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笔记完美版_第1页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_第2页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_第3页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_第4页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解

剂概说

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六、注意事项: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第一节

辛温解表麻

《伤寒论》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组成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八纲辨证(太阳伤寒证——六经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方解

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可恢复肺之宣发之功能。

—君

桂枝: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助麻黄发散肌表之寒。

—臣

杏仁:宣肺利气,止咳平喘,与麻黄配伍则肺气可宣可降,喘止咳平。(二药性味,麻黄属升,杏仁属降,一升一降,相得益彰)

——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1)缓解麻黄、桂枝悍烈之性,不致发汗太过。(2)使气分之麻黄和血分之桂枝协调为用。(3)协调升发之麻黄与肃降之杏仁的作用。(4)炙甘草本身有止咳平喘之功。

——使运用

1、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使用注意:只能用于体质强壮者,且只能暂用不宜久服。表虚自汗、体虚外感、

新产妇人禁用。对疮家、淋家(血淋)、衄家、亡血家皆禁用。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伤寒论》方歌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组成桂枝

芍药

甘草

大枣

生姜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八纲辨证

(太阳中风证——六经辨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与恶寒有程度上的不同),鼻鸣干呕(呕:有声无物谓之呕;吐:有物无声谓之吐。),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病因病机

营卫不和一般是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主要包括:1、卫弱营强: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营阴,营阴外泄,汗液自汗而出,症见身不热而时有汗出。2、卫强营弱:卫气强而浮越于外,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症见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病机关键: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方解桂枝: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

(调卫)——君白芍:敛阴和营,固在内之营阴。

(和营)——臣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助桂枝解除表邪。大枣:补益脾胃,补脾生津,助白芍和营。

——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运用1、辨证要点:发热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2、除风寒表虚证外,还可以治疗内伤杂证、病后、产后等因营卫不和、阴阳不和而致之证。

重点1、组成、功用、主治。2、本证的病因病机、服用方法。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方歌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组成

羌活

防风

苍术

川芎

白芷

细辛

黄芩

生地

甘草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方解

羌活:散表寒,祛风湿,止痹痛。(太阳)

——君

防风:祛风散寒除湿。苍术:发汗祛湿健脾。(太阴)

——臣川芎:(厥阴、少阳)细辛:(少阴)白芷:(阳明)祛风散寒,行气活血,宣痹止痛。黄芩、生地:清泻里热。(治、制)

——佐甘草:调和诸药。

——使

配伍特点

升散药与清热药同用,使升者不峻,寒者不滞;体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本方药备六经,通治四时。运用1、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口苦微渴。2、本方为四时感冒风寒湿邪的常用方剂。书中记载:“此方冬可以治寒,夏可以治热,春可以治温,秋可以治湿,是诸路之应兵也。”所以应用本方要结合季节气候的不同,灵活加减。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

小青龙汤

《伤寒论》方歌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半夏

细辛

干姜

桂枝

五味子

麻黄

芍药

甘草功用解表散寒,

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方解麻黄: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宣肺平喘。桂枝: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温阳协助温化水饮。

——君干姜:温脾肺之寒。细辛:解表温肺散寒。

半夏:燥湿化痰,蠲饮降浊。

——臣芍药五味子养阴敛肺防止汗散太过伤津耗气

——佐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

配伍特点

一以麻黄、桂枝解散在表之风寒,配白芍酸寒敛阴,制麻黄、桂枝而使散中有收;二以干姜、细辛、半夏,温化在肺之痰饮,配五味子敛肺止咳,令开中有合,使之散不伤正,收不留邪。运用1、辨证要点:发热恶寒,无汗,咳嗽,痰清稀而多,舌苔白滑,脉浮。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3、使用注意: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必须确属寒水相搏于肺者,方可使用。阴虚干咳无痰,口渴,舌苔黄,脉数者不宜使用。4、加减: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桂枝,可加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

外感已解,但喘咳未止:去桂枝、麻黄,+少量炙麻黄

胸满,痰多,气急不得卧:重用细辛、半夏,再加生姜,以增强其降逆下气,温化寒痰之功。

重点

1、组成、功用、主治。

2、小青龙汤配伍白芍、五味子的意义。

第二节

辛凉解表

《温病条辨》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组成连翘

银花

桔梗

薄荷

竹叶

荆芥穗

豆豉

牛蒡子

甘草

苇根(用法中加入)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方解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芳香避秽。

——君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利咽。芥穗、豆豉:解表散邪,防止凉遏太过。(制性取用)

——臣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桔梗:宣肺止咳,清利咽喉。

——佐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

——佐使配伍特点

一是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二是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芳香辟秽之品相配,构成外散风热,兼清热毒,芳香辟秽的清疏兼顾之剂。运用1、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脉浮数。2、《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3、使用注意:本方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对于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则禁用。4、加减:

本方也可用于风疹发热和麻疹初起。麻疹初起,透发不齐+浮萍、蝉蜕等以透疹达邪;疹色红赤,有热入营份现象+生地、赤芍等以清营凉血解毒。

治疗痈疮初起而有风热表证者+蒲公英、大青叶、紫花地丁等以加强清热解毒,散结消痈的作用。

重点1、组成、功用、主治及方解、配伍特点。2、银翘散中配伍荆芥穗、豆豉的意义。

《温病条辨》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组成

桑叶

菊花

杏仁

连翘

薄荷

桔梗

苇根

甘草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

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方解桑叶:散上焦风热,清宣肺热而止咳。菊花: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

