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精品试卷PAGEPAGE1运城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一历史试题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A.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大门 B.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特点C.建立玉礼器为代表礼乐制度 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黄河、辽河、长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玉器、祭坛、神庙,表明黄河、辽河、长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明起源有多个中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源性,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我国的文明特点,“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大门”的说法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时间不符,排除C项;家国一体指的是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家既是国,国就是家,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左传》记载,僖公十五年十一月,秦、晋战于韩原,晋国大败,“秦获晋侯以归”。晋心腹重臣吕甥假借晋惠公之名召集臣民,宣告“作爰田”,也就是晋国宫室将大量土地赏赐给国人,作为他们的私产,以此来获得国人的支持,达到迎回国君的目的。这一改革()A.彻底削弱了贵族的势力 B.利于社会的根本性转型C.得到所有诸侯国的认可 D.削弱了晋国的军事力量[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晋国推行“作爰田”,晋国宫室将大量土地赏赐给国人,作为他们的私产,推动了奴隶制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这有利于推动奴隶制社会解体,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的形成,B项正确;晋国这一改革,打击了传统贵族的利益,但没有彻底削弱贵族的势力,排除A项;题干没有显示其他诸侯国的态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国此举,调动了国人参战的积极性,最终迎回了国君,排除D项。故选B项。3.汉代,太学生每年进行一次选拔性考试,根据成绩将学生分为甲、乙等。甲等可以在宫廷充任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也有的学生回乡收徒为师,极个别的学生从事其他职业。这说明汉代太学()A.促进郡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B.培养政府官吏和宫廷侍卫C.推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 D.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考试甲等可以在宫廷充任皇帝侍卫,考乙等的回到其本乡地方政府充当吏,或者从事其他行业,说明汉代太学推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郡国的信息,得不出促进郡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回乡收徒为师”“从事其他职业”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4.北魏太武帝时期,身为朝廷重臣的汉人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秉笔直书拓跋氏祖先“收继婚”等习俗历史而被拓跋焘下令族诛;孝文帝推行迁都城、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语、通婚姻等改革措施;孝明帝时期则发生由驻守北方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的北魏六镇起义,并出现敌视汉化、压迫汉人的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多元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B.民族矛盾的激化与民族关系的紧张C.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激烈 D.先进民族的征服与弱小民族的反抗[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鲜卑统治者与汉人对“收继婚”等习俗存在严重分歧,孝文帝改革推行多种汉化措施后,少数民族军人依然敌视汉化、压迫汉人,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多元文明的冲突与交流交融,A项正确;民族矛盾的激化和民族关系的紧张只是部分现象并非问题本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并非权力斗争的残酷,排除C项;先进民族征服、弱小民族反抗与北魏统治者为鲜卑民族,“少数民族军人掀起的北魏六镇起义”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唐开元四年(716年),汴州发生了蝗灾,中书令姚崇领导灭蝗工作,汴州地方长官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姚崇乃牒报(行文通报)若水,强令其采取灭蝗措施。据唐朝三省体制判断()A.中书省势大,姚崇越权行政 B.相权膨胀威胁皇帝权力C.尚书省失权,三省体制动摇 D.藩镇割据地方抗拒中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令属于中书省的官员,因此姚崇无权令地方长官执行命令,姚崇这是越权行为,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相权与皇权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尚书省,不能说明尚书省失权,更无法得出三省体制是否动摇,排除C项;汴州地方长官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是因为其知道只有尚书省才有执行权,姚崇的行为是越权行为,并非是藩镇割据,排除D项。故选A项。6.下表是唐玄宗年间、唐德宗年间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道名唐玄宗年间唐德宗年间河东道太原府128905124000河北道赵郡634548157关内道京兆府6629124202河南道河南府1947618799剑南道成都府1609014601江南东道余杭郡8625851276由此可知,唐德宗年间()A.赋税改革势在必行 B.安史之乱尚未平定C.租庸调制还可维持 D.按丁征税正当其时[答案]A[解析]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户数9619254,口数52880488,为官方户口统计的峰值。安史之乱后,因藩镇割据及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户口数不符合实际情况,到唐德宗年间户口数大为减少,两个时期的相关数据对比,说明唐中后期户口数减少,影响征税,两税法改革势在必行,A项正确;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所以到唐德宗年间,安史之乱早已平定,排除B项;到唐德宗年间户口数大为减少,两个时期的相关数据对比,说明唐中后期户口数减少,影响征税,说明原有的租庸调制已经无法满足政府的征税需求,排除C项;到唐德宗年间户口数大为减少,如果实行按丁征税,政府的税收收入会降低,不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A项。7.如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由此判断北宋加强集权政治的主要方式是()A.首创监察制度 B.分化事权 C.加强宰相权力 D.皇权至上[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军事和财政权,体现了北宋统治者采取分化事权的措施,B项正确;题干所给图片信息强调的是分化事权,“首创监察制度”与图片信息无关,排除A项;题干所给图片信息反映的是宰相权力的削弱,“加强宰相权力”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C项;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至上”是加强集权的目的,而非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8.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机构,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明朝在西南设土司,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担任;清朝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央集权 B.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C.扩大了地方权力 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改由中央派遣流官治理不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权力的扩大,排除C项;改由中央派遣流官治理,说明该地区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不会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9.