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创新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创新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创新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创新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创新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创新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邵东创新学校2024年毕业班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的“工匠”由“工”与“匠”合成,指有手艺的匠人,决定了匠人“工”的身份,在民间尊称为“师傅”。从文化层面看,“工”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职业地位靠后。传统“工匠”是一种职业身份,“工匠精神”则源自于工匠时代工匠们在其所在行业或职业通过“师徒制”训练的成长中以及职业生涯中所体现出来的职业理念与工作态度。

②工匠精神是对工匠主体的价值取向解读,难免会受解读者价值取向左右。在实用主义倾向的美国,工匠更多的是一种创业者的概念。亚力克·福奇在其《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中认为,“工匠的本质就在于他们认为通过在已有事物上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好”,由此认为,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③工匠精神在中国,谓之中华工匠精神,主要通过工匠行为的物态化形式体现。工匠时代历时久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考工记》对齐国的“百工体系与造物体系”进行整理,涵盖官营手工业的六大行业结构与30个造物工种,其中,“技术体系”包含工匠技术的职责、程序、规范、标准、配料、检验等要素,“制度体系”包含工匠的管理、评价、奖惩、考核等要素,“精神体系”包含工匠的宇宙精神、创物精神(法象、工巧、美饰、善合)、致用精神等要素。“精神”实质上是自然规律与行为的理性,很明显,这里的工匠精神是对工匠技艺与管理规范化的理念,折射出工匠的生活态度、生存方式与价值信仰。

④传统工匠通过确定师徒关系,传授经验与技艺并承袭职业,需要突出自我管理的职责,应对社会评价,对内加强制度规范,实行程式化操作,减少差错发生率,避免前功尽弃,对外保守技能,并维护门户品牌,内化为德,成为职业道德。工匠是掌握特殊技能的职业,工匠“精神”是一种简化了的规范,有其合理性,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涵盖着对生活追求的价值取向、技术的管理方式,体现为科学精神、艺术追求与道德情操。

⑤我们感知的工匠时代是一个极其浓缩的历史,其实工艺的进步与创新历经了多代人不断的经验发现与积淀,同时包含个体层面的重复发现。在当代,我们理解的工匠精神是凭借工匠时代留给我们的一种“印象”,事实上,工匠表现出来的“精神”与工匠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与成长环境不可分割。因而工匠精神必然反映在与教育、与技术、与生活、与美学乃至与道德的关系等各个层面上。工匠作为一种职业形态的存在,工匠精神则是其存在状态的反映,如黑格尔谓之“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进而言之,它遵循了存在的理性逻辑。在古代,工匠“精神”所反映的工匠行为并非均出自工匠本人的自我愿望,受制于职业形态与依附关系,匠人对所生产的器具形式美的追求服从于雇主或客户需要。实际上,工匠精神也只能是被“我们”反思并赋予的文化信仰,充斥着我们的理解,即工匠们对自己的手工作品所追求的“独立”“专注”“完整”的价值信条,若是这样,这便与消费者“群体”“喜新”“分工”价值理念构成严重挑战。如克劳福德所言:“工匠惯有的偏差不是偏向新事物,而是偏向他的客观工艺标准。”工匠因层次的差异,在一些特殊层次上,它超越了劳动的“谋生性”和“功利性”局限,以兴趣爱好或者精神追求为起点,发挥个人的创新力禀赋,单纯地追求唯美、高品位、高质量的产品。进而在工匠精神层面,我们就会抽象掉“名”与“利”,衍生出“奉献”精神来。

