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精品试卷PAGEPAGE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70分)1.80年代中期之后,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 B.城乡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C.1984年,国家放宽对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等政策 D.城市生活水平高,有较好的学习、医疗条件〖答案〗B〖解析〗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政策,使得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异,城市经济发达,劳动力需求量大,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医疗、教育等条件好;农村经济落后,收入低,而且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了进一步追求较高的生活水平,使他们迫切要求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所以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80年代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故〖答案〗B正确。〖『点石成金』〗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2.图中A、B、C是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箭头表示人口的空间移动,行政区域界线常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图中发生人口迁移的是()①a1→b1②a1→a2③b1→b2④c1→a2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C〖解析〗行政区域界线常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图中人口移动跨越行政区域界线的是①a1→b1,④c1→a2,所以C项正确。②a1→a2,③b1→b2都是行政区内的移动,不能称人口迁移,ABD错,故选C。〖『点石成金』〗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入或迁出,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骑楼”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下图是“骑楼”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3.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4.“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地势起伏不平 D.洪涝、台风频繁〖答案〗3.D4.A〖解析〗〖3题详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岭南地区,雨季较长,降水多,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所以建设骑楼的目的是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D正确,与民族特色、建筑美、节省建筑材料无关,A、B、C错误。故选D。〖4题详析〗由上题可知,骑楼主要目的是避雨和遮阳,从侧面反映了岭南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A正确、B错误;与地表起伏不平无关,C错误;骑楼建筑不能防涝,不能反映岭南地区洪涝、台风频繁,D错误。故选A。〖『点石成金』〗根据民居的用材判断气候特征:以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来说气候相对干旱,降水偏少;以木结构为主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气候湿热;江南地区的民居主要是内部主体为木结构、外包酥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例如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以黏土制作的土坯墙、土块墙为主要材质的民居。5.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分析表中②③④数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①约16亿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温饱型消费水平②10亿之内小康型消费水平③8亿~9亿人富裕型消费水平④7亿之内 A.只受自然资源影响 B.受地区开放程度影响 C.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D.只受科技水平影响〖答案〗C〖解析〗消费水平越高,每个人消耗资源越多,则人口合理容量就越小,从表格数据可知,当消费水平逐渐从温饱、小康到富裕,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最适宜的人口数量逐渐减小,说明人口合理容量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且呈负相关,C符合题意;表格数据变化不能说明人口容量只受自然资源影响、受地区开放程度影响、只受科技水平影响等,且人口合理容量不可能只受自然资源影响、只受科技水平影响,排除A、B、D。故选C。河网密度、水面率、河系发育系数和河流曲度是描述一个地区水系特征的重要指标。下图是以1960年各指标为100,绘制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1960~2009年水系指标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6.1960~2009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水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快速城市化 B.降水量减少C.大规模垦荒D.河道淤积7.该地区河流水系变化可能导致()A.雨季城市内涝减弱B.汛期河流水位上升C.湿地调蓄功能增强D.河川径流总量增多〖答案〗6.A7.B〖解析〗〖6题详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挤占河流空间,河流的支流长度、河网面积等均下降,A正确;区域降水由气候决定,降水量在较长时间尺度内应该是相对稳定的,B错;长三角地区快速推进的不是农业用地,C错;河道淤积会影响河网水系,但不是主要原因(结合时间背景),D错;故〖答案〗选A。〖7题详析〗河流水系的支流长度变短、面积缩小,调蓄能力下降,雨季排水能力减弱,水位上升快,A错B对C错,河川径流总量与降水量有关,D错。故〖答案〗选B。〖『点石成金』〗在图示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水系各要素均下降,河流空间被挤占,结合时间、地点背景,特别是80年代之后,下降速度加快,推测主因是城市化的快速推进。8.黑河-腾冲线是我国的人口分界线,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其形成的基础是() A.气候和地形 B.地形和经济 C.气候和科技 D.地形和科技〖答案〗A〖解析〗黑河-腾冲线东南侧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水热搭配条件好,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更适合人类定居;西北侧气候干旱,地形以高原为主,不适合人类定居,所以该界线多年年基本保持不变,A正确;经济、科技对人口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这种人口分布现象形成的“基础”,“基础”应是自然因素,BCD错,故选A。9.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下列关于“木桶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木桶原理”,地球的环境承载力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因此不必担心人口过多的问题 B.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长板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 C.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各板共同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 D.如果木桶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答案〗D〖解析〗地球的环境承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短板决定了环境承载力的大小,ABC错误。如果木桶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保持一定水平,使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D正确;故选D。〖『点石成金』〗资源环境承载力受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10.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最主要原因是() A.矿产等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 B.