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第1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第2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第3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第4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地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3、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理解伽利略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2、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揭题导入,整体感知。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板书。(板书课题: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咱们一起来读读吧!(齐读课题)正音、标调。2、理解“着地”。“着地”就是落地。“着”是个多音字,你会用它另外的读音组词吗?(请2—3位同学说)3、师:课题都理解了,那赶紧去读读课文吧,在读课文时,如果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4、师:你们有不认识、不会读的生词吗?(生答:没有)你们真棒!师: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发生在伽利略身上的一个故事。(板书:伽利略),这个“略”是我们要写的字,写这个左右结构的字时,左右宽窄大致相同,应注意左边的“田”部要占“各”字的中间。请同学们在书上练写一个。5、师:课文讲的是在伽利略身上发生的什么事呢?(请2位同学说:伽利略做试验的事)6、师:(指着课题)课题就是试验的结果。7、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这个故事的,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生答,板书:疑问、试验、公开试验)二、学习1、2自然段。1、师:(学习课文第一段)课前的交流,让大家初步了解了伽利略,那文中又是怎样介绍的呢?(生答,找出第一段)师:他是个怎样的人呢?生答:他是个辩论家。师:辩论家就是说他的口才、辩论能力很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生:提问不寻常,老师很难解答。师:“寻常”就是(生:“平常”),“不寻常”就是(生:“不一般、很独特”)。师小结:是啊,伽利略就是一个善于思考、见解独特的人。2、理解“信奉”。师:就在伽利略的那个年代,人们都很信奉亚里士多德。你们家里有谁信奉什么吗?生:我外婆信奉佛,我常常看到我外婆带庙里去烧香拜佛。师:你知道她去拜佛是为了什么吗?生:求佛祖保佑子孙健康、幸福。生:保佑大家平安。生:我奶奶去拜佛,求佛祖让我姐姐能考上大学。师:奶奶、外婆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她们觉得佛祖是能让她们实现这些美好的心愿的,对吗?那你们说说,奶奶外婆对佛祖,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生:崇敬的。生:是敬仰。生:很虔诚的。师:说的好。怀着崇敬的、敬仰的、甚至是虔诚的,这就是信奉。课文中,人们是怎么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找出句子,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师: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就像信奉神佛一样,当别人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会(生答:非常愤怒的)。(带着那份愤怒之情说说那些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人吧!朗读:你是什么意思?难道你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仅仅是愤怒对述说吗?那是什么?带着我们进一步的体会再来读读。朗读:你是什么意思?难道你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3、(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在这段话中,还有一对反义词,看谁找的又快又准。(指名答:信奉——怀疑)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师:就当人们都信奉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时,年青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谁知道是哪句话吗?(多媒体出示句子:“亚里士多德曾经……产生了疑问。”,全班齐读)2、从伽利略的这一举动看,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生答:伽利略是个不迷信权威的人。)3、小结:正是其他研究科学的人的迷信与伽利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伽利略那不迷信权威的可贵品质。(板书:对比)4、师: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地第三自然段,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笔划下来。(学生自读课文划句子)3、交流句子。师:徐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但老师将它改变了一下,你们明白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吗?生答:(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再根据他的话做出两个假设,最后发现一个事实中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4、咱们来看看伽利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做出的推断吧!(大屏幕演示铁球伽利略的疑问)师:从刚才的大屏幕演示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表达)5、指导朗读(出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师:是啊,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伽利略对此充满了(生答:疑惑)。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说?(指名读)四、学习四、五自然段。1、师:老师想问问你们,在生活、学习中,如果你对某件事情产生了疑问,你会怎么做?(生自由回答)那有疑问时,伽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自由地朗读课文的有关段落,找出句子划出来,并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学生自学划句子)2、全班交流句子。(多媒体出示句子:“伽利略带着……没有关系”,感悟“反复”、“多次”、“的确”,体会伽利略严谨的科学态度。)生:伽利略有了疑惑反复试验。师:伽利略做了两、三次试验就认定自己想法是正确的?生:不是,是许多次,而且每次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错的。3、师:为了证明自己想法是正确的,伽利略还决定在比萨城的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听到消息,人们有哪些反映?4、指答,多媒体出示句子。(1)人们为什么说他是一个“胆大妄为”并且“固执”的年轻人呢?(相机指导朗读)理解“胆大妄为”。“妄”字在字典中的意思是:①荒谬不合理;②非分地,出了常规地,胡乱。从“妄”字可以看出,这是个贬义词,是人们对伽利略的批评,说他在胡作非为。理解“固执”。“固执”是说人很顽固,不听别人的建议,不懂变通。在这也是个贬义词。你认为伽利略是个“胆大妄为”、“固执”的年轻人吗?(生答:不是)那是怎样的人呢?(体会伽利略对科学的执著。)师:伽利略对科学执著追求,对真理执著追求,他就是一个执著求实的人。(板书:执著求实)(3)(指导朗读句子。)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人们的伽利略的冷嘲热讽吧!5、师:读到此处,徐老师有个疑问,本文的主人公是伽利略,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插入一段写人们对他的议论呢?你明白作者的用意吗?6、师小结:在我们的习作中,为了凸出人物的特点,不仅可以描写其本人的动作、神态等,还可以通过对周围人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从侧面衬托出主人公的特点。五、学习第六自然段。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师:在大家的议论声中,伽利略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比萨斜塔进行公开试验,试验的结果怎样?