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南省S12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4月热身卷(三)语文试题()湖南省S12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4月热身卷(三)
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宋代是一个商业经济空前繁盛,物质生产水平获得极大提升的历史时期。包括粮食、蔬果、肉类等在内的各种饮食物资相对丰富,加之随着海外贸易往来的日益勃兴,饮食文化交流渐趋频繁,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饮食生活。
宋人王栐指出,赵宋立国时崇尚俭朴,少以金银等贵金属制作日常器用。承平日久,风气逐渐发生改变,神宗元丰年间,社会上不少人不顾谨身节用之道,“以惰为乐,以侈相骄”,日常饮食讲究精致细腻,“一人而兼数人之食,饮酒宴乐、游荡无度”,奢侈浪费现象相当严重。官僚士大夫宴请宾客,酒必要国家内酒库所供,果肴追求远方珍异品种,食物讲究品类丰富。南宋时期,社会上一度风俗好奢,人情好胜,“竞尚华居,竞服靡衣,竞嗜珍馔,竞用美器”,同北宋初年清俭的社会风尚不可同日而语。
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有所警觉,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群体,以笔为器,以文为据,从各个角度进行劝诫和警示,力图使节俭饮食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侈,恶之大也”。罗大经指出“节俭之益非止一端”,并从节俭“养德”“养寿”“养神”“养气”等几个方面进行阐发。“以俭立名,以奢自败”,节俭是立德之根本,也作为评判个人德行的重要标准逐渐深入人心。吕蒙正出身贫寒,位及宰相之后讲求美食尤其喜食鸡舌汤。一日游赏后花园遥见墙角鸡毛堆积如山,随行者趁机提醒:“鸡一舌耳,相公一汤用几许舌?食汤凡几时?”吕蒙正幡然悔悟,自此不食鸡舌汤,并及时检省自身德行。南宋大臣李纲功勋卓著,但私藏颇丰,饮食生活奢靡,“每飨客,肴馔必至百品;遇出,则厨传数十担”,因此受到人们的批评,世人认为他奢侈浪费过度,有德不配位之嫌。
时人认为帝王饮食习惯不仅事关个人德行修养,而且与国家治乱兴衰相关,以饮食节俭规谏帝王的现象相当普遍。北宋名臣范祖禹规劝帝王俭以养德,避免奢侈靡费。苏轼提出身为人君“广取以给用,不如节用以廉取之为易也”,倡导德行节俭。曾巩也有类似观点,在论及国用之时力倡节俭为先,认为“用之有节,则天下虽贫,其富易致也”。绍熙初年光宗即位,彭龟年上疏分析南迁以来面临的窘迫形势,强调国家之所以困乏,军民之所以穷悴,士大夫之所以骄堕,皆由一“侈”字起,“侈生于逸,逸生于豫,日益滋长,恐致蛊败”,规劝新帝戒奢从简。
名相寇准作风奢侈,子孙后代“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被作为奢侈败家的典型,成为士大夫自我反思和规劝教育后人的案例。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列举了诸多奢侈浪费而导致家道衰落的事例,明确提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意在劝诚后人谨守节俭之道,避免沉湎于奢侈浪费的生活风尚,这句话逐渐传播开来并成为后世宣扬节俭理念的警句名言。
总体来看,面对饮食奢侈浪费现象,宋代士大夫大力宣扬戒奢从简的生活理念,努力营造“俭以养德”的社会氛围。经过不断的宣扬与倡导,广大民众逐渐接受“节俭为美”的德行规范。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信服遵循的至理名言,时至今日依然发人深省。
(摘编自纪昌兰《“戒奢从简”:宋代饮食风气与节俭观念的提倡)
材料二实付款1分钱的汤勺,新人红包1元入手的柠檬茶,多重优惠券叠加后5元一斤的糖炒板栗……
近年来,在青年人中掀起了一股新节俭主义的热潮,这折射出了青年人的新消费价值观念,其精髓是说不,即对一切奢华铺张、刻意张扬、名牌崇拜说不,它着眼省钱,强调消费时机、性价比、使用率等。与传统节俭理念不同,它是一种崇尚理性、独立人格、简约生活的消费理念,坚持“省钱而不降品位,省钱而不失时尚”“省钱而不减体面”等原则,力图以简约朴素的方式还原生活本真:消费上明白自己的真实需要,真正做到能适可而止;不盲目攀比,不刻意追求超前消费、奢侈性消费……
