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精品试卷PAGEPAGE1河南省洛平许济2023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1.西周时期小宗世袭为大宗家臣,异姓亦可世袭为家臣。然至春秋时期,家臣由西周“宗法性家臣”发展成春秋后期掌握国家命运的“陪臣”。这一现象表明春秋时期()A.血缘政治不断发展完善 B.封建贵族享有广泛特权C.周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D.官僚政治体制逐渐萌发〖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僚政治的显著特征是官员任免由国君决定,有一定任期。因此材料中“宗法性家臣”发展成春秋后期掌握国家命运的“陪臣”说明当时宗法血缘关系淡化,官僚政治体制逐渐萌发,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血缘关系淡化,非血缘政治不断发展,排除A项;西周时期的家臣属于奴隶主贵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周天子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2.西汉前期农业领域中出现了一批专事田畜生产的大户。如桥姚有“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许多经营农业、渔业、林业生产的专业户。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汉初()A.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趋势C.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D.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调整〖答案〗C〖解析〗材料“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许多经营农业、渔业、林业生产的专业户”反映的是西汉时期农业领域呈现多元化经营,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C项正确;当时传统经济结构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排除A项;材料与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趋势无关,排除B项;西汉前期并未调整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3.北宋建立之初,统治者曾屡次下令改变旧俗中不符合儒家原则的地方,强调“原人伦者,莫大于孝慈,正家道者,无先乎敦睦”。在此后几百年间,又屡屡下令推广儒家经典中关于社会生活的规则和仪式。这表明宋代()A.三教合一的局面被打破 B.儒学的社会影响不断加强C.礼治秩序开始了平民化 D.社会需要推动了儒学创新〖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重视什么,说明什么对维系统治重要,结合材料“改变旧俗中不符合儒家原则的地方”可知,说明儒学重要,再根据材料“在此后几百年间,又屡屡下令推广儒家经典中关于社会生活的规则和仪式。”可知,儒学的影响在加强,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三教合一,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统治者重视儒学,儒学的影响加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借助儒学加强统治,没有体现礼治秩序开始了平民化,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儒学的创新,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儒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4.下表为明清时期部分地区制定的乡约条款明《文堂陈氏乡约》本都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清《公议茶规》凡买松萝茶客入村,任客投主,入祠校秤,一字平称。货价高低,公品公买,务要前后如一。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乡约()A.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 B.提高了乡村社会自治能力C.维护了个体经济稳定发展 D.有利于维护乡村公序良俗〖答案〗D〖解析〗材料“本都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货价高低,公品公买,务要前后如一”反映的是地方乡约对生态环境及诚信经营的维护,说明当时的乡约有利于维护乡村公序良俗,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乡约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乡约提高了乡村社会自治能力,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不光是经济的发展,还有生态环境的保护,排除C项。故选D项。5.清末著名谴责小说家李伯元在其小说《文明小史》中,对当时中国官场和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文明”行为与现象,如开公司、买股票,剪辫子、着洋装、满口新名词、崇洋又媚外等,给予了生动的文学再现。这反映了()A.作者借助西方文化讽刺现实 B.经济发展助推思想解放C.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D.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在清末小说著作中,西方词汇开始大量充斥在作品中,反映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的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冲击,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冲击,非借助西方文化讽刺现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同思想解放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6.康有为在写给光绪帝的奏折中认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他指出,开国会、立宪法、行民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有的,《周礼》中的“三询”、《尚书》中的“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就是君主立宪的本原形态。这表明康有为()A.要求废除旧法创立新制 B.注重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C.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 D.