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东湖高中等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宜昌市东湖高中等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宜昌市东湖高中等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宜昌市东湖高中等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宜昌市东湖高中等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宜昌市东湖高中等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的目的与诉求不同,方式与结果自然也不一样。有的阅读是为了消遣取乐,或者满足个人趣味,这样的阅读强调个体的兴会和悦纳,自由度大,个体差异也大。思辨性阅读则不同。它是为了获取真知,或者为了解决问题,个人的好恶与体验都要退居其次,阅读的准确性、明断性与合理性,则成了判断阅读效果的首要标准。这就要求读者的思维始终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分析与论证,审慎地权衡与判断。文本是思辨性阅读的根基,尊重文本,知易行难。文本似迷宫,其意蕴与逻辑并不会直接呈現在我们面前,而是隐藏在文本之中,等着读者去挖掘。迷宫里歧路纵横,浮云蔽日,走着走着,恐怕连自己都会走丢。干扰我们的因素很多,语言自身就是其中之一。语言是桥梁,是工具,这个道理人所共知;但语言又常常成为沟通与理解的障碍,成为横亘在我们与文本之间的一堵墙。譬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王”,如果对他一无所知,对他的理解就会走向脸谱化。就“完璧归赵”一节看,这个秦王看起来倒有点虚弱与怯懦,至少表面如此。你看,蔺相如在朝堂上斥责秦王倨傲轻慢,要求他举行一个隆重仪式来交换和氏璧。面对咄咄逼人的蔺相如,秦王没有暴跳如雷,而是满口答应。等到秦王布置好了场面,蔺相如却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还公然指责秦王祖宗八辈都是背信弃义之徒。设身处地站在秦王的角度想一想,他能不恼火吗?但秦王的反应也只是“与群臣相视而嘻”,不仅没杀蔺相如,还好生款待他,很多人由此断言秦王“外强中干”。其实,教科书对秦王的介绍也大多如此,但历史上的秦昭襄王并非如此粗鄙与虚弱。秦昭襄王,19岁继位,在位56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之一。据历史记载,秦昭襄王“明而熟于计”,城府很深,有忧患意识。他起用范雎、白起等文臣武将,采用“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各个击破,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面对区区一个蔺相如,怎可能表现得如此不堪?显然,“外强中干”的判断难以立足。思辨性阅读要克服思维的懒惰。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秦昭襄王,被我们简称“秦王”之后,这个语词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历史上,秦国暴政常常作为儒家仁政的对立面被表述,“秦王”也被抽象成为丑恶残暴的化身。显然,这个“知识”妨碍了我们对秦昭襄王的具体理解与评价。语言总是通过我们自己来遮蔽我们的。思辨性阅读,必须穿过语言的雾霾,厘清文本的事实,理清文本的逻辑,这就需要实证与分析的功夫。实证与分析看起来是两个范畴,实际上是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事实的认定,必须借助逻辑分析的力量;而逻辑的思辨呢,又必须建立在事实的辨别之上。如果断定秦王是虚弱的,那么,秦国的大国地位怎么解释?秦昭襄王的雄才大略又体现在哪里?显然,事实的认定出现了逻辑破绽。倘若秦王已经下了开战的决心,一个和氏壁岂能阻挡他的战争步伐?更何况蔺相如还诓骗了他,等于给了他名正言顺的杀伐借口。秦王“明而熟于计”,恰恰就表现在这里:不管你蔺相如怎么刺激,我自方寸不乱。这哪里还是怯懦和虚弱呢?可見,实证与分析是思辨性阅读的基本功。(摘编自余党绪《思辨性阅读:走向真知的必由之路》)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相对于消遣性阅读,思辨性阅读的自由度小,要求读者的思维要更为理性。B.文本虽然是理解的桥梁,却又是理解的障碍,可见把握文本的内容知易行难。C.思辨性阅读要克服思维的懒惰,否则固有“知识”可能会影响理解和评价D.作者认为,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秦王并不是“外强中干”,而是“明而熟于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阅读的目的与诉求说起,逐层分析,论证了文本在阅读中的重要性。B.文章在第二段中多处运用了比喻,论证了“尊重文本,知易行难”这一观点。C.文章结合秦昭襄王的相关史实,论证了我们对其外强中干的判断难以立足。D.文章末段阐明了实证与分析的关系,并论证了二者是思辨性阅读的基本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思辨性阅读要求不应有感性的兴会与悦纳,而应去分析论证,权衡判断。B.思辨性阅读的根基是文本,但文本的意蕴与逻辑常常隐藏在文本之中。C.对秦昭襄王的判断发生偏移,与我们思维懒惰、对他的理解脸谱化有关。D.重视实证与分析,厘清文本的事实,理清文本的逻辑,才可能走向真知。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歧途艾玛(1)“爸爸,你能写一只小灰免的故事吗?