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T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_第1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T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_第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T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_第3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T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_第4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T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4·大庆铁人学校考前模拟)(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1959年3月,我国西藏地区上层反动势力发动武装叛乱。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决定“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取得了平息武装叛乱的全面胜利,为西藏民主改革铺平了道路。材料二当时的民主改革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相结合,这一措施得到了西藏地区各阶层人民,首先是贫困农奴和奴隶的欢迎,也受到很多的上层人士的理解和合作,保证了西藏民族改革的顺利进行。……第二步是进行土地改革,对参加叛乱的农场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采取没收政策,对未参加叛乱的农场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采取赎买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政府把这些公有财产、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全部分给了农奴和奴隶。(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藏民主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藏民主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历史作用.(9分)【答案】答案:(1)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确立;西藏叛乱被平息;西藏人民要求民主改革。(6分)(2)特点:自下而上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相结合;没收和赎买相结合;对农奴主区别对待。(6分)作用:减少了民主改革的阻力,推动了民主改革的迅速开展,使西藏通过民主改革直接步入社会主义阶段。(3分)2.(2014·黄冈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俊(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材料二天皇在巡视地方、视察学校的过程中,天皇的侍讲、宫廷官僚元田永孚于1879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教学大旨》的文章,公开主张教育的根本精神以讲授仁义忠孝道德为第一。......1882年,元田永孚根据天皇之命,编写了充满忠孝仁义的《幼学纲要》,发给全国小学学习。1886年,日本内阁制仃了《帝国大学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学校令》等4个比较完整的教育法令,进一步改革了教育制度。概括这些法令的内容,就是要从小学到大学,向学生系统地灌输国家主义和天皇主义,培养为天皇制国家效力的思想。—《日本帝国主义的兴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教育改革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7分)【答案】答案:(1)原因:①当时的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②舆论不利于变法。(4分)特征:①注重改革教育内容;②培养实用性人才;③扩大选官途径。(答其2点即可得4分。)(2)特点:受中国孔孟思想的影响;教育法令完整(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系);注重灌输忠君报国思想(或将教育当作维护天皇专制统治的工具)。(任答其中2点即可得4分.)积极影响: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3分)3.(2014·襄阳四中冲刺模拟卷)(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摆脱英属殖民地地位及“星(新)马”合并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很快就产生严重的分歧。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导致新加坡最终在1965年被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并于8月9日被迫宣布独立。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材料二

新加坡改革大事记经济设立经济发展局,开发裕廊、红山等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政府机构成立廉政公署社会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建屋发展局,负责建筑所有的政府组屋,廉价提供给民众。教育决定使用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法律、习俗严厉处罚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倡导的行为: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外交1967年8月新加坡积极协助成立并加入东盟材料三

新加坡提倡“亚洲价值观”,认为亚洲国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价值观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对西方国家对他专制的批评不加理会,认为西方民主不能强加给亚洲人民。