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水平高 C.海陆位置优越,耕地面积广 D.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和荷兰国土面积小,矿产资源缺乏,A错误;但因为海运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都为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使得人口合理容量较高,B正确;两国国土面积小,且日本多山地,耕地面积小,C错误;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错误;故选B。〖『点石成金』〗人口合理容量受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成立经济特区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完成下面小题。11.深圳户籍人口中,来自四川的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①四川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②四川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③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④生态移民较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2.大规模的人口迁移()①减慢了人口老龄化进程②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缩小地区经济差异③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④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1.A12.B〖解析〗〖11题详析〗深圳户籍人口中,来自四川的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入深圳逐渐在深圳落户,可知①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川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大量的四川人为了谋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进入深圳发展,一部分人逐渐在深圳落户,可知②正确;深圳户籍人口中,来自四川的人较多的主要原因并非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也并非生态移民较多,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项。〖12题详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会加剧人口迁出地的人口老龄化,①错误;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利于缩小地区经济差异,②正确;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利于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③正确;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会加剧交通运输压力,④错误。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项。〖『点石成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会加剧迁出地的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但是可以缓解迁入地的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读某地不同时间段城区范围变化及对应的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3.甲、乙两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河流 C.矿产 D.气候14.该地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是()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②城市化水平提高③城市人口总量减小④出现了郊区城市化⑤阶段Ⅱ到阶段Ⅲ城市化速度加快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答案〗13.B14.C〖解析〗〖13题详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乙二城市都在二河交汇处,所以城市的区位主要因素是河流,可以提供水源和水运,B正确;地形、矿产、气候未体现,ACD错误。故选B。〖14题详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化水平提升,,城市人口逐渐向城市外围移动,说明出现了郊区城市化,①②④正确,③错误;阶段Ⅱ到阶段Ⅲ城市化城市规模扩大,但无法体现出速度,⑤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点石成金』〗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下图为聚落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图中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a B.b C.c D.d16.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①旅游②自然资源丰富③地形开阔平坦④河流交汇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答案〗15.A16.B〖解析〗〖15题详析〗读图分析,图中四个聚落中,a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目前规模最大,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故选A。〖16题详析〗结合上题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聚落位于河谷地区,地形平坦开阔,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③④正确;旅游和自然资源图中没有提供相关的信息,①②错误。故选B。〖『点石成金』〗城市区位因素读某地区人口统计示意图(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7.此图说明该地区() A.逆城市化现象突出 B.城市人口为2500万 C.城市化水平很高 D.人口密度大18.形成这种人口分布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政策影响的结果 B.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造成的 D.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答案〗17.C18.D〖解析〗〖17题详析〗图示该地区总人口为2500万人,城市人口约占2200万人,城市化水平近90%,水平很高,C正确,B错;图示不能反映城市人口回流至乡村的逆城市化现象,A错;图示没有该地区的具体面积数据,不能反映人口密度的大小,D错。故本题选C。〖18题详析〗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D正确;国家政策对城市化进程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A错;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但不是城市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B错;农村人口过剩不是使得城市人口上升的根本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点石成金』〗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读“某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19.有关该地图示时期城市人口与发展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A.1978年乡村人口比重最低 B.1990年之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C.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超50% D.2000年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20.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透水面积增加,使蒸发量下降 B.地表植被减少,使下渗量增加 C.城市热岛效应,使降水量减少 D.建筑物增加,使地表径流量减少21.针对该地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宜采取的措施是()①大规模兴建新城和卫星城②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③大力发展重化工业④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答案〗19.D20.A21.C〖解析〗〖19题详析〗读“某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图可知,2007年乡村人口比重最低,A错。