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
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
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
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
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
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
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
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
“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
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
第1页/共31页
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
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
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
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
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
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
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
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
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
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
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
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
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
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
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
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
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体现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
第2页/共31页
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调动民事主
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
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保护网
络虚拟财产作出规定、细化网络侵权责任、明确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民法典全面回应
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
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
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发展等基本原
则,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
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
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
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
完备的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新华社《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在民法典通过之际》)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治”和“人治”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是不同的。法治并不排除人的因素,
其讲究“人依法而治”。
B.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无需规律”的,它有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
治”的社会。
C.维持法律、道德和礼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维持的,道德是靠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是靠
传统和个人习惯来维持的。
D.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
证的,故礼治也会随之失去有效性。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确定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则。
B.为了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所以民法典重点关注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
题。
C.民法典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人强大的道德力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了社会根基。
D.编纂和颁行民法典,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
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
第3页/共31页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述重点的一项是()
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
B.《论语•学而》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C.杨时到洛阳拜见程颐,程颐正在打瞌睡,杨时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一直等到程颐醒来。
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这一思想对于构
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与礼治相比,民法典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地再造
孙皓晖
(D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
(2)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为乌有,温
情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深远的老父亲,他肯定会愤然离家自己闯荡去了。
大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了主意——远远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
的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己。
(3)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断垣残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
(4)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大黄一直卧在断墙下自顾呼噜,
后来终于也钻到荒草中来了。暮色消失天黑定时,断墙下堆了一大垛茅草。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
一块酱肉,大喝了一通甘凉的井水,便开始盖自己的草庐。
(5)时下正当九月中旬,秋月将满,分外明亮。苏秦趁着月色仔细查看了断墙,不用砌墙,就是屋顶
上草抹泥。他先用铁耒挖土,围了一口很大的泥锅,又打了五六桶水倒进泥锅,然后向泥锅里填满选好的
半干土块:等待泥锅泡土的时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许多细碎茅草,扔进了泥锅,然后赤脚跳进泥锅反复踩
踏。月上中天的时分,一锅软黏适度的草泥和好了。虽然是大汗淋漓,苏秦却是精神抖擞,丝毫不觉得困
乏。一鼓作气,他开始给屋顶上草。东方已经鱼肚白了,苏秦没有歇息,开始铺干茅草。正午时分,苏秦
压完了一面茅草,高兴地从土墙上爬下来,双腿一软,倒在了大黄身边。
(6)“呼——”一阵粗重的鼾声响了起来。大黄嗅了嗅苏秦,摇摇尾巴也卧倒了。
(7)“呜,呼……”大黄喉头呼噌着,靠在苏秦身边也睡着了。
(8)时序已至寒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孤独的草庐已经完全淹没在漫无
边际的风雪之中。苏秦在屋外逆风而立,一字一字,高声吟诵起了《阴符经》——
第4页/共31页
(9)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10)九月末草庐刚一结好,苏秦便开始了一种奇特的粗简生活。每晚一顿干饼酱肉喝一通老井的甜
水了事。瞌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一两个时辰,醒来了到井台上用冷水冲洗一番,立即又回来揣摩苦读。
日复一日,倒是分外踏实。
(11)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
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
而是高屋建银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必须大悟,方得有成。”这是苏秦在坎坷屈辱中磨出来的见识。
(12)在他打开父亲送来的铜箱翻检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大书出现了。——《阴符经》!天
哪!他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阴符经”几个大字凿凿在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拭目细看,隐隐约约便
是“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四个名字。他二话不说,坐在门外上坎上便翻了起来……
(13)几个月了,他每日朗诵默记,已经能将《阴符经》倒背如流。这《阴符经》当真是“变通无羁,
深微烛照”。苏秦觉得,自己还远远未将《阴符经》咀嚼透烂,还得再下苦功夫。
(14)在这个风雪扑面的寒夜,苏秦依然雷打不动地冲着苍茫的夜空大声朗诵着,渐渐地,他的声音
嘶哑了,吼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喉头一阵发甜,猛然喷出了大大一口鲜血,颓然扑倒在地。大黄“呜”
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
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
(15)“啊……”喉头一阵呼噜喘息,苏秦终于醒来了。
(16)方才一阵吼诵,使他突然顿悟——《阴符经》正是纵横裨阖的大法则!其中天地之道、为政之
道、君臣之道、创守之道、万物互动之道、邦国互动之道无所不包。将这些大道理揣摩深透,何愁不能虢
透天下奥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国症结?何愁不能纵横战国?
