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
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梧桐深深
赵畅
⑴只要说及梧桐,人们总会冠以“法国”之称。八年前,我在德国、法国、比利时,那满街的梧桐树,让我在一
个个陌生之地似乎找到了唯一熟悉的感觉。然而,欧洲的朋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梧桐”。原
来,梧桐生长于中国云南,因曾移栽于法租界内,故有人称之为“法国梧桐”。尔后,梧桐被带到法国种植,法国人
以至全欧洲人皆称之为“中国梧桐”。这意外的惊喜,让我这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⑵我对梧桐亲近有加,除了欧洲之行的意外发现,也缘于O
(3)自我有记忆起,梧桐树就没有离开过我的视野。城市梧桐树站立于飞尘和喧嚣中,努力让枝叶像琴翼一样张开,
等候风的手指,即兴弹奏城市的晨昏。它花开春季,但花并不美,所谓花,只不过是很不起眼的黄绿色,柔柔嫩嫩如
一颗颗羞涩的少女之心。一俟其吐絮,便似乎优雅不再,那飞絮不管你愿不愿意,都会四处飞扬。
⑷在城市里,梧桐树算不得贵族,它质朴得像平民。那皮色,那枝杈,那树叶,分明带着乡间的味道,散发着幽
深的泥土气息。只有那巍峨的树冠,才给人以典雅而又孤傲的感觉,无论远远望去或者走近仰望,它都具有一种威严
的气势。但它只管花谢花开,自吟自歌,为行人提供一片荫凉。
⑸有多少个夏季,我背着书包,穿过这道梧桐浓荫上学、回家;有多少个盛夏的夜晚,我与伙伴们一起借着微弱
的路灯,在梧桐脚下觅蝉洞、拾蝉蜕;又有多少个突袭而来的下雨天,我与路人一起站在严严实实的梧桐树底下,躲
过了一场又一场雨;更记得“文革”中,有人因遭受政治迫害跳楼自杀,幸被楼房边高大的梧桐树树杈扯住衣服,得
以保全性命……梧桐每一天都与人们一起分享着悲欢离合的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6)早先,在我家门口有一棵大梧桐树,每临夏季的雨夜,那疏密相间的雨点,恰似素手调弦,阔硕的梧桐叶便是
古筝、扬琴、京胡、琵琶……想及才女李易安当年不也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意境么?
(7)浙江上虞,处于钱塘江南岸,是个多台风的城市。而台风是树的劲敌,每当台风袭来,梧桐树都在被扫荡之列,
它的浓荫让它无法藏匿。树大招风,树老也招风。一场台风总会令一些梧桐树轰然倾倒,或者被刮下一些大枝杈,而
这样的肆虐场面大多发生在夜晚。次日早晨,当人们走上街头,看到这样的场景,无不唏嘘感叹。自此以后,城市绿
化管理者们,以及附近的居民,凡听闻台风来袭的消息,总会对一些弱势的梧桐树千方百计进行加固。这彰显的不单
单是对梧桐树的爱护。
⑻秋天到了,梧桐树的叶子开始枯黄,到了深秋,枯黄的叶子开始离枝而去,显得是那般的无可奈何——每片叶
子记录着潇潇落木生命的故事,它把春的经历、复的传说写在落叶的回忆里,告诉人们风中的成长、雨中的茁壮,繁
茂的潇洒和落寞的伤怀。然而,在哲人和诗人眼里,当落英散尽,褪色的树木便显现出生命苍劲的脉络,那是一种阅
尽人间沧桑的厚重。
(9)当和煦的太阳透过斑驳的梧桐枝条洒落在我身上的时候,我的心里似乎也浸满了阳光、充满了温暖。走在由梧
桐树陪伴的秋天城市街道,我总会生发这样的感慨:每个人哪怕到了生命的秋天,也绝不能自暴自弃,理当心生一种
庄严的使命感和人生的紧迫感,因为此时此刻,你最能体味人生的沧桑和生命的静美,从而以坦然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人生路途上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你最能找到心灵诗意的栖息地,怀着超然的眼光观照人生途中无处不在的美妙风
景,在心灵深处葆藏充盈、信心和期待。
(10)梧桐如时间老人,它见证着历史,它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我曾去过南京,那满大街的梧桐树,
让南京这个城市更显岁月的从容。据说当年精选了两万棵梧桐,栽种在孙中山先生灵柩经过的中山东路等主干道上,
以志纪念。
(11)我总以为,城市里那一列列亭亭的行道树,是大自然写给都市人的信,是葱郁树林留给城市最后的关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请把第⑵段补充完整。
2.请从一个角度,就第⑶段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3.第⑼段作者为什么说心中“似乎也浸满了阳光、充满了温暖”?
4.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中国梧桐”和“法国梧桐”这两个梧桐树种原都生长于中国,因而都具中国血统。
B.梧桐树的花色不起眼,吐絮时四处飞扬,失去了优雅,这些都令作者感到些许不快。
C.作者乐于享受梧桐树默默奉献的荫凉,却敬畏它的威严气势和典雅孤傲的外在形象。
D.台风来袭之前人们加固梧桐树,是爱护,也是人们对城市有序管理的一种文化自觉。
E.选文中每处对树的描写,都充满深情厚意,并与作者的议论和抒情有着内在的联系。
F.第⑻节的语言表达整散结合,长句与短句结合,兼具整饬与灵动、舒缓与急促之美。
5.综观全文,分析梧桐树对城里人的关爱有哪些?
