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淀区重点空间开展策略1、北部新区空间开展策略¬—“一轴一心一圈层〞
〔1〕功能定位:海淀区面向未来的城市开展新区,新型城市化地区。以建设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的城市新区为开展目标,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际化为引领,立足“研发+产业〞定位,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主要开展高科技研发制造产业、文化教育产业、现代效劳产业和生态观光休闲产业。〔2〕规划城市空间结构:海淀北部地区的开展主要围绕北清路展开,规划将形成“一轴、一心、一圈层〞的城市空间形态。“一轴〞指北清路产业开展轴,串联沿线的多个产业园节点,“一心〞指以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主呈十字状延伸的生态绿心空间,“一圈层〞指以西北旺镇中心区、温泉镇中心区、南安河、北安河、聂各庄、苏家坨镇中心区、上庄镇中心区为节点的城市化圈层。〔3〕培育以北清路为开展轴的三大板块:将北清路沿线的多个产业园节点整合为东、中、西三大板块,东部开展高科技研发制造产业,西部开展文化教育产业,中部突破单一科技园区的规划概念,增加现代效劳产业功能,打造北部城市功能中心区。东部产业板块由四个节点构成,既软件园、北大生物城和永丰、航天城。该板块交通便捷,辐射带动效应强,以开展高科技研发制造产业为主,特别是应打造高端技术产品产业化制造基地,同时适当开展现代效劳产业和房地产业。中部产业板块由三个节点构成,既环保科技园、中医药科技园和稻香湖会议中心,建议该板块以开展现代效劳产业、高科技研发产业为主,在生态办公、生态效劳、生态会议等规划理念的根底上,打造海淀北部城市功能中心地区。西部产业板块由文化教育园构成,以开展文化、教育产业为主,建议推出艺术产业概念,将该板块打造成为艺术家荟翠的园地,高端艺术产品生产的基地,同时还可以引进国际名校开办教育分校。〔4〕北部稻香湖生态科技绿心包括以翠湖湿地公园为核心呈十字状延伸的稻香湖生态旅游区,是海淀北部城市综合新区支撑科技开展的“绿色心脏〞,重点开展生态游览、高档会议度假、科技农业观光、国际教育观摩和休闲娱乐等旅游产业,将在建设生态型、田园式和现代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城市综合新区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呈十字状延伸的两条绿色轴线将多个游览园、会议度假点和休闲娱乐设施联成一个整体。〔5〕组点成团,协调轴线与圈层的开展:为了与产业轴协调开展,在城市化圈层内,应提高城镇建设和效劳的档次,开展社会事业与公共效劳业,建设高品质居住组团,实现由城镇化向城市化的转变。为了实现在空间上相对集中的配套建设,轴线与圈层的协调开展可以形成五个空间组团,分别是永丰组团〔包括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航天城〕、北旺组团〔中关村软件园、西北旺镇区〕、温泉组团〔温泉镇区、环保科技园、稻香湖科技创新基地〕、苏家坨组团〔苏家坨镇区、国际教育园〕、上庄组团〔上庄镇区、农林科技园〕。〔6〕近期开展重点:应提升山后地区产业〔形态〕价值,主要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端研发、管理总部环节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高端效劳,来置换已有局部生产环节及低端效劳业。山后各专业园土地经营模式应由主要依靠出让土地向以工业设施〔如厂房、实验室等〕租赁为主转变。切实加强山后地区生态环境控制,严格控制山后地区人口过快增产。温泉镇、永丰基地及其它专业园和乡镇,只宜保存小规模住宅用地。2、东部地区空间开展策略—“一心一轴四基地〞
〔1〕功能定位:海淀区效劳全国、面向世界的高科技园区和核心功能区,以开展高科技研发、创新产业和与之配套的现代效劳业为主,适度开展现代制造业。〔2〕规划空间形态:东部高科技园区主要在强化核心产业园区综合化和新开发的产业空间定向化的根底上,规划形成“一心一轴四基地〞的空间形态。“一心〞是指通过整合在空间上集中分布的九个园区,建成以科技研发、科技效劳、金融咨讯、商务贸易、行政办公、科技会展、休闲旅游为主,并配有商业、酒店、餐饮、公寓、文化、康体、娱乐、大型绿地等公共效劳设施的海淀综合中心,作为未来海淀区的“空间名片〞。九个园区包括了中关村西区、科学城、清华大学及其科技园、北京大学及其科技园和颐和园、圆明园、海淀公园。“一轴〞为学院路科技研发和创新效劳开展轴,以沿线大学和研究机构及其科技园区为主,承担高端应用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功能。“四基地〞是指在五环北路北侧建立四个产业基地,分别是西苑教育科研基地、上地信息产业基地、西二旗都市型工业基地和西三旗高科技制造产业基地。〔3〕优化提升一心,鼓励开展一轴:加强对海淀综合中心地区进行功能优化、产业提升和环境美化,将其建设成为科技研发与创新效劳能力特强、休闲旅游与居住环境优美、公共效劳设施配套齐全的综合中心。北大清华及其科技园和中科院研究机构应重点承担根底研究、人才培养、高端应用研发、国际性学术交流职能,中关村西区和科学城应主要开展商务、金融、会展等密切效劳于科技创新职能的产业形态,颐和园和圆明园地区应在保护皇家园林的前提下,于周边积极开展与观光旅游配套的餐饮、购物等效劳设施,海淀公园及周边地区应通过引入体育、文娱活动设施,特别是户外运动基地,形成体育休闲娱乐综合效劳区。学院路科技研发和创新效劳开展轴拥有北航科技园等大学科技园,学科根底涉及通讯、冶金、石化、农林、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应结合本地区空间有限及临近大学的特点,未来将主要针对中小企业,通过提供廉价、高质量的办公及研发效劳环境,积极鼓励在校及归国留学人员的科技创业。〔4〕强化清河、西苑集团产业空间与配套设施开发:清河集团包括清河地区和西三旗、西二旗地区,是传统制造业集中区,近年来呈现向城市综合效劳区方向开展的趋势。