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國際貿易
第1章
導論學習目標:瞭解國際貿易與對外貿易的區別,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及常用指標的涵義,熟悉國際貿易劃分方法,理解各類劃分方法之間的不同,瞭解國際貿易產生和發展的過程。1.1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什麼是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這種交換活動因為發生在世界範圍內,所以又稱作世界貿易(WorldTrade)或全球貿易(GlobalTrade)。國際貿易主要由各國或地區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它既包含有形商品(實物商品)的交換,又包含無形商品(勞務、技術等)的交換。第1章
導論對外貿易與國內貿易(DomesticTrade)異同點.
一致性:1.二者都是商業活動。
2.二者有共同的商品運動方式。
3.基本職能是相同的,都受商品經濟規律的影響和制約。不同點:1.從事對外貿易難度大於國內貿易。
2.對外貿易的業務程式多於國內貿易。
3.對外貿易風險更大。
第1章
導論出口(Export)和進口(Import).
出口是指將本國生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勞務)運往國外市場進行銷售的貿易活動;進口就是將外國商品(包括勞務)購買後輸入本國市場進行銷售的貿易活動。另外,當外國商品進口以後未經加工製造又出口時,稱為複出口(Re-export);反之,本國商品出口後,在國外未經加工又重新輸入本國國內稱為複進口(Re-import)。第1章
導論
貿易值(ValueofForeignTrade)和貿易量(QuantumofForeignTrade).
貿易值又稱為貿易額,是用貨幣表示的反映貿易規模的指標,是衡量對外貿易狀況的重要指標。
貿易量是指剔除價格變動因素以後,用不變價格表示貿易發展規模的一個指標。第1章
導論貿易差額(BalanceofTrade).
貿易差額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如1年)內出口值與進出值之間的差額,即貿易差額=出口值-進口值。如果出口值大於進口值,就稱為貿易順差,又叫出超、盈餘、黑字;如果出口值小於進口值,就稱為貿易逆差,又叫入超、虧損、赤字;如果二者相等,就稱為貿易平衡。貿易條件(TermsofTrade,簡稱TOT).
貿易條件是指出口商品與進口商品的交換比率,或說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之間的比率,故又稱為交換比價。第1章
導論例子:某國以1997年為基準年,其進出口價格指數均為100,若2001年出口價格上漲了6%,進口價格下降了2%,其貿易條件如何變化?以1997年為基期,其貿易條件指數=(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100.
出口價格指數=100+100×6%=106.
進口價格指數=100-100×2%=98.則TOT=(106÷98)×100=108.2.
因為TOT=108.2>100,所以說明貿易條件有所改善,即:1997年1個商品出口換回1個外國商品,而2001年由於出口價格上升,進口價格下降,出口1個商品就可換回1.082個外國商品,說明比較1997年貿易條件有所好轉。應該指出的是,這種貿易條件的改善或惡化是就進出口時期與基期比較而言的,因而這個指標是相對的。第1章
導論國際貿易商品結構(CompositionofForeignTrade).
國際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構成比例,即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貿易額與整個世界出口貿易額之比,通常以其在世界出口貿易額中所占的比重來表示。進出口商品結構是指一國對外貿易中各商品組成部分在貿易總體中的地位、性質以及相互間的比例關係.國際貿易地理方向(InternationalTradebyRegions).
國際貿易地理方向是指世界各洲、各國(或地區)參加國際商品流通的水準,即世界貿易額的國分佈或洲別分佈情況,它反映了各國或各洲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第1章
導論對外貿易依存度(RatioofDependenceonForeignTrade).
對外貿易依存度是指一國國民經濟對進出口貿易的依賴程度,是以本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占GNP(國民生產總值)或GDP(國內生產總值)多少比重為標誌的。1.2
國際貿易的分類.出口貿易(ExportTrade)、進口貿易(ImportTrade)和過境貿易(TransitTrade).
出口貿易是指一國把生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本國擁有的勞務)輸往國外市場銷售的對外貿易活動.
進口貿易是指一國從國外市場購進外國所生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外國擁有的勞務)的貿易活動.
過境貿易是指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進行的商品買賣活動,實物運輸必須經過第三國國境,對第三國而言,就構成了該國的過境貿易.第1章
導論有形貿易(TangibleTrade)和無形貿易(IntangibleTrade).
有形貿易是指貿易雙方交易的商品是具體的、有形的實物商品,因為這些商品看得見,摸得著,故稱為有形貿易,有時也被稱為貨物貿易(GoodsTrade)。無形貿易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所進行的沒有物質形態的商品的交易,在國與國的交換中,交換標的物不是有形的商品。一般包括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直接貿易(DirectTrade)、間接貿易(IndirectTrade)轉口貿易直接貿易是商品直接從生產國銷往消費國,不通過第三國而進行的貿易,即指進出口兩國直接達成的交易.
間接貿易則是指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商品買賣的行為(前面提到的過境貿易就是間接貿易的一種方式).
轉口貿易又稱為中轉貿易,是區別於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直接買賣商品的直接貿易行為而言.第1章
導論
總貿易(GeneralTrade)和專門貿易(SpecialTrade).
總貿易是指進出口以國境為標準,凡進入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進口,離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出口,前者稱為總進口,後者稱為總出口,總進口額加上總出口額就是一國的總對外貿易額,即:總貿易額=總進口額+總出口額,採用這種方法劃分的有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90多個國家或地區,我國也屬於總貿易的統計方法。第1章
導論
專門貿易是指進出口以關境為標準,進入一國關境的貨物就是本國的進口,離開一國關境的貨物就是本國的出口,前者稱為專門進口,後者稱為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上專門出口額是一國的專門貿易額。目前採用這種方法劃分的國家的德國、義大利、瑞士等國家。現匯貿易(SpotExchangeTrade)和易貨貿易(BarterTrade).陸路貿易(TradebyRoad)、海路貿易(TradebySeaway)、空運貿易(TradebyAirway)、郵政貿易(TradebyMailOrder).有證貿易(DocumentaryTrade)和無證貿易(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EDI).第1章
導論1.3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
國際貿易的產生,必須具備兩下基本條件:
1)有可供交換的剩餘產品;
2)在各自為政的社會實體(國家)之間進行商品交換。因此,從根本上說,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是對外貿易產生和發展的基礎。第1章
導論原始社會初期,不存在跨越國界的國際貿易。奴隸社會時期的對外貿易隨著超越國界的交換活動頻繁發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
但是,這個時期對外貿易只能是有限的。封建社會的國際貿易較之奴隸社會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無論是在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國際貿易只能是局部的、個別的、偶然的貿易活動,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應該是從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建立,這是由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社會形態及特徵所決定的.第1章
導論資本主義社會國際貿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準備時期,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資本主義壟斷時期以及二戰結束後的新時期。
二戰後,國際貿易呈現出了許多新的特點:1.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2.國際貿易中出現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平分天下的局面.3.國際貿易集團化趨勢更強.4.國際貿易方式更加多樣化
5.國際貿易協調機制趨於規範化,而貿易保護主義更加隱蔽第1章
導論
思考與練習:
1.對外貿易與國內貿易的聯繫與區別是什麼?