1990年后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错。2000年城市人口625万,农村人口1225万,比重小于50%,C错。2000年以来城市人口从624万到2007年820万,乡村人口发展缓慢,城市人口比重在不断上升,城市化速度加快,D对。故选D。〖20题详析〗城市化导致水泥路面等不透水面积增多,阻碍了地面蒸发,地表植被减少,使蒸发量下降,A对。因为水泥面的增加,不透水面的增加导致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B错。建筑物增加,导致地表径流增多,D错。城市化的建设会产生热岛效应,其上升气流也会伴随有城市雨岛效应,降水增加,C错。故选A。〖21题详析〗从材料中可知,该地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化问题,大规模兴建新城和卫星城措施,会进一步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造成土地资源的紧张和浪费,①错;大力发展重化工业会加剧城市的污染,③错。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有利于缓解城市拥堵;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②④对。故选C。〖『点石成金』〗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下表为美国与家西哥不同年份城市化水平比较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00年1950年2008年2019年美国40%64%82%82%墨西哥13%41%77%80%22.与美国相比,墨西哥()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化速度快 C.城市人口数量少 D.城市用地规模大23.20世纪后期,美国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市中心区环境恶化 B.小城镇环境压力减轻 C.城郊之间交通压力减小 D.周边小城镇房价上涨〖答案〗22.B23.D〖解析〗〖22题详析〗从表中看美国2019年时城市化水平为82%,墨西哥为80%,二者相比,美国城市化水平更高,A错误;1900年时美国城市化水平为40%,2019年时为82%,增长42%,墨西哥则增长了67%,故墨西哥城市化速度快,B正确;城市人口数量多少还要看总人口,材料中未体现两国总人口数量,C错误;一般情况下,城市化过程会表现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但墨西哥是否大于美国材料中无法推断,根据美国和墨西哥的国家概况,可推测墨西哥总的城市用地规模可能更小,D错误。故选B。〖23题详析〗市中心区环境恶化是逆城市化的原因之一,不是其影响,A错误;逆城市化导致小城镇人口增多,环境压力会加重,B错误;逆城市化后会使城郊之间人口流动增加,使城郊之间交通压力变大,C错误;小城镇人口增加会推动房价上涨,D正确。故选D。〖『点石成金』〗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其实本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既有社会经济因素,又有自然环境因素,并且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据此回答下列小题。24.20世纪80年代大量人口迁入深圳、珠海等地,这说明() A.民族政策的变化影响迁移 B.经济布局的改变影响人口迁移 C.交通、通信的发展影响人口迁移 D.气候条件影响人口迁移25.下列对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因素对人口迁移自古至今起主导作用 B.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C.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不同时起作用 D.婚姻家庭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26.下列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对环境无影响 B.工业社会科技的进步削弱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C.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D.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在任何时候都大于对迁出地〖答案〗24.B25.B26.C〖解析〗〖24题详析〗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深圳、珠海成为首批经济特区,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由内地向两地迁移,B正确;两地是汉族聚集区,民族政策没有发生变化,A错误;交通、通信可以促进人口迁移,但不是人口迁往两地的主要原因,C错误;一般而言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D错误。故B项正确,ACD错误。〖25题详析〗考查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在减弱,主要在古代影响较强,A错误;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如为摆脱贫困和失业,改善生活,或为发财致富,谋求事业成功等,B正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同时起作用,只是一般而言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大于自然,C错误;婚姻是影响部分青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如实现家庭团聚)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是针对特殊群体起作用,D错误,故选B。〖26题详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人类开始改造自然,该时段的人口迁移对环境也会产生和影响,只是没有工业社会那么明显,A错。工业社会科技的进步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环境问题的减弱,因此科技的进步加强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B错。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C对。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一般大于对迁出地的影响,但不绝对,D错。故选C。〖『点石成金』〗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造成了人才流失;对迁入地的影响: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能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世界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了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7.下列地区中,属于人口分布稠密区的是() A.北非地区 B.东亚地区 C.西亚地区 D.南极地区28.在世界上,人口稀疏区往往()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B.深居内陆、气候湿润 C.气候恶劣、远离海洋 D.靠近沿海、交通便利29.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不是平原,而是高原和山地。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水源 C.土壤 D.气候30.我国人口分布可以分为东南和西北疏密悬殊的两部分,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此界线是() A.漠河一一腾冲线 B.秦岭一—淮河一线 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黑河一一腾冲线〖答案〗27.B28.C29.D30.D〖解析〗〖27题详析〗东亚地区气候适宜,地形比较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分布稠密,B正确;北非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密度较小,A错误;西亚热带沙漠广布,气温高,温差大,河流较少,水资源短缺,大部分地区不适宜人口居住,人口稀疏,C错误;南极地区终年酷寒,自然环境恶劣,没有常住人口分布,D错误。故选B。〖28题详析〗世界上人口稀疏区往往分布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远离海洋、气候恶劣的地区,B错误、C正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区,靠近沿海、土壤肥沃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交通便利,人口往往比较稠密,A、D错误。故选C。〖29题详析〗热带多雨地区,平原气候湿热,蚊虫滋生,不利于人类生存,而高原和山地气候较为凉爽,蚊虫少,更有利于人类生存,A错误。因此影响热带多雨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D正确;水源、土壤不是主要原因,B、C错误。故选D。〖30题详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也叫“胡焕庸线”,该线以西以北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因此西北半壁人口稀疏;该线以东以南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季风气候显著,自然环境较好,因此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该线是以从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为分界线,由地理学家胡焕庸于20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故又称胡焕庸线,A错误、D正确;秦岭--淮河一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呈东西走向,与题意的“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不符合,B、C错误。故选D。〖『点石成金』〗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分布是社会现象,深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其次,自然环境也对人口的分布有重大影响;此外,开发历史的长短、移民活动,以及政治动乱、战争和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人口政策等,都会影响地区人口增长和人口移动,也会在人口的地理分布上表现出来。读下面调查资料,完成下列各题。姓名:王琴

