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课件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课件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课件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课件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脉诊234降支升支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内容提要第一节脉诊概述第二节正常脉象第三节病理脉象第四节脉图的临床运用及意义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一、脉诊概念二、脉诊简史三、脉诊原理四、脉诊部位五、脉诊方法六、脉诊要素第一节脉诊概述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

脉——脉道脉搏——心脏跳动推动血气在脉道中流动时振动管壁所产生的搏动。可见脉搏是心脏功能的具体表现。血液汇聚之处气血运行的通道第一节脉诊概述一、脉诊概念4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脉象——医生指感下脉动应指的形象。是脉搏所显示的脉位(浅、深)、脉数(频率、节律)、脉形(长短、大小)和脉势(有力、无力)各方面的综合形象。脉诊——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第一节脉诊概述一、脉诊概念5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先秦医家扁鹊擅长候脉诊病。脉诊的具体记载始见于《内经》。《难经》提出“独取寸口”诊法。张仲景确立了“平(凭)脉辨证”。王叔和《脉经》是现存最早脉学专著。唐宋明清脉学发展迅速。应用现代科学,整理发展脉学。第一节脉诊概述二、脉诊简史6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第一节脉诊概述三、脉诊原理心脏气血脉管

脉搏

脉象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指感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心搏状态是影响脉象的动力。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心之阴阳调和脉象和缓有力;心气虚衰,心血不足,心之阴阳失调心象无序杂乱。第一节脉诊概述三、脉诊原理(一)心血脉是脉象形成的要素8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2.脉管的功能直接影响脉象。

第一节脉诊概述三、脉诊原理(一)心血脉是脉象形成的要素脉道顺畅,血行加速脉道紧束,血行迟缓脉道硬挺,血流艰涩影响脉象9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3.气血的质量可反映于脉象。气血不足,脉失充盈——脉象细弱;气滞血瘀,脉行艰涩——脉涩不利;气盛血涌,血流迫疾——脉洪滑数。第一节脉诊概述三、脉诊原理(一)心血脉是脉象形成的要素10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肺主宗气,贯通心脉;肺朝百脉,助心行血2.脾主运化,化生心血;脾主统血,影响血行3.肝主疏泄,调节心神;肝主藏血,调节血量4.肾精化髓,充养脑神;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第一节脉诊概述三、脉诊原理(二)其他脏腑组织对脉象的影响1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

1.含义——诊察人体上、中、下三部有关动脉的诊脉方法。头,手,足×天,地,人→三部九候诊法源流:(《素问·三部九候论》)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一)三部九候诊法1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2.诊脉部位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一)三部九候诊法1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三部九候诊脉的部位示意图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一)三部九候诊法头手足×天地人→三部九候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一)三部九候诊法(1)诊察每个局部的脉搏,了解各个局部的气血状况,提示相应脏腑、经络、部位的病变。(2)其不足在于:①各处血管粗细、厚薄、浅深不一,性状标准不一②某些部位的诊脉(五里穴)不便随意诊察。3.特点15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含义——对人迎和寸口脉象相互参照,进行分析的诊脉方法。2.部位人迎脉——喉结旁两侧颈总动脉搏动处寸口脉——两手挠骨头内侧桡动脉搏动处源流:《灵枢·终始》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二)人迎寸口诊法16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二)人迎寸口诊法2.部位人迎、寸口的诊脉部位寸口脉(桡动脉)人迎脉(颈动脉)1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二)人迎寸口诊法3.方法诊人迎脉诊寸口脉18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

4.运用寸口脉——反映内脏;人迎脉——反映体表(1)正常①人迎、寸口二处脉象相应,变化一致。②春季:人迎脉>寸口脉;秋季:寸口脉>人迎脉。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二)人迎寸口诊法19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4.运用(2)病理①寸口>人迎(1~3倍):寒邪入里/内脏阳虚寸口>人迎(4倍):内关(阴气盈溢于内不与阳气相交

)②人迎>寸口(1~3倍):病邪由表入里(表邪盛)人迎>寸口(4倍):外格(阳气盛极格拒阴气不得外出)5.特点:反映体内阴阳变化,较遍诊法简单。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二)人迎寸口诊法20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含义以寸口、趺阳、太溪三部相参诊脉方法。源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2.部位寸口脉——脏腑;趺阳脉——胃气;太溪脉——肾气。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三)仲景三部诊法太溪脉(胫后动脉)趺阳脉(足背动脉)2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三)仲景三部诊法3.方法诊趺阳脉诊太溪脉2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4.运用①寸口无脉或微弱,趺阳有力