新节俭主义经历了从物质短缺时的主动节俭到物资丰足后的奢侈,再到现在的物质丰富下的主动节俭,不再体现为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而是体现为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有机统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题中之义。尽管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需长期坚持勤俭节约的建设方针。
践行新节俭主义,学校是勤俭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勤俭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在教材中增加勤俭教育的相关内容,组织力量开发勤俭教育的校本课程,给勤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留足课时;制定校园文明公约;教师要做节俭的楷模。作为第一任教师,父母也要着重培养勤俭持家的生活习惯,可结合自家特点,提炼和形成以勤俭为主题的家训文化,弘扬勤俭持家的美德。
青年,是最富于创造力的群体,可在最小消耗的条件下办成大事,如在消费生活中,可探索出聚餐出游AA、自己动手DIY,以及“滞后15个月”“百元周活动”“光盘行动”等方式。践行新节俭主义,贵在长期坚持和积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精打细算,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
总之,践行新节俭主义,必须全员发力。各个主体都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全员合力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氛围,使“不想浪费、不能浪费、不敢浪费”蔚然成风。这样,新节俭主义才算是深入人心了。
(摘编自贺才乐《年轻人的“新节俭主义”火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俭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还和德行有关,吕蒙正不食鸡舌汤,便是意识到自己奢侈的生活于德行有亏。
B.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是一面镜子,反映的是逸豫的心态,所以士大夫常以饮食节俭加以规谏。
C.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物质不再短缺的情况下,它重新成为了青年群体的消费价值观念。
D.新节俭主义强调根据自己的真实需要,以俭朴的方式消费,还原生活的本真,而非盲目的、冲动的、感性的消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社会经济繁盛,物质生产水平获得极大提升,奢侈浪费现象严重,饮食宴乐,讲究精致细腻,游荡无度。
B.面对奢侈浪费的现象,文人士大夫大力倡导节俭的理念,将节俭作为立德的根本,认为奢侈浪费的人没有德行。
C.新节俭主义崇尚理性节制、独立人格、简约生活的消费理念,强调不追求超前消费,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D.践行新节俭主义的青年往往对美好生活有需求,也追求品位、时尚,但是更精打细算,花钱的时候更克制。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做法不符合新节俭主义观念的一项是()
A.推广“光盘行动”,在外吃饭时按需点餐。B.拒绝享受,尽量不花钱,生活上节衣缩食。
C.减少不必要的消费,追求精神上的富足。D.把闲置物交换出去,循环利用,减少浪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点。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新时期推广“新节俭主义”理念的措施。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日出
多丽丝·莱辛①
那年冬天,每晚睡前,他都对着枕头里面大声喊:“四点半!四点半!”直到确信脑袋已抓牢这三个字,才安然入睡,仿佛一片安眠药突然降临。他脸朝着闹钟的方向,这样醒来后第一眼便能看到它。
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得意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再躺这最后一秒吧!不,他弹跳而起,如鱼跃水面。冷啊!真冷啊!