性别:女出生年月:1982年9月籍贯:安徽就业状况:江苏黎明针织厂姓名:史密斯――性别:男出生年月:1948年2月原住地:美国纽约(东北部)现住地:美国休斯顿(南部沿海)(退休后移至)就业状况:退休31.影响王琴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 B.政治文化 C.交通运输 D.自然环境32.影响史密斯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 B.宗教信仰 C.气候 D.水源〖答案〗31.A32.C〖解析〗〖31题详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王琴为青年劳动力,从内陆省份安徽到沿海江苏黎明针织厂是为了工作,沿海省份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收入高,所以影响王琴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A正确;政治文化、交通运输、自然环境不是影响王琴迁移的原因,BCD错误。故选A。〖32题详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史密斯为老年退休人员,原住地为美国纽约,现从纽约迁移到休斯敦,而美国东北部纬度较高,气候冷湿,不合适老年人生活,迁移到纬度较低的南部沿海“阳光地带”生活,休斯敦沿海气候温暖适宜,适合老年人退休后养老,C正确;居住地矿产资源不是退休人员移居考虑的因素,A错误;宗教信仰因素对退休人员移居的影响小,B错误;两地水源差异不大,不是移居考虑的原因,D错误。故选C。〖『点石成金』〗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因素、交通通信、文化教育、政策、社会变革等。33.“丁克”(DINKY),也称为自愿不生育家庭,是“DoubleIncome,NoKidsYet缩写的音译,其含义为“双份收入,不要孩子”。结合材料完成丁克家庭反应的地域文化是 A.传统农业文化 B.现代工业文化 C.现代大城市文化 D.欧美文化〖答案〗C〖解析〗丁克家庭一般指不生孩子的工薪阶层的夫妻,反映的是现代大城市文化,C正确。下图为我国不同海拔(单位:m)的面积比重和人口比重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4.图中各海拔分段比较,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是() A.>3000m的区域 B.500~1000m的区域 C.100~500m的区域 D.≤25m的区域35.图中信息表明,我国() A.人口分布较均匀 B.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丘陵区 C.人口随海拔升高递减 D.高原地区地广人稀〖答案〗34.D35.B〖解析〗〖34题详析〗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读图可知,在海拔≤25m的区域,面积比重最小,人口比重较大,所以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是海拔≤25m的区域,D正确;海拔100~500m的区域人口比重较大,面积比重也大,人口密度相对较小,C错误;其他选项区域人口密度明显很小,AB错误。故选D。〖35题详析〗图中信息表明我国平原、丘陵占我国总面积的45%左右,人口分布不均,A错误;由图可知,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B正确。随海拔升高,人口数量减少,但没有递减规律,C错误。高原地区地广人稀不准确,如黄土高原,D错误。故选B。〖『点石成金』〗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很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香港旺角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地方,每平方公里有13万多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为200多人;而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二、综合题3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下图为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1)该市占地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是______,此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应选择地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甲处为化学工业园区,从环境角度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4)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现有东北部和西南部两种选址方案,哪种方案更合理?请阐述理由。〖答案〗(1)住宅区位于商业区外围低价较低交通便利位于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方便购物和上下班(2)①临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距市中心较远;地价较低(3)位于河流下游,对城市水源污染小;位于最小风频上风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4)西南部。理由:①地势较高;②河流上游;③盛行风上风向,环境较好;④利用荒地,占用耕地少。〖解析〗本题目以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城市功能区分布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析〗图中住宅区面积最大,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据图分析,住宅区位于商业区外围,低价较低;有高速公路、铁路,交通便利,位于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此地方便购物和上下班。〖小问2详析〗大型的服装批发市场,占地面积大,要求在城市外围,地价低的地方;大型的服装批发市场还要有便利的交通,因此要靠近铁路和高速公路,①最适合。③位于中心城区地价高;④位于城市外围,但交通不便;②位于工业区,地价和交通都不如①。〖小问3详析〗从环境角度来看,化学工业具有污染水源及污染空气的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位于城区河流下游,对城市水源污染小;从图中左上角的风频图可看出,该城市盛行西南风,甲处位于城区最小风频上风方向,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所以从环境角度来看,在甲处布局化学工业园区是合理的。〖小问4详析〗支持城区东北部建设新城,从图中可看出,城区东北部有铁路、高速公路经过,可提供便利的交通;同时东北部靠近工业区,公用设施基础较好,交通等方便,便于工人上下班。也可支持城区西南部建设新城,从图中可看出城区西南部主要为荒地,占用耕地少,且地价便宜;同时西南部地区城区河流上游,地势较高,且位于盛行风上风向,环境较好。37.读“2000年和2010年上海外来人口主要来源地人口比例变化图”,回答问题。(1)写出上海外来人口主要来源地中人口比例增加的省区:___________。(2)说明外来人口大量迁入对上海产生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豫、鄂、鲁、湘(2)有利方面:增加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加快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利方面:交通拥堵现象加重;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增大;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大(或者对就业、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方面产生了不利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空间变化以及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难度较易,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详析〗(1)读图可知,自2000年至2010年,上海外来人口主要来源地中人口比例增加的省区主要有河南省(豫)、湖北省(鄂)、山东省(鲁)湖南省(湘)。