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免疫学
免疫与免疫学
免疫: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的一种生理功能,
通常对机体有利,某些条件下也可对机体造成损害。
♦:♦免疫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门基础科学,内容
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分为:
天然免疫系统,又称固有免疫系统或非特异性免疫系统
获得性免疫系统又称适应性免疫系统或特异性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完成机体免
疫功能。
免疫器官
无被膜淋巴组织
免疫系统一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免疫器官(也称淋巴器官)
1、中枢淋巴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禽类)
2、周围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腺等组成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
•辅佐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即抗原提呈细胞)等
•其它细胞:包括肥大细胞,有粒白细胞等
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及其前身,包括造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粒细胞等。
免疫分子
膜型:BCR(B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
TCR(T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
MHC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CD分子(白细胞分化抗原)等
分泌型: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
兀氏不庆三大功处gJt-JSLW0d
功能生理性反应(有利)病理性反比(有害)
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越敏反应(过度),
及其他抗原免疫然陷病(不足)
清除损伤或衰老自身免疫痞
免疫后稳
的细胞,免疫网
络调节免疫庆冬
免疫奖相清除突交或暗支肝病发生,
的恶性细胞持续痞毒成染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为人类功能基因组计划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功能基因组
计划、蛋白质组学计划引领着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与免疫学学科相互融合,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
展。人口与健康的问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反恐斗争也日益得到重视。免疫
学在21世纪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免疫器官与组织
1、免疫系统(immunesystem)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如造血干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淋巴细胞、NK细
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及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细胞因子和膜分
子等)组成。
2^免疫组织(immunetissue)
免疫组织又称为淋巴组织(lymphoidtissue)。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下含有
大量非包膜化的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在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淋巴组织
是胸腺、脾、淋巴结等包膜化淋巴器官的主要组分。
3、免疫器官与组织
骨髓和胸腺是人体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淋巴结、脾及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组成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及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
免疫器畲免疫分子
免疫细胞
中板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弓
干细胞系T细胞抗原免疫球姿由
胸朦脾脏也别受体(TCR)分子(Ig分子
膏髓淋巴结淋巴细胞
单核春噬细胞B细胞抗原补体分子
法此麦兼膜免疫系统达别,更体(BCR)(C分子)
(禽妻)皮肤免疫系统其他抗原提呈细
政树委白细胞分化抗原细胞因子
内皮细胞等)(CD分子)(CK)
其他免疫细胞粘附分子
(粒细胞、肥大主要组织相察性
细胞、血4很、抗原(MHC)
红细胞等)
其他受体分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
结构: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具活跃的造血功能,主要构成为造血组织和血窦,造血组织主要由基质细胞和造血
细胞组成。基质细胞主要包括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
由基质细胞及其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GM-CSF等)和细胞外基质共同
构成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inductivemicroenvironment,HIM)
功能: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
所(再次免疫应答;既中枢又外周免疫器官)。
二、胸腺
I、皮质:发育早期胸腺细胞为主(85-90%,未成熟T细胞),上皮性网状支架(胸腺上皮细胞:
包绕胸腺细胞、产生激素细胞因子抚育胸腺细胞)及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2、髓质:上皮性网状(胸腺上皮细胞)为主,少量较成熟胸腺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DC。
血-胸屏障:皮质毛细血管及其周围具有屏障作用
3、功能:分泌多种激素(多种细胞因子SCF、IL-1-2-6-7、TNF-a、GM-CSF等,胸腺肽类分子:
胸腺素、胸腺a肽、胸腺生成素等),促进胸腺细胞分化;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
官。
4、年龄变化:新生儿胸腺相对较大,至青春期达30-40克,此后胸腺开始萎缩。
第二节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
1、淋巴结:淋巴结是被膜包囊物,非常有序地分布于全身去接受和过滤来自于外周组织间隙液
和淋巴液中的抗原及细胞.所有淋巴液最终汇到胸导管并回到外周血中.
