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精品试卷PAGEPAGE1福建省龙岩一中等三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但是,当人体验乡愁的时候,显然是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外的,是把故乡作为一个反观、反思或者是眺望的对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②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个人的经历。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从中国历史看,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种恒久的维系自己文明的能力,显然不是因为私人性的对历史的回望,而是在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形成了这一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今天,人们习惯于将中华民族称为文化共同体,认为文化价值共识是让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但更深层的原因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民族共同记忆。中国文化的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当然,也正是有这种民族性的乡愁在,中国文明虽然代有变化,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连续。③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人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④乡愁作为情感表达是直观的,但它背后却潜隐着社会政治变革的强大促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也是重要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城市化步伐加快,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这种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即当代中国城市建设能不能有效承载中国人的乡愁。传统乡村因为自然环境的独特以及建筑形式的多元,往往具有高度的可辨识性。但现代城市不一样,它的建筑基本上是同质化的,这就必然导致乡愁寄寓对象的模糊,甚至容易让人产生无家可归之感。这也意味着加大现代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在单向度的空间展开之外添加上时间、历史和人文的深度,将极为重要。或者说,让城市变得更个性、更人文、更有历史感和地方感,将是它成为乡愁寄寓对象的必备条件。(节选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有删改)材料二: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民进城,既离了“乡”,也离了“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社会中,作为不同个体之间联结方式的血缘、地缘,已不能满足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存的基本需求,越来越多的人经由职业、爱好、性别、年龄等多元因素组织起来。但是,人们由乡村进入城市,在文化上可能仍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认同,其生命的意义仍在乡村。如红白喜事的往来、人生情感的寄托、春运不远千里回家过年等,仍与“乡”与“土”有关。在此阶段的“乡愁”正处于从“传统乡愁”到“现代乡愁”的过渡,因而兼具二者的某些特点,但也有与众不同之处,承载主体是在城乡之间不断流动的农民工群体;客体特征兼具“传统乡愁”之有形、具体、确定与“现代乡愁”之无形、抽象、非确定;主观体验上则因在城乡之间不断游走而与家人分离,既离不开城市,也离不开乡村,由此生发“有家难归”“有根难依”的情感体验。与工业化、城市化相应的,是大量“乡村”的消失,无论是政治经济学层面,如“合村并居”与外来人构成的“产业村”,还是社会伦理学层面,“乡”或“家”的原有意涵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这种乡土变迁对既有生活方式、联结纽带、伦理规范等的挑战,成为一种共享的特定时代氛围,赋予人们以某种相似的生活感受、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这为特定个体或群体的“乡愁”扩展为近乎全社会共有的“乡愁”提供了外部条件。(节选自《“现代乡愁”的社会性基础》,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的性质。传统农耕生活将中国人固着于土地之上,使得中国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B.一般而言,乡愁似乎只是关于个人。但是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乡愁的意义不只止于个体,它还是一种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C.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传统乡村文明转变成了城市文明,城市化的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我们将面临新问题。D.大量农民工进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命意义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主要论述了城市化发展促进乡愁发生变化,不过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同。B.中国文化的乡愁建立在民族共同记忆之上,这是中国文明在总体上保持历史连续的原因。C.为了留得住乡愁,现代城市在建设时要考虑到人的情感需求,加大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D.