出门,带上猎枪和狗。天亮前他得赶完四里路。他在疾行,狗在探路。它们没有经过训练,自由散漫,有时会玩失踪,但却是他最好的同伴。为了几枪射击,他要赶很长的路,有了它们路上就不枯燥了。
他在田埂上跑起来,大步慢跑,扎实前进。这方法是他观察土著人学会的:上身的重量交替落在两脚上,保持慢速、平衡运动,这样不会疲乏气短。当血液从腿部冲上胳膊,他对身体的得意和骄傲油然而生,直到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关住那股想大声歌唱的强烈欲望。
草原。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鸣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他终于抑制不住,发出狂野的喊叫,然后野兽似的狂奔,他在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
突然,他想起了什么:我15岁啦!15岁啦!这话对他来说很新鲜,他满怀兴奋又若有所思,开始用手指感受走过的岁月,像数着鹅卵石,每一块既独立又离不开彼此,每一块都闪烁着奇异的光芒。这就是他: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十五年的男孩。陪伴他的有这缓缓的河水,还有这充满挑战的空气:夏日正午,它闷热难耐;冬天早晨,它凛冽刺骨。
没有什么他不能做到!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伟大而神奇的,完全是他自己的:“世上所有大人物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小,所以我也能成为大人物。只要我愿意,我能把世界变成我想要的样子;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在发生的一切。这一切都取决于我,取决于我现在的决定。”
他的嗓音充满了紧迫性、真理性和非凡的勇气。他又大声唱起来,歌声沿着河水旁的峡谷回荡,他停下来等待回声,然后又唱:“歌唱吧!这就是他——只要愿意,他就歌唱,这个世界必须响应他!”
他等待回声。那些新鲜的想法又回来了,如同有人在回应他、鼓励他,峡谷充满了细软的回声,在小河旁的岩石间来回撞击。突然,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那声音不是他的,也不是鸟儿的欢唱,也不是流水的叮咚……
他从疯狂中清醒了。他呼唤猎狗,狗没有出现。他孤身无援了,不久前他在这里看见一头豹。他不由得握紧了枪,四处张望。灌木丛的尽头,那块憔悴的岩石旁,一只受伤的怪兽,遍身黑毛,黑毛下是片片粗肉……在一团流动的黑压压的东西的围攻下,这些肉正渐渐消失!一头公鹿,喘着气低声尖叫。
他朝它跑去。地上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那公鹿奔去。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恐惧攫住了他:那公鹿倒下了,抽搐着……
他忽然想到可以朝它射击,早点结束它的痛苦。他端起枪,又放下。使他放下枪的是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议:如果我没来,它就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这样的事情在灌木丛中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规律。他把枪夹在膝间,四肢里痛苦翻涌,他喃喃自语:我阻止不了,我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
事情就这样,无法改变。
关于命运和未来的认识就这样首次闯进他的生活,“是啊,这就是生命!”生命消逝的那刻,他无法采取任何仁慈的行动!他明白了:这片他生活了十五年的草地是辽阔无垠、无法变更、残酷无情的,人们随时都可能给动物的头颅绊倒,或者踩碎小生灵的骨架。他感到痛苦、恶心和愤怒,又为坚忍克己的新认识感到几丝满足。他提醒自己:蚂蚁也要吃东西啊!他泪流满面。
公鹿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堆白骨,在阳光下泛着白光。哦,是的,太阳刚刚升起。为什么!这短短的几分钟,事情就发生了巨变?他站到骨架前:它趴在矮树丛下。要不是还残留着几小块粉红的软骨碎片,人们会觉得它已在这里躺了多年。骨架四周,蚂蚁衔着肉,渐渐撤退。有几只蚂蚁竟直起身子盯着他,眼里泛着贪婪的光。
“滚开!我可不是你们的早餐,无论如何都不是!”
他弯下腰,触摸着头颅上的孔穴:那原本是鹿的眼睛!他想起活鹿那水汪汪的眼睛,觉得难以置信。早晨,也许就一小时前,这小生灵还骄傲地踏着大地,抖着犄角,甩着尾巴,嗅着清晨的空气,像国王那样漫步在充满自由的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生长,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但是,谁能意料一头健步如飞的公鹿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
他好奇地蹲下去,发现它的后肢关节处断了,断裂的骨头相互徒劳地抵触。可能死前它的后肢就受伤了,然后一跛一跛地误入了蚂蚁巢。应该是这样!那么是谁伤了它呢?是它摔了一跤?是它与同类争斗中受了伤?是土著人扔石头伤了它?