为了实现海淀区适度开展现代制造业的战略目标,建议该地区减少房地产开发力度,充分利用海淀科技创新成果,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产业,打造高科技制造产业和都市型工业,成为海淀区主要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产业化基地。西苑集团西依百望山,南望圆明园,北接东北旺苗圃,东连绿化隔离带,中心分布有中国农业大学,环境条件优良,要积极围绕中国农大开展教育科研和培育创新企业形成产业规模,成为教育科研创新产业基地。两个集团强化产业空间开发的同时都应重点进行空间优化整合,完善公共效劳设施配套,改善交通条件。〔5〕谨慎有序的控制开发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产业方向应以现有的计算机、消费类电子、网络效劳及应用等产业为主。作为西苑和清河边缘集团之间的绿化隔离带的中心节点,该基地在保护城市西郊及北郊生态体系的作用日益突出,加之地处山前山后城市通勤的要害,其开发规模将直接影响山后地区能否保持科技创新中心所必须的一流生态环境以及与山前地区畅通的有机联系。因此,作为沟通山前山后地区空间联系的一个关键性战略节点,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应以谨慎开发不再扩区为原那么,加快空间结构调整,对土地开发进行适当控制。〔6〕近期开展重点:对中关村核心区周边现有八家、东升村镇企业用地改造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基地,提供政策环境和物质环境,成为高科技研发产业链的组成局部。改善清河集团对外对内交通条件,加强八达岭高速路东西两局部地区的交通联系。通过开发休闲娱乐设施和配套生活效劳设施培育创业环境,吸引教育科研企业进入西苑集团。学院路沿线大学科技园普遍存在空间有限、管理不标准等问题,在鼓励其走精品化孵化园的同时,应加强对其规划、建设及物业管理、信息平台、效劳平台的指导和标准。3、南部地区空间开展策略—“一心四轴半圈层〞
〔1〕功能定位:海淀区城市功能核心区,高度城市化地区,主要开展现代效劳产业、旅游产业、文体产业、高科技研发产业、教育产业、医疗保健产业和房地产业。未来需要大力开展的产业是现代效劳产业〔包括文体娱乐、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中介咨询、会展旅游、住宿餐饮〕和旅游休闲产业〔包括皇家园林旅游、大学校园旅游、都市休闲旅游、高科技商贸旅游〕。未来需要完善、提高的产业是高科技研发产业、现代教育产业、医疗保健产业、房地产业。〔2〕规划空间形态:一心四轴半圈层。充分发挥南部众多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整合复兴路上的现代效劳产业资源,在多条开展轴交汇的五棵松地区建设南部科技文化中心,培育开展一条医药科技产业带。在目前现代效劳产业圈层放射式空间布局形态的根底上,重点打造三条开展轴,并完善半环状圈层。
〔3〕建设南部科技文化中心:位于由西翠路和玉泉路与复兴路和阜成路围合的区域,包括分布的多家科研院所与北京新总规中规划的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应将其建成长安街西延线中段上综合了科技、文化和体育等功能的科技文化中心,使其成为海淀区在北京重要的东西轴线上的“战略重地〞和“效劳窗口〞。一方面,通过南部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与提升,为海淀区建立一个面向丰台科技园实现“迎进送出〞的科技创新效劳的崛起平台,从空间上加强海淀区科技创新效劳体系向北京市南部地区科技园区的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在整合商业、文化、休闲、娱乐和体育等多种现代生活效劳功能的根底上,为北京城市的西部集中打造一处主要辐射海淀南部和丰台北部的科技文化中心,既与城市东部的“CBD〞和商业中心取得空间上的平衡,也作为向西部石景山综合效劳中心的空间过度。
〔4〕再造南部科技创新平台:立足永定路及其附近的科研院所培育高科技研发产业板块,再造海淀南部科技创新的崛起平台。即包括以航天二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为主,联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科大研究生院等科研院所的高科技研发产业板块。培育开展阜成路-西四环中路医疗产业带,主要包括军事医学科学院、721医院、302医院、307医院、301医院等多家科研、医疗机构和拟建的五棵松“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应充分利用其附近集中的军队、军工在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领域的人才、科研和知识创新的整体优势,使之成为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重要基地,成为创新和产业化之间的纽带。〔5〕现代效劳产业重点打造三条开展轴,进一步完善半环状圈层:未来现代效劳产业在目前空间布局的根底上,重点打造三条开展轴。第一条为中关村大街开展轴,主要综合开展现代效劳产业;第二条为西外大街、紫竹院路、杏石口路向西延伸开展轴,连接西直门、紫竹桥、四季青桥,在进一步开展会展业的同时,强化现代效劳产业的综合开展,以辐射海淀西部地区。第三条为复兴路开展轴,包括世纪坛文化中心、公主坟商圈、五棵松文体中心以及政务效劳等多个节点。在打造三条开展轴的同时,重点完善北三环路、远大路、西四环路组成的半环状圈层,包括北太平庄商圈、大钟寺流通中心、当代双安商圈、区行政中心、金源商圈、金四季商圈、集美流通中心、五棵松文体中心等节点。〔6〕近期开展重点:双榆树当代商圈地区应通过改造七、八十年代旧居民楼,形成文娱商业综合效劳区。杏石口路现代效劳产业拓展区应调整杏石口路沿线工业用地,拓展商贸流通、会展、文娱等现代效劳产业。4、三大旅游区的空间整合策略—“三廊道一大环两枢纽〞
