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南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压轴卷)语文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测试(压轴卷)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应用(18分)
1.(2023·湖南会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诘难(jié)畏葸(xǐ)突兀(wù)暴殄天物(tiǎn)
B.挟持(xié)麦穗(suì)翩跹(qiān)为虎作伥(wéi)
C.粗糙(cāo)狡狯(kuài)瓜葛(gé)沉疴难愈(kē)
D.誊写(téng)模糊(mó)谙熟(ān)徇情枉法(xùn)
2.(2023·湖南会考)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卖弄希疏嘹亮澄清一泄千里
B.静默应和周旋醇酒淅淅沥沥
C.蓑笠嫩绿抚摸宽敞迫不及待
D.润湿眨眼蠕动淤泥花枝招展
3.(2023·湖南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虛,都绝无幸福可言
C.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D.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的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的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4.(2023·湖南会考)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红楼梦》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如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李纨、史湘云、袭人、晴雯等。以上人物中,”焚稿断痴情”的是,”醉眠芍药铟”的是,“病补雀金裘”的是。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2023·湖南会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扃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盛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属:劝请
B.纵一苇之所如
如:好像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D.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B.徘徊于斗牛之间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寄蜉蝣于天地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苏轼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苏轼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与苏轼积极进取的思想相契合。
D.全文将情、景、理有机结合,既有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也有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显现。
8.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2分)
9.(2023·湖南会考)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
(2),,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以地事秦,,,火不灭。(苏洵《六国论》
(4)师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10.(2023·湖南会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留别郭八王昌龄
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
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
从表述方式上看,这首诗第一、二句叙事、写景,第三、四句。全诗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之情。
四、现代文阅读(16分)
(2023·湖南会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致命的江南
潘向黎
读诗可能尚不明显,读词,简直触目就是“江南“。对这个词有着强烈的偏爱,觉得它唤起的是强烈而明媚的印象,而且连它的字形都那么停匀有致,音节也那么悦耳动听。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于是对江南的最早的印象就是那柔柔的柳丝、明媚的西湖,还有父母温暖的双手。那真是绝好的启蒙教育。
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似乎真的是这样。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逃。
最早记得的是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流传最广、最艺术的广告。而最浓艳销魂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写给江南的情书,表述的已经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恋了。
江南如果仅仅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那还不足以称“致命“。但是江南似乎真的是“致命”的。
它可以使人放弃前途。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提到的季鹰,名叫张翰,西晋人。《世说新语·识鉴》说他在洛阳为官时,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就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弃官南归。这就是著名的莼鲈之思的典故。
它可以使人放下刀戈、率众来降。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是一篇招降书,写得文采斐然,情景交融,动人心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恨!”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与其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不如说是江南的胜利。
它甚至是朝代更替、江山变色、生灵涂炭的缘起。柳永的《望海潮》,将江南的繁华旖旎写到了十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嵫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慕西湖胜景,就起了挥鞭渡江、立马吴山之意。我不怀疑江南有这样的吸引力,会让人起觊觎之心,但是将王朝的覆灭,归罪于一阕词,未免荒谬。朱东润先生说得公允:”说金主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
但是这都是前尘往事了。留下来的只是关于江南的美丽的咏叹,只是关于江南的千古传说。江南,是一个文化的空间,一个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永远的梦境。在这个梦境里,我们滤去了现实中的不洁、不美、所有的缺憾,只留下山明水秀、草长莺飞、才子佳人、美酒佳茗……虽然那些笙箫吟唱的烟波画船已经去得很远。
(有改动)
11.请简要分析第二段的主要写作手法及表述效果。
12.文章引用了大量与江南有关的古诗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章标题”致命的江南”的含义。
五、写作(40分)
14.(2023·湖南会考)以”最动听的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700字;
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解析解答部分
