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指导意见(二稿)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一、目前课堂教学现状与分析:1.执行课标情况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文件,决定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部也要求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小学的必修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于课时安排的指导意见是: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由于各小学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师资、经费投入的不同,还有很多小学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即使是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小学,在开设的课时数上还有很大的差异。有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有三、四年级开始开设的,有每周1课时的,也有每周2课时的,所以总课时数的差距还是会很大。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时数上不求统一标准,但要遵循纲要的原则性指导意见。在课时分配方面应该均衡设置,切不可在一两个学期短时间内集中教完总课时。因为信息技术素养的养成非一朝一夕,必须经过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若认为只要达到一定课时数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就完成任务了,在课后就不在注重信息技术教育,也不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不给学生一个养成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和意识的过程,势必非常不利于小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应该尽量延伸开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年级段,均衡设置课时。2.课堂教学改革情况重视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从单一化向综合化发展,学生掌握技术的同时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而不是对知识与技能的简单反对。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课堂教学中集中体现在教师已不再单一的讲授操作技术,开始重视知识与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知识传授与发展能力的统一;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力求认知、情感、态度和谐发展;重视信息文化的内化,力求技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完美整合。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顺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教学方法的运用注重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传统信息技术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并不需要独立思考,只要将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操作或模仿。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教师开始立足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和积累知识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采用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活动,在一定的情景环境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改变以往单纯依赖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做法,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自身的探讨和研究创造性的获取、掌握知识。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已经成为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的教学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操作、实验、参观等进行多元化、全方位、参与式的学习。这种形式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优化学习效果的作用。3.存在的主要问题(1)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不高。教师任教学科与专业不对口。在和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小学不少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改行过来的,更有少数信息技术教师是因为学校要开信息技术课,但又没有信息技术教师,于是学校只能安排那些比较年轻或者对计算机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兼任,于是只好既教信息技术课,又教其他科目。还有一些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在学校任语文、数学等考试学科,而信息技术课则用于补充教师课时量的不足。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年轻。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显得很年轻,学科骨干教师的比例很低。学校里既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方法,同时又懂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教师极度缺乏,由于目前小学通常只有1到2名信息技术教师,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和探讨的机会,学校没有信息技术教研组,或者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起开展教研活动,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师的进步和成长所以在上课时,这些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就让学生自己操作,许多学生在完成了操作之后,就开始玩游戏,把信息技术课变成了“独立自主的游戏课”。(2)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不足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阶段几乎是没有统一考试的,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很难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本来这门学科应该是有很大发展的,它对学生以后的长远发展很有好处。但由于信息技术是非高考、中考学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由原来的好奇转变成了混日子,整天泡在考试学科中的学生,好像更多地把这门学科当作“自我放松、自由支配”的学科。由于认识不足,在一些学校,信息技术课被认为是可开可不开的副科。甚至部分乡镇学校认为开设信息技术课仅仅是“摆摆样子”,应付上级检查。在学校教育里,信息技术学科明显弱于其他学科,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客观地位。(3)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错误定位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然而他们除了完成安排的教学任务外,绝大部分的教师还得维护机房、维护网络、承担学校各种各样的拍摄任务等,往往身兼数职,成为“电教保姆”,不能像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那样集中精力潜心教学。(4)从教师到学生,新课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接受还需时间。新课程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改变了原有的“技术本位”的观念,又进一步提出了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的理念,增加了许多人文素养的内容,使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由原来的混乱走向有序,从随意走向规范。虽然多数教师认可新课程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对新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师们以往的教学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们接受起来遇到很多困难。随着教师们根据新课程要求所进行的研究增多,他们关注的层面多元化了后,反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组织不起正常的课堂教学来。他们期望多一些可供参考的优秀教案。由此可见,对于信息课程的理解与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贯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这需要专家和一线教师进一步地沟通。(5)信息技术教材众口难调许多学校感到信息技术教材版本多,既有国家、各省教育机构组织编写的教材,也有各地、各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的教材,从而出现教材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多样化的格局。由于基础教育受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设备配置相差悬殊,师资水平差距较大,学生能力基础不同,使得区县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很难在一个地区范围内作统一的要求,也很难编写出一套完全符合各地需要的统一教材。二、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1.