——胃气尚存,可救;②寸口无脉或微弱,趺阳亦弱

——胃气已绝,难治。5.特点适用于寸口无脉或危重病人。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三)仲景三部诊法2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含义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之脉象,以诊察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诊察方法。

渊源:初见于《素问》;倡导于《难经》;推广于《脉经》。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四)寸口诊法24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2.机理(1)寸口是脉之大会(“百脉朝肺”)

(2)寸口部脉气明显(经穴,输穴;“脉会太渊”)(3)可反映宗气盛衰(起于中焦,与胃气相通)(4)脉位浅显易诊察(桡动脉寸口部行走表浅)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四)寸口诊法25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

部位确定寸,关,尺×浮,中,沉→三部九候

分候脏腑:

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

寸关尺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3.寸口脉三部九候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四)寸口诊法寸-关-尺寸口部寸关尺示意26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

3.寸口脉三部九候

分候理由

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四)寸口诊法气为阳,右手旺于气血为阴,左手旺于血心肺居上应于寸肝脾居中应于关肾命位下应两尺②脏腑所在部位①气血阴阳理论2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

3.寸口脉三部九候临床运用——“独异”主病比较六脉有否一部独特变化,以定病位。如:右关独异——脾病;左寸独异——心病;左关独异——肝病。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四)寸口诊法28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正坐平臂,与心齐平。第一节脉诊概述五、诊脉方法(一)时间(二)体位息匀宁静,脉络调匀。29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布指:医患侧坐,左右交诊;中指定关,随按尺寸2.调指:臂长宜疏,身矮要密;指目候脉,三指齐平3.运指:举轻按重,中取为寻;三指总按,一指单诊4.平息:医息调匀,平息计数;五十脉动,脉方清晰5.察脉:指息之后,位数形势;反复操练,细心体察

第一节脉诊概述五、诊脉方法(三)指法30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

指目候脉示意

浮中沉取脉示意第一节脉诊概述五、诊脉方法(三)指法3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脉位:脉动部位浅深(浮,沉)脉数:脉动频率(迟,数)和节律(促,结,代)脉形:脉搏的宽窄(洪,细)、紧缓(紧,缓)

脉搏的大小(大,小)、长短(长,短)脉势:脉动力量大小(实,虚)和畅涩(滑,涩)第一节脉诊概述六、脉象要素3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一、平脉的概念二、平脉的特点三、平脉的胃神根四、平脉的生理变异第二节正常脉象3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含义:人在生理相对稳定条件下所出现的脉象是正常脉象。又称为“平脉”、“常脉”。2.意义:脏腑健运,气血充盈,阴阳平衡,气机调畅

第二节正常脉象一、平脉的概念34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脉位:不浮不沉沉取不绝脉数:息四五至节律一致脉形:三部有脉不大不小脉势:从容和缓流畅有力“三部有脉,和缓有力”第二节正常脉象二、平脉的特点35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含义:脉有胃气,是脉搏反映了脾胃运化正常,营养良好的形象。

2.特点:脉势不疾不徐,从容和缓。其中关键是脉来“和缓”

第二节正常脉象三、平脉的胃神根(一)有胃36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3.意义:判断胃气盛衰和疾病预后。胃气充足之脉(平脉)——“有胃则平”缺少胃气之脉(病脉)——“胃少为病”失去胃气之脉(死脉)——“无胃为死”第二节正常脉象三、平脉的胃神根(一)有胃3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含义:脉有神气,是脉象中显示出精气充

沛,脏腑健运之象。

2.特点:应指有力,节律整齐。其中关键是脉象应指“有力”。

第二节正常脉象三、平脉的胃神根(二)有神38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3.意义:辨别心气的强弱和疾病的进退。有神之脉——心气充盛,气血充盈,病情好转无神之脉——心气衰败,气血亏虚,病情恶化

第二节正常脉象三、平脉的胃神根(二)有神39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含义:有根之脉,是指脉中显示出有根基