〔1〕空间功能整合:立足资源特点,实现分工协作。以“三山五园〞为主的皇家园林旅游区是海淀区的传统王牌旅游区,主要开展观光旅游以及与之配套的效劳业。大西山风景旅游区由凤凰岭、阳台山、七王坟、大觉寺、黑龙潭、百望山等旅游节点构成,是海淀区的生态屏障和核心风景旅游区,主要围绕休闲度假旅游,开展山地观光、度假休闲、康体保健和户外体育运动等旅游产业。稻香湖-南沙河风景旅游区是北部城市新区建设的重要组成局部,未来海淀旅游的“亮点旅游区〞,要以生态科技旅游为主题,开展湿地观光、农业科技游览、高档会议度假、国际教育观摩、生态科技主题园等旅游内容。三大旅游区通过分别侧重皇家园林观光旅游、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和生态科技休闲旅游三个方面开展,共同塑造未来海淀区的三大旅游品牌。
〔2〕空间形态整合:加强旅游区空间上的连通,重点打造三条旅游景观廊道。第一条南北向水系景观廊道,主要沿京密引水渠、长河形成景观水系,连接分布其两侧的凤凰岭、阳台山、七王坟、大觉寺、黑龙潭、百望山、颐和园、海淀公园以及玉渊潭、紫竹院、动物园等,形成贯穿海淀区南北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体娱乐等产品的布局廊道。第二条为东西向的皇家园林景观廊道,主要沿清华西路、颐和园路、香山路一线,形成连接皇家园林景区的游览线路,包括东部的清华、北大校园景区和圆明园,中部的颐和园,西部的香山和植物园。第三条是北部新区东西向的南沙河生态景观廊道,通过水系道路绿廊和田园绿地加强大西山风景旅游区与稻香湖-南沙河风景旅游区在空间景观上的联系。三条旅游景观廊道衔接旅游资源,将旅游休闲相关产品围绕布局,形成呈线状分布的旅游休闲产业集群。
〔3〕空间交通整合:建立以连通三大旅游区为主的旅游景观道路大环线:聂各庄路-北安河路-北清路-安阳路-玉泉山路-香山路-香山南路-闵庄路-北钨村路〔地铁十号线蓝靛厂站〕-北四环西路-昆明湖路-圆明园路〔地铁四号线圆明园站〕-清华西路-中关村路-北清路-上庄路-翠湖北路。开辟的旅游景观道路大环线,突出道路的景观特点,避开了主要道路干道,但将三大旅游区的主要风景名胜资源和海淀的科技旅游资源与主要的交通方式有机的连在一起,是未来海淀旅游的大动脉和黄金道。为了合理组织旅游交通换乘,在大环线上的颐和园和北清路西端分别建设两个旅游交通枢纽。〔4〕主要整合内容:皇家园林旅游区应完善与观光旅游配套的餐饮、购物等旅游效劳设施建设。大西山风景旅游区应整合旅游资源,开辟新景点,设置旅游新工程,不断拓展旅游产业空间,提高旅游环境品质。稻香湖-南沙河风景旅游区要加快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和稻香湖大中型旅游基地的建设,鼓励兴办餐饮、娱乐、文化、体育、医疗保健、教育等效劳型企业,加快丰富旅游活动品种,提升旅游产品内涵。〔5〕近期整合措施:加大颐和园周边、香山周边、圆明园内外等地区的整治、改造、保护、开发力度,研究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大西山风景旅游地区建设规划的审批与旅游景观大道和访客中心的建设。整合并完善稻香湖-南沙河风景旅游区的建设规划,全面启动翠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
北京市住房建设规划〔2024年—2024年〕发布时间:2009-12-01第一章
总那么
第1条
为落实国务院批复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24年-2024年〕?,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24]26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24]37号〕及相关政策法规,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结合北京实际,编制?北京住房建设规划〔2024年-2024年〕?。
第2条
指导思想和原那么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开展观,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导和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开展,保持首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满足广阔人民群众的根本住房消费需求,保障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1〕落实国务院批复和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原那么。按照做好“四个效劳〞的要求,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目标、住房供应与需求、人口调控与住房保障、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与住房空间布局、宜居城市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积极推动“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保障实现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开展目标。
〔2〕积极履行政府职能的原那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建设效劳型政府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职能,创新管理制度和方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政府住房保障力度,逐步建立健全与北京经济社会开展阶段相适应的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3〕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那么。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根本国情,以及北京人口聚集压力较大和土地等资源紧缺的客观情况,根据北京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积极推行和引导合理的住房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开展。
