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4年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61社会保障考研真题
2012年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59社会保障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65社会保障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62社会保障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9年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58社会保障考研真题(含部分答
案)
2008年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28社会保障考研真题(含部分答
案)
2007年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27社会保障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6年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346社会保障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3年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17社会保障考研真题(含部分答
案)
2002年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591社会保障考研真题(含部分答
案)
2014年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61社
会保障考研真题
2012年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59社
会保障考研真题及详解
科目代码:859
科目名称:社会保障(D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劳动能力测试
2.三效应理论
3.社会保险负担系数
4.贫困陷阱
5.引致退休效应
6.社会福利函数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72分)
1.个人账户积累制度有哪些利与弊
2.世界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因有哪些,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3.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有哪些特点?
4.20世界中后期至今,各国为也避免社会保险基金破产,保证被
保险人的切身利益,对于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各国
采取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5.社会保险预算模式有哪几种?各有何优缺点?
6.西方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三、论述题(每小题24分,共48分)
1.以美国、德国为例说明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各有
何优缺点,各模式近年来有何改革措施,效果如何。你认为我国该采取
何种医疗保险模式呢?
2.社会保障对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
率会产生哪些影响?该理论对于我国保险制度的建设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劳动能力测试
答:劳动能力测试是指以同年龄、同性别健康人群的平均劳动能力
作为对照标准,评价工伤职工伤残后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大小。这一评价
标准的优点是比较客观,可比性强,缺点是评价指标多,操作复杂。
2.三效应理论
答:“三效应理论”是美国芝加哥流派的代表人物贝克尔于20世纪60
年代提出的。贝克尔认为生育水平受收入效应、物价效应和替代效应等
三效应的制约。当收入效应大于抚养孩子的成本时,生育率提高,反
之,生育率下降;当物价上涨抚养孩子的成本上升,生育率下降,反之
则上升;当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提高时,作为高档商品、耐用品、旅游
等的替代效应得到强化,人们宁愿把收入用于高档商品、耐用品等项目
的消费上,而不愿生养孩子,从而导致生育水平呈下降趋势。贝克尔认
为,西方国家在收入效应提高的同时,随着物价上涨以及机会成本的提
高,替代效应增强,结果必然导致生育率的下降。
3.社会保险负担系数
答:社会保险负担系数是指已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人员人数分别
与参加各项保险的职工人数之比。该指标反映了参加社会保险的职工负
担程度,系数越大,说明职工负担程度越重;反之,则越轻。计算公式
为:社会保险负担系数=已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人员人数÷已参加社会保
险的人员人数。
4.贫困陷阱
答:贫困陷阱是指贫困人口在接受社会保障资助时的收入并不比他
努力工作时的收入少或两者相比较所差无几,因此贫困人口宁愿接受社
会保障的资助而不努力工作,从而无法自贫困中解放出来。
5.引致退休效应
答:当退休决策和储蓄决策被同时做出,一些外生变量能够通过改
变退休来影响储蓄。相对于没有受保障的人,受到制度保障的人具有更
早退休的激励(更倾向于提前退休),而提前退休会导致预期退休时间
的延长,这就需要在退休之前积累更多的储蓄。这种现象,被费尔德斯
坦称为“引致退休效应”。
6.社会福利函数论
答:美国经济学家伯格森和萨缪尔森认为,经济效率是实现最大福
利的必要条件,合理分配是实现最大福利的充分条件。他们认为社会福
利的大小取决于影响福利的一切变量,将分配方面及其他所有支配福利
的因素统统考虑进来,编制了一种“社会福利函数”,当这个函数值达到
最大时才算实现了福利极大化。他们认为福利的最大化取决于个人对影
响福利变量的自由选择,个人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理想的一种组合。由
于社会福利总是随着个人福利的增减而增减,实现了个人福利的极大
化,才能实现社会福利极大化。因此,政府应当保证个人自由选择的可
能性,而不应当限制这种自由选择。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72分)
1.个人账户积累制度有哪些利与弊?
答:个人帐户积累制度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
发布的社会保障号码为每一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建立,记录单位
按规定划转的养老保险费和个人缴纳的全部养老保险费,作为参加社会
养老保险的人员退休时计发个人帐户养老保险金的依据。
(1)个人账户积累制度的优点
①个人账户制度是个人在不同年龄时期的收入再分配制度,个人老
年收入取决于个人的终身储蓄及其积累的数量,而不取决于人口的结
构。这样,许多人认为它不受人口结构的影响,所以在人口老龄化的情
况下,它优于代际转移支付制度。
②这一制度的权益是以收定支的,退休金的多少不是取决于退休人
口的收入需要,而是取决于个人账户已有的积累,这样政府的风险就被
转移出去了。
③这一制度使的个人所得与支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使个人更
加富有责任感,可以使制度运行的更有效率。
④从制度外部效应看,这一制度是一种强制储蓄制度,其目的是为
了保证老年人口的收入,但从效果上看它可以提高国民储蓄率,对经济
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个人账户积累制度的缺点
①个人账户制度在所有制上是私有制,不具有再分配性质,欠缺公
平性。在个人账户制度下,因为没有再分配功能,一部分人可能不能获
得足够的保障。
②个人账户制度能否回避人口老龄化在理论上仍然是不确定的。作
为一种储蓄制度,个人账户制度积累的是金融资产,而老年人口消费的
却是实物。在个人账户制度下,每一个时期的劳动生产率是给定的,人
口结构的老化会不会导致个人账户里的积累加上在职一代的消费出现总
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况,从逻辑上看,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就个人
而言,储蓄在任何时候都是多多益善,而当每个人都多多储蓄时,未必
在任何时候都一定是好事,即所谓合成谬误。
③个人账户制度面临着保值增值的风险,包括通货膨胀,一国政
治、经济政策不稳定的风险,经济周期造成的投资风险,不确定因素造
成的投资风险,在个人选择投资公司的情况下面临投资选择失误的风险
以及个人退休金的充足性面临的长寿风险。
2.世界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因有哪些,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答:(1)世界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因
①改革的政治动因
二战后,美苏冷战,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实行的计划经济和
其公民所享有的权利为西方国家的民众提供了一种参照,为获取本国民
众的广泛支持,西欧各国创设了多种福利项目,形成了“从摇篮到坟
墓”几乎无所不包的福利模式。同任何事物一样,“福利国家”在发展过
程中也在不断累积并暴露其负面作用。其中,养老金制度导致的最为直
接的消极后果有三个:一是公共养老金开支增大、财政不堪重负;二是
企业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降低;三是增加了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依
赖,整个社会缺乏活力,扭曲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行为,严重损害了经
济效率,阻碍了经济发展。总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制
造出来的问题比它解决的问题还要多,对“福利国家”模式进行重新改造
在所难免。
②改革的经济动因
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是现代养老金制度运行的必要前提。养老金制度
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没有养老金制度的充分保
证,社会经济不可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反之,没有经济的持续发展,
养老金制度也不可能顺利地运行和发展。
随着“福利国家”的发展,国民福利预期和普遍生活水准的提高,养
老金制度已具备了一种刚性向上的自我发展机制。但是,现实中却存在
着一个根本性的矛盾:要求提高保障度的愿望是无限的,而经济能够追
加投入的资源却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养老金费用的持续攀升无疑
加重了经济的负担,使日趋衰落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
在美国和大多数西方国家,削减必要程度的受益以增加养老金储蓄
的建议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从经济体系的角度来看,提高缴费率也是
不可接受的,因为工薪税对于劳动力供给和储蓄决定有扭曲效应。考虑
到这些阻碍性问题,政治家和学者们广泛呼吁进行养老金制度改革。
③改革的人口动因
职工人数的实际减少或预期减少和退休人口的增加是决定现收现付
制养老金制度存在各种问题的重要因素,前者将减少养老金制度的供款
