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与检验课件_第1页
临床输血与检验课件_第2页
临床输血与检验课件_第3页
临床输血与检验课件_第4页
临床输血与检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输血与检验第一章绪论一、输血学定义二、输血发展史三、现代输血的主要领域四、输血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目标

要点熟悉现代输血涉及的主要领域掌握输血的概念了解输血发展史、发展趋势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临床治疗手段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病毒学、免疫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与交叉,输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临床治疗的辅助手段,而是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输血学。

一、输血学定义输血:将全血或血液制品进行临床输注的过程。*1492年人血--口服罗马教皇血液治疗*1900年,ABO血型的发现--临床输血开始。奥地利维也纳病理研究所病理学家Landsteiner首先发现ABO血型,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奖。

二、输血发展史*1914年,枸橼酸钠发现--解决血液凝固问题。*1937年,世界第一个血库成立--美国芝加哥。*1943年,ACD的发现--血液的体外保存开始。*1960年代,塑料采血袋的应用--成分血的分离开始

中国输血发展史*1925年,开始临床输血。*1944年在昆明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血库。*1948年华东地区医院血库的建立标志者新中国输血事业的启动。*1998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无偿献血开始,10月《血站管理办法》1999年《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办法》2000年《临床技术输血技术规范》(一)免疫血液学*ABO红细胞血型系统的发现启动现代输血发展;*白细胞的HLA(humanleukoeyfeanttgerls)系统、血小板抗原系统、血清蛋白型、红细胞酶型的研究和理解也越来越全面。三、现代输血的主要领域1.输血相关传染病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HⅣ、梅毒、疟疾等可经血传播的传染病。(二)输血安全2.免疫性输血反应

血型配合性输血是输血安全的重要课题。白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相关输血反应包括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血小板输血无效等。3.其他输血反应包括因血浆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大剂量输血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循环过载等。1.血液成分的分离和输注;2.血浆蛋白制品的制备和应用;3.新一代血液成分制品。

(三)血液成分输血*强化输血的质量管理:包括GMP,IS0-9000,全面质量管理等,这成为输血学的显著特点之一。*输血质量管理形式不同,目标是一致:即保证每单位输给病人的血液制品都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从而保证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性。(四)输血的质量管理第五节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标本主要内容●标本的分类●标本的采集●标本的运送与保存●影响标本检测结果的因素15●标本的分类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腹腔积液16

(一)血标本的类型和选择●血液标本的采集血浆血清全血纤维蛋白原含水量葡萄糖尿素17

(二)血标本的采集动脉采血毛细血管静脉采血血气分析最常用18

(三)血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密闭,及时送检静脉采血血气分析器皿干燥、清洁正确操作及时处理?19(四)血标本的处理抗凝抗凝剂分离血清正确保存及时检验20二、影响血标本成分变化的因素生理因素饮食因素运动因素情绪因素药物因素21标本(sample)血红蛋白可干扰胆固醇的酶法测定,抑制胆红素的重氮反应等;溶血也干扰某些光谱分析。溶血和储存的影响22红细胞内外液中某些物质的浓度(单位:酶用U/L,其他为mmol/L)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外比值物质Ca2+Na+Cl-UAUreaCrTCGluP3

+Mg2

+HCO3

-K+ALTASTACPLDH0.516.052.00.192.30.163.594.10.815.519.0100.0160.0988.020058000.05.0140.0104.00.352.80.105.025.01.032.226.04.424.025.03.0360.00.100.110.500.540.821.60.720.820.792.40.7322.76.740.067.0160.023三、其他标本的采集与管理脑脊液羊水24第六节实验方法的选择与评价一、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标本方法选择常规分析室内质控结果报告室间质控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发展目的和意义25决定性方法参考方法常规方法实验方法实验方法分级26概念:是指准确度最高,系统误差最小。其结果为“确定值”,与“真值”最接近用途:评价参考方法和一级标准品决定性方法(definitivemethod)27概念:是指准确度和精密度已经充分证实的分析方法,干扰因素少,系统误差小,有适当的灵敏度、特异性、直线性及较宽的分析范围。用途:用于鉴定常规方法和二级标准品。参考方法(referencemethod)28概念:指性能指标符合临床或其他目的的需要,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有适当的分析范围,而且经济实用用途:常规检测。常规方法(routinemethod)29应用范围增加准确度增加实验方法之间的关系常规方法参考方法决定性方法30一级(原级参考物)二级(次级参考物)三级(控制物)标准品(参考物)标准品的分级31

特性:是已经确立为稳定而均一的物质,它的数值已由决定性方法确定,或由高度准确的若干方法确定,所含杂质也已经定量,且有证书

用途:用于校正决定性方法,评价及校正参考方法及为“二级标准品”一级(原级参考物)32特性:也叫次级参考物,是已经确立为稳定而均一的物质,它的数值已由参考方法确定,或由一级标准品确定

用途:用于常规方法的标化和质控物定值。

二级(次级参考物)33特性:控制物有冻干的或溶液,以参考方法用一级或二级标准品定值

用途:用于质量控制,一般不用于标化。三级(控制物)34实用性(微量快速)可行性(条件和费用)可靠性(准确特异安全)基本要求方法选择要求和步骤35广泛查阅文献选定候选方法进行初步实验基本步骤36方法学评价是通过实验途径,测定并评价方法的精密度与准确度,强调的都是误差,评价实验的过程就是对误差的测定。二、实验方法评价目的和意义37准确度与偏差系数精密度与变异系数灵敏度与特异性评价指标方法评价指标干扰值与干扰率线性范围实验误差381.准确度与偏差系数(CB)

测定值与真值的符合程度,常用不准确度表示。

偏差系数(CB)=(真值-x/真值)×100%血糖(5.5mmol/L)5.4mmol/L5.0mmol/L例:392.精密度与变异系数(CV)