2、淋巴结结构:淋巴结被膜外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门处有动静脉、神经和输出淋巴管。实质
分为皮质和髓质。靠近被膜的浅层皮质区有生发中心(左)。右图显示生发中心的显微结构。
3、淋巴结功能
❖T细胞(占75%)和B细胞(占25%)定居的场所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高柱状内皮细胞)
❖过滤作用(淋巴窦内M4)
4、脾脏:
白髓(whitepulp)
(1)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rteriallymphaticsheath,PALS),围绕在动脉周围的弥散淋巴组织,
主要由T细胞组成,相当于副皮质区。
(2)淋巴小结,主要由B细胞组成,可发展成生发中心,常出现于PALS的一侧。
红髓(redpulp):占脾实质的2/3,分布于小梁周围及白髓之间。
(1)脾索,
(2)脾血窦,
功能:滤血(M小、网状内皮细胞)、免疫(TB定居、免疫应答场所)、造血(胚胎期)、储血
(血窦)
三、粘膜免疫系统(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无被膜淋巴组织;
❖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阑尾。
❖人体粘膜表面积约400M2,约50%淋巴组织存在于粘膜系统,是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
的主要部位。
皮氏小结接受外来抗原和免疫应答的机制
位于皮氏小结上方的M细胞从小肠腔内吞饮外来抗原颗粒,在细胞内形成吞饮小体。吞饮
小体穿过M细胞,在其另…侧排出,传递给小结内的巨噬细胞或者树突细胞,由它们活化Th
细胞。Th细胞辅助B细胞活化并分泌IgA抗体,经小肠绒毛细胞以分泌型IgA的形式分泌于小
肠粘膜的表面。
第三节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淋巴细胞归巢
循环至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归巢受体(粘附分子)与高内皮小静脉HEV中
内皮细胞表面相应血管地址素(粘附分子配体)结合,得以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再循环意义
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分布更合理;
❖淋巴组织可不断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通过再循环,增加了T、B与抗原与APC接触机会;
♦通过再循环,使机体免疫器官与组织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三章抗原
一、抗原
抗原(antigen)
凡是所有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是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TCR或
BCR(T细胞的抗原受体/B细胞的抗原受体)结合,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基本特性:①免疫原性,即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包括诱导产生抗体
及效应T淋巴细胞;②抗原性,指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
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分子抗体和/或致敏T细胞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指抗原分子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
致敏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性能。
♦:♦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特征的物质
。半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如大多数的多糖、某些小分子的药物(如青霉素)和一些简单的有机分子
(分子量小于4kD),它们本身无免疫原性,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T
细胞,但能与已产生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完全抗原=半抗原+载体
♦:♦在某些情况下,抗原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其抗原称耐受原;抗原也可引
起变态反应,称变应原(allergen)0
第一节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二异物性
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是免疫原的核心。
所谓异物,是指化学结构与宿主自身成分不同或在胚胎期机体的免疫活性细
胞从未接触过的物质。
具备异物性的物质有三种:
1.异种物质
非己物质是异物,一般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
其免疫原性越强。如各种病原体、动物蛋白制剂等对人是强抗原。
2.同种异体物质
3.自身抗原
自身成分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也是异物,也具有免
疫原性。如: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抗原,都是免
疫原性强的自身抗原等。
二、特异性
指某一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专一性,以及某一抗原分子
只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专一性。
抗原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
1抗原决定簇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抗原决定簇,它是TCR/BCR及抗体
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抗原表位。
抗原结合价: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称为抗原结合价。
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仅能与抗体分子的一个结合部位结合。天然
抗原一般是大分子,含多种、多个抗原表位,是多价抗原,可以和多个抗体分
子结合°
2抗原表3的类型
顺序表位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又称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又称为非线性表位。
3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表位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
4表位-载体作用:在人工抗原中,半抗原为简单的有机化学分子,半抗原与蛋白
质载体偶联后,可诱导出抗半抗原抗体。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
提呈载体表位给CD4+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即以载体(T细胞决定基)
把特异T-B细胞之间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称载体效应。在天然抗原
中,常存在T及B细胞表位
5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commenantigen):天然抗原表面常带有多种抗原决定基,每一种B
细胞决定基都可引起一种特异抗体产生。因此复杂抗原能使机体产生多种抗体。
因而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由共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除能与相应抗原发
生反应外,还能与含有共同抗原的其他抗原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1化学性质:天然抗原大多为大分子有机物。一般来说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
糖蛋白、脂蛋白和多糖类、脂多糖都具有免疫原性。脂类和哺乳动物的细胞核
成分如DNA、组蛋白等通常情况下一般难以诱导免疫应答,但是在某些状态下,
如肿瘤或过活化时;其染色质、DNA和组蛋白都具有免疫原性。