〔4〕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原那么。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加大综合调控力度和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根底性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标准房地产市场运行,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
第3条
现状情况及开展趋势
〔1〕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北京
房地产业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开展的势头,成为首都经济开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政府住房保障力度逐步加大,已经初步形成了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商品住房三个层次构成的住房供应体系,人民群众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显著提高。
近几年来,由于北京进入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期、体制转型期和奥运全面建设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商品住房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中低价位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开展滞后、供应缺乏,住房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房地产领域的一些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2〕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首都的开展处在重要的转折点和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开展进入新阶段,现代化、国际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居民住房改善性需求快速增长,同时人口聚集的趋势短期内也难以根本缓解。北京的住房建设和房地产业开展,正处于数量型开展阶段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开展阶段转化的过程中,呈现多元化开展趋势,住房消费需求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住房供应的压力仍然较大。随着首都经济的快速开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政府住房保障能力将不断提高,房地产业仍将是首都经济开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首都经济未来健康稳定可持续开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4条
编制重点
在客观分析北京市住房实际状况和需求的根底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开展阶段目标,综合考虑人口开展趋势以及土地、能源、水资源和环境等承载能力,确定近远期住房建设开展目标和时序,提出“十一五〞期间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开展方向、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出政策导向,纳入“十一五〞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指导北京近期住房建设和房地产业开展。切实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优先保证并积极引导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有效调控其它商品住房建设的健康有序开展。
第5条
根本依据
〔1〕?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24]2号〕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24年-2024年〕?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24]26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24]37号〕等中央有关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政策文件和决策部署
〔3〕?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近期建设规划〔2024年-2024年〕?和?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4年-2024年〕?