同一标本多次测定值的差异,常用标准差(S)或变异系数表示。N1=5.4mmol/LN2=5.6mmol/LN3=5.2mmol/LN4=5.3mmol/LN5=5.5mmol/LN6=5.1mmol/LN7=5.4mmol/L血糖(5.5mmol/L)403.灵敏度:指化学反应中能检出的最小值。常用最小检出量或摩尔消光系数来表示。血清总蛋白(75g/L)双缩脲法(0.2-1.7g/L)溴甲酚绿(0.01g/L)紫外法(0.001g/L)免疫荧光法(0.01mg/L)摩尔消光系数越大,灵敏度越高41

4.特异性:指分析测定中只与某一成分发生反应的特性强弱。

血清蛋白(75g/L)特异性与非特异干扰的区别酶联免疫法(酶与底物,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双缩脲法(肽键)42

5.线性范围:指实验方法所能检测标本中某物质的浓度范围。A=k·C·L双缩脲法(0-140g/L

)溴甲酚绿(10-60g/L)血清蛋白(75g/L)436.实验误差(error):测定值与真值的差异。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恒定系统误差比例系统误差偶然误差过失误差44重复性试验回收试验干扰试验评价实验方法评价实验方法比较试验45评价试验与分析误差类型的关系分析误差类型评价试验初步试验最后试验偶然误差恒定误差比例误差批内重复试验干扰试验回收试验天间重复试验方法比较试验方法比较试验46目的:考察随机误差,评价精密度形式与方法:批内重复实验;天内重复试验;天间重复试验分析样品:采用标准液、控制物溶液、病人标本或混合血清均可分析物浓度: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浓度重复次数:20次以上重复性试验47目的:分析比例系统误差方法:基础管回收管XX+b结果:回收量=回收管量-基础管量回收率=(回收浓度/加入浓度)

100%回收试验48回收试验举例:偶氮法测定血清钙的回收试验样品制备:1号:基础样品血清2.0ml+蒸馏水0.1ml2号:低浓度回收管血清2.0ml+4mmol/L钙标准液0.1ml3号:高浓度回收管血清2.0ml+25mmol/L钙标准液0.1ml结果与计算:

2号管加入浓度:40.1/(2.0+0.1)=0.19mmol/L3号管加入浓度:250.1/(2.0+0.1)=1.19mmol/L基础样品低浓度高浓度49钙回收试验结果(单位mmol/L)样品管测定浓度加入浓度回收浓度回收率1号管2号管3号管平均1.701.882.850.191.190.181.1594.75%96.6%95.7%理想回收率为100%。该试验比例误差为4.3%。50注意事项:①操作要规范,准确吸量,仪器性能和试剂要好;②加入标准液后最好使试验样品的被测浓度达到医学决定水平浓度;③加入标准液体积要小,一般在10%以内,浓度要高;④重复次数要适当,样品中加入标准液后计算平均回收率。51目的:也是衡量候选方法的准确度,在加入一定浓度的干扰物的条件下,形成的是恒定系统误差干扰物:被试验的物质具有临床意义,常分析胆红素、血脂、蛋白、防腐剂、抗凝剂等干扰物浓度:接近正常水平,具有临床意义干扰试验52方法:似回收试验基础管干扰管XX+b结果:计算干扰值和干扰率:干扰值=干扰管浓度-基础管浓度干扰率=干扰值/基础管浓度

100%53注意事项:①准确吸量;②加入干扰物的浓度应达到病理标本最高浓度;③加入干扰物的体积要小,一般在10%以内;④医学决定水平浓度。54目的:检测系统分析误差,包括比例系统误差和恒定系统误差方法:侯选和比较法同时进行,比较方法的选择要科学注意事项:试验样品数;重复分析;有时间间隔,每次测定2-5个样品,约测定20天;统计处理:方法比较试验551、方法学性能标准及其制定(1)性能指标:应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筛选、诊断、预后、监测)而异。由允许分析误差EA和医学决定水平Xc这两项内容决定。方法性能判断56允许分析误差(allowableanalyticalerrorEA

):指95%样品的允许误差限度;医学决定水平(medicaldecisionlevel):用Xc表示,是临床判断结果具有意义的被分析物浓度。57(2)性能标准:制定的性能标准,既应反映临床应用与解释结果的要求[称为医学效用限度(medicalusefulnesslimits)],又应基本符合实验室所能达到的技能状态(stateofart)。582、性能判定方法:(1)使用单值判断指标判断单值判断指标较简单,在评价过程中用于初步估量。(2)使用可信区间判断指标判断:按照卫生统计学方法进行。59诊断试验是评价某种疾病诊断方法的临床试验诊断试验评价的基本方法:

用待评价的诊断试验和金标准(goldstandard)检测相同的受试对象,然后进行对比.临床常用的金标准包括病理学检查(组织活检和尸体解剖)、外科手术探查以及长期随访临床观察所获得的结论等。通过金标准的诊断结果将被检验对象分为实际患某病与未患某病两组。三、诊断实验的性能评价60诊断试验评价的可能结果三、诊断实验的性能评价61(一)诊断试验的选择原则

用于诊断的任何试验必须具备灵敏度与特异度二个基本特性,两者缺一不可。理想的诊断试验是具有绝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62631、临床灵敏度(sensitivitySe):指诊断试验检出阳性病人的百分率,即真阳性率(truepositiveTP率),计算公式为:临床灵敏度(%)=(检测为阳性得病人数/实际阳性的病人数)

100%

患病人数正确诊断人数642、临床特异度(specificitySp):指诊断实验检查确定未患病者的阴性百分率,即真阴性率(truenegativeTN率),计算公式为:临床特异度(%)=(结果为阴性的人数/全部受检的未患本病的人数)

100%未患病人数正确诊断人数65(二)参考值与医学决定水平的确定“参考值”与“参考范围”的概念:在规定人群中抽样进行测定,由此得到的均数及分布范围,只能作为它所代表人群的判断参考。原来叫正常值。例如:血糖的参考值:5.55mmol/L

参考值范围:3.89-6.11mmol/L66

参考值的确定:

参考个体的选择原则:具有代表性;随机选择;样本要达到要求,100例以上;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参考值范围:均数-标准差法:X2S