⑥总而言之,特定的时代有特定的时代要求,即时代精神。工匠们物质生产的劳动过程,是工匠“精神”的“对象化过程”和“物化结采”,既受自然条件和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关系的束缚,还要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因而,工匠们在特定时代精神的约束下就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管理工匠群体。欧洲中世纪的工匠均是基督徒,他们的匠艺活动是在“人—神—物”这样的关系结构中展开,艺术直通神学,进而造就一个艺术复兴的时代。马克斯·韦伯揭示在所有新教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中,都存在“天职”一词,表示一个特定劳动领域,具有一种终身使命,天职就在于“一心从业”,否则“应受道德谴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考验工匠成长的是人的“悟性”,悟“道”源自禅宗文化,也体现出内敛性格,不满现实则趋向于隐居,而在主流儒家文化下,统治者以“天子”自居,不容一般人触碰“天机”。因此,工匠职业除了在自我管理层面需要保守,在文化层面契合“儒家文化”外,一般工匠更多满足于专业上的循规蹈矩,因而,工匠不代表创新。

⑦工匠精神上升至哲学层面就是“技术理性”。哈贝马斯正是以“技术理性”来理解社会“合理化”过程,他指出人的行动指导原则来自理性的规约(科学、技术、效益、效率等)而非情感或传统,而人在技术化中又会“涉及到工具的组织”,即一种“目的理性活动”“工具”的合理使用问题。时过境迁,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从“技术理性”来理解“工匠精神”,而非刻意去追寻传统工匠“精神”。

(摘编自曹前满《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存在逻辑:载体与形式》)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工匠”是一种职业身份,指有手艺的匠人,地位虽然不高,但是在民间受到尊重。

B.中华工匠精神主要体现为工匠创制的物化形态,包含“技术体系”“制度体系”“精神体系”等方面。

C.工匠精神是人们对工匠时代的“印象”,与其成长经历、环境相关,体现职业形态的生存状态。

D.对于工匠精神是否体现在创新方面,人们观点不一,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刻意追寻工匠“精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时代的中华工匠精神源自“师徒制”训练而成并在职业生涯中体现出的职业理念与工作态度。

B.文章引用亚力克·福奇的观点、《考工记》的分类说法、马克斯·韦伯的分析,使论说有理有据。

C.我们感知的工匠时代漫长而丰富,我们理解的工匠精神与工匠的个体经历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D.欧洲中世纪工匠均为基督徒,使得艺术和神学相通,助力文艺复兴,表明工匠精神具有社会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A.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常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自己的田间地头,翻看土壤,抚摸可爱的稻穗。

B.“探界者”钟扬因时以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教育家等角色示人,展示了生命的高度和广度。

C.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工匠的世界,以此赋予器物以生命,刷新审美追求。

D.中国天文史上关于宇宙结构模式论争的浑天说、盖天说持续千年,促成众多科学问题的解决。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对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有哪些不同的解读。(4分)

5.大国工匠郑春辉曾深情地说数字化新时代的工匠应追求“大道至简,匠心至繁”,请结合文本概括其具体内涵。(6分)

(二)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花开了又谢

严平

陈佩琪离开家的时间是1937年11月,安徽芜湖一个初冬还不冷的日子。她才二十三岁,剪着短短的头发,穿着格布做的旗袍,丰润的脸庞上一双亮亮的眼睛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她喜欢演戏,在学校的演剧活动中扮演过《雷雨》中的蘩漪。那天的日记里,她写道:“早晨,悄悄地将所有要带的东西都整理好了。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知是甜也不知是苦。下午,他们大家都去瞧抗敌剧团的戏,我没去,留在队里。我要去了,若在路上或戏院内碰着母亲或父亲,那就糟糕,我是决定走不成了,因我此次走,父母不允许,是偷偷走出来的,所以既出来了,就不能让他们再看到,一看到决计逃不了的。”(《陈佩琪日记摘抄》,《壮绝神州戏剧兵》湖南文史杂志社1990年)