2.貿易量與貿易額的區別是什麼,怎樣計算?
3.貿易差額與淨出口、淨進口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4.過境貿易與轉口貿易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5.當今世界國際貿易的新發展有哪些?
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
學習目標:瞭解國際分工的成因、發展、形式及作用,掌握各種國際貿易理論,理解世界市場與國際分工發展的同步性,熟悉世界市場的類型和特點以及商品的國別價值和國際價值以及國際價格的主要形式,瞭解國際貿易利益以及國際貿易中的不公平現象。2.1國際分工.國際分工及其發展過程.
國際分工是世界各國之間的勞動的分工和生產專業化的分工,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分工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
發展過程.
1)國際分工萌芽階段.
直到15世紀到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國際分工才進入到萌芽時期。
2)國際分工初步形成階段.
國際分工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以機器大工業生產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正是國際分工初步形成的標誌。
3)國際分工形成階段.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是國際分工最終形成的階段。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
4)國際分工深化階段.
從原子能、電子電腦和空間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標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後,國際分工進入到深化的階段。其突出特點為:
(1)發達國家之間的分工更加細化。
(2)跨國公司對國際分工的深化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3)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分工也有了一定的發展。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國際分工的成因.1.以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代表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決定因素.2.自然條件是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條件
3.國際生產關係決定國際分工的性質.4.上層建築對國際分工有推進或阻礙兩方面的作用.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國際分工的形式.
垂直型是指出口原料、進口製成品和出口製成品、進口原料的國家之間的分工形式。發達國家與大多數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分工多為這種形式。它實際上是傳統的工業國與農礦業國之間的國際分工的延續。水準型是指經濟技術水準相近的國家之間的分工形式,既有部門之間的分工,也有部門內部的分工。發達國家之間的分工多為此種類型。混合型指和一部分國家之間的分工是垂直型,和另一部分國家之間的分工是水準型。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在國際分工中屬於這種類型,發達國家之間是水準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是垂直型。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國際分工的作用.1.國際分工對促進各國經濟發展有積極作用.1)有利於調劑餘缺,節約生產成本,促進經濟增長.2)有利於促進技術進步,增強生產能力.3)有利於國民經濟的協調和按比例發展.2.國際分工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1)使國際貿易總量迅速增加.2)提高了各國的外貿依存度.3)引起國際貿易地理的變化.4)引起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相關國際貿易理論.1.重商主義學說.
重商主義學說是15—17世紀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代表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思想,分為早期重商主義和晚期重商主義。其根本觀點為金銀為社會的惟一財富,主張國家實行貿易保護政策,保持貿易中的順差。
1)早期重商主義(15世紀-----16世紀中期).2)晚期重商主義(16世紀中期-----17世紀中期).2.古典學派的國際貿易理論.1)絕對成本理論.
絕對成本理論是由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該理論從生產的絕對成本的差別為出發點,認為各國應按照各自在絕對成本方面上的優勢進行分工,生產並出口絕對成本低的商品,進口絕對成本高的商品,即“以己之所長,換己之所需”。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
2)比較成本理論.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1772—1823)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7)一書中,提出了比較成本理論。該理論認為,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雙方,不一定都要有某一商品的生產絕對成本低,只要各自生產相對成本較低的商品進行交換,雙方都可以獲利,即“兩優取其最優,兩略取其次略”。李嘉圖以葡萄酒和毛呢的例子來論述其思想,
3)相互需求理論.
相互需求理論由英國經濟學家約翰•穆勒(1806—1873)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該理論在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的基礎上,回答了國際間商品交換的比例如何確定的問題。認為商品的國內交換比例是國際交換比例的基礎,而國際交換比例最終由兩國相互對商品的需求關係來決定。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3.保護幼稚工業論.
保護幼稚工業論由德國經濟學家德裏希•李斯特(1789—1846)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1)中比較系統的提出,是最具代表性的貿易保護理論。4.資源稟賦論.
資源稟賦論主要思想最早由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於1919年提出,後由其學生俄林繼承和發展,故常稱為“赫克歇爾---俄林理論”。該理論主要用生產要素的差異來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和流向.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5.超保護貿易理論.
超保護貿易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凱恩斯(1883—1946),他生活的這個時期,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壟斷階段,正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過渡。該時期的顯著特點是各國壟斷資本之間的競爭空前激烈和資本主義世界三次經濟危機的爆發。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超保護貿易理論。該理論認為,自由放任的貿易理論和政策不適合現代社會,必須由政府直接干預經濟,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擴大出口,限制進口,增加國內的有效需求,促進就業,從而解決國內經濟危機。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
6.二戰後的國際貿易理論.1)列昂惕夫之謎.
按照H—O定理,一個國家應出口密集使用本國豐裕的生產要素的商品,進口密集使用本國稀缺的生產要素的商品。美國作為一個資本相對豐裕的國家,應該出口資本密集型商品,進口勞動密集型商品。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列昂惕夫研究了美國進出口的歷年數據後,發現美國出口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是資本密集型產品。這一節結論在理論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動,成為一個難解的謎,被稱為“列昂惕夫之謎”。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
2)技術差距理論.
該理論由美國學者波斯納於1959年提出。該理論認為,技術實際上是一種生產要素,並且實際的科技水準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個國家的發展水準不一樣,這種技術上的差距可以使技術領先的國家具有技術上的比較優勢,從而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隨著技術被進口國的模仿,這種比較優勢消失,由此引起的貿易也就結束了。
3)新要素貿易理論.
該理論綜合了技術差距理論、人力資源理論、人力技能理論,認為,在考慮國際貿易中的商品時,不但要考慮傳統的資本、勞動、自然資源要素,還要考慮技術、資訊等要素,從而來確定商品的比較優勢。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
4)偏好相似理論.