(肾间动气)之象。

2.特点:尺脉有脉;沉取不绝。关键是“尺部有脉”而呈“三部有脉”

第二节正常脉象三、平脉的胃神根(三)有根40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3.意义:辨别肾气的有无和病情的轻重。有根之脉——肾气未绝,尚有生机无神之脉——肾气已绝,病情重笃

第二节正常脉象三、平脉的胃神根(三)有根4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胃、神、根的基本含义与正常脉象的特点相符:

正常脉象的特点——和缓有力,三部有脉胃、神、根的基本含义是:

有胃——和缓有神——有力有根——三部有脉第二节正常脉象三、平脉的胃神根4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

1.性别:男女的脉象差异

2.年龄:老年人,青壮年,婴幼儿脉象差异

3.体质:高矮胖瘦脉象,六阴脉和六阳脉

4.解剖:斜飞脉和反关脉脉象特点第二节正常脉象四、平脉的生理变异(一)内在因素4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情志:喜、怒、惊、悲、恐脉象差异2.劳逸:过劳、过逸脉象差异3.饮食:饱食、饥饿的脉象差异4.季节:四季平脉的脉象特点5.时间:白日、夜间脉象区别6.环境:北方、南方脉象区别第二节正常脉象四、平脉的生理变异(二)外在因素44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第二节正常脉象四、平脉的生理变异总之,结合上述生理变异,判断平脉应注意:①有变异因素,而无病证;②变异是暂时,微而不显;③脉象仍具有胃、神、根特点。45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病理脉象——由于机体病理变化而产生的脉象。病脉是相对正常脉象而言的,故凡有异于正常象者均应属病理脉象。本教材28脉是依据位数形势的变化分类。第三节病理脉象46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一、常见病脉二、脉象鉴别三、相兼脉四、真脏脉五、妇人脉与小儿脉第三节病理脉象4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浅)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一)脉位分类1.浮脉48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浮脉脉理:外邪袭表,正气抗邪,鼓动于外脉道充斥久病阳衰,虚阳外越,脉气浮散脉位表浅主病:表证,虚阳外越证脉浮有力——表实证;脉浮无力——表虚证脉浮而紧——表寒证;脉浮而数——表热证脉浮无根——虚阳外越→浮脉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一)脉位分类49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浮脉散脉:浮大无根,散漫不齐,按之消失

——元气耗散,精气欲绝(病危)芤脉:浮大而软,边实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阳气浮散革脉:中空外坚,如按鼓皮(边硬中空)

——亡血,失精,小产,崩漏

相类脉: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一)脉位分类50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浮脉

秋令脉象微浮,不属病脉;瘦人脉偏浮;体肥、素弱、水肿严重者,虽感表证,脉可不浮。

说明: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一)脉位分类5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深)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一)脉位分类2.沉脉5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脉理:

邪郁于里,气血内困阳气内虚,气血失运主病:里证

脉沉有力——里实证;脉沉无力——里虚证。

→沉脉体表脉道失充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一)脉位分类2.沉脉5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2.沉脉伏脉:按之似无,着骨乃得

——邪气内伏,脉气不宣(邪闭、厥病、痛极)牢脉:实大弦长,沉居不移

——阴寒内积,阳气沉潜(疝气、癥积)相类脉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一)脉位分类54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2.沉脉

沉脉而无病象者,并非病人。如:肥胖人、冬季之脉、六阴脉者。沉脉不可概言为里证。如:感寒过重,寒束皮毛,致脉气不达于表。说明: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一)脉位分类55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特征:脉来缓缦,息不足四(慢)脉搏频率<60次/分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二)脉数分类1.迟脉56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脉理:阴寒内积,气血凝泣阳虚内寒,气血失运邪热结聚,脉道阻滞

主病:寒证/里实热证

脉迟有力——实寒证;脉迟无力——虚寒证;脉迟有力,发热便秘——胃肠实热证

心搏减慢→迟脉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二)脉数分类1.迟脉5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迟脉

平缓脉:脉来和缓,一息四至(60-70次/分)

——脉有胃气(健康人)势缓脉:脉势纵缓,缓怠无力

——脾胃虚弱/湿困阳遏相类脉——缓脉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二)脉数分类58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迟脉

