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整本书阅读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语"是话语。《论语》共二十篇,是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语录体散文。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德"是他的治国之道。论语其书1论语“修身”篇2孔子论《诗》3论语“礼乐”篇4论语看“君子”目录5论语谈“孝道”6论语谈“为政”7论语谈“仁”8孔子谈“学习”目录9孔子眼中的贤人10孔子育人篇11弟子眼中的孔子12
孔子的贤弟子
目录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言语谨慎而诚信、博爱众人、亲近仁德之人、尚有余力再去学习文献。——孔子的观点:修身是学习的前提。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里不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意思。而是了解别人才能很好的与人相处,这也是处世之道。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要正确区分什么样的行为是谄媚什么样的行为是勇敢。论语修身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五岁致力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可以分别真假或者可以听进去不同的意见;七十岁随心所欲想法不逾越规矩。——这是孔子对他一生的总结,讲述他学习和修身的过程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论语修身篇论语修身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輗: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牛车。軏: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小车指马车。——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而没有诚信人也将寸步难行。孔子在这里谈诚信在立身处世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即人无信不立。论语修身篇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鲁哀公问宰我祭祀土神用的排位用什么木材?宰我则回答: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让百姓战战兢兢。显然对于为政以德的孔子是反感的,所以他批评了他的弟子。——而这句“已经做了的事情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做完的事情就不要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无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引以为戒的。不管曾经怎么样,人总要向前看。论语修身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这是修身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品德好必然会有人愿意接近你。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修身不仅要忠、信,还要乐意学习文献。论语修身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认为:不要发愁自己没有职位,而应该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而是努力学好本领让别人知道自己。——英雄必有用武之地。有本领不愁没有施展的空间。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罔:不正直。——孔子认为人活在世上,就应该正直,如果不正直而能活下去,那只是靠着侥幸来免于灾祸。”论语修身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认为,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应该是最高的道德!可惜的是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只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中,折中,无过又无不及。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认为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孔子在这里再次谈论忠信为本、交友之道、和知错就改的行为。论语修身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认为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人的志向是不能强迫他改变的。——好男儿当志向坚定远大。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认为,人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的君子,应像松柏那样不随波逐流,经受各种考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相处之道。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这里教自己的学生一种不困惑、不忧虑、不畏惧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认为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容地对待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修身处事态度。论语修身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认为有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但有好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仁德的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所以要善于识人,所谓知人者智。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孔子认为贫穷却不怨恨很难,富贵而不骄傲很容易。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认为有了过错却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论语修身篇论语修身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坐席摆的方向不符合礼仪不坐。寝不尸,居不容。——孔子睡觉时不像死尸一样直躺着,平时坐着也不像接见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样,跪着两膝在席上。——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饮食起居都很讲究,既符合礼的要求又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论语修身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子路问孔子怎样做才算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像孟公绰那样不贪求,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有才艺,再用礼乐来增加他的文采,就可以算个完人了。”——孔子又说:“如今的完人不必要这样?见到利益能想到道义,遇到危险时愿意献出生命,长期处在贫困之中也不忘平生的诺言,也可以算是完人了。”论语修身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怨是品德的一种最高境界,孔子却不赞同,他认为正确的做法是: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谈的话但没有和他谈,这就错失了人才;不可和他谈却和他谈了,这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错过人才,也不说错话。论语修身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pián)辟、友善柔、有便(pián)佞,损矣。”——孔子认为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逢迎谄媚的、表面柔顺而内心奸诈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这是孔子论交友之道。论语修身篇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认为有益的爱好有三种,有害的爱好有三种。用礼乐调节自己、称道别人的好处、有很多德才兼备的朋友为乐,是有益的。以骄纵享乐、安逸游乐、宴饮无度为乐,是有害的。”——这是孔子谈论人要接近有益的爱好,远离有害的嗜好。论语修身篇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孔子说:“见到善的行为,像怕赶不上似的去努力追求;看见不善的行为,就像手伸进了沸水中那样赶快避开。我看见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语。隐居起来以求保全自己的志向,按照义的原则行事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样的话语,却没见过这样的人。”——孔子告诉我们要扬善去恶,同时要做一个真正隐士,不要心口不一。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yú)之盗也与?”——孔子认为外表严厉内心怯弱,用坏人作比喻,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孔子认为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孔子认为把道路上听来的东西四处传说,这是背弃道德的行为。