偏好相似理論由瑞典經濟學家林德爾於1961年的《貿易的轉變》一書提出,該理論主要解釋的是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如何產生的問題。
5)產品生命週期理論.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由美國學者弗農和維爾斯提出,該理論把市場學中的產品生命週期與國際貿易理論結合了起來,是動態的國際貿易理論。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6)產業內貿易理論.
產業內貿易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格魯貝爾等人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解釋產業內貿易的產生原因和規模。
7)市場內部化理論.
市場內部化理論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代表人物為英國的巴克萊、卡森和加拿大的拉格曼。該理論主要解釋了跨國公司的投資、內部貿易等行為。
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7.戰後有關貿易保護思想和理論.1)保護就業論.2)改善國際收支論.3)美國宣導的保護公平競爭論.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2.2
世界市場.
世界市場是指世界各國商品交換的市場領域,它既包括世界各國各自的國內市場,又包括世界各國之間的國際市場。世界市場的類型.1.按參與國的經濟發展水準可分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發展中國家市.2.按地區可分為:歐洲市場、北美市場、亞洲市場、非洲市場和拉丁美洲市場等.3.按經濟集團分為:歐盟市場、東盟市場、北美自由貿易區市場等.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4.按有形商品的構成分為:工業製成品市場、辦製成品市場、初級產品市場。
5.按無形商品的構成分為:技術市場、勞務市場等.6.按產品的生產要素特點分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資本密集型產市場、技術密集型產品市場。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當今世界市場的特點.
1.當今的世界市場是統一的、開放的和高速增長的市場.2.世界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同時出現壟斷和區域一體化的趨勢.3.世界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同時出現壟斷和區域一體化的趨勢.4.世界市場具有複雜性和風險性.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2.3國際價值與價格.國別價值與國際價值.
商品的國別價值是相對某一國的國內交換而言,國別價值量是由該國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即在該國平均的勞動生產率水準下,生產該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所決定。
商品的國際價值是相對國際市場的國際交換而言,國際價值量是由各國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即在平均化的各國勞動生產率水準下,生產該商品所需要的國際勞動實踐所決定。國際價格.
國際價格也就是國際市場價格,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在世界市場上形成的市場價格。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當代國際市場價格的種類.
按照世界市場的不同市場領域和開放程度,國際市場價格可以分為“封閉市場價格”和“自由市場價格”兩大類.
1)“封閉市場”價格.“封閉市場”價格,指買賣雙方在一定的特殊約束關係下形成的價格。世界市場的供求一般不會對價格其實質性的影響,因此,這種價格就有相對的穩定性,變化幅度很小。國際貿易中的大部分產品的價格屬於這種價格。主要一般包括壟斷價格,轉移價格、國家壟斷價格、國家間的協定價格。
(1)
壟斷價格一般指在世界市場具有一定壟斷地位的跨國公司,利用其經濟力量和市場控制力量所決定的價格。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2)轉移價格一般指跨國公司內部交易時所規定的價格,也叫調撥價格.
(3)
國家壟斷價格一般指發達國家或區域經貿集團對商品實行的壟斷和干預價格,多出現在農產品價格方面。
(4)
國家間的協定價格這種價格有主要出口國和主要進口國之間簽訂的,比如,世界上關於錫、咖啡、糖小麥、可哥的主要進出口國之間的價格協定,主要維護價格的穩定和雙方的利益;也有主要出口國之家簽訂,比如,石油的主要出口國OPEC之間的協定和主要通出口國之間的協定,主要維護出口國的共同利益。
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2)“自由市場”價格.
自由市場”價格指在國際間不受或較少受到國際壟斷力量的干擾下,獨立經營的買方和賣方之間交易的價格。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國際貿易中的不等價交換.1.不等價交換.
根據價值規律,國際貿易中的等價交換指商品按照國際價值量相等的原則進行交換。相反,國際貿易中的不等價交換指不按國際價值量相等的交換。具體來說,指發達國家憑藉政治軍事實力和壟斷地位,以高價向發展中國家銷售自己的產品(工業製成品),以低價購買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初級產品)。
2.不等價交換的衡量——貿易條件.
貿易條件只是衡量不等價交換的一個指標,並不是惟一指標。全面衡量不等價交換,還必須結合勞動生產率變化引起的商品價值的相對變化、壟斷組織的剝削、運費、保險費等因素來綜合考慮。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3.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
1)阿根廷經濟學家普雷維什的觀點。(1)技術進步帶給發達國家的好處。(2)製成品於初級產品不同的市場結構.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工會力量的差別.
2)德國經濟學家辛格的觀點.
辛格認為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的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長期惡化的原因在於不同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不同和發達國家大量使用資源節約技術。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2.4國際貿易利益.國際貿易產生的利益.1.彌補產品不足,提高福利水準.2.有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社會的產出水準.3.促進了國內產業的規模經濟和效率提高.4.有利於引進先進的設備、技術和管理經驗.國際貿易利益分配.1.新古典學派的觀點.2.反對新古典學派理論的觀點.1).普雷維什的觀點.2).薩米爾•阿明的觀點.3).阿吉裏•埃曼紐爾的觀點.第2章國際貿易基本理論思考與練習.1.國際分工、國際貿易與世界市場三者的關係是什麼?
2.絕對成本理論與比較成本理論的區別是什麼?
3.資源稟賦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如何評價?
4.李斯特的貿易保護理論的內容是什麼?
5.談談你對列昂惕夫之謎的理解?
6.當今世界市場的特點是什麼?
7.國際價值是如何形成的?
8.談談你對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不利地位的看法。第3章
對外貿易政策學習目標:熟悉對外貿易政策構成及其制定的目的、依據,瞭解對外貿易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掌握對外貿易政策的基本類型和資本主義對外貿易政策的演變及其原因,瞭解並熟悉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政策的發展。3.
1外貿易政策概述.制定對外貿易政策的目的.1.保護本國市場.2.提高本國產品的競爭能力和擴大本國產品的出口市場.3.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第3章
對外貿易政策對外貿易的構成.1.總政策.
對外貿易總政策是國家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出的一個指導對外貿易發展的總原則,是一國從整個國民經濟出發,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實行的政策。如是實行“保護貿易政策”,還是“自由貿易政策.”2.商品和服務開放政策.
對外貿易商品政策是根據對外貿易總政策、經濟結構和國內市場狀況,分別制定的有關商品進出口和服務開放的原則和規定。如根據WTO的原則,限制各種違禁品的輸入就是一例。
3.關稅政策.第3章
對外貿易政策
對外貿易關稅政策是根據本國進出口貿易的需要,制定的對出入海關徵收關稅的政策。如為了限制外國商品的進口和公平貿易的需要,對他國進口的商品徵收諸如進口關稅、反補貼稅、反傾銷稅等。
4.國別政策.