针对城市流入群体举办的优秀乡土文化活动,可以让他们在精神上找到寄托乡愁的对象。3.为了更好地了解过渡阶段的乡愁特征,你所在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市的外来务工群体开展访谈调查,以下问题不适合出现在访谈中的一项是()(3分)A.在城市生活后,家乡是否有你牵挂的人或事?B.你是否会积极参与所生活的社区组织的活动?C.你对农村儿童失学的现象有哪些看法和建议?D.你对在城市生活的哪些方面还有更多的期待?4.文中画横线部分,在论述人们缺乏归属感的原因时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5.请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一所提到的乡愁的“圈层式结构”的理解。(4分)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中国萧红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中华抗日英雄耿振华吾儿收父字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了……”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所以自从他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耿大先生死了。1941.3.26(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B.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C.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故事的悲怆色彩。D.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7.小说中“树”多次出现,与之相关的叙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B.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C.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和家败人亡的悲剧。D.焚树表现了耿大先生因儿子牺牲而精神错乱。8.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分析。(6分)9.“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题风格的形象写照。萧红小说是如何透出这层“悲凉之雾”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唐宣宗大中年间,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澳既视事,豪贵敛手。国舅郑光庄吏恣横,积年租税不入,澳执而械之。上于延英殿问澳,澳具奏其状,上曰:“卿何以处之?”澳曰:“欲置于法。”上曰:“郑光甚爱之,何如?”对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上曰:“诚如此。但郑光殢①我不置,卿与痛杖,贷其死,可乎?”对曰:“臣不敢不奉诏,愿听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释之。”上曰:“灼然可。朕为郑光故挠卿法,殊以为愧。”澳归府,即杖之;督租数百斛足,乃以吏归光。上欲幸华清宫,谏官论之甚切,上为之止。上乐闻规谏,凡谏官论事、门下封驳,苟合于理,多屈意从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读之。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②,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上正色谓之曰:“我畜养尔曹,正供戏笑耳,岂得辄预朝政邪!”自是疏之。会其子坐赃,杖死,流汉贞于天德军。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上素晓音律,尤有宠。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诸乐工欲为之请,曰:“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复得奉宴游矣!”上曰:“汝曹所惜者罗程艺,朕所惜者高祖、太宗法。”竟杖杀之。上临朝,接对群臣如宾客,虽左右近习,未尝见其有惰容。每宰相奏事,旁无一人立者,威严不可仰视。奏事毕,忽怡然曰:“可以闲语矣!”因问闾阎细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一刻许,复整容曰:“卿辈善为之,朕常恐卿辈负朕,后日不复得再相见。”乃起入宫。令狐绹谓人曰:“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殿奏事,未尝不汗沾衣也!”(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备注〗①殢:纠缠。②口占:随口吟诵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B.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C.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D.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敛手,有两意。一为缩手,有所顾忌;一为拱手,表示恭敬。此文中取前解。B.封驳,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违误奏章,对皇权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C.教坊,唐代开始设置的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如《琵琶行》中“名属教坊第一部”。D.整容,古今异义词,文中意为敕令臣下整理仪容,用以肃整礼节、彰显君威。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宣宗顾念情面。国舅郑光庄吏犯了罪,宣宗碍于人情,请求赦免他的死刑,韦澳尊重宣宗的意愿,从宽处置庄吏。B.唐宣宗虚心纳谏。只要谏官的谏言合乎道理,他大都虚心接受。如谏官劝阻他去华清宫游玩,他就听从谏言。C.唐宣宗坚持原则。