2分子量大小:抗原的分子量一般210kD,且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3结构的复杂性:芳香族氨基酸越多,免疫原性越强;分子结构越复杂,免疫
原性越强。
4分子构象(conformation)某些抗原分子在天然状态下可诱生特异性抗体,
但经变性改变构象后,却失去了诱生同样抗体的能力。这是由于其构象表位改
变的缘故。因此,抗原分子的空间构象很大程度上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
5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
是指抗原表位能否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所接近的程度。抗原分子中氨基酸残基所
处侧链位置的不同可影响抗原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结合,从而影响抗原的免
疫原性。如图3—2所示,氨基酸残基在侧链的位置不同(A与B相比),其免疫原
性也不同;B与C相比,因侧链间距不同,使BCR可接近性不同,故免疫原性也不
同。
5物理状态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有更强的免疫原性;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于
可溶性抗原。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1遗传因素:个体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的能力受遗传因素控制。高应答品系/低应答
品系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1、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间的间隔时间以及免疫佐剂的应用
和佐剂类型等都明显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
2、免疫途径以皮内免疫最佳,皮下免疫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免疫效果相对
较差,口服易诱导耐受。
3、要选择好免疫佐剂,弗氏佐剂主要诱导IgG类抗体产生,明矶佐剂易诱导IgE类
抗体产生。
4、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间的间隔时间以及免疫佐剂的应
用和佐剂类型等都明显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
5、免疫途径以皮内免疫最佳,皮下免疫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免疫效果相对
较差,口服易诱导耐受。
6、要选择好免疫佐剂,弗氏佐剂主要诱导IgG类抗体产生,明矶佐剂易诱导IgE类
抗体产生。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二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Th细胞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
2.非胸腺依赖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TI-Ag)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亦称T细胞依赖抗原,其刺
激机体B细胞产生抗体依赖于Th细胞辅助,大多数天然抗原属于此类。如病原微生物、
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共同特点: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基种类多,但每一种决定
基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免疫应答特点:①既引起体液免疫,也引起细胞免疫;②产生抗体以IgG为
主,也可产生其他类型抗体;③可产生免疫记忆。
非胸腺依赖抗原:TI抗原亦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其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无需Th细
胞的辅助,TI-Ag是由多个重复的B细胞表位组成,天然TI-Ag种类较少,如细菌脂多
糖、荚膜多糖、聚合鞭毛素等。
共同特点:抗原结构比较简单,表面决定基种类单纯,排列密集而有规律,
可直接激活B细胞。
免疫应答特点:①只引起体液免疫,不产生细胞免疫;②只产生IgM类抗体;③无
免疫记忆。
TD抗原和TI抗原的特点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源关系分类
1.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antigen)乃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
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乂称Forssman抗原。如,A族溶血性链球菌表面成分与
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自身组织具有共同抗原,故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其刺激
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与具有共同抗原的心、肾组织发生交叉反应,导致肾小球肾炎
或心肌炎
2.异种抗原(xenogenicantigen)指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
3.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antigen)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抗原。
①红细胞血型抗原,包括ABO、Rh等40余个抗原系统;②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
原,即人白细胞抗原(HLA)(详见后)。
4.自身抗原(autoantigen)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组织或细胞处
于耐受状态。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自身抗原成分可诱导机体产生自身免疫应答。
5.独特型抗原(idiotypicantigen)TCR及BC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序
列和空间构象。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1.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
2.外源性抗原指并非由抗原提呈细胞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四、其他分类
1.产生方式:天然抗原;人工抗原
2.物理形状: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3.化学形状: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多肽抗原
4.诱导免疫应答反应:移植抗原;肿瘤抗原;变应原;过敏原;耐受原
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二超抗原
正常情况下,普通蛋白质抗原可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中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
的T细胞。但一类被称为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极微量即可激活多克隆的
T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物质。
超抗原(SAg)的一端与TCR的V。区结合,另一端与APC表面的MHCII类分子结合,
不受MHC限制。
两类:外源性超抗原。如葡萄球菌肠毒素A-E等
内源性超抗原小鼠乳腺肿瘤病毒产生的蛋白SAg与机体的某些生理和病理效
应有关。
二、免疫佐剂
免疫佐剂(immuneadjuvant)一类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
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
类型的物质。
(一)、免疫佐剂的种类
1.有机佐剂包括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百日咳杆菌,
以及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G-菌的LPS和类脂A等;某些细胞因子及热休克蛋白