6.根据文中信息,为梧桐树写一段50字左右的介绍性文字。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十七岁的远行
1总会想起多年前的那个晚上,当时我17岁。站台上,全家人给我送行。我面前是一个大旅行包,还有一个硕大
的行囊,用背包带捆的很紧,理念是我的衣物和一床新被子。
2我妈站在一旁,又递过来一个书,包装得鼓鼓囊囊的。天气很热,我一面示意他们回去,一面把装满食物的书
包递还给我妈,说:“北京什么吃的都有用不着这些。”
3事实上,我妈的担心,从我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开始了。我想读北京的学校,这让她隐隐感到不安。“为什么不
报考南方的学校呢?”她总是轻声嘟嚷,“听说北京的粮食供应里还有四分之一的杂粮呢。”母亲是中学教师,对学
生说的是艰苦奋斗、建设“四化”的大道理,但回到自己家里,她还是希望儿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4我母亲出生在江淮之间的六安,大学毕业时,为了爱情,和父亲一起来到皖东北的小县城教书。在我童年的记
忆里,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皖北的吐槽,其中最多的是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5她总会用很长的篇幅,怀念大别山区我外公外婆家的小山村,风景有多秀丽,腊肉有多解馋,粮杞有多香甜,
蔬菜的种类有多丰富,甚至连简单的用糯米面制作的饼子——糯米耙耙,都被她形容得神乎其神。要用什么样的米和
糯米搭配,泡多久,怎么磨,怎么蒸,怎么放到石臼里面舂,最后要放到冬水里保存……说起这些来,她如数家珍。
6其实我去过外婆家,小村子并不像母亲描述的那样山清水秀,外公家的房子也非常低矮。家中饭食的种类更是
少的可怜。童年的我认为,淮北平原无论从地形上、气候上,还是物产上、食物上,都比大别山区好。
7不过,外婆的山村也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我们位于淮北平原的家里。每年冬、夏两季,父亲都会拿着包裹单去
邮电局,在高高的绿:色柜台后面,有外婆定期寄来的包裹。
8夏天寄来的是一种茶叶,叫瓜片,味道奇苦,但非常耐泡。冬天寄得更多,成肉、威鱼、腊鸭、腊鹅,还有被
我母亲称作传奇的糯米耙耙。
9外婆家的糯米耙耙是一个个实心儿的,呆头呆脑的圆坨坨。将杷耙简单蒸一蒸,立刻会变得软糯,蘸上白砂糖
可以直接吃。我妈还喜欢将耙耙切成块,放在菜汤或肉汤里煮,口感也不错。即便是用火钳夹着它在灶膛里轻轻的烤
一烤,也会散发出奇异的谷物的香气。
10每次看到孩子们吃耙耙时流露出对食物的渴望,我妈都会特别得意,并为她是一个“南方人”而深深自豪。南
方富庶,北方贫瘠,这是我妈的逻辑。
11当然,这并没有影响一个十七岁的高中毕业生的选择。这一年的九月,我到了北京,在崭新的环境里开始了大
学生活。
12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便开始感到哪里不对,刨除想家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食欲不振。按说。北京广播
学院的食堂在北京高校里算做的不错的,我和同学也偶尔凑份子“进城”去吃北京的馆子,但这些都没有办法平复我
对家中食物的思念。
13一个人只有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才会理解所谓的故乡,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人群
和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味觉习惯显然也是故乡重要的组成部分。
14我有一个科普作家朋友,叫土摩托,他对美食家笔下所谓的“故乡滋味”或者“妈妈的味道”这样解释:除了
人在童年时代养成的味觉习惯,每个人消化系统的菌群都像自己的指纹一样,有着独特的组织方式。长时间吃惯了一
种或几种食物,肠道的菌群就会相对固定下来,只要遇到类似的食物,就能熟练地进行各种分解,而遇到陌生的食物,
它们就会手足无措,甚至会闹情绪。
15在北京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的肠胃一直在闹情绪,直到我寒假回到家,报复性的吃喝了一整天,世界才逐
渐安静下来。
16等再次踏上去往北京的列车,我的包里已经塞满各种故乡的食物:烧鸡、酥糖、腊鹅,还有我妈特地装的糯米
耙耙。至今想来,17岁那年的离家是我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17它让我切实感受到一个叫故乡的东西,不仅从心理层面,也从生理的层面。与此同时,我开始主动尝试和接纳
更加丰富的食物,要知道在读大学之前,我甚至不能吃辣椒。
18后来我成了一名纪录片导演,这一职业需要我不停的与人打交道,而食物恰好是人与人交流最便捷的媒介。为
此我不得不带着好奇心,品味各种匪夷所思的吃食,渐渐的,我变成了一个“世界胃”,我可以出国十几天,不吃一
顿中餐,心安理得的享用几乎所有的当地食物。
19更难得的是,我开始从餐桌上发现,食物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慰藉肠胃的物质。它身上富集的信息就有鲜明的
个性,又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
20食物与其所在地区气质的某种勾连,以及食物自身流变的秘密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
21就拿杷杞来说,这种稻米制品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居然能演变出那么多美食:粉、圆、粽、糕、粮、丸、槽、
糜、堆……游走在故乡和世界之间寻找风味,寻找人和食物之间的关联,这一切都始于我17岁那年的远行。回顾这些
年吃过的饭,走过的路,《风味人间》里有句旁白很能代表我的感受:“人的口味就是这样,有时像岩石一样顽固,有
时又像流水一样豁达。”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是个言行不一的人,对学生说要“艰苦奋斗”,回到家又希望儿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B.文章娓娓道来,语言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同时运用多种修辞,形象生动,又使得文章情感充沛。
C.文章描述了生活中很多有关食物的温馨场景,妈妈的形象可亲可爱,“妈妈的味道”鲜活可感。
D.文章以17岁的远行为时间节点,前后对比,写出了作者对故乡、对亲人以及对食物的看法。
2.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3.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外婆家的“糯米耙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姥姥家的路上
于心亮
那一回,我去姥姥家,眼里嗡着泪水,想哭。
路很远,虽然身后拖个小影子,默不作声地跟着我,可是我很孤单。
口渴了,瞧见路边有个菜园子,菜园里种着水萝卜、西红柿,还有黄瓜。我想进去摘个吃,脚都迈进菜园里了,
可看看四周,想一想,又退了回来。
此时,来了个大叔,问我:“小孩,你怎么不摘了?”