1.B
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B.“翩跹”的“跹”读作“xiān”,“为虎作伥”的“为”读作“wèi”;
故解析为:B。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2.A
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A.“希疏”的“希”写作“稀”,“一泄千里”的“泄”写作“泻”;
故解析为:A。
此题考查准确识记字形的能力。对字形的考查主要针对同音异形字、形似字等,平时要注意区分,可以根据汉字的词义来记忆字形。
3.(1)C
(2)B
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句子的衔接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
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看,前面说“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由此可知,这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BD;
再看剩下两项的内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
故解析为:C。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应在句首加上“在”;
二是语序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
故解析为:B。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4.林黛玉;史湘云;晴雯
文学常识;《红楼梦》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焚稿断痴情”的是林黛玉,“醉眠芍药褪”的是史湘云,“病补雀金裘”的是晴雯
故解析为:林黛玉;史湘云;晴雯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的议论或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5.B
6.A
7.C
8.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他原本是当世的-位英雄,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江水总是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B:纵一苇之所如如:到,故B项解释错误。
故解析为:B。
6.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从,状语后置句;B徘徊于斗牛之间,于,在,状语后置句;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在,状语后置句D:寄蜉蝣于天地,于,在,状语后置句。
故解析为:A。
7.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客人的回答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错误,应该是“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故解析为: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酾酒:斟酒。横槊:横执长矛。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9.(1)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3)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潦”“薪”“受”“知”的书写。
故解析为:(1)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3)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10.议论、抒情;无奈与不忍
表述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表述技巧以及情感的能力。
此诗前两句叙事写景,“未能前”暗示即将与朋友相别时的无奈与不忍,第二句通过写傍晚苍茫辽远的烟雾之景来衬托自己悲伤的心境。后两句更注重对内心感受的细致描绘。“醉别”、“惆怅”足见内心之愁绪;“不语”、“垂鞭”更仿佛展示着暮烟中一幅充满无奈的画卷……全诗语言较为朴实,但意蕴深刻,易于成诵,回味无穷,亦不失为王昌龄佳作之一。
故解析为:议论、抒情;无奈与不忍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表述技巧以及情感的能力。解读此题,首先指出是什么表述技巧,再结合内容、主题、艺术效果来分析其作用。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1.对比。通过将”江南”与”塞北”进行对比,说明江南人对江南的寸步不离、永不叛逃之心。
12.①生动、凝练.有韵味地展现江南的美,让读者在品读中深切感受江南的深刻内涵、独特意蕴;②充分展现我国古代诗文的魅力,吸引读者关注作品中人物的行事,从而获得人生感悟。
13.①江南与个人、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莼鲈之思”使张翰弃官南归;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丘迟的书信,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金主完颜亮读了《望海潮》,慕西湖胜景,对江南顿起觊觎之心。②江南已化成中国人斩不断的血脉。江南具有一种精致、雅洁、温润的文化气质,是文化的空间,是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的梦境,是人们心中真、善、美的存留,是人类美好事物和情感的寄托。人们走进江南,便与江南融为一体。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散文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能力,注意梳理文本的内容。做此题,先要读懂文本,抓住文段的相关文句来判断写作手法,然后结合文段内容来组织解析。
(2)本题考查的是对引用手法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文段的主要内容。做此题,一要了解引用在文章中的常见的作用;二要弄清文段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内容来组织解析。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题目的赏析能力,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做此题时,先要阅读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主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段,结合中心主旨来组织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
第二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文段的“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可知,通过将“江南”与“塞北”进行对比,“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逃”,说明江南人对江南的寸步不离、永不叛逃之心。
故解析为:对比。通过将”江南”与”塞北”进行对比,说明江南人对江南的寸步不离、永不叛逃之心。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引用作用的分析能力。
①依据文本的“最早记得的是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流传最广、最艺术的广告。而最浓艳销魂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写给江南的情书,表述的已经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恋了”可知,生动、凝练、有韵味地展现江南的美,让读者在品读中深切感受江南的深刻内涵、独特意蕴;②文本中的“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慕西湖胜景,就起了挥鞭渡江、立马吴山之意。我不怀疑江南有这样的吸引力,会让人起觊觎之心,但是将王朝的覆灭,归罪于一阕词,未免荒谬”可知,充分展现我国古代诗文的魅力,吸引读者关注作品中人物的行事,从而获得人生感悟。