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时期)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出现倡导“自由”“平等”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是讲官方正统思想是程朱理学,非官方出现了有悖于程朱理学的思想,联系明清时期的史实可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程朱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C项正确;宋明理学在明清时期仍居于统治地位,其地位并未丧失,排除A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批判程朱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而不是彻底否定,排除B项;倡导“自由”、“平等”思想是民主思想的体现,不符合明清时期的封建制度下的思想启蒙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0.晚清时期有很多官员认为,中英贸易不仅使英商获利巨大,更是让英国获得了茶叶、大黄等不可或缺的物资,否则这些“嗜食肉类的蛮夷”将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认识反映了()A.明清时期小农经济高度发达 B.清政府在中英贸易中居主导地位C.中英两国饮食习惯存在差异 D.清部分官员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嗜食肉类的蛮夷将消化不良而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的一些官员对外国人认识不足,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发达,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饮食习惯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面是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搜集的关于中国近代的文献。据此可知,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可能是()A.天朝上国的彻底崩溃 B.新兴力量的日益崛起C.政治民主的积极尝试 D.救亡图存的探索之路[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海国图志》是清末魏源所著的书籍,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施政纲领,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孔子改制考》是由维新派康有为撰写,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革命军》是青年革命家邹容所著,在书中宣传革命,成为引导仁人志士走上革命道路的明灯;综合四部文献的内容,可知这四部文献都是不同阶级的人探求救亡图存道路的著作,D项正确;四部文献是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不能直接说明天朝上国彻底崩溃,排除A项;《海国图志》和《资政新篇》不是新兴力量的著作,排除B项;《海国图志》与政治民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同治年间,清政府在给英国公使阿礼国的节略中明确提出:中外“且亦各有国体及自主之权。如时势可行,及无碍国体政权者,中国原有自主变通之法;其窒碍难行者,无论不能勉强。”据此可知,当时的清政府()A.意识到变革政治的必要性 B.中体西用思想受到冲击C.作出反对修约的外交姿态 D.国家主权意识有所增强[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清政府在给英国的外交文书中强调各国“各有国体及自主之权”,反对西方国家强迫中国接受他们的要求、损害中国的主权,分析可知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外交近代化的开始,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有所增强,D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要求“无碍国体政权”,所以并不要求变革政治,排除A项;清政府要求变通“无碍国体政权”,恰恰是中体西用的表现,排除B项;清政府在外交文书中表示“如时势可行,及无碍国体政权者,中国原有自主变通之法;其窒碍难行者,无论不能勉强”,即并非完全反对与西方国家协商解决问题,而是反对胁迫和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13.盛宣怀曾经这样概括张之洞的“企业管理”:“香帅(张之洞)躬亲事务,忽而细心,锱铢必较;忽而大度,浪掷万金。忽而急如星火,立刻责成;忽而置若罔闻,延搁数月。一切用人用款皆躬亲其权。”。盛宣怀在此()A.暗示与香帅的个人矛盾 B.强烈反对兴办洋务企业C.意在揭示张之洞的个性 D.透露出官营企业的弊端[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香帅(张之洞)躬亲事务,忽而细心,锱铢必较;忽而大度,浪掷万金。忽而急如星火,立刻责成;忽而置若罔闻,延搁数月。一切用人用款皆躬亲其权。”可知,张之洞管理企业,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而且带有封建官僚作风。这透露出了洋务企业的官营模式的弊端,D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盛宣怀与张之洞之间个人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盛宣怀作为洋务运动的推动者,极力主张采取民营方式兴办洋务企业,排除B项;题干在此意图不在揭示张之洞的个性特征,而是揭示官营企业的弊端,排除C项。故选D项。14.1898年8月,光绪皇帝曾在谕旨中指出:“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筹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光绪皇帝指出的这种现象反映了()A.政治改良道路的艰难性 B.地方政治集团开始崛起C.清末社会矛盾十会尖锐 D.国人救亡图存热情高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898年8月”“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各地官员并不积极配合,体现了政治改良道路的艰难性,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地方政治集团就开始崛起,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国人救亡图存的热情,排除D项。故选A项。15.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畅言国人“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1916年,杜亚泉在《东方杂志》发表了一系列论述东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与陈独秀等人展开了激烈论战。他认为,东西方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粝如蔬,而中酒与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他们的争论()A.开启了国民对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反思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利于新文化运动向着更加理性方向发展 D.揭示了东西方文明的本质差距[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杜亚泉与陈独秀等人就东西文化差异展开了激烈论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等人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强调全盘西化,杜亚泉强调东西方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这个观点有利于促进新文化运动向着更加理性方向发展,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东西方文明差异的争论,没有强调对传统科技的反思,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东西方文明差异,与马克思主义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东西方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排除D项。故选C项。16.梁启超曾说“现在咱们中华民国,虽然不过一个十岁小孩……从今以后,任凭他那一种异族……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了。任凭甚么人……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段话表明,辛亥革命后()A.梁启超由维新派转变为革命派 B.国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C.中华民国的政权得到有效巩周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任凭他那一种异族……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了。任凭甚么人……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国人反抗异族,反对帝制,体现出民族和民主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梁启超对时局的评价,而非自己立场的转变,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辛亥革命对国人民族民主意识的影响,不能得出中华民国的政权得到有效巩周,排除C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体现的是民主意识的增强,不能体现民族意识,表述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17.