等。
2.无机佐剂如氢氧化铝、明矶等
3.人工合成制剂如多聚肌甘酸:胞甘酸(poly1:0
4.油剂如弗氏佐剂、矿物油、植物油等。目前动物实验最常用的为弗氏不完全佐
剂(石蜡油/植物油+羊毛脂/吐温80的混合物)、弗氏完全佐剂(前者+卡介苗)。
二、免疫佐剂的作用机制
①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从而更有效地刺激免疫系统:
②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处理和递呈抗原的能力
③刺激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三)佐剂的应用
①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用于预防接种及制备动物抗血清;
②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用于抗肿瘤与抗感染的辅助治疗。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抗体(antibody,Ab):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
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
功能。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
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可分泌型(secretedIg,sig)和膜型(membraneIg,mlg)
抗体的发现及其特性
一、发现:1890年德国学者Behring和日本学者北里用白喉杆菌外毒素免疫动物,在其血清中发
现种能中和这种外毒素的组分称为抗毒素。这是在血清中发现的第一种抗体。
二、抗体的理化性质
1、抗体是球蛋白:通过电泳证明抗体是两种球蛋白;后又经电泳分析,超速离心分析和分子量
测定等方法,发现大部分抗体是丫球蛋白,小部分是B球蛋白。所以早期对抗体性质的研究证
明抗体不是由均质性球蛋白(Y•B)组成,是异均性的。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1g分子基本结构是由四个肽链组成的,包括二条较小的轻链和
二条较大的重链,轻链与重链之间是由二硫键连接形成Ig分子单体,分为氨基端(N端),
竣基端(C端)。
1重链和轻链
(1)重链(heavychain,H链):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50-75KD,含糖数量不同,
4-5个链内二硫键,可分为5类,u、Y、a、6、e链。不同的H链与L链(K或入)组成完整
的Ig分子。分别称子IgM,IgG,IgA,IgD和IgE。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2)轻链(lightchain,L链):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通常不含碳水化合物,分子量为24KD,
有两个由链内二硫键组成的环肽,L链可分为:Kappa(K)与lambda(X)2个亚型。
2、可变区和恒定区
(1)可变区(Variableregion,V区):L链N端1/2处(VL)108-111个氨基酸残基,H链N端
"5-1/4处(VH)118个氨基酸残基,V区有一个肽环65-75个氨基酸残基。可变区可分为高变区
(hypervariableregion,HVR)和骨架区(frameworkregion,FR),VL的HVR在24-34,50-56,
89-97氨基酸位置。VH的HVR在31-35,50-56,95-102氨基酸位置。分别称为VL和VH的HVR1,HVR2,
HVR3。
(2)高变区为抗体与抗原的结合位置,称为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region,
CDR),VL和VH的HVR1,HVR2,HVR3又分别称为CDR1,CDR2,CDR3,其中CDR3具有更高的高变程
度,H链在与抗原结合中起重要的作用。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链内二硫键折叠成球形区称为功能区(domain)约由110个氨基酸
组成。氨基酸的顺序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1.L链功能区:2个,(VL,CL各一个)
2.H链功能区:IgG,IgA,IgD,4个(V区1个,C区3个),IgM,IgE,5个(V区1个,C区4个)
3.功能区的作用:
(1)VL和VH是抗原结合的部位(FV区)。
(2)CL和CH上具有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
(3)CH2具有补体结合点。
(4)CH3具有结合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B细胞,NK细胞,Fc段受体的功能。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钱链区有蛋白水解酶的酶切位点。
1、木瓜蛋白酶在重链间二硫键的N端将其裂解成分子量基本相等的三个片段:2个Fab和I个Fc
片段。Fab能够与抗原结合,称为抗原结合片段(Fab),Fc能够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Fc
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因它容易形成结晶,故称为可结晶片段(Fc)。
2、胃蛋白酶在重链间二硫键的竣基端将其裂解成两个分子量不同的片段:•个由两个V区连在
一起的大片段F(ab')2和一些Fc裂解的小碎片pFc'。pFc'分子量小,丧失免疫原性。
(四)J链与分泌片
1.J链(joiningchain):存在于IgA,IgM中,在其组成和体内转运中具有一定作用。
2.分泌成分(secretorycomponent,SC):分泌成分是IgA上的一个辅助成分,对抵抗外分
泌液中的蛋白水解酶的降解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概念:不同抗原甚至同一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在其特异性以及类型等诸方面
均不同,呈现出明显异质性(heterogeneity)。
外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是由于多样性抗原的存在,这些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总
数是巨大的(1g多样性),包含针对各种抗原表位的许多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体,以及针对同
一抗原表位的不同类型的抗体。
内源性因素所至的异质性——Ig分子本身也包含有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呈现不同免疫原
性(血清型),由此Ig具有三种血清型:同种型、同种异型、独特型。
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一)V区的功能: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刺激抗体产生的物质为抗原,抗体分子只与其
相应的抗原发生结合称为特异性结合。例如,白喉抗毒素只能中和白喉杆菌外毒素,而不能中
和破伤风外毒素,反之亦然。
(-)C区的功能
1.激活补体:在一定条件下,抗体分子可以与存在于血清中的补体分子相结合,并使之活化,
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称之为抗体的补体结合现象,揭示了抗体分子与补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IgGl,IgG2,IgG3,IgM
第四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一)IgG
IgG是血清中含量最高(10mg/ml)半衰期最长的抗体分子,单体结构,有4个亚类(IgGl,IgG2,
IgG3和IgG4)。是再免疫应答的效应分子,是最重要的抗感染性抗体。具有多种功能:
1.结合抗原(中和细菌毒素、阻止病毒进入易感细胞病毒,抑制病毒的繁殖等)。
2.激活补体
3.调理吞噬
4.通过胎盘(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抗体)
5.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效(ADCC)
(二)IgM
IgM是血清中分子量最大的五聚体结构的抗体分子,有10个抗原结合点。没有较链区,有4
个CH结构域(CHKCH2、CH3、CH4)。
其特点是:
K嵬症个体发育过程和免疫应答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
2、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分子。
3、结合抗原(中和毒素)、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均比IgG更有效
