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1B/02/wKhkGWWt5eGAHU4lAALLOE2yysk048.jpg)
![第6.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1B/02/wKhkGWWt5eGAHU4lAALLOE2yysk0482.jpg)
![第6.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1B/02/wKhkGWWt5eGAHU4lAALLOE2yysk0483.jpg)
![第6.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1B/02/wKhkGWWt5eGAHU4lAALLOE2yysk0484.jpg)
![第6.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1B/02/wKhkGWWt5eGAHU4lAALLOE2yysk04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初读感知目录重点探究文言知识拓展练习01初读感知1.理解文意,认识孔子的思想内涵及其文化价值。2.通过语言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特征。3.了解本文在《论语》中的独特地位,把握曾皙言志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体会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学习目标教学难点: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解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曾皙,名点。冉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公西华,名赤。古人习俗: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长辈对晚辈说话或自谦,一般都称名。字,尊称。侍坐,陪长者闲坐。背景介绍子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侍坐时的年龄大概51岁。“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性情刚直,好勇尚武,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背景介绍曾皙,名点,当时约39岁。喜欢弹琴唱歌。信奉儒学。崇拜孔子,父子同师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并付诸实践,但未与孔子周游列国。他痛恨当世礼教不行,立志改变现状,孔子认为他是有进取心的狂放之士。《大学》乃其子曾参所著。背景介绍
冉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当时约31岁。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鲁哀公十一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冉有力排众议,率领鲁国军队抵抗强敌,获得了胜利。背景介绍公西华,名赤,字子华,是几个弟子中年龄最小的。当时约18岁。春秋末年鲁国学者,72贤人之一,比孔子小四十二岁。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他可做一个很好的外交官。文学常识(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生平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文学常识《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论语》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这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虽说已是“礼崩乐坏”的局面,但周王室的精神统治力量还在,与战国时期“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局面不同,孔子也还只是忧心忡忡而已,尚有一种纡徐气象。他所追求的是“克己复礼”,所以在课文中他对几位弟子的理想就有了不同的评价。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礼乐是孔子提出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仁”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就是推己及人的同情心。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为政以德”。字音梳理曾皙
冉有
毋吾以也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夫子哂之
以俟君子愿为小相焉
铿尔
冠者五六人风乎舞雩
夫子喟然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xīrǎnwúshènɡshèshěnsìxiàngkēnɡɡuànyúkuìzhuàn字形辨认冉(冉冉)摄(摄取)再(再见)慑(震慑)谨(谨慎)渭(渭水)馑(饥馑)喟(喟然)初读课文3.围绕“言志”写了哪些内容?简要梳理文章结构。2.谈话的内容是围绕什么展开的?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坐在一起谈话的整个过程。围绕“言志”展开的。孔子问志(第1—2自然段)学生述志(第3—13自然段)孔子评志(第14—21自然段)全文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因为年长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老师闲坐。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同“已”,意为止。相当于“不知吾”,不了解我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平日,平时不要如果有人全文翻译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夹处于,在。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接续治指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的样子。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泛指饥荒等到连词,并且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微笑全文翻译“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使动用法,使……富足连词,表选择,或者见方,纵横。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至于那等待全文翻译“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连词,或者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动词,能做到,胜任诸侯会盟诸侯共同朝见天子古代的一种礼服古代的一种礼帽。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全文翻译“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自谈自己的志向罢了。”同“稀”,稀疏,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古乐器弹放下立起来,站起身才具,才能妨害语气词,呢全文翻译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皙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沐浴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孔子叹息着说道:“我赞同曾皙啊。”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副词,已经指农历三月;莫,通“暮”叹息的样子赞成全文翻译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为什么动词,后出介词,靠,用。礼让,谦逊全文翻译“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的事就不是国家大事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国家,指国家大事难道同“欤”,疑问语气词怎见得02重点探究内容分析重点探究1.分角色朗读,在文中找出有关四个弟子志向的句子并能简单说说四人的志向。内容分析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内容分析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无论从国家的大小(千乘之国:一个中等诸侯国),还是国家的处境(对外受侵略,对内发生饥荒)都可以看出来子路立志高远。当然只有志向是不行的,子路还有着清晰的目标(使人有勇气,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以及完成目标的时间。内容分析(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冉有:冉有的志向明显要小一些。国家的疆域缩小为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同样是治理三年的时间,冉有的目标只是想要使百姓生活富足即可。内容分析(公西华)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子华:公西华的志向比较具体,着眼于一个小小的职位。他只是想在宗庙祭祀和国家会盟时,穿上礼服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内容分析(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的志向里,描绘的是了一幅浪漫,自由,美好的春游图。在暮春之时,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上唱着歌回家。内容分析重点探究2.从“异乎三子者之撰”分析曾点和三子者志向的不同之处。不同之处①曾点的回答方式异于三子。三子者都是直接讲述自己的志向,而曾点则是描绘自己志向实现的美好画面,形象生动,令人动容。②曾点的志向没有和政治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三子者的志向都有关于从政。内容分析内容分析重点探究3.分析三子者之间的志向又有何异同?异同同:三子者的志向都立足于政治,都和国家的治理,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和自己的能力匹配。这从孔子的“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同样可以看出。异:子路在国家治理上侧重于军事,希望可以达到强兵的目的。冉有在国家治理上侧重于经济,希望可以达到百姓经济富足的目的。公西华在国家治理上侧重于礼仪,希望百姓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谦虚有礼。内容分析内容分析重点探究4.找出孔子对四位弟子述志时的态度和评价,并思考其中的原因。内容分析对象态度评价/原因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孔子哂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叹之当时没有评点,回答曾皙询问“唯求则非邦也与”时反问“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公西华过于谦虚。