祝汉贞深受宣宗喜爱,一次谈笑时所说内容涉及朝廷政事,仍被宣宗以干预朝政为由处杖刑而死。D.唐宣宗极富威严。朝臣对唐宣宗敬畏有加,连最受恩遇厚待的宰相令狐绹在面君奏事时都会恐惧得汗流沾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诸乐工欲为之请。(4分)(2)忽怡然曰:“可以闲语矣!”因问闾阎细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4分)14.《商君书·修权》:“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文中哪些事例体现了唐宣宗私法分明的为君之道?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耿十三湋复往辽海唐戴叔伦仗剑万里去,孤城辽海东。旌旗愁落日,鼓角壮悲风。野迥边尘息,烽消戍垒空。辕门正休暇,投策拜元戎。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仗剑万里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友人万里赴边的形象。B.“孤城”凸显辽海荒凉寂寞的特点,表明友人将面临艰难困苦的环境。C.友人满怀豪情而至,谁料映入他眼帘的却是战火已停息、烟消营空之景。D.尾联设想友人至军营,见将士们都在休整,依然主动求见,希望有所作为。16.本诗颔联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2)《红楼梦》中的谚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的“,”。(3)杜甫《登高》中“,”两句,借落叶和江水,表现了秋天肃杀苍凉的景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0月1日,中国女篮再次夺得女篮世界杯亚军,在澳大利亚悉尼10多天的征程,成为女篮队员共同的难忘记忆。中国女篮每一名队员都在比赛中,给球迷留下了深刻印象。前锋李梦在八强赛中,顶着高烧得到全场最高23分;初次征战世界杯的后卫武桐桐突破犀利,决赛中不遗余力;后卫王思雨在半决赛最后时刻,稳稳罚中两记关键罚球……“拼尽所有力气,不要留下遗憾。”这是12名女篮姑娘共同的心声。中国女篮的世界杯之旅并非,取得佳绩的道路更不平坦。决赛场上,中国队开场以6比12落后,李梦挺身而出,命中3记三分球,帮助中国队稳定了局面。随后她,全场16中8得到最高分23分,其中三分球命中4个。李梦再一次成为比赛获胜的“关键钥匙”了。5岁那年,父母将李梦送进篮球队。从此,李梦每天球不离手,每个动作都要反复练习。进入青少年阶段,李梦在多个大赛中表现优异,但也遭受伤病困扰。对此,李梦不仅在训练和比赛中更加努力,逐渐成长为国家队主力,而且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惟其艰难,愈显珍贵,感觉之前付出的一切都值了。”队长杨力维说。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20.请修改文中画波浪线的病句。(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按照我国传统说法,立冬时节,天地之间阳气由收变敛,由降变藏。立冬时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规律,保健养生的要点如下:一、①。我们都知道,冬季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期。寒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因此,中老年人每日起床时,要以“缓”为要,牢记这3个“半分钟”:醒来后在床上躺半分钟;慢慢起来坐半分钟;再将两条腿下垂在床沿边等半分钟,然后再站起来走动。二、吃点“白食”。立冬后,北方家庭多开始供暖,南方多使用空调取暖。②,许多人皮肤出现干燥、起皮、瘙痒等症状。对此,除了要及时涂抹油性的润肤霜外,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内“润”。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解决冬季皮肤瘙痒等问题要从肺入手。常吃白色食物,如白木耳、花生、白果、山药、胡桃仁、百合等,能起到缓解干燥、养血润肤、健脾润肺的作用。三、加一杯水。冬季天气寒冷、干燥,再加上室内供暖,蒸发量大,③,就很容易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进而诱发脑卒中等意外。建议晨起和夜间都喝一杯温水。起床后喝200毫升水,能稀释血液;睡前喝200毫升水,有助于降低血黏度。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们英子真会说话,什么场合和她聊天,都让人觉得亲切。B.何老师对他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C.既然我们话不投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各回各家吧!D.没有革命先烈的无私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之后,贾母心疼宝玉,免去了宝玉每日的“晨昏定省”,所谓“晨昏定省”是旧时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即晚间服侍就寝,早晨省视问安。就算是宝玉这样的“混世魔王”,也要遵守这基本的礼节。懂“礼”是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费孝通先生在《礼治秩序》提到“礼”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但有人说,太注重“礼”,容易缩手缩脚,反而失去自己的个性。还有人说,外在行为处处讲“礼”,内心却很反感,这不是虚伪嘛。针对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B(A.因果关系不成立。C.原文是“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D.原文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开始发生变化,……其生命的意义仍在乡村”。)2.A(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了城市化发展对乡愁内涵变化的作用,但这不是其主要论述内容。)3.C(“农村儿童失学的现象”不符合访谈调查的目的。)4.①材料一划线部分侧重于从人内在的价值倾向的角度。