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章程规定,农讲所设立“三民主义”“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与中国革命”“农民问题”“农民运动理论及策略”“中国农民运动及其趋势”等28门课程及军事训练。这些规定()A.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B.有助于国民革命的进行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D.适应了团结抗战的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设立“三民主义”“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与中国革命”“农民问题”“农民运动理论及策略”“中国农民运动及其趋势”等28门课程及军事训练,可以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和促进全国农运的发展,有助于国民革命的进行,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国共合作已经实现,并不是这些规定促进的,排除A项;这些规定有助于国民革命的进行,而不是推动土地革命的开展,排除C项;这些规定适应了国民革命的需要,而不是抗战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B项。18.据记载,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数个村子的民兵经常进行联防作战——一村有事,数村支援,合力对敌。此外,民兵队伍还在配合支援正规军的作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大部队的耳目喉舌和总预备队。据此可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A.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 B.努力践行人民战争的路线C.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D.重视革命统一战线的作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善于发动民兵进行抗日活动,反映了其努力践行人民战争的路线,B项正确;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总后方,排除A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敌后战场,且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是主战场,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B项。19.1948年,针对之前提出的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中共进一步对官僚资本作了详细界定,指出官僚资本是由国民政府经营的工商业,而小官僚和地主”私人股份并非由官僚资本暗中转移者”与国计民生无害者”部分民族工商业者”应予以承认。这一举措()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 B.推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C.改变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 D.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供了准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共对官僚资本进行详细界定,承认民族工商业和小官僚和地主的私人股份,这一举措有利于解放区经济的发展,为后期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转移提供了准备,D项正确;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官僚资本的剥削,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已经处于绝境,这一举措并不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排除A项;这一举措有利于解放区经济的发展,但与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关系不大,排除B项;这一举措有利于解放区经济的发展,依然属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并未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20.竺可桢在日记里写道,“五月廿六日星期四。下午三点起微雨,子夜大雨。上海全部解放……解放军在路站岗,秩序极佳,绝不见欺侮老百姓之事。……守门之站岗者倦则卧地,亦绝不扰人,纪律之佳诚难得也”。该日记可用于研究()A.建国初经济的恢复情况 B.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C.新生政权如何得以巩固 D.党的工作重心转变的问题[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题干材料中“五月廿六日……上海全部解放”指的是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上海解放时解放战争已经进入胜利的最后阶段。根据材料“解放军在路站岗,秩序极佳,绝不见欺侮老百姓之事”可知,解放军纪律严明,深得民心,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故该日记可用于研究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B项正确;1949年5月新中国尚未成立,排除A项、C项;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21.1953年,鞍钢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鞍钢技术人员自主创造了一系列操作方法,并得到许多经验启示,在电气和机械设备层面有重大技术革新的产品就达545件,已成功研制的有钢绳厂的自动切断机等309件新产品。这些技术革新活动()A.使东北成为新中国重工业的中心 B.推动了东北经济的均衡发展C.得益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体现了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鞍钢技术人员重视技术革新,为企业、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体现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D项正确;东北成为中国重工业中心是国家战略调整的必然,而非因为东北的技术革新,排除A项;经济的均衡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三大改造完成时间是1956年,排除C项。故选D项。22.周恩来在一国际会议上说∶“十六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这次会议所产生的重要成果是()A.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确认了中国五大国之一地位 D.践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答案]A[解析]从材料的关键信息“十六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和“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可以判断此会议为万隆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口号,使大会获得了圆满成功,为加强与亚非国家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排除B项;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一边倒,排除D项。故选A项。23.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的陈云把搞活经济比喻成鸟,把国家计划比喻成笼,他指出:“笼子大小要适当,该多大就多大……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可以跨省跨地区……也可以跨国跨洲。另外笼子本身也要经常调整。”陈云提出“鸟笼经济”理论的实质是()A.强调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 B.确立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目标C.引导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展 D.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可以跨省跨地区……也可以跨国跨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家计划之下,搞活经济,强调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A项正确;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展,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排除D项。故选A项。24.迄今为止,中国已同各国结成各种不同层次伙伴关系近百个。不拉帮结派,不针对特定国家,大家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中国公开宣布,欢迎他国搭中国的便车,搭中国便车的国家越多越好。这表明当代中国()A.支持和维护联合国的核心作用 B.推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战略C.改革开放与外交形成良性互动 D.