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周礼》中‘三询’、《尚书》中的‘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就是君主立宪的本原形态”,可以看出康有为以中国传统文化来推动维新变法,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康有为的借助古代传统文化来推动维新变法,非要求废除旧法创立新制,排除A项;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也是为其变法服务,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康有为对传统文化的借助,来减少变法的阻力,非重视传统文化继承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7.1940年中共中央对党内发布指示,进一步明确指出;必须按收入多少规定纳税额,一切有收入的人民,不论工人农民,均须负担国家赋税,不应该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该指示的推行()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改变了阶级斗争为中心的立场C.促进了土地改革运动顺利开展 D.加快了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指示“不应该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其目的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这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改变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B项;材料反映中共中央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做的努力,与土地改革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8.1992—1996年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行业的份额(单位:%)年份项目1992年1996年年均递减速度全国总计6343.57.1轻工业52.331.49.7重工业71.152.65.8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瓦解 B.市场经济体系得到确立C.经济发展结构趋于均衡 D.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因此根据材料中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行业的份额来看,国有企业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D项正确;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正在处于突破的过程中,并未完全瓦解,排除A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经济结构趋于平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9.在罗马法早期人们订立契约时,必须由一人询问:“你与我立誓吗?”另一人则回答:“我立誓。”若无宣誓程序,则该契约无法律效力。这主要体现了古罗马法()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签约过程公开公正C.注重保护个人权益 D.法律制度严密规范〖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规定在订立契约的过程中必须举行宣誓仪式,否则该契约无法律效力,说明当时的罗马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A项正确;材料与签约过程公开公正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契约的订立过程,非法律制度严密规范,排除D项。故选A项。10.19世纪末,英国棉花种植协会在非洲殖民地进行了大量的棉种实验。英国棉花种植协会派专家教非洲农民棉花种植技术,并且殖民地政府在制定棉花销售相关法规方面给予英国棉花种植协会以特殊照顾。由此可知,英属非洲殖民地的棉花种植推广活动()A.推动了非洲地区的工业化 B.强化了殖民地对英国的依附C.满足了资本原始积累需要 D.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非洲殖民地推广棉花种植,而且受到相关法规的特殊照顾,使得非洲殖民地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强化了殖民地对英国的依附,B项正确;棉花种植不属于工业化,排除A项;19世纪末英国已经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排除C项;18世纪后半期英国就已经开展了工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11.18世纪德国史学家杜谷在其史学著作中,用进步的自然规律代替神的超自然的意志和隐密作用来解释历史运动,并试图通过过去的整个历史来证明存在着这样的进步。这一认识()A.完整阐述了社会发展规律 B.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影响C.奠定了进化论的理论基础 D.否定天主教会的神创说〖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历史就其本质而论是变化、发展和进步。18世纪法国的理性主义史学家把自然规律的观念引进了历史领域,终于“发现”了文明运动的“一般原因”和规律。在他们看来,理性是社会进步的终极原因,因为理性是人的一种“自我完善化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人类“日新月异地发明千百种新的需要”,“并且创造出千百种方法来满足这些需要”,从而促使社会不断前进。因此材料中的认识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影响,B项正确;《***宣言》完整阐述了社会发展规律,排除A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奠定了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排除C项;该认识并未否定天主教会的神创说,排除D项。故选B项。12.1979年关贸总协定缔约方通过协议,明确规定发达国家成员国与发展中国家成员国之间,或者发展中国家成员国之间,可以背离关贸总协定第1条最惠国待遇的诸项规定。WTO成立后,通过“授权条款”,成员方可以合法地给予发展中国家成员国关税上的优惠。这些规定()A.推动了世界贸易法制化进程 B.扫清了经济全球化发展障碍C.消除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D.利于调整成员国之间的矛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WTO成立后,通过‘授权条款’,成员方可以合法地给予发展中国家成员国关税上的优惠。”并结合所学可知,发展中成员特殊与差别待遇问题是当前WTO改革的焦点之一。