能够找到的关于陈佩琪的材料很少。在抗敌演剧队八队(后改为剧宣六队)几十年后整理的大事记中,11月,只有这样几句:“叶向云、田价人、陈佩琪、王问奇入队,吴剑平离队,全队十八人,较长时间内就由这十八人坚持工作。”我还看到了演剧队这个时期的两幅照片:一幅是队员们的合影,遗憾的是照片非常模糊且没有人物注明,我猜想佩琪就在其中却根本无法加以辨认;另一幅是话剧《生路》的剧照。该剧被称为八队艺术创作上的“重要里程碑”。作品描写日军入侵后,有人投降做了汉奸,有人奋起反抗寻得生路的故事。后来,这部戏作为保留节目演出了五十多场,一直演到1942年,每次演出观众反响都非常强烈,其他演剧队也陆续演出了此剧。1938年初,首演《生路》的时候,陈佩琪扮演女儿秀英,叶向云扮演父亲——这是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老举人,原以为只要做一个顺民就能够躲过劫难,孰料日本人来了,逼他交钱交粮,连女儿都要交出去。照片拍摄的正是这一刻。舞台上,在一伙强盗中间,老举人泪流满面颤抖着伸出双手扑向女儿,女儿被日本人拉扯着往外走,她挣扎着发出喊叫,转身望着父亲……这或许是佩琪留下的唯一剧照了,可以看到年轻的她体态柔韧,形象质朴,感情充沛,表演十分逼真。

佩琪就这样满怀热情地投入抗战洪流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除了当演员,还创作了独幕剧《回山》,与人合编《女义勇军》,导演独幕剧《焦土抗战》……她充满活力,也很有才华。那张美丽动人的脸庞虽然被风吹得黝黑粗糙起来,却依然遮掩不住青春的魅力。

然而,对于一个从小生长在优裕的家庭环境、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的女孩子来说,危险是随时都可能降临的。三月的时候,她就生病了,她意识到死亡离自己很近,却没有退缩;她更加努力地工作,努力地与疾病抗争。她的生命之花在残酷的环境中经受着风吹雨打的蹂躏却顽强地绽放着——并且,在工作中她和同队的男伙伴谈恋爱了。即便是在战争中,爱情也来得那么自然,不可阻挡。他们一起谈论工作上的问题;一起研究剧本,细心地帮助对方修改;一起在生活上相互鼓励和支持……当佩琪发现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出团体伙伴之间的“互爱”时,她陷入了一种甜蜜的迷茫中。

我读着她留下的不多的日记。在日记中她讲述自己爱的感觉。爱情的突如其来让她有些手足无措,但又是那么热烈、发自内心。然而,他们毕竟是在一个团体中,摆在他们面前的工作是繁重的,因而在感情的漩涡中佩琪要求自己保持理性的声音,要有“陕北恋爱的三原则——不妨碍工作,双方自愿,不妨碍他人。要坚强地把握,那么我们才能算是抗战时期中的真正恋爱生活,否则我宁愿将它抛到九霄云外……”她细细地写着,沉醉在感情的甜蜜中……所有这一切,对一个才二十三岁的女孩子来说是那么珍贵,但远处的炮声却在提醒她不能忘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肩上的责任。她写得那么坦率和投入,隔着漫长的岁月,我感受着她情感的起伏,也似乎看到她春天里娇美的身影,听到她月光下清脆悦耳的笑声……无论是当年浴血的战场上,还是今天远离了残酷战争的日子里,那身影和笑声都让人感到温暖和美丽。

日记突然中断了,是她没有写下去,还是写了没有保留下来?在八队的大事记中,1938年9月同样有着极为简洁的交待:“早期参加救亡八队的女队员陈佩琪,编队期间重病不起,终以伤寒病逝武汉。”这正是演剧队接受三厅整编的时候,年轻的队员们高举队旗满怀希望,喊着响亮的口号,奔跑在学校的操场上,而佩琪却与这一切无缘。事隔多年,编写大事记的队友已经从青年变为历尽沧桑的老人,他们用极其简单的文字记述团队每一次的生死别离,没有感情的流露,更没有哀伤的宣泄,因为死亡对他们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他们的心在战争的磨砺中已如岩石般坚强。但即使如此,透过这寥寥数语我也依然能想象到,当年,年轻的演剧队员们面对风雨同舟的伙伴突然离去,心里的创伤会有多么重,而那个她所爱着也深深地爱着她的人又会有多么透彻心骨的痛。