人们又有什么反映呢?2、指答,并指导朗读。3、师:试验成功了,伽利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此时站在铁塔下的人们惊讶地呼喊着,他们可能会说什么?如果你就是铁塔下的群众,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表达,请2—3位同学说)当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着地的那一刻,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4、(多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师: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话的体会?六、总结全文。1、师:学了课文,此时的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2、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对待知识能象伽利略一样有执著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写作上,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和反衬的写作手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七、拓展阅读《世界名人传》等。板书设计:疑问不迷信权威对比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语言、动作)(伽利略)执著求实衬托公开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一、谈话导入1、名言引入。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1、屏幕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2.简介“亚里士多德”。[板书]3.屏幕出示伽利略头像。4.简介“伽利略”。[板书]5.生疑:一位是公元前古希腊的哲学家、科学家,一位是十七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两者相隔两千多年,他们怎么会联系到一起的呢?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找到答案的同学自由站起来说。2、学生说,师小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四、质疑讨论,精读研究过渡:准确地说,应该是十七世纪的伽利略对两千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产生了怀疑,并作出自己的论断。他的论断是怎样的?能在题目中加两个字吗?㈠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1、屏幕出示亚里示多德的话。⑴指名读,齐读。⑵提问:在当时的情况下,亚里士多德的话人们敢怀疑吗?⑶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明:为什么不敢?⑷在这些语句中,哪些词突出了“不敢”意思?⑸能读出这种语气吗?(学生试读)2、质疑: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你有什么想法或有什么疑问?⑴学生相互讨论、研究。⑵学生质疑。(自由站起来说)一快一慢[板书]⑶伽利略是怎样想的?为什么敢提出疑问?3.小结。从伽利略想的,概括出两种结果:点击屏幕出示两种结果。4.过渡。㈡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1.问题诱导。2.提问:他做了怎样的试验?文中哪几自然段写到了他试验?试验分几步?结果如何?(a.自己做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3.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⑴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试验的?结果如何?你还知道什么?⑵屏幕出示填空题,学生边汇报边填空。⑶提问: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的认真、科学的态度的?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词可见什么?针对这种情况,伽利略慎重地作出结论。⑷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⑸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啊,因为这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4.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的公开试验部分。⑴屏幕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⑵师述: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看!试验的这一天。⑶屏幕出示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公开试验的场面。⑷图文对照,讨论,研究,概括:这些人在试验前后的态度怎样?为什么?a.试验前:a指名读写试验前部分的段落。b怎样的态度?概括地说。c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相机理解词语)过渡:面对众人的奚落、嘲讽、责骂,当时只有25岁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早已成竹在胸,带着必胜的信心,毅然坚定地登上比萨侨斜塔,出现在斜塔顶上。看!a.屏幕出示伽利略双手拿球,站在高高的斜塔顶上。点击屏幕播放球同时脱手落下来的情景。a谁能找出课文中描述伽利略试验的句子读一读。愿读的一块儿读。b铁球落下,结果怎样?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31、练习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思路。2、准确概括中心思想。3、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重点:通过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准确地概括中心思想。2、难点:指导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领悟中心。3、关键:将领悟表达的方法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一、谈话导入二、运用归并法练习分段,理清课文条理1、回忆课文写了几个自然段?打开书迅速浏览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什么?2、哪些自然段的内容相近?将它们归并在一起,然后划分段落。3、交流讨论分段情况。4、小结:课文先讲伽利略是一位善于动脑,敢于探索的人,再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接着讲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产生了怀疑,最后讲伽利略经过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说错了。三、准确概括中心思想1、投影:课文最后一句话。⑴指名读一读。⑵原先大家是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的?⑶伽利略在将要做公开试验时,大家是怎样看待他的?(有表情地读)⑷当伽利略站在高54.5米的比萨斜塔上,让大家惊讶地发现亚里士多德这句让人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话竟是错误的;使大家明白权威的话也不一定全都对的时候,我们也对伽利略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你敬佩伽利略什么?2、学生讨论回答。3、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出示小黑板,口头填空)4、投影中心思想,齐读。四、领悟课文是怎样表达中心的1、请同学们思考:围绕中心,课文重点写了哪几段?(三、四段)引导理解:重点写第三段,突出伽利略不盲目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重点写第四段,突出了伽利略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2、课文第二、五自然段与中心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这两个自然段突出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更加衬托出伽利略的勇敢,坚持真理。)3、小结: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中心来写,使我们对伽利略有了深刻的认识。老师也深深的被他的勇敢无畏,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打动了。