我说:“主人不在,我不能摘。”
大叔就笑了,说:“不碍事的,孩子,跟我来吧。''没想到,大叔就是菜园的主人,他摘了一根黄瓜和一个西红
柿给我。
我谢了大叔,一边吃一边走,心里充满了快乐。因此,当一只小花狗追着咬我的时候,我也没气恼,而是从衣兜
里掏出个饼干扔给它。小狗吃了饼干,朝我摇着尾巴,还跟上了我,撵也撵不走。
就这样,小狗跟着我来到姥姥家。
我见到姥姥,扑进她怀里。原打算哭的,可不知为什么,又哭不出来了。姥姥抚摸着我的头,她看到了小狗,问
我:“你养的小狗?”
我说:“路上捡的。”
姥姥说:“不是咱养的小狗,咱可不能要,回去的路上,要记着还给人家。”
我说:“要是找不到主人,怎么办?”姥姥说:“好好打听打听,肯定有主人。”
我一边逗小狗玩儿,一边回答姥姥的问话,好脾气地说我妈挺好的,我爸挺好的,家里的老母猪也都挺好的,八
只小母鸡也下蛋了,三只小燕子也孵出来了……
姥姥给我烙了葱花油饼,把我喂得饱饱的,把小花狗也隈得饱饱的。我吃饱了,就去街上玩儿,撞上了村里最顽
皮的几个小孩,他们很欺生。
这一次我有小花狗壮胆,见到那几个孩子对我不太友善,它就“汪汪汪”地叫着跳着高儿来保护我。那几个小孩
没敢来欺负我,相反,他们还跟我交上了朋友。
我们在一块玩儿,他们说要去果园里偷桃子。我摇摇头说不去。
他们说看果园的老头儿是个聋子,腿也痛,肯定追不上我们的……
我依旧摇头说不去。
他们问你怕挨揍吗?我说不怕。
他们问那为什么不去?我说不为什么,反正……我就是不去!
后来他们要回家了。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我也想回家了。
姥姥从杏树上摘了几个杏,装到我衣兜里,说:“瞧见菜园里的大叔,送给人家尝尝。”
我告别姥姥,带着小花狗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很快乐,看着蓝蓝的天和白白的云,我的笑声伴随着小花狗梅花形
的爪印开满了回家的小路....
走到捡小花狗的地方,我就打听狗是谁家的。
有人就给我做了指点。
我带着小花狗朝指点的地方走去,果然有个老爷爷正在四处找小花狗。我说了事情经过,老爷爷拍拍我的头,说
我是好孩子。
我要走了,老爷爷叫住我。他家的苇箔上晒着成鱼干,老爷爷就捡了一串咸鱼干给我。我连忙拒绝,说不要。老
爷爷笑着说:“拿着吧孩子,这不是给你的,是给你家大人的。”我道了谢,跟老爷爷和他身旁的小花狗说再见。
我继续往回走,又经过菜园,见着那个大叔,我就大声喊他。
大叔问我:“孩子,你又渴了吗?"我说:“不渴,我姥姥让我送您几个杏。"大叔尝了杏,很开心地说:“杏
真甜,好吃!”
我要走了。大叔叫住我,让我等等。大叔拿镰刀割了一捆韭菜给我。我赶忙拒绝,说不要。大叔笑着说:“拿着
吧孩子,这是感谢你家大人的!”
就这样,我左手提着一串咸鱼干,右手提着一捆韭莱,一路飞奔着往家跑。
我瞧见了村庄,瞧见了胡同,瞧见了那两扇黑色的大敞开着的街门……
此时,我的眼里,突然充满了泪水。
我哭泣着冲进村庄,冲进胡同,冲进敞开着的街门,冲向妈妈温暖的怀抱……
我一边流泪一边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拿别人家的东西了。”
妈妈的眼里虽然也有了泪水,但同时增添了欣慰的笑容。妈妈抚摸着我的小手说:“儿啊,你要记住人家的好!”