4、不能通过血管进入组织。
5、膜性IgM(surfaceIgM,slgM)是单体结构,它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
(三)IgA
IgA有两型:血清IgA(单体)和分泌型IgA(二聚体)。IgA有两个亚类(IgAUHIgA2)
分泌型IgA由两个IgA单体与J链和分泌片结合而成。分泌型IgA是人体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
分泌型IgA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产生,对防御病原微生物入侵起重要作用,是局部反应
性抗体。
(四)IgD
IgD是单体结构的抗体。血清IgD含量极低。膜性IgD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因此,它是成
熟B细胞的主要标志。它也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
(五)IgE
IgE是血清中含量最低的抗体。也是单体结构。没有较链区,有4个CH结构域(CHI、CH2、
CH3、CH4)o血清IgE的含量也很低,只有IgG的4万分之一。
IgE的CH2、CH3能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Fc受体(FceR)结合,介导I
型超敏反应。与抗寄生虫感染有关。
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
(―)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antibodies):第一代抗体,是指由多克隆B细胞群产生的、
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混合抗体。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ies):第二代抗体,单克隆抗体:是指由…个B杂交
瘤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的子代细胞克隆分泌的、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
(三)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allyengineeringantibodies):第三代抗体,对Ig基因结构
与功能的了解与DNA重组技术相结合,根据研究者的意图在基因水平对Ig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
修饰,甚至是人工全合后导入受体细胞表达,产生新型抗体。
1、嵌合抗体(chimericantibody)
2、重构抗体(reshapedantibody)
3、单链抗体(singlechainantibody)
4、单区抗体(singledomainantibody)
第六章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的概述
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物质或多肽的统称。在免疫系统中,细胞因子介导免
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能调节细胞生长分化、调节免疫功能、参与炎症反应与创伤愈合等。
淋巴因子: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单核因子:单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共同特性
(1)细胞因子是糖蛋白,分子量大小不等,为8-80kD,大多数为15-30kD„多数以单体形式
存在。细胞因子之间缺乏明显的同源性。与受体有高亲和性,微量的细胞因子即可对靶细胞产
生显著的生物学效应。
(2)作用方式: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
(3)-■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如IL—1的产生细胞包括免疫活性细胞,如B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星形细胞等;此外还有内皮细胞、滑膜细胞、平滑
肌细胞等。
(4)短时自限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是一个短促的、自我限量的过程。当淋巴细胞与刺激
剂一起温育时,6-8h后,在培养上清液中即可检出细胞因子,24〜72h时CKs可达最高
水平,但CKs引发的细胞响应却是缓慢的。
(5)作用特点: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
1、由受体介导,高亲和力;
2、非特异性,不受MHC限制;
3、高效性。极微量就可产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
4、多效性,重叠性或拮抗性。细胞因子繁多的产生途径,扩大了细胞因子的多效性,而且多种
细胞产生同•种细胞因子,为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拱了物质基础,构成一个复杂的、开
放式的细胞因子网络。单一的刺激,如抗原、丝裂原、病毒感染等,又可使同一细胞产生多种
细胞因子,而一种细胞因子又可作用于不同类型的靶细胞;
5、细胞因子影响和作用的靶细胞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淋巴细胞、单核一巨噬细胞、多形核细
胞、胸腺细胞、NK细胞、骨髓细胞、血小板、成纤维细胞、破骨细胞和内皮细胞等:
6、•种细胞因子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但多种细胞因子也常具有某些相同的生物学活性。
不同的细胞因子具有相同生物学活性的原因,可能是受体后效应相同之故。细胞因子的基因多
为单一拷贝,约有4个外显子组成,含有信号肽序列和富含AT的3,端为非翻译区;
7、细胞因子常具有生理和病理的双重作用,如IL-6,参与抗体形成、B细胞分化及增殖的
调节,并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还参与炎症反应、影响血细胞生成:
8、细胞因子的功能不仅能调节免疫系统,而且还在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发挥重要
的桥梁作用。
-、细胞因子的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重组IL-11被批准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抗IL-2受体a链(CD25)人源化抗体被应用于预防肾移植引起的急性排斥反应。
重组IL-1受体拮抗蛋白被批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P252IL-2刺激T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1L-3刺激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发育分化
1L-4刺激B细胞增殖
(2)干扰素(Interferon,IFN)
。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功能的细胞因子。
。1型干扰素:卬冲<1,正?4-8,正!4-3;
。产生细胞:白细胞、成纤维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
作用:抗病毒。
n型干扰素:IFN-y;
产生细胞:活化T细胞和NK细胞:
作用: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
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
(3)趋化因子(Chemokine,CK)
趋化因子是能使细胞发生趋化运动的小分子细胞因子。
。趋化运动是指细胞向高浓度刺激物方向的定向运动。
Occ亚家族,CXC亚家族,C亚家族,CX3c亚家族
。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如:EGF,VEGF,NGF等。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CD:用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的,由国际白细胞分化抗原会议统一命名的细胞表面抗原.可作为鉴
别细胞种类或分化阶段的标志.目前已召开7届会议,命名CD1-CD247
第一节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包括位于免疫细胞膜表面的受体、MHC分子、协同刺激分子、黏附分子
等,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免疫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TCR、BCR等;模式识别受体,细胞因子受体,补体受