可信区间法:95%可信限672、医学决定水平的确定

概念:指导临床处理病情的某一指标的不同阈值,一般用Xc表示。一个诊断实验一般确定三个决定水平:Xc1:待诊值,提示需进一步检查的阈值;Xc2:确诊值,提示需要采取治疗措施的界值;Xc3:提示预后或需要紧急处理的界值。另外,有些指标还应设置危急值。68010203040506070③20②35①52g/L血清白蛋白的医学决定水平血清ALT的医学决定水平206030069正常异常Xc1Xc2

参考值范围与医学决定水平的关系Xc37071临床灵敏度临床特异度阳性似然比评价指标诊断评价指标阴性似然比72

似然比(likelihoodratio,LR):反映预测值与患病率的符合程度和变化方向,是表示诊断试验特性的量化指标。似然比不受患病率的影响,因而是比灵敏度和特异度更为稳定的指标。似然比73

阳性似然比(positivelikelihoodratio,PLR)指诊断试验的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之比值,反映的是误诊率。阳性似然比=灵敏度/(1-特异度)。阳性似然比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74

所谓阴性似然比(negativelikelihoodratio,NLR)指诊断试验的假阴性率与真阴性率之比值,反应的是方法的漏诊率。阴性似然比=1-灵敏度/特异度。阴性似然比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75

阳性预测值(positivepredictivevalue,PPV)指诊断试验的真阳性数占总阳性数的比率,反映的是确定诊断的可靠性。阳性预测值=TP/(TP+FP)。阳性预测值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

76

阴性预测值(negativepredictivevalue,NPV)指诊断试验的真阴性数占总阴性数的比率,反映的是排除诊断的可信度。阴性预测值=TN/(TN+FN)。阴性预测值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77

总预告效率指诊断试验的真阳性数和真阴性占受检人数数的比率,反映的是实验总体的可信度。阴性预测值=TP+TN/(TP+FP+TN+FN)。总预测效率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78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举例人数阳性结果人数阴性结果人数总计有病人数无病人数总计指标TP(25)FP(75)100FN(15)TN(85)10040160200阳性率(灵敏度)=TP/TP+FN=25/40阴性率(特异度)=TN/TN+FP=85/160阳性预告值=TP/TP+FP=25/100阴性预告值=TN/TN+FN=85/100效率=TP+TN/TP+TN+FP+FN=110/200阳性似然比=真阳性率/假阳性率=25/40/(1-85/160)阴性似然比=假阴性率/真阴性率=(1-25/40)/85/16079(四)受试者工作曲线

在诊断指标中以真阳性(TP率)对假阳性率(FP率)作图,并将相对的点连接起来所得到的曲线称为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用于表示一个特定的检查方法对区别特定的患病组和非患病组样本的检测性能。根据实际情况把试验结果分为多个等级,如正常、大致正常、可疑、大致异常、异常五个等级来对诊断试验进行评价.ROC曲线的作用主要是:选择合适的诊断阈值;根据诊断试验的ROC曲线,可以比较两种不同诊断试验对诊断同种疾病的可靠性。80假阳性率阴性率阳性率1.00.90.80.70.60.50.40.30.20.10

00.10.20.30.40.50.60.70.80.91.0

1.00.90.80.70.60.50.40.30.20.10

受试者工作曲线81血液标本的采集和注意事项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方法的评价指标和方法重点内容小结临床诊断试验的性能评价82ABO血型鉴定实验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抗原分A和B两种抗原,而血清抗体分抗A和抗B两种抗体。A抗原加抗A抗体或B抗原加抗B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或/和B抗原→判断血型抗体在相邻的红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之间搭桥形成肉眼可见的颗粒状凝集团块.见图IgM抗体凝集红细胞示意图IgM抗体凝集红细胞示意图

IgGM在盐水介质中产生凝集试剂

抗A、抗B试剂血清5%的A型、B型及O型试剂红细胞悬液受检者血清5%的受检者红细胞悬液(从指尖或耳垂取血一滴,加入含1ml生理盐水的小试管内,混匀,即得约5%红细胞悬液。采血时应注意先用75%酒精消毒指尖或耳垂。)(取少量受检者红细胞(约0.2~0.5ml)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然后加入适量生理盐水调配成5%浓度。)四实验步骤.swf

1.玻片法(1)取双凹玻片一块,用干净纱布轻拭使之洁净,在玻片两端用记号笔标明A及B,并分别各滴入A及B标准血清一滴。(2)用滴管吸取红细胞悬液,分别各滴一滴于玻片两端的血清上,注意勿使滴管与血清相接触。(3)竹签两头分别混合,搅匀。用两根分别用来混合A型和B型标准血清和红细胞悬液(4)观察结果。如有凝集反应可见到呈红色点状或小片状凝集块浮起。先用肉眼看有无凝集现象,肉眼不易分辨时,则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有凝集反应,可见红细胞聚集成团。(5)判断血型根据被试者红细胞是否被A,B型标准血清所凝集,判断其血型。

2.试管法(正定型)ABA标准血清2滴B标准血清2滴受试者的红细胞悬液1滴1滴混匀后1000rpm离心1min或3000rpm离心15秒。。取出观察结果。完全凝集的管底部有红细胞的凝块,管底细胞边缘呈花边状,轻弹试管凝块不散;完全不凝的试管,血细胞均匀的沉到管底,边缘整齐,用手轻弹试管,红细胞像一缕烟似的立即上升,随即成为均匀的悬液;轻微凝集的,必须将液体转到载玻片上镜检后判定凝集程度。

试管法(反定型)

AcBcOc

受检者血清2滴2滴2滴5%的A型红细胞悬液1滴5%的B型红细胞悬液1滴5%的O型红细胞悬液1滴立即以1000rpm离心1分钟或3000rpm离心15秒。轻轻扣动试管底部,观察结果----同前血型判定swf正定型反定型