我的小手肿着,那是去姥姥家之前,妈妈拿苕帚疙瘩打的。
此时,也不太疼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顶是
A.姥姥应该察觉出了“我”的异常,从她询问“我”家里的事可以看出她对“我”的关心。
B.在描写“我”想进菜园摘东西吃时,小说写道“可看看四周,想一想,又退了回来”,用动作描写,表现出“我”
怕挨打的心理。
C.小说善设伏笔,前后照应。在讲述“我”与大叔、老爷爷的故事等情节安排安排上,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D.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没有姓名,但仍具有代表性,表现了乡村邻里关系的淳朴。
2.小说多次写到“哭泣”“泪水”这样的字眼,请结合小说分析其作用。
3.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塾除宇于,湖州徐翼伸之叔岳刘民牧作长洲主簿,居前宗伯孙公岳颁赐第。翼伸归湖之便访焉。天暑,浴于书斋,
月色微明,觉窗外有气喷入,如晚行臭雾中,几上鸡毛带,盘旋不已。徐拍床喝之,见床上所挂浴布与茶杯飞出窗根
外。窗外有黄杨树,杯触树碎,声铿然。徐大骇,唤家奴出现,见黑影一团,绕瓦有声,良久始息。
徐坐床上,片时帚又动。徐起,以手握帝,非平时故物,湿软如妇人乱发,恶臭不可近,冷气自手贯,臂直达于
肩。徐强忍持之。墙角有声,如出瓮中者,初似鹦鹉学语,继似小儿啼音,称:“我姓吴,名中,从洪泽湖来,被雷
惊故匿于此,求恩人放归。”徐问:“现在吴门大瘟,汝得非瘟鬼否?”日:“是也。”徐日:“是瘟鬼,则我愈不
放汝,以免汝去害人。”鬼曰:“避瘟有方,敢献方以乞恩。”徐令数药名而手录之,录毕,不胜.其臭,且臂冷不
可耐。欲放之,又惧为桌。家奴在旁,各持坛罐,请纳帚而封焉。徐从之,封投太湖。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
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
(节选自袁枚《子不语・卷七•瘟鬼》)
(相关链接一)
且迨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乱定之后,〈遗之民,稍稍复集,扫除皆①
骼,经营苫盖。时则又有大疫,疫之将作,其家之鼠,无故自毙,人不及见,久而腐烂,人闻其臭,鲜不疾者。病皆
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疫起乡间,延及城市,一家有
病者,则其左右十数家即迁移避之,踣于道者无算,然卒不能免也。甚至阖门同尽,比户皆空,小村聚中,绝无人迹。
(俞稳《曲园笔记》)
(相关链接二)
建宰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疣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②或阖门而殖,或覆族而丧。或
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黄之子,荆室蓬广之人耳,若夫殿处野食之家,重貂累器之门,若是者
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曹植《说疫气》)
(注)①W:zi带有腐肉的尸骨;也指整个尸体。②汉末这次瘟疫造成至少3000万(一说5000万)人死亡。建安
七子中有五人死于此疫。
1.对下列各词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录毕,不胜其臭胜:忍受B.踏于道者无算踣:走路
C.夫攫此者罹:遭遇D.悉被褐菊蕾之子茹: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暑,浴于书斋/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B.以免汝去害人/不赂者以赂者丧
C.此乃阴阳失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贿愚民悬符厌之/青,取之于蓝呵青于蓝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白如麻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B.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C.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D.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4.文中涉及相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丙子”是年号干支纪年法,与《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纪年方式是完全一样的。
B.“鼎”,古时国之大宝,能用鼎食,说明家族地位高、势力大,《滕王阁序》中的“钟鸣鼎食”即用此意。
C.“建安”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建安七子”是此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等七人。
D.古人一扇为户,两扇为门,“门户”泛指房屋庭院等的出入处,后来也可指家庭或人家。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丙子年间,湖州徐翼伸妻子的叔父刘民牧作长洲主簿,住在以前礼部孙公岳的赏赐宅第,徐回湖州拜访他。
B.瘟鬼吴中,因为避雷而躲在徐翼伸的居处,并化身为鸡毛帚,被徐翼伸捉住,并被逼令说出了针对瘟疫的救治药
方。
C.同治年间的疫病,先是家中老鼠无缘无故死掉,死鼠腐败后散发的气味会让人染上疾疫,但并没有人传人的迹象。
D.曹植认为瘟疫的产生与爆发不过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普通百姓如果借“悬符”来避瘟疫,就太可笑了。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
⑵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
⑶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蹲之门,若是者鲜焉。
7.结合文本概括徐翼伸的优秀品质。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衡阳与梦得④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②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③行。伏波④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⑥招物议,休将文字⑦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闹千行便濯缨。
(注)①梦得即刘禹锡。安史之乱之后,唐政权动荡,国势衰落。柳、刘二人受政敌排挤连遭贬谪。②十年:柳宗元
参与“永贞革新”后湖南。③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比永州更远。④伏波: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抵御外侮、平
