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审美生活美学研究对象_第1页
二章审美生活美学研究对象_第2页
二章审美生活美学研究对象_第3页
二章审美生活美学研究对象_第4页
二章审美生活美学研究对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早上好第二章审美生活论

——美学研究的对象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刘彦顺31887551QQ群号一、为何以审美生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原因:(“审美生活”概念)高质量的审美生活的获得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生活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也是生活之流中的一段;只能使用“审美生活”概念来进行指称,它包括了审美意识、审美经验、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审美欲望、审美行为、审美时间、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的选择等整个的范畴,本身不可分割,是一个整体。审美生活是美学研究的唯一对象。经典导读——马克思《1844年手稿》1、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人对于世界和任何一种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通过自己与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占有,……是人的一种享受。2、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3、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经典导读·马克思1、在近现代,“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全面的生产旨趣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2、“工场手工业把一种工艺分成各种精细的工序,把每种工序分给个别工人,作为终生的职业,从而使得他一生束缚于一定的操作和一定的工具之上。”马克思1、“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2、“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经典导读1、马克思:“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2、恩格斯:“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了这样高的水平,以致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实现合理分工的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实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体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使它进一步发展。关键就在这里”。二、审美生活史举例之一:古希腊的审美生活在西方思想界,古希腊一直是作为一种和谐的理想境界来看待与追慕的。在审美生活中,古希腊在戏剧、雕塑、史诗、节庆、建筑等很多方面都有极为辉煌的成就。在众多的审美行动中,由于戏剧与公民教育、艺术活动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地联系为一体,这种集体活动就带有组织化的全民性质。亚里斯多德论审美生活1、“人的本性谋求的不仅是能够胜任劳作,而且是能够安然享有闲暇。闲暇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假如两者都是必须的,那么闲暇也比劳作更为可取,并是后者的目的;于是需要思考,闲暇时应该做什么。”亚里斯多德论审美生活2、“娱乐是为了松弛,而松弛会带来享受,它是医治劳苦的良药;消遣包含高尚,而且包含愉悦,幸福就由这两者构成。音乐是最令人快乐的事情,因而就有人主张用音乐来教育青少年,因为所有有益无害的享乐不仅有益于人生的终极目的,而且可以带来轻松。尽管能够实现人生目的的幸运儿寥寥无几,但是人们可以时常暂释心头重负,仅仅为开怀而坐享这份安娱之中的轻松和欢愉。”亚里斯多德论审美生活3、“终极的目的不再企求任何未竟之物,而种种即刻的快乐也无一企求将来的事物,……谁能断言音乐的本性中就不会产生比普通的快乐更高的体验呢?”作为亚里斯多德对立面的柏拉图

柏拉图则是作为亚里斯多德的对立面来展开自己美学与文学思想体系的,培养“战士”是其出发点,这种禁欲主义的审美教育思想在中世纪得到了延续。审美生活史举例之二:中世纪审美生活状况

在禁欲主义的宗教理念统治之下,神学美学除了敌视现实美、诋毁女性美之外,其次就是对于文学艺术的攻击。审美生活史举例之三:文革1、理发界的全国倡议书2、毛主席的教导钱钟书《谈艺录》(第273页)“基督教摈弃一切世间法,认为诗歌不过是绮语妄词,在深恶痛绝之列。中世纪僧侣每侪罗马诗人于狗曲,偶欲检维吉尔或贺拉斯之篇章,必搔耳作犬状示意。……奥古斯丁少日读维吉尔诗,长而有意淫之悔。……德尔图良亦以文学华言无实,好之无异行奸。……伊西独耳戒基督徒毋读诗,诗能乱心曲而长淫欲。”魏晋风度之一桓宣武平蜀,以李势妹为妾,甚有宠,尝著斋后。主(温尚明帝女南康长公主)始不知,既闻,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正值李梳头,发委藉地,肤色玉曜,不为动容,徐徐结发,敛手向主,神色闲正,辞甚凄惋,曰:“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主于是掷刀前抱之:“阿子,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遂善之。审美生活史举例之四:魏晋风度《世说新语》魏晋风度之二这唯美的人生态度还表现于两点,一是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量的生活里求极量的丰富和充实,不为着将来或过去而放弃现在价值的体味和创造: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宗白华先生魏晋风度之三

二则美的价值是寄于过程的本身,不在于外在的目的,所谓“无所为而为”的态度。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经典导读·卡西尔“当我们沉浸在对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的直观中时,并不感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离,我们并不是生活在朴素平凡的物理事物的实在之中,也不是完全生活在一个个人的小圈子里。”

——卡西尔《人论》185页,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经典导读·杜威“(艺术的)这个任务就是要恢复这种连续性,即:艺术品中精心营构而成的深邃的经验形式与那些被公认为是构成经验之组成部分的日常事件、所作所为及遭际两者之间的连续性。”“人们对把美的艺术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心存敌意,这其实是对生活的一种感伤的,甚至是悲剧性的评价:生活是平淡无奇的。只是因为生活通常是充满挫折、失败、缺乏或过重的负担,就沉溺于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在日常生活与美的艺术创造及享受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对立。”“审美经验是一种文明生活的展现、记录与庆典,是促进文明发展的工具,也是对一种文明的特质的最终判断。原因在于当个人创造与享受审美经验时,他们也因所在的文化而体现在了自身经验的内容里……在一种文明中,既有暂时性的因素,也有持久性的因素。持久性的力量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大量的历史事件在组合成意义以构筑人类心灵时的功能。艺术是实现这种统一的伟大力量。具有这种心灵的人早晚要逝去,客观地表现出意义的作品却保存下来。它们成了环境的一部分。它们与环境层面的相互作用又成了文明生活延续的轴心……对除了文物考古家以外的所有人来说,古埃及即是它的古遗址、庙宇和文学。”经典导读·伽达默尔他认为游戏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把审美意识看成是面对某个对象,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130页,洪汉鼎译“游戏的存在方式不允许游戏者像对待一个对象那样去对待游戏。”

——同上“同时性构成同在的本质。同时性不是审美意识的同现,因为这种同现是指不同审美体验在某个意识中的同时存在和同样有效。……这里,同时性是指,某个向我们呈现的单一事物,即使它的起源是如此遥远,但在其表现中却赢得了完全的现在性。”——同上第165页三、审美生活的三要素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时间(时间、时间性、审美时间性)(一)审美时间审美生活构成的要素之一,审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完成,而且其过程就是审美生活存在的本质特性,也叫做审美时间性;在审美生活中存在的时间是对日常时间的一种中断,体现为人的价值的实现,而且是一种被缩短的时间,与日常生活的物理时间是不同的,属于主观时间。

审美时间的特性第一,审美生活总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完成的,而且其过程本身就是最终的目的;审美生活是我们众多生活形态的一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在审美生活中存在的时间是对日常生活时间的一个中断,它体现为个人价值或人的生存价值的实现。第三,审美生活中的时间是被缩短的时间,是主观时间,与被闹钟、钟表等计时器所决定的物理时间是截然不同的,属于主观时间。(二)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在一个已实现的审美生活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处于一个同时存在的过程,无先后之别,也绝对无法分开而独立存在。何谓“同时性”?举例1、边读边开心。2、边看边乐。3、边游历边畅快。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没有“美”的本质?世界上只有纯粹主观与纯粹客观的事物才有固定不变的本质。文学有本质吗?《闲情偶寄》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进一步阅读推荐3,审美主体的发展及能力是第三要素。审美主体有什么样的素质决定了审美主体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审美生活,接受与选择什么样的审美对象,包括审美鉴赏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耻感等。妇人之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