结果抗A抗BA型RBCB型RBCO型RBC--++-O+--+-A-++--B++---AB五注意事项玻片、试管都要标记!!!,A及B标准血清绝对不能相混,不要依靠用染料颜色标记血清。工作中要形成自己的习惯!所用玻片、试管实验前必须清洗干净,以免出现假凝集现象。红细胞悬液滴管头不能接触标准血清液面,竹签一端去混匀一侧就不能去接触另一侧。一般先加血清,然后再加红细胞悬液,便于核实是否漏加血清。离心时间、速度严格要求,以防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试验用血清和试剂红细胞都应标准化。要在光亮的背景下观察凝集,可使用光镜检查小的凝集,同时应注意观察凝集强度,有助于A、B亚型的发现,观察后立即记录观察结果。ABO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的常见原因有哪些?(1)人为因素:①试剂不标准、失效或污染;③操作中加错样本或试剂、离心速度不足或过度、细胞与血清比例不当、结果判断错误等。(2)客观因素:①因某些疾病导致抗原减弱如:白血病,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型抗原减弱导致误定血型。②受检者抗体效价低(如婴幼儿、老年人、大量输液的患者,血浆蛋白低下等)③某些药物干扰如输注右旋糖酐后会干扰血型检定。血样本血标本红细胞悬液制备抗凝或不抗凝的血标本→洗涤→压积红细胞→配制红细胞悬液2-3%的红细胞悬液试管法血型鉴定、效价滴定5%的红细胞悬液玻片法血型鉴定、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10%的红细胞悬液抗体亲和力测定血清标本抗凝或不抗凝血标本→37℃水浴箱→竹签使血块与试管壁分离→离心→将血清吸至干净试管待用ABO血型鉴定原理:根据ABO血型的分型原则及其独特的性质,利用凝集试验技术通过正定型(红细胞定型)和反定型(血清定型)两组试验可准确鉴定ABO血型。试剂:抗A、抗B试剂血清A型、B型和O型试剂红细胞悬液2-3%受检者红细胞悬液和血清或全血ABO血型鉴定方法:玻片法不适于血清抗体鉴定试管法正定型、反定型结果解释凝集为阳性即被检红细胞膜上有与该试剂血清抗体相对应的抗原;或被检血清中有与该试剂红细胞抗原相对应的抗体。不凝集为阴性加试剂抗体血清加被检红细胞悬液离心相对应的抗原抗体反应观察结果

ABO血型判断

血正定型反定型型

抗-A抗-BACBCOC

A

+

——

+

B

+

+

——

O

——

+

+

AB

++

———

思考题ABO血型的分类原则是什么?

ABO

血型的分类原则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存在的抗原,血清中所存在的抗体来进行分类的。通常使用抗-A

和抗B

两种血清及

A型、B

型和O

型三种试剂红细胞来鉴别。如受检者红细胞被抗血清凝集,说明红细胞膜上存在相应的抗原;如不发生凝集说明不存在相应抗原;如受检者血清与试剂红细胞发生凝集,说明血清中存在相应的抗体;如不发生凝集,说明不存在相应抗体。

为什么ABO血型鉴定应采用“正反定型”两种方法?因为ABO

血型鉴定,主要依据受检者红细胞与抗A

、抗B

试剂血清反应结果确定,此法称正定型法;也可通过受检者的血清与A型、B型和O型试剂红细胞反应结果确定,此法称反定型法,同时采用正反定型法,并互相核对其结果是否一致是一个可靠的血型鉴定法。为什么在反定型中使用O型红细胞?

因为有些受血者或供血者血清中存在因免疫、妇女妊娠或不当输血而引起的抗A或抗B以外的抗体,这些抗体不是自然所期望存在的。血清反定型时,使用O型红细胞可在ABO

血型鉴定试验过程中检测出受检血清中是否有“不规则”抗体的存在。

为什么红细胞悬液过浓或过淡均可出现假阴性反应结果?因为抗原、抗体在适当的比例下,反应最强。若红细胞悬液过浓,则抗原过剩,抗体不足,每个红细胞均只能吸收少量抗体,不足以形成凝集。若红细胞悬液过淡,则红细胞间距离较大,不易集聚在一起,不形成凝集。在实际血型鉴定时,玻片法用5%

红细胞悬液敏感性较强,并应在鉴定过程中不断摇动玻片以促使其相互接触。试管法用2%

浓度的红细胞悬液敏感性较好,容易观察凝集。为什么玻片法血型鉴定要严格规定观察结果的时间?凝集反应出现的快慢与强弱是由抗原抗体的性质决定的,如果抗原的抗原性强,抗体效价高,凝集反应的第一,第二阶段可以在数秒内完成;如抗原的抗原性弱,抗体效价也低,则凝集反应不明显,反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因为血清在空中暴露时间过长,发生浓缩,从而使红细胞聚集,造成假阳性结果;如果不等反应完成便判定反应结果,可使阳性结果误报成阴性结果,造成假阴性。所以玻片法血型鉴定要严格规定观察结果的时间凝胶试验使用的试剂和器材凝胶技术凝胶法鉴定ABO血型优点:敏感:在凝胶试验中常能发现其它试验不易发现的问题。结果可保存:凝胶试验的结果可在冰箱中保存数日,并且较容易被拍成照片。操作技术要求较低:凝胶试验的操作主要是简单的加样和判读,孵育、离心过程都有专门的设备。其中能被人为改变的因素较少。无需洗涤的抗球蛋白试验:缺点不能做反定型凝胶试验方法成本较高,需要特殊设备。高度敏感有时也会造成不便。MN血型鉴定试剂抗M、抗N试剂血清M型、N型、MN型红细胞受检者红细胞悬液方法玻片法试管法一、人类白细胞抗原

人类白细胞抗原代表个体特异性与移植排斥有关的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或移植抗原-MHS

编码MHS的基因组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

人类的MHC是首先在白细胞上发现的,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HLA的研究历史最早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者为Dausset-1954年

HLA不仅仅是白细胞特异性同种抗原。它是分布广泛的组织抗原。HLA的分型命名

血清学分型命名具有临床意义的HLA基因有A、B、C、DR、DQ、DP等位点(Loci),每个位点又有若干等位基因,这些基因的产物便是HLA抗原。

临床意义比较大的HLA-A、B、C称为Ⅰ类抗原

HLA-DR、DQ、DP称为Ⅱ类抗原。HLA的遗传

单体型遗传存在基因重组多态性现象连锁不平衡

HLA抗体及抗体检测

临床上HLA抗体多由妊娠、输血或器官移植等免疫产生HLA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HLA与输血