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已同各国结成各种不同层次伙伴关系近百个。不拉帮结派,不针对特定国家,大家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中国公开宣布,欢迎他国搭中国的便车,搭中国便车的国家越多越好”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结伴儿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该政策的核心本质是不加入任何大国集团,不结盟、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符合题意,B项正确;联合国的主要作用是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联合国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当今中国外交政策和策略,没有强调改革开放与外交关系,排除C项;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但这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今中国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2分,其中25题12分,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睡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材料二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答案](1)主要特点: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治理方式多元;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2)原因: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潮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解析][小问1详析]特点:根据材料“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可分析得出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可分析得出治理方式多元;根据材料中唐、元、明清不同的管理政策可分析得出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小问2详析]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根据材料“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可分析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朝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26.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结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材料二唐德宗接受了杨炎的建议,便在建中元年公布了这一新税法,明令“丁租庸调,并入两税”,结束了以前赋税制度繁杂混乱的状态。自均田制崩溃以后,土地买卖更加公开而频繁,田庄经济日益发展起来了,新的税制使大土地所有者分担起一部分赋税,商人也要在所经商的郡县纳税。在实行的当年,唐王朝实际控制的纳税户由一百二十三万增加到三百多万户,全年征收的税钱由一千二百多万贯增至三千多万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整理自王仲荦《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正式确立均田制”发端于中国古代史上哪一重大改革?并简析“庸”的含义及作用。(2)写出材料二中“新税法”的名称,并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新税法颁布的积极作用。综合本题所有信息,指出从北魏到唐德宗年间征税主要标准发生的变化以及人身依附关系呈现的态势。[答案](1)北魏孝文帝改革。含义: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作用: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也保障政府的赋税(财政)收入。(2)名称:两税法。意义:结束赋税混乱局面;扩大收税对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变化: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反映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式确立均田制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根据材料一“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及所学知识可知庸的含义是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其产生的作用是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也保障政府的赋税收入。[小问2详析]根据材料“唐德宗接受了杨炎的建议,便在建中元年公布了这一新税法,明令‘丁租庸调,并入两税’”可知新税法的名称是两税法,根据材料“结来了以前赋税制度繁杂混乱的状态”可知两税法结束了赋税混乱局面,根据材料“新的税制使大土地所有者分担起一部分赋税,商人也要在所经商的那县纳税”可知扩大了征税对象,根据材料“全年征收的税钱由一千二百多万贯增至三千多万贯”可知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反映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大革命失败后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三大起义中,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主要战斗、攻击目标都在城市。广州起义的奋斗目标也是在广州建立巴黎公社式的城市政权。“八一功在第一枪”(周恩来语),但南昌起义打出的是左派国民党的旗帜,沿用的是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而秋收起义具有三大亮点:一是打出了一面党旗;二是闯出了一条新路;三是走出了一个伟人。——摘编自余伯流《秋收起义的三大亮点与毛泽东的卓越贡献》材料二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在革命新高潮中,农民战争是一个“主要的支流”,“最主要的革命高潮之象征,还是工人运动的复兴”。因此,在党的工作中,“应当坚决相信,在任何一个重工业中,就是建立数人的支部,也比我们在农村中发展百余同志,割据一个乡村还要宝贵”。——据《中央给湖南省委的指示信》(1929年7月9日)等整理材料三遵义会议特别指出:那种“无把握的及在当时无必要的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主义,使红军和革命战争受到严重损失。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虽然党中央部署了向晋、陕、甘、绥、宁五省大发展的工作,但这已不再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几省首先胜利。中共中央认为那种主张必须占取了中心城市和省城才是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观点是“不合事实”的。——据《毛泽东军事文选》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秋收起义的“三大亮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共中央基本的革命路线,并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这一革命路线的具体表现。(3)根据材料三,说明遵义会议的意义,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革命路线的认识。[答案](1)亮点:“一面党旗”指秋收起义打出了***的旗帜,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而采用工农革命军的番号;“一条新路”指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走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的先声;“走出了一个伟人”指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亲自领导武装斗争踏上职业革命家戎马生涯的起点。(2)革命路线:城市中心论。表现: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均以苏联“城市中心论”为指导;秋收起义最初进攻当地中心城市长沙,结果失败;忽视农民战争和苏维埃根据地。(答出两点即可)(3)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实践;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共走向成熟。(答出三点即可)认识:革命道路的确立和方针政策的调整必须结合本国国情;正确的思想理论可以成功地指导行动实践。(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析]解读:根据材料“一是打出了一面党旗;二是闯出了一条新路;三是走出了一个伟人”和所学知识可知,“一面党旗”指秋收起义打出了***的旗帜,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而采用工农革命军的番号;“一条新路”指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走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的先声;“走出了一个伟人”指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亲自领导武装斗争踏上职业革命家戎马生涯的起点。