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法临证应用摘抄一_第1页
吐法临证应用摘抄一_第2页
吐法临证应用摘抄一_第3页
吐法临证应用摘抄一_第4页
吐法临证应用摘抄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吐法妙用》#1发表于2009/4/1122:33资料个人空间短消息应用剂量柴胡有小剂升气升阳,中剂疏肝解郁,大剂清热之说,但就此说本身而言,无截然的区分。我们一般以3~9g为小量,15~30g为中剂,45~100g以上为大剂。柴胡不同剂量有不同的功用是根据其配伍、所治的具体病证而言的。大剂应用同样升,且极易致呕恶等副反应。1994年诊邻居高某,男,43岁,工人,突发高热,体温持续在40℃以上,服用其素备的多种治感冒药不效,笔者采自济南千佛山上的狭叶柴胡干品全草约100多克,水煎顿服。服后不久即觉呕恶,吐后疲乏异常,沉沉睡去,醒后热退而愈。虽只1例,亦应引起重视,张子和倡汗、吐、下三法,今人多不敢轻试,诚是可惜。“吐法”有很多地方值得继承和发扬。又考仲景用柴胡诸方,常与白芍、黄芩、大黄、龙骨、牡蛎等伍用,可参此法并宜作深入研究。《吐法妙用》假死(晕厥休克)【病案】陈某,女,35岁。1928年9月就诊。诊见患者躺在席上,已穿好寿衣,待气绝即入殓,患者双目紧闭不语,二便不逦,四肢如冰,脉伏不出,唯胸口尚温,呼吸微细,时一张嘴,欲喝凉水,饮后巨口吐,舌苔厚腻白滑。按之脘部坚硬如石,患者知痛。追及病史,患者因自行截疟,连吃两只雄鸡,从此,即不饥不食,喝引吐逆,病情逐渐加剧,遂至如此。【治则】宣通壅塞,涌吐破痰。【方药】将食盐60克,放锅内炒红,加凉水三大碗,兑入鸾便一盅,分三次温服。服药后用手指探喉,令其呕吐,第三次服药后吐出鸡蛋黄样粘痰一碗多,随即大声呻吟,双目张开,神清能言,从此再不渴呕,接着服一碗阴阳水(即烧沸开水一碗,兑冷水一碗),继服汤药水(其组成为藿香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l0克,厚朴10克,建曲10克,麦芽lO克,苍术l0克,炙甘草10克,茯苓15克,焦山楂15克,黄连6克,吴萸6克,生姜3片),以善其后,病愈。(见《临症会要》,人民卫生出版社)【评析】患者因食鸡使中焦阻塞,上下不通,清气不能上升,蒸发运化,故口渴引不止,中脘痞塞不运,故饮水入胃即吐;浊气不降,故二便俱闭;阴阳交混故四肢冷如冰,即不能食入又不能排出,故称为关格。先用烧盐深吐法,涌吐破痰,以宣通壅塞,以后服用汤药,即藿香正气散加减,芳香苦辛,安胃和中,以善其后而病愈。(李祥云)杏林箫客:1、此症若不是用吐法,而是用其它消积化浊之法,其效果将远不及吐法,疗程也会延长许多。2、食盐每家必备,取之方便。食盐涌吐法,用之得当,小验方能解大病症,符合中医“效、简、便、廉”之旨。散发性脑炎【病案】贾某,男,成年。患散发性脑炎,去大脑强直,脑电图意见,中毒性弥漫性病变。曾三度出现呼吸衰竭,肢体僵硬,每日抽搐2~3次,每次约持续二十分钟至二小时,自汗,泪出,口噤,进食靠鼻饲,小便靠导尿。深度昏迷已四十余日。曾在某市医院治疗一个月,无睨显好转。特来求诊。【治则】搜风祛痰开窍。【方药】茯苓15克,竹沥15克,半夏8克,陈皮5克,甘草5克,防风10克,黄芩10克,麝香0.5克。服后20分钟,用鹅羽探吐.一次吐痰涎二大碗(约1000毫升),未及二小时,即能言语,神识请,抽搐即止,肢体僵硬相继著减。(见《福建中医药》1983年第6期)【评析】吐法为中医治病八法之一,起源于《内经》,金元时代名医张子和最为欣赏,认为治病祛邪,倡吐、汗、下三法。本病诊为风痰壅塞闭阻清窍,以致内不解,外不和,诸症俱作。初始屡用他法治疗无效,后改用搜风祛痰井窍,并施探吐而获愈。如此急症、重症、顽疾倘不加探引,怎能使沉疴立起?可见张子和言不虚发,吐法之重要。(黄宣能)杏林箫客:1、此患者深度昏迷已四十余日,若按西医之法继续治疗下去,或难免一死,或瘫痪,或痴呆,或成植物人。医生会说:对不起,我们尽力了!患者家属会认为:“病当如此”。反中医的人只认死理,总以为只需西医就足够了,其实,是因为没有身患其病!还没有受够折腾。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想法会客观一些。2、竹沥为化热痰之第一妙品,能消痰于无形。方中用防风,麝香,鼓动气机,以助涌吐。去此二药,则无涌吐之力。眩晕1981年在门诊时,有女性患者鲁××,年38岁,春末来诊。诉头重眩晕,已七年余,胸中烦满,欲吐不能,饮食无味,大便溏泻,日三、四次,形体瘦弱,舌苔黄腻,寸口脉滑而关、尺反迟。查其病历:自1958年11月起,一直在我院门诊,发现其证春末夏初为甚,初秋至冬减轻(秋冬季半月或一月来诊,至春、夏每隔三日必至),所服方药,均合辨证论治之旨。而药后都不显效。因思寸口脉滑,眩晕欲吐,乃是痰阻于上之征,痰阻则元气不周,故关、尺之脉反迟。法当吐之,遂与瓜蒂散:瓜蒂4.5克(炒黄研末)、赤小豆9克(炒捣粗末)、淡豆豉9克,浓煎如糜,滤去滓,顿眼。次日来诊,云其未及服药眩晕更甚,胸中窒热。于是嘱咐她二小时后,不吐时可喝杯热开水;若吐得太厉害,就喝杯凉开水;若吐而汗出,须要避风;饥时可喝冷稀粥,饮食都要凉的。第二天患者自述昨日l0点煎好药当即服下,到12点左右,即大吐痰涎,色黄而稠粘,眩晕减轻而入睡,醒后腹中大饥,喝两大碗冷稀粥,又入睡今早5点才醒,眩晕已止,大便如常,尽量堕生尚微盔窒热感。改投扼;豉畅,嘱其如法煎服,如无不适,过七、八日再来。七、八日后,患者来说:“服了这两付药,七年多的病,完全好了。”仲景曰:“凡用栀豉汤,病人便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此人原有大便日三、次溏泻之证,为什么可用栀子豉汤呢?因此人以前多服补剂,形成气机阻滞,阴阳升降失常,今气机已畅,针对其胸中窒热,故用栀子豉汤,而不会导致溏泻。(宋孝志)杏林箫客:患者来说:“服了这两付药,七年多的病,完全好了。”-----“药对症,几勺汤;不对证,用船装”。诚然如此!愿中医同道,多从中医吸取营养,以专求精。中医学好了,至少能有效解决90%的问题。中医师当以中医为本,别对中医只了解二三成,就急不可待地搞中西医结合!不反对中西医结合,但在结合之前,先问问自已:中医掌握了几成?至少,本人是不够格谈中西医结合的......胸中憋闷1939年时,有周姓教师,年逾五十,新年后七、八日,忽患胸满气憋,欲食而不能食,欲吐而不能吐,手足厥冷。急往某医院就诊,医生说要做气管切开手术,患者不愿,求治于中医。切其脉滑数,知其素患痰饮,近日连续大啖肉腻,是胸中诸实之机,法当吐,与人参芦三钱,捣粗末,浓煎顿服。服后约一时许,大吐痰涎,诸证若失,令其糜粥自养。三日后,与六君子汤以治其痰饮。又1941年时,商人壬某,男,63岁,形体素盛,于清明时突患痰涎壅塞,气息奄奄,往某医院急诊,经吸痰后,稍有缓解,医生提出必须切开气管,方可取净痰涎,患者与家属均不愿手术,返家邀余往诊。余诊其脉急促,询其因,言扫墓时,醉饱后而遭雨淋,当即胸膈气逆,继而痰阻,予藜芦钱半,捣粗末浓煎服之,服后涌吐而病已。此二例一虚一实,都是一吐而愈,避免了手术之苦,且缩短了病期。吐法本八法之一。《素问》曰:“因其轻而扬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基本是指吐法而言,公孙阳庆有郁金吐蛊毒之述,张仲景有“大法春宜吐”之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张从正说“其见病之在上者,诸医尽其技而不效,投以涌剂,少少用之,颇获微应。既久,乃广访多求,渐臻精妙”。他对吐法的具体应用,如伤寒头痛,瓜蒂散;杂病头痛,葱根白豆豉汤;痰食证,瓜蒂末(独圣散)加茶末少许,两胁肋刺痛濯濯有水声(湿在上),独圣散加全蝎梢。他还说:“一吐之中,变态无穷,屡用屡效,以至不疑”。综上所述,吐法还是可取的。