——君

杏仁:肃降肺气。桔梗:开提肺气。

——臣连翘:清热解毒。薄荷:疏散风热。芦根:清热生津止渴。

——佐甘草:调和诸药。

——使运用1、辨证要点:咳嗽,身热不甚,微渴,脉浮数。2、本方较银翘散力量较弱,故被称为“辛凉轻剂”。3、使用注意:风寒咳嗽者禁用;肺热甚者应加味使用本方,否则药轻病重,必不奏效;本方均为轻清之品,不宜久煎。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方歌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凉;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功用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方解麻黄:宣肺散表。石膏: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

——君杏

仁:利肺气平喘咳。

——臣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佐使麻黄汤与麻杏甘石汤

本方是麻黄汤之变剂,麻黄汤可治喘咳,但为风寒束表,肺气不得宣降之寒喘,故用麻黄、桂枝配伍,以散风寒。本方证之喘是热壅于肺的热喘,绝对不能用辛温之剂,故配伍石膏,且其用量要大于麻黄,确保辛凉之剂之旨。与麻黄汤相比,本方麻黄用量增多一两,杏仁少20个,炙甘草多一两。因为本方减掉了桂枝,所以相应增加了麻黄的用量。又因重用了石膏,石膏质重而降,故减少了杏仁。甘草防止石膏伤胃,且二药甘寒可以生津,故加大用量。两方只差一味药物,可性能和功效却迥然不同。运用1、辨证要点: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数。2、加减:可治麻疹之疹毒内陷+大青叶、连翘、黄芩;痰阻气急+葶苈子、枇杷叶;痰黄稠+瓜篓、贝母等。3、现代运用: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者。

重点

1、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意义。

2、方中麻黄与石膏的剂量比例。

第三节

扶正解表败毒散

《局方》方歌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

甘草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症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方解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

——君川芎:活血行气止痛柴胡:辛散解肌

——臣(散表邪)桔梗:宣肺

枳壳:降气

前胡:祛痰

茯苓:渗湿

——佐(利肺气)人参:扶助正气以祛邪;

散中有收不伤正。

——佐(扶正气)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薄荷:以助解表。

——佐使

逆流挽舟:是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的方法。即邪从外入里者,治疗时乃使邪气由里还表而出,好像在逆流的水中挽船上行一样。代表方剂:败毒散。运用1、辨证要点: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2、加减后可以治疗麻疹有出疹征兆,但未出疹,身热不壮,脉细弱,苔白不渴,大便溏者。3、现代运用: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重点1、组成、功用、主治。2、逆流挽舟的概念

第二章

剂第一节

下大承气汤

《伤寒论》方歌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组成

大黄

四两,酒洗(12g)

厚朴

八两,去皮,炙(24g)

枳实

五枚(12g)

芒硝

三合(6g)功用与主治〖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方解釜底抽薪:指用通导大便以泻去实热之邪的方法,好比抽去锅底下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泛指寒下法。代表方为大承气汤。急下存阴:指用苦寒泻下药迅速通便泄热,清除燥结以保存津液,防止痉厥变证之法。代表方为大承气汤。运用1、辨证要点:痞、满、燥、实四症,舌红苔黄,脉沉实。2、随证加减:气虚,加人参适量;津亏,加玄参、生地。3、使用注意:(1)体虚慎用。(2)中病即止。4、现代运用: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幽门梗阻等见大便不通、苔黄脉实者。

第二节

下温

《备急千金要方》方歌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组成附子

干姜

甘草

人参

大黄

芒硝

当归功用攻下寒积

温补脾阳主治

阳虚寒积证

症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方解附子:温补脾阳,以解寒凝大黄:荡涤泻下,以除冷积

——君◆大黄虽然苦寒,但与大辛大热的附子同用,则寒性可去,而泻下的作用仍然存在,此处用大黄,就是取大黄的泻下作用,使寒积从大便而出,即为“制性取用”。芒硝:软坚通便,助大黄泻下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散寒

——臣人参、当归:益气养血(归:润肠通便)

——佐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使

制性取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他药物所制约,不至于加重病情,助长邪气或影响疗效,但又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

运用1、辨证要点: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弦。2、随证加减:腹中胀痛,加厚朴、木香;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于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重点

1、组成、功用、主治

2、附子与大黄的配伍意义及制性取用的概念。

第四节

《伤寒论》方歌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与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组成甘遂、大戟、芫花功用攻逐水饮主治1、悬饮。症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2、水肿。症见: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方解甘遂:善行经隧脉络之水大戟:善泄腹膜肠胃之水芫花:善消上部胸胁之水大枣:1、培土制水:补养脾胃,以制水邪。2、益气护胃:防止逐水药伤及脾胃。3、缓其峻毒:缓和逐水药的毒性。运用1、辨证要点: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2、本方为攻逐水饮之峻剂,需要注意的是,无大枣,则本方不可应用。3、使用注意:(1)本方为攻逐水饮的峻剂,非水饮壅盛不能妄用。服时宜清晨空腹,剂量从0.5克开始逐渐加大,若泻后积水未尽,患者精神尚可,则次日再服(3-5天为一疗程,服2-3疗程),如泻后患者精神疲倦,短气厌食,虽水未尽去,亦应暂停攻逐,须观察1-2日,再看具体情况而定;若服后泻下不止,可服冷粥或冷开水以止之。(2)体虚者及孕妇慎用。(3)甘遂等不能与大枣同煎,否则可增加腹痛吐泻的副作用。