收入,后者将增加养老金受益支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人口出生
率明显下降,人均寿命不断上升,这种双向发展趋势几乎使所有国家的
人口结构都趋于老化。
退休人口数量增加、人类寿命延长以及“少子化”的趋势使得劳动力
日益短缺,加重了劳动人口与整个社会的负担。由人口老龄化而引出的
养老金危机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突出困难,改革迫在眉睫。
(2)世界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
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从20世纪70年代
以来,掀起了一轮从西欧到拉美,再到东欧和东亚国家,席卷全球的世
界性养老金制度改革浪潮。这轮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寻求养老金制度的公
平与效率平衡;建立包括公共养老金、补充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在内的
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公共品混合提供中的效率与作用,
实行养老基金运营市场化。
①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任何一方的增加都要以对方的
损失为代价,即促进公平,就要损失一定的效率,而增加效率就要牺牲
一定的公平。19世纪末产生于德国的现代养老金制度,其制度安排是以
维护社会公平为目标的,并没有太多的考虑效率因素,以致养老金支出
迅猛增长,“福利国家”不断出现危机。
基金制养老金制度改革之所以成为世界性改革趋势在于它提高了效
率又不排斥公平。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优点:一是基金制在阻挡人口老
龄化冲击的同时增强制度的激励性。现收现付制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
而基金制具备较强的激励作用;二是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产权易于界
定,并可通过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制度随劳动力流动而自由转移,因而
促进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劳动者感受到时刻在为自己工作,激发其
工作热情;三是政府公共部门集中垄断性管理转为私人养老金管理公司
的分散竞争性管理有助于提高运营效率,以增进社会福利。
②从单支柱走向多支柱
对于一个养老金体系而言,任何一种单一的制度安排都不能确保养
老金体系的功能作用达到最优,从而也就不能保证经济沿着最优的路径
增长。因此,在设计养老金体系时,不得不考虑各种养老金制度的功能
作用发挥所依赖的社会经济条件,使各种制度在功能上互相补充,产生
互动,以整合整个养老金体系趋于最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性
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步明显,动摇了现收现付制公共养老金的制度基础。
另外,公共养老金模式忽略了个人的自我保障责任,容易助长个人依赖
政府的倾向;在基金不足时仅仅依靠提高缴费比例增加基金积累,缺乏
保值增值的手段;基金运营的成本高,效率低下。由此可见,单一支柱
的公共养老金模式已无法承担社会保障的重荷,多支柱养老金模式浮出
水面。与此同时,养老金制度的目标也由单一的消除贫困、解决基本生
活问题,向促进储蓄和经济增长、消除贫困等多重目标转化;养老金制
度也在逐步转向多层次、多形式的支持体系,包括公共养老金制度、企
业补充养老金制度、个人储蓄保险制度和个人年金保险制度等多个支
柱。
由政府、雇主和个人共同进行养老责任分担的进一步意义在于,一
方面避免了政府责任负担过重以及由于负担过重可能导致的各种矛盾。
另一方面,责任分担也能够对个人以及企业形成激励机制,有利于经济
效率的全面提高。多支柱的结合恰恰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结合。多支柱
的养老金模式显然更易于分散风险,提高效率,也更适合日新月异的经
济、人口因素的变化,所以必将成为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主流模式。
③政府经营走向市场化运作
养老金市场化运作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政府为养老金制度提
供法律上的保障,给予计划参与者税收优惠,在遵循市场化的前提下,
通过基金营运实现制度的自我平衡;另一层含义是,政府只对基本保障
项目进行管理,并制定全国统一标准,其他项目交给非盈利性机构或商
业机构负责。政府的职能只限于进行法律监督、业务指导和最后担保,
并不直接参与经营。只有具备独立经营权或交给有利益约束的私营机构
进行商业化经营的养老金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从而最
终保证保障对象的利益。
3.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有哪些特点?
答: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制度
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
的,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
度。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1)企业年金基金治理模式:信托型
当前国际上企业年金基金的治理模式主要分为四大类:信托型、公
司型、基金会型和契约型,四类模式各有优缺点,而信托型是当前国际
上的主流模式。我国的信托型企业年金基金治理模式是在参照国际主流
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公司型、基金会型和契约型的基础上构建的。
我国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分为两类:法人受托机构和企业年金理事会,
法人受托机构是依据我国法律建立的法人机构,而企业年金理事会是由
企业代表、职工代表和有关专家组成的,依托本企业年金计划存在的自
然人的集合。法人受托模式吸收了公司型或基金会型的优点,而年金理
事会模式吸收了基金会型和契约型的优势。因此,当前我国的信托型企
业年金基金治理模式是在吸收国际上信托型、公司型、基金会型和契约
型的优点,避免各自缺陷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治理模
式。
(2)企业年金财务机制:完全基金积累制
完全基金积累制养老金制度既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也是一项十
分重要的经济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
强,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制度逐渐显现出入不敷出,财政不堪重负的弊
端,从而宣告现收现付制的失效。因此,实行以基金积累制为主要形式
的企业年金制度自然地成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性养老金制度改革
的重要标志。企业年金制度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在明确
职工年金缴费的产权、提供工作和投资激励的同时,成为带动经济增长
的引擎。这一时期,养老金制度的功能也从以社会政策为主转变为以经
济政策为主。
(3)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方式:个人账户制
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方式包括公共账户制和个人账户制,公共账
户制只能与待遇确定型计划结合,以实现适度的代内收入再分配;而个
人账户制主要与缴费确定型计划相结合,可以实现个人缴费与受益的制
度性关联,增强个人缴费、监督的积极性,并使年金基金具有可携带
性。
我国的企业年金基金统一实行个人账户制管理方式,这意味着:一
方面,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基金积累属于个人产权,具有可继承性,任何
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挪用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基金资
产;另一方面,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基金在退休前依法“锁定”,职工未达
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不得从个人账户中提前提取资金。
(4)企业年金计划类型:待遇确定型与缴费确定型相结合
按给付刚性,企业年金计划可以分为待遇确定型计划、缴费确定型
计划或二者混合。混合计划是在缴费确定型基础之上,将企业年金基金
投资决策权由职工让渡给企业,也意味着企业将为年金基金投资风险承
担责任。
(5)企业年金计划举办方式:自愿型
企业年金计划举办方式因各国法律规定不同,可以采取强制型和自
愿型。如英国的职业养老金计划实行强制型,美国的私人养老金制度采
取自愿型。在我国,是否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是企业自愿行为,由企业和
职工共同协商决定,这可以进一步实现职工参与企业的效益分配与管
理,能将企业与职工的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和竞争力。
(6)企业年金计划管理方式:完全市场化
企业年金基金市场化运作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政府为企业年金
制度提供法律上的保障,给予计划参与者税收优惠,在遵循市场化的前
提下,通过基金营运实现自我平衡;另一层含义是,政府只对基本保障
项目进行管理,并制定全国统一标准,其他项目交给非盈利性机构或商
业机构负责。政府的职能只限于进行法律监督、业务指导和最后担保,
并不直接参与经营。我国企业年金计划实行市场化管理方式意味着,政
府监管机构的职能是拟订规则、依规监管;委托外部管理服务机构进行
企业年金基金运营管理,包括基金筹集、投资、给付和账户管理等职
能,市场化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竞争性领域的积极作用,提高
企业年金基金运营效率。
4.20世界中后期至今,各国为也避免社会保险基金破产,保证被
保险人的切身利益,对于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各国
采取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答:各国采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四点:
(1)设法增大社会保险基金,同时控制社会保险给付。具体做法包
括:提高缴纳社会保险税的上限,扩大税基;提高社会保险税率,直接
增加社会保险收入;削减社会保险给付项目,延长退休年龄和推迟社会
保险给付时间等。
(2)建立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商业性储蓄保险等三
大支柱社会保险体系,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加强社会保险的保障功能。
(3)建立高效、统一、专门化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同时分散社会
保险管理权限、调动地方社会保险部门的积极性,提高社会保险整体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改革社会保险模式单一和大一统的社会保险格局,鼓励有条件
并符合有关规定的地方、社区、企业法人和个人举办社会保险事业,以
缩小政府负担的保障范围和项目、分散保险风险,增加社会保险的安定
性和稳定性。
5.社会保险预算模式有哪几种?各有何优缺点?