對外貿易國別政策是根據對外貿易總政策,對外政治、經濟關係的需要而制定的國別和地區政策。如過去西方國家制定的限制或禁止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與軍事有關的科技產品就是這種國別政策的體現。我國過去首先發展與社會主義貨價見的對外貿易,隨著國際經濟關係的變化,尤其是我們已經成功入世,我國的對外貿易的國別政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3章
對外貿易政策對外貿易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對外貿易政策是一國經濟總政策和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國對外貿易政策的制定與修改任務是由國家立法機構承擔.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主要是通過以下方式執行:首先,通過海關對進出口貿易進行管理。各國設置在對外開放口岸的海關,除對進出境的商品、運輸工具實行監管,稽征關稅和代征法定的其他稅費外,還承擔著查禁走私的艱巨任務。其次,國家設立各種機構,負責促進出口和監管出口。再次,國家政府出面參與各種國際貿易、關稅等的國際機構與組織,進行國際貿易、關稅方面的協調和談判。第3章
對外貿易政策貿易政策的基本類型.1.自由貿易政策.
自由貿易政策的內容是:政府取消對進出口貿易的限制和障礙,取消對本國進出口商的各種特權和優惠,使商品自由進出口,在國內外市場上自由競爭。
2.保護貿易政策.第3章
對外貿易政策
保護貿易政策的內容是:國家採取各種限制進口的措施,保護本國市場和本國商品免受外國商品的競爭,對本國的出口商給予優惠和補貼,鼓勵本國的商品出口。對外貿易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1.對外貿易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1)對國際貿易秩序的影響.2)對國際貿易規模的影響.3)對國際貿易流向的影響.
2.對外貿易政策對一國經濟的影響.
1)
對外貿易政策是調節國民經濟平衡的重要工具.第3章
對外貿易政策2)貿易政策是調節一國以國際收支為主要內容的外部經濟平衡的主要手段.3)貿易政策是實現經濟目標的工具.3.
2資本主義國家對外貿易政策的演變.重商主義時期的貿易政策.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的對外貿易政策.第3章
對外貿易政策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時期後的貿易政策.二戰後的貿易政策.
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貿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現.1)大幅度削減關稅.2降低或取消非關稅壁壘.
2.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貿易自由化的主要特點.
1)從商品來看,工業品的貿易自由化程度大於農產品的貿易自由化程度;工業品中,運輸、機械產品,科學技術尖端產品貿易自由化程度大於消費品的貿易自由化程度。
2)從國家來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自由化程度大於它們同發展中國家的集市貿易自由化;區域經濟集團內部的貿易自由化程度大於集團對外的貿易自由化程度。第3章
對外貿易政策20世紀50年代後的貿易政策.
新貿易保護主義其特點是:
1.限制進口措施的重點從關稅壁壘轉向非關稅壁壘.
1)
非關稅措施的使用範圍不斷擴大,被保護的商品日益增加.2)
非關稅措施的專案和種類增多.3)
非關稅壁壘的歧視性增強.2.獎出限入措施的重點從限制進口轉向鼓勵出口.3.貿易保護從國家貿易壁壘轉向區域性貿易壁壘.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貿易政策.第3章
對外貿易政策3.3發展中國家外貿政策的發展.
發展中國家發展對外貿易的目的是為了發展本國經濟。由於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競爭力不強,所以,為了鞏固政權和發展本國經濟,它們都走上發展本國工業的道路,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並制定相應的經濟發展戰略。由於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政策形成於經濟發展戰略之上,所以帶有十分強烈的“戰略”色彩。戰後,發展中國家外貿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種。第3章
對外貿易政策初級外向型外貿政策進口替代型貿易政策在對外貿易上,經常採取的措施有:
1.實行保護關稅
2.進口限額
3.外匯管制
出口導向型貿易政策利用外資與進口替代、出口導向型政策
開放型貿易政策
第3章
對外貿易政策思考與練習
1.各國制訂對外貿易政策的目的是什麼?
2.各國對外貿易政策包括哪幾個部分?
3.發達國家貿易政策的演變分哪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4.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政策的主要類型有哪些?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學習目標:熟悉關稅的含義和作用,掌握關稅的主要種類,特別是進口附加稅和普惠制,理解並掌握關稅水準、關稅的名義保護和有效保護,熟悉關稅稅率的基本分類以及關稅的徵稅標準,瞭解關稅稅則和通關手續。4.1關稅的含義與作用
關稅的含義
關稅(CustomsDutyorTariff)進出口商品經過一國關境時,由政府所設置的海關向進出口商徵收的稅收。一個國家根據其政治經濟等狀況和需要,由設置在邊境、沿海口岸或境內的水陸空國際交往通道上的海關機構,按照國家制定的關稅稅法、稅則,對其進出關境的商品徵收關稅,是一國關稅政策的具體體現。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關境(CustomsTerritory)又稱稅境或海關境域,一國關稅法令完全實施的境域。商品進出口關稅時才作為進出口商品徵收關稅。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國家的關境與其國境是致的,但在一國存在關稅同盟、自由港(區)、保稅區等自由域時,關境與國境就不一致。自由港(區)雖在國境之內,但從徵收關稅的角度來看,看在關境之外,因為進口自由港、區的商品可不征關稅,此時,該國關境小於國境;當幾國結成關稅同盟,組成一個共同關境實施統一關稅法鄰和對外稅則,彼此之間商品進出國境不徵收關稅,只對來自和運往非同盟成員國的商品進出共同關境時,才徵收關稅,此時,和、關境大於成員國的各自國境。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關稅的特點
1.關稅徵收對象是進出口的商品,不管是什麼類型,也不管其售後是否獲利,必須按規定徵收關稅
2.關稅的執行者是海關
3.關稅具有涉外性關稅的作用
1.關稅的積極作用
1)可增加一國的財政收入
2)可保護國內生產和國內市場