课型分类及界定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知识掌握的阶段分类:新授课,即以知识理解为主要目标的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新的知识,主要是教师整理引导知识点,学生进行学习。复习课,即以陈述性知识的巩固为主要目标的课。此类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练习课,即以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为主要目标的课。此类课也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检测课,即以知识的应用或检测为主要目标的课。此类课一般在一个大的教学单元之后期中、期末进行。不同类型的知识要求学生做出反应的性质不同。而且,同一类型的知识处于学习的不同阶段也要求学生做出不同的反应。根据学习类型和阶段,教师测试适当的测试形式和内容,以便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基本要求一、课堂导入简洁明确,激发学生求知欲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恰当的导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课堂的学习上来的教学活动方式。导入的方法丰富多样,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课堂的导入应该针对教学内容,所设计的导入环节与教学内容构成有机的内在联系,不可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兴趣差异等实际情况设计。要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为基础导入新知识,同时要讲究启发性,要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发现问题,进而从问题着手,此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其积极思维和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强烈愿望。富有趣味性和艺术性的课堂导入还可以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导入环节应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常用的导入方法:作品欣赏(老师、学生作品)、温故知新,知识迁移,类比、创设悬念,激发认知冲突、作品对比、课件、视频、动画、游戏、比赛、广告、故事、诗词、俗语、学生身边实例、社会热点、时事等。二、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紧奏,组织严密,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科学地设计和运用教学模式。提倡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学习。1.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从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最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①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教师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与兴趣,提出一个恰当的能够应用该阶段所学技能与知识的任务,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②共同讨论、分析任务: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帮助,学生对该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分解。③自主探索、协作学习:该阶段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阶段,由学生个人独立或者分组协作去完成任务。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应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④交流与评价: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倾向性问题与任务完成之后,要组织交流,相互介绍中间的成果或者最后的作品。通过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于信息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信息作品,另一方面是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讨论新技能的作用,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常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有以下几类:成果驱动,这是老师们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也是最直接有效的。它是通过展示优秀或完整的作品,使学生对有关软件、技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加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就能出色地吸引并指导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情感驱动,此类任务驱动的出发点主要以某种情景感染学生,让其在心理上对某些事情、问题产生共识,自愿用不同的形式来组织手中的信息资源,用以表达心理及思想。比如: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就某种社会现象如:做文明小公民、申奥、UFO的联想等开展小报、网页、电脑绘画展示等活动。这些都是从他们的情感角度出发,来驱使其自主探索、学习的。生活驱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本身就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此类任务驱动的出发点也正是集中在了这里,它围绕生活所需技能进行目标驱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比如:进行网页浏览、电子邮件收发、图片处理等的教学。此类任务驱使目标较为单一,但很实用。本能驱动,此类驱动形势最为基础,它是以小学生的本能为驱使出发点的,抓住他们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从一些娱乐(小游戏、动画、智力竞赛等)方面入手的驱使手段。比如:在教学生文字输入时,有一款帮助熟悉键盘的软件——金山打字通,运用一些游戏的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练习输入技能。还有Windows自带的扫雷、纸牌游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使用鼠标。这种驱动适合一些枯燥的技能训练。在众多的任务驱动方法中,它们并不孤立,有时还相互共存、紧密相连,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到了不同的驱动元素,才能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自由选择并组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小组合作法在导入环节后,教师可在学生已明确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将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各小组,同时提出相关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这个环节的重点是让各小组明确完成任务的基本要求,并帮助指导一些小组的内部分工及职责的落实。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学习过程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有的知识可由教师来讲解,例如:插入艺术字的方法是多样的,但结果是唯一的。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性,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提示;有的知识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者教材提供的方法、自己尝试操作、同学间互相帮助、请教老师等多种方式来学习新的操作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巡视和个别指导,发现有创意的学生和好的经验、找出存在的普遍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学生创意和经验,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继续完善各自的作品,并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巩固新的操作技能,最终完成作品的制作。3.媒体演示讲解法信息技术教学,更应该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正是体现这种优势的途径,这就是所谓的媒体演示讲解法。这种教学法指教师不仅运用语言,还应使用数字化的静态图像、动态图像、矢量图形、波形声音、实际操作演示等手段传递信息,使学生的视、听觉最大强度地接受新知识与技能训练。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许多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教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运用媒体演示讲解法的基本要求:要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或听清楚演示的对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比较鲜明的表象;在演示讲解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演示的对象与操作过程,注意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抓住本质与内在联系;演示要尽可能让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与过程,增强演示讲解的效果;通过演示与讲解的有机配合,不使学生停留在事物与过程的表面,而是尽快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形成概念,理解操作原理;媒体的演示要适时、适当,媒体的选择应该围绕着教学知识进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的不同,还可灵活、恰当地采用范例法、游戏法、观察法、参观法等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信息技术课型特征,探讨它们的教学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同一个教学方法有时可以为多种教学目标服务,而同一个教学目标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选用。