(1分)乡愁成为圈层结构形态呈现时,人的个体价值渐渐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导致个体感情无处安放。(1分)②材料二划线部分侧重于人对外在的生活环境的依赖的角度。(1分)因为进城的人在文化上可能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认同,所以人们游走在城乡之间,进而生发了“有家难归”“有根难依”的情感体验。(1分)5.①乡愁的圈层式结构是指乡愁是一个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1分)②这种圈层式结构是受血缘和地缘影响的。家庭与社会圈子的范围是可变的,且愈推愈远、愈推愈薄。(1分)③因时代变迁,由于“己”在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等多方面产生了变化,“家”与“乡”的概念也不断扩大,从而引发甚至加速了乡愁概念的扩大。随着圈层式结构的扩大,乡愁也正由个体、群体进而扩展为全社会共有的乡愁。(2分)〖解析〗①从材料一明确乡愁的圈层式结构的概念;②根据《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材料阐释乡愁为何表现出了圈层式结构;③结合选文二,分析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乡愁为何呈圈层式往外不断放大。)6.D(“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是错误的,周围的人把耿大先生幽禁园中,是害怕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7.D(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8.(6分)①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说弟弟们“尽念日本书”“我就要去打日本了”,这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②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满口日本话“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实,体现日寇铁蹄践踏中国的时代特征。③巧妙地展现了人物的心路历程。“连中国字都不认识”“耻辱”“打日本”展现了爱国年的心路历程,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9.(6分)①以场景描写来营造悲凉的情境感。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②将人物情绪的悲凉感贯穿事件的叙述中。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其因儿子投身抗战牺牲而生病死亡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展开叙述。③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寄寓悲凉深意。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透露出浓重的时代悲凉之感。10.B〖解折〗“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11.D〖解析〗“整容”在文中的意思是唐宣宗自己整肃仪容,以示严肃庄重。12.C〖解析〗“因其干预朝政而对他处以杖刑”错误,祝汉贞的儿子因贪赃被用杖刑处死,祝汉贞被流放到天德军。13.(1)罗程依恃皇帝的恩宠暴虐专横,因为极小的仇恨而杀人,被关押在京兆府狱中。宫廷诸乐工想为他向皇帝请求免罪。(得分点:恃,依仗;睚眦,极小的仇恨;系,关押,监禁;被动句式)(2)皇帝忽然和颜悦色地说:“现在可以说说闲话了!”接着就问宰相街道闾巷的细微事,有时谈论宫禁中游宴的事,什么事都可以说。(得分点:怡然:高兴的样子;闾阎:街道闾巷或平民百姓;或:有时;句意1分)14.①宣宗为国舅郑光的缘故阻挠韦澳依法行事感到惭愧;②宣宗宠幸优伶祝汉贞,但不容许他干预朝政,也不姑息祝子的罪责。③宣宗宠幸乐工罗程,但他犯案之后,仍然依律法将他处死。(每点1分,其他的言之成理即可计分)参考译文:唐宣宗大中年间,任命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韦澳到京兆府上任办公后,豪门贵戚有所收敛。国舅郑光庄园掌管田租的人放纵骄横,多年不向官府交纳租税,韦澳将他逮捕并戴上刑具。唐宣宗在延英殿问韦澳,韦澳把具体情况向皇帝陈奏,皇帝说:“你怎么处置他呢?”韦澳回答说:“将依照法律处置。”皇帝说:“国舅郑光特别喜爱这个庄吏,怎么办?”韦澳回答说:“陛下从宫禁内庭调任我为京兆尹,希望我清扫京畿地区多年的积弊;如果郑光的庄吏多年为蠹害,却能得到宽恕免于死刑,这样陛下所制定的法律只是施行于穷困的民户身上,我不敢奉陛下的诏命去办事。”皇帝说:“事情的确是这样。但是国舅郑光纠缠我不罢休,你用棍杖狠狠地处罚他,免他一死,可以吗?”韦澳回答说:“我不敢不听从陛下的诏令,希望陛下让我暂时关押着,等到他租税交足之后再释放他。”皇帝说:“很明显这样可行。我为国舅郑光的缘故阻挠你依法行事,很是感到惭愧。”韦澳回到京兆府,随即重重杖责庄吏;督促他交满数百斛租税后,才将他交还郑光。皇帝想去华清宫,谏官们极力进言加以劝阻,皇帝为此打消了去华清宫的念头。皇帝高兴听到规劝进谏的话,凡是谏官们论事、门下省封还皇帝失宜诏令,只要合乎道理,皇帝大都能虚心接受并依从;得到大臣的章表奏疏,一定要焚香洗手后再阅读。教坊里有一个叫祝汉贞的人,滑稽敏捷,皇帝有时指着某一物件,让祝汉贞随口吟诵,祝汉贞摹拟颂咏好像是早已编好了一样,于是他在优人中最受皇帝喜爱。有一天,祝汉贞在皇帝面前拍着手掌说笑话逗乐,所说内容涉及到许多朝廷政事,皇帝严肃地对他说:“我养你们(这群乐工),只是要你们提供戏笑而已,怎么能任意干预朝政呢!”从此以后就疏远了祝汉贞。正值祝汉贞的儿子因贪赃被用杖刑处死,祝汉贞也被流放到天德军。宫廷乐工罗程善于弹奏琵琶,从唐武宗时就已经得到宠幸;皇帝一向通晓音律,对罗程更加宠爱。罗程依恃皇帝的恩宠暴虐专横,因为极小的仇恨而杀人,被关押在京兆府狱。宫廷诸乐工想为他向皇帝请求免罪,说:“罗程辜负了陛下的恩情,罪该万死,但我们可惜罗程的琵琶演奏是天下奇绝的技艺,不能再在宴游中侍奉了!”皇帝说:“你们可惜的是罗程的技艺,我所珍惜的是高祖、太宗制定的国法。”最后,还是把罗程用杖刑处死了。皇帝临朝听政,接待应对群臣犹如对待宾客,即使是他的左右近侍,也不曾见过他有倦怠的面色。每当宰相奏对政事时,近旁没有一人站立,皇帝威严的神态令人不敢抬头看。宰相奏事完毕后,皇帝忽然和颜悦色地说:“现在可以说说闲话了!”接着就问宰相街道闾巷的细微事,有时谈论宫禁中游宴的事,什么事都可以说。