体,NK细胞受体,IgFc受体等。
MHC:MHC-I,MHC-II
分类:家族或超家族:如IgSF、TNFSF、TNFRSF、细胞因子受体家族、整合素家族、C型凝集素
家族等。
第二节黏附分子
粘附分子(Adhesionmolecule)参与细胞与细胞,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膜分子:
大部分粘附分子已被命名为CD分子
II.Adhesionmolecules(AM)
1.Conception:Integrin(整合素)家族
异源双体膜分子组成的细胞粘附分子,参与免疫应答、炎症、白细胞游走等功能。
一种整合素可分布于多种细胞,同一种细胞也往往有多种整合素的表达。表达水平可随细胞
分化和生长状态发生改变
黏附分子的功能
1、免疫细胞识别'I।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信号
2、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3、淋巴细胞归巢
CD和黏附分子及其单抗的临床应用
阐明发病机制:CD4与AIDS:CD18与白细胞黏附缺陷症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外周血CD4/CD8比值与AIDS病情进展;CD单抗与白血病、淋巴瘤分型
在疾病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抗CD3、抗CD25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
编码分子
第一节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人MHCfHLA(Humanleukocyteantigen),位于第6对染色体短臂,共3400kb,通过大规
模基因测序,99年10月28日在Nature杂志报道了HLA全基因序列。已发现在此区域有约224个基
因,多数基因尚不知功能。
小鼠MHCfH2,位于17对染色体
狗MHCfDLA
兔MHC-»RLA
人的MHC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cocyteantigen,HLA)
■HLA复合体占人体整个基因组的1/3000,DNA片段长度约3000—4000kb。
■HLA复合体中约有100个座位。
■224个基因,其中128个为功能基因,96个位假基因
,分为三类:HLA-I类基因,HLA-H类基因,HLATH类基因,及非HLA基因
HLA-I类基因
在I类基因区内,存在多达31个I类基因座位,已识别并命名的有8个基因,其中HLA
-A、HLA-B、HLA-C为经典的HLA-I类基因。
HLA-II类基因
HLA-H类基因区包括约30个基因座位,经典的H类基因一般指HIA-DR、-DP和-DQ,
它们编码的产物均为双肽链(a、B)分子。
HLA-III类基因(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现已发现HLA-III类基因区至少有36个基因座位。其中C2、C4A、C4B、Bf座
位编码相应的补体成分,另外包括21羟化酶基因(CYP21A、B)、肿瘤坏死因子基
因(TNFA、B)以及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protein70,HSP70)基因等
非HLA基因位于H类基因区的新基因座位
(1)肽链转运基因即TAPI和TAP2,它们的产物与细胞内的肽转运有关,已被命名为
抗原处理相关的转运蛋白(transporterassociatedwithantigenprocessing,TAP)
或抗原肽链转运肽(transporterofantigenpeptide)«
(2)蛋白酶体相关基因(proteasome—relatedgene)即LMP2和LMP7,其产物
参与内源性抗原处理和递呈,已被命名为低分子量多肽(lowmolecularweight
polypepetide,LMP)或巨大多功能蛋白酶(largemultifunctionalprotease)。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1、单体型遗传方式
单体型遗传指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很少发生同源染色体间的交换,在遗传过程
中,HLA单体型作为一个完整的遗传单位由亲代传给子代。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2多态性现象
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在一随机婚配的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位有两种以上
基因型,即可能编码二种以上的产物。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3、连锁不平衡
HLA多基因座位组成单体型时,连锁的基因不是随机组合在一起的,而是某些基因总
是较经常在一起出现,而另一些又较少地在一起出现。这种单体型基因非随机分布的现象
称为连锁不平衡(lindagedisequilibrium)。
所有的II类分子均由二条以非共价键连接的多肽链即a链与B链组成。二条多肽链
的基本结构相似,氨基端在胞外,竣基端在胞内,胞外部分占整条链的2/3。a链和B
链分子量分别为34kD和29kD。H类分子二条链由不同的HIA基因编码,且与I类分子
不同,二条链均具有多态性。II类分子二条多肽链也可分为四个区
HLA-I类分子
HLA-I类分子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种有核细胞表面,包括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成熟的
红细胞一般不表达HLA抗原,但某些特殊血型的红细胞也能检出I类抗原。不同的组织
细胞表达I类抗原的密度也各不相同。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结、脾脏淋巴细胞所表达的I
类抗原量最多,其次为肝、肾、皮肤、主动脉和肌肉细胞。神经细胞和成熟的滋养层细胞
不表达I类抗原。
HLA-R类分子
HLA-I[类分子主要表达在某些免疫细胞表面,如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
细胞、激活的T细胞等:内皮细胞和某些组织的上皮细胞也可检出HLA—II类抗原。在
不同类型细胞或同一类细胞的不同分化阶段,各种H类抗原的表达情况也各异。
MHC的功能
一、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二、MHC分子的限制性识别
三、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四、参与免疫调节
MHC分子可参与抗原递呈并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lr基因可控制免疫应答的发生
及其强度,这表明MHC在多个方面参与了免疫调节。此外还发现,非T细胞(M0、
B细胞等)在体外能诱导自身T细胞发生增殖反应,称为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uto
logousmixedlymphocytereaction,AMLR)。在AMLR中非T细胞表面的刺激决定
簇是HLA—DQ抗原。自身反应性T细胞激活后可表达HLA—DR抗原,后者又可作
为刺激决定簇激活某些T细胞。一般认为,AMLR代表体内免疫细胞间的一种调节机制,
有助于维持免疫自稳,故MHC—II类分子通过诱发AMLR而参与免疫调节。
五、参与免疫细胞分化
MHC分子参与早期T细胞在胸腺中的分化过程。HLA-I、-II类分子阳性细胞分别与
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分化发育有关。
MHC从多方面参与了机体免疫应答的发生和调节,尤其是MHC分子参与对抗原的处理,与
之结合并将其递呈给T细胞,这是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的最基本点。
第九章T淋巴细胞及其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依赖胸腺发育的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并在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
挥重要作用,负责细胞免疫功能,参与抗肿瘤、抗细胞内感染微生物、移植排斥、迟发型超敏
反应;对部分体液免疫发挥辅助功能。
第一节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TCR-CD3复合物
❖是T细胞抗原受体与•组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是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
信号的主要单位。
❖TCR可分为TCRa[3和TCRY8两种类型
♦CD3有5种肽链(Y8eCn),跨膜区具有负电荷的氨基酸残基,五种肽链胞浆区较长,含有免疫
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1TAM).