但是近数十年,无论医家病家,对吐法往往存在顾虑,置之不用。病常有自呕自吐而为顺证者,医家若不因势利导,逆其病机而急欲止之,酿成坏病者,实不乏其例,可兴浩叹。但临证运用吐法的要点,必须得其时(大法春宜吐),得其机(大法病在上宜吐),了解其人,结合其证,选方遣药,才能恰当。尤其要注意吐后宜忌,如避风寒,慎起居,一、二日宜凉饮食,糜粥自养等,调理得当是能取得预期疗效的。(宋孝志)杏林箫客:“医生提出必须切开气管,方可取净痰涎”-----又是手术!如果又分泌出痰涎呢?难道再次手费术?时间虽然过去半个世纪,但类似的情况依然屡见不鲜。医药费为什么难降下来,很大原因不仅在于小病大治,过度医疗,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西医治疗模式本身的缺陷。国家增加8500亿医疗投入就能解决问题吗?不一定!其实,花10亿元培养纯正的中医,国家至少能节省100亿,可惜,当权者不信!失语唐祖宣医案:周某某,女,41岁,1972年4月25日初诊。患雷诺氏病已3年,每遇寒冷则作。经服温阳和活血化瘀药物,肢端痉挛好转,供血改善。近因惊恐而致失语,四肢紫绀加重,厥冷如冰,时呈尸体色。经先后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镇静药物,以及中药宁心安神、祛痰开窍之剂无效。饮食不进,卧床不起。证见面色苍白,精神呆滞,不能言语,以笔代言,胸闷烦躁,欲吐不能,肢冷色白,舌白厚腻,脉滑有力,两寸独大。此痰浊壅塞上脘,急则治其标,先宜涌吐痰浊。方用:瓜蒂、赤小豆、白矾各9克,水煎服。服后先吐浊痰碗余,继则泻下秽臭溏便,遂即能言,肢冷好转,而雷诺氏现象亦减轻。按语:惊恐之后,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生,阻塞于上,则胸闷烦躁,两寸独盛;清窍被蒙则语言难出;痰浊壅塞,阳郁不达,则四肢厥冷。状似阳微寒盛,而实非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故以瓜蒂散加味投之,果获良效。杏林箫客:此症若按脏腑辨证则繁杂无绪;若识得痰证病机及攻邪之法,则能直取病根!神乱案刘渡舟医案:董××,男.28岁。因精神受到刺激而犯病。心中烦躁不安,或胆怯惊怕,或悲伤欲哭,睡眠不佳,伴有幻听、幻视、幻觉三幻症。胸中烦闷难忍。舌苔白厚而腻,脉弦滑。辨为肝气郁滞,痰浊内阻而上扰心宫。桂枝6克生姜9克蜀漆4克(以常山代替)龙骨12克牡蛎12克黄连9克竹茹10克郁金9克菖蒲9克胆星10克大黄9克服药二荆,大便作泻,心胸顿觉舒畅。上方减去大黄,又服三剂后,突然呕吐痰涎盈碗,从此病证大为减轻。最后用涤痰汤与温胆汤交叉治疗而获痊愈。【解说】在《伤寒论》中,仲景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疗由于火劫追汗,损伤心阳而引起的惊狂,卧起不安;本案取意于此方而用来治疗由于情志内伤所导致的神志迷乱。二者病因不同,证情有别,但其病机则基本一致,即心神内乱而兼有痰郁。正如清代医家柯韵伯所指出的那样:“不拘病之命名,惟求症之切当,知其机得其情……宜主某方,随手拈来,无不括法”。但火劫亡阳的治疗重点在于温通心阳而补其虚,所以用甘草、大枣甘温之品,以起到辛甘合化为阳的作用;而本案则偏重于涤痰清热以开心窍,所以加上竹茹、胆星、菖蒲,郁金.黄连和大黄,同时去掉大枣,甘草以防其助湿化痰。这是临床上随证加减,灵活论治的一个体现。蜀漆乃常山之苗,其功用与常山相似,有较强的催吐祛痰作用。用量.一般在3—5克,但还要注意水炒先煎,以减少其对胃肠的刺激而消除致吐等副作用。如果药店不备蜀漆,也可用常山代替。从临床运用来看,用蜀漆和大黄黄连泻心汤及远志.菖蒲合用,治疗属于痰热.上扰,蒙闭清窍所致的精神分裂症,效果较好。服药后或吐或泻,或吐泻交作。吐则多为痰涎,泻则多为胶粘秽物,其后都能使精神安定下来。幻视李其禄医案:李××,男,43岁,1972年8月24日初诊。其子因阑尾炎住院,为筹款困难而忧思甚重,致使精神失常。初起自称青蛇附身,久则幻视,入夜总是见室内有碗口粗青蛇数条。其一边惊叫,一边挥刀向墙上地上乱砍,搅得全家不宁,四邻不安。白天患者以手击胸.硬潍说胸中有碗口大硬物堵塞。经县医院门诊用镇静安神西药治疗和民间医生用针灸治疗3个月未愈。笔者据其病因和临床体征诊为癫症,证属气结酿痰、痰迷心窍。治拟破气开结,豁痰开窍而醒神,方用白金丸,每次4.5克,一服2次。服至至第五日,吐出痰涎一碗多!用树枝将痰壅挑起2尺不断!再服仍吐,自觉胸中的堵塞感逍失。略减其服药量,续服12天,服药后不再吐痰涎,诸证也随之消失精神完全恢复正常,唯感头晕、身倦。察其面色淡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此为邪去正虚。继以饮食调养月余,身体恢复健康,可正常参加劳动。1980年夏,再次因为忧愁的事致使自觉胸闷满而烦,有点象8年前发病之前的感觉,求笔者设法预防。笔者即为他再配制白金丸一料,朱砂为外衣。其自服一周后,虽未吐痰涎,胸虫却也满散烦消,一切正常/自1972年迄今已19年,除1980年问出现的胸中烦满而外,癫症一直未复发。白金丸方:郁金210克,白矾90克。制法:各研成极细末,过筛,用麦面粉煮稀浆糊将药末和好,团丸如梧子大,晒干即成。方义:脾主统血。气结不仅能酿痰还能令其所统之血随着气结而瘀滞。白金丸中的主药郁金味辛苦而性寒,行气解郁而入血分,最善于破气开结通窍而又能活血祛瘀,自矾味酸咸而性寒,驱顽痰而除痼热。两味药互相配合更加强了各自的性能,共同完成了破气开结祛痰活血之功,从而使受痰蒙迷的清窍为之而开。各种精神失常的精神证状也就随之而消失。临床实践证实,如患者痰邪偏于胸膈上者,服药后就会利痰咯出,如痰邪偏于胸膈以下者,药后其痰将会泄泻而下。白金丸虽只有2味药,可对思纲之病却是对症良方。只要证因相符,运用得当,每获良效。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思纲作为精神病的诱因来势较缓,其病去之也较慢,而且白金丸的药性也平稳。所以见效较迟。上边所说的呕痰、泻痰一般要在服药的3~5天之后方可见到。精神分裂李其禄医案:鲁××,女,60岁。1951年精神失常,六亲不认,二:便不知,经常裸体,有时把自己解的大便当泥巴团着玩耍。治疗一年多未见好转,被前夫遗弃。由现在的丈夫“捡”回家中。治疗近半年,仍然未见好转,儿乎丧失了治疗信心。后来从一位民问医生手中买回一付涌吐中药,强行灌下后不久即将其装进一个深帮的大筐里,吊在梁上,狠劲地左右旋转以诱吐。患者起初呕吐的多系食物残渣,续则呕吐痰涎。其痰涎的颜色由清变黄(可能系胆汁所染),最后竟变成灰黑色(抑或胃粘膜出血?)。旋转由农历五月的晚上(约九时)开始,至次日东方放亮为止,历时约6小时。放下后,患者一无所知,沉睡一天多方醒。从此未作任何治疗,不足一月,一切恢复正常。至今已40年,从未复发过。十多年前,六个孩子中唯一的“香”女儿突然病死,对她夫妻的精神刺激十分严重,却没使她的精神病复发。按:该患者与笔者同村。其患病期间的秽浊不知和痊愈后的正常劳动、生活等情形,都是笔者亲眼所见。对她当时的明确诊断虽已无可查考,但从其病情和病程来分析,已可排除反应性精神病和癔症,属于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较大。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尚未明了,治疗十分困难。半个世纪前,竟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治不好,能治好的就不是精神分裂症。”该患者能够一吐而愈,关键在于痰吐得彻底。