他想象土著人朝一头公鹿扔石头时,另一幅画面出现了:他看见自己,某个早晨,兴奋地向一头若隐若现的公鹿射击……他无法面对这画面,他只是个小男孩。他低着头,面带愠色,拒绝承认是自己射伤了它。
他确实累了,脚步沉重,懒得注意脚下的方向。当他看见自己的家时,不禁皱了皱眉,有些事情他必须彻底弄明白。那只小生灵的惨死让他耿耿于怀,他没有完全放开。这件事伏在他的心底,让他不得安宁。
他想:明天早晨,我要避开所有人,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地想一想。
(有删改)
①多丽丝·莱辛:英国女作家,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代表作《金色笔记》等。
6.下列关于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孩在清晨的草原上狂奔、喊叫,忘我地歌唱,此刻他眼里尽是大自然的美好,这强化了他自以为“无所不能,没什么做不到”的幻想。
B.男孩发现蚁群围食公鹿时,想要开枪射击结束鹿的痛苦,可举枪之后又放下枪,矛盾的动作行为也体现了男孩矛盾和痛苦的内心世界。
C.蚂蚁给人的感觉通常是勤劳、渺小,男孩眼中的蚂蚁却与此大相径庭。蚂蚁围食公鹿令男孩恶心,蚂蚁在男孩眼中始终是贪婪丑陋的。
D.“草原日出”既指自然中新一天的开始,也暗指小男孩天真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同时也有“无论怎样,太阳都照常升起”的哲学意味。
7.下列关于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时男孩狂奔、歌唱,是对自己身体得意骄傲的外化,是他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的表现,与下文他面对公鹿之死感到无能为力形成对比。
B.第三段写狗“没有经过训练,自由散漫,有时会玩失踪”,为后面写男孩“呼唤猎狗,狗没有出现”的情节做铺垫,同时突出小说主旨。
C.小说整体使用第三人称叙述,男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则使用第一人称。人称灵活转换,既使内容客观真实,又能直观地揭示人物心理。
D.小说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活泼,运用比喻、反复、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灵活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述方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8.《草原日出》是多丽丝·莱辛“成长小说”系列中的一篇。文中男孩的成长轨迹通过他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得以呈现。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请简析小说“留白式”结尾的艺术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不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太宗)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上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颛顼诛九黎,汤放桀,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上深然之。上曰:“征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魏征对曰:“臣以事为不可,故谏:若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昔舜戒魏征每次进谏,我不听从,我与他说话,他就不应答,为什么?”魏征回答说:“臣认为事情不可以做,所以谏铮。如果陛下不听从谏铮而臣应答,那么事情就会被施行,所以不敢应答。”皇上说:“暂时先答应而后再谏,又有什么妨害呢!”(魏征)回答说:“从前舜告诫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上大笑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征起,拜谢曰:“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
B.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
C.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
D.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昃表时间,比《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日中”的“日中”要晚,指太阳西斜。
B.“中理”的“中”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中”字意思相同。
C.五帝、三王,古时八位帝王的合称,下文黄帝、颛顼、汤、桀、武王、纣都在其中。
D.颜色在文中指面子、颜面,而《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指容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与房玄龄、萧瑀谈论隋文帝,两位臣子认为隋文帝勤于政务,虽非仁厚之人,也算是位励精图治的君王,太宗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B.房玄龄通晓政务,有文才,待人宽厚;他与杜如晦一同提携后进,但因过于小心谨慎,推荐的人才比杜如晦少,因此唐太宗更信赖杜如晦。
C.唐太宗曾与群臣谈论教化百姓之事,他担心唐朝初建,百姓刚刚历经大劫,不易教化;魏征一番话,阐述了不同的看法,唐太宗深表赞同。
D.魏征进谏,若唐太宗不听从,即便唐太宗再和他讲话,他也不予应答;别人都说魏征举止粗鲁傲慢,唐太宗却笑称这正是魏征的可爱之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