HLA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HLA与血小板输注二、HLA与器官移植

(一)肾移植

(二)骨髓移植三、HLA与亲子鉴定二、血小板血型一类是与其他细胞表面或组织共有的抗原,称血小板相关抗原另一类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血小板血型相关抗原:主要与红细胞的ABO血型系统以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有关特异性抗原: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在其他细胞和组织上不能发现血小板血型血小板表面存在红细胞ABO系统的A抗原和B抗原,可能是从血浆中吸附上的。是否还存在其他红细胞血型抗原尚在探讨之中在我国,通常进行ABO同型血小板输血配合性血小板输注ABO同型血小板抗体的筛选交叉配合试验:确保供受体的血小板型和HLA型的配合血小板血型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具有独特的型特异性,并构成血小板膜结构中的一部分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有6个血型系统24个抗原,正式命名为HPA-1、HPA-2、HPA-3、HPA-4、HPA-5、HPA-15血小板血型的临床意义一.血小板输注无效性(PTR)二.输血后紫癜(PTP)三.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AITP)四.血小板的自身免疫作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血小板同种抗体与输血

1.ABO血型的选择

一般需要做主侧或次侧的交叉配血,最好输注ABO血型配合的血小板

2.Rh血型的选择

D阴性的患者,最好要避免用D阳性献血者的浓缩血小板。对育龄妇女可以注射Rh免疫球蛋白

三、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

目的:供者与患者的血液

安全有效相容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内容:患者的病史、标本的核对及处理供受双方ABO、Rh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交叉配血试验报告和发血标本一、标本采集二、红细胞悬液的配制三、标本的保存标本一、标本采集1.红细胞标本-ACD或CPD、(Na2-EDTA)抗凝静脉血少数患者有一种自身抗体--不宜用抗凝血液作为红细胞抗原标本

2.血清标本

一般实验避免使用血浆配血试验用血清——不超过72小时二、红细胞悬液的配制1、红细胞悬液常用浓度有2%、5%和10%2、2%的悬液一般用于滴定抗体效价,5%的悬液常用于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10%的悬液则用于测定抗体的亲合力。

三、标本的保存1.血清标本不稀释的血清标本如加有防腐剂可在4℃保存数月,在一20℃以下可保存数年如用生理盐水稀释的血清只限当天使用2.红细胞标本一般试验用的凝血标本要在5天之内使用,以不溶血为准。如用保存液可保存3周用盐水配制的红细胞悬液只能在当天使用

供受双方ABO、Rh血型鉴定ABO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鉴定}试管法抗A、抗B以外的所有抗体统称为不规则抗体。常见于多次输血的人群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患者血清+试剂筛选红细胞盐水介质聚凝胺介质抗人球蛋白介质交叉配血试验受者血清+供者红细胞受者红细胞+供者血清方法主侧次侧

盐水介质聚凝胺介质抗人球蛋白介质(1)低离子聚凝胺交叉配血技术原理:聚凝胺(Polybrene),一种高价阳离子季胺盐多聚物,溶解后能产生很多正电荷,可以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使红细胞之间距离减少,能引起正常红细胞可逆性的非特异性凝集。如果使抗体致敏的红细胞被聚凝胺凝集,则凝集不可逆。1红细胞间有一定间距2加入聚凝胺后,可以缩短红细胞之间的距离,使其非特异性凝集3加入枸橼酸钠,可以中和聚凝胺4红细胞的非特异性凝集消失聚凝胺交叉配血技术示意图1聚凝胺枸橼酸钠1红细胞上已有不完全抗体致敏2加入聚凝胺后,缩短红细胞之间的距离,让不完全抗体可以同时与两个红细胞结合使其特异性凝集3加入枸橼酸钠中和聚凝胺4由于不完全抗体的结合,红细胞的特异性凝集不消失聚凝胺交叉配血技术示意图2聚凝胺枸橼酸钠不完全抗体试验分步原理血清红细胞悬液加入LIM混合液Polybrene受体血型抗原IgG抗体迅速致敏试验分步原理Polybrene上海市血液中心血Polybrene分子连接到红细胞上加入Polybrene试验分步原理离心Polybrene拉近红细胞间的距离并造成凝集1个IgG分子同时连接两个红细胞试验分步原理加入重悬液减弱了Polybrene的作用重悬液上海市血液中心血加重悬液试验分步原理已被血型抗体致敏的红细胞不会散开阳性结果试验分步原理未被血型抗体致敏的红细胞很快散开阴性结果注意事项按比例加样致敏时间观察非特异性凝集观察结果关于冷凝集聚凝胺方法的特点灵敏:灵敏度比抗球蛋白方法高1-20倍。速度快:实验时间5分钟左右。准确:准确度高于酶试验。不适合于Kell系统抗体的检测,但黄种人群中Kell系统抗体极罕见。操作要求较高(2)微柱凝胶技术微柱凝胶技术

凝胶技术的原理

反应室外管壁反应室底孔内套管壁凝胶或玻璃珠亲和凝胶试剂或盐水特殊粘液凝胶技术的原理:A、反应室:下端底孔很小,液体在孵育过程中不会流入下方微柱中。B、试剂或盐水层:红细胞在离心力作用下穿越该层,红细胞与反应室中的血清分离并与该层液体中的试剂反应。C、粘液:亲和柱中有一层粘液,作用与“试剂或盐水层”相同。1)敏感:在凝胶试验中常能发现其它试验不易发现的问题。2)结果可保存凝胶试验的结果可在冰箱中保存数日,并且较容易被拍成照片。3)操作技术要求较低:凝胶试验的操作主要是简单的加样和判读,孵育、离心过程都有专门的设备。其中能被人为改变的因素较少。4)无需洗涤的抗球蛋白试验:

优点:缺点:凝胶试验方法成本较高,需要特殊设备。高度敏感有时也会造成不便:有报导应用凝胶试验后,1/300的库血直抗阳性。2不完全抗体可以结合在红细胞表面,但是不能和两个红细胞同时结合(致敏)。3加入抗人球蛋白1红细胞彼此之间有一定的间距4抗人球蛋白可以同时和两个不完全抗体的FC段结合,从而把红细胞连接在一起。(3)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法示意图1.试剂红细胞(表面标有抗血小板抗体)2.加入供者血小板3.试剂红细胞和血小板特异性结合4.加入受者的血清,如有抗血小板抗体,则和血小板发生特异性结合5.凝胶柱中的抗人球蛋白捕获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试剂红细胞凝集。(4)血小板配血实验原理示意图(阳性)1.试剂红细胞(表面标有抗血小板抗体)2.加入供者血小板3.试剂红细胞和血小板特异性结合4.加入受者的血清,如血清中无抗血小板抗体,则凝胶柱中的抗人球蛋白不发生特异性结合,试剂红细胞仍呈单个分布。血小板配血实验原理示意图(阴性反应)抗原(antigen,Ag)指能启动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应答的产物在体内或体外特异结合的物质。两个重要特性:

(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2)抗原性:指抗原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第一节抗原抗原与半抗原的区别一、抗原的性质(一)异物性

异物性是物质作为抗原的首要性质。具有异物性的物质包括以下三类: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物质口蹄疫病毒(二)理化特性分子量:具有免疫原性通常为大分子有机物,其相对分子量通常在10kD以上。物理性状:免疫原性的强弱与抗原物质的物理性状有关。免疫原性较弱的物质吸附某些大颗粒物质可增强其免疫原性。化学结构:抗原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决定其免疫原性。(三)其他因素宿主反应性:不同种动物、甚至同种动物不同个体间,对同一抗原的应答性差别很大。免疫方法: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次数、间隔时间以及免疫佐剂的使用等也与免疫原性的强弱有关,也可影响免疫应答。二、抗原的特异性

特异性(specificity)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吻合性或针对性。抗原的特异性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也表现在免疫反应性。(一)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的特点: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诱导免疫应答;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抗原决定簇的数目、化学基团的组成、化学性质和空间结构决定着该抗原的特异性,也影响着该抗原的免疫原性。抗原结合价表位结合价=2=2表位结合价=6=4抗原结构不同影响抗原的特异性1.构象决定簇和顺序决定簇2.功能性决定簇和隐蔽性决定簇3.T细胞决定簇和B细胞决定簇抗原决定簇的类型:(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两种不同的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互称为共同抗原(commonantigen)。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abcdfe123a和b表示不同特异性的抗体,c和d表示相似的抗原决定簇,e为与抗体b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决定簇,f为其它抗原决定簇;1、2和3为共同抗原,具有相同和相似的抗原决定簇,与同一特异性抗体发生交叉反应。交叉反应1.完全抗原2.半抗原(一)根据抗原的特异性分类三、抗原的分类(二)根据诱导的免疫应答分类1.胸腺依赖性抗原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3.超抗原半抗原

+载体抗体BT完全抗原BBBTTD-AgTI-Ag组成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重复B细胞表位T细胞的辅助必需无需抗体类型多种,主要为IgGIgM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记忆有无TD-Ag和TI-Ag的比较

直接非特异性激活某些T细胞亚群或B细胞亚群的物质,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并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为超抗原。其一端可直接与TCR的某些片段区结合,以完整蛋白形式激活T细胞;另一端和APC表面的MHC-Ⅱ类分子非多态区外侧结合。一类多克隆激活剂。3.超抗原超抗原普通抗原单克隆T细胞反应1:104-1:105超抗原单克隆T细胞反应1:4-1:10APCT细胞超抗原MHCⅡ类分子抗原肽V

V

TCR超抗原普通抗原化学性质细菌外毒素、逆转录病毒蛋白普通蛋白质、多糖等TCR结合部位VβVβ、Dβ、Jβ、Vα、JαMHC结合部位及其限制性非多态区,无多态区肽结合槽,有反应细胞CD4+T细胞T、B细胞应答特点直接激活T细胞APC处理后被T细胞识别T细胞反应频率1/20~1/51/106~1/104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主要特性比较(三)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1.异种抗原2.同种异型抗原3.异嗜性抗原4.自身抗原痢疾杆菌

指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植物蛋白、异种动物血清、异种器官移植物以及吸入和食进的异种蛋白等。通常情况下,异种抗原的免疫原性较强,容易引起较强的免疫应答。1.异种抗原(xenoantigen)伤寒杆菌链球菌流感病毒G-菌胞壁G+菌胞壁腺病毒病原微生物抗原真菌白色念珠菌

(1,000Xoil)疟原虫病原微生物抗原2.同种异型抗原指同一物种而基因型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抗原性物质。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抗原(红细胞和血小板)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能诱导宿主发生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3.自身抗原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4.异嗜性抗原豚鼠绵羊(四)其他分类分类依据分类物理性状颗粒性抗原和可溶性抗原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肽抗原、脂蛋白抗原、多糖抗原和核酸抗原获得方式天然抗原、人工抗原与合成抗原活化淋巴细胞方式特异性抗原、超抗原和有丝分裂原诱导免疫应答的作用移植抗原、肿瘤抗原、变应原、过敏原及耐受原返回章目录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antibody,Ab)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第二节免疫球蛋白抗体(Ab)是指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显示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和膜型(mIg)。抗体=免疫球蛋白?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免疫球蛋白呈“Y”字型的四肽链,由2条相同长的重链(H链)和2条相同短的轻链(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又称Ig分子的单体。(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1.H链:根据H链恒定区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的差异及其抗原特异性不同,分为α、γ、μ、δ、ε链,形成IgA、IgG、IgM、IgD和IgE。2.