现代医学认为,呕吐是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它能强烈地刺激人体,一可使包括大脑皮质在内的各相应组织器官的兴奋性增强,二可使体内对精神活动有影响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从而使失常的精神活动恢复正常。从中医角度讲,不管外感还是内伤,都能酿痰而蒙迷心窍。呕吐能将痰邪直接逐出体外,受痰迷蒙的心窍自然会随之而豁然开朗。该患者的治疗和痊愈过程不仅充分地显示出吐法在治疗精神病方面的独特疗效,还再次证实了痰与精神病密切相关。至于该患者的痰邪之所以能够一次吐得如此彻底,除了中药本身的催吐作用外,还与旋转的强度和时间有关。笔者认为,旋转催吐痛苦大,不安全,已不大被人利用。本患者在治愈过程中虽然得益于旋转的协助,但毕竟太鲁莽,太危险。临床宜慎之再慎,切戒草率乱试。在运用吐法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病势吐法属于速效的攻病法,一般适用于正盛邪实的患者。(二)病位中医治法的总则是“其高者,因而越之”,吐法就是“越之”的具体运用。所谓“高者”,即指人体的上部,习惯指中脘以上或胸膈之间。对于病位的判断,可从以下几点着眼:①有毒物质人胃的时间;②胸中烦乱无奈或时时捶胸者;③自称胸中有异物堵塞者;④喉中痰声如拽锯者;@)按压上脘而口流痰涎者;⑥前四项体征虽不明显而两寸脉滑实或洪滑或沉滑而有力者;⑦痰邪壅盛,胶阻脉道而脉见沉涩或结代者;⑧其它指征可证实病邪偏上者。(三)病机主要指运用吐法的时机而言。吐法选用的时机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一般说来,对服毒或误食毒物的患者用吐法的目的是涌吐毒物,所以强调越快越好;可是对精神病患者来说,用吐法的目的则是涌吐蒙蔽心窍的痰涎,所以要选在痰邪形成之后运用。如果用得偏早,痰尚未形成,虽可暂时获效,却每多复发。如果痰已形成且壅塞于胸膈,当用吐法而不用,则会让痰离膈下渗而坐失可用吐法治疗的良机。(四)选方包括选择具体方剂和采用何种吐法的两方面内容。在方剂的选择上,可根据痰的属性分别选用寒、温、平等不同种类的吐法方剂。对人事不省者原则上用药末吹鼻,禁用旋转法。对口服催吐药物而呕吐不理想者,均可合用探吐法。(五)禁用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禁用吐法:①性情刚暴者;②高血压患者;③病势临危者;④自吐不止者;⑨老弱气衰者;⑥亡阳血虚者;⑦各种出血症;⑧脉见细弱、细数或脉弦硬搏指、两尺不应者;(⑨舌质红绛、口津干涸者。)(六)忌口吐后一周内忌食油腻及难以消化的食物,一般以萝卜煮米汤调养为佳,半年内忌食各种鱼类。(李其禄《精神病的中医治疗》)一、新医药学杂志1976年12期报道:崔某某,女,32岁,住院号4684。患者既往健康。近3年患神经官能症。数日来自觉心烦,郁闷,未用其他药物,仅用民间偏方干甜瓜蒂约50克,水煎药液半碗,于1973年8月5日晨7时许服下。服药后约1O多分钟,出现呕吐,初吐物为粘液水、食物,继而吐绿水、血水。呕吐频繁,吐物总量达1000毫升。当时午后一时许来诊,即刻住院治疗。入院检查:体温37'C,脉搏摸不清,血压测不到;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醒,面色苍白,大汗,略烦躁,口唇轻度发绀,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应存在,颈软,心界不大,心音低弱,心率130次/分,律整,未闻及杂音,两肺呼吸音正常,腹部平软,胃脘具压痛,肝睥未扪及,四肢末梢发凉,神经系统无异常。粪常规:见少量白细胞及蛔虫卵。肝功能:碘试验阴性,麝浊4单位,锌浊8单位,谷丙转氨酶356单位。心电图:ST段.II、III、avF、V,V3、V5均明显下降;T波倒置;ST、段avR,上升;II高耸、III、avF及v5也略高。入院后经多方抢救无效,于8月6日零时1O分死亡。杏林箫客:1、瓜蒂峻猛之药,成人用量在3克左右为宜。此例用量为50克,为超量使用,以至伤人至死。2、《伤寒论》中,瓜蒂与赤小豆,淡豆豉煮糜粥共服之,更易催吐;单用瓜蒂则不易吐,或需加量而增加风险。二、陕西中医函授1992年5期报道:马某,男,16岁,住院号:15186。患者于1988年2月1O日18时急诊入院。其父代诉:患儿因癫痫病多年,久治无效,遂找某医用催吐法治之。于当日下午16时服瓜蒂细粉1克,以温水送服。药后半小时未见呕吐反应,遂再服0.5克,服后约1O分钟,即出现严重的脘腹疼痛和剧烈的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液体,内含食物残渣约500毫升,继之呕出鲜血数次,每次约100毫升,半小时后脐腹绞痛,大便呈稀水样,数次,随即也转为鲜血样,先后便出四次,均为少量血液,于18时急来本院就诊。查体:急性重病容,神清,精神萎靡,呈脱水貌,血压5.32/2.66KPa(40/20毫米汞柱),心肺(一),腹软,全腹广泛性压痛,肝睥未触及。急行常规洗胃,插管过程中又因恶心呕出鲜血少量,故改为口服清水洗胃,同时急给补液、升压、输血、止血、抗感染等对症处理,经综合治疗,吐泻停止,再未出血,经1O多小时的抢救,血压回升到正常,腹痛等症状消失,精神好转,三日后大便一次,隐血试验转阴,能进少量饮食,于2月14日出院调治。杏林箫客:病在胸膈,宜用瓜蒂散,否则,慎用之。此例癫痫,并未述及胸膈症状,可能药不对证,且瓜蒂粉生服,服法未尊经方原意。《名医类案》涌吐法评述作者:陈淑霞--------------------------------------------------------------------------------关键词:《名医类案》涌吐法急症《名医类案》十二卷,系明代江父子编辑而成,广泛搜集了从《史记》到明代的名医医案,后经清代魏之等重校,形成当前流通本。全书以病证分类编纂,广泛涉猎内、外、妇、儿、传染病等多种病证,治疗方法亦多种多样。其中涌吐法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为众多医家使用。现仅就《名医类案》中所录涌吐疗法作一简要综述。涌吐之法,应用广泛涌吐法乃八法之一,是使用催吐药或其他能引起呕吐的物理刺激(如羽毛探喉引吐),使停痰宿食毒物,随呕吐排出的方法。《名医类案》中众多医家灵活应用该法,其治疗病种较全,涌吐方药较多。据笔者统计,全书采用涌吐法治疗的病案为52例,治疗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病种达24种,使用涌吐法的医家计22人。在众多医家中,所载使用该法最多的是张子和,达11例,涌吐所用方(法)药多达25种,足见古代医家对涌吐法的重视。取吐之意,重在辨证涌吐之法是针对邪实而设,虽然众多医家应用涌吐法治疗的病种达30余种,但其根本目的仍在于祛邪,邪实于上是其共同的病机特点,为异病同治之法,体现着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华。如朱丹溪治膈间积血夹痰致食入即吐,以瓜蒂散探吐愈。而张子和治寒痰在胸膈而致带下病,亦以瓜蒂散涌吐取效。二者病虽不同,但病机皆为实邪积于胸膈,故治法相同,即“其在上者,引而越之”。在使用具体的涌吐方药时,古代医家也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病邪的属性而相应采用寒、热之品取吐,如韩飞霞治寒痰阻膈,眩呕以死,用“黑附子1片、砒1分,舂入姜汁”,虞恒德治积痰复中寒湿之中风神昏,“以姜汁调白末子(胆星、白附子、乌头)”,皆寓“寒者热之”之“正治”之法。用吐之法,多为治急涌吐之法,主要用于某些适应本法的急症。这与急性病症病势危急,病情重的特点有关。而涌吐之法使用简便,取效快捷,能适应急症之“急”。全部52例使用涌吐法的病案中,急性病症者多达28种。有一吐而愈者:如倪维德治积痰气厥,“以二陈汤导之,吐痰升许而愈”。