定叛乱功勋卓著。⑤翁仲: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⑥慵疏:懒散粗疏。⑦文字:刘禹锡曾写诗暗刺朝廷政治危机及
得势新贵。⑧临河别:化用李陵赠别苏武诗中的“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
1.首联中“秦京”代指,颈联中“物议”指0
2.结合全诗,分析探究尾联中“垂泪”的多重意蕴。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无以至千里。(《劝学》孟子)
(2)皇览揆余初度兮,»(《离骚》屈原)
(3),此亦飞之至也。(《逍遥游》庄子)
(4)总角之宴,。(《诗经•氓》)
(5),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范仲淹)
(6)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出师表》诸葛亮)
(7)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善道也。(《孟子》)
(8)?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
7、当学习《祝福》中有关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态度的内容时,老师讲了一则寓言故事,请你读了这则故事后,
写出老师通过这则故事所阐明的观点。(不超过50字)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主人捉住猪,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
乳牛讨厌猪的嚎叫,便说:“他常常挺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猪听了回答道:“挺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
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8、根据下列情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欢歌热舞闹新春。春晚是几代人的“春节标配”,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是除夕夜人们的共同期盼。下面是2019
年以“奋进新时代,欢度幸福年”为主题的春节联欢晚会的部分节目。
请从下列五个节目中选择两个作为上下节目撰写一段串词,不超过90字。
①《我们都是追梦人》(歌舞)②《妙言趣语》(相声)③《锦锈梨园》(戏曲)
④《可爱的中国》(朗诵)⑤《占位子》(小品)
9、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无论接触一种新的方法,还是阅读一本新书,还是观赏一种新的艺术,人们往往会产生“这不就是……嘛”的反
应,以已有的“旧知”来附会“新知”。
这种对待新事物的态度和认识方式,在生活中很普遍。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1.原文:生活中与梧桐的相伴相随
2.用拟人(或比喻)的手法,赋予树、风以人的习性,写出了风中梧桐枝叶为城市晨昏带来了美妙悦耳的声音,表达
了作者对梧桐树的喜爱感情。
3.“似乎”表明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感觉;本句作者由梧桐树感受到人生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体味了人生的沧桑和生命
的静美,因此而心态坦然平和、心灵诗意栖息,超然观照人生,内心充盈,充满信心和期待。
4.DE
5.陪伴一代代人成长;分享人们的悲欢离合;让人触景生情升华为文学意境;启发人生使命感、紧迫感;见证历史、
寄托情感。
6.梧桐树,原生于中国云南,在欧洲等许多地区也能生长。树形高大;树龄久(或:多年生乔木);春天开花,花黄
绿色;为阔叶植物,秋天叶落,适宜栽种为行道树。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意以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分析补写所在段落的意思,分析横
线前后句子的意思,同时还要分析该段与上下文的关联。第二段说“我对梧桐亲近有加,除了欧洲之行的意外发现,
也缘于……”,由此可知,横线上的内容应该是解释“我对梧桐亲近有加”的原因,且从第二段的结构特点以及与上
下文的关联可知,第二段应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除了欧洲之行的意外发现”紧承第一段,那么后半句应该
是引出下文;第三段说“自我有记忆起,梧桐树就没有离开过我的视野”,第五段“有多少个夏季,我背着书包,穿
过这道梧桐浓荫上学、回家;有多少个盛夏的夜晚,我与伙伴们一起借着微弱的路灯,在梧桐脚下觅蝉洞、拾蝉蜕;
又有多少个突袭而来的下雨天,我与路人一起站在严严实实的梧桐树底下,躲过了一场又一场雨……”,这些内容展
现出“我”与梧桐的相伴相随,这应该是“我”对梧桐亲近有加的另一个原因,考生根据这个进行填写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要求“从一个
角度,就第⑶段画线句作简要赏析”。首先要找到划线句,把握该句所写的对象,再分析是如何来写的,有什么效果。
“城市梧桐树站立于飞尘和喧嚣中,努力让枝叶像琴翼一样张开,等候风的手指,即兴弹奏城市的晨昏”,这句话的
描写对象是“城市梧桐树”,划线句使用“站立”“努力”“等候”“弹奏”等词语来写“梧桐树”,这是使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让枝叶像琴翼一样张开,等候风的手指”使用比喻的修辞,“枝叶”比作“琴翼”,刮来的风比作“手
指”,展现出风吹梧桐树叶发出的美妙声音,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问的是第⑼段作者为什么说心中
“似乎也浸满了阳光、充满了温暖”,然后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结合语境理解其意思,并结合语境分析作者这样说的
原因。从文中来看,“我的心里似乎也浸满了阳光、充满了温暖”,“似乎”意思是“好像”,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
感觉,源于第八段的所见,即“秋天到了,梧桐树的叶子开始枯黄,到了深秋,枯黄的叶子开始离枝而去,显得是那
般的无可奈何——每片叶子记录着潇潇落木生命的故事,它把春的经历、夏的传说写在落叶的回忆里,告诉人们风中
的成长、雨中的茁壮,繁茂的潇洒和落寞的伤怀”,这是写梧桐树叶的飘落,叶子虽然飘落,但是它记录了很多东西,
并把这些东西告诉人们,由此作者有了第九段的感慨,即“每个人哪怕到了生命的秋天,也绝不能自暴自弃,理当心
生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和人生的紧迫感,因为此时此刻,你最能体味人生的沧桑和生命的静美,从而以坦然平和的心态
去面对人生路途上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你最能找到心灵诗意的栖息地,怀着超然的眼光观照人生途中无处不在的
美妙风景,在心灵深处葆藏充盈、信心和期待”,这些应该是作者这样说的根本原因。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
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