迟脉与缓脉区别迟脉——息不足四;缓脉——一息四至。健康人可见迟脉如运动员,体力劳动者;健康人入睡之后。说明: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二)脉数分类59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特征:脉来急促,息五六至(快)脉搏频率>90次/分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二)脉数分类2.数脉60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脉理:

邪热亢盛,阳气亢旺阴虚内热,热斥心脉虚阳外越,鼓动脉气主病:热证(实热、虚热、假热)

脉数有力——实热证;脉数无力——虚热证;浮大虚数——假热证(虚阳外越)心搏加快→数脉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二)脉数分类2.数脉6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2.数脉脉来急疾,息七八至(特快)——阴阳脱竭脉疾有力——真阴垂绝(阳亢无制)脉疾无力——阳气将绝(残阳外越)相类脉——疾脉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二)脉数分类6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2.数脉

疾脉与数脉的区别疾数均块,但疾脉更快;疾脉多为数脉的发展。疾脉多无“和缓”胃气,病情危重。

小儿脉搏偏快

5-6岁:一息六至左右(100次左右/分)。婴儿更快,不属数脉,是生理之征。说明: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二)脉数分类6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特征:脉慢有歇止,止无规律(迟止无定数)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二)脉数分类3.结脉64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脉理:痰瘀气食,阴盛气结,脉气阻滞——脉迟阴阳不和,心阳不顺,脉失接顺——间歇主病:阴盛气结(血瘀、痰闭、食阻、寒凝)

结脉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二)脉数分类3.结脉65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特征:脉数有歇止,止无规律(数止无定数)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二)脉数分类4.促脉66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脉理:阳热亢盛,热迫血行——脉数实邪阻滞,脉气不续——间歇主病:阳盛实热/实邪阻滞促脉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二)脉数分类4.促脉6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特征:脉缓有歇止,止有规律(缓止有定数)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二)脉数分类5.代脉68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脉理:脏气衰微,气血虚衰,脉气不续——脉迟痹伤七情,阻抑脉道,血行涩带——间歇主病:脉代无力——脏气衰微(时间较长)脉代有力——痹伤七情(时间较短)

代脉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二)脉数分类5.代脉69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促脉数止无定数——阳盛实热/实邪阻滞结脉动有歇止迟止无定数——阴盛气结/气结痰凝代脉缓止有定数——脏气衰微/痹伤七情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二)脉数分类结脉、促脉、代脉比较70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特征:脉形宽大,来盛去衰(大盛大落)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三)脉形分类1.洪脉7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脉理:邪热亢盛,内热充斥正气不衰,邪正剧争主病:阳、实、热证说明:夏令微洪,并无兼症——夏令平脉

气盛血涌→脉体扩大→洪脉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三)脉形分类1.洪脉7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洪脉大脉——脉体宽大,并无涌势(大)脉大和缓——体魄健壮;病中脉大——病情加重相类脉: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三)脉形分类7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特征:细小如线,应指明显(小)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三)脉形分类2.细脉74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脉理:气血亏虚,不盈脉道脾虚生湿,湿遏脉道主病:脉细无力——气血两虚脉细而缓——脾虚湿阻脉体细小→细脉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三)脉形分类2.细脉75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2.细脉①濡脉:浮而细软,应指少力脉濡体虚——诸虚证;脉濡而缓——湿困脾胃②弱脉:沉细而软

——久病虚弱(阳气虚衰/气血俱衰)③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

——正气将绝(久病)/阳气暴脱(新病)相类脉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三)脉形分类76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流利)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三)脉形分类3.滑脉7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脉理:痰饮/食积,阴邪内盛——气实血涌热迫血涌,血行加速——往来流利体健/妊娠,气血充实——充斥脉道主病:脉滑而沉实——痰饮、食积脉滑而数——实热诸证青壮之年,脉滑和缓——常脉(气血充实)妇人停经,脉滑冲和——妊娠(聚血养胎)