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发展中成员一直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该条款的规定,有利于协调贸易成员国的利益,调整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从而加强国际合作,D项正确;世界贸易法制化即在国际贸易中,从法治形式特征观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义务来保护和规范权利,材料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为了调整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并非推动了世界贸易法制化进程,排除A项;“扫清了”表述过于绝对,当今全球化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排除B项;贸易壁垒又称贸易障碍,是对国外商品劳务交换所设置的人为限制,主要是指一国对外国商品劳务进口所实行的各种限制措施,“消除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城市商业继续发展,新兴起的商业街道、贸易场所与居民社区在城市内部混杂交错,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因此模仿军事编制和军事管理,结合城市社区划分,首先在都城中出现了都厢、厢、坊、街巷城市分层区划,形成了城市管理的厢坊制。后来厢坊制推行到汴京城外郊区,形成了东京都厢制度。宋代城市独立行政管理机构“都厢”,平行于赤县或县,领属于京府,这就是古代建制城市。辽代五京同样属于古代建制城市,上京临潢府“京官,朝官皆有之”居五京之首,是辽代首位城市,形成了以其他四京为次首位城市的古代城市体系。——摘编自韩光辉《宋辽金元建制城市的出现与城市体系的形成》材料二清代的城市体系在鸦片战争后受到了外来的冲击。清王朝在战后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个沿海商埠,并允许外人在通商口岸居住,这就在原有体系上捅开了几个小小的缺口。西方列强趁中国的内乱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从而取得了在长江航行的特权并迫使沿海沿江的更多口岸对外开放。据统计,自五口通商到20世纪初,列强通过历次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即达70多处。这些相继开放的、主要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的通商口岸,最终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面向外部世界的开放型的城市体系。——摘编自姜涛《中国近代城市体系的变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辽时期城市出现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城市出现的特点及其影响。〖答案〗(1)新变化:商业经营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都厢制度形成;初步形成了城市体系(出现了建制城市)。(任意三点)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人数增多,城市商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城市管理出现困难;军事管理的影响;对统治区域的有效管理。(任意三点)(2)特点:受外来侵略影响,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江和沿海地区;面向世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上海为中心。影响:开启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有利于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传入;(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同时也便利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解析〗〖小问1详析〗新变化:根据材料“新兴起的商业街道、贸易场所与居民社区在城市内部混杂交错”可知,商业经营的时空限制被打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根据材料“形成了城市管理的厢坊制”可知,都厢制度形成;根据材料“平行于赤县或县,领属于京府,这就是古代建制城市”可知,初步形成了城市体系(出现了建制城市)。原因:根据材料“宋代城市商业继续发展,新兴起的商业街道、贸易场所与居民社区在城市内部混杂交错”“因此模仿军事编制和军事管理”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城市管理出现困难、军事管理的影响及对统治区域的有效管理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详析〗特点:根据材料“清代城市体系在鸦片战争后受到了外来的冲击”可知,受外来侵略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根据材料“清王朝在战后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个沿海商埠”可知,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江和沿海地区;根据材料“最终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面向外部世界的开放型的城市体系”可知,面向世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上海为中心。影响:结合上述分析的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开启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有利于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传入、加速中国的近代化及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等角度进行分析。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国际关系中的权力结构从根本上影响着国际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变革。欧洲自18世纪以来经历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等几个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上形成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二战后建立的国际治理体系既因先天不足又因两霸相争难有作。冷战结束后,世界面临百年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也面临进一步变革。历史事实一再证明,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是造福全人类的客观要求。——摘编自徐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合理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国际力量对比影响全球治理格局阐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欧美等西方国家经济、军事力量进一步增强,它们大肆对外殖民扩张,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格局,西方掌握全球治理主导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欧国家的衰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重新划分世界,美苏两极治理格局最终取代了近代以欧美为主导的治理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欧与日本相继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也冲击着两极格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局面出现,国际治理体系面临进一步变革。