——据络资源整理(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加坡改革的背景。(5分)(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新加坡改革的可取之处。(10分)【答案】(1)刚摆脱殖民统治,求发展巩固独立成当务之急;“星(新)马分治”,国小、自然资源缺乏。(5分)(2)改革措施全面而有效;注重发挥政府社会职能,以保障民生;注重政府廉政建设;依法治国;重视教育,强调国民素质的提高;积极依托区域优势,走区域经济集团化道路;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不照搬西方模式。(言之成理1点2分,满分为10分)4.(2014·襄阳三中、钟祥一中、夷陵中学五月高三联考)(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材料二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大宋王朝困难重重。1043年(庆历三年),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主张,被仁宗采纳,颁诏推行。后因受反对改革的官僚的诬陷,范仲淹等遭到贬逐,新政持续一年即终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吴起变法失败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夭折的原因。(8分)参考答案:(1)①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②变法时间短暂,急于求成,许多措施难以实施;③打击对象明确,范围过大,使自己孤立;④楚悼王死后,吴起失去了支持。(7分,其中任意三点各得两分,第四点得一分)(2)①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到他们强列反对;②改革的观念在整个士大夫上层和中下层并没有达成思想和认识上的共鸣。③改革派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改革措施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时北宋的困境;④北宋统治腐朽,宋仁宗在庆历新政实施过程中的动摇反复。(8分)5.(2014·湖北孝感五月摸底)(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于而立之年暴亡,因其绝嗣而采取变通办法选择其堂弟继位,是为世宗(年号嘉靖)。在世宗登基后,出现了“大礼议”。争论的结果是以杨廷和等旧臣的失败而告终,世宗趁势清除旧臣势力,确立了与张璁、桂萼等“大礼新贵”的政治互信,重建了嘉靖政坛新的人事格局。世宗以孝宗之侄的身份君临天下,宣告了孝宗帝系的彻底断裂。由此,一方面,世宗完全可以不因父死子继而对孝宗诸帝的因循败政再三回护,使世宗君臣对孝宗统治的理智反思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世宗以特有的自信赢得了大礼之争,清除了自恃“拥立”之功的杨廷和集团,疏远了慈寿皇太后,拥有了政治主动权,具有了极大的自信和革新的勇气。材料二英宗即位诏书所列宣德弊政为40条,景泰帝所列正统33条(即景泰帝列举了明英宗的33条弊政。下述均为列举前代弊政条数),英宗所列景泰34条,宪宗所列天顺43条,孝宗所列成化44条,武宗所列弘治44条,世宗所列正德80条,穆宗所列嘉靖29条,神宗所列隆庆43条,光宗、熹宗所列万历73条。由此可以看出嘉靖改革的效果。——以上材料据田澍《嘉靖革新的历史定位》整理(1)根据材料一,分析嘉靖改革的有利因素。(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嘉靖统治时期的状况,并据此简评嘉靖改革。(6分)【答案】答案:(1)“大礼议”之争增强了世宗及大臣改革的信心和勇气;旧势力被清除,新统治集团团结协作;非父死子继的帝位传承使世宗及大臣不必过多地回护前帝王的弊政;等等。(9分)(2)状况:嘉靖时期的弊政明显少于前后诸帝。简评:嘉靖改革革除了不少弊政,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6分)6.(2014·长沙雅礼中学高考模拟卷)(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然三代之世,用钱至少,自秦、汉以後浸多,至於今日,非钱不行。……三代各断其国以自治,一国之物自足以供一国之用,非是天下通行不可阙之物,亦不至费心力以营之。上又明立禁戒,不要使天下穷力远须,故《书》曰“惟土物爱,厥心臧”。《老子》曰:“致治之极,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无所用钱如此,安得不少!後世天下既为一国,虽有州县异名,而无秦、越不相知之患,臂指如一,天下之民安得不交通於四方?则商贾往来,南北互致,又多於前世,金钱安得不多?……汉世犹用金银为币,……至东汉以後,黄金最少,又缘佛、老之教盛行,费为土木之饰,故金银不复为币,反皆以为器用服玩之具。玉自此亦益少,服饰却用金银,故币始专用钱,所以後世钱多。——(宋)马端临《文献通考·钱币考》【答案】:第一问,从材料“一国之物自足以供一国之用”“明立禁戒,不许……”“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等信息角度分析原因;第二问,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原因,从后世钱多对经济、贸易的影响角度回答。7.(2014·徐州信息卷)(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19世纪中叶西方把自己强加于中国和日本时,经过短暂的对基马尔主义的迷恋之后,大多数精英采取了改良主义的战略。随着明治维新,一个有生气的改革家集团在日本掌握了政权,他们学习并借鉴了西方的技术、实践和体制,开始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材料二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后,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学习西方文明的愿望,其改革的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在世界文明史上均属罕见。它超过了19世纪的埃及阿里改革,甚至超过了18世纪俄国的彼得大帝改革。在学习和吸收西方文明方面,明治政府迈出了坚定沉稳的步子,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重大措施。——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西方是如何实现“把自己强加于中国和日本的”?(2分)(2)据材料二,归纳明治维新改革的特点?(3分)(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的措施是如何体现“东方道德、西方技艺”?(5分)【答案】答案:(1)美国强迫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2分)(2)规模大、程度深;借鉴西方文明;坚定沉稳;有计划、有步骤。(3分)(3)东方道德:天皇制,武士道精神,忠君思想;西方技艺:殖产兴业政策,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建立君主立宪制(5分)8.(2014·江西师大附中三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汉族及其他民族不堪其苦。……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采。