——孔子告诉我们不要做一个色厉内荏的人、不要做一个没有是非观念的好好先生、不要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论语修身篇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认为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心思也不用,还不如掷掷骰子、下下围棋呢,也比什么都不做好些。——这也是孔子的退而求其次。人总该做点什么。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孔子认为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孔子告诉我们要知天命、懂礼仪,明是非。论语修身篇《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孔子也极其推崇《诗经》,因此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及。我们看看孔子是怎么评价《诗经》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孔子对《诗经》的总评,既《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对《关雎》的最经典的评价。快乐悲哀都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淫:古人认为凡是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叫淫。比如淫祀,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淫雨指过久的雨水。论语论《诗》论语论《诗》“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这是一首逸诗,不在今《诗》中,但是语言风格和《诗》极像,我们姑且放到这里。诗中说:“唐棣树的花,翩翩地摇摆。难道我不想念你吗?因为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所谓遥远只不过是借口罢了。论语论《诗》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通过孔子和儿子伯鱼的对话,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不学《诗》就不会应对说话。不学《礼》就没法立足于社会。可见孔子对《诗》和《礼》的重视。论语论《诗》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提出《诗》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诗可以激发心志、提高观察力、培养群体观念、学得讽刺方法。近呢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名称。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认为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处理不好;派他出使别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即使读得多,也没有什么用。论语论《诗》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就像对着墙站立无法行走一样。——综上所述:孔子对《诗经》的学习,主要是在《诗》对自身的修身和《诗》的社会功用上。思考:如何认识礼?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它要求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它的本质就是差异。如果只讲差异不讲大同,社会就会不和谐,所以周公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二者缺一不可。而孔子最推崇的就是周代的礼乐制度。所以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礼乐”篇
所以弟子子张问礼:“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朱熹说:“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随着春秋时期诸侯征战而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礼乐制度也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孔子对礼崩乐坏的现象可谓痛心疾首。所以他才会生气地对自己的学生季氏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礼乐”篇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子认为天下政治清明,制礼作乐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由天子下达;天下政治昏乱,制礼作乐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由诸侯下达。政令由诸侯下达,大概延续到十代就很少有不丧失的;政令由大夫下达,延续五代后就很少有不丧失的;大夫的家臣把持国家政权,延续到三代就很少有不丧失的。天下政治清明,国家的政权就不会掌握在大夫手中;天下政治清明,普通百姓就不会议论朝政了。”这也是孔子对礼崩乐坏的痛心。论语“礼乐”篇论语“礼乐”篇当然能够真正坚守礼乐制度的前提是——仁。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中关于礼乐方面的论述很多,我们透过论语来了解礼乐,了解孔子的思想、政治主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的作用,以遇到事情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主治理国家,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小事大事做得恰当,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不用礼去约束也是不行的。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子认为∶"讲信用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端正合于礼,就不至于遭受侮辱。因为依靠的是关系深的人,所以就可靠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认为“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更高。——孔子从不吝啬语言以表达他对礼的崇尚,所以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礼乐”篇论语“礼乐”篇因此定公问他:“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即使在困境中依旧如此,所以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被匡地的人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论语“礼乐”篇孔子对礼乐的尊崇,表现在即使是他不想见的人,他也会做得符合礼。比如阳货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去拜见,他便送给孔子一头熟了的小猪。来而不往非礼也,孔子就打听到他不在家时,去他那里回拜。不料途中遇见阳货。阳货对孔子说:“来!我同你说话。”孔子走过去,阳货说:“一个人怀藏本领却听任国家迷乱,可以叫作仁吗?”孔子说:“不可以。”“喜好参与政事而屡次错失时机,可以叫作聪明吗?”孔子说:“不可以。”时光很快地流逝了,岁月是不等人的。孔子是虚心的,于是他说道:“好吧,我将去做官了。”论语“礼乐”篇即使是历来称颂的社稷之臣,倘若不守礼,孔子也会直接指出,毫不隐蔽。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认为管仲的器量狭小!有人就问:“是不是管仲太节俭了?”孔子说:“管仲建有三个公馆,他手下办事的官员从不兼职,怎么能说节俭呢?”有人问道:“那么管仲懂得礼的规则吗?”孔子说:“国君在门前立了塞门,管仲也立塞门。国君设宴招待邻国之君,修建坫台放置酒杯,管仲也修筑了坫台放置酒杯。如果说管仲懂得礼的规则,那么还有谁不懂得礼的规则呢?”论语“礼乐”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认为居上位者不宽宏大量,对礼不敬畏,参加丧礼不悲哀,是不能容忍的。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原壤叉开两条腿坐着等孔子。这是非常无礼的行为,孔子说:“你小时候不敬兄长,长大了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老了还不死掉,真是个害人的家伙。”说完,用手杖敲击他的小腿。论语“礼乐”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孔子说认为一味恭敬而不知礼,未免会劳倦疲乏;谨慎小心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勇猛却不知礼,就会莽撞作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便会尖利刻薄。论语“礼乐”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认为《韶》尽善尽美,而《武》尽美未尽善。——因为舜的天子之位是“禅让”而来,所以“尽善”,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伐纣得来的,所以“未尽善”。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反对战争的。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这是孔子的贡献。——孔子对乐的痴迷竟然达到这种程度,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礼乐”篇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孔子告诉鲁国的太师关于音乐演奏的问题。他说:“音乐是可以掌握的:开始演奏时,翕翕然和谐;继续演奏展开之时,音调纯正,节奏分明清晰,抑扬不断,这样,一部乐章就完成了。”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孔子说:“从太师挚开始演奏,到结尾演奏《关雎》乐曲的时间里,美妙动听的音乐都充盈在耳边。”——可见孔子对音乐是有非常高的鉴赏水平的。
