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2)_第1页
第三章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2)_第2页
第三章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2)_第3页
第三章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2)_第4页
第三章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中国古代证据制度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证据制度

第三节中国当代证据制度

第四节港澳台地区证据制度第一节中国古代证据制度一、奴隶制时期的证据制度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证据制度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如下:1.神判方法适用较少,消失较早。2.法官判断证据和认定案情,主要根据审判实践中形成的经验,以察听五辞的方法进行。

“五辞”:也就是“五听”,《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3.认定刑、民事案件,除“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外,法律还要求参照其他证据进行证明。4.对于疑罪,实行有罪推定、“疑罪惟轻”原则。二、封建制时期的证据制度

我国封建时代的证据制度尽管在法律上出现个别法定证据制度的规则,如“断罪必取输服供词”,被告人不合拷讯时“据众证定罪”,但在整个封建时代并未形成完整意义上的法定证据制度。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证据制度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法官个人决断。并且,历代的法律都将讯囚和刑讯规定为主要内容。(一)口供至上在各封建制国家中,都把嫌疑人的认罪口供作为定罪的最好证据。(二)依法刑讯和法外用刑相互交织封建法律崇尚口供,“无供不录案”,“无供不定罪”,从而导致司法官吏为获取口供而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刑讯逼供也就应运而生。(三)以五声听狱讼,察言观色,主观臆断奴隶制度时期“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审判方法,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断案的金科玉律,在法律上和理论上给予充分肯定。(四)疑罪惟轻和实行有罪推定封建法律继承了奴隶制法律“罪疑从铜赎”(《尚书·吕刑》)的精神。即疑罪以有罪论,但处罚从轻。

(五)诬告反坐和伪证者罚我国历代封建法律对诬告都严加禁止,法律要求控告他人犯罪的人必须指陈实事,不得称疑,禁止捏造事实进行陷害。(六)封建等级特权和形式主义在封建法律关于证据制度的规定中,也充分体现了封建等级特权。返回第二节中国近现代证据制度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3月2日颁布的《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中明确提出废除刑讯和体罚,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法律观点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司法制度,是证据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于1922年颁行《刑事诉讼条例》,开始实行自由心证制度。

国民党政府时期,极力仿效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诉讼法典,推行自由心证制度。其证据制度是形式上的自由心证与实质上的口供主义、刑讯逼供相结合的混合体和大杂烩返回第三节中国当代证据制度一、中国当代证据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证据制度

工农民主政权时期的证据法律规范虽然不系统、不完整,但是它所确立的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为我国证据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证据制度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个时期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和决定中,始终强调办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刑讯逼供的原则。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在基本上沿用抗战时期有关证据制度的规定外,又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文件,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我国证据制度的内容。(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证据制度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年,是我国证据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时期。

1954年诞生的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以及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关于证据制度的一系列规定,是我国证据制度发展和健全的重要标志,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1979年7月至1991年4月,我国先后修改和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许多重要法律、法令。这些法律、法令中有关证据的规定,是根据公安司法机关长期积累的运用证据的丰富经验,并结合新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而且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典对“证据”都用专章加以规定,集中体现了我国证据制度的根本性质和特点

1996年颁布的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以及有关司法解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我国的证据制度,使我国的证据制度更具科学性。二、中国当代证据制度的特点

问题:如何命名我国的证据制度?有代表性的主张有以下几种:①实事求是的证据制度。②法定确信的证据制度。③以证求实的证据制度。除此之外,还有综合证据制度、循法求实证据制度等主张。

我国现行证据制度的特点:1.国家专门机关运用证据的目的是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2.在刑事诉讼中贯彻“疑罪从无”的人权理念。3.为查明案情,国家专门机关有权收集证据。4.重证据不轻信口供和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是证据运用中的一项重要原则。5.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返回第四节港澳台地区证据制度一、我国香港地区的证据制度(一)香港地区证据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内容

在英国殖民者占领香港之前,香港地区一直是中国法域的一部分,同样地适用清代法律。

自1841年1月26日英军占领香港地区,香港地区证据制度和证据理论完全接受了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精神,继承了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特点:(1)实行自由心证原则,法律对于证据的证明力不预先加以规定,而是由法官或陪审员依靠自己的“良知”去进行自由判断,并且判断过程不受外界的影响。(2)并没有一部囊括所有证据规则的证据法典,其证据规则十分繁琐、复杂。(二)香港地区证据制度的主要证据规则1.关于证据相关性问题的规则:以下一些事实可以认定与案件无关,不能作为证据采用:(1)类似行为。(2)品格证据。(3)意见证据。但以下几类意见是可以被接纳的:①专家意见;②普通证人在观察事物时觉察的事实或留下的印象,尤其是就另外一人的身份、年龄、有关物件及其性质留下的印象;③任何证人对于某人品格良好的意见;④如果证人被法官或律师询问其个人意见,应该直接说出,但回答律师的询问之前,必须征得法庭同意。(3)意见证据。但以下几类意见是可以被接纳的:①专家意见;②普通证人在观察事物时觉察的事实或留下的印象,尤其是就另外一人的身份、年龄、有关物件及其性质留下的印象;③任何证人对于某人品格良好的意见;④如果证人被法官或律师询问其个人意见,应该直接说出,但回答律师的询问之前,必须征得法庭同意。(2)关于书面证据和实物证据的规则。(3)不可采用的证明方法的规则。3.关于举证责任规则。(1)举证上的当事人主义。(2)控方承担举证责任。二、我国台湾地区的证据制度1.我国台湾地区证据制度的历史渊源与特征。

台湾地区的诉讼法从起源到现行,都直接受德国、日本的影响,一直采用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模式,其改革的趋势是吸收英美法系国家当事人主义的长处,以改进现行的诉讼制度。

在证据制度方面,台湾地区也是典型的大陆法系的自由心证制度,但是现在,受英美法系国家的影响,对于被告人的自白以及各种证据的采用,也有一些法定的证据规则。2.我国台湾地区证据制度的内容。

证据法则实行自由心证主义和直接审理主义。

为防止法官主观擅断,也不断地制订了一些证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