死神对女人不会有丝毫怜惜,读着佩琪的日记,我无言。

(节选自严平《她们走向战场》,《收获》2015年6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到陈佩琪离家的时间是“1937年11月”,说明其在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即投入抗战洪流,为表现人物提供了背景。

B.离家之时陈佩琪的心中可谓“甜苦交加”,“甜”有即将投身抗战的新奇感和兴奋感,而“苦”主要源于父母对自己的阻拦。

C.文章对话剧《生路》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既因为这是了解佩琪非常重要的史料,又因为故事本身也暗示了她自身的命运。

D.文章对佩琪爱情的描述真实感人——甜蜜而又慌乱,热烈却不乏理性,充分展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和高尚的精神品质。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两次提到陈佩琪“才二十三岁”,强调意味明显,突出了她虽年纪轻轻却极富主见、意志坚定且勇于担当,流露出的敬佩之情。

B.文章中的几处肖像描写更能够让读者对陈佩琪美好生命的陨落感到痛惜,文章结尾“我无言”三个字则进一步强化了对战争的痛恨。

C.文章通过佩琪毅然决然离家、潜心投入戏剧创作、带病坚持工作、冷静对待个人情感等典型事件,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人公形象。

D.在行文中引述了大事记寥寥数语的简短记录,表面上看似平淡冷静,实际上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充满感人的力量,极具艺术张力。

8.以“花开了又谢”为题,寄寓丰富。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采用了陈述历史事实与抒发主观感受交叉行进的行文方式,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明君者,非遍见万物也,明于人主之所执也。有术之主者,非一自行之也,知百官之要也。知百官之要,故事省而国治也。明于人主之所执,故权专而奸止。奸止则说者不来,而情谕矣。情者不饰,而事实见矣。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虚辞,不好淫学流说,贤不肖各反其质。行其情不雕其素蒙厚纯朴以事其上。若此,则工、拙、愚、智、勇、惧可得以故易官,易官则各当其任矣。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以听有用之言,谓之朝。凡朝也者,相与召理义也,相与植法则也。上服性命之情,则理义之士至矣,法则之用植矣,枉辟邪挠之人退矣,贪得伪诈之曹远矣。故治天下之要,存乎除奸;除奸之要,存乎治官;治官之要,存乎治道;治道之要,存乎知性命。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瞻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行A其B情C不D雕E其F素G蒙H厚I纯J朴K以L事M其N上。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见,同“现”,显现、显露的意思,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意思不相同。

B.曹,辈、等、属,相当于“们”,杜甫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的“曹”意思与之相同。

C.故,旧例、成规的意思,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故”意思不一样。

D.毕,全,“毕力”即竭尽全力,成语“殚精毕力”“同心毕力”的“毕力”都是这个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能的君主,并非事事都亲力亲为,而是能抓住执政的关键,懂得治官的根本,这样事少而国家治理得好,奸邪之人也不会到来。

B.理想的政治社会,百官能各任其职,臣民能以真情真诚来对待君主。而君主应善于听取有用的言论,明理义,立法度,远小人。

C.赵襄子任命任登为中牟令,任命瞻胥己为中大夫,相国不赞同赵襄子的做法,认为任人太容易,对他们的才能未真正考查清楚。

D.工匠建宫室的比喻,论证了君主善于用人的道理;夏至日想让夜长、射鱼冲着天想射中的比喻,则形象论证了不善用人的情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

(2)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

14.君主在任人时应避免哪些弊病?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①仁宗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高中进士。后苏轼出任凤翔府签判,苏辙寄给他一首诗,题为《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中自注:“辙曾为此县簿,未赴而中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引起下联的议论。