♦CD3分子的功能是转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
二、CD4和CD8
主要功能是辅助TCR识别抗原(又称T细胞辅助受体),同时又能参与抗原刺激TCR-CD3分
子信号转导。
CD4为一条肽链跨膜蛋白,胞膜外区有4个结构域,远端2个结构域能与MHCII的B2结构域
结合。CD8的a和P链的胞膜外区各有1个Ig结构域,与MHCI类分子a3结合。
三、协同信号分子(secondsignal)
CD28:表达于90%CD4+T细胞和50%CD8T细胞,协同刺激分子B7的受体。CD28-B7.1(CD80)
/B7.2(CD86):提供T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
三、协同信号分子(secondsignal)
CD28:表达于90%CD4+T细胞和50%CD8*T细胞,协同刺激分子B7的受体。
CD28-B7.1(CD80)/B7.2(CD86):提供T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
CTLA4-CD80/86:主要是给予已活化T细胞抑制信号。这是由于CTLA-4分子的胞浆区有免
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可抑制T活化信号转导。
1COS为B7家族另一成员,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与CD28有同源性,其配体B7-H2。初始T
细胞活化后ICOS调节活化T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上调粘附分子表达,促进T细胞增殖。
CD40L:主要表达于活化CD4+T细胞,与CD40结合可促进APC活化,从而也促进T细胞活
化;与B细胞CD40结合对B细胞的活化、记忆性B细胞形成和阴性、阳性选择有重要作用。
CD2:为SRBC受体,其配体为LFA-3(CD58)、CD59,介导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粘附。
LFA-1和ICAM-1:T表面的LFA-1和ICAM-1的配体为APC或靶细胞表面的ICAM-1和LFA-1,
功能是增强粘附。
四、丝裂原结合分子
与相应丝裂原(刀豆蛋白A、植物血凝素)结合后,叮直接诱导静息T活化、增生、分化。
五、其他分子
IL-1R、IL-2R、IL-4R、IL-6R、IL-7R、FasL等。
第二节T细胞亚群
-、aBT细胞和Y3T细胞
Y8T细胞数量不超过T细胞总数5%,大多为CD4;CD8',少数为CD8+,主要分布于皮肤、
粘膜组织。识别非肽类分子,包括CD1分子呈递的糖脂、某些病毒糖蛋白、分枝杆菌磷酸糖、
HSP等,无MHC限制性。具有抗感染与肿瘤作用;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和介导
炎症。
aBT细胞为T细胞中的大多数,识别MHC提呈的肽,具有自身MHC限制性。可以是CD4
也可以是CD8。
二、CD4*T细胞和CD8,T细胞
CD4+T细胞识别由13〜1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抗原肽,并受自身的MHCII类限制。
CD8+T细胞识别8~10个氨基酸组成的抗原肽,并受MHCI类限制。
三、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
初始T细胞:从未受过Ag刺激的成熟T细胞,初始T细胞表达CD45RA和高水平的L一选择
素,处于G。期。接受Ag刺激后活化,分化为效应T和记忆T。
效应T细胞:存活期短,表达高水平1L-2R及粘附分子和CD45RO
记忆性T细胞:与初始T相似,处于Go期,记忆性T细胞表达CD45RO和粘附分子。介导再
次免疫应答,可迅速活化。
四、Th、CTL(Tc)、Tr细月包
根据功能可分为Th、CTL(Tc)、Tr细胞,实为效应细胞
Th细胞:初始CD4T可分化为Thl、Th2和Th3三类效应细胞,分泌不同细胞因子,发挥不
同效应,Thl、Th2分别在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Th3通过分泌TGF-B对免疫应答
发挥负调节。
Tc细胞:Tel细胞主要分泌1FNY;Tc2细胞则主要分泌IL-4、IL-5和IL-10。
调节性T(Tr)细胞:CD4+CD25+,在免疫应答负调节及自身免疫耐受中发挥作用。
五、NKT(CD4CD8NK1.1*T)细胞
其TCR识别的抗原是由CD1分子提呈的脂类和糖脂类抗原
第三节T细胞功能
一、CD4'Th细胞亚群及功能
抗原刺激后短期内,T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即ThO,随后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分化
为Thl、Th2和Th3。
Thl分泌IL-2、1FN-Y和1L-12可增强NK细胞的杀伤力,刺激CTL细胞增殖分化,特异性杀
伤病毒或细胞内寄生病原体感染靶细胞;促进细胞免疫。
Th2分泌IL-4、IL-5、IL-6、IL-10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抗体生成,促进体液免疫。
Thl细胞效应:Thl细胞促进M0活化;协助B细胞产生IgGl、lgG3等。Thl细胞分泌细胞
因子促进CTL活化
Th3细胞功能:分泌TGF-B抑制Thl介导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也可抑制B细胞CTL、NK
细胞的增殖和功能。
Tri细胞功能:由CD4分化而来,通过分泌IL-10发挥免疫抑制。
二、CD8+杀伤性T细胞功能
CTL的主要作用是直接杀伤靶细胞,有两种机制:细胞裂解和细胞凋亡
细胞裂解:通过分泌穿孔素、颗粒酶、颗粒溶解素、淋巴毒素等直接杀伤靶细胞。颗粒酶