故解析为:①生动、凝练.有韵味地展现江南的美,让读者在品读中深切感受江南的深刻内涵、独特意蕴;②充分展现我国古代诗文的魅力,吸引读者关注作品中人物的行事,从而获得人生感悟。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分析能力。
①江南与个人、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从文本中“它可以使人放弃前途……这就是著名的莼鲈之思的典故”可知,“莼鲈之思”使张翰弃官南归。文本的“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与其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不如说是江南的胜利”可知,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丘迟的书信,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文本中“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慕西湖胜景,就起了挥鞭渡江、立马吴山之意”可知,金主完颜亮读了《望海潮》,慕西湖胜景,对江南顿起觊觎之心。②江南已化成中国人斩不断的血脉。结合文本的“留下来的只是关于江南的美丽的咏叹,只是关于江南的千古传说。江南,是一个文化的空间,一个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永远的梦境。在这个梦境里,我们滤去了现实中的不洁、不美、所有的缺憾,只留下山明水秀、草长莺飞、才子佳人、美酒佳茗……虽然那些笙箫吟唱的烟波画船已经去得很远”可知,江南具有一种精致、雅洁、温润的文化气质,是文化的空间,是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的梦境,是人们心中真、善、美的存留,是人类美好事物和情感的寄托。人们走进江南,便与江南融为一体。
故解析为:①江南与个人、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莼鲈之思”使张翰弃官南归;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丘迟的书信,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金主完颜亮读了《望海潮》,慕西湖胜景,对江南顿起觊觎之心。②江南已化成中国人斩不断的血脉。江南具有一种精致、雅洁、温润的文化气质,是文化的空间,是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的梦境,是人们心中真、善、美的存留,是人类美好事物和情感的寄托。人们走进江南,便与江南融为一体。
14.最动听的声音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它在不经意间发出,又在不经意之间感动了无数人。它发自肺腑,来自心灵的深处……
“孩子,今天冷,多穿点衣服。”
“多吃点,晚上在学校吃,食堂的菜不好!”“每天刚起来喝一杯水,和你说过多少次了”
“妈,能不能别说了!这些问题我都懂,只是还没来得及做而已,好像我是个婴儿,什么都不知道!烦死了!”我有些生气的对妈妈说。我瞬间,看到妈妈刚才明亮的眼神黯淡了下来,咬着嘴唇,脸颊绯红,好像一个做错事的少女。我一抬头看表,快迟到了!便拿起书包就跑,也顾不得身后的妈妈。“在学校……”母亲跟随着我跑出家门,刚说了半句,又好像想起了什么,没有再说下去。如果我此时回头,一定会看到母亲转过落寞的身影,走回家去。
天气好冷啊!我只得快点跑向学校,坐在座位上,我的思维渐渐清晰起来:我刚才,说了妈妈,妈妈似乎有些伤心。我突然有些后悔。其实我知道,每个父母唠叨都是为了我们好,可是,听太多了同样的话,再懂事的孩子也会烦啊!每次我都很矛盾。
我拿起书本准备上早读。老师突然进来说:“你妈妈来了。”我连忙跑出门去。便看到了妈妈发红的眼眶,她哭过,心便又软了下来。我们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没有人说话,气氛有些尴尬。过了一会,我鼓起勇气说:“妈,对不起。以后你再怎么唠叨我也不嫌烦了!"妈妈摇了摇头,说:“算了,其实妈妈也想过了,你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我不该总是管着你,所以以后我会注意的。"“那现在两全其美了!"我高兴的和妈妈击掌。
其实有时候想一想,如果妈妈不唠叨了,不在乎你了,你也就没有依靠了。
“妈,我回来了。”我高兴的朝厨房走去。妈妈特地给我炖了鱼汤,闻着香味,我的心里也暖暖的。
“多吃点鱼肉!”
“鱼汤补脑子,多喝一点!”“鱼头……”
妈妈的话突然停了下来,我奇怪的问:“怎么啦”妈妈说:“我这毛病总是改不了,又唠叨起来了。”我摇了摇头,握着母亲的手说:“妈妈,改不了就不要改了嘛,我喜欢你唠叨。这样,才叫家。”母亲笑了笑,说:“真的么我点了点头。于是妈妈,又开始变身唐僧了。
我的确喜欢这种声音,柔柔的,暖暖的,让我感觉有一个依靠。在某一时刻,直达你的心房,触动你的心弦……你会发现,有了这种声音,世界变得很美好。
这是最动听的声音,叫做母爱。
命题作文
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①审题。以“最动听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该题目中有两种关键词,一个是“最”,一个是“声音”,“最”说明涉及到的事件只能有一件,不能够出现多件,重点要强调“声音”带来的感触。我们可以把该题目化为:一个打动我心灵的声音,或者是让我久久不能忘的一种声音,按照这两个思路来写,都可以。本作文重点是写“声音”,所以应该合理的使用细节描写,使用较多的文字来刻画“声音”,同时也要写出“我”的感受,这两点缺一不可。本文适合写叙事性的记叙文。
②立意。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比较广,声音来源可以是同学、朋友、或陌生人,可以是父母、老师等长辈,也可以写自己,也可以是大自然等。这篇文章可以强调“声音”带来的作用和感触,如激励、鼓舞、安慰、信心、爱等。
③选材。文章的体裁应该是记叙文,要有具体的事例,最好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印象比较深刻,素材要尽量小、真、新,对于素材的处理要突出前后的变化,要有起伏,前后对比中方能更好的展现情感的浓烈,引发共鸣,打动读者。
参考立意:
1.最动听的声音是妈妈的唠叨。
2.最动听的声音是老师的激励。
3.最动听的声音是朋友的安慰。
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测试(压轴卷)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应用(18分)
1.(2023·湖南会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诘难(jié)畏葸(xǐ)突兀(wù)暴殄天物(tiǎn)
B.挟持(xié)麦穗(suì)翩跹(qiān)为虎作伥(wéi)
C.粗糙(cāo)狡狯(kuài)瓜葛(gé)沉疴难愈(kē)
D.誊写(téng)模糊(mó)谙熟(ān)徇情枉法(xùn)
B
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B.“翩跹”的“跹”读作“xiān”,“为虎作伥”的“为”读作“wèi”;
故解析为:B。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2.(2023·湖南会考)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卖弄希疏嘹亮澄清一泄千里
B.静默应和周旋醇酒淅淅沥沥
C.蓑笠嫩绿抚摸宽敞迫不及待
D.润湿眨眼蠕动淤泥花枝招展
A
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A.“希疏”的“希”写作“稀”,“一泄千里”的“泄”写作“泻”;
故解析为:A。
此题考查准确识记字形的能力。对字形的考查主要针对同音异形字、形似字等,平时要注意区分,可以根据汉字的词义来记忆字形。
3.(2023·湖南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虛,都绝无幸福可言
C.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D.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的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的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1)C
(2)B