(2)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
14.为消除唐太宗“恐斯民未易化”的担忧,魏征是如何劝谏的?请简要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桂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
山花子②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③,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②作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③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鹧鸪天》描述桂花凭借柔雅的“体性”、浓郁的香气、亮丽的色泽,赞其风姿出众,显示了词人的审美品味。
B.《山花子》从形态着手,描摹桂花样貌,从形到神,借晋代名士来比拟桂花的不凡风度,以花彰显词人品格。
C.两首词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梅、菊或丁香作为陪衬,展现出桂花的清雅脱俗,带有较为鲜明的主观感受。
D.同为咏桂,从《鹧鸪天》中直白的自信,到《山花子》中蕴藉的忧愁,可感受到南渡前后词人词作风格的转变。
16.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提到了“无情”,你如何理解?请简要阐述。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与朋友泛舟游赤壁之下时朗诵《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
(2)《荀子·劝学》中,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用“蚓”和“蟹”作对比,蟹虽有“六跪而二螯”,却“__________”,道理何在?就在于“____________。”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太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4)《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以远古传说写出了蜀道的来历,又突出了蜀山的险峻与蜀道开凿的艰辛。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内容虽然细小意旨却极为博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意义却很深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鸟”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中,不同的鸟,会被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短歌行》中曹操表现乱世中士人向南寻找依托的彷徨的句子是“_________”;《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以鸟作比,表述自己对往日山林依恋的句子是“_________”。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须臾不可分离,离开经济发展抓生态保护是“()”,难以持续,脱离生态保护搞经济发展则是“()”,贻害无穷。必须牢固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完整准确全面毫厘不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方式、生产方式转变。一方面,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增强自然资本意识,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桃花源”。另一方面,切实在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上着力,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工程,不断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奋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发展新路。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2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述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近,在网络上一种名为“超滤牛奶”的产品悄然走红,相关厂家声称其比普通牛奶更有营养,可以实现喝1瓶牛奶、吸收2倍营养。所谓“超滤牛奶”,通常是指采用超滤技术生产的牛奶产品。那么,什么是超滤技术?①?超滤技术是一种工业技术,属于膜分离技术的一种。应用于超滤技术中的超滤膜,是一种具有分离功能的多孔膜,膜孔径为1到100纳米。利用超滤膜的拦截能力,以物理截留的方式,可将溶液中直径大小不同的物质分开,从而达到纯化和浓缩、筛分溶液中不同组成成分的目的。经过超滤膜的牛奶,在去除了部分水和乳糖后,含有更多的蛋白质、钙和更少的糖,营养物质被浓缩了,同时口感也更浓稠、丝滑。目前,市场上的牛奶蛋白质含量通常在每100毫升2.9克到3.6克之间,②,蛋白质含量可以达到每100毫升6克。从这个角度来说,超滤牛奶的营养确实比普通牛奶好一些,但是要想维持人体健康,③,还是要靠均衡的膳食。
21.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俗地解说什么是超滤膜。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社会有个流行词叫“躺平”,也就是愿意在驾轻就熟的领域待着,不想再费劲向前了。但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安于现状,追求舒适,会成为进步的障碍。青春与成长,都应该从不躺平开始。