(17)苏秦又打开了《阴符经》,又一字一字地开始琢磨。读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时,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师鬼谷子在这句下边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生百病。动者所以安万
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太过,后之则不及。是以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也。”
读着想着,苏秦心中一片豁亮——
(18)想想自己说秦,就是“先之太过”,如何能够成功?不成功一定是不应时了。王霸大业,秦国
是没有拒绝的理由的,但秦国却偏偏拒绝了,而且还拒绝了两次,公孙衍失败了,他苏秦也失败了。现下
静心想来,确实是为时过早了。新君即位仅仅一年,秦国内政未安,这时候要秦国立即实施东出争霸,事
实上是不可能的……
(19)想着想着,他迷迷糊糊地瞌睡了,头''咚"地一声撞在了木案上。苏秦醒来揉揉眼睛,站起来
在屋中踱步,念着想着,自言自语地嘟哝着……猛然,他盯住了“机在于目”四个字,顿时陷入了沉思,
想着想着心中一闪,觉得似乎抓住了什么,瞌睡却又猛然袭来,那闪光又被淹没了。苏秦气恼异常,抓起
第5页/共31页
案上的缝书锥对着大腿猛然一刺,一股鲜血“哧”地喷了出来。
(20)苏秦猛然清醒,“机在于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
(21)“啊哈哈哈哈哈!”苏秦仰天大笑,手舞足蹈,脚下一软,扑在了大黄身上。
(22)冰天雪地的草庐里,苏秦抱着大黄睡去了,人的鼾声与狗的呼噜声交织在了一起。
(选自《大秦帝国之纵横》,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住进草庐前,苏秦心底深处是烦躁急迫的,这主要是因为他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周游受挫,失败而归
的本质原因。
B.苏秦发现《阴符经》时,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这一细节暗示了《阴符经》是一部奇书,为后文苏秦的
彻悟做了铺垫。
C.小说在描写苏秦发现并苦读《阴符经》时运用了补叙的手法,这样叙事使结构富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
叙。
D.小说两次写到苏秦和大黄相依睡去,第一次睡去,是劳动后的疲惫与畅快,第二次睡去是彻悟之后的满
足和内心的释然。
7.关于苏秦结草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和大嫂的冷遇,让回家后的苏秦倍感亲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使他毅然地离开原先华贵的瓦釜书
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
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苏秦和草泥的过程一一围泥锅、剁茅草、反复踩踏,他做得很熟练,目的是为了凸显
人物身上的烟火气,使形象更丰满。
C.苏秦在荒野中结草庐,与风雪为伴,让劳作的痛苦磨砺自己,使自己更加奋发,是勾践式的“卧薪尝胆”。
D.断垣残壁,茅草苫顶,孤独地伫立于冰天雪地之中,作者让草庐与苏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对应。
8.文中苏秦从离家苦修到结庐静思,终至酣然入唾,他的心理经过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本内容简
要概括。
9.《苏秦以连横说秦》中记载:苏秦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但其主张仍未实行。资用乏绝之际,只得
离开秦国,返回家乡。落魄归家的苏秦受到了怎样的待遇呢?文中记载“归至家,妻不下余工,嫂不为炊,
父母不与言”。而本文在演绎苏秦这段故事时加入了大量的虚构,请结合文中这样的改写,谈谈这些虚构
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日:“唯
第6页/共31页
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日:“唯唯。”若是者三,秦王尊日:“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日:“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
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
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学手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
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
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手手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
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
而昼伏,至于菠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
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
是。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
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直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
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秦王跟日:“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辛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
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B.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C.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D.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跟是双膝着地,上身挺直,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跑”的“跑”含义不同。
B.骨肉比喻至亲,文中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
C.五帝是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常与三皇并称,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售、唐尧、虞舜。
D.足下,相传源于晋文公怀念介子推,一般用于上称下,也可用于同辈和朋友之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
C.范雎担心自己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谋略,却会被禁闭起来,又担心自己会得到像箕子、接舆那样装作发狂
的耻辱,因而对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意见心有顾虑。
第7页/共31页
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离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长此以往就会有自身孤立甚至国家灭亡的危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14.秦昭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0
满江红•汉水东流0
辛弃疾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
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铁。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②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汽
【注】①本词为辛弃疾南归后任江陵知府,送友人前往汉中前线任军职所作。②汉高祖在汉中筑坛拜韩信
为大将。③枚乘《七发》:“皓齿蛾眉,命日伐性之斧。”④楚楼:见宋玉《风赋》中楚王语“快哉此风”。
庾台:东晋庾亮为荆州刺史时偕部属登斯楼赏月。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篇写战争过去,人们的敌情意识淡薄了。接着以“破敌金城”二句承前句展开,追忆朋友先人的
伟大功业。
B.“想王郎”三句写朋友才到结发的年龄,就从事戎马生活,言语之间充满着对友人年少奋发的赞誉。
C.下片写自己无物可送,只能以杯中之酒为朋友送行;最后三句叮嘱友人不要忘记二人吟风赏月的这段友
谊。