(2)外面人口大量迁入对上海对上海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方面:大量人口迁入上海,为上海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上海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上海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上海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消极影响方面: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使得上海交通拥堵加剧,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加大,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压力加大,人口对当地的环境压力增大。3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到2030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居民将会居住在城镇中,他们所创造的GDP将占全球GDP总量的80%。下面是世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过程图。(1)试从城镇的拉力角度说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2)据图说出1800-2025年城镇化水平、速度发生的变化。(3)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说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的特点及成因。(4)简述1975年以后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的变化和原因。〖答案〗(1)城镇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2)全世界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化速度加快。(3)城镇化水平高。成因: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4)1975年以后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比重上升较慢,说明其城镇化速度减缓。因为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大都进入城镇化后期成熟阶段。〖解析〗本题以世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过程图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影响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差异等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体现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可以概括为“乡村的推力”和“城镇的拉力”两方面。乡村的推力主要是乡村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巨大;收入过低,社会服务不完善甚至短缺;乡村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等。城镇的拉力主要是城镇就业岗位多、就业机会多;社会服务健全,福利保障程度高;基础设施、文化设施齐全完善;交通便利发达等等。〖小问2详析〗由图可知,1800~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越来越大,曲线起伏越来越大,说明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化速度加快。〖小问3详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个时间点或者时间段,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一直高于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小问4详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975年以后发达国家城镇化曲线趋于平缓,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曲线趋于陡直,这说明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比重上升较慢,城镇化速度减缓趋于停滞。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较高(70%以上),趋于饱和,已经进入后期成熟阶段,速度变缓。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70分)1.80年代中期之后,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 B.城乡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C.1984年,国家放宽对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等政策 D.城市生活水平高,有较好的学习、医疗条件〖答案〗B〖解析〗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政策,使得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异,城市经济发达,劳动力需求量大,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医疗、教育等条件好;农村经济落后,收入低,而且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了进一步追求较高的生活水平,使他们迫切要求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所以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80年代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故〖答案〗B正确。〖『点石成金』〗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2.图中A、B、C是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箭头表示人口的空间移动,行政区域界线常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图中发生人口迁移的是()①a1→b1②a1→a2③b1→b2④c1→a2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C〖解析〗行政区域界线常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图中人口移动跨越行政区域界线的是①a1→b1,④c1→a2,所以C项正确。②a1→a2,③b1→b2都是行政区内的移动,不能称人口迁移,ABD错,故选C。〖『点石成金』〗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入或迁出,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骑楼”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下图是“骑楼”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3.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4.“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地势起伏不平 D.洪涝、台风频繁〖答案〗3.D4.A〖解析〗〖3题详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岭南地区,雨季较长,降水多,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所以建设骑楼的目的是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D正确,与民族特色、建筑美、节省建筑材料无关,A、B、C错误。故选D。〖4题详析〗由上题可知,骑楼主要目的是避雨和遮阳,从侧面反映了岭南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A正确、B错误;与地表起伏不平无关,C错误;骑楼建筑不能防涝,不能反映岭南地区洪涝、台风频繁,D错误。故选A。〖『点石成金』〗根据民居的用材判断气候特征:以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来说气候相对干旱,降水偏少;以木结构为主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气候湿热;江南地区的民居主要是内部主体为木结构、外包酥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例如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以黏土制作的土坯墙、土块墙为主要材质的民居。5.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分析表中②③④数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①约16亿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温饱型消费水平②10亿之内小康型消费水平③8亿~9亿人富裕型消费水平④7亿之内 A.