它不是我们看到的小灰兔的样子,它像我这么高,有和我一样的黑头发,像我一样会说话。”(2)这是儿子五岁时候对他说的话。(3)很多年以后,他还记得那一刻的情景。儿子悄悄推开门,眨巴着一双大眼睛,安静地注视着专心写作的父亲。(4)“好吧。”为了尽快打发走这孩子,他应付着答道,“等我写完这本书,我就给你写一个小灰兔的故事。”(5)他是个作家,一只过着极其窘迫的生活。四十岁那年,时来运转,他的一本只印了两千册的小说突然被某个电视剧导演看中了,他得到了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钱。这笔钱在城市里花不了多少年,在乡下,却可以过上许多年衣食无忧的生活。于是,作家向他年轻的女友求婚,带她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靠自己的双手让一座破败的小院焕然一新。到了晚上,作家就到书房写作,妻子在书房旁边的房间做针线,偶尔,作家会把自己刚写的小说念给她听。(6)第二年春天,妻子诞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孩子长得很漂亮,就是有点唇裂,但这只会让他们更加爱他。在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夫妻俩带他市里的大医院做了修复手术。这孩子近乎完美,从会走路起,就开始帮妈妈干活了。而且,这孩子也像作家的妻子一样,对作家的写作怀有神圣的敬意,从不无缘无故跑到他的书房打扰他。孩子稍大一点后,坐在妈妈的膝头听作家读小说,如果故事很悲惨,他会把脸埋在妈妈的怀里哭泣。大部分的时候,听完小说的最后一句,他会安静地站起来,叹一口气后默默走掉。(7)“爸爸,你能写一个小灰兔的故事吗?它像我这么高,有和我一样的黑头发,像我一样会说话。”(8)孩子七岁的那年,又对他说了这番话。(9)“好吧。”他停止敲击键盘,微笑着对孩子说道,“等我把手上这本书写完,我就给你写一个小灰兔的故事吧。”(10)很快三十年过去了,他还是没有给孩子写那个小灰兔的故事。因为他一直有“手上这本书”要写。(11)三十年后,他停止了写作,坐在轮椅上度日,虽然时日无多,但拿来回忆往事却绰绰有余。他发现自己比过去更能将往事看分明:孩子当年的修复手术很成功,但后来,还是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说话练习。那句“爸爸,你能写一只小灰兔的故事吗?”一定是儿子经过了许多的练习才郑重其事地走进他的书房来对他说的。这孩子跟许多人一样,也有着冥冥中被安排好的一生……先是小学,上完小学后,接着是中学,开始住校了。周末回来,他在书房写他那总也写不完的书,孩子在自己的房间内写作业。作家竟然不记得后来他到底有没有再将自己刚写的小说念给孩子和妻子听。再后来,孩子念完一所不好不坏的大学,留在城市工作。十多年来,换过许多的工作,都不尽如人意。现在,年近四十的他,在一家工厂做着仓库管理员的工作。每天按时上班、下班,一周休两天,月底领工钱。像其他人家的孩子一样,不管过得怎么样,每到年底,他都会回家来陪他们过春节。但每一年,回到他们身边的那个人,似乎都与那个站在他的书桌边要求他写一个小灰兔的孩子不相干……那可是他唯一的孩子!(12)作家下定决心,要写一个小灰兔的故事。离春节还有一个月,作家决定在儿子回到家里之前,把这故事写完。(13)窗外白雪茫茫,一片寂寥,有什么东西能在冬天出得来?他从网上买了一大堆孩子看的书。他想,他总能找到一个故事适合小灰兔。他读到了很多很多的故事,有的属于一只狐狸,有的属于一只大灰狼,有的属于一只小蚂蚁……总之,各种各样的故事。起初作家读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时,他会控制不住的想,不妨拿来一用。要知道,他是个作家,这样的事他并不陌生。有句谚语怎么说来着?如果纸会脸红,那么世界上大部分的书都会是红色的。但这一次,作家却没法这样干了,因为他意识到小灰兔应该有小灰兔的故事,他坐在电脑前,手指一碰到键盘,故事就从他的指尖流了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事。写完后,作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原来写作是一件如此幸福的事情!作家也为自己感到遗憾,遗憾自己竟然到了人生的暮年才发现这一点。(14)在作家写下的故事中,调皮的小灰兔很喜欢街市的热闹,化作一个书生,游荡在人间。尽管老灰兔把人类的残酷都告诉了它,它还是怀着真爱与一个美丽的少女日夜厮守。结局不出老灰兔的意料,这只误入歧途的小灰兔还是被那负心的女人抛弃了。(15)作家想到这是写给儿子的故事,马上又春节了,得把结局弄得喜庆些。可是他很快发现自己竟然无能为力,故事似乎知道自己要去哪里。(16)很快,春节到了。小山沟对面的农家燃放鞭炮的夜晚,那在城里做仓库管理员的儿子回到了家。他依然是个仓库管理员的样子,也还是跟从前一样沉默,只是背比先前佝偻了些,头上还多了几根白发。(17)作家赶紧把自己写好的故事打印好拿了出来。一家三口围坐在书房里温暖的炉火边后,作家开始把小灰兔的故事读给妻子和儿子听。他的妻子早就对他的故事没有任何反应了,但他的儿子非常惊讶。起初,他搓着双手,安静地听着,后来,他的嘴唇开始哆嗦,有了一些浅浅皱纹的脸涨得通红,简直比炉火的红光还要红呢。故事读完后,作家的儿子把脸埋在作家不能动弹的腿上,抽泣起来。作家的儿子对作家说:“爸爸,谢谢你……”(选自《小说月报》2015年第一期,有删改)1.简析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1)大部分的时候,作家读完小说的最后一句,孩子会安静地站起来,叹一口气后默默走掉。(2)可是他很快发现自己竟然无能为力,故事似乎知道自己要去哪里。2.赏析第(1)段画波浪线的句子。3.第(13)段直线部分详写作家创作小灰兔的故事的过程,有何作用?4.请结合全文,探究题目“歧途”的多重意蕴。