答:社会保险预算是指国家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
救助和补给,以便实现国家社会保障职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编制的
预算。社会保险预算由社会保险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险预算支出组成。目
前,社会保险预算模式有四种类型:一是基金预算,美国等国家实行这
种模式;二是政府公共预算,即社会保险收支同其他政府收支混在一
起;三是“一揽子”社会保险预算,即将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险
性支出和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编制涵盖内容全
面的社会保险预算;四是政府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即半独立性的预
算。
(1)基金预算
基金预算模式是独立于国家预算之外的以基金形式反映社会保障收
支状况的一种社会保障预算模式。
①优点
独立于国家预算之外,收支高度明晰,便于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政府的责任较小,而且相当明确,财政负担较轻。
②缺点
政府可能对社会保障制度失去控制,同时这一制度也并不意味着当
制度收不抵支时政府能够逃脱最后责任人的角色。
(2)政府公共预算
政府公共预算模式是将社会保障资金全部纳入政府预算内,同政府
其他收支混合为一体编制预算、国家全面对社会保障负责的一种社会保
障预算模式。
①优点
可以保障国民“普享”较高的福利水平;政府便于直接控制和管理社
会保障事业。
②缺点
在这种预算制度下,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福利支出的刚性,政府财政
的压力往往非常大。
(3)“一揽子”社会保险预算
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是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与来自政府公共
预算安排的收支合为一体,全面反映社会保障收支状况的一种社会保障
预算模式。
①优点
它能够较全面地反映社会保障的收支状况;政府能够对社会保障资
金进行全面协调,且财政负担较轻。这种模式往往涉及多部门利益协
调。
②缺点
实施起来难度较大;编制方法比较复杂。
(4)政府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
政府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模式即半独立性预算,是在编制政府公
共预算时,把社会保障资金收支单独划出来,编制成一个子预算的一种
社会保障预算模式。
①优点
较政府公共预算形式有了一定的独立性,能够相对完整地反映社会
保障资金收支情况。
②缺点
由于没有完全独立,易造成社会保障预算管理权限不明,无法从根
本上解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体制的弊端,使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仅仅流
于形式。
6.西方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答:解决失业问题最根本的措施还是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西方国
家解决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将失业救助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面对全球范围内的高失业率和严重的就业不足,西方各国都将促进
就业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优先发展目标,应对措施也由单纯的发放失业
补贴变为积极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
(2)实行“小企业孵化计划”
给小企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优惠,大量吸纳失业人员。实践证明,
发展小型企业对缓解失业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政府有必要实行“小
企业孵化计划”,为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优惠,以吸引就业人
口。
(3)加强劳动就业咨询工作,开展职业介绍服务
目前,发达国家已普遍建立了职业介绍网络系统。其中有国家开办
的,也有社团和私人开办的。英、法、日、瑞典等国家劳动行政部门都
有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
(4)政府通过各种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也是
有效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
①政府通过财政、货币政策保证就业政策的实施。其具体做法是:
在重新确定财政支出对象时,考虑把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从向现有企
业提供补贴转向促进制订和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上来。同
时,还实施旨在减少企业税收和福利开支负担,从而降低企业劳动成本
的各项税收调节政策。
②金融政策。主要通过调整利率,刺激一些行业、产业的发展,以
便多吸纳失业人员。
③实现国有企业私有化来增加就业。近几年来,西方国家对国有企
业实行私有化,首先是直接变卖企业给私人,其次是实行股份制,将国
有企业股票公开上市,国家政府仍持有一定股票,以实现控股权和否决
权。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改革也对增加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④促进科技政策同就业政策的结合。旨在鼓励发展可以刺激短期或
长期就业增加的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积极发挥新科技在扩展就业岗位
方面的作用,加速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并通过扩大向欠发达地区的
技术转让和技术援助,促进其各项产业的发展,进而为提供就业岗位奠
定基础。
⑤加强对外经济的合作,开拓国外市场。对外投资不仅仅是资本的
输出,一般还包括机器设备、原材料及劳务随同输出,这不仅增加了国
内就业机会,又会带动劳动力的跨国输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引起重
视。
(5)减少工作时间,实行工作分享
这是西欧各国通常采用的办法:即缩短工时,提倡雇用非全日工,
使更多的人有就业的机会。
(6)对不同类型的失业者提供不同的就业方式
①对摩擦性失业者,政府采取提供信息职业介绍等方式来解决。
②对结构性失业者,采取培训的办法,并通过一些新技术的运用积
极创造一些新的就业岗位。
③对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不景气而受影响的失业者,国家应运用财
政、税收等经济手段,采取适度经济增长,从宏观政策上避免经济的大
起大落,必要时还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以维护一些丧失比较优势的产
业继续生产和就业。
(7)改革福利制度,增加就业
①鼓励老年劳动者提前退休,让青年人顶替空位。
②为改变依赖救济的穷人越来越多的现状,有识之士建议创造足够
的就业机会,让身体健全、又未到退休年龄的人通过劳动养家糊口。首
先,加强培训和就业服务,帮助失业者提高技能水平尽快就业。其次,
调控失业,鼓励企业减少裁员。再次,建立突发性重大事件情况下的应
对机制,重大突发事件会对就业形势产生很大影响,一些国家为了缓解
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大规模失业采取了多方面的应急措施。
三、论述题(每小题24分,共48分)
1.以美国、德国为例说明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各有
何优缺点,各模式近年来有何改革措施,效果如何。你认为我国该采取
何种医疗保险模式呢?