一道人治痰喘,“取甜瓜蒂七枚,研为粗末,用冷水半盏许调,澄清取汁,呷一小呷……即吐痰涎若胶黏状……病根如扫”。有先以涌吐之法缓急救急,再辅以他法调理而收全功者:如张子和治风痰痉证,“先涌风涎二、三升,次以塞剂下十余行,立愈”。钱中立治痰火气喘,“先用二陈汤探吐出痰碗许,其夜安寝……更用调理药,旬日始安”。对体虚、孕妇,当为涌吐之禁忌,若为救急,亦当吐之,但应灵活应用,恰当选方,中病即止,再悉心调理。如傅滋治面肿不食,证属体虚为痰所隔,当补虚利痰,“每早以二陈加参术大剂与之,探出药,辰时后,用三和汤……睡后用神丸……一月而安”。朱丹溪治一孕妇九月,转胞尿闭,证属饱食气伤,胎气弱不能自举而压膀胱,遂“以参术、归尾、芍药、带白陈皮、炙甘草、半夏、生姜,浓煎服四帖,任其叫号,次早,经四帖作一服煎,顿饮,探吐之,小便大通……后以此方加大腹皮、炒枳壳、青葱叶、砂仁,作二十帖与之,以防产前、产后小虚,果得平安”。此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而收全功。综上所述,《名医类案》中众多医家对涌吐的灵活运用,拓宽了其适用范围,丰富了涌吐方(法)药,尤其是对急症的治疗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450000)陈淑霞吐法文辑百病因痰治宜吐法【健康频道】--------------------------------------------------------------------------------中医中药>>中医思考>>杏苑杂谈>>百病因痰治宜吐法人体精液,皆由水谷所化,谓血之余,行脉外,流通周身。在皮为汗,在肉为血,在口为涎,在目为泪。然水谷之化有正有邪,化得其正,则精液清新使人营卫充,形体强;化得其邪,则精液浊败,气血弱,病莫测。精液浊败则为痰,即痰与水类,故遍身上下,无所不至。论之痰因,无非内外不内外三种。大凡因湿致病而生痰者,名曰湿痰,滑白亦多状鸡子清;燥痰粘壳而少,或如米粒;风痰清稀多泡;热痰坚而成块;郁痰梅核败絮;火痰桃胶色黄;寒痰色白布清稀间有黑点等等。上之病痰,其一部可从喉头气管内粘膜分泌而聚,由口唾出,但余下不易唾出之痰,则流注肌肉,七窍隧道,经络脏腑,暗藏杀机,进而痰嗌气滞肉腐,脓生“白黄赤稠稀”,造成病杂而多变。诸如--流注皮肤,多见斑疮癣疥(仅“疥”之一证,又可细分为大,马,水,干,湿,虫,沙,脓等),或顽硬而坚状似牛领之皮,搔如枯木;或病久皮脱肉蚀骨瘦如柴。流注肌肉,有肿满按之如泥者;有坚如石者;有痈疽肉瘤者。分其部位,若病痰在背脊,有肤色如常,不热不红却木硬疼痛者;有背心一点常如冷冰,浑身习习如虫行者;有生肿瘤短如冬瓜或长如布袋痛不欲生者。病痰在腰际,则一块固痛,不能转折。病痰在四肢,则麻木不仁,萎弱酸胀。病痰在关节,核如胡桃屈伸强硬。病痰在两胁,块状如石,肿痛溃脓。病痰在耳后连及项下,则三五成簇,红肿寒热,状如瘰疬或癌症晚期淋巴转移。百病因痰治宜吐法流注隧道(气血脏腑各管系),有肿如瘿瘤,忽痛忽止按之半空状者;有隧道窄狭如线及硬化,粥化,梗塞绞痛者;有心脏病,高血压,结石,内痈内疽,无名肿毒肿痛,良性恶性肿瘤者。流注“七窍”(加前后阴,则言人身“九窍”,在口,多唇舌疮疳糜烂,气闻“辛酸甘涩臭”;在鼻,则息肉塞腔更有甚者疽大如拳,色分“白黄青菜赤黑”;在目,内障疣疡,夕昏不眠,或白日见“鬼”幻视幻觉,撵之不走;在耳,胀痒衄痛,蛙鼓蝉鸣,幻听幻声,挥之不去。流注经络脏腑,则单经单脏单腑乃至数经数脏数腑合病无穷,连绵不止。诸如--太阳经(小肠与膀胱)病,多有头痛发热,项背强,身痛恶风自汗。若痰蓄小肠,往往癃闭淋漓,赤白带下;痰蓄膀胱,则口渴尿赤而涩滞。少阳经(胆与三焦)病,多见耳聋胁痛,头汗盗汗。若痰蓄在上则头重目黄;在中则痞满不舒;在下则胫足附肿;在胆则口苦太息,爪黑多纹。阳明经(大肠与胃)病,多见目痛鼻干唇焦,嗽水不欲咽。若痰蓄大肠,往往肠中切痛而鸣濯濯,或潮热谵语,便秘屎躁,绕脐而痛;痰蓄胃宫,虽腹不坚大便不闭,但多有狂乱不眠等症。太阴经(脾与肺)病,轻者腹满嗌干,肌肉消瘦,浮肿不红,四肢不用;危者唇缓口开手撒。若痰蓄在脾,往往肿胀而食不下,自利益盛少腹自痛;痰蓄在肺,轻者喘满咳嗽,皮毛枯涩,鼻塞汗出眩晕;危者皮腠冰冷,滑汗如油而畏寒。百病因痰治宜吐法太阴经(脾与肺)病,轻者腹满嗌干,肌肉消瘦,浮肿不红,四肢不用;危者唇缓口开手撒。若痰蓄在脾,往往肿胀而食不下,自利益盛少腹自痛;痰蓄在肺,轻者喘满咳嗽,皮毛枯涩,鼻塞汗出眩晕;危者皮腠冰冷,滑汗如油而畏寒。少阴经(心肾)病,多见口燥咽干喉痛而渴,或下利清水心下梗,或下利肠垢目不明。若病在心,常头面烘热,,惊眩忡怔欲寐;若病在肾,多腰痛阴汗男子阳弱不育,女子阴虚不孕;如若心肾两脏合病,则一述症状往往齐见而混合。厥阴经(肝与心包络)病,多见少腹胀满,烦燥消渴而怠倦。若痰蓄心包络,往往目赤心痛,臂肘挛急,腋肿甚,胁支满;痰蓄在肝,常有舌黑而润,吐疣囊缩;若成经脏合病之势,则有手足厥逆,咽咳不利,吐痰涎脓血,泄利不止等等。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强壮之人任其多饮多食,却未见其痰蓄为病;唯体虚羸弱之人其痰必多。何也?因强人随饮随化,弱人饮而内停使然!据此而论病痰其本在肾,为水不归原;其标在脾,为土不制水。因此,治痰之法应以温脾强肾为主,兼顾其他,则元气日强痰日少,病日轻而渐愈矣!病有轻重缓急,治分标本先后。凡中满不通,二便不利,阳脱中风气闭等危急之病,则先治其标亦不可废。然治标旨在“药下留人”,把人留住了方可言治。在此虽言治标而终为求本矣,辩证法在中医理论与实践中随处可见。于是,在表者汗之,里者不之,膈上或经络者吐之,久病胃气大虚急赖有所养者补之,遂成医之“大法”。“汗下吐补”各遵其道相参为用,病有不愈者少。若当汗而不汗,则毛孔闭塞,闷绝疼痛不解;当下而不下,则心腹胀满面,烦乱鼓肿日甚;当吐而不吐,则水谷不入,结胸上喘更剧;当补而不补,则气血消散,肌肉耗亡,精神脱失,志意双迷亦重,终致病不可救!吐法吐法治疗学名词。系八法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王冰注:“越,谓越扬也。”即吐法。指利用涌吐药或其他能引起呕吐的物理刺激(如羽毛探喉引吐等),使蓄积痰饮宿食或毒物随呕吐排出。适用于某些急症,如痰涎阻塞咽喉,妨碍呼吸;或食物停滞胃脘,胀满疼痛;或误食毒物时间不久,尚在胃中,均可涌吐可解。实证用瓜蒂、藜芦、胆矾等;虚证用参芦饮。吐法一般对孕妇禁用;老弱气衰,亡阳血虚,诸种血症,病势临危之人慎用。医源世界催吐法来源:神农网催吐法就是利用服用药物导致呕吐的一种疗法。一、适应症凡是消化不良,腹痞块症,污物粘贴于胃。中毒症,脏腑绞痛,血、痰充斥于胃,头痛,食欲不振,虫病,特别是呕吐痰涎等疾病,都可以使用催吐法。二、禁忌症体质虚弱、小便不利、患眼翳,虫病、痔疮、肉毒症、年老、小儿等,皆不可使用。若误服毒物,如时间已久,则毒物已不在胃中,不可再催吐。三、具体内容包括配方、服法、洗胃、催吐量、辅助治疗五部分。配方有主药方与加味药方二种。卵叶橐吾、刺参、大戟三种为主药,在春季发芽时采集,与水菖蒲、光明盐、荜茇配位,煎汤药性温和,丸剂药性猛烈。主药加干姜配位,治消化不良。加娑罗子,治“龙”型疾病。加丝瓜子,治“赤巴”疾病。加小叶铁线莲,治痞块症。加川乌配位,治中毒症。加白花棘豆配位,治胸部化脓症。加甘草,主治肺病。服法:黎明时服药,服后漱口,不要讲话,须端坐,也不要受凉,应该穿暖。如果开始感到恶心,要稍加抑制,忍耐,而不要立即低头吐出,可回吞口中分泌物一、二次,然后低头吐出。如果感到头昏、膝部发抖,应观察吐出物内容。洗胃:刺参、卵叶橐吾、大戟、光明盐、石菖蒲、荜茇煎汤令服,用翎毛或手指探搔喉头催吐。催吐的程度,取决于洗胃的需要。催吐量:根据患者体质与疾病情况,决定催吐量。一般催吐次数为四次、六次、八次;呕吐物的数量为半普、一普、两普;颜色分别为痰色、胆色、水色三种;依次前者优,后者劣。