凭借他的才能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孔子惜之孔子与之赞成曾皙的原因其一:原文:子路曰:“愿闻子(孔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文:子路说:“想听一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答道:“我愿意使老人生活安得安逸,让朋友之间都能够相互信任,让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寓意: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孔子“仁”的思想,显出他博大的胸怀。并且孔子仁的思想要求很高。孔子的“志”:“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而曾皙讲的这个画面,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的境界,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在孔子看来,这就是礼治,即“以礼治国”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赞成曾皙的原因其二:明·张居正:“盖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穷不失意,达不离道,乃出处之大节也。若负其才能,汲汲然欲以自见于世,则出处之际,必有不能以义命自安,而苟于所就者。子路仕卫辄冉有从季氏,病皆在此,故夫子独与曾点,以其所见超于三子也。出处:《张居正讲解论语》译文:君子应该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实力,又能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处于困境之时不失去仁义,显达之时不背离道德,这才是一个人最高尚的品节。如果一个人自认为有才能,急切地想要被重用,那么他在出仕做官的时候,就难以用道义要求自己,一定会为了官位屈服。子路在卫国做官,冉求给季氏做家臣,都是这个缺点,所以孔子只称赞了曾点,因为他的见识超过了另外三个人啊!赞成曾皙的原因其三:王阳明认为三子者的志向倾向于正经实用之事,有得必然有失,这就堕入了“器”的层次,不是孔子的精神;而曾点的志向正好符合他的身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悠然自得,正应了“君子不器”之说。内容分析重点探究5.结合四位弟子的言谈、动作、神态与孔子的态度、评价,分析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塑造手法是什么?内容分析①子路:志向远大、坦诚、自信、鲁莽、轻率(语言、神态)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内容分析②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语言)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内容分析③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语言)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内容分析④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安贫乐道,不求闻达,卓尔不群,淡泊于功名、志向高洁。(动作、语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皙构建的是讲究“仁”和“礼”、人人安乐幸福的太平盛世。不像其他三人汲汲于仕途,他只想在礼乐教化上发挥点作用,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内容分析重点探究6.纵观全文,分析孔子的人物形象。形象分析01和蔼可亲、平易近人02循循善诱03教学民主04因材施教“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点,尔何如?”“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形象分析从“侍坐”这一章中对孔子语言、行为、神态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谈话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大事。他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是一个既热情又严格的老师,是一个有抱负的活生生的形象。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动人。孔子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教学民主、因材施教的好老师。孔子没有依仗老师的权威显得盛气凌人而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给弟子们畅谈理想创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孔子面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志向给予恰到其分的态度和评价。课文小结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也表现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和态度。写法赏析写法赏析01生动地刻画了孔子弟子的群像。02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03成功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如“率尔”写出了子路开朗而又不谦让的性格,“哂”表现了孔子对子路的态度,既认可其政治抱负,又含蓄地批评其“不让”。子路“率尔而对”可见其有抱负,坦诚直率,但也有鲁莽和不谦让的一面。冉有在孔子点名后发言,谦虚谨慎,说话有分寸。公西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文章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和性格,反映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03文言知识文言知识1、鼓瑟希(希:同“稀”,稀疏。)2、莫春者(莫:同“暮”,晚。)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同“欤”,疑问语气词)通假字文言知识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古今异义文言知识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走在后面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容词作名词,勇气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这里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7、可使足民:足,使…富足。词类活用文言知识1、以吾一日长乎尔 状语后置2、毋吾以也 宾语前置 3、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 即:不知吾也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 5、摄乎大国之间 状语后置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状语后置7、异乎三子者之撰 状语后置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状语后置 9、为国以礼 状语后置文言句式文言知识1、居则曰:居,平时,平日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10、吾与点也:与,赞成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重点实词文言知识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动词,用 (3)则何以哉:动词,做(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2、如(1)如或知尔: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 重点虚词文言知识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而(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 (3)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重点虚词文言知识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2、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如(1)如或知尔(假如)(2)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一词多义文言知识4.为(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2)愿为小相焉(做)(3)赤也为之小(做)5.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4)加之以师旅(用、拿,介词) (5)以俟君子(把,介词) 6.言(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一词多义04拓展训练拓展训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打消学生们的顾虑,让他们自由发言,就用“
,
”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胸襟开阔。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
,
”的事情上公西华愿意穿好礼服戴好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先表明自己的志向,他所要治理的国家的地理情况是: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听评课记录4
-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新兴力量的崛起》听课评课记录
-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去括号》听评课记录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听课评课记录:第13课《罗斯福新政》
-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1)》听评课记录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完全平方公式》听评课记录6
- 小学二年级上册除法口算
- 九年级第一学期班主任总结
- 五年级下册口算题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练习题
- 小红书食用农产品承诺书示例
- CQI-23模塑系统评估审核表-中英文
- 二年级数学上册100道口算题大全(每日一练共12份)
- 40篇短文搞定高中英语3500单词
- 危货运输车辆日常维护检查及记录表
- 公司生产报废单
- 心身疾病优秀课件
- Q∕SY 1342-2010 终端计算机安全管理规范
- 乘法口诀表(到25乘25)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要点分析课件
- TPM“2”STEP培训方法和技巧(发生源困难源对策=两源改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