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面
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中国梧桐’和'法国梧桐'这两个梧桐树种”错误,从第一段来看,“原来,梧桐生长于中国云南,因曾
移栽于法租界内,故有人称之为'法国梧桐'。尔后,梧桐被带到法国种植,法国人以至全欧洲人皆称之为'中国梧
桐'”,由此可知,并非“两个梧桐树种”。
B项,“这些都令作者感到些许不快”错误,第三段说的是“一俟其吐絮,便似乎优雅不再,那飞絮不管你愿不愿意,
都会四处飞扬”,文中说的是“似乎”,并非真的如此。
C项,“作者乐于享受梧桐树默默奉献的荫凉,却敬畏它的威严气势和典雅孤傲的外在形象”错误,第四段说“它质
朴得像平民。……分明带着乡间的味道,散发着幽深的泥土气息。只有那巍峨的树冠,才给人以典雅而又孤傲的感觉,
无论远远望去或者走近仰望,它都具有一种威严的气势。但它只管花谢花开,自吟自歌,为行人提供一片荫凉”,由
此可知,作者认为梧桐树如平民一样质朴,是“树冠”给人“典雅孤傲”“威严”的感觉。
故选DE。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筛选的要求,如本题“综观全文,分析梧桐树对城里
人的关爱有哪些”,然后到文中圈出梧桐树对城里人关爱的内容,再根据分值分点进行概括。如第五段“梧桐每一天
都与人们一起分享着悲欢离合的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和第二点;如第六
段“想及才女李易安当年不也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意境么"和第七段“次日早晨,当人们走上
街头,看到这样的场景,无不唏嘘感叹”,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三点;如第九段“走在由梧桐树陪伴的秋天城市街
道,我总会生发这样的感慨:每个人哪怕到了生命的秋天,也绝不能自暴自弃,理当心生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和人生的
紧迫感,因为此时此刻,你最能体味人生的沧桑和生命的静美,从而以坦然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路途上的风风雨雨、
坎坎坷坷;你最能找到心灵诗意的栖息地,怀着超然的眼光观照人生途中无处不在的美妙风景,在心灵深处葆藏充盈、
信心和期待”,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四点;如第十段“梧桐如时间老人,它见证着历史,它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
离的一部分”,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五点。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要求,如本题要求“根据文中信息,为梧桐树写一
段50字左右的介绍性文字”,然后要了解介绍性文字的特点,再根据其特点到文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进行概括。“介
绍性文字”类似于说明性文字,主要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等。就本题来看,
介绍的对象是“梧桐树”,那么应该到文中圈出其产地、特点、价值功用等。如第一段介绍其产地,“原来,梧桐生
长于中国云南,因曾移栽于法租界内,故有人称之为‘法国梧桐',尔后,梧桐被带到法国种植,法国人以至全欧洲
人皆称之为‘中国梧桐'”;如第三段是其外形特点,“它花开春季,但花并不美,所谓花,只不过是很不起眼的黄
绿色”;如下文还介绍其功用价值,”而台风是树的劲敌,每当台风袭来,梧桐树都在被扫荡之列,它的浓荫让它无
法藏匿”“城市梧桐树站立于飞尘和喧嚣中”,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为“梧桐树”写介绍性的文字。
2、1.A
2.①运用比喻,将“人的口味”比作“顽固的岩石”、“豁达的流水”。②在“人的口味”中,既有生理上在童年时
代就养成的味觉习惯,也在心理、情感上寄托了家人对子女永远的牵挂和爱,这些就像“顽固的岩石”一样深深地扎
根在了我们心里,具有鲜明的个性;③但是,当我们主动去尝试和接纳更加丰富的新的食物时,我们的“口味”也会
慢慢适应,还可以成为人与人交流最便捷的媒介,感受到别处强烈的生活气息,人生也会像流水一样变得更“豁达”。
3.①“糯米耙耙”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开始母亲对外婆的怀恋,后面作者对家乡对母亲的怀恋都点到了它。
②“糯米耙耙”是家乡众多食物当中的一种,它也是“故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的代表;③它表现了外婆和母亲
两代人的勤劳以及对儿女深深的爱,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家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
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
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母亲是个言行不一的人……”错误,从文中来看,要求学生是从老师的角度,对儿子好是从母爱的角度,二
者并不矛盾,所以并非“言行不一”。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文章,谈谈你对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然后找到画线句,分析该句的表述对象是谁,使用的手法是什么,表达的含义是什么,有
何效果。
“人的口味就是这样,有时像岩石一样顽固,有时又像流水一样豁达”,这句的主语是“人的口味”,从修辞的角度
来看,这句话把“人的口味”比作“顽固的岩石”“豁达的流水”,前者强调这种口味的不易改变强调其持久性,后
者说明这种口味也会发生变化;结合前文”就拿耙耙来说,这种稻米制品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居然能演变出那么多
美食:粉、圆、粽、糕、核、丸、糟、糜、堆……游走在故乡和世界之间寻找风味,寻找人和食物之间的关联,这一
切都始于我17岁那年的远行。回顾这些年吃过的饭,走过的路”可知,这“人的口味”中“顽固”如“岩石”的应是
指对家人、故乡的情感,强调其在人内心扎根之深,而“我''"游走在故乡和世界之间寻找风味,寻找人和食物之间
的关联”则又展现这口味的变化,即当我们主动尝试和接纳新事物的时候,也会像流水一样豁达。
3.本题考查物象的作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外婆家的‘糯米耙
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然后到文中圈出提到外婆家的“糯米耙耙”的句子,然后从情节、内容、主
旨等几个方面分析作用。
首先找出涉及糯米耙耙的句子,如“梭耙有多香甜,蔬菜的种类有多丰富,甚至连简单的用糯米面制作的饼子——糯
米耙耙,都被她形容得神乎其神”“外婆家的糯米耙耙是一个个实心儿的,呆头呆脑的圆坨坨。将耙耙简单蒸一蒸,
立刻会变得软糯,蘸上白砂糖可以直接吃。我妈还喜欢将耙耙切成块,放在菜汤或肉汤里煮,口感也不错。即便是用