辅助治疗:服药后若出现“龙”与“赤巴”扩散,肺脉窍溃散,溃疡出血,药物的精华刺激眼睛,则需进行辅助治疗。“龙”扩散时,头痛、恶心、神志恍惚,以按摩、药物熏疗、饮踝骨汤等抑制“龙”的势头。“赤巴”扩散时,服用汤药,在前臂外侧针刺放血。溃疡出血,可以用冷敷、散剂药物施治。肺脉窍溃散,以药物封闭脉窍。头痛目赤者,以针刺放血和水疗法施治。宜吐法论宜吐法者,邪结中脘,食填太仓,痰饮内伏。胸前作痛,右关脉大,或反沉,或下部有脉,上部无脉,皆宜吐法。故曰病在膈上,病在胸中,宜吐之。食在上脘,胸满多痰,宜吐之,华佗云:伤寒三四日,邪在胸中,宜吐之。凡吐用瓜蒂散,或淡盐汤,或温茶汤,弱者用人参芦。然终不若家秘吐法,欲散风只用防风一味,欲散结只用枳壳一味,欲解烦用山栀一味,身痛用羌活一味,头痛用川芎一味,煎汤温服,少顷,即以鸟羽探吐,不伤胃气。吐法案例及机理探微《上海中医药报》吐法案例及机理探微王业龙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排出体内病邪的一种疗法。《诗?大雅?丞民》说“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是关于吐法的最早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高者,因而越之”一直奉为吐法的主要理论根据。汉朝张仲景精于伤寒,亦重视吐法,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南宋许叔微,恪守经方,尤有发挥。屡用吐法治中风风涎潮于上膈、气闭不通证。金元时期的张从正,标新立异,是将吐法应用得炉火纯清的医家,力倡“凡上行者皆吐法也”,其“引涎法、漉涎法、嚏气法、追泪法”皆归于吐法。他的《凡在上者皆可吐式》,既囿有《内经》之规范,又极大拓宽了吐法的治病谱。清代程国彭的《医学心悟》首次将吐法列入医门八法,给吐法应有的一席之地,对吐法的发展,功不可没。及乎近代诸家用者鲜少,斯道几至湮微矣。昔人张子和以汗、吐、下三法见长,能独探吐法之奥旨,屡起大症。近贤亦有验案可资借鉴。今读王吉春老先生(见《中医杂志》1981年第十二期21页)吐法验案,令人拍案叫绝,选摘如后,并试析其愈病机理。吐法案例及机理探微病案举例:一:陈某某,65岁,素有痰嗽旧疾,饱食后与人诟罡不胜,然而踣,不省人事,抬至家中,更医多人,迄未得效,气息仅属,历十余日而不绝。1979年9月10日初诊,病者面色暗青,错不知人,时太息,胸腹膨隆,哕声频频,唇部动不息,牙关微紧,脉细弦若丝,启口视舌,舌苔腻,质暗红,此为痰浊食积滞塞中脘为恙也。俾瓜蒂散1.4g、麝香0.15g调匀灌服,越二时许,吐出酸腐积食,杂以大量痰涎,泄下痰沫甚夥。翌日二诊时,人事已清,且能啜粥。觉气短心悸而喘。起坐则头眩欲仆。脉细弦,苔腻而斑剥。盖吐后脾胃气伤,健运失职,水浊内停,上冲为眩,凌心则悸,冲肺作喘,治以扶阳涤饮法:茯苓30g、桂枝15g、白术12g、甘草10g、六剂而安。二:宋某某,女,35岁,因类中右侧僻为遂,病历经年,复因惊恐外触,气恼郁劳,陡然昏仆,四肢强直,两目直视,痰声曳锯,神志瞀乱,医用凉肝熄风养阴理痰法,诸症已缓,但妄言妄动,神识昏瞀,乃入精神病医院,治疗历时数月,病为少衰故要求中医治疗。1978年9月20日初诊:脉弦滑搏指,舌苔腻滑,,口气酸腐龚人,神志昏瞀,呢喃不休,唇舌摇,四肢震撼,参以舌脉,诊为木郁不达,气化为火,木火生痰,阴蔽灵窍。宜吐而蠲之,用瓜蒂1.5g、麝香0.15g。服后,吐黄稠胶痰约100毫升,泄下二行,神志已清。历一月共吐五次,不但诸症如濯,先前之患难与共肢亦能活动自如。步行数里而不倦,唯觉右足歪斜已不自复旧矣。。木郁不达,气化为火,木火生痰,阴蔽灵窍。用吐法吐去黄稠胶痰,脾胃醒,诸窍开,痰涎化而渐康复。三:朱某某:男,18岁,学生,因精神受到剌激而悒悒寡言,渐至行动乖常,或数日不食,恒数夜不眠,,或屹如泥塑,或然仆地,扭曲伸伏,状若蛇行,或一饭未终,忽舞蹈雀跃,捷如猿猱,数尺之墙,翩然而越,虽善技者不是过也。素性口讷少言,病发则滔滔万言,善锋机辨与平时判若两人。尤其者本喜丹青而不工,疾作时挥笔渲染画师咸惊异之,清醒时则弗能也。其病发作无时,或一日数发,或数日一发,不发时则眠食如常,谨厚知礼。精神病院疑为“周期性精神病”抑或“神经官能疾患”,三年来针药不绝,迄未得效,甚为痛苦。力恳治疗乃至怆然泪下,状甚或可悯。1974年8月4日初诊:两脉沉细而晦滞,舌苔薄腻,舌边隐有紫斑,问其苦,述说病发时胸满欲恶,觉有物上冲咽喉,则卒然暴逆,莫能自制矣。盖惊恐郁怒,忧思生痰,浊痰郁毒,沉结胶滞,盘踞脏腑匿伏经络隐幽之处,遇七情内郁或六气加外,则痰气弥漫,神机被蒙,故变症百端,发作有时,其人丰富力强,禀赋素旺,而脉沉细涩滞,非痰浊郁毒阻滞脉道若何?遂用瓜蒂散1.6g、麝香0.15g,服后仅吐稀痰少许,泄下二行,三进亦然。余谢不敏,患者怏怏而退。吐法案例及机理探微孰料,彼归去后,将剩余瓜蒂6g、麝香0.6一次吞服尽净,越三时许,痰水并涌,洞泄如注,臭汗发粘,衣服尽湿,吐出痰涎先为稀薄,后则黄稠浓浊,臭不可近,泄下大量絮状痰物杂以粪水,恶血,以至冷汗僵卧,神昏不语,气息仅属。余为灸关元百壮,进参附数剂,至平明时,人事始知,述咽喉、食道、肛门痛不可耐,令呷梨汁,委顿旬日,积年奇疾竟此霍然。尚书云:“若药不瞑眩,则厥疾不瘳,”信哉。按此症之奇与瞑眩之剧,实为笔者仅见。夫积毒郁痰沉痼凝泫,非大剂峻悍、香窜之瓜蒂不能搜剔幽隐直捣痰巢,使有出路方能有济,否则殆矣,然峻剂乱投虽或幸中,但频繁死者耳,设或不测,其咎在谁欤?记之以为少年孟浪者戒。吐法机理探微吐法治病机理,值得研究。因为吐法只吐出了一定的胃内容物,或残食杂瘀,或痰涎胃液,却能治三焦诸疾。这种一吐治百病的机理,笔者仅作如下探析。1逆向祛邪机理所谓逆向祛邪,即逆着病邪侵入的方向而逐邪外出的方法。如六淫从皮毛而入,使之从皮毛而出,即为逆向驱邪治疗。无论吐法中的吐、泪、涕、汗,其驱邪之方向,皆逆于病邪侵入的方向。吐法产生的驱邪外出的反方向性,是其效佳的原因之一。逆向正治作用,属于因势利导的中医正治法。2激荡机理临床发现,适宜的吐法,具有振奋正气,醒脾悦胃,荡涤浊气。外可除“六淫”,内可化“五邪”,这决不是仅仅吐出一定的胃内容物而取效的。我们引用了“激荡”来解释它的机理。吐时,诸窍尽开,邪有去路。而对于机体内,胃肠上下震荡,胸腔、腹腔内压剧烈变化,机体在这种“激荡”状态下,很有机会“腑气通,脏气和”。阴阳互荡再定位,正邪相争重调整。一段磨合期后,机体进入了某一层次的“阴平阳秘”。“激荡”机理,也许是吐法最具有医学意义之所在。此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极大地调动了人体网络系统的协同作用,增大了治病潜能。3神经调节机理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吐法治病的机理是:通过呕吐直接排出胃中有害的病邪;呕吐通过药物或机械刺激咽喉的作用,引起呕吐中枢兴奋,间接引起大脑皮层其它中枢,使全身重要组织器官活动增强,从而达到了恢复和调节组织器官功能的目的。这正是它虚实兼治、治病谱广的原因所在。4吐法治病原理夏杂。在“激荡”应激状态下,人体神经、网络系统发挥了调节作用,机体加速了自我调节恢复的速度,阴阳减之。以吐后出泪、涕、汗为宜。借此而变,正气乘机而复。这种“激荡”期的医学意义,应该是吐法的研究焦点。吐法,内纳诸法,医理深奥,它是祖国医学的一颗明珠。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用之得法,可点石成金,然自非才高识妙,焉能放胆使用乎。吐法的妙用吐法是通过药物以及外界刺激,使人体产生呕吐,以去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内经》中就有“其高者,因而越之”这样的论述。