大约过了一刻钟,皇帝又用严肃的面容说:“你们应当好自为之,我常常担心你们会辜负我,使以后我们不再能相见。”于是起身回宫。令狐绹对人说:“我当了十年宰相掌管朝政,最得皇帝的恩遇;但每次在延英殿奏对政事,没有不汗流沾衣的!”15.C(“满怀豪情而至”、“映入他眼帘”表述错误,诗中所写属想象之景)16.同(2分)(答出以下两点中任意一点均可):①都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景。视觉上前者写了夕阳残照、风飘旌旗,后者则写了群山绵延、烽烟直上、夕阳残照、孤城紧闭;听觉上前者是风吹鼓角声悲凉,后者是边声四起传警讯。②都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前者夕阳残照是静景,风飘旌旗(风吹鼓角)是动景;后者群山绵延、夕阳残照、孤城紧闭均是静景,烽烟直上(边声四起)是动景。(若答“渲染”言之有理也给分)异(4分):前者是虚写(想象之景),是诗人想象友人不远万里到达辽海后的景象(1分);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和期许(1分)。后者是实写(眼前景象),是作者亲身感受的边塞环境(1分);表现将士所处环境的恶劣和思乡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有理有据,酌情给分)17.(6分)(1)鸣琴垂拱,不言而化(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每答对一处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该处0分)18.①全力以赴大放异彩②一帆风顺;③愈战愈勇一鼓作气19.①比喻。(1分)②构成:本体是“李梦”;喻体是“关键钥匙”。(1分)③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李梦在中国队处于劣势时扭转乾坤,帮助球队获得胜利所起的关键作用,同时凸显出李梦个人能力的优秀。(2分)20.李梦不仅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而且在训练和比赛中更加努力,逐渐成长为国家队主力队员。(语序不当2分;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2分)21.D(D项中“我们”泛指所有。A项中“我们”指“我家的”、“我的”等,表示归属。B项中“我们”是“你们”之意,不包含刘老师。C项中“我们”指对话的双方。)22.①起床要慢;②环境愈加干燥;③若不能及时补充水分23.作文略。福建省龙岩一中等三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但是,当人体验乡愁的时候,显然是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外的,是把故乡作为一个反观、反思或者是眺望的对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②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个人的经历。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从中国历史看,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种恒久的维系自己文明的能力,显然不是因为私人性的对历史的回望,而是在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形成了这一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今天,人们习惯于将中华民族称为文化共同体,认为文化价值共识是让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但更深层的原因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民族共同记忆。中国文化的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当然,也正是有这种民族性的乡愁在,中国文明虽然代有变化,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连续。③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人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④乡愁作为情感表达是直观的,但它背后却潜隐着社会政治变革的强大促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也是重要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城市化步伐加快,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这种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即当代中国城市建设能不能有效承载中国人的乡愁。传统乡村因为自然环境的独特以及建筑形式的多元,往往具有高度的可辨识性。但现代城市不一样,它的建筑基本上是同质化的,这就必然导致乡愁寄寓对象的模糊,甚至容易让人产生无家可归之感。这也意味着加大现代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在单向度的空间展开之外添加上时间、历史和人文的深度,将极为重要。或者说,让城市变得更个性、更人文、更有历史感和地方感,将是它成为乡愁寄寓对象的必备条件。(节选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有删改)材料二: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民进城,既离了“乡”,也离了“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社会中,作为不同个体之间联结方式的血缘、地缘,已不能满足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存的基本需求,越来越多的人经由职业、爱好、性别、年龄等多元因素组织起来。但是,人们由乡村进入城市,在文化上可能仍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认同,其生命的意义仍在乡村。如红白喜事的往来、人生情感的寄托、春运不远千里回家过年等,仍与“乡”与“土”有关。