火钳夹着它在灶膛里轻轻的烤一烤,也会散发出奇异的谷物的香气”“每次看到孩子们吃耙耙时流露出对食物的渴望,
我妈都会特别得意”“等再次踏上去往北京的列车,我的包里已经塞满各种故乡的食物:烧鸡、酥糖、腊鹅,还有我
妈特地装的糯米耙耙”“就拿耙耙来说,这种稻米制品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居然能演变出那么多美食:粉、圆、粽、
糕、核、丸、糟、糜、堆”由此可以看出,这糯米耙耙涉及全文,可以说是文章的线索;
接着分析这“糯米耙耙”承载的内涵,结合文本可以发现,这“糯米耙耙”表面是指家乡的众多事物中的一种,实际
上则又是指“家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最后分析“糯米耙耙”上承载的情感,分析文章的主旨,外婆的糯米耙耙、妈妈的糯米耙耙都展现出身为母亲的勤劳
能干以及她们对自己子女的爱,而作者在描述糯米耙耙的时候则表露出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3、1.B
2.①开头写“我”眼里喻着泪水,想哭,表现“我”的委屈,引起读者好奇;②写“我”到了姥姥家,想哭又哭不出,
一方面是因为在路上遇到了小花狗、大叔,让“我心情好了许多”,一方面自己也知道自己理亏,不好意思哭:③最
后写“我”哭泣着冲回家里,流着泪向妈妈承认错误,说明“我“明白了道理,表现“我”的成长;④小说开头“想
哭”,结尾“哭泣”,意味大不相同,读来饶有趣味。
3.①语句简短,句式简单,符合“我”一一个孩子的身份。比如“我谢了大叔,一边走一边吃,心里充满了快乐”。
②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使得情节明快。比如我跟大叔的对话、跟姥姥的对话。③语言质朴,多用口语,具有浓郁的
乡土风味。比如“姥姥”“咱”“挨揍”等。④适当运用整句,表达愉悦的心情或比较强烈的情感。比如“……左手
提着一串……右手提着一捆……一路上……”;”……冲进……冲进……冲向”。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
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用动作描写,表现出“我”怕挨打的心理”表述错误。此处的动作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我”想偷东西时候矛盾
的心理。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鉴赏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
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
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
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往往使用一些描写手法。
因此可以依托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本题中,要求分析小说多次写到“哭泣”“泪水”这样的字眼的作用。根据文本“那一回,我去姥姥家,眼里喻着泪水,
想哭”可知,开头写“我”眼里嗨着泪水,想哭,表现“我”的委屈,引起读者好奇;根据文本“我见到姥姥,扑进她怀
里。原打算哭的,可不知为什么,又哭不出来了”可知,写“我”到了姥姥家,想哭又哭不出,一方面是因为在路上遇到
了小花狗、大叔,让“我心情好了许多”,一方面自己也知道自己理亏,不好意思哭;根据文本“我哭泣着冲进村庄,冲
进胡同,冲进敞开着的街门,冲向妈妈温暖的怀抱……”可知,最后写“我”哭泣着冲回家里,流着泪向妈妈承认错误,
说明,,我,,明白了道理,表现“我”的成长;小说开头“想哭”,结尾“哭泣”,首尾呼应,意味大不相同,激发读者的阅读
兴趣。
3.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明确小说的语言特色从以
下几方面分析: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主要是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从感官的角度分析:视觉、听觉、嗅觉、
触觉等;从句式的角度分析: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的运用;从词语使用的角度:动词、形容词、副词、数
词、叠词运用等;从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从整体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单明快、
含蓄隽永等。
本题中,要求举例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根据文本“大叔就笑了,说:,不碍事的,孩子,跟我来吧。‘没想到,大
叔就是菜园的主人,他摘了一根黄瓜和一个西红柿给我。我谢了大叔,一边吃一边走,心里充满了快乐”可知本文在语
言特色方面语句简短,句式简单,符合“我”--"个孩子的身份。另外小说情节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我跟大叔的对话、
我跟姥姥的对话、以及我和妈妈的对话的形式展开的。可见小说是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使得情节明快。根据文本“姥
姥,,,,咱,,“挨揍,,等语言,可知本文的语言质朴,多用口语,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根据文本“就这样,我左手提着一串
咸鱼干,右手提着一捆韭莱,一路飞奔着往家跑”、“我哭泣着冲进村庄,冲进胡同,冲进敞开着的街门,冲向妈妈温
暖的怀抱……”可知,本文在语言方面适当运用整句,表达愉悦的心情或比较强烈的情感。
4、1.B
2.D
3.B
4.A
5.C
6.⑴(徐翼伸)得到药房后,就(把它)交给了苏州太守赵文山,赵文山用(这个药房)来救人,没有不救活的。
⑵疫病都是突然而起,有的人第二天死掉,有的人当天就死了,医生们都束手无策,没有办法;得了这个病还能活的
人,千分之一二而已。
⑶至于(那些)住在华堂高屋,穿得好、吃得好的权贵富豪的人家,像这样得病的人很少。
7.①勇敢(徐面对疫鬼不畏惧);②机智(他捉鬼逼出药方);③无私(他把药房交给官府,救活无数老百姓)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
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
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B项,“踣”,整日颠簸在路上。译为跌倒。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
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介词,在;介词,对,对于。
B项,连词,来,表目的;介词,因为。
C项,动词,是,表判断;连词,才。
D项,连词,表转折。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
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
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同治之初''表示年代时间,和后面内容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
