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标准_第1页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_第2页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_第3页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_第4页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需中历史课程标准

学习体会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宣陈其

一、篇中历史课程收草的背景

・(一)教学大纲时代的问题

・(二)改革的国内国际背景

教学大纲时代的不足之处

1、课程内容上,偏重政治史,没有把握好

政治史、经济史、社会生活史及科技文化

例。同时,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个崂。

2、课程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

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重视知识的灌输,

而忽略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感悟,

詹蠹窑繇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

3、没有处理好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

知识的衔接,没有构建出符合高中阶段学

习的历史课程结构。

4、传统的讲授法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注重知

识灌输,给学生思考、体验与感悟的空

间较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的体

现。

十年来我国历史教育砍革的新进展

•90年代以来,历史课程教育改革在我国

进一步深入。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与以往的大纲相比,试验大纲有了明显

进步。

•比如,它提到历史学“具有认识社会和教

育的功能”;对"提高国民的素质“有重

要作用;有助于学生“认清世界发展进程,

进一步了解国情”。基础知识方面,它强

调要学生“认识近代以来世界形成统一整

体的进程,近代世界格局的变化”。能力

培养上“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历史的

方法”;思想教育方面,增添了“科学的

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和养成“改革开放

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等等。

上诲初中历史教材

•学习世界史的目的.

•首先是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掌握人类怎样

从古代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的阶段和规律;

•通过学习历史活动主体一普通人民群众和伟大历

史人物的事迹,培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

献身真理的高尚情操;

•注重对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的介绍,

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力,强调科学技术如何作为

社会重要的生产力,推动人类历史的前进。

教育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的文化成

果,增强中国青少年为发展中国的精神文

明和物质文明的信心和力量;强调自古以

来,世界各国的文明是在互相交往、互相

影响中发展的。特别是哥伦布等人新航路

的开辟开辟了全球范围内人类交往的新时

代,并把世界联成一个整体。从世界各民

族和文明是相互依存的整体的角度,引伸

出当前的中国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友好往

来的道理。

北京1999年制订颁布了面向21世纪

的《历史课程标准》

•课程结构:

•它最新的最大胆的突破是在7-12年级构建了中国

史和世界史“融合一分部一融合”的课程结构。

在初中阶段(7・9年级)构建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相

互融合的新体系,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注

重学生先

历史图力疆翻整伊辔,*

年级)采用的是中外历史分部深化的体系。

乞髓翻饕飕蠹稣善常黑翳卜

文化史合编的新体系。

正确的国际意根

•它指出,历史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使学生认

识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树立民族

自尊心和自信心,

此外,它

还提到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

意识,继承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传统美

德。”

态度价值和观念”目标

•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分为

几个不同的层次,

•初中的教学目标是:开阔视野,能从中国

看世界,也能从世界看中国,具有对世界

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认同、尊重和宽

容的态度,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世界意

识。

北京高中世界历史

・11年级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在价值观和态度方面

的目的是:使学生明了世界发展趋势,顺应时代

潮流….以宽容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化,

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在12年级开设的《中外文化史》(选修)是要使

学生“热爱和尊重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遗产;

具有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对世界

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理解和尊重的

态度。”

新一轮课程改革

•1999年6月中旬,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以提高国民

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

重点,首要任务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培养

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奏主义新人”。他再次强

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在德育方面,他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

统和要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

育,等等。”为了体现教育“要面向世界”的宗旨。会

议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

rjfjm京,国TFTt“-XmZJtX-LrZ/LztriAlxP-tAZ-j今hzztYrtXr/、、/11Ll=F4I

坦觥羲明华县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

起来。”

•在这种新形势下,历史课无疑将在21世纪

里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帮助

学生认识世界、走向世界方面发挥更重要

的作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体现新的时代

要求,在以下几方面体现新意。对历史学

科的性质、任务、目标的表述至少体现这

样的思想:

•即“历史学科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在

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以面对21世纪的挑

战的总体目标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历史学科是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培

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国际意识培养,加强保持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尊重理解

其他文化传统和文明成果的意识,增强学

生在未来国际竞争、合作、交流中能力的

重要学科。”

改革的国际背景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欧美日各国纷纷加强了课程标准

的研究,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有一些共同之处。

如:加强历史课的公民教育性,不再单纯把知识学习

作为唯一目标,而是普遍关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个性的

发展、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国际视野的培养等。

从形式上看,各国的课程目标表述的更加清晰、详细、

明确,便于理解和操作。课程内容呈现出基础性、选择性

以及学术性知识与学生经验相结合的趋势。同时,课程实

施倡导史料研读与开展探究性学习等。

美国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教育

•合格的公民还必须具备世界的眼光。近十

几年来,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新格局的逐

渐形成,美国史学界开始告别西欧中心论

和“美国特殊论”的传统,强调学习世界

历史的意义。

•美国:

•大学一年级的文理学生必修一年的世界文明史。

某部大学世界文明史教材的前言写道:“我们非

常确切地意识到我们时代的伟大的戏剧性事件,

这就是欧洲时代的逝去和同时出现的亚非在世界

事务中的崛起。世界的相互影响日益增强,为了

理解这种相互影响以及它对今天公民的意义,必

须学习世界历史。

•这样,就能具备一个综合而真实的全球眼

光。在学习所有的地理区域和世界的主要

文明之后,我们就能意识到不同的民族认

同和各民族的独特贡献。但是我们还应强

调各文明之间的联系,因为正是这些联系

把多中心的世界史转化为不同的大陆、民

族和文明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

•最后,我们的立场是,既不赞扬也不诋毁美国文

明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而只是把它

当作世界遗产的一部分来处理。”

•另一部大学教科书也突出了东方文明,“特别是

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部有影响的中学世界史教科书也强调:“美国

文明只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许多其它的文明遗

产与西方的文明一样古老,甚至更加悠久。当代

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交往日益密切。美国

是一个由来自不同文明背景的人民组成的国家。

因此,要真正地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就有必要了

解世界史和不同的文明类型。”

在这种新思潮的影响下,新《标准》明确指出:

•“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现在的学生更需要对世界史和创

造了不同于美国的思想、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其他许多文

明国度进行全面了解。通过一部平衡的、范围广泛的世界

历史,学生们可以了解世界的多种文化以及所有文化中共

有的人类情感和存在的共同问题。学生们会由此养成通过

口」1E口口人士“的习惯,并且逐渐认识到,通过研究

懿叔I更好施了解自己…

・尤其重要的是,对世界多种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培育彼此宽

,.....................................国社

(反面的例子:不理解中国的历史国情、文化、感情--人权。吴宏达、李志

绥、奥运会申请、台湾、西藏、移民)

•L促进学生精神的发展(通过让学生欣赏历

里上人美的感就。口金字塔)理解为某种特殊的

事业作出牺牲的动机

•2.促进社会观念的发展: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

晶翻组畿居虑不同的政治结构(如民主的

•3.文:化的发展:通过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过程

史希其传圆的聂夙督填骞寻大量史料和对文化和

支正发展内涵豺不同解释。

通过历史学习促进学生的公民意诙

•历史在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方面有重要的作

•发展学生对历史的政治发明知识和理解:包括中

央和地方政府;特许权的发展议会制和其他形式

的政府,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为学生提供讨论英国和更广阔世界范围的社会

•发展学生的提问和交流技巧,特别是批判性地评

价和分析解释的能力

目本的历史教育

■1998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新的《学习指

导要领》,把国际化教育作为教育应解决

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以社会、地理、历史、

外语为中心的各学科中都加入相应的国际

化教育的内容,要求加强学生对日本历史

文化传统的理解和热爱,还要理解不同文

化,培养国际协调精神.历史教育在体现

其社会功能方面的目标的同时,还提出发

展学生的个性,并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方

法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

•90年代以来,世界史是高中社

会科教育内容的核心之一,日

本史在初中社会科的基础上进

一步加强。历史教育在培养

“公民素质”和“国际素质

“上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课程标准砍手的q标:

•培养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生存

的日本人的意识。

•-特别强调伴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让学生树立自

己是生活于国际社会中的日本人这一意识,并教

给他们在国际社会中主动生存的素质和能力是极

其重要的,并加深他们对祖国和家乡的历史文化、

传统和理解和热爱在广阔的视野内理解异文化,

培养国际协调精神。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在提高民族自4

心、自豪感的基础上,提高对不同民

族、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针

对国际化的发展,在以社会、地理历

史、外语为中心的各学科以及道德、

特别活动里,都加入了相应的国际化

教育的内容。

•在今后的国际化教育中,要改变从前那种

总是把目光朝向欧美发达国家的倾向,也

要多观注亚洲国家的问题。针对国际化的

教育针对国际化的发展:我们相应的教育

目标是:让学生在广阔的视野基础上理解

异置文化、培养无偏见地、自然地和不同

文化、习惯的人交流以及共同生活的素质

和能力。为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理解和祖

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为之感到自豪。

韩国:历史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

•第一,在小学社会科课本中有大量有关中国的

内容,无论是历史和地理方面都在篇幅上给中

国相当高的比例;