三、关注评价交流的发展性功能,促进良好信息素养的形成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性,既应关注学习的最终成果,也应关注学习的过程,体现表现性评价的理念。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多元性、整体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并遵循发展性、学生中心和全面性的原则。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组内自评、组内互评、全班交流。小组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同时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并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给予小组成就的表扬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学生作品展示和点评应该是信息技术教学中评价的常用方式。老师及时地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及时地点评,可以让学生及时完善自己的作品,学习他人作品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就是借鉴学习。让学生互评作品,能够让学生客观地、公正地评价他人,促使自己进步。同时在点评时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使全体学生在评价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通常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师生自由点评、学生自我评测、学生互评、表格评价、加星奖励、小物品奖励、签“好”字奖励、语言鼓励等。四、梳理总结,关注课内外结合每堂课的小结应该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时候,不过用的最多还是当课快要结束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小结,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做到心中有数,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中我们一般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示法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明确重点、难点,明确知识的本身和外延。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督促他们把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因此,老师可以把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自主探索。例如学习了《简单的几何图形》,教师将一幅小动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然后轻轻一点,出现了几幅不同姿势的小动物的图片,正当学生对此感觉惊奇,急于想知道答案时,教师嘎然而止,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课下同学们可以自己去探究尝试一下。通过巧设悬念,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学生始终保持急切、渴求的心态,为下一节的开展打下基础。三、课堂教学建议与意见为使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优化本学科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方面。1.信息技术课教学准备的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既要深入理解和钻研课程指导纲要,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整册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部分在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从教材结构、前后联系、教学目标等角度进行,要做到准确、全面、有效。对学情分析时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及家庭学习学习环境等情况,全面掌握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对教学环境分析时应关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对比,找到教学目标有效的切入点。每个学期要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安排好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教学计划应包括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环境分析、主要措施、活动安排和教学进度表等内容。2.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应具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环境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练习安排等内容。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还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在具体表述教学目标时,用词应科学、准确、规范。此外,对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预设学生的学习问题,预设各种教学方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主题活动法”、“游戏竞赛法”等,在具体设计时,需要注重多种教学法的合理选择与组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通过选用有效地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应依据简练、规范、美观的原则,并体现一节课的关键知识点,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板书呈现形式。3.信息技术课课前准备的要求在学期开始,教师需要安排好学生的座位次序,与学生共同制定出信息教室的学习规则。需要检查教室中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教学辅助设备、教学用具等教学硬件设施,及时做好维护工作。在上课之前,需要检查教室中的软件系统环境,应把在教学中要应用的软件、素材、课件等相关文件资料复制到计算机,并做好安装和保存的调试,重点关注网络环境、教学软件是否与教学设计时一致。4.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的要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引入应遵循简短高效的原则,要发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调动各种感官,以达到吸引学生和质疑问难的目的。可以创设贯穿全课过程、综合知识技能点的情景或主题,体现生活性、趣味性和挑战性。教师需围绕教材重点、学习关键点精心组织教学提问,组织提问要少而精,表达要准确有力,要根据能力差异体现问题的开放性与层次性。问题的来源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在师生交互、操作实践中动态生成的。教师课前需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技能水平,然后选择讲授的方式和时机,要控制讲演时间、演示操作要做到规范、细致、熟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交替采用任务驱动、观察操作、尝试实践、游戏竞赛、操作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要搭建有效载体,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磋商、协调中集思广益,形成知识与技能的互补。重视师生互动,要及时发现、总结、提炼学生中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多样化的操作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上机操作应作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形式,要充分保证每节课学生的操作时间,加强教师操作巡视指导,提高上机操作规范性和有效性。体现信息技术实践性特点,要坚持精讲多练原则,教学过程要体现动静结合,保持参与面广、节奏性强的课堂状态。教师还要注重课堂上的及时评价,善于捕捉学生表达中的亮点与不足。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操作和学习状况,择机做出教学调整。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示范操作、典型作品展示的环节导向和激励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思想观和审美观。每节课要预留课堂小结时间,小结内容应结合课堂回顾和技术展望,包括本学科所获得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等。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的要求板书的呈现应按照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学生共同提炼,逐步推进。教师应努力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习操作。在使用网络控制平台等教学系统时,教师要遵循精简、有效原则,教学系统多应用情景创设、演示操作、作品展示等环节。要充分保障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节奏感,要把握控制的时机、选择控制的方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力的原则,制定学科评价的基本方案。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适时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又要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小学信息技术的评价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于过程性评价,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