[小问2详析]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当时的革命路线是城市中心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均以苏联的“城市中心论”为指导;秋收起义最初进攻当地中心城市长沙,结果失败;忽视农民战争和苏维埃根据地。[小问3详析]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实践;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共走向成熟。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革命道路的确立和方针政策的调整必须结合本国国情;正确的思想理论可以成功地指导行动实践。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代表人物救国探索方案林则徐、魏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洪秀全、洪仁玕等“地上天国”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师夷长技以自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民主共和”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社会主义”——据李侃《中国近代史》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从表中任选两个救国探索方案,指出二者之间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阐述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方案:“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发展变化:探索主体由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展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阐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相对开明务实的洋务派意识到唯有变革才能挽救衰退的统治,于是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探索方案,开展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国防、教育、外交等方面的近代化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以学器物为上,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上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促使新的救国方案的出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和国家出路的进一步探索。示例二:方案:“民主共和”“社会主义”发展变化:探索主体由资产阶级发展为无产阶级由中国国民党(同盟会)发展为###,指导思想由三民主义发展为马列主义,革命前途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的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迎来“黄金时期”,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逐渐中国化:###成立并逐渐发展壮大,走向成熟,带领中国人民经过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析]本体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中先进的仁人志士在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阐释即可,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第一步,从表中任选两个救国探索方案。基本上有两种组合,或从不同阶级的方案中选择(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从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或从相同阶级的方案中选择(从地主阶级抵抗派到洋务派,从资产阶级维新派到革命派)。第二步,指出任选的两个救国方案之间的发展变化。此步中首先明确各自的方案是什么,然后指明两个方案之间的联系(主要是有何进步)。第三步,针对自己的选择,对两个方案之间的发展变化结合相应知识予以阐述。一定要注意史实准确,分析的过程要注意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层层递进,表述要清晰。运城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一历史试题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A.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大门 B.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特点C.建立玉礼器为代表礼乐制度 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黄河、辽河、长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玉器、祭坛、神庙,表明黄河、辽河、长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明起源有多个中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源性,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我国的文明特点,“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大门”的说法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时间不符,排除C项;家国一体指的是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家既是国,国就是家,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左传》记载,僖公十五年十一月,秦、晋战于韩原,晋国大败,“秦获晋侯以归”。晋心腹重臣吕甥假借晋惠公之名召集臣民,宣告“作爰田”,也就是晋国宫室将大量土地赏赐给国人,作为他们的私产,以此来获得国人的支持,达到迎回国君的目的。这一改革()A.彻底削弱了贵族的势力 B.利于社会的根本性转型C.得到所有诸侯国的认可 D.削弱了晋国的军事力量[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晋国推行“作爰田”,晋国宫室将大量土地赏赐给国人,作为他们的私产,推动了奴隶制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这有利于推动奴隶制社会解体,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的形成,B项正确;晋国这一改革,打击了传统贵族的利益,但没有彻底削弱贵族的势力,排除A项;题干没有显示其他诸侯国的态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国此举,调动了国人参战的积极性,最终迎回了国君,排除D项。故选B项。3.汉代,太学生每年进行一次选拔性考试,根据成绩将学生分为甲、乙等。甲等可以在宫廷充任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也有的学生回乡收徒为师,极个别的学生从事其他职业。这说明汉代太学()A.促进郡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B.培养政府官吏和宫廷侍卫C.推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 D.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考试甲等可以在宫廷充任皇帝侍卫,考乙等的回到其本乡地方政府充当吏,或者从事其他行业,说明汉代太学推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郡国的信息,得不出促进郡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回乡收徒为师”“从事其他职业”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4.北魏太武帝时期,身为朝廷重臣的汉人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秉笔直书拓跋氏祖先“收继婚”等习俗历史而被拓跋焘下令族诛;孝文帝推行迁都城、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语、通婚姻等改革措施;孝明帝时期则发生由驻守北方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的北魏六镇起义,并出现敌视汉化、压迫汉人的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多元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B.民族矛盾的激化与民族关系的紧张C.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激烈 D.先进民族的征服与弱小民族的反抗[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鲜卑统治者与汉人对“收继婚”等习俗存在严重分歧,孝文帝改革推行多种汉化措施后,少数民族军人依然敌视汉化、压迫汉人,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多元文明的冲突与交流交融,A项正确;民族矛盾的激化和民族关系的紧张只是部分现象并非问题本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并非权力斗争的残酷,排除C项;先进民族征服、弱小民族反抗与北魏统治者为鲜卑民族,“少数民族军人掀起的北魏六镇起义”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唐开元四年(716年),汴州发生了蝗灾,中书令姚崇领导灭蝗工作,汴州地方长官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姚崇乃牒报(行文通报)若水,强令其采取灭蝗措施。