重点1、组成、功效、主治2、大枣的配伍意义。

第三章和解剂一、概念:

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属“八法”中的“和法”。二、适应范围: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1、原为少阳证而定,少阳,从经络上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从六经辨证上位于太阳阳明之间,已出太阳之表,未达阳明之里,位于半表半里。2、肝胆相表里,胆经发病可影响到肝,肝经发病也可影响到胆,肝胆病又可影响到脾胃,故可用于治疗肝脾失调。3、中气虚弱,寒热失调导致的肠胃不和也可应用。三、分类和解少阳——邪在少阳——小柴胡汤调和肝脾——肝脾不和——逍遥散调和肠胃——肠胃不和——半夏泻心汤四、注意事项:1、凡邪在肌表,或表邪全部入里,均不宜使用和解剂2、肝胆病常伴有情志因素,在治疗时应适当配伍调畅情志的药物——疏肝理气之品。亦可配合心理疗法。

第一节

和解少阳小

《伤寒论》方歌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组成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枣功用和解少阳主治1、伤寒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热入血室证。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3、疟疾;黄疸;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方解柴胡

解半表之邪(使少阳邪热外解)

疏理气机

——君黄芩

清半里之热(使少阳邪热内消)

清泄胆火

——臣和里解表的基本结构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益气扶正

——佐甘草:调和诸药

——使运用1、辨证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脉弦。

临床上只要见到一部分主证,便可用本方治疗。正如《伤寒论》所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2、随证加减:

半里之热渐盛,心烦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

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

兼有肺寒留饮,咳嗽—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

3、现代运用:常用于感冒、疟疾、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胸膜炎、乳腺炎、睾丸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属少阳证者。4、使用注意:阴虚血少者禁用。

重点

组成、功效、主治、方解。

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方歌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理效无双。组成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生姜

枳实

大枣

大黄功用和解少阳

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少阳初入阳明)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方解柴胡、黄芩(重用):和解少阳

——君大黄、枳实(轻用):内泻热结

——臣生姜(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呕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配伍治腑中实痛与枳实配伍可理气和血,除心下满痛

——佐大枣:配生姜调和营卫而生津,调和脾胃

——佐使运用1.辨证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或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2.现代运用: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重点组成、功效、主治。

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歌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组成当归

茯苓

白芍

白术

柴胡

甘草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症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方解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助肝用)

——君当归:养血和血

养血柔肝白芍:养血敛阴

——(补肝体)

——臣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温运和中,且能辛散达郁。

——佐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佐使配伍特点

既补肝体、又助肝用,体用并调,肝脾同治,气血津液兼顾

。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补,诸证自愈。为调肝养血的名方。运用1、辨证要点:胁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脉弦而虚。2、本方为中医妇科之常用方剂月经不调:滞——鸡血藤、香附、泽兰、

虚——生地、熟地、女贞子、旱莲痛经:鸡血藤、香附、川芎、金铃子散乳房胀痛、包块:橘络、青皮、夏枯草、

牡蛎更年期综合征(喜怒无常):合补肾药

重点1、组成、功效、主治、方解及配伍特点。2、柴胡在四逆散、小柴胡汤、逍遥散中的配伍意义。

第三节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方歌半夏泻心配连芩,干姜人参草枣行;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组成

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黄连

大枣

甘草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

症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方解半夏(辛苦温):散结除痞,和胃降逆

——君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苦寒泄热

——臣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

——佐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使难点解疑本方证已有痞满,又用了参、枣、草滋补,能否会加重痞满?

在《伤寒论》中,本方的产生是由于误下损伤中阳,邪气内陷,寒热错杂所致。误下后必然损伤脾胃,脾胃失运,可以加重痞满,故用参、枣、草健脾以消痞,这符合《内经》中“塞因塞用”的原则。配伍特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辛开苦降——指用辛味药如半夏、干姜开结散寒,配合苦味药如黄芩、黄连以降泄除热,用于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的方法。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临床多用于治疗胃部疾患。运用1、辨证要点: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苔腻微黄。2、加减变化: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3、使用注意:气滞较重或食积所致者,不宜使用。

重点

组成、功效、主治、病因病机及配伍意义

第四章

清热剂概念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分类1、清气分热: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的作用。代表方剂:白虎汤2、清营凉血:具有清营凉血的作用。代表方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3、清热解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代表方剂:普济消毒饮4、清脏腑热: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的作用。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5、清虚热:具有滋阴清热,养阴透热作用。代表方剂:青蒿鳖甲汤注意事项

1、辨部位,掌握应用原则:一般是在表证已解,里热已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热邪在表,尚未入里者,宜发汗以解热;热邪入里,大便已结者,宜通便以泻热,均非清热剂所宜。)

2、辨热证真假:真热假寒,则大胆使用,真寒假热,则忌用。

3、辨轻重:凡适用本类方剂时,应根据病人的热势轻重、体质强弱,投以适当的药量。因热邪虽易伤津,但寒凉之品用之过早或过量,皆可产生恋邪不解,或损伤脾胃之弊(苦寒害胃甘寒碍胃)