只可惜孔子所推崇的礼乐制度最终还是泡汤了。所以孔子晚年才发出这样的哀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论语“礼乐”篇
关于君子,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之《先秦诸子》中说:君子,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君子自然成为国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为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论语》一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而且很多时候是和小人相比较的,那我们走进《论语》,看看《论语》里面的君子是怎样的人?他们身上具有怎样的道德修养。论语看“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而不怨恨,这样的人也是君子。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君子要庄重有威严,要坚守忠、信。和品行好的人交友,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和居住环境的舒适,而是处理事情勤劳,说话谨慎,向有道的人那里匡正自己。论语看“君子”论语看“君子”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认为君子不忧愁,不恐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内心反省而不内疚,就不会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事情。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认为君子言语谨慎迟钝,而工作却勤劳敏捷。子曰:“君子博学多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君子要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懂得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判道了。论语看“君子”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夏认为:君子对待工作认真严肃对待别人恭谨合乎礼节。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曾子认为君子要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和月蚀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论语看“君子”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说:“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说:“君子所遵循的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是老师对自己的描述。”子贡认为孔子就是君子。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误一定会想办法加以掩饰。”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达,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这样做才是君子啊!”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说:“君子担心死后自己的名字不被人称道,没流传下来。”论语看“君子”论语看“君子”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孔子说:“君子矜持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与人结成党派。”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子说:“君子不会因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野:粗野;史:浮夸。文采和朴实相适合才是君子论语看“君子”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说:“君子担忧是否能学到道,不担忧贫穷。”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孔子说:“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种过错:没轮到说话而说话,叫作急躁;轮到说话却不说话,叫作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叫作盲目。”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应该警惕戒备:年少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发展稳定,要警戒迷恋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正旺盛,要警戒争强好斗;到了老年的时候,血气已经衰弱,要警戒贪得无厌。”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夏说:“君子会使人感到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庄严可畏,接近时却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严厉不苟。”论语看“君子”论语看“君子”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明白了吗,听的时要思考听清楚了吗,待人接物要想想脸色是否温和,样貌是否恭敬,说话时要想想是否忠实,做事时要想想是否严肃认真,有疑难问题时要想着询问,气愤发怒时要想想可能产生的后果,看见可得的要想想是否符合义。”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定有可取之处,但执着钻研这些小技艺,恐怕会妨碍从事远大的事业,所以君子不做这些事。”论语看“君子”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棘子成说:“君子有好的本质就行了,要文采(指那些礼节、形式)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本质也如同文采一样重要,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君子要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并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论语看“君子”子曰:“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不能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而应该无所不通。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这就是一个君子了。”——孔子在这里强调行大于言。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孔子说:“君子讲大的信用信,而不拘泥于守小信。”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bì)而不周。”——周:是指以道义来团结人;比:以暂时共同利害相互勾结。论语看“君子”小人在古代有以下几层含义,我们看看《论语》中提到的小人大多指什么。平民百姓。《尚书·无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旧时男子对辈分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对官爵高于自己自称的谦词。学见浅狭的人。《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年龄小的人。旧指仆隶。《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朱熹集注:“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论语看“君子”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认为君子心系仁德,小人依恋故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通晓道义,小人懂得利益。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盲目附和,小人只求盲目附和,而不讲求协调。”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孔子说:“君子向上去通达仁义,小人向下去通达财利。”论语看“君子”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要求弟子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认为君子安详坦然而不骄纵凌人;小人骄纵凌人而不安详坦然。”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认为君子心地平坦宽广,而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认为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孔子说:“在君子手下做事情很容易,但要取得他的欢心很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的欢喜,他是不会喜欢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能按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但要想讨好他却很容易。