B.颔联在文字上是对仗,在意思上却是承上而下,打破了律诗三四两句要求句式对仗、意思相对的束缚。

C.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应和弟弟诗中的怀旧之情,以叙事之笔,对“雪泥”“指爪”的感慨进行了具体呈现。

D.诗中回忆当年驴蹇人困、道路崎岖,如今僧死壁坏、了无痕迹,顿觉人生空幻,产生了人生无常的怅惘之感。

16.从本诗中,你可以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谏太宗十思疏》与此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述了对秦的恶行的批判:索取财物时一丝一毫都要计较,挥霍时却丝毫不珍惜。

(3)《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岱最为人熟知的代表散文之一大概就是《湖心亭看雪》了。全文不过短短一百来字,就将一幅天地辽阔、万籁俱寂、人际相会的画面描写得①。崇祯五年,当时张岱旅居杭州西湖。此时的西湖也是白茫茫一片,它展示了一幅独特的湖中雪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这样简单的景致也可以寄寓极为丰富的情感。

时逢大雪,一个心思玲珑的雅致文人,总会做出一些②的事来。于是,他孤身一人,只披着一件毛衣,提着一盏炉火,伴着船桨荡开的圈圈涟漪,独自游走在这清朗的画卷里。这种事,在心意相通的人看来,就是玲珑剔透,当举杯对饮,浮一大白。而在不理解的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人疯了。

有趣的事,知己与旁人,张岱都遇到了,原本水天一白,只有长堤、孤舟与亭台,没想到竟然能在大雪后的湖心亭遇上和自己一样雪夜拥裘,乘舟赏雪的同好。这样的惊喜,就像当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③,却倾盖如故,原本天地一孤客,内心总有“独一人而知天下有雪”的寂寞。但此刻却有人与自己心意相通,这大概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即使旁人无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这一场大雪,就这样下了四百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选出与文本所写的意境最为接近的一项()(3分)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B.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温庭筠《嘲三月十八日雪》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20.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红楼梦》是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每一个读懂它的人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牵动,恨不能与其生,与其死,但也必须进得去,出得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今天的青年人虽不致如此迷眩,也须把《红楼梦》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进得去也出得来才好。

②文学的美常常是在最细微处令人拍案叫绝的,不进到书中去怎能体会到?

③据传清代有一商人女儿读《红楼梦》入了迷,竟至卧床不起,她的父母把书烧了,她在床上大哭道:“奈何烧杀我宝玉!”这就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典型了。

④所谓出得来,就是说不要被书中所表现的儿女之情“迷眩缠陷”。

⑤所谓进得去,当然是指充分欣赏《红楼梦》的文学美,充分体会曹雪芹笔底的波澜、笔端风力,感知作品中人物的一颦一笑。

A.④③②⑤①B.⑤②④③①

C.④②⑤③①D.⑤①②③④

21.文学社社刊拟开设“花开纸上”读书专栏。请你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选一个与花卉有关的场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一段短评。要求:写出作品名,符合作品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8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动物学家抓了两只蝴蝶,想做成标本。由于临时有急事,就暂时把它们关在瓶子里。

第二天早上,动物学家拿起瓶子一看,一只已经死了,另一只则静静地伏在那儿,一动不动。当他打开瓶盖时,“呼”的一声,那只静止的蝴蝶忽然飞了出去,逃之夭夭。

经过仔细分析,动物学家得出一个结论:面对同样的处境,两只蝴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那只死了的蝴蝶是由于乱冲乱撞,终于耗完精力,一命呜呼。而那只最后活着逃走的蝴蝶则完全不同。

如果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么做呢?这个故事给我们的人生以很大启示。请联系自身实际与发展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邵东创新学校2024年毕业班第二次月考语文解析