答:(1)德国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优缺点及改革措施
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
比例缴纳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用以支付被保险人医疗费用
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
①德国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优点
德国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具有强制性和互助共济。医疗保险基金的筹
集法制化,保证了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而且基金渠道多元化,由雇主和
雇员共同缴费,政府酌情给予补贴,体现了政府、社会和个人对健康的
经济责任,较之国家卫生服务模式,政府的财政负担很轻。另外,基金
使用实行社会统筹,能够在参保人群之间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收入再分
配,即健康者的收入向患病者转移,高收入者的收入向低收入者转移。
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原则。
②德国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缺点
一是由于对医疗服务供给方监督不力,增加了服务滥用的可能性,
加上人口老龄化等的作用,使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疗负担过重;二是
不同医疗保险组织之间存在着缴费和待遇水平的差异。
③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
1993年的《卫生机构改革法》,实行了限制医生人数,鼓励疾病基
金会之间以及疾病基金会与商业保险组织之间的竞争;实现总预算控
制,使医疗保险费用总支出的上涨率不得超过投保人工资的增长率等关
键性改革措施。这些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德国社会医疗保险覆
盖面增加,同时更好地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改善居民的
满意度。
(2)美国商业医疗保险模式的优缺点及改革措施
商业医疗保险模式是指以商业医疗保险作为本国多层次医疗保险体
系的主体制度的一种医疗保险模式。
①美国商业医疗保险模式的优点
通过竞争能够促进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促进保险产
品的多样化,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人的医疗需求。另外,商业医疗保险
具有强大的创新力,如管理型医疗保险、DRG等先进的支付方式都是首
先在美国产生并逐渐被广泛采用的。这种创新性也为其他的医疗保险模
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②美国商业医疗保险模式的缺点
社会公平性差,其根据每一个被保险人的风险情况确定费率,高风
险的人承担高税率,低风险的人承担较低税率。根据风险确定的保费必
然使低收入者支付更多,有时,低收入者可能根本无力购买昂贵的私人
保险,从而将最需要投保的人群拒之门外;同时,医疗和保险机构追求
盈利最大化,争先购进高新仪器设备,出现供方诱导需求等行为,导致
医疗费用的过度膨胀,财政不堪重负。
③美国的商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管理型医
疗保险模式逐渐发展起来。管理型医疗保险最初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最初注重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并提供预防保健服务,后来发展为一种
提供医疗服务和经费保障为一体、以控制医疗费用为主要目的医疗保险
模式。到目前为止,进入管理型医疗保险的各种机构和计划的投保人已
接近全国人数的一半。而且管理型医疗保险所覆盖的内容已从传统的一
般住院和门诊服务,扩展到理疗、精神治疗、眼科、牙科、推拿等专科
治疗,在管理制度和方法上也日臻成熟。
(3)我国应采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
比例缴纳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用以支付被保险人医疗费用
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模式,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公民参保
和筹集医疗保险基金;强调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医疗保险基金来源于雇
主和雇员的缴费,国家一般不承担费用,但国家财政承担医疗保险基金
的最终财务责任;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由依法设立的医疗保险机构作
为“第三方支付”组织统一筹集和管理,并按规定向合同医疗机构支付医
疗费用;基金管理的原则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并实行专款专用;
社会医疗保险与就业和收入相关联,保障的人群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从部
分产业工人开始,逐步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社会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
根据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确定,一般都能保证参保人得到较好的医
疗服务。因此,这种模式与我国的国情相符合。
2.社会保障对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
率会产生哪些影响?该理论对于我国保险制度的建设有何启示?
答:社会保障所覆盖的对象既包括劳动者,又包括潜在的劳动者,
所以必然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既涉及劳动力的供给和需
求,还涉及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1)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①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积极影响
a.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保障制度,为社会成员基本
生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劳动者在其失去劳动能力后,可以继续获得社
会帮助,或者从自己劳动所得的积累中使其生活得到一定改善,使劳动
者能够在劳动期间免除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劳动之中。从这个层面
上讲,社会保障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劳动力的供给。
b.通过收入效应增加劳动力供给
由于征收社会保障税会使劳动者当期收入减少,劳动者为了保持自
己的生活水平不因征收社会保障税而下降,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
增加劳动力供给。显然,这种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劳动者对生活水
平的预期以及对无法达到该生活水平的承受力。通常情况下,只有当征
收社会保障税使劳动者的收入下降到足以令其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劳
动者才有较强的增加劳动力供给的愿望。
c.通过对劳动力的修复增加劳动力的供给
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其中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救助,能
够帮助生病或受伤的劳动者或潜在劳动者及时恢复健康,尽快重新进入
劳动力队伍,从而有利于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因为,在有些情况下,如
果没有社会保障制度,一些生病或受伤的劳动者或潜在的劳动者可能恢
复得很慢,甚至有可能无法再恢复。
d.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劳动力供给
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很多计划,特别是一些培训计划,能够提高劳动
者的素质,从而使同一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提供更多的社会劳
动。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没有增加劳动者的总人数,但劳动力的供给实
际上是增加了。在失业保险的消极救助向就业培训的方向发展时,社会
保障制度对劳动力供给及产业结构的转换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②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消极影响
在社会保障制度下,人们提供劳动或增加劳动也就要缴纳或多缴纳
社会保障税,这就有可能改变人们在劳动与闲暇之间的抉择。在有些情
况下,人们会用闲暇替代劳动,从而减少劳动力供给。这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a.推迟劳动者进入劳动力队伍的时间
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为尚未进入劳动力队伍的人提供的福利使一些人
认为不参加劳动也能够生活得不错,显然会有一部分人推迟进入劳动力
队伍的时间。在欧洲有些国家,一些大学生躲在学校里不愿意毕业就是
一个例子。
b.使失业者推迟或不再重新就业
如果失业保险制度或失业救济制度提供的待遇足够好,对享受待遇
的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不够严格,一些失业者就宁愿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失
业救济金而推迟或不再重新就业,这显然会减少劳动力的供给。
c.使工作者减少劳动力供给