在此阶段的“乡愁”正处于从“传统乡愁”到“现代乡愁”的过渡,因而兼具二者的某些特点,但也有与众不同之处,承载主体是在城乡之间不断流动的农民工群体;客体特征兼具“传统乡愁”之有形、具体、确定与“现代乡愁”之无形、抽象、非确定;主观体验上则因在城乡之间不断游走而与家人分离,既离不开城市,也离不开乡村,由此生发“有家难归”“有根难依”的情感体验。与工业化、城市化相应的,是大量“乡村”的消失,无论是政治经济学层面,如“合村并居”与外来人构成的“产业村”,还是社会伦理学层面,“乡”或“家”的原有意涵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这种乡土变迁对既有生活方式、联结纽带、伦理规范等的挑战,成为一种共享的特定时代氛围,赋予人们以某种相似的生活感受、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这为特定个体或群体的“乡愁”扩展为近乎全社会共有的“乡愁”提供了外部条件。(节选自《“现代乡愁”的社会性基础》,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的性质。传统农耕生活将中国人固着于土地之上,使得中国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B.一般而言,乡愁似乎只是关于个人。但是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乡愁的意义不只止于个体,它还是一种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C.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传统乡村文明转变成了城市文明,城市化的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我们将面临新问题。D.大量农民工进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命意义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主要论述了城市化发展促进乡愁发生变化,不过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同。B.中国文化的乡愁建立在民族共同记忆之上,这是中国文明在总体上保持历史连续的原因。C.为了留得住乡愁,现代城市在建设时要考虑到人的情感需求,加大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D.针对城市流入群体举办的优秀乡土文化活动,可以让他们在精神上找到寄托乡愁的对象。3.为了更好地了解过渡阶段的乡愁特征,你所在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市的外来务工群体开展访谈调查,以下问题不适合出现在访谈中的一项是()(3分)A.在城市生活后,家乡是否有你牵挂的人或事?B.你是否会积极参与所生活的社区组织的活动?C.你对农村儿童失学的现象有哪些看法和建议?D.你对在城市生活的哪些方面还有更多的期待?4.文中画横线部分,在论述人们缺乏归属感的原因时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5.请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一所提到的乡愁的“圈层式结构”的理解。(4分)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中国萧红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中华抗日英雄耿振华吾儿收父字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了……”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所以自从他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耿大先生死了。1941.3.26(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B.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C.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故事的悲怆色彩。D.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7.小说中“树”多次出现,与之相关的叙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B.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C.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和家败人亡的悲剧。D.焚树表现了耿大先生因儿子牺牲而精神错乱。8.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分析。(6分)9.“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题风格的形象写照。萧红小说是如何透出这层“悲凉之雾”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唐宣宗大中年间,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澳既视事,豪贵敛手。国舅郑光庄吏恣横,积年租税不入,澳执而械之。上于延英殿问澳,澳具奏其状,上曰:“卿何以处之?”澳曰:“欲置于法。”上曰:“郑光甚爱之,何如?”对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上曰:“诚如此。但郑光殢①我不置,卿与痛杖,贷其死,可乎?”对曰:“臣不敢不奉诏,愿听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释之。”上曰:“灼然可。朕为郑光故挠卿法,殊以为愧。”澳归府,即杖之;督租数百斛足,乃以吏归光。上欲幸华清宫,谏官论之甚切,上为之止。上乐闻规谏,凡谏官论事、门下封驳,苟合于理,多屈意从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读之。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②,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上正色谓之曰:“我畜养尔曹,正供戏笑耳,岂得辄预朝政邪!”自是疏之。会其子坐赃,杖死,流汉贞于天德军。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上素晓音律,尤有宠。