第6条
规划期限为2024年-2024年,框架性安排到2024年。
第二章
规划目标、规模与结构
第7条
2024年规划目标
按照创立以人为本、和谐开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首善之区的要求,依据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地位的开展目标,到2024年,形成完善的政府住房保障体系,房地产业健康开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人居环境良好,城镇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到达35平方米左右,人民群众居住质量和水平到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1〕建立健全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和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
按照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把握城镇住房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总体方向,更好地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坚持加大综合调控力度和住房市场化的根本方向,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运行,加强住房供需双向调节,实现政府主导的保障类住房与市场配置为主的商品住房的协调开展,促进北京房地产业的健康开展,建立健全符合首都定位和北京特点的住房供应体系。
切实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职能,不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通过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体制,进一步明确住房保障目标,逐步健全和完善分类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机制。针对不同收入家庭,建立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三个层次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根本与合理的住房需求。
〔2〕全面推行符合国情市情的住房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
按照推进首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开展的要求,综合考虑北京人口聚集压力大、土地等资源紧缺、环境改善任务艰巨的实际情况,强化对人口规模与结构的有效调控,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大力开展节约型居住区、绿色宜居型居住区和节能省地型住宅,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全面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住房建设模式。
提倡适度消费和节约文化,倡导符合可持续开展理念的节约行为模式,引导全市居民树立合理、健康的住房消费观念,全面推行购租结合、理性适度、满足自住需求的住房梯度消费模式。
〔3〕实现住房开展总量根本平衡、结构根本合理、价格根本稳定。
总量根本平衡就是在落实远期规划控制人口总量的前提下,以合理需求为导向,保持相对平衡的住房供应规模;结构根本合理就是以北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根底,积极引导需求和调控市场运行,保障住房类型结构、套型比例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根本符合首都社会开展的实际情况;价格根本稳定就是与首都经济社会开展状况相一致,保障首都经济运行质量,努力做到住房价格与居民收入增长相协调。
第8条
2024年规划目标
按照“十一五〞时期努力实现“五个显著提升〞,构建现代国际城市根本构架的开展目标,通过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大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力度,实现房地产业可持续开展能力不断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住房供应结构趋于合理,住房价格根本稳定。到2024年,城镇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到达30平方米左右,人居环境和人民群众居住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第9条
2024年住房建设规模与结构
到2024年,北京居住用地总面积约410平方公里,住房总建筑面积到达约4.2亿平方米。考虑到住房审批与实际建成形成有效供应的滞后性,“十一五〞期间,新增住房建筑面积约1.23亿平方米,年均约2500万平方米;规划审批居住用地总量约90平方公里,年均约18平方公里。
〔1〕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和保障范围
“十一五〞期间,用于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建设规模约47-60万平方米,约1万套,通过租金补贴的形式,解决其它约6.7万户“双困〞家庭的住房问题;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约1500万平方米,约21万套,享受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住房建设规模约1500万平方米。按照租售并举的原那么,健全和标准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流转和管理机制。通过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存量住房和公有住房资源的整合,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租赁住房体系,用于解决“夹心层〞、引进人才、处于婚育阶段年轻人等人群的住房问题。
〔2〕调控和引导各类商品住房建设规模
“十一五〞期间,新建商品住房建设规模约9250万平方米,套数约90万套。合理确定政策性商品住房的建设规模,根据对本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住房市场价格走势和住房需求状况的动态监测与评估,制定年度限套型、限房价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方案,纳入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和土地供应年度方案,积极探索通过限套型、限房价的方式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调控商品住房供应结构和稳定住房价格;制定完善的管理标准和程序,确保其它普通商品住房严格按照规定的套型结构比例进行建设;按照奥运环境建设工作的统一安排,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减少被动性住房需求;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工程土地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房土地供应,一类居住建筑原那么上控制在住房总建设规模的5%以内。
〔3〕稳定住房用地供应和调整用地供应结构
严格控制和合理确定增量用地规模,加大土地储藏和一级开发力度,加强用地供需研究和市场运行动态监控,完善相关政策机制,确保住房用地二级市场稳定、有效、合理的供应;按照优先利用存量用地的原那么,积极盘活存量用地,原那么上存量用地占住房用地供应规模比例应到达40%以上;加大对闲置用地的处置力度,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居住用地主要用于安排中小套型住房建设;调整和优化住房用地供应结构,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用地供应,年度供应量不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
〔4〕合理确定和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