4、辨虚实:屡用清热剂,热仍不退者,即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应考虑改用滋阴补水之剂,使阴复而热退。

5、应用反佐法:若热邪之炽盛,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姜汁或凉药热服。(反佐法)第一节

清气分热

清气分热的方剂,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盛伤津或气阴两伤之证。主证壮热烦渴、大汗、恶寒、脉洪大等,或热病后气分余热未清,气阴皆伤,症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口干舌红等。白虎汤

《伤寒论》方

歌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命名

不是以君药命名。天上二十八星宿按四象来划分,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南为朱雀,北为玄武。

柯琴曰:“白虎为西方金神,秋金得令,则炎暑自解也。”方中行说:“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若白虎。”以白虎来比喻清热之功,故名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解石膏(辛甘大寒):除阳明气分内盛之热

——君

石膏辛甘大寒,辛可透热外出,甘寒不伤津,清热又可除烦。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膏可以调节体温中枢,使体温降低,但药力持续时间短,用之不久,旋而复升。且除热象外还有伤津之象。知母(苦寒而质润):助君药清热滋阴

——臣

知母虽为苦寒之品,《医学衷中参西录》:“知母不甚寒,亦不甚苦,且质润多汁。”清热之力不及石膏,但滋阴之力强。既可助石膏清热,又可补已伤之阴。药理研究表明,知母药力持续时间较长,与石膏配伍,效果最佳。炙甘草、粳米:益胃护津,防大寒伤中,防热盛伤津

——佐使。

二药同用,可缓和石膏、知母的寒性,防止伤胃,并可使药气留连于胃,更好地发挥药力。运用

1、辨证要点: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

2、随证加减:

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加羚羊角、水牛角。

兼阳明腑实,加大黄、芒硝。

烦渴引饮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3、使用注意:以下情况不可误用。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见浮细或沉;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4、现代运用: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流感、流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大叶性肺炎、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属气分热盛者。

重点:白虎汤的组成、功效、主治

第二节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温病条辨》方

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组成竹叶、犀角、生地、银花、连翘、玄参、丹参、麦冬、黄连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主治热入营分证病机: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方

解犀角:清营解毒

---君生地、玄参、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臣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透热转气

--佐丹参:凉血活血

--佐黄连:清心泻火,引药入心经

--佐使配伍特点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清气泻热之品,透热转气,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名词

透热转气:用于治疗湿热病邪初传营分的治法。在清营解毒药中配伍清气分热的药物,如银花、连翘、竹叶,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代表方剂:清营汤。运用

1、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2、随证加减:舌干较甚,去黄连。热陷心包,配用安宫牛黄丸。营热动风,配用紫雪,或配加羚羊角,钩藤,地龙。气分热盛,重用银、翘、竹叶、黄连、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兰根、贯众。

3、使用注意:原书云:“

苔白滑者,不可与也。”苔白滑,为有湿邪,本方中有滋阴之品,可助湿。4、现代运用:多用于乙脑、流脑、败血症等属热入营分者。

点组成、功用、主治、方解中银花、连翘与竹叶的配伍意义、透热转气的概念

犀角地黄汤

《小品方》方

歌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营血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专。组成犀角、生地黄、芍药、丹皮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热入血分证病机:热毒炽盛于血分证候特点神志症状:心主血,主神明,热入血分,必然扰乱心神。出血:热邪迫血妄行,血不循经,出现各种出血症状。瘀血:邪热耗伤血中津液,血液粘稠,运行不畅,聚而为瘀。方

犀角:清心凉血解毒

--君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臣

芍药、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佐使配伍特点:

凉血与化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运用1、辨证要点: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2、随证加减:热入血分之各种出血证:吐血——黄芩、石膏、白及、三七衄血——黄芩、栀子、侧柏叶、白茅根便血——地榆、槐花尿血——白茅根,小蓟皮下出血(紫癜)——紫草、仙鹤草、

旱莲草、茜草、大枣3、使用注意: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4、现代运用:多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DIC、尿毒症、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于血分热盛者。亦有人用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上消化道出血。

点组成、功用、主治、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的比较

第三节

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方

歌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组成黄连

黄芩

牛蒡子

甘草

桔梗

板蓝根

马勃

连翘

玄参

升麻

柴胡

陈皮

薄荷

僵蚕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主治大头瘟方解黄芩、黄连(酒炒、重用):

清泻上焦热毒

--君牛蒡子、薄荷(少量)

疏散上部风热连翘、僵蚕

--臣陈皮:理气疏壅散结玄参、马勃、板蓝根

助清热解毒

--佐甘草、桔梗:清利咽喉升麻、柴胡:

①疏散风热

②载药上行:

③火郁发之:

--佐使运用

1、辨证要点:头面红肿焮痛

、恶寒发热、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

2、随证加减:腮腺炎并发睾丸炎:加川楝子肿痛明显:加青黛、丹皮、赤芍,并用青黛外敷兼便秘:加大黄(热甚,无便秘亦可用)。

3、现代运用:常用于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属于风热邪毒为患。

重点组成、功用、主治,方解中黄芩、黄连与升麻、柴胡的配伍。

第四节

热清

脾胃论》方

歌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组成当归、黄连、生地、丹皮、升麻功用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牙痛