阅读后,你有何感想?请写下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解析:
1.C2.D3.B4.①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先阐述新节俭主义的概念,而后分析新节俭主义产生的背景,最后列举践行新节俭主义的措施。逐层深入,结构清晰。
②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述新节俭主义和传统节俭观的区别,及其践行的方式。论证透彻且形象生动。5.①家校联动,开展勤俭教育,形成节俭的校风和家风;
②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探索更多节俭的方式;
③劝诫浪费的行为,大力宣扬与倡导新节俭主义。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在当今物质不再短缺的情况下,它重新成为了青年群体的消费价值观念”分析错误,原文“体现为物质相对丰富”,所以,当今物质是“相对丰富”,而不是“不再短缺”;另外,新节俭主义是一种新的消费价值观念,“重新”一词有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进行推断的能力。
A.“宋代社会经济繁盛,物质生产水平获得极大提升,奢侈浪费现象严重”分析错误,以偏概全,奢侈浪费现象是“承平日久”宋代中期后开始有的,宋初崇尚俭朴。
B.“认为奢侈浪费的人没有德行”曲解文意,原文节俭是“评判个人德行的重要标准”,奢侈浪费的人德行不高,并非没有德行。
C.“强调不追求超前消费,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曲解文意,原文强调“不刻意追求超前消费”,而非“不追求”。且原文无“克制消费欲望”一意。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拒绝享受,尽量不花钱,生活上节衣缩食”这是传统的节俭观念。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结构上看:
由原文“新节俭主义……即对一切奢华铺张、刻意张扬、名牌崇拜说不,它着眼省钱,强调消费时机、性价比、使用率等”,可见材料二是在第一段列举现象之后,第二段阐述新节俭主义的概念;
由原文第三段“新节俭主义经历了从物质短缺时的主动节俭到物资丰足后的奢侈,再到现在的物质丰富下的主动节俭,不再体现为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而是体现为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有机统一”,可见是分析新节俭主义产生的背景。
由原文第四段“践行新节俭主义,学校是勤俭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勤俭教育的主渠道”,第五段“可探索出聚餐出游AA、自己动手DIY……”可见是列举践行新节俭主义的措施。
综上所述,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入,结构清晰。
从论证方法上看:
由原文“近年来,在青年人中掀起了一股新节俭主义的热潮”“与传统节俭理念不同,它是一种崇尚理性、独立人格、简约生活的消费理念”,这两把新节俭主义和传统节俭做了对比,更明确地论述了新节俭主义的内涵,故运用了对比论证;
由原文“青年,是最富于创造力的群体,可在最小消耗的条件下办成大事,如在消费生活中,可探索出聚餐出游AA、自己动手DIY……”这里举例论证新节俭主义的措施,故可见运用了举例论证。
综上所述,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述新节俭主义和传统节俭观的区别,及其践行的方式。论证透彻且形象生动。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材料一“吕蒙正幡然悔悟,自此不食鸡舌汤”“名相寇准作风奢侈,子孙后代‘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被作为奢侈败家的典型”可见强调了家风清俭;材料二“践行新节俭主义,学校是勤俭教育的重要阵地”,由此概括出家校联动,开展勤俭教育,形成节俭的校风和家风;
由材料一“时人认为帝王饮食习惯不仅事关个人德行修养,而且与国家治乱兴衰相关”,材料二“践行新节俭主义,贵在长期坚持和积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精打细算”,可以概括出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探索更多节俭的方式;
由材料一“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列举了诸多奢侈浪费而导致家道衰落的事例,……意在劝诚后人谨守节俭之道”材料二“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氛围”,可以概括出劝诫浪费的行为,大力宣扬与倡导新节俭主义。
6.C7.B8.①单纯自信阶段:15岁的少年对自己的身体充满得意和自信,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做不到,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一切。
②矛盾痛苦阶段:看到蚂蚁围食公鹿时内心充满怜悯和恐惧,想结束鹿的痛苦同时又觉得阻止不了时的愤怒和抗议。
③坚忍克制阶段:意识到鹿的死无法改变,同时也意识到蚂蚁同样需要生存,他获得了新认识,有满足感。
④反思自我阶段:意识到鹿的死和自己有关时,男孩从拒绝承认到耿耿于怀不得安宁,说明他在思考鹿的死亡、自然规律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生命的存在。
9.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为故事的继续和人物形象的完善提供再创造的可能。