正因为他善于思考,勇于追求真理,他才能成为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第一人,他才能发现月球的秘密、木星的四颗卫星、太阳的黑子,他才能证明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学了这篇课文,你从伽利略身上学到了什么?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我们怀着对伽利略深深的敬意,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六、课堂练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4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悟课文内容,渗透“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3、领悟“胆大妄为”、“固执”、“惊讶”等词语,体会“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的意思。使学生弄清伽利略产生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导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进而体会“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对的”的意思,渗透“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一、复习导入,提出任务1、复习: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学习回忆,教师小结,重点让学生说说人们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2、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待会儿请你们说说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二、自由读悟,初步感知1、学生读悟第三、四段,教师提醒学生边读边画,边读边议。2、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教师适时梳理并板书:“产生疑问──反复试验──公开验证”。三、细读课文,引导感悟1、细读第三自然段,领悟伽利略“产生疑问”的根据和“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⑴默读课文,划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⑵扣紧中心句设问,引导学生读悟:①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a、读读这句话并填空:这句话是说物体落下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有,没有)关系,物体越________,落下的速度越___________。b、引导学生根据话意,划出示意图。(出示课件)②对这句话伽利略有什么疑问?他是怎么想的?a、教师引导学生读读课文有关句子,并边复述边画示意图。b、再读课文,并按课文内容填空: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对于这两种不同结果,伽利略提出了什么疑问?(“这怎么解释呢?”)说明了什么?(善于思考,不迷信权威)2、细读第四自然段,领悟伽利略“试验结果”和“求实”的科学态度与方法:⑴伽利略“试验”的结果怎样?读读课文,用“~~~”划出来(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⑵这个结论可靠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用“△”标出有关词语(反复、许多次、都、的确、总是、同时)⑶再读课文,按课文填空:(思考练习2,⑵)伽利略带着……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两个不同……总是,铁球往下落的跟铁球的__________没有关系。3、细读第五、六自然段,领悟伽利略“公开验证”的意义和“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⑴读读课文,想想人们在观看试验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并联系第二自然段填表:试验前胆大妄为,固执,会让他丢尽了脸。试验后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态度变化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思想变化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⑵组织学生讨论(思考练习3):“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这句话给你的启示。(小结并板书“尊重而不盲目迷信权威”)四、朗读升华,读写结合1、结合板书,简要小结,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附板书设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产生疑问反复试验不迷信权威公开试验勇于追求真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5学习目标①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④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②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激发兴趣①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准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②(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①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②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③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①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②小组内初步交流。●自主读书,诱导感悟①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②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第二课时●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一)结合上节课的自1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二)小组交流。(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①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②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③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升华情感,体会写法①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②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一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③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④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⑤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通过对重点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的科学精神。3、学习通过具体的实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过程:一、直奔课题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检查字词:信奉哲学违背宣布怀疑固执解释英镑伽利略胆大妄为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导读感悟(一)走进亚里士多德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伽利略实验证明的,那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1、亚里士多德何许人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2、文中是怎么介绍的?出示句子: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真理。