按照总量和工程相结合的原那么,分类型、分区域、分阶段确定住房套型结构比例要求,明确建设标准和制定严格的管理方法,确保“十一五〞期间,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从总量上保证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到达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单个住房建设工程要按照规划条件和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套型结构比例要求。
第10条
住房建设年度安排
保持奥运前后首都经济社会开展,疏解中心城人口职能,合理把握新城建设实施时序,考虑到住房政策机制完善的逐步性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近期住房建设年度安排,并根据北京经济社会开展和住房供需情况的动态监测,适时适度地进行调整。
〔1〕奥运会之前:稳定市场、调整结构
2024、2024两年住房建设用地供应规模约36平方公里,自2024年9月之后,新增住房建筑面积约5000万平方米,其中,新审批住房建设规模约2500万平方米,包括用于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建设规模约20万平方米,约4000套,2024年之前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力争完成800万平方米,约11万套。2024年启动限套型、限房价商品房工程试点。通过严格审批管理和有效调控,合理控制房地产投资和建设规模,集中供应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
〔2〕奥运会之后:稳定供应、调整布局
保持奥运后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开展,合理确定住房建设规模,保持住房用地稳定有效的供应,防止房地产投资过度波动,努力实现供需根本平衡。按照全面启动实施新城建设的统一安排,有效调控中心城住房建设规模,积极引导投资向新城转移,实现住房建设与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密切衔接和协调,中心城和新城住房建设规模比例逐步到达1:1左右。在稳定住房供应总量的根底上,逐步扩大新城住房建设的数量与提高居住质量,增强新城的吸引力。加强和完善房地产统计与市场动态监测机制,适时调控住房套型比例结构,科学合理确定住房建设年度安排,并纳入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和土地供应年度方案,定期向社会公布。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11条
空间布局原那么
〔1〕符合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方向的原那么。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加强分区指导,引导住房建设在区域内合理布局,统筹中心城、新城、小城镇住房建设的协调开展,促进中心城人口职能的有效疏解。
〔2〕强化公共交通引导的原那么。充分考虑中低收入家庭生活对交通设施条件的需求,在公共交通干线和站点周边优先安排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3〕推动就业与居住均衡开展的原那么。与区县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协调,增强住房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类型的多样性、选择的灵巧性,推动职住平衡开展。
〔4〕促进社会公平与融合的原那么。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对住房的需求,按照“大融合、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种类型、各个层次、各类群体住房的相对混合布局,防止社会排斥和隔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第12条
2024年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新城-镇〞的城镇布局体系,统筹安排近远期居住用地布局。中心城根据“六个调整、六个优化〞的原那么,按照“分散集团式〞的空间布局,合理控制住房建设规模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口和职能的有效疏解;高水平、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新城,提高新城住房品质和居住质量,增强新城的吸引力,使新城成为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首都现代化过程中新功能聚集和新增居住需求的主要载体;有效引导首都城镇化的健康开展,增强小城镇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促进农村人口居住和就业向小城镇集中。
第13条
2024年各类住房规划布局
〔1〕廉租住房规划布局。
新增用于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按照分散布局、相对集中的原那么,以配套建设为主,集中建设和分散收购为辅。配套建设的廉租住房,主要结合经济适用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工程,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建设;集中建设的廉租住房,安排在城市交通干线周边、效劳设施配套齐全的地区建设,主要在中心城的东、南、西方位布点。
〔2〕经济适用住房规划布局。
经济适用住房按照均匀分布、集配结合、效劳便捷、规模适度的原那么进行规划布局。经济适用住房布局应方便群众生活就业,提供选择的多样性,实现空间上的均匀分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采取集中建设和配套建设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由政府提供专项用地,配套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与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工程结合配建;集中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主要分布在城市交通便利、公共效劳设施配套完善的地区,单个工程应保持合理的开发规模。
〔3〕普通商品住房规划布局。
在轨道交通、大容量公共交通、主要公共交通走廊沿线集中成片安排以90平方米以下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居住区。根据开发本钱进行核算,确定一定比例的限套型、限房价普通商品住房工程,各年度限套型、限房价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规模和具体地块,在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和土地供应年度方案中确定,区位选择以新城和边缘集团为主。其它城镇集中建设地区的普通商品住房工程建设,套型比例结构严格按照规划布局和规划条件执行。
〔4〕其它商品住房规划布局。
禁止别墅类房地产工程开发,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商品住房建设,除特定地区外,城镇集中建设地区原那么上不再新规划一类居住用地;对于已规划的一类居住用地,应按照新标准进行调整,鼓励和引导城镇集中建设地区内已规划的一类居住用地调整为二类居住用地。
第14条
2024年居住用地空间布局引导
〔1〕中心城:合理控制住房建设规模,处理好人口疏解与中小套型住房建设的关系,改善人居环境。
旧城区原那么上不再新增居住用地,积极探索小规模渐进式的危改模式,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区试点和局部低层、多层限制建设区内的危改工程,在切实保护古都风貌的前提下,通过有机更新的方式逐步改善旧城居住条件。
中心城中心地区严格控制新增住房建设用地规模和高层、高密度、高容积率工程建设,主要通过扩大存量住房市场规模、优化调整土地结构和更新改造工业用地,保障住房供应,防止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和保持住房价格根本稳定。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进行环境综合整治。近期居住用地供应规模约12平方公里。
边缘集团是近期住房建设的重点区域,应集中建设中小套型住房,完善交通市政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配套,大力进行环境整治与建设,为中心城中心地区人口的外迁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近期居住用地供应规模约22平方公里。