据唐朝三省体制判断()A.中书省势大,姚崇越权行政 B.相权膨胀威胁皇帝权力C.尚书省失权,三省体制动摇 D.藩镇割据地方抗拒中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令属于中书省的官员,因此姚崇无权令地方长官执行命令,姚崇这是越权行为,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相权与皇权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尚书省,不能说明尚书省失权,更无法得出三省体制是否动摇,排除C项;汴州地方长官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是因为其知道只有尚书省才有执行权,姚崇的行为是越权行为,并非是藩镇割据,排除D项。故选A项。6.下表是唐玄宗年间、唐德宗年间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道名唐玄宗年间唐德宗年间河东道太原府128905124000河北道赵郡634548157关内道京兆府6629124202河南道河南府1947618799剑南道成都府1609014601江南东道余杭郡8625851276由此可知,唐德宗年间()A.赋税改革势在必行 B.安史之乱尚未平定C.租庸调制还可维持 D.按丁征税正当其时[答案]A[解析]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户数9619254,口数52880488,为官方户口统计的峰值。安史之乱后,因藩镇割据及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户口数不符合实际情况,到唐德宗年间户口数大为减少,两个时期的相关数据对比,说明唐中后期户口数减少,影响征税,两税法改革势在必行,A项正确;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所以到唐德宗年间,安史之乱早已平定,排除B项;到唐德宗年间户口数大为减少,两个时期的相关数据对比,说明唐中后期户口数减少,影响征税,说明原有的租庸调制已经无法满足政府的征税需求,排除C项;到唐德宗年间户口数大为减少,如果实行按丁征税,政府的税收收入会降低,不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A项。7.如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由此判断北宋加强集权政治的主要方式是()A.首创监察制度 B.分化事权 C.加强宰相权力 D.皇权至上[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军事和财政权,体现了北宋统治者采取分化事权的措施,B项正确;题干所给图片信息强调的是分化事权,“首创监察制度”与图片信息无关,排除A项;题干所给图片信息反映的是宰相权力的削弱,“加强宰相权力”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C项;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至上”是加强集权的目的,而非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8.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机构,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明朝在西南设土司,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担任;清朝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央集权 B.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C.扩大了地方权力 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改由中央派遣流官治理不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权力的扩大,排除C项;改由中央派遣流官治理,说明该地区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不会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9.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时期)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出现倡导“自由”“平等”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是讲官方正统思想是程朱理学,非官方出现了有悖于程朱理学的思想,联系明清时期的史实可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程朱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C项正确;宋明理学在明清时期仍居于统治地位,其地位并未丧失,排除A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批判程朱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而不是彻底否定,排除B项;倡导“自由”、“平等”思想是民主思想的体现,不符合明清时期的封建制度下的思想启蒙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0.晚清时期有很多官员认为,中英贸易不仅使英商获利巨大,更是让英国获得了茶叶、大黄等不可或缺的物资,否则这些“嗜食肉类的蛮夷”将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认识反映了()A.明清时期小农经济高度发达 B.清政府在中英贸易中居主导地位C.中英两国饮食习惯存在差异 D.清部分官员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嗜食肉类的蛮夷将消化不良而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的一些官员对外国人认识不足,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发达,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饮食习惯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面是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搜集的关于中国近代的文献。据此可知,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可能是()A.天朝上国的彻底崩溃 B.新兴力量的日益崛起C.政治民主的积极尝试 D.救亡图存的探索之路[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海国图志》是清末魏源所著的书籍,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施政纲领,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孔子改制考》是由维新派康有为撰写,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革命军》是青年革命家邹容所著,在书中宣传革命,成为引导仁人志士走上革命道路的明灯;综合四部文献的内容,可知这四部文献都是不同阶级的人探求救亡图存道路的著作,D项正确;四部文献是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不能直接说明天朝上国彻底崩溃,排除A项;《海国图志》和《资政新篇》不是新兴力量的著作,排除B项;《海国图志》与政治民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同治年间,清政府在给英国公使阿礼国的节略中明确提出:中外“且亦各有国体及自主之权。如时势可行,及无碍国体政权者,中国原有自主变通之法;其窒碍难行者,无论不能勉强。”据此可知,当时的清政府()A.意识到变革政治的必要性 B.中体西用思想受到冲击C.作出反对修约的外交姿态 D.国家主权意识有所增强[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清政府在给英国的外交文书中强调各国“各有国体及自主之权”,反对西方国家强迫中国接受他们的要求、损害中国的主权,分析可知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外交近代化的开始,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有所增强,D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要求“无碍国体政权”,所以并不要求变革政治,排除A项;清政府要求变通“无碍国体政权”,恰恰是中体西用的表现,排除B项;清政府在外交文书中表示“如时势可行,及无碍国体政权者,中国原有自主变通之法;其窒碍难行者,无论不能勉强”,即并非完全反对与西方国家协商解决问题,而是反对胁迫和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13.盛宣怀曾经这样概括张之洞的“企业管理”:“香帅(张之洞)躬亲事务,忽而细心,锱铢必较;忽而大度,浪掷万金。忽而急如星火,立刻责成;忽而置若罔闻,延搁数月。一切用人用款皆躬亲其权。”。盛宣怀在此()A.暗示与香帅的个人矛盾 B.强烈反对兴办洋务企业C.意在揭示张之洞的个性 D.透露出官营企业的弊端[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香帅(张之洞)躬亲事务,忽而细心,锱铢必较;忽而大度,浪掷万金。忽而急如星火,立刻责成;忽而置若罔闻,延搁数月。一切用人用款皆躬亲其权。”可知,张之洞管理企业,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而且带有封建官僚作风。