3)可調節國內生產、市場、物價和財政(1)調節生產。利用稅率的高低影響企業的利潤,國家有意識地引導各類商呂的生產,改變產業結構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2)調節市場供求。以關稅稅率控制進出口商品的數量,保證市場求平衡。
(3)調節物價。降低關稅,可使國內同類商品價格下降。
(4)調節貿易收支
4)
關稅的涉外作有關稅一直與國際經濟關係和外交關係有密切的聯繫,因此它經常是國際間簽訂友好貿易條約中的一面重要內容,如世界貿易組織的多邊貿易條約,在經濟貿易集團中,互免關稅是各成員國經濟聯盟的紐帶之一
2.關稅的消極作用
1)增加消費者的負擔
2)不利於國際貿易的開展
3)保護過度,就會出現保護落後
4)易於惡化貿易夥伴間的友好關係
5)易於產生走私
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4.2關稅的主要種類
按照徵稅的對象或商品流向,關稅可以分為進口稅、出口稅、過境稅
進口稅(ImportDuty)是進口國家的海關在外國商品輸入時,對本國進口商所徵收的關稅。這是一種主要稅,被稱為正稅或正常進口關稅。這種進口稅在外國商品直接進入關鏡或國境時徵收,或者外國商品自由由港、自由貿易區或海關保稅倉庫等提出,運往進口國國內市場銷售時,由海關徵收。
出口稅(ExportDuty)是出口國家的海關對本國商品輸往國外時,對出口商所徵收的關稅。目前,大多數國家對絕大多數出口商品都不徵收出口稅,因為徵收這種稅勢必會提高本國商品在國外市場上的銷售價格,降低出口商品的競爭能力,不利於出口的擴大。但有時為了一些特殊的目的,一些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也徵收出口稅。過境稅(TransitDuty)過境稅又稱通過稅,它是一國對於通過其關境的外國貨物所徵收的關稅。徵收的目的是為了增加本國的財政收入。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按照徵稅的目的,關稅可分為財政關稅和保護關稅
財政關稅(RevenueTariff)又稱收入關稅,是指以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為主要目的而徵收的關稅。為了達到財政收入的目的,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時,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徵稅的進口商品必須是國內不能生產或無代用品而必須從國外輸入的商品。2)徵稅的進口商品,在國內必須有大量的消費。3)關稅稅率要適中或較低。如果稅率過高,將阻礙商品進口,達不到增加財政收入的目的。保護關稅(ProtectiveTariff)保護關稅又稱經濟關稅,是指以保護本國工業和農業發展為主要目的而徵收的關稅。保護關稅的稅率越高,保護程度越強。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按照差別待遇和特定的實施情況,關稅可分為進口附加稅、差價稅、特惠稅和普遍優惠制
進口附加稅(ImportSurtax)進口國家對進口商品,除了徵收一般進口稅以外,還往往根據某種目的再加征進口稅。這種進口國家對進口商品徵收正常進口關稅以外,額外再徵收的關稅,就叫進口附加稅。進口附加稅採取兩種徵收方式:一種是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如1971年上著年,美國出現了巨額貿易逆差,國際收支惡化。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為了應付國際收支危機,實行“新經濟政策”,宣佈對外國進口商品一律徵收10%的進口附加稅,以限制商品進口,縮減收支失衡。另一種更為常用的徵收方法是針對個別國家和個別商品徵收進口附加稅,以限制特定國家或商品的進口。這種進口附加稅主要有以下兩種:反補貼稅(Counter-VaillingDuty)又稱抵消稅或補償稅,它是對於直接或間接的接受任何獎金或補貼的外國商品進口所徵收的一種進口附加稅。
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反傾銷稅(Anti-DumpingDuty)反傾銷稅是對於實行傾銷的進口商品所徵收的一種進口附加稅。徵收反傾銷稅的目的是抵制進口商品低價傾銷,以保護本國產品和本國市場。徵收反傾銷稅主要基於以下理由:一是出口國商品出口價格低於本國產品的正常價格,即低於國內市場出售的價格,這是有意的商品傾銷,必須予以相應對待;二是產品傾銷使進口國的同類產品的生產或已建立的某項工程造成重大損害或產生重大威脅,為保護本國產品和國內市面採取的反傾銷措施。差價稅(VariableLevy)又稱差額稅,是當本國生產的某鐘產品的國內價格高於同類進口產品的價格時,為削弱進口商品的競爭能力,保護國內生產和國內市場,按國內價格與進口價格之間的有效期額徵收的關稅。
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特惠稅(PreferentialDuty)特惠稅又稱優惠稅,它是指對某個國家或地區進口的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給予特別優惠的低關稅或免稅待遇。特惠稅有的是互惠的,有的是非互惠的,但都是一種地區性的優惠安排,所以它不適用於從非受惠國家或地區進口的商品,非受惠國家不能援引最惠國待遇條款來要求享受特惠稅待遇。普遍優惠制(GeneralizedSystemPreferences,GSP)簡稱普惠制,它是發達國家承諾對從發展中國家或地區輸入的商品,特別是製成品和半成品,給予普遍的、非歧視的和非互惠的關稅優惠制度。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第21號決議,普惠制的三項原則是:普遍的、非歧視的和非互惠的。
普惠制的目標是:增加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出口收益;促進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工業化;加速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率。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普惠制的作用是通過關稅削減產生的價格影響來體現的。普惠制的給惠國,在提供普惠制待遇時,是通過普惠制方案來執行的。這些方案的具體規定如下:
1)對受惠國或地區的限制
2)對受惠商品範圍的規定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3)對受惠商品減稅幅度的規定
4)對給惠國的保護措施規定
(1)免責條款
(2)預定限額
(3)競爭需要標準
(4)畢業條款
5)對原產地的規定4.3關稅的保護程度
關稅水準(TariffLevel)
1.簡單平均法
簡單平均法是只根據一國稅則中的稅率即法定稅率來計算,不管每個稅目實際的進口數量,只按稅則-----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中的稅目數求其稅率的平均值。由於很多高稅率的稅目是禁止性的,實際上進口貨物很少,此外,在貿易中的重要稅目如汽車和不重要稅目如火花栓,均以同樣分量計算,顯然是不合理的,故此,很少使用簡單平均法。
2.加權平均法加權平均法是用進口商品的數量或價格做為權數進行平均。其計算方法有以下幾種:
1)按進口稅額占進口商品總值的百分比計算,其計算公式是:關稅水準=進口稅款總額/進口總值*100%2)按進口稅額佔有稅商品進口總值的百分比計算,其計算公式是:關稅水準=進口稅款總額/有稅商品進口總值*100%3)取樣加權平均法,其公式為: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關稅水準=(各種商品進口值*各種商品的相應稅率)/選取的商品進口值的總和*100%名義保護率(NominalRateofProtection)
名義保護率也叫名義關稅率,它是指某種進口商品進入該國關境時,海關根據海關稅則所徵收的關稅稅率。如果某商品的進口稅率為10%,其進口價格為20美元,加收進口關稅2美元,實際進口價格為22美元,這多出的2美元就是按10%計征的關稅,這10%的稅率就是名義保護率。在其他條件相同和不變的條件下,名義關稅率愈高,對本國同類產品的保護程度也愈高。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有效保護率(EffectiveRateofProtectionorEffectiveTariffTate)有效保護率也叫有效關稅率,是指對某個工業每單位產品“增值”部分的從價稅率,其稅率代表著關稅對本國同類產品的真正有效的保護程度。名義保護與有效保護的主要區別是:
名義保護只考慮了關稅對某種成品價格的影響,而不考慮對其投入材料的保護;有鏟保護不但注意了關稅對成品的價格影響,也注意了投入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由於徵收關稅而增加的價格。因此,有效保護率計算的是某項加工工業中受全部關稅制度影響而產生的增值比。有效保護率是對一種產品的國內、外增值差額與其國外增值部分的百分比。這裏所說的國外增值是指在自由貿易條件下該商品的增值。
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例如,在自由貿易條件下,美國自行車的價格為200美元,原料成本為140美元,增值60美元。當美國開始對進口商品徵稅後,10%的自行車進口稅使國內自行車價格上升到220美元,而5%的原料進口稅使成本上升為147美元,增值為73美元,因此,自行車獲得的有效保護率為:
(Z為有效保護率,W為國內加工增值,V為國外加工增值
)
再如,在自由貿易條件下,一公斤棉紗的CIF價以外幣折成人民幣計算為20元,其投入原棉價格為15元,占其成品(棉紗)價格的75%,餘下的5元是國外加工增值額;如果我國進口原棉紗進口徵收關稅而引起的有的保護率如下
:
1.如果我們對棉紗進口徵稅10%,原棉進口免稅,則一公斤棉紗的國內市價應為20*(1+10%)=22元,其中原棉費用為15元,那麼國內增值額為:W=22元-15元=7元。按照有效保護率計算公式,棉紗的有效保護率為:
2.如果對棉紗進口徵稅10%,其原料原棉進口也徵稅10%,則其有效保護率為10%。這是因為國內棉紗市價仍為22元,而其原料成本因原棉徵稅10%而增加為15*(1+10%)16.5元,國內加工增值為22-16.5=5.5元,國外加工增值為5元。則其有效保護率為
3.如果在上例中,原棉進口徵稅由10%提高到20%,其餘條件不變時,則有效保護率為:
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其結果是出現了負保護。負保護的意義是指由於關稅制度的作用,使國內加工增值低於國外加工增值。它意味著生產者雖然創造了價值,但由於不加區別地對進口成品和原材料徵收關稅,使這種價值減低,使生產者收入或者無利可圖。可見,當某產業的產品進口名義關稅率高於原料的進口名義關稅率時,該產業所受的有效保護率就要高於名義保護率;當某產業的產品進口名義關稅率等於原料的進口名義關稅率時,該產業所受的有效保護率就等於名義保護率;當某產業的產品進口名義關稅率低於原料的進口名義關稅率時,該產業所受的有效保護率就要低於名義保護率,甚至出現負保護。
4.4稅率的基本分類和關稅徵收
稅率的基本分類
戰後各國關稅稅率名目繁多,而且時有變化,難以一一詳述,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1.普通稅率是最高的稅率,現僅是個別國家對極少數國家(一般是非建交國家)的出口商品實行這種稅率。普通稅率一般比優惠稅率高1到5倍,少數商品甚至高10倍、20倍。
2.最惠國稅率它是對簽訂有最惠國待遇條件的貿易協定的國家間實行的稅率。它既適用於雙邊貿易條約,也適用於多邊貿易條約,WTO成員方之間實行這種稅率。
3.普惠制稅率它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優惠稅率,這種稅率在最惠國稅率的基礎上實行減稅或免稅,並且不是互惠的,是單向優惠。
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關稅的徵稅標準
1.從量稅(SpecificDuty)
從量稅是按照商品的重量、數量、容量、長度和麵積等計量單位為標準計征的關稅。徵稅時只要查明計量單位數,乘以稅率,就可以計算出應納的稅額。其計量稅額的計算公式是:從量稅額=商品數量*每單位從量稅
在從量稅確定的情況下,從量稅額與商品數量成正比關係,但與商品價格無直接關係。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徵收從量稅的優點是:首先,計稅手續較為簡便。不需審定貨物的規格、品質、價格,便於計算。其次,對廉價進口商品抑制作用較大。由於單位稅款固定,對質次價低的低檔商品進口與高檔商品徵收同樣的關稅,所以對低檔商品進口不利。第三,當商品價格下降時,其保護作用加強。當商品價格下降時,按從量稅徵收,因稅額固定,稅負相對增大,不利於進口。所以其保護作用得到加強,而財政收入不受影響。徵收從量稅的缺點是:首先,稅負不合理。同一稅目的貨物,不管品質好壞,價格高低,均按同一稅率徵稅,稅負相同。其次,對質優價高的商品,因與質劣廉價的同類商品徵收同樣的關稅,故其保護作用相對減弱。第三,當商品價格上漲時,其保護作用下降。當商品價格上漲時,稅額不能隨之變動,使稅收相對減少,保護作用下降。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2.從價稅(AdValoremDuty)從價稅是以商品的價格作為徵稅標準的關稅,其稅率表現為商品價格的百分比。例如美國對羽毛製品的進口徵收從價稅,普通稅率為60%,最惠國稅率4.7%。完稅價格與稅則中規定的稅率相乘,則可得出應納的稅額。從價稅額的計算公式為:從價稅額=商品總值*從價稅率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從價稅額與商品價格有直接的關係,它與商品價格的漲落成正比關係,其稅額隨著商品價格的變動而變動,所以它的保護作用與價格有著密切關係,如在價格下跌的情況下,其稅率不變,從價稅額相應減少,因而保護作用也有所下降。
徵收從價稅的優點是:首先,稅負合理。同類商品質高價高,稅額也高,質次價低,稅額也低。加工程度高的商品和奢侈品價高,稅額較高,相應的保護作用較大。其次,物價上漲時,稅款相應增加,財政收入和保護作用均不受影響。第三,稅率明確,便於比較各國稅率。第四,徵收方式簡單。對於同種商品,可以不必因其品質的不同,再詳細分類。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徵收從價稅的缺點是:完稅價格不易掌握,徵稅手續複雜。在徵收從價稅中,較為複雜的問題是確定進口商品的完稅價格。完稅價格得經海關審定做出計征關稅的貨物價格,它是決定稅額多少的重要因素。因此,確定完稅價格是十分重要的。世界各國所採用的完稅價格標準很不一致,大體上可概括為以下三種:1)以成本加保險費和運費價格(CIF)作為徵稅價格標準;2)以裝運港船上交貨價格(FOB)為徵稅價格標準;3)以法定價格作為徵稅價格標準。