D.辛词长于用典,下片化用战国冯谖遇冷不平、弹锲而歌,东汉马援马革裹尸及枚乘诗句等典故,意蕴颇
丰。
16.本词中蕴含着词人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文末写出了作者与客人谈话结束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心境的两句是:
(2)《谏太宗十思疏》用对比手法,揭示以不同态度对待别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的两句是:
第8页/共31页
(3)“丝竹音乐”是我国民间的一个重要乐种,古诗文中也经常出现“丝竹”这一意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门联最见老北京的特色。这种特色已成为北京的一种别致的文化。北京门联像国外建筑上彰显荣耀的
族徽一样醒目却又①。有据可考,北京最早的门联出现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请大书法家赵孟^写了
一副门耳关挂在大都的城门上。后来,北京院落大门也贴上了门联,这些门联是忽必烈门联的变种,与忽必
烈门联的形态与意义是相似的,也可以说是②的。
门联内容与书写水平体现着主人的文化水平,因此哪怕是③.也得请高手来为自己增点儿门面。
例如一个卖姜的贴上了“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的门联,你想想,卖姜的都讲究诗书,这多少会让现
在某些商人汗颜吧?
将门联写得有学问,又道出自身职业特点的,比较常见。例如“恒足有道木似水,立市泽长松如海”
一看就是经营木材生意的,并将商号名嵌入,叫“恒立”;皮货商的则为“意气相投裘臻狐腋,名声远扬
财聚羔羊”。作为自己的名片的门联,人一看就知道院子主人是干什么的,更是北京门联的一个功能、一
种特点。例如“虽为微末生意.却是顶上功夫”,是剃头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它不但比起唐以前的诗坛来是如此,而且①。例如明、清的诗歌,它
们离我们的时代要近得多,那么为什么反而不如唐诗那么明白易懂呢?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②难的是以羽幺浅近的语言却能取得那么精湛的艺术成就,这深入浅出的诗歌造诣,是唐诗为人们
所赞赏的一个缘故。
明白易懂是语言的美德,诗歌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却不能不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
③,诗歌的花果就容易枯萎,明白易懂是诗坛的一条康庄大道。而唐诗的可贵正在于语言艺术上深入
浅出的统一,这是它的最高成就、最鲜明的特色,这也是唐诗繁荣旺盛的一个原因。唐代诗人辈出,他们
好像得天独厚,信手拈来多成好诗,都与这一鲜明的特色分不开。
21.下列句子中的“那么”和文中画横线处的“那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第9页/共31页
A.不准这么,不准那么,谁要犯了,就得受处罚。
B.他既然不来了,那么我也回去了。
C.也不能那么说,作用当然有。
D.天那么的高,那么的蓝,真是太美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2年7月25日B站发布了up主衣戈猜想的短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中
的二舅是一个意外残疾却自学成才的能工巧匠,up主称二舅虽饱受逆境与苦难,但他却以始终不屈的精神
勇敢地直面人生,成为全村公认的无所不能的“修理大师”。二舅的人设特别治愈,尤其能缓解当代年轻
人愤愤不平、纠结焦虑等精神内耗。一时间视频里平凡却坚韧的跛脚“二舅”,在网络上掀起了刷屏热潮。
材料二:
精神内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
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精神内耗有诸多表现: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习惯拖延与空想,自我
怀疑与否定,纠结过去忧虑未来……都属于精神内耗。
当今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精神内耗”困扰着大部分人。以上材料带给成长中的你怎样的感悟,请
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第10页/共31页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
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
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
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
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
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
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
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
“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
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
第II页/共31页
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
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
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
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
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
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
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
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
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
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
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
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
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
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
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
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
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体现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
第12页/共31页
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调动民事主
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
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保护网
络虚拟财产作出规定、细化网络侵权责任、明确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民法典全面回应
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
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
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发展等基本原
则,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
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
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
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
完备的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新华社《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在民法典通过之际》)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治”和“人治”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是不同的。法治并不排除人的因素,
其讲究“人依法而治”。