总之,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及其变化,决定着国际关系格局,也决定着全球治理格局的不断演变。〖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反映的是18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这种变动是建立在国际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国际力量对比影响全球治理格局。关于阐释可从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15.阅读材料,回到问题材料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参考日本等国的地方自治体制,结合自身特点,创造了独特的地方自治法律制度。依照地方自治的有关法律,清政府在城镇中设有议事会和董事会,乡村中设有议事会与乡董作为乡村自治的自治组织。《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还规定了乡镇议事会的设置。该法第23条规定,“城镇议事会议员以二十名为定额,城镇人口满五万五千后可增加一个名额,自此以上,每增加人口数五千,可多得一名额,最多不能超过六十名。”该法第24条还规定了乡议事会议员名额的产生规则。城镇乡的议事会设议长、副议长各一名,依照专门的选举章程的规定由议员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议员及议长、副议长都只享受名誉、不领取工资。议长和议员任期都是两年,每年改选其中一半。城镇议事会是地方议事机关,其职权是决定本地应行变革的事宜、制定自治规约、决定自治经费预算与决算、处理选举争议等。——摘编自刘志鹏《清末乡村自治立法的百年回顾与启迪》(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乡镇自治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乡村自治改革。〖答案〗(1)主要内容:制定地方自治法律;设立自治机构;立法规范议员选举和产生规则;明确议事会的职权。(2)评价:是清末对地方管理的一次有益探索;有利于地方管理的法治化。随着新政失败而结束,收效甚微。〖解析〗〖小问1详析〗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创造了独特的地方自治法律制度”可知,制定地方自治法律;根据材料“清政府在城镇中设有议事会和董事会,乡村中设有议事会与乡董作为乡村自治的自治组织”可知,设立自治机构;根据材料“该法第24条还规定了乡议事会议员名额的产生规则”可知,立法规范议员选举和产生规则;根据材料“城镇议事会是地方议事机关,其职权是决定本地应行变革的事宜、制定自治规约、决定自治经费预算与决算、处理选举争议等”可知,明确议事会的职权。〖小问2详析〗评价:结合上述分析的改革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评价可从对地方管理的探索、推动地方管理法制化及影响有限等角度进行分析。16阅读材料,回到问题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期盼已久的国际形势大变动来临了,由于远东战场的存在,蒋介石坚信美国援华抗日政策会更加积极,所以蒋介石便趁机向美国借款5亿美元。蒋介石在借款的要求里表示,这笔贷款不可以附带任何条件并且贷款解决的不仅是中国的军费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经济问题。正如他所强调,“所拟借之款全在友邦表示对我信任,所以不能有任何之条件及事先讨论用途与办法,”否则,“恐失盟邦互助之感情。”对于中国这一贷款请求,美国认为在现在局势下,支持中国继续抗日是必要的。但是对于毫无条件的借款以及中国并没有拿出具体借款方案和不让日后美国干涉借款用途表现的并不那么情愿。中美之间经过几番讨论,最后美国决定贷款给国民党。毫无限制的五亿借款在中美外交史上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与此同时也看出了中国战区的战略价值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摘编自李丽军《二战期间美国对华援助初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期间美国对华援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华援助的影响。〖答案〗(1)原因: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二战中中国战场的重要地位;蒋介石政府的积极争取。(2)影响:增加了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促进了中美之间的合作,有力支援了中国抗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减轻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军事压力;推动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答出四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原因:根据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期盼已久的国际形势大变动来临了,由于远东战场的存在,蒋介石坚信美国援华抗日政策会更加积极”可得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根据材料“毫无限制的五亿借款在中美外交史上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与此同时也看出了中国战区的战略价值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可得出二战中中国战场的重要地位;根据材料内容可得知蒋介石政府的积极争取也是美国对华援助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的美国对华援助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也有关系。〖小问2详析〗影响:根据材料“这笔贷款不可以附带任何条件并且贷款解决的不仅是中国的军费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经济问题”可得出增加了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根据材料“恐失盟邦互助之感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促进了中美之间的合作,有力支援了中国抗战;根据材料“与此同时也看出了中国战区的战略价值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可得出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华援助在增加中国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同时也有利于减轻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军事压力,进而推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7.