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3.複合稅(CompoundDuty)複合稅又稱混合稅。在稅則的同一稅目中訂有從價和從量稅兩種稅率,同時使用兩種稅率計稅稱為複合稅。複合稅計稅手續比較複雜。複合稅額的計算公式是:複合稅額=從量稅額+從價稅額複合稅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從量稅為主加征從價稅。例如,美國對男式開司米羊絨衫(每磅價格在18美元以上者)徵收複合稅,每磅從量稅徵收37.5美分,加征從價稅15.5%;另一種是以從價稅為主加征從量稅。例如,日本對手表(每只價格在6000日元以上)的進口,從價格15%,加征每只150日元的從量稅。
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4.選擇稅(AlternativeDuty)\選擇稅是對於一種進口商品同時訂有從價稅和從量稅兩種稅率,但徵稅時由海關選擇其中一種徵稅。一般是選擇稅額較高的一種稅率徵收,在物價上漲時,使用從價稅,在物價下落時,使用從量稅。例如,日本對坯布的進口徵收協定稅率7.5%或每平方米2.6日元,徵收其最高者。但有時為鼓勵某種商品進口時,就選擇較低的一種徵收。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4.5海關稅則與通關手續
海關稅則(CustomsTariff)又稱關稅稅則。它是一國對進出口商品計征關稅的規章和對進出口的應免稅商品加以系統分類的一覽表。海關憑此徵收關稅,是關稅政策的具體體現。海關稅則一般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海關課征關稅的規章條例及說明,另一部分是關稅稅率表。關稅稅率表主要包括:稅則號列TariffNo.或HeadingNo.或TariffItem,簡稱稅號;貨物分類目錄(DescriptionofGoods);稅率(RateofDuty)三部分。
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海關稅則的種類
1)根據稅目所對應的稅率欄目個數,半稅則分為單式稅則和複式稅則
(1)單式稅則(SingleTariff)單式稅則又叫一欄稅則,這種稅則,一個稅目只有一個稅率,適用於來自任何國家的商品,沒有差別待遇。顯然,它是一種無歧視性關稅。目前,很少國家完全採用單式稅則。
(2)複式稅則(ComplexTariff)
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複式稅則又稱多欄稅則,這種稅則,在一個稅目下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稅率,對來自不同國家的進口商品,適用不同的稅率。各國規定差別稅率的目的在於實行差別待遇和貿易歧視政策。現在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這種稅則。這種稅則有二欄、三欄、四欄不等。
2)按稅則制訂者的不同,稅則可分為自主稅則和協定稅則
(1)自主稅則(AutonomousTariff)
自主稅則又叫國定稅則,是指一國產法機構根據關稅自主原則單獨制定而不受對外簽訂的貿易條約或協定約束的一種稅率。自主稅則可分為自主單式稅則和自主複式稅則。前者為一國對一種商品自主地制定一個稅率,這個稅率適用於來自任何國家或地區的同一種商品;後者為一國對一種商品自主地指定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稅率,分別適用於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同一種商品。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2)協定稅則(ConventionalTariff)協定稅則是指一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通過貿易與關稅談判,以貿易條約或協定的方式確定的關稅率。這種稅則是在本國原有的國定稅則以外,另行規定的一種稅率。它是國家之間關稅減讓談判的結果,因此,要比國家稅率低。協定稅則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單邊協定稅則。二戰前,弱小國家被迫訂立的不平等條約向帝國主義國家單方面做出減讓的稅率。戰後出現的洛美協定所訂的關稅減讓稅率屬於另一單邊協定稅則。另一種是雙邊或多邊協定稅則。兩國(雙邊)或兩國以上(多邊)通過談判而達成減讓的稅率,如GATT(WTO)歷次談判所達成的關稅減讓表,適用於各成員方,就屬於多邊協定稅則。
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通關手續
通關手續又稱報關手續,是指出口商或進口商向海關申報出口或進口,接受海關的監督與檢查,履行海關規定的手續。當辦完通關手續,結清應付的稅款和其他費用,經海關同意,貨物即可通關放行。4.6關稅對世界經濟貿易的影響
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關稅對一國的經濟的影響關稅是限制和禁止進口的重要措施,是貿易壁壘的主要內容。一國徵收關稅後,必然會引導起進口商品價格的變動,從而影響到進口國出口國商品的價格水準,並對進口國和出口國的生產者、消費者和政府三方產生影響。
以經濟學上所講的小國為例,分析徵收關稅會對其造成的影響。經濟學意義上的“小國”,是指那些在世界生產和貿易中所占份額較小,對世界貿易條件影響有限的國家,或者說小國是世界貿易條件的既定接受者,它面臨著一條完全有彈性的進口供給曲線和一條對它的出口有完全彈性的需求曲線。因而,“小國”的“小”不能僅從面積、人口等標準來衡量。例如,新加坡國土面積僅數百平方公里,人口幾百萬可謂彈丸小國,但新加坡是世界著名的轉口港,在國際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它的出口供給和進口需求的變動,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某些產品的世界貿易價格,在這種意義上,它絕對是一個貿易“大國”。
圖4-1關稅對“小國”的福利影響
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考察關稅對一個小國的經濟效應和福利影響,主要從下麵圖中體現出來。在下圖4-1中,SX是X產品的國內供給曲線,DX是X產品的國內需求曲線,那麼SX和DX的交點E就是供需平衡點,此時X產品的國內需求正好等於國內供給,經濟完全自給,無需進行貿易。PX是世界市場上X產品的價格,沿PX的水平線實際上就是外國對該國的出口供給曲線,由於該國是小國,其市場對外國出口商而言微不足道,因而存在對這一小國的無限出口供給,使該曲線呈現出水準狀。在沒有徵收關稅前,按世界價格PW,將有OS1單位的X產品在國內生產,而在這一價格水準上,國內需求量卻為OD1;供需缺口S1D1就要靠外國進口來填補。圖4-1關稅對“小國”的福利影響
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現在該國政府決定對外國進口的X產品徵收稅率為t的從量關稅。由於該國是小國,對世界價格沒有影響力,世界價格PW並不會因為增收關稅而造成的進口需求下降而有所降低,仍維持在原有不平上,這樣,關稅所帶來的產品價格的提高全部都反映了在該國X產品的國內價格上,國內價格上升到PW+t,在這樣一個價格水準上,國內生產受到鼓勵,由OS1提高到OS2;而國內消費需求受到抑制,從OD1下降到OD2,進口也由沒有徵稅前的S1D1減至徵稅後的S2D2,這體現出關稅對進口的抑制