社会保障支出来源于社会保障税、个人所得税和一般税收,如果税
率过高,会挤出劳动。社会保障税率过高常常会导致正规部门劳动力流
向非正规部门,从而降低劳动力的生产力;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过高会
导致一部分高收入人群增加闲暇,从而减少劳动供给。
d.引致提前退休
雇员退休后能够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获得足够的退休养老金,满足其
基本生活需要,或其养老金与工作收入相当或高于工资报酬,他们就很
可能提前退休,过早地离开劳动力市场,从而减少劳动力供给。
③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净影响
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是增加还是减少劳动力供给,主要是取决
于上述各种力量的对比。而这些力量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社会保障政策的
具体设计,还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丰裕程度、人们对待劳动与闲暇
的态度等。反过来,为了使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增加而不是减少劳动力供
给,一国政府应该根据本国劳动力丰裕程度、人们对待劳动与闲暇的态
度等来不断改进自己的社会保障政策设计。
(2)社会保障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表面上看,无论是收费还是征税,社会保障都会提高雇主雇佣劳动
者的平均成本,因而会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然而,问题并没有如
此简单。实际上雇主因社会保障征税或收费是否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取
决于一系列的因素:
①社会保障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取决于雇主能不能把这种新增的成
本转嫁出去
如果雇主能够很轻易地把它全部转嫁给雇员,则对劳动力的需求不
会减少。比如:雇主可以降低工资水平,也可以削减职业性福利。如果
雇主由于工会阻挠等原因而难以实现这种转嫁,雇主还可能考虑把这种
新增的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
②社会保障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取决于雇主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替代
品
如果雇主无法将新增的成本全部转嫁出去,他们显然有减少劳动力
需求的愿望。不过,雇主能否真正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还取决于雇主
能否用其他的东西代替劳动以维持生产。如果雇主所处的行业难以用资
本替代劳动,或者雇主用资本替代劳动的成本比继续使用劳动的成本还
要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一定会减少。一般情况下,雇主能否以资本
替代劳动取决于资本的有机构成。
③社会保障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取决于赢利或亏损水平是否可以被
雇主所接受
如果雇主既不能将新增的成本转嫁出去,也不能用其他的东西替代
劳动,那么,他通常会考虑赢利或亏损水平是否还可以接受。如果还可
以接受,生产还会像原来一样继续下去,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不会减少;
如果无法接受,他就会压缩生产规模甚至停止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就
会减少,虽然不同的雇主可以接受的赢利或亏损水平是不同的,但只要
社会平均劳动力成本增加,总有一些雇主会无法接受由此导致的赢利或
亏损水平的变化,因而,从整体上看,对劳动力的需求一般会减少。
总之,社会保障通常会导致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但减少的幅度在不
同的国家或地区是不同的,这取决于雇主与雇员的力量对比、社会资本
的有机构成、雇主可接受的赢利或亏损水平等因素。其中,社会资本的
有机构成是最主要的因素。
(3)社会保障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的影响
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率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劳动力流动的速
度,二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合适度,三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成本。这三
个方面又是相互影响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这三个方面都可能会产生影
响,但这种影响有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①在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对市场机制缺陷的一种弥补,
它为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险,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和医疗照顾,为贫困的妇
女和儿童提供各种实物和资金的帮助,为病人和残疾人提供伤残保障和
健康服务,为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从而起到了社会
安全网的作用。这种安全网能够有效地缓解人们的生存风险,使人们能
够更大胆地去挑选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多数研究认为,在没有社会保障
制度的经济中引入社会保障会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并加速劳动力在部
门间流动的速度。但是,近来的研究又发现,上述结论只在一个小的开
放国家中成立。也有人认为,当人们的储蓄具有较强的预防动机,且在
一个封闭经济中时,这一结论是不成立的。此时引入社会保障非但不会
加速劳动力的部门间流动,反而会减缓这种流动。而且,在社会保障的
实施过程中,再分配的原则、方式、结果也会因国家不同而异,甚至相
差很大。这些研究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不同条件会产生不
同效应。
②社会保障制度是否统一、社会保障待遇的可携带性如何都会对劳
动力的流动性产生影响。如果制度不是统一的,就会妨碍劳动力在不同
制度覆盖下的单位之间的转移。在中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经
济部门、城镇集体经济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部门分别被不同的保障制度
所覆盖,员工的社会保障待遇差别极大,国有经济部门的职工无论是否
适合工作岗位一般都不愿意离开,其他部门的员工想进入国有经济部门
也很难,这显然会使相当多的劳动者没有从事比较适合自己的工作。即
使是同样的制度,但如果相关待遇不能随着职业改变而得以顺利转移,
同样会妨碍劳动力更换工作。一般来说,没有参加养老金计划的雇员比
参加了养老金计划的雇员流动性要高得多。
③一些社会保障政策,比如政府搜集并公布劳动力需求信息,在劳
动力的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牵线搭桥等,一般可以直接提高劳动力流动
的速度,降低劳动力配置的成本。另外一些社会保障政策,比如欧洲一
些国家对雇主解雇雇员的严格限制会直接妨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4)该理论对于我国保险制度的建设的启示
①我国应充分发挥该理论的影响,在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增加劳动
力需求,可以通过增加其转嫁力度,提高资本成本来增加劳动力的需
求,促进就业。
②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应通过增加合适的社会保障项目来激发劳
动者的积极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工作,增加劳动力供给。
③我国在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时,要注意公平与效率的结合,既注
重公平,也注重效率,避免出现由于社会保障的过度优越而使劳动者减
少劳动力供给的情况。
④我国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全国统筹,使资源配置合理流动,同
时政府要及时公布劳动力需求信息,在劳动力的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牵
线搭桥,使劳动力合理流动,降低劳动力配置的成本。
2011年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65社
会保障考研真题及详解
科目代码:865
科目名称:社会保障(A卷)
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2.奥肯漏桶
3.信息不对称
4.变额年金
5.委积
6.养恤
二、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2分,共72分)
1.简述社会保险的发展阶段。
2.简述社会保险预算编制的原则。
3.简述医疗服务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
4.简述世界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因。
5.简述社会保险责任政府的基本要素。
6.简述赈济制度下的社会保险实践。
三、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24分,共48分)
1.试述“持久收入学说”,并以此分析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及类型。
2.试述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答: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以瑞典、英国为代表,它是按照“普遍