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9分)参考答案:(1)原因: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孝文帝对汉文化敬佩和仰慕;与汉族的经济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6分)(2)影响: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9分)9.(2014·山东日照一中二模)(10分)【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以下是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在社会领域方面的主要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据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整理(1)有学者认为,马丁路德是一个宗教“煽动家……就其实践来说,更多的是一个摧毁者。”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4分)(2)对比路德,加尔文则更多的是一个新教“构建者”。结合材料,扼要概括加尔文在构建新教中体现出的“资本主义精神”。(6分)【答案】答案:(1)公布《九十五条论纲》,宣扬“因信称义”、主张政教分离等,否定了天主教的传统观念和权威。(4分)(2)忍耐、勤劳、艰苦创业品质;合理合法地追逐财富;建立法律法治秩序,宗教信仰服务于现实政治等。(6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0.(2014·山东实验中学三模)(10分)【历史一一薰大改革回眸】阅读英国宗教改革中发布的《三十九条信纲》的条文,回答问题。第六条论圣经足以使人得救圣经包含得救的要道,所以凡未载于圣经,或未为圣经证明之道,即不必信为或视为得救的要道。第十一条论称义我们在神面前得称为义,只因信我们救主耶稣基督-勺功德。而非因我们自己的善行,或功劳。因此只因信称义乃是极其有益,最足安慰人心的教理,这在讲道集中“称义讲辞”中较为详细阐明了。 (1)归纳材料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6分)(2)英国的宗教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君权,分析对两国发展的不同影响。(4分)【答案】答案:(1)观点:强调因信称义,信仰的依据是《圣经》。(2分)作用:打击了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4分)(2)英国:通过加强王权,促进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日本:使日本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明显专制主义色彩。11.(2014·山西大学附中高三第二学期5月月考)(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奕诉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材料二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指拔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9分)【答案】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京;外事纷繁,军机处不能及时办理。(6分)(2)变化:初设时只是临时性机构,专门处理外交事务;后来职权几乎包括所有洋务。(6分)作用:导致政府机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动;推动洋务运动。(3分)12.(2014·太原五中高三5月月考)(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规定:把原来历代王朝规定征收的田赋(土地税)、徭役(农民无偿为国家服劳役)、杂税合并起来,折合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以白银形式统一征收;把徭役归入田亩之后,被国家征调而又不愿服徭役的人,可以出银雇人代役。当时“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居正)不过任势而行之”,而此法达成“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也是张居正认为最值得炫的事。——《中国古代史》夫讲学之风日行,各种新说层出不穷。万历年间,李贽在湖北麻城书院讲学时以“异端”自称,他嘲讽孔子并非圣人,“亦庸众人类也”,戏谑将孔子奉为偶像是“丑妇之贱态”,反对把“四书五经”作为统一思想的标准,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思考判断。张居正对讲学“特恶之”,在《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中,指斥讲学是“群聚徒党”、“空谈废业”,因此“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万历七年(1579年),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讲学、毁天下书院。——《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1)依据材料一,说明“一条鞭法”对赋役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二反映了明末怎样的新思潮?(9分)(2)依据材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评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禁讲学毁书院”的行为。(6分)参考答案:(1)合并赋役项目,统一征收银两;以田亩多少为主要征收标准;允许纳银代役。批判传统僵化的儒学思想,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反封建民主思想的萌芽。(9分)(2)一条鞭法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兴盛的现实,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其禁讲学毁书院的行为,钳制和阻挠新思潮的兴起,强化了思想专制。(6分)13.(2014·成都高三摸底)《战国策》在评论商鞅变法时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①法及太子,黥劓其博、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俱。”②③④以上评论明显有夸大之嫌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14.(2014·成都高三摸底)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 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 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答案】D15.