B.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无需规律”的,它有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
治”的社会。
C.维持法律、道德和礼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维持的,道德是靠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是靠
传统和个人习惯来维持的。
D.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
证的,故礼治也会随之失去有效性。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民法典确定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则。
B.为了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所以民法典重点关注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
题。
C.民法典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人强大的道德力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了社会根基。
D.编纂和颁行民法典,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
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
第13页/共31页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述重点的一项是()
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
B.《论语•学而》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C.杨时到洛阳拜见程颐,程颐正在打瞌睡,杨时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一直等到程颐醒来。
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这一思想对于构
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与礼治相比,民法典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B2.D3.A
4.①此句话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启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礼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重要。②我们可从传统乡
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吸取经验和智慧,辩证地看待礼治和法治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现代和谐社会的
构建。
5.①从目的来看:民法典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维护的是人民的权益;礼治是为了维持乡土社会规
范的传统秩序。②从特点来看:民法典是治国之重器,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
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礼治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不靠外在权力
推行,依靠传统和个人习惯来维持。③从立法思想来看:民法典是为了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
法治精神;礼治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能是野蛮和残忍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乡土社会”错,张冠李戴。原文是“‘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
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为而治’的社会",是“无政府”,而选项说的是“乡土社会”。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确定了”“明确”以偏概全,原文是“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
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句中
程度词“完善了”和“更为明确”与选项中“确定了”“明确”有程度上的差异。
B.强加因果,原文“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
点问题”。两句不是因果关系。
C.未然变己然,原文“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
第14页/共31页
核心价值观更加深人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
是“必将使”,不是“使得”。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论述的重点是“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在别人家门口偷窥踩点,见到遗失物立马装兜里,这是典型的违法行为,会
被挖掉膝盖锯掉腿。故属于法治。
故选A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为政》,这句话的意
思是用政策和指令引导民众,用刑法规范民众,民众虽会避免犯罪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
教规范民众,民众有羞耻心并能规范自己。这体现了儒家的法治、德治、礼治方面的大智慧。教导人民要
懂得法律,懂得守法,懂得刑罚对人的约束。然而这一切都是以法为标准,老百姓没有在内心上导正,遇
到不明事理,难免心里不服,做了不好的事,难免被刑罚处罚,但是内心不会有羞耻心,只会感到自己所
受不平。道之以德,就是以德来教导民众或者以德来引导民众。为政者以德化导人心,百姓才会归正,有
德的人,会以礼来约束自己不犯过,而且会以犯过为羞耻,这样人心就被导正,这样才是儒家办政治的方
法。
要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当然要重视依法治国,但也不可忽视传统“礼治”的作用。材料一说“礼并不是靠
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
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
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礼是合式的路子,是
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可见“礼治”不同于“法治”的外部施压,而是一种主
动服膺,并养成习惯。我们可从传统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吸取经验和智慧,辩证地看待礼治和法治两者
之间的关系,让“礼治”作为“法治”的有益补充,积极推进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从目的来看:材料二“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全面加强
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
法为民的理念”,可见民法典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维护的是人民的权益;材料一“礼治的可能必
第15页/共31页
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多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礼是
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可见礼治是为了维持乡土社会规范的传统秩序。
从特点未看:材料二“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
求……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法律是治国之重
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
中法……”,可见民法典是治国之重器,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材料一“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
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
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