脉道流畅→滑脉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三)脉形分类3.滑脉78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3.滑脉相类脉动脉——滑数且短,仅见关脉(豆跳)。惊恐、疼痛(阴阳不和,脉行躁动)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三)脉形分类79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特征:脉细迟不畅,律力不匀(不畅不匀)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三)脉形分类3.涩脉80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脉理:气滞血瘀,血脉痹阻精亏血少,不充脉道主病:脉涩有力——气滞血瘀;脉涩无力——精亏血少。脉细迟不畅→涩脉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三)脉形分类4.涩脉8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硬)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三)脉形分类5.弦脉8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脉理:寒热诸邪,痰饮内停七情不遂,虚实疼痛主病:肝胆病/诸痛证/痰饮病/老年健康人①寒郁肝脉——脉弦紧;②肝火上炎——脉弦数③痰饮内积——脉弦滑;④肝气犯脾——脉弦缓⑤肝肾阴虚——脉弦细;⑥胃气衰败——脉弦刃肝气失疏经脉拘急气血敛束脉道劲急

→弦脉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三)脉形分类5.弦脉8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5.弦脉相类脉紧脉——脉形紧急,如按转索(弹指)。实寒、痛症、宿食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三)脉形分类84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特征:举之无力,按之虚软(无力)宽大无力——

芤脉、散脉细小无力——

弱脉、微脉濡脉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四)脉势分类1.虚脉85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脉理:阳气虚:不运血行,不敛脉道阴血虚:不充脉道,血行无力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①脉软无力——气虚;②脉细无力——血虚③脉迟无力——阳虚;④脉数无力——阴虚脉软空虚→虚脉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四)脉势分类1.虚脉86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四)脉势分类1.虚脉短脉——脉部较短,不足本位(短)

脉短有力——气郁血瘀;脉短无力——气虚不足

相类脉:8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特征:举按有力,应指充盛(有力)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四)脉势分类2.实脉88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脉理: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主病:实证脉实浮数——实热证,表实证;脉实沉迟——实寒证,里实证久病体虚,反见实脉——孤阳外脱(预后不良)

平人脉实,且兼和缓——气血旺盛(体质偏强)

平人两手六脉洪大偏实——六阳脉(平脉)邪正剧争气血壅盛→脉道坚满→实脉

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四)脉势分类2.实脉89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四)脉势分类2.实脉长脉——脉体较长,超过三部(长)。超逾寸部——溢脉;下逾尺部——履脉。阳、实、热证;健康人。相类脉:90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

一般认为,上述28脉中,浮、沉、迟、数、虚、实六种脉象称六纲脉,分别在脉位、脉数、脉势诸方面统领诸脉,而其他各脉亦是分属于各纲之下发生变化(见教材“常见病脉归类简表”)第三节病理脉象一、常见病脉9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脉象比类——即相类脉比较,或称相似脉比较。相似脉——在脉象的位、数、形、势某一方面相似,临证易于混淆的脉象。第三节病理脉象二、脉象鉴别(一)脉象比类9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浮脉重按稍减芤脉浮大中空濡脉浮而细软革脉浮弦中空散脉浮散无力脉位浅显轻取即得1.浮脉类第三节病理脉象二、脉象鉴别(一)脉象比类9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沉脉轻取不应伏脉着骨乃得牢脉实大弦长弱脉沉而细软脉位较深重按始得2.沉脉类第三节病理脉象二、脉象鉴别(一)脉象比类94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迟脉息不足四至缓脉一息四至脉涩脉细迟而不畅结脉迟止无定数代脉缓止有定数脉率较慢3.迟脉类

第三节病理脉象二、脉象鉴别(一)脉象比类95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数脉一息五六至疾脉一息七至上促脉数止无定数动脉滑数而短脉脉率较快4.数脉类

第三节病理脉象二、脉象鉴别(一)脉象比类96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洪脉来盛去衰大脉大而不涌芤脉浮大中空脉体较宽5.洪脉类

第三节病理脉象二、脉象鉴别(一)脉象比类9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细脉应指明显微脉极细而软濡脉浮而细软弱脉沉而细软脉体窄细6.细脉类第三节病理脉象二、脉象鉴别(一)脉象比类98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长脉超过三部弦脉端直以长牢脉实大弦长脉体偏长7.长脉类第三节病理脉象二、脉象鉴别(一)脉象比类99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短脉不足本位(无尺部)动脉滑数而短(仅关部)脉部偏短8.短脉类第三节病理脉象二、脉象鉴别(一)脉象比类100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滑脉往来流利数脉息五六至动脉滑数而短流利带数9.滑脉类第三节病理脉象二、脉象鉴别(一)脉象比类10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涩脉往来艰涩结脉止无定数代脉止有定数脉缓不齐10.涩脉类第三节病理脉象二、脉象鉴别(一)脉象比类10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弦脉端直以长(琴弦)紧脉紧束绷急(转索)革脉浮弦中空(鼓皮)牢脉实大弦长(沉弦)