这透露出了洋务企业的官营模式的弊端,D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盛宣怀与张之洞之间个人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盛宣怀作为洋务运动的推动者,极力主张采取民营方式兴办洋务企业,排除B项;题干在此意图不在揭示张之洞的个性特征,而是揭示官营企业的弊端,排除C项。故选D项。14.1898年8月,光绪皇帝曾在谕旨中指出:“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筹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光绪皇帝指出的这种现象反映了()A.政治改良道路的艰难性 B.地方政治集团开始崛起C.清末社会矛盾十会尖锐 D.国人救亡图存热情高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898年8月”“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各地官员并不积极配合,体现了政治改良道路的艰难性,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地方政治集团就开始崛起,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国人救亡图存的热情,排除D项。故选A项。15.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畅言国人“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1916年,杜亚泉在《东方杂志》发表了一系列论述东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与陈独秀等人展开了激烈论战。他认为,东西方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粝如蔬,而中酒与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他们的争论()A.开启了国民对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反思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利于新文化运动向着更加理性方向发展 D.揭示了东西方文明的本质差距[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杜亚泉与陈独秀等人就东西文化差异展开了激烈论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等人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强调全盘西化,杜亚泉强调东西方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这个观点有利于促进新文化运动向着更加理性方向发展,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东西方文明差异的争论,没有强调对传统科技的反思,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东西方文明差异,与马克思主义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东西方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排除D项。故选C项。16.梁启超曾说“现在咱们中华民国,虽然不过一个十岁小孩……从今以后,任凭他那一种异族……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了。任凭甚么人……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段话表明,辛亥革命后()A.梁启超由维新派转变为革命派 B.国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C.中华民国的政权得到有效巩周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任凭他那一种异族……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了。任凭甚么人……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国人反抗异族,反对帝制,体现出民族和民主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梁启超对时局的评价,而非自己立场的转变,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辛亥革命对国人民族民主意识的影响,不能得出中华民国的政权得到有效巩周,排除C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体现的是民主意识的增强,不能体现民族意识,表述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17.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章程规定,农讲所设立“三民主义”“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与中国革命”“农民问题”“农民运动理论及策略”“中国农民运动及其趋势”等28门课程及军事训练。这些规定()A.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B.有助于国民革命的进行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D.适应了团结抗战的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设立“三民主义”“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与中国革命”“农民问题”“农民运动理论及策略”“中国农民运动及其趋势”等28门课程及军事训练,可以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和促进全国农运的发展,有助于国民革命的进行,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国共合作已经实现,并不是这些规定促进的,排除A项;这些规定有助于国民革命的进行,而不是推动土地革命的开展,排除C项;这些规定适应了国民革命的需要,而不是抗战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B项。18.据记载,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数个村子的民兵经常进行联防作战——一村有事,数村支援,合力对敌。此外,民兵队伍还在配合支援正规军的作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大部队的耳目喉舌和总预备队。据此可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A.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 B.努力践行人民战争的路线C.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D.重视革命统一战线的作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善于发动民兵进行抗日活动,反映了其努力践行人民战争的路线,B项正确;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总后方,排除A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敌后战场,且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是主战场,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B项。19.1948年,针对之前提出的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中共进一步对官僚资本作了详细界定,指出官僚资本是由国民政府经营的工商业,而小官僚和地主”私人股份并非由官僚资本暗中转移者”与国计民生无害者”部分民族工商业者”应予以承认。这一举措()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 B.推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C.改变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 D.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供了准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共对官僚资本进行详细界定,承认民族工商业和小官僚和地主的私人股份,这一举措有利于解放区经济的发展,为后期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转移提供了准备,D项正确;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官僚资本的剥削,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已经处于绝境,这一举措并不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排除A项;这一举措有利于解放区经济的发展,但与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关系不大,排除B项;这一举措有利于解放区经济的发展,依然属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并未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20.竺可桢在日记里写道,“五月廿六日星期四。下午三点起微雨,子夜大雨。上海全部解放……解放军在路站岗,秩序极佳,绝不见欺侮老百姓之事。……守门之站岗者倦则卧地,亦绝不扰人,纪律之佳诚难得也”。该日记可用于研究()A.建国初经济的恢复情况 B.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C.新生政权如何得以巩固 D.