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诸乐工欲为之请,曰:“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复得奉宴游矣!”上曰:“汝曹所惜者罗程艺,朕所惜者高祖、太宗法。”竟杖杀之。上临朝,接对群臣如宾客,虽左右近习,未尝见其有惰容。每宰相奏事,旁无一人立者,威严不可仰视。奏事毕,忽怡然曰:“可以闲语矣!”因问闾阎细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一刻许,复整容曰:“卿辈善为之,朕常恐卿辈负朕,后日不复得再相见。”乃起入宫。令狐绹谓人曰:“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殿奏事,未尝不汗沾衣也!”(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备注〗①殢:纠缠。②口占:随口吟诵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B.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C.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D.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敛手,有两意。一为缩手,有所顾忌;一为拱手,表示恭敬。此文中取前解。B.封驳,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违误奏章,对皇权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C.教坊,唐代开始设置的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如《琵琶行》中“名属教坊第一部”。D.整容,古今异义词,文中意为敕令臣下整理仪容,用以肃整礼节、彰显君威。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宣宗顾念情面。国舅郑光庄吏犯了罪,宣宗碍于人情,请求赦免他的死刑,韦澳尊重宣宗的意愿,从宽处置庄吏。B.唐宣宗虚心纳谏。只要谏官的谏言合乎道理,他大都虚心接受。如谏官劝阻他去华清宫游玩,他就听从谏言。C.唐宣宗坚持原则。祝汉贞深受宣宗喜爱,一次谈笑时所说内容涉及朝廷政事,仍被宣宗以干预朝政为由处杖刑而死。D.唐宣宗极富威严。朝臣对唐宣宗敬畏有加,连最受恩遇厚待的宰相令狐绹在面君奏事时都会恐惧得汗流沾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诸乐工欲为之请。(4分)(2)忽怡然曰:“可以闲语矣!”因问闾阎细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4分)14.《商君书·修权》:“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文中哪些事例体现了唐宣宗私法分明的为君之道?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耿十三湋复往辽海唐戴叔伦仗剑万里去,孤城辽海东。旌旗愁落日,鼓角壮悲风。野迥边尘息,烽消戍垒空。辕门正休暇,投策拜元戎。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仗剑万里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友人万里赴边的形象。B.“孤城”凸显辽海荒凉寂寞的特点,表明友人将面临艰难困苦的环境。C.友人满怀豪情而至,谁料映入他眼帘的却是战火已停息、烟消营空之景。D.尾联设想友人至军营,见将士们都在休整,依然主动求见,希望有所作为。16.本诗颔联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2)《红楼梦》中的谚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的“,”。(3)杜甫《登高》中“,”两句,借落叶和江水,表现了秋天肃杀苍凉的景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0月1日,中国女篮再次夺得女篮世界杯亚军,在澳大利亚悉尼10多天的征程,成为女篮队员共同的难忘记忆。中国女篮每一名队员都在比赛中,给球迷留下了深刻印象。前锋李梦在八强赛中,顶着高烧得到全场最高23分;初次征战世界杯的后卫武桐桐突破犀利,决赛中不遗余力;后卫王思雨在半决赛最后时刻,稳稳罚中两记关键罚球……“拼尽所有力气,不要留下遗憾。”这是12名女篮姑娘共同的心声。中国女篮的世界杯之旅并非,取得佳绩的道路更不平坦。决赛场上,中国队开场以6比12落后,李梦挺身而出,命中3记三分球,帮助中国队稳定了局面。随后她,全场16中8得到最高分23分,其中三分球命中4个。李梦再一次成为比赛获胜的“关键钥匙”了。5岁那年,父母将李梦送进篮球队。从此,李梦每天球不离手,每个动作都要反复练习。进入青少年阶段,李梦在多个大赛中表现优异,但也遭受伤病困扰。对此,李梦不仅在训练和比赛中更加努力,逐渐成长为国家队主力,而且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惟其艰难,愈显珍贵,感觉之前付出的一切都值了。”队长杨力维说。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20.请修改文中画波浪线的病句。(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按照我国传统说法,立冬时节,天地之间阳气由收变敛,由降变藏。立冬时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规律,保健养生的要点如下:一、①。我们都知道,冬季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期。寒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因此,中老年人每日起床时,要以“缓”为要,牢记这3个“半分钟”:醒来后在床上躺半分钟;慢慢起来坐半分钟;再将两条腿下垂在床沿边等半分钟,然后再站起来走动。二、吃点“白食”。立冬后,北方家庭多开始供暖,南方多使用空调取暖。②,许多人皮肤出现干燥、起皮、瘙痒等症状。对此,除了要及时涂抹油性的润肤霜外,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内“润”。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解决冬季皮肤瘙痒等问题要从肺入手。常吃白色食物,如白木耳、花生、白果、山药、胡桃仁、百合等,能起到缓解干燥、养血润肤、健脾润肺的作用。