只受自然资源影响 B.受地区开放程度影响 C.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D.只受科技水平影响〖答案〗C〖解析〗消费水平越高,每个人消耗资源越多,则人口合理容量就越小,从表格数据可知,当消费水平逐渐从温饱、小康到富裕,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最适宜的人口数量逐渐减小,说明人口合理容量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且呈负相关,C符合题意;表格数据变化不能说明人口容量只受自然资源影响、受地区开放程度影响、只受科技水平影响等,且人口合理容量不可能只受自然资源影响、只受科技水平影响,排除A、B、D。故选C。河网密度、水面率、河系发育系数和河流曲度是描述一个地区水系特征的重要指标。下图是以1960年各指标为100,绘制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1960~2009年水系指标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6.1960~2009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水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快速城市化 B.降水量减少C.大规模垦荒D.河道淤积7.该地区河流水系变化可能导致()A.雨季城市内涝减弱B.汛期河流水位上升C.湿地调蓄功能增强D.河川径流总量增多〖答案〗6.A7.B〖解析〗〖6题详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挤占河流空间,河流的支流长度、河网面积等均下降,A正确;区域降水由气候决定,降水量在较长时间尺度内应该是相对稳定的,B错;长三角地区快速推进的不是农业用地,C错;河道淤积会影响河网水系,但不是主要原因(结合时间背景),D错;故〖答案〗选A。〖7题详析〗河流水系的支流长度变短、面积缩小,调蓄能力下降,雨季排水能力减弱,水位上升快,A错B对C错,河川径流总量与降水量有关,D错。故〖答案〗选B。〖『点石成金』〗在图示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水系各要素均下降,河流空间被挤占,结合时间、地点背景,特别是80年代之后,下降速度加快,推测主因是城市化的快速推进。8.黑河-腾冲线是我国的人口分界线,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其形成的基础是() A.气候和地形 B.地形和经济 C.气候和科技 D.地形和科技〖答案〗A〖解析〗黑河-腾冲线东南侧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水热搭配条件好,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更适合人类定居;西北侧气候干旱,地形以高原为主,不适合人类定居,所以该界线多年年基本保持不变,A正确;经济、科技对人口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这种人口分布现象形成的“基础”,“基础”应是自然因素,BCD错,故选A。9.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下列关于“木桶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木桶原理”,地球的环境承载力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因此不必担心人口过多的问题 B.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长板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 C.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各板共同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 D.如果木桶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答案〗D〖解析〗地球的环境承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短板决定了环境承载力的大小,ABC错误。如果木桶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保持一定水平,使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D正确;故选D。〖『点石成金』〗资源环境承载力受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10.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最主要原因是() A.矿产等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 B.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水平高 C.海陆位置优越,耕地面积广 D.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和荷兰国土面积小,矿产资源缺乏,A错误;但因为海运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都为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使得人口合理容量较高,B正确;两国国土面积小,且日本多山地,耕地面积小,C错误;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错误;故选B。〖『点石成金』〗人口合理容量受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成立经济特区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完成下面小题。11.深圳户籍人口中,来自四川的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①四川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②四川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③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④生态移民较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2.大规模的人口迁移()①减慢了人口老龄化进程②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缩小地区经济差异③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④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1.A12.B〖解析〗〖11题详析〗深圳户籍人口中,来自四川的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入深圳逐渐在深圳落户,可知①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川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大量的四川人为了谋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进入深圳发展,一部分人逐渐在深圳落户,可知②正确;深圳户籍人口中,来自四川的人较多的主要原因并非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也并非生态移民较多,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项。〖12题详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会加剧人口迁出地的人口老龄化,①错误;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利于缩小地区经济差异,②正确;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利于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③正确;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会加剧交通运输压力,④错误。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项。〖『点石成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会加剧迁出地的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但是可以缓解迁入地的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读某地不同时间段城区范围变化及对应的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3.甲、乙两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河流 C.矿产 D.气候14.该地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是()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②城市化水平提高③城市人口总量减小④出现了郊区城市化⑤阶段Ⅱ到阶段Ⅲ城市化速度加快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答案〗13.B14.C〖解析〗〖13题详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乙二城市都在二河交汇处,所以城市的区位主要因素是河流,可以提供水源和水运,B正确;地形、矿产、气候未体现,ACD错误。