阅读材料,回到问题材料1924年在三民主义演讲中,孙中山对自身的国际秩序观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人自己推翻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的国家变成新社会主义的国家,世界上又生出一个更大的变化”。苏俄“改组内部,把从前用武力的旧政策,改成用和平的新政策”。新政策“不但是没有侵略各国的野心,并且抑强扶弱,主持公道。”因此,不仅仅是打破俄国的帝国主义,“并且打破世界的帝国主义”,欧洲列强“主张侵略,有强权,无公理”,俄国以前也奉行这一主义,现在“主张以公理扑灭强权”。这是两种相反的主义,“所以列强至今还想消灭他”,于是“一齐出兵去打俄国”。正是因为俄国的转变“以后战争是强权和公理的战争”,世界由此形成压迫和被压迫、公理与强权的分野。在全世界范围将会形成两个联合阵线“白人主张公理的和黄人主张公理的一定是联合起来”。——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国际秩序观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国际秩序观产生的背景〖答案〗(1)内容:赞扬苏俄革命;反对欧洲列强的强权政治;世界分成主持公理与坚持强权两大阵营;强调与苏俄进行联合。(2)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内外政策的转变;孙中山多年救国探索的失败;共产国际的帮助。(答出四点)〖解析〗〖小问1详析〗内容:根据材料“俄国人自己推翻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的国家变成新社会主义的国家”可知,赞扬苏俄革命;根据材料“并且打破世界的帝国主义”可知,反对欧洲列强的强权政治;根据材料“世界由此形成压迫和被压迫、公理与强权的分野”可知,世界分成主持公理与坚持强权两大阵营;根据材料“白人主张公理的和黄人主张公理的一定是联合起来”可知,强调与苏俄进行联合。〖小问2详析〗背景: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及上述分析的内容可知,关于背景可从一战的爆发、苏俄内外政策的转变、孙中山多年救国探索的失败及共产国际的帮助等角度进行分析。河南省洛平许济2023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1.西周时期小宗世袭为大宗家臣,异姓亦可世袭为家臣。然至春秋时期,家臣由西周“宗法性家臣”发展成春秋后期掌握国家命运的“陪臣”。这一现象表明春秋时期()A.血缘政治不断发展完善 B.封建贵族享有广泛特权C.周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D.官僚政治体制逐渐萌发〖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僚政治的显著特征是官员任免由国君决定,有一定任期。因此材料中“宗法性家臣”发展成春秋后期掌握国家命运的“陪臣”说明当时宗法血缘关系淡化,官僚政治体制逐渐萌发,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血缘关系淡化,非血缘政治不断发展,排除A项;西周时期的家臣属于奴隶主贵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周天子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2.西汉前期农业领域中出现了一批专事田畜生产的大户。如桥姚有“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许多经营农业、渔业、林业生产的专业户。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汉初()A.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趋势C.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D.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调整〖答案〗C〖解析〗材料“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许多经营农业、渔业、林业生产的专业户”反映的是西汉时期农业领域呈现多元化经营,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C项正确;当时传统经济结构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排除A项;材料与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趋势无关,排除B项;西汉前期并未调整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3.北宋建立之初,统治者曾屡次下令改变旧俗中不符合儒家原则的地方,强调“原人伦者,莫大于孝慈,正家道者,无先乎敦睦”。在此后几百年间,又屡屡下令推广儒家经典中关于社会生活的规则和仪式。这表明宋代()A.三教合一的局面被打破 B.儒学的社会影响不断加强C.礼治秩序开始了平民化 D.社会需要推动了儒学创新〖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重视什么,说明什么对维系统治重要,结合材料“改变旧俗中不符合儒家原则的地方”可知,说明儒学重要,再根据材料“在此后几百年间,又屡屡下令推广儒家经典中关于社会生活的规则和仪式。”可知,儒学的影响在加强,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三教合一,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统治者重视儒学,儒学的影响加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借助儒学加强统治,没有体现礼治秩序开始了平民化,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儒学的创新,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儒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4.下表为明清时期部分地区制定的乡约条款明《文堂陈氏乡约》本都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清《公议茶规》凡买松萝茶客入村,任客投主,入祠校秤,一字平称。货价高低,公品公买,务要前后如一。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乡约()A.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 B.提高了乡村社会自治能力C.维护了个体经济稳定发展 D.有利于维护乡村公序良俗〖答案〗D〖解析〗材料“本都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货价高低,公品公买,务要前后如一”反映的是地方乡约对生态环境及诚信经营的维护,说明当时的乡约有利于维护乡村公序良俗,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乡约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乡约提高了乡村社会自治能力,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不光是经济的发展,还有生态环境的保护,排除C项。故选D项。5.清末著名谴责小说家李伯元在其小说《文明小史》中,对当时中国官场和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文明”行为与现象,如开公司、买股票,剪辫子、着洋装、满口新名词、崇洋又媚外等,给予了生动的文学再现。