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如果考据家没有算错的话,两人的生年是太接近了。当然,我不是因为年岁相仿才扯在一起,而是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他不愿正视战国七雄中,楚国也是积弱国,而秦国是那般的生机勃勃、气吞万里如虎。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掮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的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他原本辅佐君王富国兴邦的角色稍稍淡化了。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戴着江离、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使他在孤独中更加自恋,他觉得能够解除内心的痛楚,只有这些快乐的仙人。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节选自朱以撒《庄子,会飞翔的人》)1.解释“飞翔”一词在文中的含义。2.在作者看来,同样是“会飞翔的人”,屈原和庄子有什么不同?3.作者在文中说“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请概括“兴味”的内涵。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简,字几道,德州平昌人。曾祖诜,武后时同州刺史。简举进士、宏辞连中,累迁仓部员外郎。王叔文任户部,简以不附离见疾,不敢显黜,宰相韦执谊为徙它曹。元和中,拜谏议大夫,知匦事。韩泰、韩晔之复刺史,吐突承璀为招讨使,简皆固争,诣延英言不可状,以悻切出为常州刺史。州有孟渎,久淤阏,简治导,溉田凡四千顷,以劳赐金紫,召为给事中。代李逊为浙东观察使。逊抑士族,右编人,至横恣不检,及简,一反之,农估兼受其弊,时谓两失之。以工部侍郎召还。初,使府得代,诏至,署留后即行。李翛观察浙西始请留故使交政及简还半道章牒还之如例乃听解进户部加御史中丞。户部有二员,判使按者居别一署,谓之“左户”,元和后,选委华重,宰相多由此进。崔群既相,而简代之,故简意且柄任。及出山南东道节度使,内不乐。政颇严峭。时有诏置临汉监以牧马,命简兼使职。简以亲吏陆翰主奏院,关通阉侍,翰持之,数傲很,简怒,追还,以土囊毙之。家上变,发简奸赃,御史劾验,得遗吐突承璀赀七百万。左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再贬吉州司马。以赦令进睦州刺史,复徒常州,仍太子宾客分司,卒。简尤工诗,闻江、淮间。尚节义,与之交者,虽殁,视恤其孤不少衰。晚路殊躁急,佞佛过甚,为时所诮。尝与刘伯刍、归登、萧俯译次梵言者。(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五》)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李翛观察浙西始请/留故使交政及简/还半道堂牒/还之如例/乃听解/进户部/加御史中丞B.李翛观察浙西/始请留故使交政/及简还半道堂牒还之/如例/乃听解/进户部/加御史中丞C.李翛观察浙西/始请留故使/交政及简/还半道堂牒/还之如例/乃听解/进户部/加御史中丞D.李翛观察浙西始请/留故使交政/及简还半道堂牒还之/如例/乃听解/进户部/加御史中丞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宏辞,制科名目之一,始于唐,宋、金等朝亦相沿。制科,科举时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B.金紫,金印紫。指高官显爵。唐宋时指金鱼袋及紫衣官服,后代指贵官。C.士族,又称门第、世族、势族门阀等。士族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D.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事宜,也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简坚持己见。韩泰、韩再任刺史,吐突承璀任招讨使时,孟简去延英殿说明他们不琵任职的原因,后贬为常州刺史。B.孟简心系百姓。州中孟渎长久淤塞,孟简加以整治疏通,灌溉土地面积达四千顷,并因这一功劳而被朝廷赐予了金紫。C.孟简徇私舞弊。孟简任命亲信陆翰执掌进奏院,又让他在宦官近侍中打通关节,后被陆翰抓住把柄,竟杀人灭口来了结此事。D.孟简重情重义。孟简与他人交往崇尚节义,毫无私利;即使交往的官员去世,孟简也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其孤儿慷慨解囊。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叔文任户部,简以不附离见疾,不敢显黜,宰相韦执谊为徙它曹。(2)崔群既相,而简代之,故简意且柄任。及出山南东道节度使,内不乐。5.因固执己见出任常州刺史后,孟简因何功劳被赐金紫,召入朝廷任给事中?5、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晚范成大①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想见篱东春涨动②,小舟无伴柳丝垂。(注)①此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春。淳熙五年六月,范成大参知政事仅两个月,便因与孝宗政见不合而落职,于是诗人怀着难遇明主想要隐退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②春涨动:春水开始增涨。春季涨水叫春涨。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B.