病机:《脾胃论》言本方病机为“阳明经中热盛”,阳明热盛循经上攻。

症见: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方解黄连:清胃泻火

—君升麻:清热解毒、疏散郁热

—臣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丹皮:清热凉血

—臣当归:养血活血——助消肿止痛

—佐运用

1、辨证要点: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2、随证加减:

胃热甚:加石膏、大黄;口臭:加芳化药(藿香、佩兰、砂仁);

牙痛冷热皆加重:加细辛、白芷;

牙龈溃烂:加芳化、淡渗药(藿香、砂仁、车前、木通、滑石)

3、现代运用: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属胃火上攻者。

4、使用注意:风寒及肾虚牙痛不宜使用。

5、升麻的用量:升麻在方中用量重,但其必借黄连的苦寒泻火于下,不致助火上炎。陈士铎:“夫火性炎上,引其上升者易于散,任其下行者难于解。所以必须多用。升麻多用,是为了清泻胃中火热而设,但无黄连恐升散太过,故为臣药。重点:1、组成、功效、主治2、清胃散黄连与升麻的配伍的意义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方

歌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组成黄芩、炙甘草、肉桂、大黄、槟榔、木香、当归、芍药、黄连功用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主治湿热痢疾方解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

——针对湿热之邪

——君芍药:养血和营,又可缓急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和血

—臣

二者共用

,“行血则便脓自愈”。木香、槟榔:行气导滞

——行气

—臣“调气则后重自除”。大黄:泻热除积

通因通用

——佐

肉桂(少量):可协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制约芩、连苦寒之性,防止呕逆拒药。

——佐助和反佐之用。甘草:与芍药配伍缓急止痛,

又可调和诸药。

—佐使配伍特点:

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

寒热共投,重在“热者寒之”。运用1、

辨证要点:便脓血,痢下赤白,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赤白相兼,苔腻微黄,脉弦数。

2、随证加减:

白多赤少:加厚朴、砂仁、车前、泽泻;

赤多白少:去肉桂、当归,加丹皮、地榆、

白头翁;热盛津伤,去肉桂,加乌梅;

兼食积,苔腻脉滑,热重者,加白头翁、银花。

3、使用注意: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

4、现代运用: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属湿热为患。重点:1、组成、功效、主治2、肉桂的配伍意义3、配伍特点

《伤寒论》方

歌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宜。组成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主治热毒痢疾

病机:热毒深陷于血分,下注大肠。

症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方解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君黄连:清热燥湿

—“治痢之最”黄柏:清热燥湿厚肠

—臣秦皮:清热解毒,收涩止痢

—佐与芍药汤比较:1、病机:芍——湿热蕴结,气血瘀滞

白——热毒深陷血分,下注大肠2、功用:芍——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用。

白——清热解毒兼凉血止痢3、主治:热毒痢重于湿热痢运用

1、辨证要点: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

2、随证加减:

兼有表邪,加葛根、连翘、银花;

里急后重甚者,加木香、槟榔、枳壳;

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

夹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

阿米巴痢,合桂园内包鸦旦子同服。

3、现代运用:常用于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重点:1、组成、功效、主治2、芍药汤与白头翁汤的对比

第五节

《温病条辨》方歌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组成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功用养阴透热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方解鳖甲:滋阴退热青蒿:清热透邪外出

—君

二药配伍,鳖甲专入阴分滋阴,青蒿可出阳分透热,使养阴而不恋邪,透热而不伤正,有相得益彰之妙。“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生地、知母:滋阴清热

—助鳖甲养阴以退虚热

—臣

丹皮:泄阴中之火

—助青蒿透泄阴分伏热

—佐

配伍特点:

滋清兼备,标本兼顾,清中有透,养阴不恋邪,祛邪不伤正。运用

1、辨证要点: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2、随证加减: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去生地,加天花粉;兼肺阴虚,加沙参、麦冬;小儿夏季热,加白薇、荷梗。

3、现代运用:用于原因不明的发热,各种传染病恢复期低热等属于阴虚内热者。

重点:1、组成、功效、主治2、青蒿与鳖甲的配伍意义

第五章

汤《温热经纬》方歌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组成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主治暑热气阴两伤证。

症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方解

清解暑热

益气生津君——西瓜翠衣:清热解暑

西洋参:益气生津臣——荷梗:助君清热解暑

麦冬、石斛:养阴生津佐——黄连:清热泻火

—归心经,可清热除心火

竹叶:清热除烦

知母:清热泻火

——

滋阴润燥佐使——甘草、粳米:益胃和中,调和诸药。配伍特点:

用了大量甘凉濡润之品,稍佐苦寒清泄,兼顾清热解暑与益气生津,使清热而不伤阴,补虚而不留邪。运用

1、辨证要点: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

2、随证加减:暑热较高:加石膏;暑热轻者,去黄连;若属小儿夏季热,宜清透虚热,去黄连、知母,加白薇、地骨皮。

3、使用注意:暑病夹湿不宜使用。

重点:组成、功用、主治

第六章

剂第一节

温中祛寒理

《伤寒论》方歌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组成人参、甘草、白术、干姜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治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方解干姜:温中散寒

——君

大辛大热,温脾阳,散寒邪。人参:补气健脾

——臣

人参补中益气,培补后天,能鼓舞脾胃的元气,振奋脾胃的功能,促进运化,多用于脾胃虚弱之证。白术:燥湿健脾

——佐

白术既助人参增强健脾益气之力,有可除湿健脾以助运化炙甘草:益胃和中,调和诸药。

——使运用

1、辨证要点: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纳差,舌淡苔白,脉沉细。为温中祛寒的基础方、代表方。