这句话的意思是,病邪侵入人体内部,如果所在的部位较高(胃脘以上),那我们就可以采用发越、涌吐的办法来进行治疗。这句话也大致指出了吐法的适应症,那就是当致病物质(如毒物、宿食等)或病理产物(如痰涎等)停留在人体胃脘以上部位而形成的各种病症,我们就可以使用吐法,使这些致病物质或病理产物从口腔排出体外,从而减少或消除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的进一步伤害,并恢复人体原有的内在平衡。中医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治法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需要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采取合适的驱邪措施。如病邪在肌表,我们就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使肌表的邪气随汗而解;如病邪在内,又位于人体的下部(如腹部、下肢、肠道等部位),我们就可以使用通大便的方法,使病邪通过肠道排出体外;如病邪在人体内部,又处于胃脘以上的部位,无法用通大便的方法来使其排出时,就需要选择本章所要讨论的吐法了。通过促进或造成患者的呕吐,将积滞在人体胃脘以上部位的病邪排出体外,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因此,任何一种治法的选择,实际上都是中医“因势利导”观念的具体体现。但由于吐法在使用过程中会给病人带来某些不适,不易为病人所接受,还有些病人对吐法存在恐惧心理,所以目前很少有医生在临床上使用这个吐法了。事实上,吐法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有着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效果。比如说饮食积滞在上脘,引起胸膈饱胀、胀闷不适、嗳腐吞酸、饮食不思等病症,时日较短者,如果用吐法使积滞在上脘的食物得以吐出,那患者立刻会感到明显舒适和轻松感,这种效果是消食药远远比不上的。再比如,误食了某种毒物,如果立刻使用吐法,将毒物吐出,则可以把毒物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吐法仍然是一种重要和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治法之一,我们不应该将它束之高阁,而是应该重视它、研究它并有效地使用它,让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中医历代医家中,能在治病过程中大胆使用吐法,并使之成为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的,莫过于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张从正了。张从正被后世称为“攻下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何也?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可也”,所以对疾病的治疗应该“先论其攻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而攻逐邪气的方法,莫过于发汗、涌吐以及泻下三种方法,而汗、吐、下这三法之内,实际又蕴涵有众多手段。张从正在他的《儒门事亲》中就说:吐法的妙用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所以从实际含义上讲,发汗、涌吐和泻下三法的内涵是极其广泛的。而吐法由于具有“上行”的特点,因此成为祛除人体上部邪气的最佳办法,特别是各种饮食、痰涎积滞在人体上部,用汤药、针灸、熏洗更各种方法都消之不去、磨之不除,这个时候,只有通过吐法,才能有效地扫除这些积滞。下面我们就通过张从正的医案来具体看看吐法所具有的特殊疗效。其一,张从正的一个旧交因为三年前的一个夏天喝了数升冷酒,在左胁下逐渐形成一个积块,积块越来越大,并感胀闷疼痛日益增加,针灸、按摩、汤药,各种治疗方法都试过了,可是都没什么效果,病情不断加重。张从正诊察了他的脉象,发现他的双脉都沉实有力,于是认为是冷酒积滞在体内不化而造成,便给予独圣散(瓜蒂为末,每用3~6克,用齑汁调服。齑汁指的是腌菜的汁水,味咸苦,有涌吐作用)催吐。结果患者服药后吐出两三升液体,颜色就和三年前喝下去的冷酒类似,甚至还有酒香。然后,张从正再给予和脾去湿的药物,共调理了三五天,这样通过吐法,治愈了缠绵三年的痼疾。其二,一僧人每天四更后心头发闷,而且自觉像有巨石压在胸口一般,不能安卧,一定要到寺院中行走才能得到缓解,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病。时间长了,这僧人自己也习以为常了。这天巧遇张从正,僧人知道张从正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于是把自己的这个怪病讲给张从正听,张从正说,这是胸膈间有痰积,只要用吐法吐去痰积,病就会消失。果然,用涌吐药后,那僧人吐出像黑矾水一样的胶涎一两升,吐完就觉得胸中像搬去了一座大山,感到无比轻松,每天四更发作的怪病也就此治愈了。其三,一妇人年轻时因为大哭后喝了大量的冷水,饮后又马上睡觉,这样便留下了一个疾病,自己感觉有水停留在心下(人体胸骨的剑突下方称为“心下”,并不是在心脏的下方),并有胀闷疼痛,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这个期间针灸、汤药用了不计其数,不但没有好转,疾病反而有加重的迹象,并且饮食日益减少、积水逐渐增加,每月要发作五七次。每次发作的时候,心下以及腹部都坚硬如石,如果用手去按,则剧痛难忍,并有漉漉的水声。张从正诊脉后发现,病人的寸脉特别沉而且迟,这是因为胸中有痰的缘故,只有用吐法才能取效。于是用瓜蒂散(瓜蒂、赤小豆、人参、甘草)吐出胶痰五七升。过了几天,再用瓜蒂散吐出痰水将近一斗,再过了几天,又用瓜蒂散吐出痰水数升。在吐的时候,患者全身汗出如洗,三次吐完,心腹的积水全部消失。然后张从正又给予健脾去湿的药物调理了一个月左右,疾病基本治愈。吐法的妙用从这三个病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吐法在治疗饮食、痰涎等积滞在人体胃脘以上部位的疾病时,有着别的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吐法如果运用得好,就具有起沉疴、愈重病的神奇效果。既然吐法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用什么药来达到这个催吐的效果呢?在上面的医案中,已经提到两个用于涌吐的方剂,一个是独圣散,一个是瓜蒂散。我们对这两个方剂进行比较后不难发现,这两个方剂中的主药都是瓜蒂。瓜蒂,味苦,性寒,有小毒,《神农本草经》记载本药主治“咳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对于“瓜蒂”这味药,清朝名医柯琴认为:瓜为甘果,而熟于长夏,清胃热者也,其蒂,瓜之生气所系也,色青味苦,象东方甲木之化(这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五色和五行的对应关系,青色属木,在方位上对应东方,在四季中对应春季),得春升生发之机,故能提胃中之气,除胸中实邪,为吐剂中第一品药。