D2.C3.D

4.①美国实用主义认为工匠精神的价值是创业、创新。

②在中国工匠精神认为是对工匠技艺与管理的规范化。

③在当代工匠精神认为是职业存在状态的反映,受社会关系、文化的束缚。

④新时代,在哲学层面上工匠精神需要从“技术理性”角度来理解。

5.①“大道至简”体现在工匠精神方面就是工艺中看似简单,但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是多代人经验的积淀。

②“匠心至繁”体现在工匠精神方面就是完成精益求精的工艺需要繁复的工序和流程才能使得完成后的作品看似简单(其实内涵丰富,价值取向、科学精神、道德情操等),并工匠精神反映到多方层面上。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刻意追寻工匠‘精神’”信息错误。原文“而非刻意去追寻传统工匠‘精神’”可知,原文是“传统”工匠精神,非选项说的“工匠‘精神’”(涵盖现代与传统)。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我们感知的工匠时代漫长而丰富”错误。原文“我们感知的工匠时代是一个极其浓缩的历史”可知,原文是感受到的是浓缩的历史,并非“漫长而丰富”的历史。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六段观点是:自然条件和规律以及时代精神(社会关系、文化)制约工匠。

A.选项意思是袁隆平院士潜心研究杂交水稻的日常状态。

B.选项意思是钟扬因为研究成果而被誉为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教育家等,成就了自己的人生高度。

C.选项意思是潜心工艺的工匠精神赋予器物精神价值。

D.选项意思是时代精神(宇宙结构模式论争)促成了科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支撑第六段的观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原文“在实用主义倾向的美国,工匠更多的是一种创业者的概念”“由此认为,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可知,美国实用主义认为工匠精神的价值是创业、创新。

原文“……很明显,这里的工匠精神是对工匠技艺与管理规范化的理念,折射出工匠的生活态度、生存方式与价值信仰”“传统工匠通过确定师徒关系,传授经验与技艺并承袭职业,需要突出自我管理的职责,应对社会评价,对内加强制度规范,实行程式化操作,减少差错发生率,避免前功尽弃,对外保守技能,并维护门户品牌,内化为德,成为职业道德”可知,在中国工匠精神认为是对工匠技艺与管理的规范化。

原文“在当代,我们理解的工匠精神是凭借工匠时代留给我们的一种‘印象’”“因而工匠精神必然反映在与教育、与技术、与生活、与美学乃至与道德的关系等各个层面上。工匠作为一种职业形态的存在,工匠精神则是其存在状态的反映”“工匠们物质生产的劳动过程,是工匠‘精神’的‘对象化过程’和‘物化结采’,既受自然条件和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关系的束缚,还要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因而,工匠们在特定时代精神的约束下就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管理工匠群体”可知,在当代工匠精神认为是职业存在状态的反映,受社会关系、文化的束缚。

原文“工匠精神上升至哲学层面就是‘技术理性’”“时过境迁,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从‘技术理性’来理解‘工匠精神’,而非刻意去追寻传统工匠‘精神’”可知,新时代,在哲学层面上工匠精神需要从“技术理性”角度来理解。

5.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解读问题的能力。

“大道至简”是一种哲学观念,它意味着,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力量和原则是最简单的,是整个宇宙万物的根源。

“匠心至繁”是指精巧的心思花费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地取得成果。

结合原文“工匠‘精神’是一种简化了的规范,有其合理性,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我们感知的工匠时代是一个极其浓缩的历史,其实工艺的进步与创新历经了多代人不断的经验发现与积淀,同时包含个体层面的重复发现”可知,“大道至简”体现在工匠精神方面就是工艺中看似简单,但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是多代人经验的积淀。

结合原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考工记》对齐国的‘百工体系与造物体系’进行整理,涵盖官营手工业的六大行业结构与30个造物工种”“因而工匠精神必然反映在与教育、与技术、与生活、与美学乃至与道德的关系等各个层面上”“工匠‘精神’是一种简化了的规范,有其合理性,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涵盖着对生活追求的价值取向、技术的管理方式,体现为科学精神、艺术追求与道德情操”可知,“匠心至繁”体现在工匠精神方面就是完成精益求精的工艺需要繁复的工序和流程才能使得完成后的作品看似简单(其实内涵丰富,价值取向、科学精神、道德情操等),并工匠精神反映到多方层面上。