“贼”是“所到之处”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
句意:同治初年,云南大乱,贼人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盈野,通都大邑,都成了废墟。
故选B。
4.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
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
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与《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纪年方式是完全一样的”错误。《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纪年方式是干支
纪年法。
故选A。
5.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
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C项,“并没有人传人的迹象”在原文中是没有依据的:材料二说这次瘟疫“一家有病者,则其左右十数家即迁移避
之,踣于道者无算,然卒不能免也”,可见人传人是造成如此后果的主要原因。
故选C。
6.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
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
补充主语“徐翼伸”;“以”,用;“济”,救,救治。⑵“骤然”,突然;“或”,代词,有的人;“束手”,
束手无策;“其”,代词,那些;“千百中一二”,千分之一二;“而已”,罢了。(3)“鼎”,食器;“之”,助
词,的;“是”,代词,这样;“鲜”,少。
7.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题干问的是“结合文本概括徐翼伸
的优秀品质”,注意从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文本
内容分析概括。结合“徐大骇,唤家奴出现,见黑影一团,绕瓦有声,良久始息”“徐坐床上,片时帚又动。徐起,
以手握帚,非平时故物,湿软如妇人乱发,恶臭不可近,冷气自手贯,臂直达于肩。徐强忍持之”分析,徐翼伸勇敢。
结合“徐问:'现在吴门大瘟,汝得非瘟鬼否?鬼曰:'避瘟有方,敢献方以乞恩'”分析,徐翼伸机智。结
合“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分析,徐翼伸无私。
【点睛】
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
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
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抓抓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和代词,
虚词“而”等。断句更多情况要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
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
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
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
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
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己”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贝!J”等连词经常
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日"、“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
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参考译文:
乾隆丙子年间(1756年),湖州的徐翼伸的妻子的叔叔刘民牧,担任了长洲的主簿,住在以前的宗伯孙公岳获颁
的宅子里。徐翼伸回到湖州便去拜访他。那天,天气很热,月色朦胧,徐翼伸就在书斋里沐浴。忽然间,他觉得窗外
似乎有一股白气喷进来,就像是白天行走在大雾之中,而且很是腥臭。白气很大,把桌子上的鸡毛帝都吹到半空盘旋
起来。徐某赶紧猛的一拍床板,大喝一声,只见床头搭着的浴布和茶杯都飞到窗外去了。窗外有一棵黄杨树,杯子撞
碎在树上,声音很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运城市运康中学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 2025保安员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湖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模拟试卷(六)(教师版)
- 四川内江威远龙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生物试题(文史类)试卷含解析
- 河南科技职业大学《肿瘤分子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管理与可靠性》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工商学院《科技英语阅读与翻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体育学院《导游业务能力》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省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模拟考试(一)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
-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国际贸易函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胸椎骨折的护理课件
- 机械CAD、CAM-形考任务一-国开-参考资料
- 省考试录用公务员面试通知书
- 第9课《美丽的颜色》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DB11∕T 864-2020 园林绿化种植土壤技术要求
- 表面技术概论化学转化膜
- 2025年哈尔滨市中考数学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 各行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T-CPA 006-2024 造纸用湿强剂 聚酰胺环氧氯丙烷PAE
- JT-T-1230-2018机动车发动机冷却液无机阴离子测定法离子色谱法
- 四川2024年西南石油大学招聘事业编制辅导员3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