医圣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中就用瓜蒂为主药和赤小豆、香豉配合成为一个催吐的方剂,命名为“瓜蒂散”(张从正所用的瓜蒂散,正是从张仲景的方剂变化而来),用于治疗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而导致的胸中痞硬、懊侬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者。瓜蒂散也成了后世涌吐剂的鼻祖。张从正从张仲景的瓜蒂散中得到启发,在他的临床实践中,以瓜蒂为主药,研制出了一系列的涌吐方剂,根据药物的多少,张从正将这些方剂分别命名为独圣散、二仙散、三圣散。其中独圣散就是由瓜蒂一味药组成,将瓜蒂研末,每次用3~6克,齑汁调服。二仙散由瓜蒂和好茶两味药组成,为细末后,每次用6克,齑汁调下,空腹服用。三圣散由瓜蒂、防风、藜芦三味药组成,各为粗末,每次用15克左右,用齑汁2盏,煎3~5沸后将齑汁滤出,再在药中加入齑汁1盏,煎3沸,将原先滤出的2盏齑汁重新倒入,一起煎2沸后过滤掉药渣,放温后慢慢服用,出现呕吐就停止服用,不必将药汁全部喝完。这三张用于涌吐的方剂,随着药物的增加,催吐作用也依次增强,并由于药物搭配的不同,在主治功效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独圣散催吐作用为三个方剂中最弱的,主要用于涌吐宿食;二仙散在独圣散的基础上加入了好茶,因此在功效上清热作用增强了,可以用于痰热、风热蕴结在人体头面、胸膈等部位的疾病;三圣散则通过瓜蒂和防风、藜芦的配伍,不但大大增强了催吐效果,而且在功效上增强了祛风、化痰、通络的效果,所以更适合于风痰上扰清窍所导致的中风闭证、癫痫、痰滞胸膈等症。有了催吐的方剂,还需要有合适的辅助手段来帮助催吐。平时我们喝酒喝醉了或吃东西吃多了,胃很难受,既恶心但又吐不出来,这时我们往往会用手指探喉,通过咽反射而产生呕吐。我们在使用涌吐剂来催吐时,也常在服药后用手指或干净的翎毛轻探患者的咽喉,以增强药物的涌吐效果,这个辅助手段和涌吐方剂一起构成了中医上一个完整的吐法。吐法探微吐法探微王全年山东省中医药学校1理论概述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排出体内病邪的一种疗法。《诗·大雅·丞民》说“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是关于吐法的最早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高者,因而越之”一直奉为吐法的主要理论根据。汉朝张仲景精于伤寒,亦重视吐法,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蒌散。”通观仲景用吐法,规范严谨,病位局限于“胸中”“心中”“中脘”,宜实而忌虚,沿《内经》之理论,匡定了吐法治病的定势。南宋许叔微,恪守经方,尤有发挥。屡用吐法治中风风涎潮于上膈、气闭不通证。在《普济本事方》中载有“胜金圆”(猪牙皂、生薄荷、瓜蒌、藜芦、朱砂),吐膈实中满,痰厥失音,牙关紧闭,如丧神守。金元时期的张从正,标新立异,是将吐法应用得炉火纯清的医家,力倡“凡上行者皆吐法也”,其“引涎法、漉涎法、嚏气法、追泪法”皆归于吐法。他的《凡在上者皆可吐式》,既囿有《内经》之规范,又极大拓宽了吐法的治病谱。清代程国彭的《医学心悟》首次将吐法列入医门八法,给吐法应有的一席之地,对吐法的发展,功不可没。根据文献所载,吐法的适应症主要是停痰、宿食、毒物、瘀滞等实邪,部位在中脘以上或胸膈之间。就病变部位而言,没越出《内经》范畴。这种宜实宜急宜上、奉经典如金科玉律的思维贯性,一定程度制约了吐法的发展。2祛邪途径多,治病谱广笔者临床体会到,吐法祛邪路多,治病谱广。人之感邪之道,亦是祛病之途;邪可从窍而入,亦可从窍而出。邪从窍入而病重,邪从窍出而病轻。人有九窍,兼汗毛孔微窍,即有感邪之累,亦有祛邪之便。吐法,内可激荡肠胃以祛病,外可开放诸窍而祛邪。呕法治病,在涌出胃内容物同时,患者多兼流眼泪、鼻涕汗液。口窍、目窍、鼻窍和毛窍(汗孔之称),都是祛病之窍。分述如下:2.1口窍吐口系疾病病从口入,变生百疾。凡中焦肝胆脾胃,肠胃消化道,腑气相贯。口为大窍,故循消化道或近消化道等与口相关联的疾病,皆称为口系疾病。因消化道中贯中焦、上焦、下焦,旁接肝胆胰管,故口窍吐法可治三焦许多病,可广泛用于:心肺、胃肠、肝胆、腰腹等诸疾。2.2目窍流泪祛目系疾病流泪同吐同汗同涕,是排邪的一种方式。头与目联,目为肝窍。故凡眼疾头疾,肝胆等与目有关的目系病,皆可随泪而治。中药纳入目内眦流出黄水治黄疸肝炎有效,即是例证。2.3鼻窍出涕治鼻系疾病鼻居面部中央,又为肺之窍。凡鼻疾头疾、心肺等病与鼻相关的鼻系病,可随流鼻涕而获效。2.4毛窍出汗治毛系疾病毛窍分布最广。皮毛外感“六淫”,内应“五邪”。汗出逐“六淫”于外,亦可化“五邪”于内。凡与毛窍相关的皮层、肌层、骨层等毛系疾病,皆可汗出治疗。3吐法机理探微吐法治病机理,值得研究。因为吐法只吐出了一定的胃内容物,或残食杂瘀,或痰涎胃液,却能治三焦诸疾。这种一吐治百病的机理,我们作如下解释。3.1逆向祛邪机理所谓逆向祛邪,即逆着病邪侵入的方向而逐邪外出的方法。如六淫从皮毛而入,使之从皮毛而出,即为逆向驱邪治疗。无论吐法中的吐、泪、涕、汗,其驱邪之方向,皆逆于病邪侵入的方向。吐法产生的驱邪外出的反方向性,是其效佳的原因之一。逆向正治作用,属于因势利导的中医正治法。3.2激荡机理临床发现,适宜的吐法,具有振奋正气,醒脾悦胃,荡涤浊气。外可除“六淫”,内可化“五邪”,这决不是仅仅吐出一定的胃内容物而取效的。我们引用了“激荡”来解释它的机理。吐时,诸窍尽开,邪有去路。而对于机体内,胃肠上下震荡,胸腔、腹腔内压剧烈变化,机体在这种“激荡”状态下,很有机会“腑气通,脏气和”。阴阳互荡再定位,正邪相争重调整。一段磨合期后,机体进入了某一层次的“阴平阳秘”。“激荡”机理,也许是吐法最具有医学意义之所在。此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极大地调动了人体网络系统的协同作用,增大了治病潜能。3.3神经调节机理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吐法治病的机理是:通过呕吐直接排出胃中有害的病邪;呕吐通过药物或机械刺激咽喉的作用,引起呕吐中枢兴奋,间接引起大脑皮层其它中枢,使全身重要组织器官活动增强,从而达到了恢复和调节组织器官功能的目的。这正是它虚实兼治、治病谱广的原因所在。4病例简举4.1治上焦病李某某,男,39岁。清晨4时发作剧烈头晕,持续lh方止,发病3个月余。在某医院做CT,初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因治疗效差而找笔者诊治。自诉头昏沉,四肢乏力,饮食尚可,二便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诊断为:头晕。治法:呕吐法。用自拟“全息五味汤”(生大黄、乌梅、甘草、生食盐、大葱等),服1000mL探吐,吐出大量稀涎,并流泪流涕,汗出如油。次日来告晕没发作。3d后如上法再吐,2次巩固。4.2治中焦病许某某,女,43岁。每晚睡熟时咳醒10年余。伴有晨起恶心、泛酸、胃脘痞闷嘈杂。诊断为:返流性食管炎。咳嗽因返流质刺激咽部而致。治法同上。第1次吐后,立觉胃脘痞闷消失,并有悦愉感。共吐2次,咳嗽消失,胃炎症状已大减,拟半夏泻心汤图根治。4.3治下焦病石某某,女,35岁。右侧小腹部胀闷,自觉有一股气体游走,病程半年。并伴有顽固性经前乳胀痛。某医院作B超未发现异常。笔者诊断其肝气郁结,下作少腹胀,上致两乳痛。治法同上。l次腹胀消失。共吐3次,当月喜来告,经前乳胀痛亦治愈。5体会(1)就祛病渠道而言,吐法是排病途径最广的治法。口、眼、鼻、汗孔是排邪的窍道,而不是仅仅是口。呕物、流泪、出涕、出汗仅仅是借以排邪的方式。(2)就治病性质和病变部位而言,如果应用恰当,既可治急性病,又可治慢性病。