L链:根据L链的结构和抗原特异性不同,可分为k链与λ链,组成的Ig分别称为k型Ig与λ型Ig。天然Ig分子中,重链同类,轻链同型。3.连接链

(J链):以二硫键的形式共价结合到Ig的H链上,将单体Ig分子连接为多聚体。如,二聚体IgA和五聚体IgM。4.分泌片(SP):以非共价形式结合于IgA二聚体上,并一起被分泌到粘膜表面,具有抵抗蛋白水解酶的作用,并介导IgA的转运。黏膜sIgA的合成和作用部位

1.可变区:靠近N端H链约l/4或1/5和L链约1/2的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称为可变区(V)。H链和L链的V区为VH和VL,各有3个超变区(HVR)或称互补决定区(CDR)。V区的非HVR区变化较小,结构较稳定,称为骨架区(FR)。(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超变区(HVR)轻链:24-34、50-56、89-97重链:31-35、50-65、95-102框架区(FR)2.恒定区:Ig的多肽链羧基端(C端),H链的3/4或4/5和L链的1/2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构型及含糖量均较稳定,称为恒定区(C区),分别称为CH和CL。207

3.铰链区:位于CH1与CH2之间富含脯氡酸,不易形成氢键且多二硫键,具有弹性、伸展性和可转动性,有利于Ig分子变构与抗原决定簇结合。(四)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1)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将Ig分子铰链区近N端的两条H链裂解为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片段(Fab段)和一个可结晶片段(Fc段)。(2)胃蛋白酶水解片段:胃蛋白酶将H链从链间二硫键近C端处切断,形成1个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大片段F(ab’)2和一些小分子多肽碎片pFc’。二、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根据Ig的种类、抗原决定簇存在的部位,以及在异种、同种异体或自体中免疫反应的差异,将Ig的抗原特异性分为同种型、同种异型和独特型,通常也称为Ig的血清型。

1.类和亚类(根据H链的C区抗原性不同)

IgG—γ(gamma)IgA—α(alpha)IgM—μ(mu)IgD—δ(delta)IgE—ε(epsilon)

类IgG:IgG1、IgG2、IgG3、IgG4IgA:IgA1、IgA2IgM:IgM1、IgM2亚类(一)同种型IgG1、IgG2、IgG3、IgG4结构示意图

2.型和亚型(根据轻链C区抗原特异性不同分型)

(1)型κ(kappa)型

λ(lambda)型(2)亚型同种异型(allotype)是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的Ig分子也具有抗原特异性,主要表现在Ig的C区的一个或数个氨基酸的差异

(二)同种异型(三)独特型

独特型(idiotype,Id)是指同一个体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Ig分子V区所具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由Ig超变区特有的氨基酸序列和构型所决定的。IgV区的功能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尤其是CDR区与抗原决定簇必须吻合,二者的结合具有互补性、高度特异性。(一)IgV区的功能三、抗体的生物学活性1.激活补体

人IgGl~3和IgM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后,结合Clq,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2.穿过胎盘和粘膜

IgG是惟一能通过胎盘的Ig。使胎儿被动地获得免疫能力,同样也可诱发新生儿溶血病。(二)IgC区的功能3.结合Fc受体

Ig

V区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其Fc段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FcR)结合,激发多种不同的生物学效应。(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3)介导I型超敏反应(4)结合细菌蛋白224四、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IgG主要由脾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于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以单体形式存在于血液和细胞外液中,是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Ig,人类IgG有IgG1~4四个亚类。(一)IgG

(1)单体分子;

(2)四个亚类;

(3)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

(4)半衰期最长;

(5)3~5岁达成人水平;

(6)可与SPA结合。1.一般特性2.生物学活性

(1)通过胎盘(新生儿抗感染);(2)激活补体(裂解细胞);(3)调理作用(促进吞噬);(4)介导ADCC(细胞毒作用)。3.实际意义

(1)抗感染;(2)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病;(3)介导变态反应(Ⅱ、Ⅲ型);(4)封闭抗体

肿瘤细胞逃逸;(5)亲合层析法

IgG纯化。(二)IgMIgM主要是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是个体发育中合成与分泌最早的Ig,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就能产生,由五个单体借一个J链和若干个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分泌型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又称巨球蛋白。激活补体能力最强,也可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血清型:IgA1,单体;分泌型:IgA2,二聚体,

粘膜局部浆细胞合成;(三)IgA1.两种类型2.半衰期为6d;3.占血清Ig含量的5%~15%;4.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5.聚合IgA激活补体替代途径。

IgD主要由扁桃体和脾脏中的浆细胞产生,在个体发育中合成较晚,以单体形式存在于血清中,含量很低,表达在B细胞表面的IgD是B细胞成熟的表面标志,又是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BCR)。(四)IgD返回章目录(五)IgEIgE又称亲细胞抗体,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支气管、胃肠道等黏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产生的部位与SIgA相似,是种系进化过程中最晚出现的含量最低的Ig,仅占血清Ig总量的0.002%。第三节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主要是二者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体内:溶菌、杀菌等作用,也可引起免疫病理损伤;体外:抗原的物理性状不同(可溶性或颗粒性)、抗体类型及反应条件(电解质、补体等)不同,表现出、沉淀、细胞溶解和补体结合等反应。一、基本原理(一)抗原抗体结合力1.静电引力2.范德华引力:作用最小3.氢键:最具特异性4.疏水作用力:作用最大

抗原抗体结合力示意图(二)抗原抗体的亲和力与亲合力1.亲和力(affinity):是抗体分子上的一个抗原结合部位与对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的相适性而结合的强度。2.亲合力

(avidity):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可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

(疏水胶体)电解质

抗原(亲水胶体)

抗体(亲水胶体)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一)特异性1.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的专一性。2.分子基础:抗原表位与抗体分子高变区之间空间构型的互补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解离为游离抗原与抗体。影响因素:亲合力和pH、离子强度等环境因素。(二)可逆性用途:常用亲和层析技术来纯化抗原或抗体。(三)比例性前带:抗体过量后带:抗原过量等价带:二者比例合适

比例性: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需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抗原抗体反应比例性示意图抗体稀释抗原稀释原液1:21:41:81:161:321:641:1281:256原液4+4+4+3+3+2++++1:22+