首联写“舞燕”“啼莺”两个意象,描绘了晚春时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诗人游赏的兴致。C.颔联“日长”“花老”点出暮春时令,也暗示了诗人心绪。日长难遣,窗前小睡,樽前花老,诗人诗情难觅。D.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只能无奈“归去”。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______________,是可忍也,______________?(《论语》)(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3)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楚辞•渔父》)(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7、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①家庭生活中一定有引发你关注的细节。请以一次家庭聊天作为背景,刻画聊天场景以及你的心理状态。150字左右。②在疫情中奔赴一线有所作为的人,人们称之为“逆行者”。请写一段抒情文字,向这些“逆行者”致意。150字左右。③请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及《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就其中某个片段写一段推荐阅读的文字。150字左右。8、当学习《祝福》中有关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态度的内容时,老师讲了一则寓言故事,请你读了这则故事后,写出老师通过这则故事所阐明的观点。(不超过50字)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主人捉住猪,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融合是促进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情感可以融合,文化可以融合,经济可以融合,相关领域可以融合……正是有各种各样的融合,社会更加和谐,科技文化发展更快,经济发展更好,世界人民更有信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答案1、1.B2.A3.A【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B项,“文本虽然是理解的桥梁,却又是理解的障碍”错误,“语言”是“理解的桥梁”和“理解的障碍”,而非“文本”。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中,A项,“论证了文本在阅读中的重要性”错误,论证的是“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A项,“不应有感性的兴会与悦纳”错误,原文只是说“个人的好恶与体验都要退居其次”,而不是说“不应有”。故选A。【题目点拨】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2、1.(1)作家的儿子为没有听到期望的小灰兔的故事而失望。(2)作家发现自己不能像以前那样轻易地机械套作,只能尊重创作规律。2.①运用问句,语气恳切,充满期待。②运用排比,形象地描绘出自己想象中小灰兔的样子,充满童趣。3.(1)从内容上看:①点明作家以往的写作多为模仿复制,缺乏原创;②表明作家改变的决心之彻底,写出作家由真实写作而体验到的幸福感。(2)从结构上看:为下文铺垫,使得下文作家的儿子听后感动得抽泣的结尾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4.①作家故事中的老灰兔认为小灰兔不顾自己的劝告走上了歧途,歧途并非真正的歧途。②作家写作上的歧途,告诫写作者如果一味模拟、复制、抄袭,则将终身平庸。③作家在亲子关系处理上的歧途,告诫家长应多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需求,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不可孤立地解释词语的表面意思。本题中,(1)由文中孩子五岁和七岁都要求爸爸写小灰免的故事,爸爸都没有完成任务,知道儿子这“叹一口气”是作家的儿子因没有听到期望的小灰免的故事而失望。(2)由前文“作家想到这是写给儿子的故事,马上又春节了,得把结局弄得喜庆些”可知,作家本想特意安排一个结局;由“故事似乎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可知,作家发现自己不能像以前那样轻易地机械套作,只能尊重创作规律,所以“无能为力”。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此外,还要树立修辞意识。这是一个孩子对父亲的请求,希望他讲一个“像我这么高,有和我一样的黑头发,像我一样会说话”,即属于孩子自己的一个故事,用一组排比充分表现出孩子的期待之情;从他对小灰兔的描绘中,更可以看出他对小灰兔投射了深深的爱意,充满童心;3.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作答时要结合小说的要素(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分析结构(与题目及前后文关系)、内容(大意、人物性格特点、环境氛围)两方面的作用。从这详细的描写中,可看出作家从前写作的方式:“起初作家读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时,他会控制不住的想,不妨拿来一用。