性”原则,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
化”及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在内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制度按统一标准缴费,统一标准给付,社会保障支出由国家税收解
决。这一制度以政府负责、全民高福利为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伤害了效
率,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大背景下,英国率先进行了减轻国家负
担的改革。
2.奥肯漏桶
答:奥肯漏桶是指通过高所得税和转移支付来缩小贫富差别,其作
用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比如从富人那儿收税100元,穷人能得到的
会少于100,就如同从富人那里打一桶粥送给穷人,穷人得不到一桶
粥,原因是这个“桶上”有一个“漏洞”,一部分粥漏掉了。福利损失的原
因,一是高税收可能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损害了效率;一是转移支付
可能鼓励了“懒惰”,也损失了效率。奥肯漏桶说明税收制度可能损失效
率和公平,社会保障支出可能是反激励的,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不当会引
起效率损失。
3.信息不对称
答:信息不对称是交易双方中的一方利用另外一方掌握不到的信息
为自己谋求最大利益。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斯蒂格利茨教授在
其开创性论文中讲到了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的例子。比如消费者知道自
己的健康状况的信息比保险人多,比较健康的人比健康状况差的人更倾
向于不投保,相反,健康状况较差的人倾向于向保险人转嫁风险而不是
风险自留,这就是逆向选择。这样,保险人就不能在“良好的风
险”(goodrisk)和“品质差的风险”(badrisk)之间进行风险的分散。
4.变额年金
答:变额年金保险为年金与变额保险特性相结合的商品,保险公司
把收取的保险费计入特别账户,主要投资于公开交易的证券,并且将投
资红利分配给参加年金的投保者,保险购买者承担投资风险,保险公司
承担死亡率和费用率的变动风险。对于投保人来说,购买这种保险产
品,一方面可以获得保障功能,另一方面可以以承担高风险为代价得到
高保额的返还金。购买变额年金保险主要可以看做是一种投资。变额年
金保险提供的年金直接随资产的投资结果而变化。变额年金保险,是专
门为了对付通货膨胀,为投保者提供一种能得到稳定的货币购买力而设
计的保险产品形式。
5.委积
答:“委积”字面上的解释,是积蓄的意思,少量为委,大量为积,
也是中国古代后备仓储制度之一。据《逸周书·文传》记载:“有十年之
积者王,有五年之积者霸,无一年之积者亡。”当权者如能把积蓄用
于“振救”,是百姓视为朝廷德政的先决条件。武王照此办理,深得民
心。积蓄用于“振救”,也是仁政的体现。为稳定政局,注意积蓄粮食。
《周礼》《地官司徒》载:“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
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县都之委积,以待凶
荒。”这种“施惠”、“恤民之艰厄”、“待凶荒”的制度,体现了社会保障的
性质,也是中国古代传统保险的起源。
6.养恤
答:养恤是事后救济论的一种,是指灾后国家安置流民的一种制
度,包括发放寒衣、医药,提供栖身场所和施粥等。我国古代统治阶级
曾以“一民饥,日我饥之,一民寒,日我寒之”为恤民的根本原则。如
《豳风记》有“授衣”之事,《周礼》记载:“疾医,凡民有疾病者分治
之,司救,凡有天患民病,则以王命施惠。”除此以外,历代论救荒
者,还十分重视社会为灾民提供施粥、居养、赎子等救济。
二、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2分,共72分)
1.简述社会保险的发展阶段。
答: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从它的产生到现在,大致上经历了五个时
期:
(1)1883~1889年为德国创立社会保险时期
这一时期德国先后建立了疾病保险、工人伤害补偿保险、生育保险
和老年残障保险制度,为德国后来建立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基
础。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树立了榜样。德国早期举办
的社会保险的特点是:第一,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应投保的人们,必须
一律参加;第二,保险费由被保险人、企事业主和政府三方负担;第
三,保险费率由政府主管部门或有关方面协商制定,保险人无权更改保
险费率;第四,保险的主要对象是从事最危险工作的劳动者。
(2)1890~1919年为各工业国家仿效德国社会保险时期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安定工人生活、稳定社会秩序、振
兴国民经济效果十分明显,于是,欧洲各国积极仿效德国的做法,相继
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3)1920~1934年为社会保险体系初步发展时期
社会保险在初步发展阶段,碰到了两大困难:第一,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各参战国经济萧条,一般采取节约政府开支、弥补战争损失的政
策,未能制定积极的恢复经济计划和保障人民生活的福利措施;第二,
1929年至l933年,发生了全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使得各国的福利保障措
施无法积极推行。以上困难对于社会保险事业的振兴带来了极为不利的
影响,但是,它没有阻止社会保险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4)1935~1975年为社会保险迅速发展时期
社会保险制度经过初级发展阶段,已遍及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和部
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特别是自1935年美国罗斯福政府建立社会安全
制度至1975年的40年间,社会保险制度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未
实行社会保险的国家,开始制定社会保险法,并付诸实施。已举办社会
保险的国家,均加以强制推行,并采取提高给付标准及放宽给付条件的
种种改革措施,以扩大保险范围,增加保险项目。截至20世纪70年代中
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不发达国家)都已立法办理了社会保
险。
(5)20世纪中后期至今为社会保险调整与改革时期
全球社会保险事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并不
是一帆风顺的。当它同市场经济一道共同度过20世纪50~70年代初期近
20年的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后,转而陷入漫长而又痛苦的经济滞胀时
代。随着失业队伍扩大,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需要救济的贫困家庭和单
亲家庭增加,社会保险支出迅速增长,并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给各国政府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社会保险财务状况的急剧恶化,不
仅直接威胁着社会保险受益人的保险福利,而且也使有关国家将来的财
政预算平衡更加困难。为避免社会保险基金破产,保证被保险人的切身
利益,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不得不对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调整与
改革,其措施包括:
①设法增大社会保险基金,同时控制社会保险给付。具体做法是:
将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于风险分散、见效快、利润丰厚的企业或部门,增
加社会保险收入,扩大社会保险给付能力;提高缴纳社会保险税(费)
的上限,扩大税基;提高社会保险税(费)率,直接增加社会保险收
入;削减社会保险给付项目,修订社会保险给付金的调整办法,延长退
休年龄和推迟社会保险给付时间,相对减少社会保险支出,延缓社会保
险支出增长的速度;规定对社会保险收入征收所得税,所收税款用于充
实社会保险基金。
②建立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商业性储蓄保险等三大
支柱社会保险体系,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加强社会保险的保障功能。
③建立高效、统一、专门化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同时分散社会保
险管理权限,调动地方社会保险部门的积极性,提高社会保险整体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
④改革社会保险模式单一和大一统的保险格局,鼓励有条件并符合
有关规定的地方、社区、法人单位和个人举办社会保险事业,以缩小政
府负担的保障范围与项目,分散保险风险,增加社会保险的安全性与稳
定性。
2.简述社会保险预算编制的原则。
答:社会保险预算是指国家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
救助和补给,以便实现国家社会保障职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编制的
预算。社会保险预算由社会保险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险预算支出组成。社
会保险预算的编制应遵循四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即社会保险预算必须反映所有与社会保险事务有关的收支,以利于
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与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这就要求将现行各
部门掌握的社会保险收支统一归并到社会保险预算之中。
(2)统一性原则
即任何社会保险收支都要以总额列入预算,而不应以收支相抵后的
净额列入预算。
(3)专款专用原则
即社会保险资金只能用于社会保险方面的开支,不得挪作他用。