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可见礼治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不靠外在权力推行,依
靠传统和个人习惯来维持。
从立法思想来看:材料二“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可见民法典是为了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材料一
“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
以很‘野蛮'",可见礼治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能是野蛮和残忍的。
(二)现代文阅读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地再造
孙皓晖
(D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
(2)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为乌有,温
情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深远的老父亲,他肯定会愤然离家自己闯荡去了。
大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了主意——远远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
的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己。
(3)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断垣残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
(4)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大黄一直卧在断墙下自顾呼噜,
后来终于也钻到荒草中来了。暮色消失天黑定时,断墙下堆了一大垛茅草。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
一块酱肉,大喝了一通甘凉的井水,便开始盖自己的草庐。
(5)时下正当九月中旬,秋月将满,分外明亮。苏秦趁着月色仔细查看了断墙,不用砌墙,就是屋顶
上草抹泥。他先用铁耒挖土,围了一口很大的泥锅,又打了五六桶水倒进泥锅,然后向泥锅里填满选好的
半干土块:等待泥锅泡土的时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许多细碎茅草,扔进了泥锅,然后赤脚跳进泥锅反复踩
第16页/共31页
踏。月上中天的时分,一锅软黏适度的草泥和好了。虽然是大汗淋漓,苏秦却是精神抖擞,丝毫不觉得困
乏。一鼓作气,他开始给屋顶上草。东方已经鱼肚白了,苏秦没有歇息,开始铺干茅草。正午时分,苏秦
压完了一面茅草,高兴地从土墙上爬下来,双腿一软,倒在了大黄身边。
(6)“呼——”一阵粗重的鼾声响了起来。大黄嗅了嗅苏秦,摇摇尾巴也卧倒了。
(7)“呜,呼……”大黄喉头呼噜着,靠在苏秦身边也睡着了。
(8)时序已至寒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孤独的草庐已经完全淹没在漫无
边际的风雪之中。苏秦在屋外逆风而立,一字一字,高声吟诵起了《阴符经》——
(9)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10)九月末草庐刚一结好,苏秦便开始了一种奇特的粗简生活。每晚一顿干饼酱肉喝一通老井的甜
水了事。瞌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一两个时辰,醒来了到井台上用冷水冲洗一番,立即又回来揣摩苦读。
日复一日,倒是分外踏实。
(11)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
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
而是高屋建的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必须大悟,方得有成。”这是苏秦在坎坷屈辱中磨出来的见识。
(12)在他打开父亲送来的铜箱翻检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大书出现了。——《阴符经》!天
哪!他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阴符经”几个大字凿凿在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拭目细看,隐隐约约便
是“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四个名字。他二话不说,坐在门外土坎上便翻了起来……
(13)几个月了,他每日朗诵默记,已经能将《阴符经》倒背如流。这《阴符经》当真是“变通无羁,
深微烛照”。苏秦觉得,自己还远远未将《阴符经》咀嚼透烂,还得再下苦功夫。
(14)在这个风雪扑面的寒夜,苏秦依然雷打不动地冲着苍茫的夜空大声朗诵着,渐渐地,他的声音
嘶哑了,吼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喉头一阵发甜,猛然喷出了大大一口鲜血,颓然扑倒在地。大黄“呜”
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
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
(15)“啊...”喉头一阵呼噜喘息,苏秦终于醒来了。
(16)方才一阵吼诵,使他突然顿悟——《阴符经》正是纵横挥阖的大法则!其中天地之道、为政之
道、君臣之道、创守之道、万物互动之道、邦国互动之道无所不包。将这些大道理揣摩深透,何愁不能窥:
透天下奥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国症结?何愁不能纵横战国?
(17)苏秦又打开了《阴符经》,又一字一字地开始琢磨。读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时,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师鬼谷子在这句下边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生百病。动者所以安万
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太过,后之则不及。是以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也。”
读着想着,苏秦心中一片豁亮——
第17页/共31页
(18)想想自己说秦,就是“先之太过”,如何能够成功?不成功一定是不应时了。王霸大业,秦国
是没有拒绝的理由的,但秦国却偏偏拒绝了,而且还拒绝了两次,公孙衍失败了,他苏秦也失败了。现下
静心想来,确实是为时过早了。新君即位仅仅一年,秦国内政未安,这时候要秦国立即实施东出争霸,事
实上是不可能的...
(19)想着想着,他迷迷糊糊地瞌睡了,头“咚”地一声撞在了木案上。苏秦醒来揉揉眼睛,站起来
在屋中踱步,念着想着,自言自语地嘟哝着……猛然,他盯住了“机在于目”四个字,顿时陷入了沉思,
想着想着心中一闪,觉得似乎抓住了什么,瞌睡却又猛然袭来,那闪光又被淹没了。苏秦气恼异常,抓起
案上的缝书锥对着大腿猛然一刺,一股鲜血“哧”地喷了出来。
(20)苏秦猛然清醒,“机在于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6月联考试卷含答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看拼音写词语复习田字格
- 山西省重点名校2025年初三“一诊”模拟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数学五下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英语教学技能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江苏省大丰市万盈初级中学2025届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2024-2025学年数学三下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国际校2025届初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婺源县2025届四下数学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古代诗人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小小理财师教学课件
- 知识产权法(四川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四川师范大学
- 2024-2030年中国3D IC和2.5D IC封装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福州流动人口登记表
- 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 2020-2021学年天津市河西区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目录(总表)
- 监控工程验收单-范本模板
- DLT 5175-2021 火力发电厂热工开关量和模拟量控制系统设计规程-PDF解密
- 公路工程设计方案设计工作量及计划安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