要知道,他是个作家,这样的事他并不陌生”,即不断使用他人的套路,而不自己创作;“但这一次,作家却没法这样干了,因为他意识到小灰免应该有小灰兔的故事”则展现出作家为了给儿子创作故事而发生了改变,他不再模仿,而是开始自己创作;从“故事就从他的指尖流了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事。写完后,作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原来写作是一件如此幸福的事情”可看出,真正的创作体验带给作家无比的幸福感;在情节上来说,这段作家幸福地创作出真正原创故事的情节,为后文“他的儿子非常惊讶。起初,他搓着双手,安静地听着,后来,他的嘴唇开始鸣嗦,有了一些浅浅皱纹的脸涨得通红,简直比炉火的红光还有红呢。故事读完后,作家的儿子把脸埋在作家不能动弹的腿上,抽泣起来”的反应做了铺垫;4.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含义。作答时,应结合全文,根据人物、内容、主旨分析其表层含义及深层含义。“歧途”是指走错了路,乍看是文中作家给儿子所写的小灰兔不听老灰兔劝告而遭到抛弃的“误入歧途”,但从作家并没有为这个故事改编成“喜庆结局”来看,小灰兔的经历并非真正的“歧途”;而实际上结合作家早年写作与此次写作的转变来看,应该是指作家以前创作方式的错误,只知道模仿别人的创意,没有自己的创意才是真正的歧途;另外,从作家与儿子的关系来看,也含有对家庭关系处理的正误方式的思考,作家在儿子小时候从不关心儿子的期望,但儿子内心的期望从未消失,以至于在成年后听到这个故事,依然感动地流泪,并对父亲说“谢谢”,这告诉我们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题目点拨】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3、1.“飞翔”在文中指人生态度的不受牵绊、洒脱自由,想象的丰富奇特。2.庄子是达到了完全的心灵自由,而屈原则因为对楚王、楚山、楚水、楚民的牵挂而让自己负起沉重的负担,所以屈原并没有达到完全的心灵自由状态。3.庄子和屈原都是能够“飞翔”的人,也就是他们都拥有指自由的心灵状态,但二者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庄子已经达到完全的心灵自由,而屈原则是有着沉重的负担,将两者进行比较,探究两者的不同,是作者的兴趣所在,同时也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如本题句子为语段中内涵丰富、表达技巧多样的句子。关键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应从全文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丰富的内涵,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寻求正确答案。通过阅读文章可知,“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指出了屈原想象力的丰富,再联系庄子的生平和著述,庄子是一个人生态度不受牵绊、洒脱自由的人,故可以总结出答案。2.本题考查对文学类文本内容的把握和理解能力。做此类题需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再结合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最后总结答案。选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庄子,而是通过屈原的表现从侧面来衬托庄子,从原文中“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可知,屈原因为对楚王、楚山、楚水、楚民的牵挂而让自己负起沉重的负担,所以屈原并没有达到完全的心灵自由状态,虽然他也能“飞翔”,却是“带着镣铐在飞”,反推即可得到庄子的“飞翔状态”,他无牵无挂,已达到了完全的心灵自由状态。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从文中对屈原的描写来反推出庄子的“飞翔状态”,只要这一点注意到了,答案就自然出来了。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及重点词语的内涵的能力。做此类题需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再联系重点词语,将词语放在文章整体中去体会它的内涵。“兴味”一词指趣味,兴趣,兴致。作者将庄子和屈原都看作能够“飞翔”的人,但两人的“飞翔”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作者将两者进行比较,找到两者的不同,同时探究何以产生这种差异,是作者的兴趣所在。故作者才感到“才更有兴味”。4、1.B2.D3.D4.(1)王叔文执掌户部,孟简因不依附于他而遭到嫉恨,但王叔文不敢公开贬斥他,宰相韦执谊为此将他调到其他部门。(2)崔群任宰相以后,孟简接替他,因此孟简以为很快就可掌握权柄。等到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心中不高兴。5.常州有条孟渎(孟河),长久淤塞,孟简出任常州刺史后,整治疏浚,灌溉土地达四千倾,因此功劳,孟简被赐金紫,召入朝廷任给事中。【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有如下切入角度: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①明句式,助断句②修辞句,找特点③审关系,明结构;3.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应高度重视。