(1)“信奉”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理解说说,只是“相信”的意思吗?(2)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假如有人说他的话是错误的,会怎么样呢?你能从文中哪些词句能够体会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3)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你体会到了什么?(4)带着你的体会,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责备”的语气。(5)再读亚里士多德的话,指名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小结: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没有,两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有!谁这么有胆量?伽利略。(二)品读伽利略1、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1)指名读,说说伽利略是怎么想的?(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3)出示课件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2、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2)换词比较:(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伽利略?3、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4、你读出了人们对他的什么态度?用几个词来概括当时人们的态度。只有这两个人在说吗?想一想,还有人在说什么?5、人们的反映告诉了我们什么?面对人们的态度,假如你就是伽利略,你会怎么想?你犹豫了吗?你退缩了吗?伽利略的表现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6、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执着的伽利略!顶着巨大的压力,试验开始了。试验的结果到底怎样呢?出示句子: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1)指名读。人们惊讶了!他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结论竟然是错误的!多么不可想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7、理解:“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三、鼓励质疑1、伽利略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四、学习写法,积累言语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3、课外阅读:推荐阅读《哥白尼的日心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二、教学重点、难点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三、教学过程(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必要时教师做补充)(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学里的教授了。比萨(s4)斜塔:萨,是一个姓;“拉萨”的萨。比萨,意大利西部古城,著名的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高54.5米,因地基打得不好,塔身倾斜,因此得名。违(w7i)背:违,不依从。违反、不遵照的意思。胆大妄(w4ng)为:妄,不是分内的,胡乱的。胆子大得不管不顾,胡作非为。宣(xu1n)布:宣,公开出来。正式告诉大家。固执(zh0):执,掌握。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磅(b4ng):英国和美国用的重量单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一斤。(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四)为课文分段: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第2自然段)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第3自然段)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试验)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比萨斜塔)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第4~6自然段)(五)归纳四个结构段的段意。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这样,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个自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组议论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提示:着重看谁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来。具体内容用概括的词语归纳。(第5自然段讲伽利略多次试验,第5自然段讲大家看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三个自然段都提到试验的事,只是最后还肯定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因此,第四结构段的段意应该是: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六)小结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理解不迷信权威的意义。(二)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正确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三、教学过程(一)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解答“思考·练习”中的1~3题。带着以下问题读第一、二段,然后再议论解答:1.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产生疑问。那么,亚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呢?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了加问号的反问的语气(或指出用了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3.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4.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50秒钟)5.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说法提出了什么疑问?读读伽利略提出疑问的那几句话,再认真议一议:(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6.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7.把两个不同的结论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中第(1)题的两条横线上。然后不看答案,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说给大家听。轻声自由读第二、三段课文。8.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认真求实的态度。)9.朗读第三段。再想一想,议一议,弄清伽利略提出的疑问中的两个结论。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阅读第四段,理解本段内容,体会伽利略通过试验验证自己提出的疑问是有道理的。(二)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准备。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伽利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反复试验,证实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三、教学过程:(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以上四个问题想好之后,议一议,然后集中起来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回答出来。