2、随证加减:

阳虚甚:肢冷、下利清谷加附子、肉桂(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于脾胃虚寒者。使用注意

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不宜使用。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方中干姜与人参的配伍意义。

第二节

回阳救逆

《伤寒论》方歌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组成附子

干姜

甘草

功用回阳救逆主治

心肾阳衰寒厥证

(寒入少阴之寒厥证或少阴病)症见:四肢厥逆,神疲欲寐,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脉沉微细;或太阳

病汗多亡阳证。方解附子(生):温壮元阳,回阳救逆。

——君

附子大辛大热,回阳救逆,温肾助阳——偏肾阳干姜:温中散寒,通阳助脉——臣

干姜温中,更偏于补脾阳,与附子配伍,脾肾同补,回阳救逆的力量更大。二者常配合应用。

(1)二者配伍,干姜助附子温肾阳,附子助干姜健脾阳,一温先天,一温后天,脾肾同健,有先后天互相滋养之意。

(2)二者一走一守。附子回阳救逆功效虽强,但不持久——走而不守;干姜发挥作用虽慢,但药效持久——守而不走。二者结合,各取所长,干姜可固附子的走窜,温阳的力量更加雄厚。前人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谈。甘草:

——佐使①益气补中。②缓和附子、干姜的峻烈之性。③调和药性,使药力持久。配伍特点

1、温里药与补益药同用。

2、脾肾先后天同补。

3、补阳之中寓以护阴之旨。运用

1、辨证要点: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微细。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

2、使用注意:若用后出现拒药,可热药冷服。本方大辛大热,不可久服,中病即止。

重点组成、功用、主治及方中附子与干姜的配伍意义。

第三节

温经散寒

《伤寒论》方歌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组成当归、桂枝、芍药、通草、细辛、甘草、大枣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厥证病机:营血亏虚

感受寒邪

寒凝经脉

血行不利方解当归:养血和血

当归养血,可补充血液的不足;当归活血,可以促进血液畅通。

——君桂枝:温通经脉

桂枝性温,可祛除寒邪;可宣通阳气,促进血液运行,故可祛除经脉中的寒邪而促进血行。

——君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阴血之不足。

——臣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散经脉中的寒邪

——臣木通:通经脉,畅血行

——佐大枣:益气健脾养血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

——佐使运用

1、辨证要点: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

2、现代运用:常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症、小儿麻痹、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血虚寒凝者。

3、临证加减:

(1)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不通则痛胃脘痛:加吴茱萸、生姜、佛手、党参。头痛:加川芎、玄胡。腰腿痛:加牛膝、杜仲、狗脊

(2)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冻疮:加丹参、川芎、鸡血藤。紫斑肢寒(雷诺氏病):重用白芍,加丹参、川芎、附子

(3)厥阴肝经寒证的主方

痛经:加桃仁、红花、川芎、泽兰、香附。

疝痛:加台乌、小茴香。

前阴冷痛:加台乌、川楝、淫羊藿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及三个四逆的特点。

第七章

补益剂概念凡是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为补益剂。属八法中的“补法”。适应范围

补益剂为治疗虚证而设,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即人体的气、血、阴、阳等不足而产生的病证,具体的说即久病体虚,脏腑亏损、津血不足、机能衰退等各种病证。病因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不足思虑太过,过度劳倦—劳伤气血营阴房事不节—损伤肾精元气大吐、大汗、大泻-阴液气血耗损分类气虚(肺、脾)—补气—四君子汤阳虚(心、脾、肾)—补阳—金匮肾气丸血虚(心、肝、脾)—补血—四物汤阴虚(肝、肾)—补阴—六味地黄丸气血两虚—气血双补—八珍汤阴阳两虚—阴阳并补—地黄饮子使用注意

1、要掌握补益剂的使用原则,必须在外邪已解、正气已虚的情况下才可应用。若正气已伤而余邪未尽,则在补虚扶正的同时兼以祛邪,即“补正不忘祛邪”。

2、要辨别虚实真假,勿被假象所迷惑。如“大实有羸状”之真实假虚之证,至虚有盛候”得假实之证

3、要注意观察脾胃功能

4、不可滥用补益剂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保持精神愉快

5、补益剂的组成药物多味厚滋腻,煎煮时间应稍长,使性味尽出,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煎30~60分钟,服药时间以空腹或饭前为佳。

6、在运用补益剂的时候,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直接补益法:直接补益虚损的脏器。二是间接补益法:可以依据脏腑相生的关系补益虚损的脏器。第一节

气四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命名

本方中的四味药物,皆属平和之品,不热不燥,补而补滞,益气补中,健脾养胃,如同宽厚和平的君子一般,不偏

不倚、故名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

症见:面色晄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气短、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病机: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方解人参:大补脾胃之气

—君白术:燥湿健脾

—臣茯苓:渗湿健脾

—佐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佐使与理中丸比较:

本方与理中丸的药物组成中均有人参、白术、炙甘草三味,皆可益气补中,治疗脾虚之证。但四君子汤与茯苓配伍,以人参为君,重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理中丸与干姜配伍,以干姜为君,重在温中祛寒,主治中焦虚寒证。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脾胃的基本方,很多补气或健脾的方剂都是由本方演化而来。主要用于脾胃虚弱,运化乏力而致的各种病症,以面色晄白、食少气短、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证治要点。