•第二,强调中、韩、日三国的关系,用大量篇

幅来说明韩、中、日是在历史、文化、风俗方

面相似并相互影响的国家,强调了儒家思想对

三国在风俗和意识上的影响,并指出友好邻邦

间相互理解和协助的必要性。

•第三,对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和影响给予

高度肯定。认为它不仅对韩国,而且对东

亚各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古代、近代、

甚至现代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对文明的

产生的论述中,首先叙述中国、印度、然

后才是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这种顺

序的编排很有突破性,体现了重视亚洲历

史,特别是近邻史的理念。

•另一本教科书高度评价扬了中国的唐朝文

化,认为“在东亚,中国唐朝在传统文化

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文化,使之发展为国际

文化。边国家都吸收了唐朝文化。结果

七八世纪时形成了[以]汉字、儒教文化、律

令体制、佛教文化等[为特征]的亚洲文化

”这种提法对中国文化的成就和影响

HO

评价是很高的,甚至中方的教科书还未使

用“文化圈”这一概念。

•箫瞰罐调匚靠‘屈

的相似性,指出特刀u口乂L|7匕人/|、,西方列强股

侵略下,两个民族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类似的命

运。

•第五,历史教育为现实和未来服务。韩国第七次

%

象,即中国“作为对21世纪亚洲地区和世界舞台

的政治、经济秩序,将是发挥巨大

里殴凰客工将是在韩国经济发展中

关素的鱼家。”

二、改革背后的新观念

(-)新的人才观

1.创新精神

2.实践能力

3.人文素养

4.历史意识

5.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

6.际视野

(二)新的教育观

1.数学过程中的角色楂换

2.被动接受型到主动参与型

3.过程与方法的提出

4.情感、感度、价值观

5.对探究燮学习的袈调

(三)新的教材观

•“圣经”VS“平台”?

•“教本”VS“读本”?

(四)新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1.传统马克思主义史学

2.西方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3.中国史学界的变化

三、,中历史课程标准和

教学大纲的对比

(一)指导思想不同

•教学大纲:以教师教学为中心

•明(确教学要求,提出了若干教学中要注意

的问题).

•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学习方

式的转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r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提高学生

的人文素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

康发展。

・攵n:滔修课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

(三)课程体余和内衮不同

•教学大纲一中国近现代史(必修)

•世界近现代史(限选)

中国古代史(限选)

■课程标准:三个必修

•六个选修

改革的突破口

1、知识体系的革命性重建

一模块与专题

—中夕卜合编

少数民族内容较少

(世界:主要是欧美

亚非拉内容很少)

2.课程体余的革命性重建

(1)课程体系的建构原则

•模块与专题

3个必修6个选修

•中外合编

平分秋色

3.知识内缘侧重点的重大调整

・主要是中国和欧美的内容

•中国自古至今在政治、经济、文化思

想方面的发展

・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

发展(世界史地位的提高)

•亚非拉内容较少

・中国少数民族内容较少

4o况察历史的视角有所变化

如: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

•2.美国1787年宪法

•3.法国1875年第三共和国的宪法

•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四)多样性、选择性、时代性

必修模块(3)选修模块(6)

时代性

教育理论的进步

历史学的进步

时代的进步

(五)课程目标的变化(三维)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的不同

・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基本知识能力

培养思想教育。

・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拓展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注重探究学习

•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与交流

课程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深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

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的理解

•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

创新的科学态度

•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六)课程内衮的不同

•教学大纲一中国近现代史(必修)

•世界近现代史(限选)

中国古代史(限选)

•课程标准:三个必修

•六个选修

(七)文本内来的不同

•教学大纲:教学目的

•课程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考试与评估

•研究性学习参考题目

课程标准:

•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

•设计思路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必修选修

•实施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指导性和操作性增强了

五、,中历史课程体

余的主要特点

1、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

生掌握知识、能力培养以及学会学习、学

会做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教师在“教”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2、淡化学科本位,以“模块”“专题”的形

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和有层次的课程

结构,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

发展而有个性的发展。

•设置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

•设定专题型的教学体系。

•3.高中课标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

破了以往的通史体系,构建了中外混编的专题型

教学体系。一方面有利于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

简单重复;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的提高。相关模块和专题的安排渗透了以下的一

些基本理念:

•1)在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学习目标上有相近的

教育价值。

•2)但是,同一模块内的各个专题之间内在逻辑联

系不够强。

4、提偈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学方式

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

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

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

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

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业评价的砍草,

更加注重学习过程

教学大纲中的评价分为教学评价、学习评价和

考试入考查,重点在于对学生历史知识、学习能

力技能及思想道德方面的考查,特别是强调了命

题要科学。侧重于定量方面。

课程标准强调定量和定性的相结合。特别是要

求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学习档案、历史习作、

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和考试),某种程度上削减了

考试的重要性。

6、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材一■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一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图书馆、