三、加一杯水。冬季天气寒冷、干燥,再加上室内供暖,蒸发量大,③,就很容易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进而诱发脑卒中等意外。建议晨起和夜间都喝一杯温水。起床后喝200毫升水,能稀释血液;睡前喝200毫升水,有助于降低血黏度。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们英子真会说话,什么场合和她聊天,都让人觉得亲切。B.何老师对他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C.既然我们话不投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各回各家吧!D.没有革命先烈的无私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之后,贾母心疼宝玉,免去了宝玉每日的“晨昏定省”,所谓“晨昏定省”是旧时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即晚间服侍就寝,早晨省视问安。就算是宝玉这样的“混世魔王”,也要遵守这基本的礼节。懂“礼”是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费孝通先生在《礼治秩序》提到“礼”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但有人说,太注重“礼”,容易缩手缩脚,反而失去自己的个性。还有人说,外在行为处处讲“礼”,内心却很反感,这不是虚伪嘛。针对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B(A.因果关系不成立。C.原文是“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D.原文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开始发生变化,……其生命的意义仍在乡村”。)2.A(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了城市化发展对乡愁内涵变化的作用,但这不是其主要论述内容。)3.C(“农村儿童失学的现象”不符合访谈调查的目的。)4.①材料一划线部分侧重于从人内在的价值倾向的角度。(1分)乡愁成为圈层结构形态呈现时,人的个体价值渐渐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导致个体感情无处安放。(1分)②材料二划线部分侧重于人对外在的生活环境的依赖的角度。(1分)因为进城的人在文化上可能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认同,所以人们游走在城乡之间,进而生发了“有家难归”“有根难依”的情感体验。(1分)5.①乡愁的圈层式结构是指乡愁是一个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1分)②这种圈层式结构是受血缘和地缘影响的。家庭与社会圈子的范围是可变的,且愈推愈远、愈推愈薄。(1分)③因时代变迁,由于“己”在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等多方面产生了变化,“家”与“乡”的概念也不断扩大,从而引发甚至加速了乡愁概念的扩大。随着圈层式结构的扩大,乡愁也正由个体、群体进而扩展为全社会共有的乡愁。(2分)〖解析〗①从材料一明确乡愁的圈层式结构的概念;②根据《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材料阐释乡愁为何表现出了圈层式结构;③结合选文二,分析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乡愁为何呈圈层式往外不断放大。)6.D(“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是错误的,周围的人把耿大先生幽禁园中,是害怕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7.D(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8.(6分)①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说弟弟们“尽念日本书”“我就要去打日本了”,这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②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满口日本话“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实,体现日寇铁蹄践踏中国的时代特征。③巧妙地展现了人物的心路历程。“连中国字都不认识”“耻辱”“打日本”展现了爱国年的心路历程,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9.(6分)①以场景描写来营造悲凉的情境感。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②将人物情绪的悲凉感贯穿事件的叙述中。从当前耿大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智能小区门窗定制与物业智能化运营合同3篇
- 2025年消防设备设施检测与总承包合同
- 二零二五版农产品出口合同食品安全标准规定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业节能改造工程合同6篇
- 二零二四年度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与委托培养合同3篇
- 2025年度零担运输合同电子签章实施规范4篇
- 2024虚拟现实旅游体验应用开发合同
- 2024适用农村小额信贷的民间借贷借款合同3篇
- 2025年安徽省住房租赁市场租赁房屋装修合同3篇
- 2024珠海投影设备租赁合同
- 2019级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三年制人才培养方案
- 室内装饰装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洗浴中心活动方案
- 送电线路工程施工流程及组织措施
-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培训课件
- 韩国文化特征课件
- 抖音认证承诺函
- 清洁剂知识培训课件
- 新技术知识及军事应用教案
- 高等数学(第二版)
- 肺炎喘嗽的中医护理常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