故选B。〖14题详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化水平提升,,城市人口逐渐向城市外围移动,说明出现了郊区城市化,①②④正确,③错误;阶段Ⅱ到阶段Ⅲ城市化城市规模扩大,但无法体现出速度,⑤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点石成金』〗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下图为聚落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图中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a B.b C.c D.d16.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①旅游②自然资源丰富③地形开阔平坦④河流交汇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答案〗15.A16.B〖解析〗〖15题详析〗读图分析,图中四个聚落中,a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目前规模最大,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故选A。〖16题详析〗结合上题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聚落位于河谷地区,地形平坦开阔,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③④正确;旅游和自然资源图中没有提供相关的信息,①②错误。故选B。〖『点石成金』〗城市区位因素读某地区人口统计示意图(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7.此图说明该地区() A.逆城市化现象突出 B.城市人口为2500万 C.城市化水平很高 D.人口密度大18.形成这种人口分布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政策影响的结果 B.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造成的 D.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答案〗17.C18.D〖解析〗〖17题详析〗图示该地区总人口为2500万人,城市人口约占2200万人,城市化水平近90%,水平很高,C正确,B错;图示不能反映城市人口回流至乡村的逆城市化现象,A错;图示没有该地区的具体面积数据,不能反映人口密度的大小,D错。故本题选C。〖18题详析〗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D正确;国家政策对城市化进程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A错;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但不是城市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B错;农村人口过剩不是使得城市人口上升的根本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点石成金』〗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读“某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19.有关该地图示时期城市人口与发展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A.1978年乡村人口比重最低 B.1990年之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C.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超50% D.2000年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20.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透水面积增加,使蒸发量下降 B.地表植被减少,使下渗量增加 C.城市热岛效应,使降水量减少 D.建筑物增加,使地表径流量减少21.针对该地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宜采取的措施是()①大规模兴建新城和卫星城②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③大力发展重化工业④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答案〗19.D20.A21.C〖解析〗〖19题详析〗读“某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图可知,2007年乡村人口比重最低,A错。1990年后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错。2000年城市人口625万,农村人口1225万,比重小于50%,C错。2000年以来城市人口从624万到2007年820万,乡村人口发展缓慢,城市人口比重在不断上升,城市化速度加快,D对。故选D。〖20题详析〗城市化导致水泥路面等不透水面积增多,阻碍了地面蒸发,地表植被减少,使蒸发量下降,A对。因为水泥面的增加,不透水面的增加导致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B错。建筑物增加,导致地表径流增多,D错。城市化的建设会产生热岛效应,其上升气流也会伴随有城市雨岛效应,降水增加,C错。故选A。〖21题详析〗从材料中可知,该地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化问题,大规模兴建新城和卫星城措施,会进一步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造成土地资源的紧张和浪费,①错;大力发展重化工业会加剧城市的污染,③错。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有利于缓解城市拥堵;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②④对。故选C。〖『点石成金』〗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下表为美国与家西哥不同年份城市化水平比较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00年1950年2008年2019年美国40%64%82%82%墨西哥13%41%77%80%22.与美国相比,墨西哥()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化速度快 C.城市人口数量少 D.城市用地规模大23.20世纪后期,美国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市中心区环境恶化 B.小城镇环境压力减轻 C.城郊之间交通压力减小 D.周边小城镇房价上涨〖答案〗22.B23.D〖解析〗〖22题详析〗从表中看美国2019年时城市化水平为82%,墨西哥为80%,二者相比,美国城市化水平更高,A错误;1900年时美国城市化水平为40%,2019年时为82%,增长42%,墨西哥则增长了67%,故墨西哥城市化速度快,B正确;城市人口数量多少还要看总人口,材料中未体现两国总人口数量,C错误;一般情况下,城市化过程会表现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但墨西哥是否大于美国材料中无法推断,根据美国和墨西哥的国家概况,可推测墨西哥总的城市用地规模可能更小,D错误。故选B。〖23题详析〗市中心区环境恶化是逆城市化的原因之一,不是其影响,A错误;逆城市化导致小城镇人口增多,环境压力会加重,B错误;逆城市化后会使城郊之间人口流动增加,使城郊之间交通压力变大,C错误;小城镇人口增加会推动房价上涨,D正确。故选D。〖『点石成金』〗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其实本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既有社会经济因素,又有自然环境因素,并且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据此回答下列小题。24.20世纪80年代大量人口迁入深圳、珠海等地,这说明() A.民族政策的变化影响迁移 B.经济布局的改变影响人口迁移 C.交通、通信的发展影响人口迁移 D.气候条件影响人口迁移25.下列对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因素对人口迁移自古至今起主导作用 B.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C.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不同时起作用 D.婚姻家庭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26.下列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对环境无影响 B.工业社会科技的进步削弱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C.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D.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在任何时候都大于对迁出地〖答案〗24.B25.B26.C〖解析〗〖24题详析〗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深圳、珠海成为首批经济特区,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由内地向两地迁移,B正确;两地是汉族聚集区,民族政策没有发生变化,A错误;交通、通信可以促进人口迁移,但不是人口迁往两地的主要原因,C错误;一般而言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D错误。