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

互联网等.强调了课程标准的核心地位,淡化

了教科书的作用。

六,对课程目标的理解

・1、“知识与能力”

•知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

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句题,包括

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

以史落展的整本脉络”。不再强调知识的

素统隹制莞整性

-d-一■4・b..t、、/-_t一・4Ika・一。八一、I.,.-•、4

•能力:“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经获取历

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苔、

比较、归纳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O多样性和实践性。重点是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

1)历史技能。包括操作技能(如绘制历史地图、

表格等)和心智技能(如: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

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分析、比较、归纳等等,

表述历史的技能等)

2)历史认知能力。两个层面:一是一般性能力。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等。二是学科

性认知能力。

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主要特点

1)知识与能力结构分类集中

(模块专题易于集中同类项)

2)古今中外集中

3)知识点的少与多

(知识点的专题整合与归纳、深化)

4)层次化的目标要求

2、过程与方法

体会和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强

调学习的主动性。

关健: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目的与学

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

的教学双边活动,促使学生在知识、认知

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形成和发展个

性的过程。

教师设计、引导学生的

学习过程尤为重要。

•注意:整体性(要把必修和选修作为一个整

体加以考虑,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一个时

序、内容和难易程度、内在逻辑等方面完

整的教学方案)、阶段性和个性化。

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过程中学会探究、思考,(独立思考、

积极探索)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与交流。

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

学习、探究学习

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变草?

改变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建立民

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调整和转变历史学习方式

3、情感忐度与价值观

•注意与“教学大纲”中的“思想教育”的联系与

区别。

•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

•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塑造健全的人格

•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的理解

•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

•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坚持强调民族性和爱国主义教育

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对祖国的热爱

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现上面,需要特

别注意:

强调文化多样性和宽容性

多源性多元性

开放、宽容的世界意识

六、关于课程内衮

•必修和选修相结合

•模块和专题相结合

1、必修课程

“通过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

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

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

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

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初内衮侧重点的调整

•中外混编

模块与专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块)

•主要是中国和欧美的内容

••中国4古至今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

的发段

••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发根

(世界史地住的提高)

•・亚非拉内衮较少

•・中国少数民族内衮较少

主要特点

•强调问题的探究性

・淡化学科的系统性

七、面临的问题

与困惑

(一)割裂的队重复

1.政治经济文化

2.专题之间没有明显的历史逻辑和知识

逻辑

3.内容多有重复

(二)初中、,中课程的衔接问题

初中:不追求学科体系的

完整性;内容和概念

大量删减

高中:专题化专业化

鸿沟(gap)

(三)通史与专题史的关系

(1)一定历史背景中的专题

横向[background]

中国、世界;政治经济文化

•纵向[context]

・来龙去脉

变化与延续

(change&continuity)

(2).专题史与通史功能和特点的差异

•专一性:不可能面面俱到

•主要解决本专题的问题

•探究性:专题史体例为探究活动

•提供了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避免处理通史的教法

・原来通史中的基础知识点在专题史下主要是为

说明本专题(单元)而服务。

•视角和侧重点发生了变化。

(3)“静态”还是“动态”?

•“历史化”一传承变化联系发展

-一一定将制度文献等置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如:1.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随

时代的发展变化

•-2.把罗马法的变化发展与罗马国家的发

展联系起来

•3.科技文化(文学作品诗词戏曲绘画

•(音乐作品等)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人类历史

发展的作用

(4)必需知根内参的缺失

■初中课程的“低幼化”表现(初中课标22)

■初中课标对世界古代中世纪历史内容规定得很

少,对一些重要欧洲国家的产生发展简要过程及

各自特点没有任何交代,导致学生们对诸如英国、

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国等欧洲重要封建国家

的产生没有任何了解。由于对欧洲封建社会的总

体特征所知甚少,就很难理解高中课程中这些国

家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由来,更谈不上它们之间

的异同,同时使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成为真空中发生的事情。

初中课程中的中古亚欧文明

•特点:以点带面红线穿珠

•亚那:日本大化改新穆罕默德的主要

•没(有朝鲜的内容)

•西欧

•以查理•马特改革为例,了解西欧封建

等级制度的樽点.但缺少西欧主要封建

国家形成的内容.(P.22)

为了对某个专题能够有较深的探讨,多采

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力求

在典型事件或领域作更深入的阐述和更具

示范性的探究,使学生能在史料、史识等

方面有更深刻的感受和更大的收获,这需

要学生对历史的基本线索有一个大致的了

解。

(1)必修1内衮分析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

•的建立;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必修1基本思路:

1、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及其时段性政治

发展特征为基本内容

9个专题以各自不同的时代性内容共同

构成了人类历史的政治画面。(强调专题在

反映人类政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代表性和

学习专题的整体性特征)

•2、坚持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整体性原则

•3、以贴近时代和有所侧重的原则

(2)必修1学习百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

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

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

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

本规律。”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搜集历史

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

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

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

评价与解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

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

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

想。”

必修2课标内衮分析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形成和发展;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今世界经济

的全球化趋势。

必修2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中外经济

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

•能力、过程与方法:学会搜集、整理和运

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

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

济发展模式,并对基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

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

济发展造势,.培养露斐粤会主义现

建设而奋斗区g

•(从经济角度认识基本国情、中国选择社会

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了解世界其他

国家和民族对世界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形

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必修3课标内卷分析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必修3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

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

人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

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

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类思想文

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

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

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

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选修课程

•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

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选修课目标

1.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六个模块都是绕有兴趣的历史专题:改革思

想与实践一特别涉及到英美法等著名思想家的实

践,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过程;战争与和平;

著名历史人物、历史的奥秘、文化遗产。

内容集中、具体、生动、深入,易于激发起

学生对历史探索的兴趣。

2.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拓宽了

必修课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领域的内容,并且可以加深对必

修课内容的重温,加深理解。

改革(政治)

民主思想与实践(政治)

战争与和平(政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

历史的奥秘

文化遗产荟萃

3.为进一步的历史学习打下初步基础

如《探索历史的奥秘》一册中,由瞿林东先生亲

自执笔的《历史与历史的重现》一个单元,深入

浅出地讲了四个问题:

(1)区别两种不同的历史

(2)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

(3)研究历史的方法

(4)历史学的社会功用

O

一、体班普通,中教材特点

教科书走住要准确

1.明确定位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的基础性质。主要对象是全国广大

城乡的高中学生;教学内容的深度

和难度考虑具体国情、充分照顾地

区差别。

2.教科书注意理性探索和思考,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初中学习的基

础上,获得对历史更深刻的认识,

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注意初中与离中课程的衔接

初中:不追求学科体系的

完整性;内容和概念大量

删减

高中:专题化专业化

鸿沟(gap)

三、突出历史教科书特性

•⑴课文主体(宋体字)要求

・文风:平实稳妥一气呵成

•叙述:要详略得当

•论从史出

・不空发议论

・避免随意性

2、尽量处理好通史与专题史的关系

牢记是一定历史背景中的专题

横向[background]

中国、世界;政治经济文化

•纵向[context]

・来龙去脉

变化与延续

(change&continuity)

3.尽量变“静态”为“动态”

•“历史化”一传承变化联系发展

•将制度文献等置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如:1.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随

时代的发展变化

•2.把罗马法的变化发展与罗马

•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

•3.科技文化(文学作品诗词戏曲绘画

•(音乐作品等)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人类

历史发展的作用

0、加强引导和指导

•例L课本中添加了很多建议性的学习指导。

如“单元导语”:包括本单元内容的概括

介绍。使学生在开姆本单元的学习时,就

能抓住携心问题,瑙蠢强了学习的目的性。

•例2.每课开始的导入框内,内容适合高中

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与课文内容

舞鬟系褊髓舲

利籍翻第醺魏蒲粤作用,

O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品1P..•触

制相结合的制度.秦汉开始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中央

集权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的特色.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

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行,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习要点】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奉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从汉至元中央柒权制度的发展

□明清时期时龙奉制达到师峰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学习建议】

建议同学们结合中国地域江陶.民族众多的杼点,从地理'政治.历史等多种学

科馀合学习的角度,来认仪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比较中外古代政治制度的异同.

如有条件.建议叁现历史博物访和文物古选,以增加对政治制度演变的感性认iR.

同时「解我国古代历史的辉煌成就.感受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

这是我in永远不能忘却

的历史场面——1842年8月

290,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

军舰“皋华丽”号上.开中国

近代不平等条约先例的《南

京条甄》就在此时此处签

字.看背图片上侵略者那趾

高气物.盛气凌人的样子,仿

沸听到了当年英国外交大臣

帕麦斯就所宣示的“先揍它

一顿,然后再作加释”的强生

逻辑.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的场景

是一幅令人痛切的•国耻

图",它凝结看多少历史的血泪I但一个不屈的民族,知耻而愈的“事定上,从外敌入侵的期一天

起,中国爱国军民抗御侵略者的英雄篇章就开始不停地谱写着……

【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