(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要求:把第(1)(2)题的答案填写到“思考·练习”第2题的第(2)题中(时间紧迫可在课下做)。(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2.现在把回答的一句话,跟老师提问的一句话,颠倒顺序,它们中间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变没变,为什么?(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因为),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是后者)4.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也会有错的”)5.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三)正确,流畅地通读课文。(四)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自己轻声读,再同桌互检。提示:1.把本自然段划分两层意思(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是一层,伽利略提出的疑问又是一层),先背诵第一层,再背诵第二层。)2.重点练习背诵第二层:两个结论中各有一个“如果……应当……”它们之间用“但是”连结。(五)读写“思考·练习”第5题中的词语。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三层时,便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经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试验。该塔名声更大了。目前,斜塔仍在倾斜,科学家正在采取措施保护这一世界名塔。《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8《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学这篇老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2.教学课件等。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玩个名字叫做《反义词》的游戏。要求是a同学读屏幕上的a句,b同学则要根据提示的括号填出反义词并朗读句子或模仿做相应的动作。(课件出示三组句子)第一组:a:我很(聪明)。b:我很()。教师辅助:a:看看你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就知道你肯定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b:这么快你就把聪明的反义词找出来的,还读得这么好,你怎么可能会愚蠢呢?第二组:a:小狗(大)声地叫着:“旺、旺旺……”b:绵羊()声地叫着:“咩、咩咩……”教师辅助:a、b:抓住大、小声,引导学生读。学生在模仿朗诵中其乐融融,俨然没有了紧张情绪。第三组:a:我很(矮小)。(老师读)b:我很()。教师辅助:a、b:呵呵,你高大吗?结果好像反了哦!你该读a句,我读了b句哈哈,老师这也叫高大?看来若按老师的意思还得请来蓝球明星姚明来读这话了!一、直接导课师:其实反义词随处可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就包含了许多反义词。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的读读文章,找一找文中的反义词,看谁能找到隐藏最深的那组!生:自由读文章,找反义词。(大——小多——少重——轻信奉——怀疑……)二、扣“信奉”,确定亚里士多德“神”的权威。师:板书“信奉——怀疑”师:你眼光够犀利的,隐藏最深的一组反义词被你拎出来了,你是从哪句话中找到的?请你读出来。(课件出示)师:“信奉”是什么意思?生汇报:尊敬相信与崇拜师:人们相信与崇拜亚里士多德到什么程度?生汇报:不容更改生汇报: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师:是呀,亚里士多德这位哲学家的话就是不容更改的真理。如若我就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怀疑者,你会如何指责我?师:你能加上动作来指责我吗?师:同学们,从你们的责备声中我感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总之,人们就是不能违背亚里士多德。他就好比是我们爷爷奶奶常常顶礼膜拜的?生:神、祖宗、观音菩萨……师:的确,亚里士多德就被当时的人们尊奉为神灵,他的意志就是神的意志。师:课件(亚里士多德简介及图像)(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他的思想在一段时间内竟统治了整个欧洲。)生:读简介师:他被马克思誉为哲学界最博学的人,他的思想统治了整个欧洲近两千年之久。如果你是当时的人们之一,你会信奉他吗?师:我就是亚里士多德,我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你是当时的人们,你怎样认为?你赞同吗?师:瞧瞧!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把他尊为神灵的,他的认为都是正确的。这就是“信奉”。师:我就是亚里士多德,我还这样说过——(课件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生:齐读师:“我”告诉了你们什么?生:重的物体落的快,轻的则慢。师:信奉亚里士多德的忠实的你们,他说得对吗?(随便问几名学生,统统相信)二、扣“怀疑”,一疑激起千层浪。师:几百年前,人们都绝对相信亚里士多德。可就在这时,伽利略出来了,他第一个公然怀疑亚里士多德。他受尽了人们对他的责骂,就像刚才你们指责“我”一样……师:伽利略不单单是个人观点的怀疑,他还要站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公然挑衅亚里士多德的权威。师:我就是年轻的伽利略,我就要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啦。(教师表演立即站上凳子上俯视大家)同学们,你们都是前来看热闹的人们,你们会怎么说怎么做?生1: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生2: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师:课件出示“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生:个性朗诵师:难道这么多的人们就这两种声音?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把他写在这段话的后面。比一比看谁写得好,说得又好,谁就有资格与老师一起参加表演。(课件出示)“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还有的人()地说:“___________。”生:汇报(精彩的出列参与表演)师:(站在凳子上俯视大家)我就是伽利略,我站在比萨斜塔上正在做试验。我左手拿着1磅重的铁球……生:(议论纷纷)参与表演的同学则尽情的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合理安排好扩音器)。师:从刚才的议论声中,你听出了什么?(猜疑、指责、唾骂、怀疑、鼓励……)师:伽利略顶着人们的种种猜疑,甚至是唾骂,依然坚信自己的观点。他是不是平白无故,只是年轻人为了出出风头而故弄玄虚呢?他是怎么怀疑推理的?三、明理,丰实伽利略形象师:课件出示(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就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生:自由诵读,谈自己的收获。师:课件分别演示伽利略的两种推理。谁愿意做小小解说员,老师一边演示,你就一边帮伽利略解说?师:是的,从同一个事实中却得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的确让人难以质信。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权威人士——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师: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同时演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师:这怎么解释呢?师:是的,从同一句话中就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无疑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存在问题!难道伽利略就单通过文字推理推测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吗?他还怎样做了?生:(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课件出示)师:“反复”的近义词是什么?生:重复师:能把“反复”换成“重复”吗?一、二组读“反复”句,三、四组读“重复”句;个人比较读。(课件出示)a、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b、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生:不能,重复只是单调的机械的再次做;而反复就不同,反复不但是做的次数多,而且每做一次都会在上次的基础上改变试验因素或者是改进试验方法。