这反映了()A.作者借助西方文化讽刺现实 B.经济发展助推思想解放C.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D.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在清末小说著作中,西方词汇开始大量充斥在作品中,反映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的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冲击,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冲击,非借助西方文化讽刺现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同思想解放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6.康有为在写给光绪帝的奏折中认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他指出,开国会、立宪法、行民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有的,《周礼》中的“三询”、《尚书》中的“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就是君主立宪的本原形态。这表明康有为()A.要求废除旧法创立新制 B.注重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C.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 D.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周礼》中‘三询’、《尚书》中的‘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就是君主立宪的本原形态”,可以看出康有为以中国传统文化来推动维新变法,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康有为的借助古代传统文化来推动维新变法,非要求废除旧法创立新制,排除A项;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也是为其变法服务,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康有为对传统文化的借助,来减少变法的阻力,非重视传统文化继承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7.1940年中共中央对党内发布指示,进一步明确指出;必须按收入多少规定纳税额,一切有收入的人民,不论工人农民,均须负担国家赋税,不应该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该指示的推行()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改变了阶级斗争为中心的立场C.促进了土地改革运动顺利开展 D.加快了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指示“不应该将负担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其目的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这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改变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B项;材料反映中共中央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做的努力,与土地改革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8.1992—1996年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行业的份额(单位:%)年份项目1992年1996年年均递减速度全国总计6343.57.1轻工业52.331.49.7重工业71.152.65.8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瓦解 B.市场经济体系得到确立C.经济发展结构趋于均衡 D.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因此根据材料中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行业的份额来看,国有企业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D项正确;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正在处于突破的过程中,并未完全瓦解,排除A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经济结构趋于平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9.在罗马法早期人们订立契约时,必须由一人询问:“你与我立誓吗?”另一人则回答:“我立誓。”若无宣誓程序,则该契约无法律效力。这主要体现了古罗马法()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签约过程公开公正C.注重保护个人权益 D.法律制度严密规范〖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规定在订立契约的过程中必须举行宣誓仪式,否则该契约无法律效力,说明当时的罗马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A项正确;材料与签约过程公开公正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契约的订立过程,非法律制度严密规范,排除D项。故选A项。10.19世纪末,英国棉花种植协会在非洲殖民地进行了大量的棉种实验。英国棉花种植协会派专家教非洲农民棉花种植技术,并且殖民地政府在制定棉花销售相关法规方面给予英国棉花种植协会以特殊照顾。由此可知,英属非洲殖民地的棉花种植推广活动()A.推动了非洲地区的工业化 B.强化了殖民地对英国的依附C.满足了资本原始积累需要 D.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非洲殖民地推广棉花种植,而且受到相关法规的特殊照顾,使得非洲殖民地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强化了殖民地对英国的依附,B项正确;棉花种植不属于工业化,排除A项;19世纪末英国已经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排除C项;18世纪后半期英国就已经开展了工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11.18世纪德国史学家杜谷在其史学著作中,用进步的自然规律代替神的超自然的意志和隐密作用来解释历史运动,并试图通过过去的整个历史来证明存在着这样的进步。这一认识()A.完整阐述了社会发展规律 B.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影响C.奠定了进化论的理论基础 D.否定天主教会的神创说〖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历史就其本质而论是变化、发展和进步。18世纪法国的理性主义史学家把自然规律的观念引进了历史领域,终于“发现”了文明运动的“一般原因”和规律。