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好他,他也会很高兴;但在用人的时候,却是要百般挑剔、求全责备的。”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知道天命不可违抗,所以不敬畏它,轻视王公大人,侮慢圣人的言论。”论语看“君子”论语看“君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从的人都饿病了,躺着不能起来。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没有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坚守正道,小人困窘了就会胡作非为。”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孔子说:“君子把义看作是最重要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去做盗賊。”论语谈“孝道”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敬亲。对父母要"尊敬"和"爱"。奉养。即赡养父母,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要求。侍疾。父母有病时要精心照顾。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自豪。这也是孝。谏诤。《孝经》∶"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即在父母有不义行为的时候,不但不能顺从,反而要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以防止父母陷于不义。孝不是愚孝。善终。父母去世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论语中是如何谈论孝的?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不违背父亲的意思就是尽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管是生还是死对父母都要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担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是孝。
论语谈“孝道”论语谈“孝道”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照顾父母的起居不让父母担心,对父母尽责。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做错事要委婉地和颜悦色地劝谏,即使父母不听,也要态度恭敬,而不违背道理,为他们操劳要任劳任怨。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对待父母绝不是供养这么简单,态度十分重要。论语谈“孝道”
总之,在孔子看来,孝顺父母绝不是供养父母日用起居这么简单,态度十分重要,即要“恭敬”要“有礼”要“任劳任怨”要“关心父母的身体”,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哪怕是父母做错了事情,也要和颜悦色地劝谏,论语里的孝道基本思想是正确的,只是不要走向极端——愚孝。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通“导”治理。乘(shèng):辆。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诸侯国。——孔子谈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事务,恪守信用;同时要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要注意不误农时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进步的合理的。论语谈“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反映了孔子的德政思想。——孔子认为:“用政法来诱导百姓,使用刑罚来惩治百姓,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这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其实从道理上来说是有道理的,但真正去实践是很难的,道德的约束作用更适用于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而不是人人都能达到这个高度,所以“政法”的作用尤为重要。论语谈“为政”论语谈“为政”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在孔子看来想让百姓服从,就要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让他们位居不正直的人上面,那么百姓就服从了;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正直的人上面,百姓就会不服。——孔子在这里强调执政之人的品行很重要。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怎样能做好官呢?这是孔子给出的答案:多听,把不明白的事放一边,谨慎地说出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少犯错;多观察,不明白的保留心中,谨慎地实行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减少事后懊悔。也就是——做官要言语少犯错,行动少后悔。论语谈“为政”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其实孔子并不是一个盲目愚忠的人,也不是一个自命清高视富贵于浮云的人。这才是真实的孔子,而不是那个被后人美化的失去了个性的孔子。——且看孔子对于从政的态度:“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并且努力地学习它,誓死守卫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不仕。国家有道,而自己贫穷鄙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有显贵,这也是耻辱。”论语谈“为政”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从政上,其实很多领域都适用。当然了这句话也有消极一面存在。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可以请同学们就这个观点展开讨论。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治理政事主要要做到三点: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而这三项又以民众的信任最重要。论语谈“为政”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韫椟:yùndú,收藏物件的柜子。沽:卖出去。——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这里引申出一个成语——待贾而沽。——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为己任;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得到重用,依靠权力去推行礼治。——本章反映了孔子想积极入仕的心理。论语谈“为政”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一样没有什么高明之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论语谈“为政”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政事,说:“假如杀掉坏人以此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么就想到用杀戮的方法呢?您要是好好治国,百姓也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品德如风,小人的品德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叶公孔子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让近处的人快乐满意,让远处的人闻风归附。”——这还是孔子的德政思想的体现。论语谈“为政”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谈“为政”子路说:“卫国国君要请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从哪些事情做起?”孔子说:“首先必须先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真是太迂腐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虎对待的。”——名正言顺论语谈“为政”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己言行,治理国家还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言行,又怎么能去端正别人?”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再一次强调了为政者首先要端正自己,自己做到端正了,谁还敢不端正?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端正态度是第一步,具体的做法:在官位上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论语谈“为政”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还认为治理政事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世间的事莫不如此。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孔子说:“郑国制订外交文件,由裨谌起草,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东里子产作加工润色。”孔子对此非常赞许。