与人同在的一种道德权利,体现着道德上的正义。而宪政体现着法律上的正义,并保障着道德上的正义的实现。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的尊严彰显出宪政的最高伦理价值。可见,宪政的正当性既不是来源于神,也不是来源于世俗社会本身,而是来源于人类个体固有的最高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尊严不是由国家或法律制度所创造或授予的,它所依赖的是人自身的主体性,所以,人的尊严是必须被获得的东西,它优先于国家法律所规定的所有权利。宪政国家并不能为人提供尊严,但可以保障人的尊严。宪政制度生存的正当性基础即在于它是保障人有尊严地生活。因此,人的尊严是宪政的伦理基础。事实上,西方宪政话语中的“人的尊严”一词早就已经完成了从日常语言到宪法文本条款的变迁过程。“人的尊严”成为许多国家宪法的最高价值。就实证法的发展而言,1937年爱尔兰宪法即在前言中载明“保障人的尊严”;1947年意大利宪法也规定了人的尊严作为私人领域经济活动的界限;而作为最完整的宪法规定的德国基本法的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人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自此以后,人的尊严作为宪法的最高价值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20世纪后半期各国制定的宪法文件贝马斯试图用交往取代劳动的核心地位,确立交往行动的合理化;后现代的代表福柯针对现代人的生存境遇,通过对“一致”和“普遍”的批判,提出了局部斗争和现代生存美学作为人的解放的方案。以上三种形态的解放虽然各自的合法性指向不同,但都反映了一个共同取向,即人类摆脱奴役,成为自由自决的、全面发展的主体。人的尊严作为宪政的伦理基础是把不同的人具有平等价值作为一个预设和起点,实际上是强调衡量宪政是否合法、正当须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对每个人的尊严加以承认和保障。人的尊严是社会性的价值要求和尊重要求,但不能仅仅理解为人类已经有的或已经是的东西,而更应理解为必须被获得的东西,是人类固有的价值、本质,人之为人的根本。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既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存在的价值基点。社会应使国家致力于保护每个人的尊严不受国家公权力及国家以外因素的侵扰,并催生每个人能有尊严地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让每个人在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及人类幸福的前提下能有尊严地发展每个人的潜能,贡献社会,服务社会。所以,人的尊严的主张不仅关心人的生物性存在,如吃、住、行等具体的、有限的事物的初级关怀,而且要求更进一步关注人的生存面貌与价值,即超出动物水平的具有无限性和终极性的精神上的关怀。因此,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实现,是人的各种本质力量的全面发挥,是人之生存所内在的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终极关怀是人对自己存在意义的探寻,它既是对人的生存命运的根本性关怀,也是全面性关怀,是人类最终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和彻底解放所需要的最高关怀。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保障人的尊严的社会意蕴或其社会价值诉求就是人的解放。三、保障人的应有权利是人的解放的具体途径解放的前提是存在奴役和束缚,解放的目的是使人类摆脱奴役和束缚成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主体。这在社会这一维度体现为对人的应有权利的保障。在社会中保障人的应有权利就是使人摆脱奴役,成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主体的具体途径,因此,就是对人的解放的诉求。英国法学家米尔恩认为,人权的存在和维护是社会生活之必需,没有人权就没有起码的社会生活。因此,作为保障人的尊严之社会价值的人的解放在社会中具体体现为对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人权的保障。只是,国家和社会对人权保障的层次是不同的。国家保障的主要是人的法定权利,而社会保障的是人的应有权利。这是与宪法的原则、宪政的精神相符合的。真正的宪政在于一种特定的精神上的追求,一种尊重与维护每个个体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因此,宪政的根本目标不仅是建构一种公民个人权利与自由最大限度得到实现的政治生活,而且还要建立一种人的尊严和价值得以实现的社会生活。从现代人权角度看,人权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多种分类。例如,从人权内容的不同性质看,可以分为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和社会权利等;从人权的不同主体看,可以划分为个人权利、集体权利和民族权利;从人权的不同保障内容看,可以分为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等。而从人权的实现和存在形态角度进行区分,人权可分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应有权利是指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从本来意义上讲,人权就是指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法律规定的权利不过是人们运用法律这一工具使人的应有权利法律化、制度化以使其实现能得到最有效的保障。所谓实有权利是指人们实际能够享有的权利。在一个国家里,法律对人的应有权利做出完备规定,并不等于说这个国家的人权状况就很好了。在法定权利与实有权利之间,往往有一个很大的距离。人的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之间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层次关系,三者的内容在很大一部分上是重叠的,但应有权利永远大于法定权利,法定权利永远大于实有权利,也正是在这种矛盾中,人权不断地得到实现。人的应有权利在法律没有给予确认和保障之前,它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例如在有的国家,妇女在法律上不具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但这不等于说妇女就不应该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妇女的人权是存在的,只是没有得到法律的肯定。可见,人权首先是人之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属于道德权利的范畴。人权的道德性表明,某个国家的法律没有规定的人权并不等于这些人权不存在。人权的许多内容是还没有受到法律确认的应有权利。人权的道德形态表明了人类对自由、平等、尊严的追求和向往,它是一种理想。理想是对现实的批判与规范。“人权的批判就是道德理想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是应有权利对实有权利的批判。从历史上看,尽管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政治倾向、宗教意识方面的某种程度的认同和与之相伴随的对现实的批判,从来是社会制度的已成立和改进的前提和动力,但没有任何一种认同和批判比人权来得更深刻、更彻底,从而像人权概念那样对现存的社会制度提出如此高的要求,构成如此强的冲击。”因此,人的应有权利同时也是评价和规范现实法律和社会制度的一个道德标准。现实法律和社会制度不能是怎样就怎样,它必须本身具有合法性,这种合法性就是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一个具有合法性的政治秩序,应该始终贯彻人权原则,以保障人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然而人类历史并不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以人为起点和目的,是所谓人性的生长、实现或外化的过程。相反,人类历史是人经常被当作工具或手段而不是作为目的来对待的历史。所以,只有把保障人权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原则,并借助社会强制力来保证实行,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社会制度,人的发展和完善这一崇高目标才能实现,从而有效地促进人类的进步。人权的道德性正是源于人的尊严,人要拥有生命权、财产权、健康权、诉讼权、自由权等的目的就是在于人要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杰克·唐纳德曾说:“人们并不是为了生活而‘需要’人权,而是为了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才‘需要’人权。”人权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