6.C[“故事本身也暗示了她自身的命运”错。话剧《生路》描写的是日军入侵后,有人投降做了汉奸,有人奋起反抗寻得生路的故事。与佩琪的人生没有关联,佩琪是女儿秀英的扮演者。]

7.B[“文章结尾‘我无言’三个字则进一步强化了对战争的痛恨”错。说“死神对女人不会有丝毫怜惜,读着佩琪的日记,我无言”,是因为对佩琪的早逝感到无奈与痛惜。]

8.“花开”喻指陈佩琪青春之花因充满活力而魅力无穷,爱情之花因自然、甜蜜、热烈、理性而温暖美丽,生命之花因置身抗战洪流、饱经风吹雨打而顽强绽放,饱含着对陈佩琪生命的崇高礼赞;而花“又谢”则意味着青春不再、爱情终止、生命已逝,流露出对陈佩琪英年早逝的深深叹惋。

9.①在真实描述人物事迹的同时,又融合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行为品质的评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②在客观展现烈士当年历史价值的同时,又融入了对其当下现实意义的思考,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③在冷静陈述事实的同时,又流露出真挚强烈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文学性与感染力。

10.CGK

11.A(“意思不相同”错)

12.C(“对他们的才能未真正考查清楚”不对)

13.(1)任登举荐的人,我又要亲耳听、亲眼看他的实际情况,这样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人(或“耳闻目视”)就无尽无休了。(翻译重点:“所举”,“耳”“目”词类活用,“是”,“已”)

(2)横渡长江的人依靠的是船,到远处去的人依靠的是良马,成就霸业的人依靠的是贤人。(翻译重点:“绝”“江”,“托”,“致”“骥”,“霸王”)

14.任人不当(或:不能任用贤人,亲佞远贤,以爱憎任人等,意思对即可);委任人官职却不让他做事(任人却不能真正用人);让人做事却与不了解他的人议论他(用人却与不知者议之)。(每点1分)

贤明的君主,不是普遍地明察万事万物,而是明察君主所应掌握的东西。有道术的君主,不是一切都亲自去做,而是要明了治理百官的根本。明了治理百官的根本,所以事情少而国家太平。明察君主所应掌握的东西,所以权势集中而奸邪止息。奸邪止息,那么游说邪道的人不来,真情也能了解了。真情不虚饰,事实就能显现了。政治最完美的社会,百姓不喜好空话假话,不喜好邪说流言,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各自都恢复其本来面目。行为真诚,朴实不雕饰,敦厚淳朴,以此来侍奉君主。这样,巧的、笨的、愚蠢的、聪明的、勇敢的、懦弱的,都可以因此而变动官职,官职调整好了,他们各自就能胜任自己的职务了。君主依照生命的天性行事,去掉爱憎之心,听取有用的言论,这叫做听朝。凡是听朝,都是君臣共同招致理义,共同确立法度。君王依照天性行事,那么讲求理义的人就会到来了,法度的效用就会确立了,乖僻奸邪的小人就会退去了,贪婪伪诈的人就会远离了。所以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除掉奸邪;除掉奸邪的关键,在于治理官吏;治理官吏的关键,在于研习方法;研习方法的关键,在于懂得生命的天性。

赵襄子当政时,用任登担任中牟令。任登向上汇报政事时,对赵襄子说:“中牟有位士人叫瞻胥己,请您召见他。”赵襄子接见了他并任命他为中大夫。相国说:“我猜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尚未亲眼见到他才能如何吧!当中大夫,竟是这样容易吗?这不是晋国的成法。”赵襄子说:“我提拔任登时,已经耳闻并且亲眼见到他的情况了。任登举荐的人,我又要亲耳听、亲眼看他的实际情况,这样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人就无尽无休了。”于是就不再询问,任用瞻胥己为中大夫。赵襄子还需做什么呢?他只是任用人,那么贤能的人就把力量全部献出来了。