關稅對一國經濟福利的影響是怎樣的呢?以及這種福利影響如何在各方進行分配呢?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對於消費者來說,在PW的價格和OD1的需求數量下,其消費者剩餘是由DX曲線以下和PX水平線以上的面積來衡量,現在由於徵稅,提高了價格,減少了消費需求量,在新的國內價格Pw+t水準上,消費者剩餘現在為DX線下而PW+t線以下部分面積,故由於徵稅,消費者剩餘減少了(a+b+c+d)的面積。然而,價格的提高卻刺激了生產,保護了國內產品和市場。在PW價格水準上,國內生產者必須和眾多外國製造商競爭,其生產者剩餘僅為SX線以上PW線以下的部分面積,而現在由於徵稅導致產品國內價格的提高,生產者剩餘增加到PW+t線以下SX線以上部分,淨增a部分。所以a部分只不過是收入再分配而已,由消費者轉移到生產者手中。對於該國政府,
由於徵收關稅而獲得了稅收收人,其收益為進口數量乘以稅率,也就是上圖中c部分的面積。這樣,c部分也是消費者到政府的收入再分配。最後還剩下的b和d部分雖也是消費者損失,但其他人誰也沒得到,因而是社會福利的淨損失。我們可以把上述關稅的福利效應簡要概括如下,“—”號代表福利損失,“+”號代表福利盈餘。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消費者剩餘減少:-(a+b+c+d)生產者剩餘增加:+a政府關稅收入:+c——————————————————社會福利水準的變化:-(b+d)分解-(b+d)的社會福利淨損失會發現,其中b部發是關稅的生產影響,即在自由貿易下原先由高效率的國外生產商生產的S1S2單位X產品,現在由於關稅的保護作用轉而由低效率的國內生產者供應所帶來的效率損失。d部分是關稅的消費影響,即由於關稅導致的國內價格的提高而使消費者被迫減少D2D1單位的X產品消費所造成的消費損失。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由以上分析可知,與自由貿易相比,關稅會帶來社會福利的減少,雖然某些人(如國內生產者、政府)從中得益。徵收關稅對“在國”的經濟和福利造成的影響與對“小國”的影響不同。經濟學上所說的“大國”是指在世界生產和貿易中所占份額大,其出口供給和進口需求方面的變動會影響世界貿易條件的國家。“大國”徵收關稅對社會福利的淨影響是上升還是下降往往不確定,一方面,貿易條件改善帶來福利增加;另一方面,貿易量下降帶來福利減少。在圖4-2中清楚地表明徵收關稅對大國的經濟和福利的影響。世界價格水準為P1,徵收關稅後進口量減少,因此壓低了世界價格水準,使之下降到P2,單位產品關稅水準為P2P3,徵收關稅後進口國該產品價格P3。生產者剩餘增加:+a
消費者剩餘減少:—(a+b+c+d)
政府關稅收入:+(c+e)
社會福利水準的變化:e-(b+d)圖4-2“大國”徵收關稅的福利影響
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
根據以上分析,徵收關稅對一國經濟和社會福利的影響表現在:1)關稅對進口國消費者產生影響,它提高了商品的國內價格,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一方面消費者的需求量不得不由於價格上漲而減少,另一方面消費者不僅要用較高價格購買進口商品,而且同樣要以較高價格購買本國同類產品。2)關稅可以增加進口國政府的稅收收入,它是進口國政府提高關稅的直接動力,但這種收入完全是由本國消費者負擔的。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3)關稅保護了進口國與進口商品競爭部門。因為徵收關稅,必然會使一部分消費者因為進口商品的高昂價格選擇國內的同類商品,這促進了本國同類商品的銷售。而這部分銷售收入也是由本國消費者來負擔的。
4)
徵收關稅會引起國內再分配效應。徵收關稅必然會造成消費者的收入轉移至生產者,這樣,徵收關稅以後,生產者與政府的收入增加,消費者的收入減少,而且消費者的損失要比本國生產者與政府所獲得的收入還要多,這部分損失沒有任何人能夠獲得。因此,降低關稅,對消費者來說是福音,雖然生產者與政府會因此出現收入的減少。一般來講,一國政府應制定一個對本國提高生產水準、增加人民福利相對比較合理的關稅稅率。
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關稅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1.對世界貿易發展的影響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世界市場上的主要國家關稅稅率的增減幅度與國際貿易發展速度成反比關係。當世界市場的主要國家普遍提高關稅,加強關稅壁壘時,國際貿易的發展速度將趨向緩慢,反之會加快。在GATT主持的八輪回合中,談判主要涉及的就是如何降低關稅壁壘的問題。通過會談,世界各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關稅水準都有大幅度的下降,現在發達國家的平均關稅水準為3.7%,發展中國家的平均關稅水準的13%,世界貿易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
2.
對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的影響關稅會影響商品結構和某些國家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的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達國家的工業品進口關稅下降速度超過農產品:40年來,工業品的關稅從GATT成立前的平均40%下降到WTO成立時的平均3.7%,使得工業品的貿易增長了17倍;而家產品的關稅談了40年仍然在平均40%左右徘徊,因此在40年之間,農產品只增長了6倍。
第4章
關稅壁壘措施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疾病预防控制与社区健康促进计划考核试卷
- 灯具销售渠道拓展考核试卷
- 电子旅行充电宝考核试卷
- 电容器在能量储存系统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海洋油气开采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技术考核试卷
- 卫生陶瓷行业智能生产技术应用考核试卷
- 煤炭批发企业战略规划考核试卷
- 中华护理学科技奖
- 《宇宙的未来》课件-1
- 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校联考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 急性心衰护理个案
- 企业管理箴言解读
- 《篮球:运球急停急起、体能大比拼》教案
- 2023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解读
- 《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7年版)
- 说课大赛作品财务会计-说课
- 【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A销售公司为例6000字(论文)】
- 幼儿园中班语言《青蛙小弟睡午觉》微课件
- 道路竖曲线任意桩号高程自动计算表
- (新版)学生军训理论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AFC系统介绍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