(4)适度结余原则
社会保险支出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编制预算时难以测算的,为了不给
经常性预算造成太大的压力,年度社会保险预算收支相抵应适度留有结
余。同时也有利于社会保险资金的投资和调剂。
3.简述医疗服务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
答:医疗保险与服务是一个市场严重失灵的领域。完全竞争市场的
假设前提医疗保险与服务领域一个也不具备。尤其是,保险机构对医疗
服务领域的介入割裂了医疗服务领域供给与需求双方之间的直接联系,
把供需双方的关系变成医疗服务供给方、需求方与医疗保险机构之问的
三角关系。从而降低了医疗服务供需双方对价格的敏感性,使医疗保险
市场的运作机制更加复杂,市场失灵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医疗服务市场
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产品供给的垄断性
由于医疗产品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各国一般
对医疗供给设置了较为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如医生需具备一定的医学
教育年限和实践经验,通过行医资格考试等。这种人为规定限制了医疗
行业的竞争,造成了医疗行业供给的垄断局面。
(2)医疗产品的异质性
由于疾病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保险产品覆
盖的医疗服务的内容、医疗费用补偿方式和医疗保险定价方式不同,加
之医疗产品的提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医务人员的主观判断,从而使医
疗产品具有明显的异质性。
(3)信息不对称
医疗服务供需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一致的。需方(患者)缺乏相
关的医学专业技术和知识,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以及医疗费用水平在很大
程度上由供方(医生)决定,而不是供需双方平等竞争的结果。因此,
交易结果往往对医生有利,患者则处于弱势地位。此外,医疗保险市场
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突出。保险机构与医疗服务方和被保险人之间都
存在信息不对称,结果可能导致保险支出难以控制或医疗保险覆盖面难
以扩大,保险制度无法顺利运行。一方面,由于由保险机构承担全部或
部分治疗费用,被保险人会“小病大养”,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或多开昂
贵药品等;医生为了自身利益,可能提供过量医疗服务,开“大处方”、
昂贵药,即“诱导需求”,导致医疗费用增大。另一方面,被保险人对自
己的健康状况拥有更多信息,被保险人可能利用这一信息优势损害保险
机构的利益。如只有身体状况差的人才愿意投保医疗保险,而身体健康
的人则不愿投保,由此导致疾病风险得不到有效分散和规避。
(4)医疗服务消费的外部性
公共卫生、传染病预防等医疗保健服务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假如个
人不愿意付费进行传染病预防,由此导致的私人成本(个人患病)远远
小于社会成本(传染病流行可能性增大)。这种个人行为将损害整个社
会的利益,限制了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5)医疗保险供给的“风险选择”
保险机构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会进行“风险选择”,通过体检将
已经患病或者体弱多病的老、弱、病、残等人群排除在医疗保险范围
外,亦即“撇奶油”(cream-skimming)行为。而且,参加医疗保险必须
首先缴纳保险费,这也会把那些基本生活仍存在困难的低收入人群排除
在外。因而,单纯市场机制作用不可能保证所有人,尤其是健康状况差
和低收入等弱势人群享有必要的医疗服务,不能达到社会公平目标。
4.简述世界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因。
答:世界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改革的政治动因
二战后,美苏冷战,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实行的计划经济和
其公民所享有的权利为西方国家的民众提供了一种参照,为获取本国民
众的广泛支持,西欧各国创设了多种福利项目,形成了“从摇篮到坟
墓”几乎无所不包的福利模式。同任何事物一样,“福利国家”在发展过
程中也在不断累积并暴露其负面作用。其中,养老金制度导致的最为直
接的消极后果有三个:一是公共养老金开支增大、财政不堪重负;二是
企业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降低;三是增加了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依
赖,整个社会缺乏活力,扭曲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行为,严重损害了经
济效率,阻碍了经济发展。总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制
造出来的问题比它解决的问题还要多,对“福利国家”模式进行重新改造
在所难免。
(2)改革的经济动因
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是现代养老金制度运行的必要前提。养老金制度
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没有养老金制度的充分保
证,社会经济不可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反之,没有经济的持续发展,
养老金制度也不可能顺利地运行和发展。随着“福利国家”的发展,国民
福利预期和普遍生活水准的提高,养老金制度已具备了一种刚性向上的
自我发展机制。但是,现实中却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矛盾:要求提高保
障度的愿望是无限的,而经济能够追加投入的资源却是有限的。在这种
情况下,养老金费用的持续攀升无疑加重了经济的负担,使日趋衰落的
经济状况更加恶化。
在美国和大多数西方国家,削减必要程度的受益以增加养老金储蓄
的建议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从经济体系的角度来看,提高缴费率也是
不可接受的,因为工薪税对于劳动力供给和储蓄决定有扭曲效应。考虑
到这些阻碍性问题,政治家和学者们广泛呼吁进行养老金制度改革。
(3)改革的人口动因
职工人数的实际减少或预期减少和退休人口的增加是决定现收现付
制养老金制度存在各种问题的重要因素,前者将减少养老金制度的供款
收入,后者将增加养老金受益支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人口出生
率明显下降,人均寿命不断上升,这种双向发展趋势几乎使所有国家的
人口结构都趋于老化。
退休人口数量增加、人类寿命延长以及“少子化”的趋势使得劳动力
日益短缺,加重了劳动人口与整个社会的负担。由人口老龄化而引出的
养老金危机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突出困难,改革迫在眉睫。
5.简述社会保险责任政府的基本要素。
答:社会保险是一个长效工程,政府责任是政府职能的具体化,社
会保险责任政府的基本要义为:政府运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保险公共事
务,政府必须对公民的社会保险承担法定的责任和义务,政府的失职行
为必须得到追究,实行依法行政、政务公开、信用到位,主要包括以下
要素:
(1)坚持政府社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观
我国现行社会保险资源禀赋不足,且面临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转
制成本高、社会保险发展层次极不平衡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政
府对社会保险的价值判断、发展定位等,社会保险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社
会保险资源可长期有效供给、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其
基本取向是要结合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变迁,使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基本生
存权长期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险制度设计的延伸功能不断强化,社会
保险内涵不断扩充。研究社会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旨在从前瞻性研究
着眼,以保证制度设计的连续性与长期有效性,降低管理成本,增强民
众对政府社会保险的公信力与政府社会保险绩效。社会保险的可持续发
展,一是社会保险优效政策制度设计的可持续性,政府始终以提高人民
福利为宗旨;二是社会保险责任政府的可持续性,在政府官员的政治视
野中“责任重于泰山”。两者的结合使社会保险资源配置始终处于一个较
佳的结构与运行状态。
(2)提高政府社会保险信息的透明度与政策的可操作性
对于社会保险参与者而言,他们需要了解更多的与自身生存相关的
养老费缴纳与养老金发放、医疗费个人负担、低保政策调整、经济适用
房政策、基金增值与劳动就业信息,需要把握对他们未来养老金发放与
养老金承载力的预期。政府如实地向公民报告重要的社会保险信息包括
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强化政府回应机制,应成为政府履行社会保险职
能的正式责任。政府社会保险政策的可操作性直接到社会保险的可持续
发展问题。
(3)依法行政,扩大公民对社会保险的参与力
社会保险依法行政的内涵:
一是要对政府自身建立防止滥用权力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严格规
制,防止越位、越权与侵权行为,防止社会保险政策朝令夕改引起的社
会震荡;
二是为依法行政提供法律保障,使行政权力更具权威性与约束力,
尤其在努力扩大社会保险的缴费能力、科学处置劳动纠纷与劳资关系、
保护公民利益方面,要完善社会保险税费改革,加强劳动行政监察、强
化对全体公民的社会保护机制。
在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程序、行政复议、行政监察、行政诉