进入细胞内激活半胱天冬蛋白酶-10(caspase110)诱导调亡。
细胞凋亡:CTL高表达FasL与靶细胞Fas。
三、其他T细胞
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细胞):通过抑制性调节CD4和CD8的活性增殖,达到免疫负
调节作用(通过直接接触抑制、下调靶细胞IL-2Ra链表达抑制、抑制APC抗原提呈间接抑制)
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TDTH)主要为Thl,其次为CTL
NKT细胞通过识别APC或肠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CD1分子所提呈的抗原而激活,作用有二:
细胞毒作用(同Tc)和免疫调节。
第十章B淋巴细胞
第一节B淋巴细胞表面的分子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BCR复合物的组成:BCR即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mlg),存在于所有的成熟B细胞,起抗原
结合作用。BCR-Iga/IgB形成B细胞的识别单位,Iga/1g6作用是转导抗原与BCR结合产生的
信号和参与mlg链的表达与转运
替代性BCR复合物:表达于Pro-B和Pre-B细胞。
(-)胚系基因结构
胚系基因的结构BCR或Ig的两条轻链(入、K)和一条重链分别由不同的多基因家族
(multigenefamilies)编码,人A轻链基因位于第22号染色体,K链位于第2号,重链(H)位于
第4号。
(1)重组活化基因1/2(recombinationactivationgene1and2,RAG1/2)
(2)B、末端脱氧核昔酸转移酶(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TdT)
(3)0£:1;-2及附-1<1?等
(4)类别转换:BCR与TCR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抗原受体的重排
在B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1g可变区将发生顺序性重排。首先是重链V区重排,然后是轻
链V区重排。只有经过重排的B细胞才成为成熟型B细胞,即免疫潜能B细胞(immunocompetent
B)。每个成熟的B细胞只含有一种功能性%和%.(入或K),其细胞膜表面表达膜结合型Ig,并
只能与一种抗原表位相互作用。
二、辅助受体
B细胞特异的多分子活化辅助受体:CD19/CD21/CD81/CD225以非共价相联。
作用:增强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
CD72:新近发现的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是C型凝集素超家族成员,对B细胞激活有双向调节作用。
CD72胞内区有2个ITIM基序,如交联可抑制第一信号的刺激。CD72配体为CD100,两者相互作用
能消除CD72产生的抑制作用,增强第一信号。
三、协同刺激分子
B细胞获得抗原与BCR结合经CD79a/CD79b转导的第一信号并不能活化,还必须由Th和B细胞
表面的协同刺激间相互作用产生第二信号。
CD40:其配体为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的CD40L
CD27:与T细胞表面的CD70相互作用
CD70:B细胞活化后也可表达此分子,而T细胞中CD45RACD4'也表达CD27。通过CD70-CD27诱导该
T细胞分化成调节性T细胞,抑制抗体产生。为B细胞自我调节机制。
CD80/CD86:在活化B细胞表达增强,发挥APC作用(CD28-B7)。
其他粘附分子:B细胞表面有ICAM-1、LFAT等。
四、丝裂原的膜结合分子
表达多种能结合丝裂原的膜分子,如LPS受体,结合LPS可活化静息B细胞
五、其他表面分子
CD20:通过调节跨膜钙离子流动直接作用于B,对B细胞增殖和分化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CD22:为B细胞特异性分子,介导B-单核细胞、B-T、B-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类的实习报告范文(33篇)
- 无人机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洞察报告-洞察分析
- 互联网教育行业报告汇报
- 2024年临床前研究服务项目申请报告
- 2024年对位酯项目提案报告
- 2024展览会议协办合同3篇
- 2024年住房买卖履约保证金合同3篇
- 2024年人参合作交易合同3篇
- 门诊护士长工作计划
- 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
- 2024山东能源集团中级人才库选拔(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T-CCIIA 0004-2024 精细化工产品分类
- 低年级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探析
- TPM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国开机考答案-工程力学(本)(闭卷)
- 2024医院护士聘用合同
- 钱转入别人帐户协议书
-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3432-2024考核试题及答案文档
- 地基处理方案选择案例分析
- 会计信息化习题+答案
- 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协议书(2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