在他们看来,理性是社会进步的终极原因,因为理性是人的一种“自我完善化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人类“日新月异地发明千百种新的需要”,“并且创造出千百种方法来满足这些需要”,从而促使社会不断前进。因此材料中的认识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影响,B项正确;《***宣言》完整阐述了社会发展规律,排除A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奠定了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排除C项;该认识并未否定天主教会的神创说,排除D项。故选B项。12.1979年关贸总协定缔约方通过协议,明确规定发达国家成员国与发展中国家成员国之间,或者发展中国家成员国之间,可以背离关贸总协定第1条最惠国待遇的诸项规定。WTO成立后,通过“授权条款”,成员方可以合法地给予发展中国家成员国关税上的优惠。这些规定()A.推动了世界贸易法制化进程 B.扫清了经济全球化发展障碍C.消除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D.利于调整成员国之间的矛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WTO成立后,通过‘授权条款’,成员方可以合法地给予发展中国家成员国关税上的优惠。”并结合所学可知,发展中成员特殊与差别待遇问题是当前WTO改革的焦点之一。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发展中成员一直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该条款的规定,有利于协调贸易成员国的利益,调整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从而加强国际合作,D项正确;世界贸易法制化即在国际贸易中,从法治形式特征观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义务来保护和规范权利,材料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为了调整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并非推动了世界贸易法制化进程,排除A项;“扫清了”表述过于绝对,当今全球化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排除B项;贸易壁垒又称贸易障碍,是对国外商品劳务交换所设置的人为限制,主要是指一国对外国商品劳务进口所实行的各种限制措施,“消除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城市商业继续发展,新兴起的商业街道、贸易场所与居民社区在城市内部混杂交错,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因此模仿军事编制和军事管理,结合城市社区划分,首先在都城中出现了都厢、厢、坊、街巷城市分层区划,形成了城市管理的厢坊制。后来厢坊制推行到汴京城外郊区,形成了东京都厢制度。宋代城市独立行政管理机构“都厢”,平行于赤县或县,领属于京府,这就是古代建制城市。辽代五京同样属于古代建制城市,上京临潢府“京官,朝官皆有之”居五京之首,是辽代首位城市,形成了以其他四京为次首位城市的古代城市体系。——摘编自韩光辉《宋辽金元建制城市的出现与城市体系的形成》材料二清代的城市体系在鸦片战争后受到了外来的冲击。清王朝在战后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个沿海商埠,并允许外人在通商口岸居住,这就在原有体系上捅开了几个小小的缺口。西方列强趁中国的内乱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从而取得了在长江航行的特权并迫使沿海沿江的更多口岸对外开放。据统计,自五口通商到20世纪初,列强通过历次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即达70多处。这些相继开放的、主要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的通商口岸,最终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面向外部世界的开放型的城市体系。——摘编自姜涛《中国近代城市体系的变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辽时期城市出现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城市出现的特点及其影响。〖答案〗(1)新变化:商业经营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都厢制度形成;初步形成了城市体系(出现了建制城市)。(任意三点)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人数增多,城市商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城市管理出现困难;军事管理的影响;对统治区域的有效管理。(任意三点)(2)特点:受外来侵略影响,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江和沿海地区;面向世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上海为中心。影响:开启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有利于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传入;(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同时也便利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解析〗〖小问1详析〗新变化:根据材料“新兴起的商业街道、贸易场所与居民社区在城市内部混杂交错”可知,商业经营的时空限制被打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根据材料“形成了城市管理的厢坊制”可知,都厢制度形成;根据材料“平行于赤县或县,领属于京府,这就是古代建制城市”可知,初步形成了城市体系(出现了建制城市)。原因:根据材料“宋代城市商业继续发展,新兴起的商业街道、贸易场所与居民社区在城市内部混杂交错”“因此模仿军事编制和军事管理”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城市管理出现困难、军事管理的影响及对统治区域的有效管理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详析〗特点:根据材料“清代城市体系在鸦片战争后受到了外来的冲击”可知,受外来侵略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根据材料“清王朝在战后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个沿海商埠”可知,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江和沿海地区;根据材料“最终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面向外部世界的开放型的城市体系”可知,面向世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上海为中心。影响:结合上述分析的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开启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有利于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传入、加速中国的近代化及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等角度进行分析。