故B项正确,ACD错误。〖25题详析〗考查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在减弱,主要在古代影响较强,A错误;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如为摆脱贫困和失业,改善生活,或为发财致富,谋求事业成功等,B正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同时起作用,只是一般而言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大于自然,C错误;婚姻是影响部分青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如实现家庭团聚)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是针对特殊群体起作用,D错误,故选B。〖26题详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人类开始改造自然,该时段的人口迁移对环境也会产生和影响,只是没有工业社会那么明显,A错。工业社会科技的进步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环境问题的减弱,因此科技的进步加强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B错。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C对。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一般大于对迁出地的影响,但不绝对,D错。故选C。〖『点石成金』〗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造成了人才流失;对迁入地的影响: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能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世界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了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7.下列地区中,属于人口分布稠密区的是() A.北非地区 B.东亚地区 C.西亚地区 D.南极地区28.在世界上,人口稀疏区往往()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B.深居内陆、气候湿润 C.气候恶劣、远离海洋 D.靠近沿海、交通便利29.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不是平原,而是高原和山地。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水源 C.土壤 D.气候30.我国人口分布可以分为东南和西北疏密悬殊的两部分,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此界线是() A.漠河一一腾冲线 B.秦岭一—淮河一线 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黑河一一腾冲线〖答案〗27.B28.C29.D30.D〖解析〗〖27题详析〗东亚地区气候适宜,地形比较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分布稠密,B正确;北非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密度较小,A错误;西亚热带沙漠广布,气温高,温差大,河流较少,水资源短缺,大部分地区不适宜人口居住,人口稀疏,C错误;南极地区终年酷寒,自然环境恶劣,没有常住人口分布,D错误。故选B。〖28题详析〗世界上人口稀疏区往往分布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远离海洋、气候恶劣的地区,B错误、C正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区,靠近沿海、土壤肥沃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交通便利,人口往往比较稠密,A、D错误。故选C。〖29题详析〗热带多雨地区,平原气候湿热,蚊虫滋生,不利于人类生存,而高原和山地气候较为凉爽,蚊虫少,更有利于人类生存,A错误。因此影响热带多雨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D正确;水源、土壤不是主要原因,B、C错误。故选D。〖30题详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也叫“胡焕庸线”,该线以西以北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因此西北半壁人口稀疏;该线以东以南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季风气候显著,自然环境较好,因此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该线是以从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为分界线,由地理学家胡焕庸于20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故又称胡焕庸线,A错误、D正确;秦岭--淮河一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呈东西走向,与题意的“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不符合,B、C错误。故选D。〖『点石成金』〗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分布是社会现象,深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其次,自然环境也对人口的分布有重大影响;此外,开发历史的长短、移民活动,以及政治动乱、战争和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人口政策等,都会影响地区人口增长和人口移动,也会在人口的地理分布上表现出来。读下面调查资料,完成下列各题。姓名:王琴

性别:女出生年月:1982年9月籍贯:安徽就业状况:江苏黎明针织厂姓名:史密斯――性别:男出生年月:1948年2月原住地:美国纽约(东北部)现住地:美国休斯顿(南部沿海)(退休后移至)就业状况:退休31.影响王琴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 B.政治文化 C.交通运输 D.自然环境32.影响史密斯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 B.宗教信仰 C.气候 D.水源〖答案〗31.A32.C〖解析〗〖31题详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王琴为青年劳动力,从内陆省份安徽到沿海江苏黎明针织厂是为了工作,沿海省份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收入高,所以影响王琴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A正确;政治文化、交通运输、自然环境不是影响王琴迁移的原因,BCD错误。故选A。〖32题详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史密斯为老年退休人员,原住地为美国纽约,现从纽约迁移到休斯敦,而美国东北部纬度较高,气候冷湿,不合适老年人生活,迁移到纬度较低的南部沿海“阳光地带”生活,休斯敦沿海气候温暖适宜,适合老年人退休后养老,C正确;居住地矿产资源不是退休人员移居考虑的因素,A错误;宗教信仰因素对退休人员移居的影响小,B错误;两地水源差异不大,不是移居考虑的原因,D错误。故选C。〖『点石成金』〗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因素、交通通信、文化教育、政策、社会变革等。33.“丁克”(DINKY),也称为自愿不生育家庭,是“DoubleIncome,NoKidsYet缩写的音译,其含义为“双份收入,不要孩子”。结合材料完成丁克家庭反应的地域文化是 A.传统农业文化 B.现代工业文化 C.现代大城市文化 D.欧美文化〖答案〗C〖解析〗丁克家庭一般指不生孩子的工薪阶层的夫妻,反映的是现代大城市文化,C正确。下图为我国不同海拔(单位:m)的面积比重和人口比重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4.图中各海拔分段比较,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是() A.>3000m的区域 B.500~1000m的区域 C.100~500m的区域 D.≤25m的区域35.图中信息表明,我国() A.人口分布较均匀 B.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丘陵区 C.人口随海拔升高递减 D.高原地区地广人稀〖答案〗34.D35.B〖解析〗〖34题详析〗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读图可知,在海拔≤25m的区域,面积比重最小,人口比重较大,所以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是海拔≤25m的区域,D正确;海拔100~500m的区域人口比重较大,面积比重也大,人口密度相对较小,C错误;其他选项区域人口密度明显很小,AB错误。故选D。〖35题详析〗图中信息表明我国平原、丘陵占我国总面积的45%左右,人口分布不均,A错误;由图可知,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B正确。随海拔升高,人口数量减少,但没有递减规律,C错误。高原地区地广人稀不准确,如黄土高原,D错误。故选B。〖『点石成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