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句子的衔接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
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看,前面说“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由此可知,这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BD;
再看剩下两项的内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
故解析为:C。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应在句首加上“在”;
二是语序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
故解析为:B。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4.(2023·湖南会考)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红楼梦》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如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李纨、史湘云、袭人、晴雯等。以上人物中,”焚稿断痴情”的是,”醉眠芍药铟”的是,“病补雀金裘”的是。
林黛玉;史湘云;晴雯
文学常识;《红楼梦》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焚稿断痴情”的是林黛玉,“醉眠芍药褪”的是史湘云,“病补雀金裘”的是晴雯
故解析为:林黛玉;史湘云;晴雯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的议论或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2023·湖南会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扃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盛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属:劝请
B.纵一苇之所如
如:好像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D.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B.徘徊于斗牛之间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寄蜉蝣于天地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苏轼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苏轼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与苏轼积极进取的思想相契合。
D.全文将情、景、理有机结合,既有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也有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显现。
8.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5.B
6.A
7.C
8.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他原本是当世的-位英雄,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江水总是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B:纵一苇之所如如:到,故B项解释错误。
故解析为:B。
6.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从,状语后置句;B徘徊于斗牛之间,于,在,状语后置句;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在,状语后置句D:寄蜉蝣于天地,于,在,状语后置句。
故解析为:A。
7.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客人的回答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错误,应该是“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故解析为: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酾酒:斟酒。横槊:横执长矛。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2分)
9.(2023·湖南会考)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
(2),,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以地事秦,,,火不灭。(苏洵《六国论》
(4)师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1)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3)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潦”“薪”“受”“知”的书写。
故解析为:(1)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3)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10.(2023·湖南会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留别郭八王昌龄
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
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
从表述方式上看,这首诗第一、二句叙事、写景,第三、四句。全诗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之情。
议论、抒情;无奈与不忍
表述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表述技巧以及情感的能力。
此诗前两句叙事写景,“未能前”暗示即将与朋友相别时的无奈与不忍,第二句通过写傍晚苍茫辽远的烟雾之景来衬托自己悲伤的心境。后两句更注重对内心感受的细致描绘。“醉别”、“惆怅”足见内心之愁绪;“不语”、“垂鞭”更仿佛展示着暮烟中一幅充满无奈的画卷……全诗语言较为朴实,但意蕴深刻,易于成诵,回味无穷,亦不失为王昌龄佳作之一。
故解析为:议论、抒情;无奈与不忍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表述技巧以及情感的能力。解读此题,首先指出是什么表述技巧,再结合内容、主题、艺术效果来分析其作用。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四、现代文阅读(16分)
(2023·湖南会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致命的江南
潘向黎
读诗可能尚不明显,读词,简直触目就是“江南“。对这个词有着强烈的偏爱,觉得它唤起的是强烈而明媚的印象,而且连它的字形都那么停匀有致,音节也那么悦耳动听。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于是对江南的最早的印象就是那柔柔的柳丝、明媚的西湖,还有父母温暖的双手。那真是绝好的启蒙教育。
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似乎真的是这样。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逃。
最早记得的是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流传最广、最艺术的广告。而最浓艳销魂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写给江南的情书,表述的已经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恋了。
江南如果仅仅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那还不足以称“致命“。但是江南似乎真的是“致命”的。