②引发读者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进一步思考。有助于主题的拓展和深化。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蚂蚁在男孩眼中始终是贪婪丑陋的”错误,原文有“他提醒自己:蚂蚁也要吃东西啊!他泪流满面”,从这一句看,他后来对蚂蚁充满同情和理解。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同时突出小说主旨”错误。小说通过男孩的心理成长过程表述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思考,此处的情节和这些关系不大,并没有突出小说主旨。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结合“我15岁啦!15岁啦……只要我愿意,我能把世界变成我想要的样子;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在发生的一切。这一切都取决于我,取决于我现在的决定”可知,15岁的少年对自己的身体充满得意和自信,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做不到,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一切。这是单纯自信阶段。
结合“地上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那公鹿奔去。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恐惧攫住了他:那公鹿倒下了,抽搐着”“他忽然想到可以朝它射击,早点结束它的痛苦。他端起枪,又放下。使他放下枪的是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议……他喃喃自语:我阻止不了,我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可知,看到蚂蚁围食公鹿时内心充满怜悯和恐惧,想结束鹿的痛苦同时又觉得阻止不了时的愤怒和抗议。这是矛盾痛苦阶段。
结合“‘是啊,这就是生命!’生命消逝的那刻,他无法采取任何仁慈的行动!他明白了:这片他生活了十五年的草地是辽阔无垠、无法变更、残酷无情的,人们随时都可能给动物的头颅绊倒,或者踩碎小生灵的骨架。他感到痛苦、恶心和愤怒,又为坚忍克己的新认识感到几丝满足。他提醒自己:蚂蚁也要吃东西啊!他泪流满面”可知,意识到鹿的死无法改变,同时也意识到蚂蚁同样需要生存,他获得了新认识,有满足感。这是坚忍克制阶段。
结合“另一幅画面出现了:他看见自己,某个早晨,兴奋地向一头若隐若现的公鹿射击……他无法面对这画面,他只是个小男孩。他低着头,面带愠色,拒绝承认是自己射伤了它……那只小生灵的惨死让他耿耿于怀,他没有完全放开。这件事伏在他的心底,让他不得安宁”可知,意识到鹿的死和自己有关时,男孩从拒绝承认到耿耿于怀不得安宁,说明他在思考鹿的死亡、自然规律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生命的存在。
这是反思自我阶段。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结尾艺术效果的能力。
“明天早晨,我要避开所有人,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地想一想”,这一结尾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小男孩会再去那片灌木丛吗,他会想起并承认自己参与过去那只鹿的命运吗,他会如何对待自己……这一留白式结尾为故事的继续和人物形象的完善提供再创造的可能。
“好好地想一想”,可以是想自己是否参与过,也可以想大自然里的生命,想人类应该如何和它们相处,如何看待弱肉强食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对情节的想象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进一步思考。有助于主题的拓展和深化。
10.B11.C12.B13.(1)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2)臣心里知道不对嘴上却答应了陛下,就是当面顺从,这难道是稷、契侍奉舜的本意吗?14.①将“久安之民”与“经乱之民”进行对比;②举黄帝、颛顼、商汤、周武王的例子加以印证。③魏征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消除唐太宗的担忧。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一定要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
“不能”是“决”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C;
“如晦至”是主谓结构,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都是“合乎”。句意:切中要领。/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C.“桀……纣都在其中”错误。根据原文“昔黄帝征蚩尤,颛顼诛九黎,汤放桀,武王伐纣”可知,“五帝”“三王”应该是得民心、受爱戴的领袖君王,而“桀”“纣”不应该纳入其中。
D.正确。句意:臣怎敢屡次冒犯龙颜呢?/暮去朝来我也年老色衰。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因过于小心谨慎,推荐的人才比杜如晦少,因此唐太宗更信赖杜如晦”错,原文“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意思是“与杜如晦提拔后进,不遗余力”,并非“推荐的人才比杜如晦少”,也体现不出唐太宗更信赖杜如晦。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主意”,主上的意见;“取决受成”,无条件接受;“愆违”,过失。
(2)“非”,不对;“面从”,当面顺从;“岂……邪”,难道是……吗。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可知,魏征先对比了久安之民和经乱之民的特点,说明经过战乱的百姓内心愁苦,更容易教化;