端直绷紧11.弦脉类第三节病理脉象二、脉象鉴别(一)脉象比类10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濡脉浮而细软缓脉缓怠无力弱脉沉而细软微脉极细而软散脉浮散无力脉道弛缓12.濡脉类第三节病理脉象二、脉象鉴别(一)脉象比类104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实脉来去俱盛洪脉来盛去衰长脉脉逾三部弦脉弛张力大脉搏有力13.实脉类第三节病理脉象二、脉象鉴别(一)脉象比类105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虚脉按之虚软濡脉浮而细软弱脉沉而细软微脉极细而软脉搏无力14.虚脉类无力型散脉浮散无力(扬花)芤脉浮大中空(葱管)革脉浮弦中空(鼓皮)无根型按之无根第三节病理脉象二、脉象鉴别(一)脉象比类106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结脉迟止无定数促脉数止无定数代脉缓止有定数动有歇止15.结代类节律不齐

涩脉往来艰涩散脉浮散无力律力形均不齐

脉律力形均不一致第三节病理脉象二、脉象鉴别(一)脉象比类10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脉象对举——即对举脉象的比较。对举脉——在脉象的位、数、形、势的某一方面完全相反的两种脉象。第三节病理脉象二、脉象鉴别(二)脉象对举108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浮脉→沉脉(脉位对举)

数脉→迟脉(脉率对举)洪脉→细脉(脉宽对举)

长脉→短脉(脉长对举)实脉→虚脉(脉力对举)

滑脉→涩脉(流利对举)紧脉→缓脉(紧张对举)

缓脉→代脉(均匀对举)第三节病理脉象二、脉象鉴别(二)脉象对举109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

凡由二种或以上的单因素脉同时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称为相兼脉,又称复合脉。

根据组成复合脉单因素脉的数目,又可分为:二合脉——如,浮数脉三合脉——如,浮滑数脉四合脉——如,浮数滑实脉第三节病理脉象三、相兼脉(一)相兼概念110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多种致病因素相兼为患

如:风热、风湿、痰热,……2.病邪侵犯的部位可以是两处或以上

如:表里同病、上下同病,脏腑兼证,……3.疾病邪正斗争的性质亦随时变化

如:虚实夹杂,寒热错杂,阴阳转化,……第三节病理脉象三、相兼脉(二)相兼理由11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

除对举脉(即脉象位、数、形、势的性质上完全相反的脉)之外,其他单因素脉均可随病情变化相兼组合而成相兼脉。

如下列脉象不能相兼:浮——沉、伏、牢、弱沉——浮、芤、濡、洪、革、散数——迟、缓、结、代、涩迟——数、疾、促、动、滑第三节病理脉象三、相兼脉(三)相兼原则11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

相兼脉主病,是组成该相兼脉的各单因素脉主病的综合。

例如:

浮紧——表寒;浮数——表热

沉迟——里寒;沉数——里热

沉细数——里虚热;弦滑数——肝火夹痰

第三节病理脉象三、相兼脉(四)相兼主病11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各种脉象均为复合脉象。浮脉——脉位偏浅,而数、形、势均属正常浮数脉——脉位偏浅,脉率偏快,而形、势正常2.某些脉象常以固定结构出现。

28脉之中,如弱、濡、牢、涩等脉均是以固定结构出现,而习惯以单因素脉命名。第三节病理脉象三、相兼脉(五)说明114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1.无胃之脉特征——应指坚搏,毫无和缓之意。分类——偃刀脉、转豆脉、弹石脉病机——邪盛正衰,胃气不足,脏气独见。第三节病理脉象四、真脏脉(一)含义(二)分类115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2.无神之脉特征——脉率无序,脉形散乱之征。分类——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麻促脉病机——神气涣散,生命濒危3.无根之脉特征——虚大无根,弱不应指之象。分类——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病机——亡阳于外,虚阳浮越第三节病理脉象四、真脏脉(二)分类116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多见于各种严重的器质性病变。为各种心脏病、心力衰竭、心率失常,严重的肝肾功能紊乱,失血脱水,电解质紊乱,中毒或感染等。