完成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实施,不再新增规划居住用地。中心城范围内绿隔地区近期居住用地供应规模约6平方公里。
〔2〕新城:按照新城开展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时序,处理好产业开展与住房建设的关系,合理安排开发建设进度。近期居住用地供应规模约35平方公里。
新城特别是顺义、通州、亦庄三个重点新城,是中心城人口与职能疏解的主要载体和首都现代化过程中新功能聚集区,是首都实现城乡统筹开展的战略重点,要创新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建设标准和管理水平,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节约型城市和宜居城市。
新城的住房建设要牢牢把握新城开展的战略目标,按照疏解中心城人口的要求,协调引导好本地人口、中心城转移人口、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按照就业与居住均衡开展的要求,依据区县功能定位,统筹产业开展与就业、中心城疏解职能和住房建设,合理把握居住用地供应时序;按照建设高品质新城的要求,实现公共设施优先建设、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居住质量的逐步提升,不断增强新城的吸引力。
新城作为奥运后北京城市开展的重点和投资的重要平台,在2024年之前,重点进行框架性根底设施建设、重大功能性工程安排、环境整治与改造等工作,划定并实施起步区,确保集中紧凑建设,防止居住建设用地盲目无序扩大。2024年以后,是新城建设的全面启动期,逐步提高用地供应所占比重。
〔3〕镇: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加强分类指导和限制居住用地供应规模,处理好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与住房开发建设的关系。近期居住用地供应规模约15平方公里。
小城镇的住房建设,应符合首都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要求,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型、纳入新城型、新城周边型、独立开展型四种类型小城镇的分类指导。进一步加强对小城镇住房建设的土地管理,提高用地节约利用水平,促进集约紧凑开展。严格限制小城镇的房地产开发,切实保护农民利益,防止居住用地供应量盲目扩大。
第15条
今明两年新审批居住用地总体安排
目前北京已确定土地储藏、一级开发、用于危改工程和协议出让遗留工程居住用地共约80平方公里,其中安排36平方公里作为今明两年新审批居住用地,其它用地按照年度规模逐年安排。在城市公共交通走廊沿线选择一定比例居住用地用于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建设,安排集中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居住用地约3平方公里;考虑居民出行的方式和需求,在城市的轨道交通、大容量公共交通、主要公共交通走廊沿线选择假设干地块,进行限套型、限房价普通商品住房工程建设试点。第四章
建设标准
第16条
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按照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充分考虑北京资源紧缺的根本情况,充分考虑北京的自然条件和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充分考虑居民生活习惯和不断提高居住质量的合理需求,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加快开展节约型居住区、绿色宜居型居住区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完善住房建设标准,积极探索建设资源节约、环境良好、效劳便捷、套型结构比例合理的高品质居住区。
第17条
优化规划标准
〔1〕保证居住区良好的生活环境,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科学合理地确定规划控制指标。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93〕,保证居住区适宜的人口密度和绿地率,住宅建筑净密度不得突破标准确定的最大值控制指标,同时鼓励公共交通沿线和站点周围居住用地合理的高强度开发。
〔2〕严格控制一类居住用地供应。一类居住用地是指规划容积率在1.0〔不含〕以下的住房建设用地,按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那么,规划容积率不得低于0.6。一类居住用地的规划、审批和调整,要根据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严格管理程序和控制工程建设规模。
〔3〕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标准,对拟新建或改造住房建设用地提出住宅建筑套密度、住宅面积净密度两项强制性指标。住宅面积净密度严格限制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93〕确定的最大值控制指标内,住宅建筑套密度应符合住房建设规划确定的住房套型结构比例规定原那么。在土地出让前,要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将规划各项强制性指标作为土地出让前置条件,落实到住房建设工程中。
第18条
明确面积标准
〔1〕套型建筑面积是指单套住房的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组成。
〔2〕廉租住房以一居室和两居室的小套型住房为主,满足居住生活的根本需求。一居室套型建筑面积在40平方米左右,两居室套型建筑面积在60平方米左右。
〔3〕经济适用住房要严格控制在中小套型,中套住房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左右,小套住房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经济适用住房套型建筑面积均在90平方米以下。
〔4〕限套型、限房价普通商品住房工程,原那么上套型建筑面积均在90平方米以下。
第19条
完善配套标准
〔1〕严格执行?北京市居住公共效劳设施规划设计指标?,保证居住公共效劳配套设施合理设置和优先建设,提供便捷的居住生活效劳,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
〔2〕按照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功能的方向,积极探索社区综合效劳中心的建设模式,鼓励居住公共效劳设施集中综合设置,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使用效率和节约用地。
〔3〕加强对居住区建设配套标准的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的居住人群提出科学、合理、适宜的配套指标。积极探索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居住配套绿地布局、建设模式和管理方式,兼顾绿地的生态功能、游憩功能和景观功能,促进绿地更有效的实施和利用。以有效的需求管理政策,对小汽车交通和使用实施引导与调节,在公共交通干线和站点周边的居住区,以及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居住区,鼓励和引导居民出行以公共交通方式为主,研究探索与居民的出行方式相适应的停车配套指标。
第20条
提高建设标准
〔1〕住宅建设应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严格执行?住宅设计标准?〔GB50096-1999〕,落实节约能源、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材料和平安生产的有关规定,积极采用成熟、先进、适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确保质量,不断改善住宅使用功能和提升居住区宜居水平。
〔2〕居住区和住宅建设要表达以人为本,坚持经济、适用、美观的原那么,表达地域特征和地方特色,加强居住区规划设计和住房户型研究,特别是要强化宜居中小套型住房的设计创新。保证每户住宅具有适宜的采光、日照、通风条件,严格执行噪声防治标准,提供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和绿地,形成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健康平安的人居环境。