君主的弊病,一定是委任人官职却不让他做事,或者让他做事却与不了解他的人议论他。横渡长江的人依靠的是船,到远处去的人依靠的是良马,成就霸业的人依靠的是贤人。不任用父兄与子弟,并不是疏远他们;任用厨师、钓鱼的人与仇人、奴仆,并不是偏爱他们。治理国家、建立功名的原则,要求君主不得不这样。这就如同大工匠建造宫室,度量一下大小就知道需要的木材了,量度版筑的数量和长度就知道要用多少人工。成就霸业的固然有人,亡国的也有人在。任用的人不恰当却想要建立功业,这就好像在夏至这一天却想让夜长,射鱼时冲着天却想射中一样。舜、禹对此尚且无可奈何,更何况普通的君主呢?

15.D16.①人生充满偶然,世事无常。雪泥留爪,实属偶然;僧死壁坏,世事无常。

②要有顺其自然的(旷达)生活态度。鸿来鸿去,乃是自然,不必计较。

③不必沉湎过去。“崎岖”属于“往日”,不必太过沉湎;

④要乐观对待人生。“往日崎岖”,如今业已及第。

⑤人生每一次经历都有意义。“崎岖”“路长”“人困”“驴蹇”,这些当时的坎坷化作人生的感悟。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顿觉人生空幻,产生了人生无常的怅惘之感”错。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人生充满偶然,世事无常。“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雪泥留爪,实属偶然;僧死壁坏,世事无常。

②要有顺其自然的(旷达)生活态度。鸿飞东西乃自然现象,不必计较。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③不必沉湎过去。“往日崎岖”,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崎岖”属于“往日”,不必太过沉湎;

④要乐观对待人生。“往日崎岖”,如今业已及第。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

⑤人生每一次经历都有意义。“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崎岖”“路长”“人困”“驴蹇”,这些当时的坎坷化作人生的感悟。

17.①.有善始者实繁②.能克终者盖寡③.奈何取之尽锱铢④.用之如泥沙⑤.六朝旧事随流水⑥.但寒烟衰草凝绿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繁、寡、锱、铢、衰、凝。

18.①栩栩如生②与众不同/出人意料③萍水相逢

19.A

20.B

21.示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在《梅花》诗里硬是把梅花写得峭拔挺立、风骨凛然。僻处“墙角”,远离尘嚣和追捧;“凌寒”傲雪,俨然无畏的斗士;“独自”花开,独自凋谢,宁可轻轻地来,悄悄地去。我读此诗,如见梅花,顿觉清香满纸。那墙角的梅分明是傲岸不屈的人,清音成绝响,王荆公伟甚!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

审题:审清题干要求是关键。(1)明确“短评”重在“评”,应以议论的表述方式为主,还要抒发“自己的感受”,写作主体性很强。(2)注意题材来源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与花卉有关的场景”,因为是场景描写,所以文体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诗歌、散文,作品古今中外皆可。小说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堪称经典;诗歌如古代众多的“咏花诗”,如王安石的《梅花》、林逋的《山园小梅》、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等等。(3)短评要“写出作品名”,要有场景概述,可以点评场景描写的特点或人物在场景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以及情感主旨。因字数限制,要“长话短说”,评其一点,抓住要害。

写作思路:以王安石的《梅花》诗为例,先点明、篇名及关于梅花绽放的场景描写句,再用一句话指出该场景描写的艺术特点,然后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墙角”“凌寒”“独自”进行分析。分析不要落入俗套,不要就花论花,要由花到人,由表及里,最后表明自己阅读此诗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