师:那么伽利略反复做这些试验时还是在同一个地方,同几个铁球,同样的高度……做吗?他可能改变了什么?生:可能用了20磅重的铁球和5磅重的铁球;可能用了大理石球;可能是在100米高处自由下落;可能是……师:是呀,伽利略通过改变高度、球的材料、大小……通过自己严谨的试验来求证的态度,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课件出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师:因为伽利略大胆推测,反复试验,他凭借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勇敢的舍弃盲目的信奉,通过反复多次科学严谨的试验,在比萨斜塔上向世人公开试验,向权威发起挑战。(板书:大胆推测,反复试验)终于让人们明白了——(课件出示)(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师:难道就只有亚里士多德会犯错误吗?比较句子,比较读。a、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b、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师:能换吗?生:不能,b句只告诉我们只有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不全都对。其实除了他,还有很多科学家、著名人士也会说错话。师:那你觉得谁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生:毛泽东、郭沫若、孔子、老师、同学……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批判的去接受一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盲从,要具有怀疑的精神。师:伽利略就是质疑的典型代表,他不迷信权威,他不怕别人嘲笑,不顾别人的责骂,甚至于不畏惧当时势力最强大的教会组织。他一生执著的追求真理,贡献卓著。(课件出示)(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为了纪念伽利略的功绩,后人把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称为伽利略卫星。……)四、运用,质疑教材。师:学习了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受益匪浅。那现在同学们你仔细读读伽利略得出的结论这几句话。(课件出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师:你觉得它表达没有出入吗?(引:同样重的铁球一个从10米高处落下,一个从100米高处落下,也同时着地?)师:(课件出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师:作者、教材编者也有失误的时候呀!板书:信奉——怀疑大胆推测反复试验作业:一、识记关于“真理”的名言警句:1、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周恩来2、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绝对追求真理的人。3、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英国)4、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波兰)5、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意大利)6、总有一天,真理会取胜。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胜利,为了坚持真理也会使他变得更好,更加聪明。——赫胥黎(英国)二、搜集像伽利略这样的科学家,阅读他们的个人资料。比如布鲁诺……布鲁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批判了被教会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地心说,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正因为如此,布鲁诺引起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被处以火刑。他向围观的人们庄严地宣布:“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来临,真理终将战胜邪恶!”英勇就义!1889年6月9日,在布鲁诺殉难的罗马鲜花广场上,人们为他树立了一尊铜像,以永远纪念这位为真理而呐喊、为科学而献身的伟大思想家。《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9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读写11个生词。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和人们的态度,体会伽利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3.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写作方法。二、教学重难点:理解伽利略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描写人物的方法。三、教学时间:80分钟(两课时连上)四、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2.明确课文讲了什么故事;3.能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主要成就。(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五、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指名读课题。(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着”字在“着地”中读“zháo”;在“着陆”中读“zhuó”。)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1)屏幕出示,指名认读。(2)交流易读错、写错的字。(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固执”一次中“执”的读音——单读时读“zhí”,连起来读时,读“zhi”)(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词语。(4)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可以叫简练的概括,也可以简单复述的方式讲故事),引导学生明白,“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这件事情的结果。(5)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从生平和伟大贡献两方面用自己的话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出示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头像)(二)结合课文,深入了解两位科学家。过渡:同学们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对两位科学家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文中是如何介绍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两位科学家。2.重点检查学生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介绍的关键词发现:伽利略:25岁年轻教授辩论家(讨论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辩论家?):(1)能言善辩(2)善于质疑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寻常的问题)(3)说话有理有据……亚里士多德:20xx多年前哲学家信奉真理(奉若神明)引导学生揣摩人们的心理,朗读“责备的话”。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此处不作深究,只简单体会)(三)细读文,体会伽利略的精神。1.从故事发生,到结束,伽利略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按顺序概括出来(小标题形式)。指名到黑板上板书,其他人自己写在练习本上。2.学生交流,并引导学生发现:(1)产生疑问(起因)(2)反复试验(3)宣布结果(经过)(4)公开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结果)3.以读文本,揣摩人物心理。(1)指名读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伽利略产生并提出疑问,容易吗?为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引读(重点是心理活动):(体会伽利略提出问题不易,体会伽利略勇气和献身精神)a.对一个大家认为真理的观点产生疑问,如何来读?b.对于亚里士多德这样一个权威产生疑问,如何来读?c.