本题中,“观察浙西”是官职名,“浙西”后应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动词“留”的对象为“故使“,其连动动作为“交政“,所以“交政”之后应断开,由此排除C项。故选B。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也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说法错误。户部的主要职能为负责全国土地、户籍、货币、财政、赋税、官员俸禄等诸多事务。礼部的主要职能为掌管礼仪制度、祭祀、科举考试、风俗教化、宗教接待外事等。所以,学校、科举之事是礼部的职责,不是户部的职责。故选D。3.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D项,“即使交往的官员去世”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与之交者,虽殁,视恤其孤不少衰”,意思是但凡和他交往的人,就算已经去世了,他也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其孤儿慷慨解囊。这就是说,不论是不是官员,只要和他交往,他都能抚恤其遗孤。D项中只说“交往的官员”,较原文而言,缩小了范围。故选D。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中要注意翻译到以下重点字词:“任”,执掌;“以”,因为;“附离”,依附;“见”,遭到;“疾”,嫉恨;“显”,公开;“黜”,贬斥;“徙”,调任;“曹”,部门;“既”,之后;“代”,接替;“故”,因此;“意”,以为;“且”,很快;“柄”,权柄;“及”,等到;“内”,心里。5.本题考查理解、归纳文言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通读全文,梳理文章大意,对文章的内容要有正确的翻译;其次是要把握住传主的行为轨迹,即是说传主在文中参与了哪些事件;再次是逐一考量传主在这些事件里表现出了自己怎样的态度,这些态度能说明传主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最后分类概括、归纳。本题要求回答“孟简因何功劳被赐金紫,召入朝廷任给事中”,首先要细读原文,找出这一事件所在的时间节点,了解其前因后果。根据原文“以悻切出为常州刺史。州有孟渎,久淤阏,简治导,溉田凡四千顷,以劳赐金紫,召为给事中”,可见在出任常州刺史后,孟简因为治理疏浚了长久淤塞的“孟渎”,使其灌溉土地“凡四千顷”,“以”是关键词,可以译为“因为”。可见孟简是因为疏浚河道的功劳,被赐金紫,召入朝廷任给事中的。【题目点拨】文言文的翻译,大体上是由学生的语感、知识水平决定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参考译文:孟简,字几道,德州平昌人。曾祖孟诜,在武后时期担任同州刺史。孟简连中进士、宏辞科,一直升任官职到仓部员外郎。王叔文执掌户部,孟简因为不依附于他而被嫉恨,王叔文不敢公开贬黜他,宰相韦执谊为此将他迁任到别的部门。元和年间,担任谏议大夫和知匦事的职务。韩泰、韩晔之又重新担任刺史,吐突承璀担任招讨使,孟简都坚决地抗争,在延英殿陈述不能让他们担任的原因,因为刚直被贬任常州刺史。常州的孟河,水流不通已久,孟简治理疏导,灌溉田地总共四千顷,凭借功劳被朝廷授予金紫光禄大夫,召回京城担任给事中。代替李逊担任浙东观察使。李逊压制士族,纵容编入户籍的平民,导致平民横行恣意不知收敛,到孟简任职,情况反过来,农事和物价都受到打击,当时的人都认为他们两人的做法都不正确。召还京城担任工部侍郎。之前,使府得到代任的时候,诏书一到,签署留名之后即刻离开。李翛担任浙西观察使,刚开始时请求留下旧官交还政务,等到孟简走到半途,又将官牒送给他,才让旧官解除官职。升任户部侍郎,再任御史中丞。户部有两位官员,判使按者另外居住在一个衙署,叫做“左户”,元和后,朝廷选任委派人才,宰相大多由此进官。崔群担任宰相后,孟简接替他,因此孟简以为很快就可掌握权柄。等到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心中不高兴。治理政务非常苛刻。当时朝廷诏令设置临汉监的官职以管理牧马,命令孟简兼任这个职务。孟简让心腹官吏陆翰到京城进奏,委托他中通宦官,陆翰掌握了孟简的把柄,多次态度傲慢嚣张,孟简发怒,追到他后,用盛满泥土的袋子击杀了他。家中生变,孟简贪赃枉法作奸犯科的罪名被揭发,御史台审理核实,得到孟简贿赂吐突承璀财物布帛等共计七百万。贬官为太子宾客,在洛阳任职,又被贬为吉州司马。因为天下大赦,升任睦州刺史,又被调任到常州,仍旧担任太子宾客,任职洛阳,这年去世。孟简特别擅长作诗,在江、淮之间很有名气。孟简崇尚义气,和他交往的人,即使是去世了,孟简也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其孤儿慷慨解囊。晚年思想有变,急躁冲动,过度崇信佛教,被当时的人所讥笑批评。孟简曾经与刘伯刍、归登、萧俯一同翻译佛经。5、B【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诗人游赏的兴致”分析错误,“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是说,“荒芜的园子冷落凄清,我懒得去寻游观赏;燕子翻飞黄莺欢叫,全不管别人心情怎样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诗人也没有游赏的兴致,反倒是“懒追随”。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故选B。【题目点拨】诗句注释:①追随:追寻赶趁。②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③樽(zūn):这里指酒樽。④不供诗:不能提供诗的题材,不能激发诗情。