2.由于病情严重,死亡率高。随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对真脏脉亦有新的认识,其中部分病证并非无药可救之死证,应仔细观察,尽力救治。第三节病理脉象四、真脏脉(三)意义11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诊月经脉(1)月经将至:①左关尺脉>右关尺脉;②无病象(无腹胀、口苦和发热)。(2)月经不调:寸关脉调和;尺脉弱或细涩。(3)闭经:①尺脉虚细涩——精亏血少(虚闭);②尺脉弦涩者——气滞血瘀(实闭);③脉象弦滑者——痰阻胞宫。第三节病理脉象五、妇人脉与小儿脉(一)妇人脉118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2.诊妊娠脉(1)怀孕:①已婚妇女,突然停经——聚血养胎②脉象滑数冲和——气血充盛③饮食偏嗜——嗜酸以滋肝(2)胎况:①孕妇脉沉而涩——精血不足,胎元不良②孕妇脉涩无力——阳气虚衰,胎死胞中第三节病理脉象五、妇人脉与小儿脉(一)妇人脉119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3.诊临产脉(1)寸口脉:①尺脉搏动强烈

(浮滑,滑数)②宫缩阵紧。(2)离经脉:①中指顶节两旁脉跳剧烈②宫缩阵紧。第三节病理脉象五、妇人脉与小儿脉(一)妇人脉诊中指离经脉中指离经脉120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方法:一指定三关法第三节病理脉象五、妇人脉与小儿脉(二)小儿脉一指定三关法诊脉示意(1)(三岁以内)一指定三关法诊脉示意(2)(三岁以上)12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方法:一指定三关法<3岁:拇指按高骨,定数不分部;

3-5岁:高骨中为关,滚转寻三部;

6-8岁:移动大拇指,分别诊三部;

9-10岁:依次下指诊,寸关尺三部;>10岁:诊法如成人,寸口部诊脉。第三节病理脉象五、妇人脉与小儿脉(二)小儿脉12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2.特点——脉软而速3.主病——八脉诊法浮沉(表里),迟数(寒热),强弱(虚实),缓紧(伤食、外感)①数脉——热证;迟脉——寒证②浮数——阳证;沉迟——阴证③脉强(有力)——实证;脉弱(无力)——虚证④脉缓——正气虚,脾虚生湿;脉紧——邪气实,外感风寒第三节病理脉象五、妇人脉与小儿脉(二)小儿脉12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一、脉诊的临床运用二、脉诊的意义第四节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124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概念:独异脉象是指病人独见于某一种异常脉象。2.分类:(1)部位之独——某一种异常脉象仅见于寸关尺的某一部主病多与该部所属脏腑有关。如:

左关脉独弦——肝郁

右寸脉独弱——肺虚

左尺脉独沉——肾病第四节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一、脉诊的临床应用(一)独异脉象主病125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2)脏气之独——两手六脉俱见反映某一脏腑病变之脉象。五脏之中,各有本脉,若独见该脉者多为该脏之病。如,六脉俱见:

洪脉——心之病脉弦脉——肝之病脉

浮脉——肺之病脉沉脉——肾之病脉缓脉——脾之病脉第四节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一、脉诊的临床应用(一)独异脉象主病126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3)脉体之独——疾病中突出表现某种脉象,所主病证明确。其意义与该种脉象主病相关,如:

芤脉——失血,伤阴伏脉——厥病,痛极

洪脉——阳热亢盛细脉——气血两虚,湿证

滑脉——痰湿,食积第四节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一、脉诊的临床应用(一)独异脉象主病12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3.运用第一步:综观三部脉的共同特征,了解病性、病位的变化。如洪数多主热证,沉紧多主寒证弦脉多主肝病,缓脉多主脾病第二步:比较六部脉象是否存在独异变化,根据独异分类,推测发病部位及意义。第四节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一、脉诊的临床应用(一)独异脉象主病128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1.概念:临证须注意辨析脉象的反向意义或其他意义。2.方法(1)熟悉每一种脉象的基本意义和特殊意义。

浮脉主表——虚阳外越,亦可脉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