一个时年仅25岁的年轻教授,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被奉若神明的大哲学家,如何来读?d.面对人们的“责备”,如何来读?e.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被活活烧死,而伽利略也可能会面连这样的压力和危险,如何来读?……总之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伽利略的科学精神,读人物心理活动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3)引导学生抓住“如果”,明确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写法。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反复试验)——得出结论,这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同学们也可以仿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心理活动描写(尤其是对观点产生疑问的内容)。强调这部分属于心理活动描写。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只用用一句话“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的确说错了”,而不写伽利略是如何反复做实验的呢?学生讨论交流:(1)避免与后面公开试验时的内容重复。(2)试验过程不是重点,只要能点明伽利略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即可——这样既既节约了笔墨,有能表明伽利略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5.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伽利略选择公开试验有何妙处?(事实胜于雄辩)(四)品读“人们反应”,体会侧面描写。1.在公开试验前后两次描写到人们的反应,仔细读一读,人们的反应有何不同,应该如何来读这两部分内容?(揣摩围观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不同的感受。)2.写人们反应的目的是什么?——侧面描写,衬托出伽利略面对压力依然执着的精神。(举例《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心理活动及侧面描写的作用。)3.当试验成功时,人们围着从比萨斜塔上走下来的伽利略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课件出示)人们围着从比萨斜塔上走下来的伽利略。4.学生交流自己的内容。5.理解最后一句话,举例说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0教材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难点: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1.简介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强调伟大、著名)2.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的话:“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质疑:谁是谁非?谁对谁错?3.出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1.提出读书要求:正确,流利。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自学生字词。三、初读感知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2.交流收获。3.引导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意大利伟大科学家()在青年时代敢于质疑权威,大胆进行(),以()的态度对待科学的故事。伽利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四、为课文分段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了解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二、研读课文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产生疑问。那么,亚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呢?1.读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2.读第三自然段。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50秒钟)3.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4.把两个不同的结论展示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5.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认真求实的态度。)三、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2.现在把回答的一句话,跟老师提问的一句话,颠倒顺序,它们中间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变没变,为什么?(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是后者)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也会有错的”)4.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三、升华感情,体会写法1.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2.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板书设计:29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勇敢质疑博学认真求证权威公开试验信奉《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1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感受伽利略经过质疑和试验发现真理,并用公开试验揭示真理的过程,领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感受课文言语逻辑严谨、用词准确深刻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导入新课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老师这里有两个铁球,一大一小。我们用它们来代表课文里提到的两个铁球:大的代表10磅重的铁球,小的代表1磅重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样?我们来看一下。(教室做两个球同时下落的实验,两个球同时落在讲桌桌面上)二、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1、在1590年,就在距今415年前的欧洲,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因为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2、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理解:信奉。指导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三、导读第三自然段1、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那么关于这两个铁球怎样落地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段: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段话强调了什么?(强调了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指导朗读,把要强调的意思强调出来。2、理解伽利略严谨的思维过程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说法毫不怀疑。可是又一位年近25岁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读了这句话之后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他先去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不对,然后又带着疑问做了许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板书:怀疑——试验我们来品读这一段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试验的。我们先看看他思考的过程。(用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