4+4+3+3+2+++

+1:4

++3+3+2++

++1:8

++

3+2+++1:162+3+++1:32+2+2++1:64+2+注:表中红色者表示出现沉淀最快,二者最适比例始终是1:4。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比例(四)阶段性第一阶段:特异性结合阶段,反应快,不可见。第二阶段:反应可见阶段,反应慢,出现凝集、沉淀和细胞溶解等现象。1.抗原:理化性状、表位种类和数目。2.抗体:来源、特异性、亲和性、效价。(一)反应物自身因素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二、环境因素1.电解质:生理盐水或缓冲液。2.酸碱度:pH6~pH9。3.温度:15℃~40℃,37℃最适。四、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反应类型实验技术检测方法敏感度凝集反应直接凝集试验用肉眼、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红细胞或胶乳等颗粒的凝集现象1+间接凝集试验2+凝集抑制试验3+协同凝集试验3+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3+抗人球蛋白试验3+沉淀反应液相沉淀试验观察沉淀、检测浊度1+、2+琼脂凝胶扩散观察扫描沉淀线或沉淀环+凝胶电泳技术观察扫描沉淀峰、沉淀弧2+反应类型实验技术检测方法敏感度补体参与的反应补体溶血试验以肉眼或光电比色仪观察测定溶血现象2+补体结合试验3+中和反应病毒中和试验病毒感染性丧失1+毒素中和试验外毒素毒性丧失2+免疫标记放射免疫技术检测放射性强度4+酶标免疫技术检测酶底物显色4+荧光免疫技术检测荧光现象4+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测定发光强度4+金标免疫技术检测金颗粒沉淀4+(一)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是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覆盖抗原的颗粒状物质(如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可见反应形成1.直接凝集反应: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反应,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2.间接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或偶联在颗粒上,使之成为致敏颗粒,再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YYY+

1.直接凝集反应方法评价:简便和快速、敏感度低,用于定性试验。临床应用:菌种鉴定、血清学分型、血型鉴定及抗体效价测定。用抗原致敏载体--检测抗体。(1)间接凝集试验载体颗粒抗原抗原致敏颗粒凝集抗体2.间接凝集反应(1)间接凝集试验用抗体致敏载体---检测抗原。抗原抗体载体颗粒凝集(2)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用抗原致敏载体--检测抗原。抗原凝集不凝集抗体无抗原抗体抗原致敏颗粒抗原致敏颗粒3.特殊的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红细胞抗原抗原致敏红细胞抗体红细胞凝集1/21/41/81/161/321/641/1281/2561/5121/1024Pos.Neg.效价648512<232128324病人12345678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胶乳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反应方法评价:快速、敏感、操作简便。临床应用:(1)检测抗原,如HBsAg可溶性抗原、甲胎蛋白等;(2)检测抗体,如抗-HIV抗体、抗溶血素“O”抗体等,类风湿因子、抗DNA抗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体和青霉素抗体等变态反应的抗体。(二)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在适当条件下而出现的沉淀现象。多克隆抗体可与抗原表面多个不同的表位结合,容易与多个抗原交联成网状结构而发生沉淀,而单克隆抗体只与抗原表面的一种表位结合,不易形成交联,故不适用于免疫沉淀试验。沉淀反应分类1.液体内沉淀试验:环状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免疫浊度沉淀。2.凝胶内沉淀试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双向扩散试验。3.凝胶免疫电泳技术:对流免疫电泳、免疫电泳、火箭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1.液体内沉淀试验

(1)环状沉淀试验:抗原溶液叠加在细玻璃管内的抗体液面上,二者在两液面交界处形成白色沉淀环。

(2)絮状沉淀试验:可溶性抗原、抗体在液相中特异性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

(3)免疫浊度沉淀:透射、散射和免疫胶乳比浊法,应用于自动化。2.凝胶内沉淀试验

指可溶性抗原、抗体在含有电解质的凝胶内自由扩散形成浓度梯度,二者在比例合适的位置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根据抗原与抗体反应的方式和特性,可分为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1)单向扩散试验(平板法)抗体与待测的抗原,在两者比例合适的部位结合形成沉淀环。环的大小与抗原的浓度成正相关。

本法稳定、简便、无需仪器设备。重复性和线性均可信,但灵敏度稍差、耗时长、影响因素多。将抗原抗体分别加在琼脂糖不同的对应孔中,两者在凝胶中自由扩散,在比例合适处形成白色沉淀线。沉淀线的位置、形状以及对比关系,可进行定性分析,如抗原或抗体的存在与否、相对含量估计、相对分子量分析和性质分析。

本法操作简单、特异性高、结果可靠、成本低廉,但灵敏度低,耗时长,不能精确定量。

(2)

双向扩散试验(平板法)(1)抗原或抗体的存在与否以及相对含量的估计。(2)抗原或抗体相对分子量的估计。A:Ag、Ab浓度及扩散率近似;B:Ag、Ab浓度近似,扩散率Ag>Ab;C:Ag、Ab浓度近似,扩散率Ag<Ab;D:扩散率近似,浓度Ag>Ab;E:浓度Ag>Ab,扩散率Ag>Ab;F:浓度Ag<Ab,扩散率Ag<Ab(4)抗体效价的滴定(3)抗原性质的分析(5)抗原或抗体纯度的鉴定抗原完全相同抗原不相同抗原部分相同3.凝胶免疫电泳技术

电泳分析与沉淀反应的结合产物,即可溶性抗原和抗体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在凝胶内加速定向泳动,彼此相遇而特异性结合,在比例合适处形成可见的沉淀物。该技术提高了沉淀反应的速度和敏感度,广泛用于临床实验诊断和科学研究。无沉淀线出现表明无相应的抗原。沉淀线位于抗原抗体孔中间,说明两者比例较适合。沉淀线偏向抗原孔一方,表示抗体浓度>抗原,反之,则是抗体浓度<抗原浓度。(1)对流免疫电泳(2)免疫电泳单向免疫扩散和电泳的定量检测技术。固定抗体不移动,抗原向正极泳动,随着抗原量减少,基底区越来越窄,形成的沉淀线逐渐变窄,形成一个如火箭的沉淀峰,峰的高度与抗原量呈正相关。(3)火箭免疫电泳火箭免疫电泳图①②③④为标准抗原;⑤⑥为标本-+

左图为IgGκ型,

中图为IgGλ型,右为正常

SPGAMκ

λSPGAMκ

λSPGAM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