(2014·成都高三摸底)表1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A.青苗法 B.保甲法 C.均输法 D.市易法【答案】A16.(2014·成都高三摸底)刘天纯在《日奉改革史纲》中说:“因为当时的日本,资本家阶级还没达到独立经营的程度,依然有政府保护助长之必要。不过保护助长的方法和性质,都不同从前官营模范工厂制度的封建式了……其变化是更加趋向全面实行保护政策。”文中所述的“更加趋向全面”的保护政策是A.保护新兴地主的土地私有制B.工部省接管幕藩的矿山和工场C.鼓励私人资本投资近代企业D.将大部分官营企业廉价转让给“政商”【答案】D17.(2014·成都高三摸底)(22分)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取消56个“衰败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30个小选区选举名额从2名减少到1名,并将空出的143个席位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据英国183年议会改革方案)(1)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一中议席分配的变化。(10分) 材料二克里采亚战争不仅根本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而且对英国国内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战争不但给了英国国内的民主潮流和进一步改革以极大的促进,而且国内各政治派别在外交政策上的激烈争论,促使英国的自由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1850年代末自由党的形成准备好了条件。(宋晓东《克里米亚战争与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的发展》)(2)据图4指出克里米亚战争的地域特点。(2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克里米亚战争如何促进了俄国和英国的社会变革?(4分) 材料三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据《邓小平文选》第3卷)(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邓小平观点的历史意义。(6分)【答案】18.(2014·湖南长沙二模)(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他们对皇帝偏爱汉人士族有所反感,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到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延续十六年,西魏延续二十一年,演化为北齐、北周。其后,北周吞并了北齐,隋又代周,继而灭了南朝的最后王朝——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6分)(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9分)【答案】答案:(1)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汉化过急过快导致强烈反弹,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混乱与内斗。19.(2014·广东中山一中模拟)(26分)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请回答下列有关农民的三个问题:(1)19世纪中后期的东西方都面临着社会重大变革,简述这一时期英国、俄国和中国农村的农民所处的境况。(12分)(2)简要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苏联政府对农民政策的异同。(10分)(3)2005年12月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在香港召开时,接近一百个南韩农民代表纷纷纵身跃入维多利亚港,他们穿着橘色救生衣,拿着旗帜在水中来回游动,并挥拳叫嚷。一名男子喊道:“WTO逼我们去死!”。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参考答案:(1)英国:农民出现分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雇工;移民海外的:寻求新的发展机会。(4分)俄国:政治上:逐渐变成自由人,但不彻底的改革使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逐渐分化为农场主或沦为雇工。(4分)中国: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农民生活困苦;部分农民爆发起义(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社会动荡不安;极少数破产农民流向城市,沦为雇工。(4分)(2)相同点:政府都采用行政手段加强了对农业的管理和控制。(2分)不同点:美国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提供补贴等使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民收入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苏联通过集体化,把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8分)(3)世贸组织和全球化给部分农民带来了灾难,侵害了他们的利益,部分人已经无法忍受,于是通过极端方式表示抗议;但是,全球化必然促进国际贸易和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求辩证看待该现象,涉及一个角度只给2分)。(4分)20.(2014·陕西西工大附中第八次适应性训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西汉前期,钱币袭秦形制,文曰“半两”,法定重量当为十二铢。但铸造时通常实重不及其额,前后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亦不一致。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私铸钱低劣者薄如榆英,号为“英钱”。不同时期、来源、质量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非常不便。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对外征伐不断,中央财政从此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丰盈一变而为入不敷出的困局。材料二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五铢钱轻重合宜,自汉至隋七百余年,基本上行用不废。(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背景。(7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8分)【答案】答案:(1)铸造的金属货币重量与实际价值不符;郡国掌握铸币权,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的加强;币制紊乱影响经济正常发展;汉武帝时长期战争导致财政入不敷出。