⑤吾衰久矣:《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里说“吾衰久矣”,委婉地表示了对当今久无周公这样的明主圣人的慨叹。⑥蓬鬓(péngbìn):鬓发蓬乱,是失志、失宠之态。鲍照《拟行路难》:“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⑦归去来兮:陶潜有《归去来兮辞》表达弃官归田的心态。⑧篱东:隐指隐居之地。陶潜《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春涨动:春水开始增涨。春季涨水叫春涨。白话译文:荒芜的园子冷落凄清,我懒得去寻游观赏;燕子翻飞黄莺欢叫,全不管别人心情怎样。白天愈来愈长,正好在窗下多睡一会儿;酒樽前花儿已经凋谢,激不起诗的联想。我久已老(梦不见周公),只落得两鬓蓬乱;弃官回乡吧,跟一竿钓丝相傍。可以想见竹篱东面,春水已经涨满;柳丝低垂的岸边,小船儿正孤单地摇晃。[2]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春。淳熙五年六月,范成大参知政事仅两个月,便因与孝宗政见不合而落职,回到故乡吴县,于是诗人怀着难遇明主想要隐退的心情写下了这诗。文学鉴赏:诗以“春晚”为题,借暮春之景,抒忧愤之情。诗起笔描写暮春园景:园中已不再是百花争艳,而是又“荒”又“萧瑟”,可见其春老花残,落英狼藉。“懒追随”,透露出诗人已无游赏之兴。然而这“荒园”毕竟不乏“追随”者。那些燕与莺,又“舞”又“啼”,多么得意;但他们贪恋荒园,不过是因为腐枝败叶问小虫多,便于捕食罢了,故日“各自私”。这里,“各自私”的燕与莺,“萧瑟”的“荒园”,显然别有喻意,隐射时事,他联想到即将崩溃的南宋小朝廷,联想到朝廷中那班争权夺利的小人。颔联紧承首句。“日长”、“花老”,既点出暮春时令,也暗示诗人心绪。常言道:“欢愉恨夜短,愁闷觉日长。”昏昏醉眠,日长难遣,尊前花老,诗情难觅,于是止不住把满怀愁绪,直接抒写出来。“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这是全诗的转折,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花老”而联想到人老。这里“吾衰久矣”,既是字面义,也是暗用典。诗人巧借其意,以“吾衰久矣”慨叹当时南宋小朝廷不能振作,他所向往的大宋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恢复无望。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只好“归去来兮一钓丝”——退归故里,隐居垂钓。“归去来兮”也是用典。陶渊明身处东晋行将灭亡之际,因不甘心向小人折腰,毅然抛弃官职,赋《归去来兮辞》,归隐故乡。诗人以陶渊明自况,表明了他的高洁情操。诗到此,意旨已明,似无可说,但诗人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好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春水漫漫,疏篱如屏,柳丝垂挂,小舟荡漾,该诗句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意境。“小舟无伴”,那小舟似乎急切地等待诗人归来作伴哩。这里还需弄清“篱东”一词源于陶句“采菊东篱下”,后借指故园。这一联,不仅进一步渲染思归之情,而且这幅美好的暮春图,与开头那“萧条”的“荒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见诗人的爱憎和归意。“春涨动”、“柳丝垂”,还点明《春晚》诗题。这首诗颈联所谓“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反映的就是既然难遇明主,退隐才是正路的思想。其余各联首颔两联说荒园萧瑟、花鸟不通人情,自己也毫无情绪,典型地表现了刚刚从政治核心隐退时难免出现的苦闷消极情绪。转念一想,退隐方是上策(颈联),于是尾联提出:料想春水已涨,小船正停在岸边等待我驾舟泛游呢!全诗写心理活动,写思想情绪的变化,真实而深入;且全用形象的语言,显得含蓄而能尽意,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艺术功力。6、八佾舞于庭孰不可忍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佾、孰、挟、遨、汶、鸿。【题目点拨】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7、例文①“爸爸,我的生日快到了,你打算送我什么礼物?”同桌新买了平板电脑,向我炫耀好几次了。这次赶上我生日,我心想,爸爸肯定会说“你想要什么?”,然后我就顺势也要一个。“对呀,送什么呢?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去年我的生日,你送我了什么呢?”突然,我觉得无比惭愧。“对不起爸爸,我只知道要礼物,却从未给过你和妈妈礼物。”“傻孩子,你每年都在成长,这就是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啊!”例文②致敬“逆行者”!因为他们给予了我们直面苦难的力量。面对疫情,内心蕴藏的善良与勇敢促使他们逆流而上,成千上万的医疗、警务、铁路等不同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同气连枝、心手同向,义无反顾坚守岗位。是他们为我们的平安幸福保驾护航,用责任和担当奏出了“逆行者”的最美旋律;是他们让蓬勃的希望从人心的地平线升起,一寸寸照亮大江南北,唤起我们内心的希望。例文③沈从文先生用极为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白河沿岸如诗如画般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走进《边城》吧,你定会获得极美的享受。