即可用于实证,亦可用于虚证。就病变部位而言,通治三焦,不局限于上焦。(3)只要无心肌梗死、内脏穿孔、内脏及脑出血的患者,皆可用吐法治疗,或用吐法辅助治疗。孕妇慎用,危重病人忌用。可空腹吐,亦可饭后吐。实证吐不拘时,虚证酌倩减之。以吐后出泪、涕、汗为宜。(4)吐法治病原理夏杂。在“激荡”应激状态下,人体神经、网络系统发挥了调节作用,机体加速了自我调节恢复的速度,阴阳借此而变,正气乘机而复。这种“激荡”期的医学意义,应该是吐法的研究焦点。诚如《医学心悟》所讲“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吐法,内纳诸法,医理深奥,它是祖国医学的一颗明珠。张子和吐法探讨青海水泥厂职工医院(810103)周正明摘要金元医家张子和,认为疾病是邪气侵袭所致,治疗重在祛邪。其中,邪在上者,宜用吐法,春季为最佳时机,药用酸、苦、咸味,从小量服用,广泛应用于预防、急救、内、儿、妇、外诸科。关键词张子和吐法中图分类号R242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临证疗疾,首重祛邪,善用汗、吐、下三法,后世对张氏汗、下二法颇多发挥,而对吐法的应用则廖廖无几,本文通过学习张氏代表作《儒门事亲》,就其吐法的应用作如下探讨。治重祛邪,邪去正复疾病的形成,是由邪气侵袭而成,邪气可自外而入,亦可由内而生,因此对于治疗就应以攻邪为主。“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何也?”有邪当攻邪,邪去而元气自复,若非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之人,轻不言补,“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其气未胜而邪已交驰横骛而不可制矣。惟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之人,始可议补。”至若攻邪之法,止用汗、吐、下三法。风寒外侵,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发为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用汗法治疗;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用吐法治疗;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用下法治疗。邪在上者,法皆宜吐天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过则为害,侵人发病,多在乎上,此可涌而出之,“自胸以上,大满大实,痰如胶粥,微丸微散,皆儿戏也,非吐,病安能出?”凡上行者,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皆吐法也。张氏吐法的应用,一是继承前贤经验,如《伤寒论》中以葱白豆豉汤吐头痛,栀子厚朴汤吐懊恼,瓜蒂散吐伤寒六、七日因下后烦满无汗而喘者。《本事方》中稀涎散,吐膈实中满,痰厥失音,牙关紧闭,如丧神守。《万全方》以郁金散吐头痛眩晕头风、恶心、沐浴风。《普济方》以吐风散、追风散、吐口噤不开,不省人事,以皂角散吐涎潮。《总录方》中,以常山散吐疟。《孙尚方》以三圣散吐发狂,神验方吐舌不正。《补亡篇》以远志去心,春分前服之,预吐温疫;二是自身临床实践的结果,“曾见病之在上者,诸医尽其技而不效。余反思之,投以涌剂,少少用之,颇获徵应。既久,乃广访多求,渐臻精妙。过则能止,少则能加,一吐之中,变态无穷。屡用屡验,以至不疑。故凡可吐令条达者,非徒木郁然,凡在上者,皆宜吐之。”并认为春季为应用吐法祛邪的最佳时机,因为春时阳气在上,人气与邪气亦在上,故宜吐也,然而四时有急吐者,不必直待春时也。药有五味,用于涌吐者,多用酸、苦、咸,并通过考证本草和临床实践总结如下三十六味为常用涌吐药,“吐药之苦寒者,有豆豉、瓜蒂、茶末、栀子、黄连、苦参、大黄、黄芩;辛苦而寒者,有郁金、常山、藜芦;甘苦而寒者,有地黄汁;苦而温者,有木香、远志、厚朴;辛苦而温者,有薄荷、芫花;辛而温者,有谷精草、葱根须;辛而寒者,有轻粉;辛甘而温者,有乌头、附子尖;酸而寒者,有晋矾、绿矾、韭汁;酸而平者,有铜绿;甘酸而平者,有赤小豆;酸而温者,有饭浆;酸辛而寒者,有胆矾;酸而寒者,有青盐、白米饮;辛咸而温者,有皂角;甚咸而寒者,有沧盐;甘而寒者,有牙硝;甘而微温且寒者,有参芦头;甘辛而热者,有蝎梢。凡此三十六味&S943;&S943;各对症擢而用之。”用药物涌吐,先宜从小量服用,不知,渐加之,再不知,须配合钗股鸡羽等物探吐,“酸、苦、咸虽能吐人,然不撩何由出也?”并根据患者体质强弱,酌用药量,强者可一吐而安,弱者可作三次吐之,庶无损也。吐至昏眩的程度,慎勿惊疑,《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涌吐之剂,或丸或散,中病既止,不必尽剂,过则伤人,如药后吐不止者,须用法解之,“如藜芦吐者不止,以葱白汤解之。以石药吐者不止,以甘草、贯众解之。诸草木吐者,可以麝香解之。”吐之后有两种转归,一是顿感轻快,为邪去的反应;二是病转加重,此乃吐后邪未去,正气有所伤,俟数日,正气恢复后,当再吐之。吐后尤须注意生活、饮食调摄,如觉渴者,冰水、新水、瓜梨、柿及凉物,皆不禁。惟禁贪食过饱、硬物、干哺难化之物。病久痞闭,忽得涌吐,气血冲和,心肾交媾,阳事必举,尤切戒房室,大禁悲思、忧怒,元气新至,犯之则病再作。临床使用吐法,对下列情形者禁忌之:性行刚暴,好怒喜淫之人,不可吐;左右多嘈杂之言,不可吐;病人颇读医书,实非深解者,不可吐;主病者不能辩邪正之说,不可吐;病人无正性,妄言妄从,反覆不定者,不可吐;病势危重,老弱气衰者,不可吐;自吐不止,亡阳血虚者,不可吐;诸吐血、呕血、咯血、衄血、嗽血、崩血、失血者,皆不可吐。吐则转生他病。吐法效佳,多科使用吐法在临床有很好的疗效,广泛用于各科疾病,举隅如下。在内科系统病症的应用。①用于预防温疫:“远志去心,春分前服之,预吐温疫”;②中风急救:凡失音闷乱、口眼歪斜,神识不清,名中凡,认为是风之为病,感则害人,有仓卒之变,可用三圣散煎水鼻内灌之,吐出涎,口自开也,若无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粥药不能下者,勿需灌鼻,直用三圣散口服吐之;③痹、痿、厥、痫诸证: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及至痹而不知痛痒,皮肤不仁,《内经》曰:“荣虚卫实”,首用蔚金散·84·青海医药杂志2005年第35卷6期古代催吐法古代医家,根据“宿食在上院者,当吐之”的理论,创造了多种催吐法。有药物催吐、食物催吐和机械催吐。最早记载的药物催吐医方,见于张仲景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瓜蒂散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催吐方,由瓜蒂、赤小豆两味药物组成。古代医家曾用它急救食物中毒的病人,也有用之于解食河豚鱼毒,河豚鱼是含有毒素的鱼类,毒素主要聚集在肝脏、卵巢及睾丸之中,这种毒素能引起人类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麻痹,严重的导致死亡。清代医书《辨证录》记载“人有食河豚,舌麻心闷,腹胀气难,舒开而声不出,以瓜蒂散饮之,必大吐,吐后前症尽解。”瓜蒂散所以能起催吐作用,根据现代药理分析,因为瓜蒂中含有甜瓜蒂毒素,它能刺激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