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国际关系中的权力结构从根本上影响着国际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变革。欧洲自18世纪以来经历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等几个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上形成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二战后建立的国际治理体系既因先天不足又因两霸相争难有作。冷战结束后,世界面临百年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也面临进一步变革。历史事实一再证明,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是造福全人类的客观要求。——摘编自徐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合理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国际力量对比影响全球治理格局阐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欧美等西方国家经济、军事力量进一步增强,它们大肆对外殖民扩张,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格局,西方掌握全球治理主导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欧国家的衰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重新划分世界,美苏两极治理格局最终取代了近代以欧美为主导的治理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欧与日本相继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也冲击着两极格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局面出现,国际治理体系面临进一步变革。总之,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及其变化,决定着国际关系格局,也决定着全球治理格局的不断演变。〖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反映的是18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这种变动是建立在国际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国际力量对比影响全球治理格局。关于阐释可从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15.阅读材料,回到问题材料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参考日本等国的地方自治体制,结合自身特点,创造了独特的地方自治法律制度。依照地方自治的有关法律,清政府在城镇中设有议事会和董事会,乡村中设有议事会与乡董作为乡村自治的自治组织。《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还规定了乡镇议事会的设置。该法第23条规定,“城镇议事会议员以二十名为定额,城镇人口满五万五千后可增加一个名额,自此以上,每增加人口数五千,可多得一名额,最多不能超过六十名。”该法第24条还规定了乡议事会议员名额的产生规则。城镇乡的议事会设议长、副议长各一名,依照专门的选举章程的规定由议员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议员及议长、副议长都只享受名誉、不领取工资。议长和议员任期都是两年,每年改选其中一半。城镇议事会是地方议事机关,其职权是决定本地应行变革的事宜、制定自治规约、决定自治经费预算与决算、处理选举争议等。——摘编自刘志鹏《清末乡村自治立法的百年回顾与启迪》(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乡镇自治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乡村自治改革。〖答案〗(1)主要内容:制定地方自治法律;设立自治机构;立法规范议员选举和产生规则;明确议事会的职权。(2)评价:是清末对地方管理的一次有益探索;有利于地方管理的法治化。随着新政失败而结束,收效甚微。〖解析〗〖小问1详析〗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创造了独特的地方自治法律制度”可知,制定地方自治法律;根据材料“清政府在城镇中设有议事会和董事会,乡村中设有议事会与乡董作为乡村自治的自治组织”可知,设立自治机构;根据材料“该法第24条还规定了乡议事会议员名额的产生规则”可知,立法规范议员选举和产生规则;根据材料“城镇议事会是地方议事机关,其职权是决定本地应行变革的事宜、制定自治规约、决定自治经费预算与决算、处理选举争议等”可知,明确议事会的职权。〖小问2详析〗评价:结合上述分析的改革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评价可从对地方管理的探索、推动地方管理法制化及影响有限等角度进行分析。16阅读材料,回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州2024年广东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街下属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频考版试卷)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版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开发合同3篇
- 2024年04月上海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信用部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废弃油脂清运与资源化利用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职工专属体检服务及健康管理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度医疗健康行业劳动合同补充协议3篇
- 2024年示范:研发部门劳动合同3篇
- 2025版酒店员工培训合作协议书2篇
- 2024年音视频创意设计合作协议版
- 2025版智能健身房教练团队聘用与管理合同3篇
- 液压与气压传动中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国开大学2023年01月11067《知识产权法》期末考试答案
- 电气控制及PLC课程设计报告
- 直接打印800字作文纸
- 石油产品密度基本知识认知
-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数学大纲
- 货物供货总体服务方案
-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周期问题》教案
-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物理化学
- EHS主管述职报告ppt
- GB/T 34560.1-2017结构钢第1部分:热轧产品一般交货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