【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关键信息、核心话题、指定意象,审清题干中的写作要求,起笔直击题干中心,在150字左右展现文字精雕细刻之美,“微”中显个性,“微”中抒性灵;其次要对相关的名著的内容、主旨或某些概念有准确的理解,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多积累。考生如果选择①,要注意三点:第一,内容为“家庭聊天场景”,且要有自己的“心理描写”;第二,要以记叙、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第三要表达明确的主题。考生如果选择②,首先要明确写作任务,即致敬疫情中奔赴一线的逆行者;其次要以抒情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最后力求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考生如果选择③,首先要明确写作目的,即“推荐阅读”;其次,必须要结合作品内容片段;最后要明确推荐理由。【题目点拨】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8、经历不同,命运不同的人,很难理解对方的感受。鲁镇的人不应幸灾乐祸,而应以关怀宽容的心态对待祥林嫂。【解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老师的寓言故事来理解他要阐明的观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能力。答题前先审读材料,明确题目的要求,老师是通过讲寓言故事来表达他对《祝福》中鲁镇人对祥林嫂态度的看法的。因此,学生首先要明白,《祝福》中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是什么态度,学过的课文不难理解,鲁镇人先是主动来听,后听多了,就变得不耐烦地走开了。可见他们对祥林嫂并不是抱着同情的态度,而是满足他们看客的心态,对祥林嫂的不幸,他们丝毫理解关心和同情。老师是通读寓言故事来表达他的观点的。通读寓言故事,抓住猪和羊的话来理解,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猪说,“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可见,经历不同,命运不同的人,很难理解对方的感受。鲁镇的人就如同,绵羊和乳牛,祥林嫂如同那头要被要命的猪。作者的态度是,鲁镇的人不应幸灾乐祸,而应以关怀宽容的心态对待祥林嫂。9、【例文】互融•互容昔人有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各国紧密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必将携手,彼此“互容”,才可“互融”。诚如海纳百川、川纳百湖一样,我们所追求的“包容型”社会,正是如今开放政策下的“互融型”社会。国家之间互融互通,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相互借鉴、吐故纳新,也为企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可见,彼此的“包容”“互融”必将助力其发展,行稳致远。那么在这如今时代,我们该何为?这个几世纪前就被荷尔德林提出的诘问跨越漫漫长河,于时光的洪流中仍有警醒世人的力量。或许在不绝回响的历史长河中可以找到答案。曾几何时,我们顶着“东亚病夫”的帽子,被列强践踏于马蹄之下,却仍洋洋自得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肯走出国门,亦不肯纳谏从流,如此阻碍融合发展之路,岂不痛哉?唯愿后人哀之而又鉴之,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再看如今,博物馆的文物鲜活起来,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融后绽放出了更加绚丽的色彩。《上新了,故宫》刷屏,大胆地启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形式,融合多元素,使故宫活跃于人们的口口相传之间,让人们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600多岁的故宫越活越年轻的气息。传统文物如此,传统诗歌亦如此。诗言志,歌咏言。《经典咏流传》采用了以歌和诗的方式,将歌与诗紧紧相融,在朗诵中,我们能感受到先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经典咏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在这交融的文化形式之中,我们真切地领会到了文化的真正内涵。所谓“独木难成林,一花难成春”,今天的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并深度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可谓发展离不开融合,融合将助推发展。由国至家,由己及人,我们青年一代要学会融合,敢于创新,承担社会责任,相融更要相容。我们要抓住时代机遇,在各领域广泛融合的大势之下,努力争做前5%的时代领跑者。千年来风雨同舟,万里内鹏程正举。一人行,是茂林修竹轻摇时的绰约;百人行,是惊涛骇浪过后的彩虹;万人行,是千万民族高歌下的灵动。你我互容,以数万人的壮举奏响时代的最强音,互融--势不可当!【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作文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