论语谈“为政”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孔子说:“那些鄙夫,可以和他们一起侍奉君主吗?他们在未得到职位时,总是害怕得不到;得到职位以后,又唯恐失去,如果老是担心失去职位,就会是没有什么事做不出来的。”论语谈“为政”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耦而耕:耦,音ǒu。两个人合力耕作。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夫:音fú。执舆:舆,音yú。执辔。之:与。辟:同“避”。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怃然:怃,音wǔ。怅然,失意。论语谈“为政”论语谈“为政”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坏事情像洪水一般的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罢仍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禽兽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打交道还能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论语谈“为政”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黍:音shǔ,黏小米。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子路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丈人,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您看到我老师了吗?”丈人说:“我不停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继续除草。丈人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丈人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论语谈“为政”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仁的根本。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孔子讲仁的反面,是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反对心口不一。论语谈“仁”论语谈“仁”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智)?”——孔子连选择住处都选择有仁德的地方,足见他对仁德的看重。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认为不仁义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可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中。仁德的人安于仁,而聪明的人利用仁。”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才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认为智慧的人喜爱流水,仁德的人喜爱大山。智慧的人与物推移(流水不腐),仁德的人安稳厚重(大山安稳)。智慧的人常保喜乐,仁德的人得享天年。”论语谈“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说:“富与贵,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君子不享受。贫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哪怕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和仁同在。”论语谈“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克己复礼——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谈“仁”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孔子认为仁德的人,平日生活起居要端庄恭敬,办事情严肃认真,对待他人忠诚。哪怕是去夷狄居住的地方,也不能废弃这些原则。”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认为刚强、坚毅、质朴、慎言,具备这四种品德的人就接近仁德了。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认为志士仁人,不会为求生而损害仁,却能为成就仁而牺牲生命。”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孔子认为民众对于仁的需要要超过对水火的需要。我们看见有人死在水和火里面,却没有见过有为实行“仁”而死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孔子认为遇到可以实践仁的机会,对老师也不必谦让。足见孔子对仁的重视。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认为广泛地学习并且笃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常常思考眼前的事,仁就在这中间。论语谈“仁”论语谈“仁”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能在天下实行五种美德,就是仁。他们分别是——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厚会得到众人拥护;——诚信会得到别人任用;——勤敏会取得功绩;——慈惠能够使唤人。论语谈“学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学习的基本态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证学和思的关系。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发人深思论语谈“学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学习的基本态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而知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学习要从《诗》开始,把礼作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夏说:“做官仍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如果仍有余力就去做官。”论语谈“学习”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认为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了。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认为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论语谈“学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上还是道德上,都要坚持不懈,成功与失败也完全取决于自己。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夏认为每天知道自己以前所不知的,每月不忘记以前所学会的,可以说是好学了。可见温习的重要。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谈“学习”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对子贡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并能牢记所学知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把它们贯穿起来。”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们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学习把人们之间的距离拉远了。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孔子认为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论语谈“学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圣人无常师,这是学习的态度。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子路的志向是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孔子的志向是使老者安详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自己。孔子育人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因材施教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整理古籍而不创作,相信先人并爱好古代文献。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诲人不倦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德育比学习更重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孔子育人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指导学生进修学业的先后顺序: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然后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谈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孔子育人篇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认为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不要盲目人云亦云。