2、随证加减:呕吐加半夏;胸膈痞瞒加枳壳、陈皮;心悸失眠加酸枣仁;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加干姜、附子。

3、临床运用:临床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胃虚弱者。重点:组成、功用、主治及理中丸与四君子汤的比较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组成四君子汤、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桔梗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

症见:食少便溏、或吐或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痞闷、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病机关键:脾虚夹湿方解四君:益气健脾

—君山药、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补脾渗湿止泻

—臣砂仁:行气化湿、便补而不滞桔梗:载药上行、宣开肺气

—佐1.开宣肺气以通利水道。2.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增强保肺之功。

方中桔梗:

(1)桔梗苦辛而平,借其升浮之性,与渗湿的药物配伍而使降中有升,以恢复气机的升降功能。

(2)桔梗上行入肺,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通,则水道通利而湿有去路。

(3)宣利肺气,借肺的布精而养全身。《素问》中言“食气入胃…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桔梗宣通肺气,通过肺之布津而养全身。

(4)作舟楫之用,载药上行,引脾气上行,使输精于肺,达到“培土生金”之用。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使

纵观全方,补中有行、行中有止、功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

本方除补脾胃之外,尚有补肺之功。1、直接——山药有补肺2、间接——脾肺为母子关系、培土可生金、肺得脾之转输、可得到营养;桔梗载药上行,使精微上达于肺,故肺气不足亦可选用此方。

配伍特点:

1、

药性平和,温而不燥,

补而不滞。

2、肺脾同治,培土生金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除用于脾胃气虚外,对于肺气虚弱亦可应用。临床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久泻兼里虚腹痛,加干姜、肉桂。

3、临床运用: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及妇女带下属脾虚夹湿者。重点:组成、功用、主治及方解中桔梗的配伍意义。

《脾胃论》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组成黄芪、甘草、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

1、脾胃气虚。症见:食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

2、气虚下陷。症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3、气虚发热证。症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方解黄芪(重):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君

补中升阳之品首推黄芪,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黄芪不仅能益气补脾,又能入肺补气,入表实卫。

黄芪生用,其性轻清而锐。轻清可升阳举陷,锐则补益更速,通达内外。人参:大补元气炙甘草:益气调中白术:燥湿健脾

—臣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

—佐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助黄芪升提阳气

—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

配伍特点:

1、补气与升阳并举,重在补气。

2、补益药中配伍了少量行气药物,既可调气机的升降,又可使补而不滞。名词

甘温除热——用甘温的药味以解除因虚而致身大热的方法、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小建中汤。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之代表方、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晄白、脉虚无力为证治要点。

2、随证加减:头痛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白芷、细辛。腹痛加白芍。兼气滞,加木香、枳壳。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兼贫血,加补血药(四物)、补肾药(枸杞、鹿胶)。月经过多,去柴胡、当归,重用人参或加止血药。小便不利,加泽泻、车前。便秘,重用当归或加适量火麻仁、肉苁蓉。

3、临床应用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4、使用注意: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重点: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尤其是黄芪与升麻、柴胡的配伍意义)。

《医学启源》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津证。

症见:神疲乏力,短气;多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虚数。2、久咳肺虚,气阴两伤。

症见: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气短,干咳少痰,咳则汗出,脉虚细。方解人参:大补元气,益肺生津

—君麦冬:润肺养阴

—臣五味子:敛肺止汗,益气生津

—佐

三药合用,一补(人参)一润(麦冬)一敛(五味子),既可补气阴之虚,又可敛气阴之散,故暑热气津耗散,可益气生津,敛阴止汗;肺虚久咳得之,可益气养阴,敛肺止咳。运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气阴两虚的常用方,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为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阴虚有热,以西洋参代人参;

元气大虚,用红参;

虚而有火,用西洋参;气阴不足轻者,可用党参。

病情急重者,宜加重全方用量。

3、现代运用:现用于肺结核、慢支、神经衰弱所致的咳嗽,心烦失眠以及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重点:组成、功用、主治。

《究原方》录自《医方类聚》命名

玉者,珍贵之品;屏风,挡风的屏障。喻本方的功能如挡风的屏障,珍贵如玉。通过本方的应用,可补益肺气,增强卫外之功,由此一来,则风邪不能内袭,汗补外泄,从而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功用益气固表止汗症见: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病机:肺卫气虚,腠理不固。

表虚自汗。主治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

均可以治疗表虚自汗。本方的自汗是由于卫气虚弱,腠理不固而致;桂枝汤的自汗,是由于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正如吴昆所言:“是自汗也,与伤风自汗不同,伤风自汗,责之邪气实;杂证自汗,责之正气虚。虚实不同,攻补亦异。”玉屏风散与桂枝汤均可用于治疗表自汗,二者有何区别?方解黄芪:补益脾肺之气,固表止汗

—君白术:益气健脾,加强固表之功

—臣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

—佐黄芪与防风的配伍意义:黄芪与防风相伍,一收表,一散表,二药合用,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相畏相使,实系补中有散,散中有收之意。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以自汗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脉虚为证治要点。此外,体虚易感冒者也可应用。

2、加减变化:(1)自汗重,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2)有表证:合桂枝汤;