它可以使人放弃前途。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提到的季鹰,名叫张翰,西晋人。《世说新语·识鉴》说他在洛阳为官时,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就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弃官南归。这就是著名的莼鲈之思的典故。
它可以使人放下刀戈、率众来降。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是一篇招降书,写得文采斐然,情景交融,动人心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恨!”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与其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不如说是江南的胜利。
它甚至是朝代更替、江山变色、生灵涂炭的缘起。柳永的《望海潮》,将江南的繁华旖旎写到了十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嵫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慕西湖胜景,就起了挥鞭渡江、立马吴山之意。我不怀疑江南有这样的吸引力,会让人起觊觎之心,但是将王朝的覆灭,归罪于一阕词,未免荒谬。朱东润先生说得公允:”说金主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
但是这都是前尘往事了。留下来的只是关于江南的美丽的咏叹,只是关于江南的千古传说。江南,是一个文化的空间,一个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永远的梦境。在这个梦境里,我们滤去了现实中的不洁、不美、所有的缺憾,只留下山明水秀、草长莺飞、才子佳人、美酒佳茗……虽然那些笙箫吟唱的烟波画船已经去得很远。
(有改动)
11.请简要分析第二段的主要写作手法及表述效果。
12.文章引用了大量与江南有关的古诗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章标题”致命的江南”的含义。
11.对比。通过将”江南”与”塞北”进行对比,说明江南人对江南的寸步不离、永不叛逃之心。
12.①生动、凝练.有韵味地展现江南的美,让读者在品读中深切感受江南的深刻内涵、独特意蕴;②充分展现我国古代诗文的魅力,吸引读者关注作品中人物的行事,从而获得人生感悟。
13.①江南与个人、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莼鲈之思”使张翰弃官南归;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丘迟的书信,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金主完颜亮读了《望海潮》,慕西湖胜景,对江南顿起觊觎之心。②江南已化成中国人斩不断的血脉。江南具有一种精致、雅洁、温润的文化气质,是文化的空间,是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的梦境,是人们心中真、善、美的存留,是人类美好事物和情感的寄托。人们走进江南,便与江南融为一体。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散文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能力,注意梳理文本的内容。做此题,先要读懂文本,抓住文段的相关文句来判断写作手法,然后结合文段内容来组织解析。
(2)本题考查的是对引用手法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文段的主要内容。做此题,一要了解引用在文章中的常见的作用;二要弄清文段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内容来组织解析。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题目的赏析能力,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做此题时,先要阅读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主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段,结合中心主旨来组织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
第二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文段的“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可知,通过将“江南”与“塞北”进行对比,“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逃”,说明江南人对江南的寸步不离、永不叛逃之心。
故解析为:对比。通过将”江南”与”塞北”进行对比,说明江南人对江南的寸步不离、永不叛逃之心。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引用作用的分析能力。
①依据文本的“最早记得的是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流传最广、最艺术的广告。而最浓艳销魂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写给江南的情书,表述的已经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恋了”可知,生动、凝练、有韵味地展现江南的美,让读者在品读中深切感受江南的深刻内涵、独特意蕴;②文本中的“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慕西湖胜景,就起了挥鞭渡江、立马吴山之意。我不怀疑江南有这样的吸引力,会让人起觊觎之心,但是将王朝的覆灭,归罪于一阕词,未免荒谬”可知,充分展现我国古代诗文的魅力,吸引读者关注作品中人物的行事,从而获得人生感悟。
故解析为:①生动、凝练.有韵味地展现江南的美,让读者在品读中深切感受江南的深刻内涵、独特意蕴;②充分展现我国古代诗文的魅力,吸引读者关注作品中人物的行事,从而获得人生感悟。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分析能力。
①江南与个人、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从文本中“它可以使人放弃前途……这就是著名的莼鲈之思的典故”可知,“莼鲈之思”使张翰弃官南归。文本的“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与其说这是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站压力钢管工程施工方案
- 2025年中国2,3-二甲基-5-乙基吡嗪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第二单元综合探究 领悟辩证精髓 处理复杂问题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 Module 9 Friendship Unit 2 Writing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 17松鼠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 第1课时 比较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Unit 12 Fire Period 3(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教牛津版(深圳用)英语 五年级上册
- 平年与闰年(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 19 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中长期发展规划五年发展规划
- 营养质控中心管理制度
- 春节习俗中的传统茶文化与茶艺
- 医疗文书病历书写规范培训教学课件
- 某美术馆物业管理方案
-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一2007
- 【《幼儿园安全教育研究文献综述》3300字】
- 网店运营管理(第二版)课件 1-网店运营基本原理
- 中医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
- 网络安全架构设计和网络安全设备部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