党的工作重心转变的问题[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题干材料中“五月廿六日……上海全部解放”指的是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上海解放时解放战争已经进入胜利的最后阶段。根据材料“解放军在路站岗,秩序极佳,绝不见欺侮老百姓之事”可知,解放军纪律严明,深得民心,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故该日记可用于研究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B项正确;1949年5月新中国尚未成立,排除A项、C项;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21.1953年,鞍钢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鞍钢技术人员自主创造了一系列操作方法,并得到许多经验启示,在电气和机械设备层面有重大技术革新的产品就达545件,已成功研制的有钢绳厂的自动切断机等309件新产品。这些技术革新活动()A.使东北成为新中国重工业的中心 B.推动了东北经济的均衡发展C.得益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体现了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鞍钢技术人员重视技术革新,为企业、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体现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D项正确;东北成为中国重工业中心是国家战略调整的必然,而非因为东北的技术革新,排除A项;经济的均衡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三大改造完成时间是1956年,排除C项。故选D项。22.周恩来在一国际会议上说∶“十六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这次会议所产生的重要成果是()A.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确认了中国五大国之一地位 D.践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答案]A[解析]从材料的关键信息“十六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和“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可以判断此会议为万隆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口号,使大会获得了圆满成功,为加强与亚非国家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排除B项;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一边倒,排除D项。故选A项。23.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的陈云把搞活经济比喻成鸟,把国家计划比喻成笼,他指出:“笼子大小要适当,该多大就多大……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可以跨省跨地区……也可以跨国跨洲。另外笼子本身也要经常调整。”陈云提出“鸟笼经济”理论的实质是()A.强调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 B.确立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目标C.引导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展 D.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可以跨省跨地区……也可以跨国跨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家计划之下,搞活经济,强调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A项正确;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展,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排除D项。故选A项。24.迄今为止,中国已同各国结成各种不同层次伙伴关系近百个。不拉帮结派,不针对特定国家,大家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中国公开宣布,欢迎他国搭中国的便车,搭中国便车的国家越多越好。这表明当代中国()A.支持和维护联合国的核心作用 B.推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战略C.改革开放与外交形成良性互动 D.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已同各国结成各种不同层次伙伴关系近百个。不拉帮结派,不针对特定国家,大家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中国公开宣布,欢迎他国搭中国的便车,搭中国便车的国家越多越好”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结伴儿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该政策的核心本质是不加入任何大国集团,不结盟、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符合题意,B项正确;联合国的主要作用是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联合国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当今中国外交政策和策略,没有强调改革开放与外交关系,排除C项;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但这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今中国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2分,其中25题12分,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睡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材料二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答案](1)主要特点: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治理方式多元;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2)原因: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潮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解析][小问1详析]特点:根据材料“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可分析得出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可分析得出治理方式多元;根据材料中唐、元、明清不同的管理政策可分析得出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小问2详析]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根据材料“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可分析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朝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26.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结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材料二唐德宗接受了杨炎的建议,便在建中元年公布了这一新税法,明令“丁租庸调,并入两税”,结束了以前赋税制度繁杂混乱的状态。自均田制崩溃以后,土地买卖更加公开而频繁,田庄经济日益发展起来了,新的税制使大土地所有者分担起一部分赋税,商人也要在所经商的郡县纳税。在实行的当年,唐王朝实际控制的纳税户由一百二十三万增加到三百多万户,全年征收的税钱由一千二百多万贯增至三千多万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整理自王仲荦《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正式确立均田制”发端于中国古代史上哪一重大改革?并简析“庸”的含义及作用。(2)写出材料二中“新税法”的名称,并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新税法颁布的积极作用。综合本题所有信息,指出从北魏到唐德宗年间征税主要标准发生的变化以及人身依附关系呈现的态势。[答案](1)北魏孝文帝改革。含义: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作用: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也保障政府的赋税(财政)收入。(2)名称:两税法。意义:结束赋税混乱局面;扩大收税对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变化: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反映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式确立均田制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根据材料一“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及所学知识可知庸的含义是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其产生的作用是保证农民有较充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