无表证:合补中益气汤+淫羊藿运用

3、现代运用:现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肾小球肾炎易于感冒而反复发作者。属表虚外感之人。

重点

玉屏风散的组成、功用、主治

玉屏风散黄芪与防风的配伍意义

第二节

补血四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四物熟地归芍芎,补血调血此方宗;营血虚滞诸多证,加减运用贵变通。功

用补血调血(和血)主治营血虚滞证。

症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血色淡;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病机关键:营血虚滞、冲任虚损、血行不畅。营血亏虚

脏腑失养

血行不畅冲任虚损

营血瘀滞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妇人月经不调、量少、血色淡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方解熟地:大补肝肾、滋阴养血

—君当归:补血和血

—臣白芍:养血益阴,缓急止痛川芎:活血行气

—佐

补中有散,补血不滞血,行血不伤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补血为主,调血为辅。配伍特点

1、辨证要点:本方为补血、调经之基本方。以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证治要点。(血家百病此方宗)

2、使用注意:阴虚发热及血崩气脱等证,不宜使用。现代运用:现用于妇女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荨麻疹等慢性皮肤病,骨伤科疾病,及过敏性紫癜,神经性头痛等属于营血虚滞者,均可应用。重点四物汤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

《校注妇人良方》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功

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

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数。2.脾不统血证。

症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者。方解配伍特点1、气血双补,以补气为主。2、心脾同治,重在补脾。3、补中有行,补气养血方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的常用方。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失血、舌淡脉细弱为证治要点。

2、随证加减: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皮下出血,加紫草、仙鹤草、花生衣。若用于再障,加阿胶、肉苁蓉、补骨脂。用于贫血,可加熟地。运用

3、现代运用:现用于各种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于心脾两虚及脾不统血证。还可用于妇女月经不调。重点归脾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特点归脾汤中配伍木香的意义

第四节

阴六

丸《小儿药证直诀》命名

由六味药组成,以地黄为主药,故名。本方原治疗小儿发育迟缓——五迟(立、行、发、齿、语)及囟门闭合晚,后用于补肾阴的方剂,因小儿发育迟缓与骨骼缺钙有关。

中医认为,通过补肾可使发生骨长,二者实质上是相同的。方歌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侶;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功用滋阴补肾主治肾阴虚证

症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消渴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肾阴不足,水亏火旺,以阴虚为主

方解熟地:滋阴补肾,填精补髓直补先天)

—君山茱萸:温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脾固肾

—臣泽泻:利湿泄浊丹皮:清泄相火茯苓:健脾渗湿

配伍特点:

1、三补三泻,以补为主。

2、肾、肝、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方。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玄参。脾虚气滞者,加白术、砂仁、陈皮。

3、现代运用:现代应用较为广泛,如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肾结核甲亢,无排卵性宫血。更年期综合证等属于肾阴虚者。掌握: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尤其是配伍特点)

《续名医类案》方歌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组成生地黄、沙参、当归、枸杞子、麦冬、川楝子功用滋阴疏肝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症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病机:肝肾阴虚,肝气失舒。方解生地: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君(滋水涵木)沙参、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

——臣(佐金平木、培土抑木)枸杞子、当归:养血柔肝

—臣川楝子(少许):疏肝泄热,行气止痛

—佐配伍特点:

1、从整体观念出发,“治病必求于本”,针对肝阴不足证,采取滋水涵木,佐金平木,培土抑木三法。

2、大队养阴药配少量行气药,补肝与疏肝结合,以补为主,既体用并调,又补而不滞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滋阴疏肝的代表方、常用方。可治疗阴虚胁痛。以胸胁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虚弦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

胁痛甚:+柴胡、佛手、白芍、甘草;

包块,痛处固定不移,舌黯而干:+川芎、赤芍、丹参、鳖甲;

3、现代运用: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气滞者,均可以此方

4、使用注意:有停痰积饮或苔白腻,则不宜使用。掌握:

组成、功用、主治、方解中川楝子的配伍意义

第五节

补阳肾

《金匮要略》命名

本方由八味药组成,故名八味丸,但此方为补阳之品,为何名肾气丸?前所言,此方与六味地黄丸仅两味药之差。补阴之品多了桂枝、附子,既补阴又补阳,非大队的温阳之品,温阳作用不甚强。故非补火之意,而在于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主要作用是温化肾气。故本方不叫“温肾丸”而叫“肾气丸”。方歌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少量桂附苓泽丹,水中生火在温煦。组成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桂枝、附子功用补肾助阳主治肾阳不足证

症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方解附子:温肾助阳桂枝:温阳通脉,化气行水

—君地黄(生地):滋阴补肾山茱萸:补肝涩精山药:健脾益肾

—臣泽泻、茯苓:利水渗湿丹皮:清泄肝火,泄阴中之火

—佐虽为补阳之剂,却是少量补阳与大队补阴同用,为何要重用补阴之品?

1、阴根于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阳是相互滋生、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肾阳亦是由真阴所化生。本方以少量的桂枝、附子,纳入补阴药中十倍之一。是阴中求阳、取“少火生气”之义,使之微微生火、以生肾气,使在真阴充足的基础上,微微生火以化生肾气。

3、从药物作用的角度来看,治疗肾阳虚多用丸剂缓补,故需久服、多服方可奏效,但补阳药多为温燥之品,若纯用补药,必温燥伤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