(7分)(2)其实质是与地方豪强兼并势力和分裂割据势力争夺财权;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对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有促进作用;五铢钱大量流通,使币制和币值保持长期相对稳定,并影响后世。(8分)21.(2014·武汉二中二模)【改革回眸】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材料二: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特点及变化的原因。(8分)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7分)【答案】答案:⑴特点:两税法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2分)。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6分)。⑵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1分)。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农业税比例较高。“一五”期间,国家采取农业的支持发展工业的政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大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6分)22.(2014·安徽合肥第二次质检)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由此可见,作者①对冗兵冗官的无奈②对北宋王朝的讽喻③对理想社会的向往④对田园生活的赞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23.(2014·安徽合肥第二次质检)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有权直接上奏天皇,也可以利用辞去陆海军大臣职务和不提名继任者的手段来搞垮它不满意的内阁。枢密院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枢密院权力至上②内阁由议会掌控③实行君主立宪政体④强化军国主义A.①②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②【答案】B24.(2014·湖南十三校二联)(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论及辛亥革命的功绩,多数人均以推翻清朝、结束帝制为首要,此中的要义是清朝灭亡乃辛亥革命所致。笔者对此问题所持的看法是,清朝灭亡系自杀而非他杀。清末十年间,为了化解统治危机,最高统治集团与地方督抚联合推行新政,然而却事与愿违,王朝由此踏上了灭亡的快车道。《恽毓鼎澄斋日记》载:“亡国三妖:一东洋留学生,一新军,一资政院咨议局。三妖之中,尤以第一种为诸魔之母。"所谓的“亡国三妖",张之洞均十分热衷,且政绩不凡。慈禧太后对于张之洞在湖北大举兴学及派遣留学生,也颇怀隐忧。1907年,端方由湖北巡抚调任直隶总督入京晋见时,慈禧对他说:“造就人才的是湖北,我所虑的也在湖北。" 张之洞苦心经营,兴学堂、派留学、练新军、办报纸、倡立宪及洋务实业等,其结果是为清朝造就了掘墓人,可谓自掘坟墓。《张文襄公治鄂记》中道:辛亥革命曷为成功于武昌乎?论者以武昌地区上游,控扼九省,地据形胜,故一举而全国响应,斯固然矣,抑知武汉所以成为重镇,实公(即张之洞)二十年缔造之力也。其时工厂林立,江汉殷账,一隅之地,足以耸动中外之视听。有官钱局,铸币厂,控制全省之金融,则起事不虞军用之缺乏。有枪炮厂可供战事之源源供给。成立新军,多富于知识思想,能了解革命之旨趣。而领导革命者,又多素所培植之学生也。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凑泊,种豆得瓜。正如费正清所评价的那样:“为革命铺平道路的主要力量是改革者,而不是革命者。——苏全有《清朝灭亡系自杀而非他杀》(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的内容。(6分)(2)根据材料,说明费正清“为革命铺平道路的主要力量是改革者"观点的合理性。(9分)【答案】答案:(1)政治上实行立宪、建立资政院咨议局;经济上提倡洋务实业;军事上练新军;文化上兴学堂、派留学、办报纸。(6分)(2)政治方面:咨议局、资政院中的立宪派背弃清廷。同盟会革命党人以合法身份进入咨议局和新军,壮大的革命力量。经济方面:造成了政府支出的骤然膨胀,以致财政陷入崩溃的窘境。军事方面:清政府为了挽救自身统治,编练新军。清王朝最终灭亡,导火索是湖北新军武昌起义。文化方面:清政府派遣留日学生多受西方革命思想的影响。兴办学堂造成了舆论失控,报刊的异化现象十分严重,催化了辛亥革命的急剧爆发。张之洞主政湖北,其结果是为清朝造就了掘墓人,导致湖北新军武昌起义。(9分)25.(2014·吉林九校联合体二摸)(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色,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实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政治制度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向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根据材料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皇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可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10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局限性(5分)【答案】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4分)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4分)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分)(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3分)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2分)26.(2014·吉林高三期中质检)(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莽曰:“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制于民臣,颛(注:音专,愚昧)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书》曰‘予则奴戮女’,唯不用命者,然后被此辜矣。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注:疲惫衰弱)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