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学生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什么话了吗?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什么话了吗?”——这是孔子用无言来启发学生向更广阔更深层的领域去思考问题。孔子育人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认为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四方面:文献、品信、忠诚、诚信。孔子育人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的因材施教观念孔子育人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如何种菜,孔子说自己不如老农、菜农。”并且认为樊迟是个小人!居上位的人爱好礼仪,老百姓没有敢不恭敬的;居上位的人爱好道义,老百姓没有敢不服从的;居上位的人爱好诚信,老百姓没有敢不诚实的。能够做到这一点,四方的老百姓就会背负幼子前来归服,何必要自己来种庄稼呢?”——这是孔子的一种偏见,是士大夫的阶级出身限制了他的思想。孔子育人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美丽的笑脸、明媚的眼眸、洁白的底子画着花卉。《诗》中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一句话抓住问题的关键——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再画花。意蕴深厚,耐人寻味。——子夏触类旁通马上联想到“是不是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子夏的话启发了孔子,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孔子育人篇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也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案例。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脩是肉干,十条肉干为一束。这是最微薄的见面礼。古代用来作为初次拜见的礼物。——孔子说他自己只要是主动给我一点微薄的见面礼,我没有不教诲的。孔子育人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并不排斥富与贵,只是他觉得有比富、贵更重要的东西——道子曰:“有教无类。”——人不分贤愚贵贱都可以进行教育;也只教育可以消除智愚贤孝的差别。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孙同逊,恭顺;固,简陋。孔子尚简不尚奢。孔子眼中的贤人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是孔子对子产高度评价。待人处世谦恭,侍奉国君认真,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于情理。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是晏子的人格魅力。善与人交往,时间长了别人更尊敬他。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把左丘明看作是同道之人,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过分恭敬的人,以及把仇恨暗藏于心,表面上却同人要好的这种人,两人均认为是可耻的。孔子眼中的贤人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孔子高度评价舜和禹:“多么崇高啊!舜、禹拥有天下,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百姓。”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高度评价尧:“尧作为国家君主,真是伟大呀!崇高呀!唯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尧能效法于上天。他的恩惠真是广博呀!百姓简直不知道该怎样来称赞他。真是崇高啊,他创建的功绩,真是崇高呀!他制定的礼仪制度,真是灿烂美好呀!”——尧舜禹这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圣君形象。孔子眼中的贤人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孔子认为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比较之中见出差异。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主,管仲却没死。”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孔子眼中的贤人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孔子说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每个人面对生与死时的选择不同,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实现人生的意义。孔子眼中的贤人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说:“史鱼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是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把自己的才能收藏起来不做官。”——据史书记载:史鱼曾经以尸谏卫灵公,而见成效。他在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正直;蘧伯玉审时度势来处世,蕴含了道的变通的哲学思想。孔子对两人处世态度都赞赏,但更欣赏遽伯玉。孔子眼中的贤人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孔子高度赞赏了他们的仁德,面对商朝的覆亡,三人的选择虽不同,但是都值得称道,可见求仁没有固定的道路和模式。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是孔子最敬佩的古代圣人。孔子眼中的贤人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险了呀!”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孔子眼中的贤人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认为泰伯可以说是道德最崇高的人了。他多次把社稷辞让给季历,人民简直都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颂他。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十分中肯,也十分自信。弟子眼中的孔子子之所慎:齐,战,疾。——孔子小心谨慎对待的事主要有三件:斋戒,战争,疾病。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谈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大网来捕鱼;用带的箭射鸟,但不射归巢栖息的鸟。——这是孔子对时间万物仁德的表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谦恭而安详。弟子眼中的孔子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杜绝四种弊病:不主观猜疑,没有必要实现的期望,不固执己见,不自私。这是孔子对自身道德的完善。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子路问鬼神、生死之事,孔子则巧妙地将鬼神与生死等空而大,将这些难以言说的虚幻之事转移到了现实上。——这也是儒家学说注重实用的一大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弟子眼中的孔子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颜渊认为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签字本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玩具制造居间合同委托书
- 集体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范本
- 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合同范本
- 设备维护维修保密协议书范本
- 电动叉车短期租赁合同范本
- 会议委托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宝宝日托管与儿童游乐设施租赁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半导体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劳动合同样本
- 企业增信居间协议范例
- 2024年福建省莆田市数学三上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山东菏泽投资发展集团限公司招聘61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幕墙工程项目管理手册
- 地理中图版2025新版七年级下册 中图版七年级下地理教学计划
- 北京某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 2025-2025年七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计划
- 酒店客房管理手册
- 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 国家安全教育(临沂职业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公司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工作制度
- 《室内设计公共空间》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