由“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颛顼诛九黎,汤放桀,武王伐封,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可知,接着用黄帝、颛顼、商汤、周武王的事例加以佐证,说明遭受大乱之后依然能够在有生之年教化好百姓。
可见,魏征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消除唐太宗的担忧。
参考译文:
太宗问房玄龄、萧瑀道:“隋文帝作为一代君主怎么样?”回答说:“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监朝听政,有时要到日落西山时,五品以上官员,围坐论事,卫士不能下岗,传递而食;虽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称为励精图治的君主。”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之大,日理万机,虽伤身劳神,难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领!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灭亡了。”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昼夜操劳,惟恐偶有差池;运用法令宽和平正,听到别人的长处,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责备,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与杜如晦提拔后进,不遗余力。至于尚书省的制度程式,均系二人所定。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一定要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出力。唐太宗曾经和群臣谈到民众的教化问题,太宗说:“现在天下刚遭受大乱,我担心百姓不好教化。”魏征说:“不是这样。长期享受安定生活的百姓容易骄横安逸,骄横安逸的人就难以教化;经过战乱的百姓忧愁困苦,忧愁困苦就容易教化。五帝、三王都不更换百姓却能达到教化他们的目的,过去黄帝征伐蚩尤,颛顼诛杀九黎,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都能在有生之年达到天下太平,难道这不是遭受大乱之后吗?”太宗认为魏征的话很对。太宗说:“魏征每次进谏,我不听从,我与他说话,他就不应答,为什么?”魏征回答说:“臣认为事情不可以做,所以谏铮;如果陛下不听从谏铮而臣应答,那么事情就会被施行,所以不敢应答。从前舜告诫群臣:‘你们不可当面顺从,退下去之后又有非议的言论。’臣心里知道不对嘴上却答应了陛下,就是当面顺从,这难道是稷、契侍奉舜的本意吗?”皇上大笑说:“人家说魏征举止疏简怠慢,我看他更觉得娇媚可爱,正是因为如此啊!”魏征起身,拜谢说:“陛下开导臣,让臣畅所欲言,所以臣能够尽愚诚;如果陛下拒绝而不接受(忠言),臣怎敢屡次冒犯龙颜呢?”
15.A16.《鹧鸪天》中,词人嗔怪屈原情思不足,没有眼光,独独遗漏桂花。借为桂花鸣不平,来表现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以及对高洁品行的追求。
《山花子》中,词人嗔怪桂花太过无情,打破自己的好梦。既表现桂花香气之浓郁,也抒发了自己南渡后悠远绵长的忧愁。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亮丽的色泽”错误。“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直言无需色彩艳丽即是花中之冠。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句以及情感的能力。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抱怨屈原“可煞无情思”,嗔怪屈原情思不足,没有眼光,独独遗漏桂花。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对桂花的珍重,借为桂花鸣不平,来表现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以及对高洁品行的追求。
结尾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似是词人谓桂子:我是如此执着地倾心于你质地高雅、不媚不俗,而你竟以沁人的馥香惊扰了我的千里梦,却也太无情了。用明贬暗誉的手法表现桂花香气之浓郁,也抒发了自己南渡后悠远绵长的忧愁。
17.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绕树三匝羁鸟恋旧林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诵”“窈窕”“鳝”“躁”“却”“明”“栈”“钩连”“指”“迩”“匝”“羁”。
18.缘木求鱼竭泽而渔相得益彰19.①搭配不当,“牢固把握……理念”改为“牢固树立……理念”。②重复累赘,删除“毫厘不爽”。20.①排比,用整齐的句式强调了“抓生态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售后服务协议合同常见问题
- 空调内部结构优化质保服务
- 采购合同样式集锦
- 灯具安装合同样本
- 计划成长担保
- 心理测评与咨询协议
- 退款协议书合同范本
- 重建幸福家庭的诺言
- 别墅石材招标文件
- 工作责任保证书样本
- 土木工程制图(黑龙江联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DL-T 572-2021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PDF解密
- 2024年贵州贵安新区产业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RBA-6.0-培训教材课件
- 塑造安全文化品牌 构建平安和谐矿区
- 智能基础设施设计与优化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
- 中医烤灯的应用与护理
- 变频控制柜知识讲座
- 2024年3月河北定向选调生面试及参考答案全套
- 智能建造专业职业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