讼、行政处罚、行政调解等方面建立社会保险依法行政的系统工程。不
断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是建立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内
容,但在我国社会保险的宏观层面与微观基础总是存在不相协调的音
符,尤其是政府对医疗保障的参与不足及过度退位致使公民对政府社会
保险的预期偏低。公民对政府社会保险政策知情权的缺失、政策出台和
政策实施过程中经受不住实践的考验、缺乏企业与公民参与、缺乏有公
制力的谈判协商机制、民间非营利组织长期处于发育不良状态,显然会
使政府社会保险处于一种有渴求但无生气的状况,加剧社会保险费欠缴
居高不下状况的存在与参保热情消退现象的出现。扩大企业与公民的知
情权、参与权、话语权与决策权,减少消极参与,建立民情民意制度、
听证制度、决策回应与反馈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
高政府社会保险的行政效率与政治及经济绩效。
6.简述赈济制度下的社会保险实践。
答:赈济是指以实物(主要是食粮谷米)或货币救济蒙灾百姓和生
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以保障其最低限度经济生活的一种制度,多由
朝廷官府或政府举办。赈济作为一种重要的救荒政策,开始是适用于灾
年,后来发展到在每年青黄不接之时,也开仓赈济饥民。赈济制度下的
社会保障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后备仓储,赈谷救荒
建立后备仓储,赈谷救荒,历朝都非常重视。仓储制度是古代社会
保险的雏形或萌芽,也是中国古代原始社会保险的重要标志。早在战国
时期,就已开始以粮食储备之策,赈济饥民。周朝已建立各级后备仓
储,到战国以后逐步形成一套仓储制度,魏有“御廪”,韩有“敖仓”,汉
代已设有备荒赈济的“常平仓”,隋朝设“义仓”,宋朝设“社仓”。其仓存
基本上是庶民缴纳的粮食,供灾年时开仓赈济之用。
①“委积”字面上的解释,就是积蓄的意思,少量为委,大量为积,
也是中国古代后备仓储制度之一。
②常平仓是中国古代仓储制度之一,其是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
利农;谷贵时减价而粜,以便民。至此,古代仓储制度才算正式确立,
这也是官府赈籴(粜)的开始。
③义仓是中国古代一种实物形式的仓储制度,这种制度起源于汉
代,是指民众自行集资,为荒年提供救济。
④广惠仓也是中国古代实物形式的后备仓储制度,以赡养社会老幼
为其职能。
赈谷救荒,通常有两种形式:第一,由地方建立粮食储备,并设置
专职管理人员,一旦遇灾,则开仓赈济饥民。第二,由朝廷建立并直接
掌握的粮食储备。
(2)赈银救荒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小商品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以谷赈民救
济灾荒的政策因为不便于商品流通,而且难以适应灾后的不同需要,于
是出现了赈银救荒之法。赈款的发放除了以年龄为标准外,还有的以家
庭人为标准,还有的以户为赈济单位。这种以货币形式赈济灾荒更具有
现代社会保险的特点。
(3)工赈救荒
工赈是指国家选择灾情最严重的地区,开工(如整治堤防、修筑道
路等)施赈。它以结算民工工钱形式发放赈款,救济灾民。工赈形式规
模较大,赈济面广,是典型的古代社会保险形式。
三、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24分,共48分)
1.试述“持久收入学说”,并以此分析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及类型。
答:(1)持久收入学说
持久收入学说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他认为居
民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也不取决于现期收入和以前最高
收入的关系,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持久收入。持久收入理论将居民收入分
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持久收入是指在相当长时间里可以得到的收
入,是一种长期平均的预期内得到的收入,一般用过去几年的平均收入
来表示。暂时收入是指在短期内得到的收入,是一种暂时性偶然的收
入,可能是正值(如意外获得的奖金),也可能是负值(如被盗等)。
弗里德曼认为只有持久收入才能影响人们的消费。
(2)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①年老会使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也即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在工
业化社会这种状况会更加严重。
②老年人还将面临长寿风险。一方面,长寿风险的存在将可能使过
早死亡的消费者留下大量的非意愿遗产,降低生命期消费效用。美国经
济学家科特里科夫等人(KotlikoffandSpivak)的研究表明,如果没有
养老保险计划,个人在没有遗赠动机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将自己全部财富
的1/3留给后代。另一方面,即使个人预留有储蓄,但长寿风险的存在
也将使非理性的消费者可能面临晚年储蓄不足而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风
险。
(3)养老保险制度的类型
①德国模式
1889年德国建立了第一个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此后为其他国家效
仿。1935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的联邦养老社会保险也是这种
模式。
除少数例外,如瑞典和日本的收入关联的养老社会保险采用的财务
制度是积累制度外,其他工业国养老社会保险一般都是德国模式。瑞典
和日本的保险制度说明,公共养老金制度在财务上也可以是积累制的。
②加州模式
也就是美国各州公务员退休金计划的模式,这种制度也是公共退休
金制度,在管理上是集中管理,在给付上是按公式计算的DB计划,但
与德国模式不同的是,在财务上它是积累制度,它的基金是实行市场化
运作。加州立法确保基金的独立性,基金由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确定基金
的投资管理政策,政府实施谨慎性监督,因而有助于基金的保值增值。
到2001年6月30日,加州公务员退休制度的5年期年均投资收益为
10.6%,10年期年均投资收益为11.4%。优异的投资业绩对加州公务员退
休制度的健康运行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使制度近些年来大约3/4的收
入来自投资所得。
③新加坡模式
即公积金制度。新加坡公积金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强制个人
账户积累制度,这一制度是新加坡人的主要保障制度,它提供多种保
险,养老保险只是其中的功能之一。在新加坡,公积金制度是第一层保
障;家庭是第二层保障;社区是第三层保障;最后出面的才是政府,且
政府提供的主要是社会救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将此前最高
供款为工资的50%(雇主雇员各一半)下调为40%,其中工资的4%进入
养老账户,其余部分则进入健康、住房等账户。这种制度是一种既定供
款的完全积累制度,没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个人的养老金完全来自其
个人账户的积累,政府只提供最低收益率保证和税收优惠。个人账户的
资产完全属于个人,在其死亡后可以由子女继承,但在退休前只能用于
特定目的。不过,在这种制度中,政府把基金掌握在自己手里,并制定
了严格的投资政策,由特定的机构进行集中管理和投资,大部分资金被
投资于国债。
④智利模式
即强制性个人储蓄养老制度,雇员工资应进入个人账户(只有雇员
供款),雇员有权自由选择依法建立的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
政府实施严格监管模式。它与新加坡模式的区别在于其个人自主选择投
资的分散管理模式。由若干个私营退休金管理公司具体负责养老基金管
理,这些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相互竞争,在政府的政策框架内通过市场化
运作追求养老基金收益的最大化。
⑤混合模式
在所有制上是公共退休金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的混合;在财务上是
现收现付制度和积累制度的混合;在责任上是既定给付和既定供款的混
合,这些本质的特征决定了它们是混合制度。所不同的是,第五种模式
下,个人账户没有真实的积累,是名义账户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秋季小学数学北京课改版五年级【数学(北京版)】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第一课时)-3学习任务单
- 电视机原理练习题(判断选择)(2024年)
- 电商员工绩效考核方案
- 【7历期末】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 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策略的关键因素
- 微课程设计小学体育
- 促进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优化实施方案
- 冰雪经济前景展望与市场趋势研究报告
- 利用数字媒体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探讨
- 光电课程设计目的
- 网络安全与信息保密培训
- 2024年国家电投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牛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之作文
- 读蔬项目定位方案
- 保安企业承接大型活动安保任务资质评定与管理规范
- 金属挤压共(有色挤压工)中级复习资料练习试题附答案
- 投标报价得分计算表Excele
- 医院放射科辐射评估报告
- 【“农超对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调查报告8700字】
- 2023高二英语外研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全册课文原文(精校)
- 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结题报告质壁分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