〔3〕大力开展节约型居住区和节能省地型住宅,推广运用?节约型居住区指标体系?,加强规划、标准、科技、政策及产业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注重实用技术的集成与产业化,积极推进节约、生态、宜居居住区建设,积极引进和推广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多渠道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
〔4〕积极应对需求多样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探索和完善各类住房适宜的建设标准,保障不同群体差异化的根本居住需求。积极关注和加强老年人住房研究,适应北京老龄化的趋势和养老方式的变化,在居住区规划和住房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未来老年人的居住和配套效劳需求。第五章
政策机制
为落实国务院批复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实现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目标,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居住质量的需求,必须按照中央关于加强政府建设、推进管理创新的统一要求和工作部署,切实依法行政,完善政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推进首都住房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开展。
第21条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职能,加大住房保障力度,通过制定规划、完善政策、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按照首都功能定位和做好“四个效劳〞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住房保障目标,逐步健全分类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1〕加强廉租住房建设。逐步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将廉租住房保障政策范围扩大到最低工资标准的住房困难家庭,将住房困难标准扩大至人均建筑面积10平方米,并将“低保残疾家庭、拆迁中的低保家庭、困难国企住房困难的老职工、国企住房困难的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等〞纳入廉租住房政策的保障范围。廉租住房政策按照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廉租住房财政预算资金来源,将土地出让净收益的一定比例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多渠道筹措房源,逐步提高存量住房和改造住房作为廉租住房房源的来源。完善廉租住房的分配方式,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强动态监管。
〔2〕标准开展经济适用住房。继续抓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进一步严格标准管理,科学确立经济适用住房的政策目标,逐步实现经济适用住房由政策性商品住房向保障类住房的过渡,界定并严格审查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对象,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规模,严格执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标准;转变供应模式,由销售为主过渡到租售并举,将经济适用住房的租售比提高到1:4左右;对今后新建和销售的经济适用住房探索建立包括“内循环〞在内的相关制度。加强建设、销售、流转全过程管理,从制度上制止违规购置、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切实发挥经济适用住房的保障作用,真正解决低收入家庭的根本住房需求。
〔3〕探索建立政策性租赁住房制度。按照“应保尽保〞的原那么,与首都经济社会开展阶段相适应,对于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尚未覆盖、又无力购置经济适用住房的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探索建立政策性租赁住房制度,解决“夹心层〞群体的住房困难,并将保障范围逐步覆盖到引进人才、处于婚育阶段年轻人等群体。通过收购存量住房和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作为政策性租赁住房的主要来源;同时,鼓励居民通过市场自行租住符合标准的房屋,政府予以租金补贴和税收优惠,形成梯度扶持政策。
〔4〕按照人口调控的目标,符合首都开展的实际,切实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权益。
第22条
加强住房市场调控
加强和改善住房市场的宏观调控,必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好地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责,创新公共效劳体制,改进公共效劳方式,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通过土地供应、税收、信贷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完善房地产金融市场,建立健全房地产价格政策体系,建立在宏观调控下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稳定住房价格,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住房效劳。
〔1〕严格土地管理,标准住房土地市场。
根据北京住房供需和市场运行动态监测情况,科学合理编制土地供应年度方案,确定年度住房用地供应规模和结构;坚持土地供应市场化改革方向,全面推行和完善商品住房工程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制度;加大政府居住用地土地储藏力度,完善和推行土地一级开发制度,确保政府掌控土地一级市场,保障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合理运用限套型、限房价居住用地供应方式,根据市场变化情况确定年度供应规模和区位,发挥调控住房价格和满足本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作用;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用地的监管,依法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严肃惩罚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2〕完善房地产税收体系,切实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调整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进一步抑制投机和投资购房需求;研究鼓励节能省地型普通住宅建设和消费、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房建设和消费的税收政策,引导建立符合国情市情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完善房地产权属登记制度和住房价格评估制度,按照国家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的方向和步骤,加强研究和做好根底性工作,为征收物业税等房地产税制改革创造条件。
〔3〕落实信贷调控政策,完善住房金融体系。
严格房地产开发贷款报审程序和审批标准,对贷款资金使用进行严密监控,加大对利用银行贷款囤积土地、房源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个人住房贷款的前期调查和贷后监督,有区别地适度调整住房消费信贷政策,加大对消费和银行业机构的政策引导,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配合落实国家有关金融调控政策,完善房地产金融市场,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实现房地产投资主体多元化与投资方式多样化。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确保住房公积金平安,推动住房公积金事业健康开展,促进城镇住房建设。切实做好政府保障性住房资金的落实工作,稳步加大财政预算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鼓励社会多渠道筹集用于保障性住房的资金。积极探索住房金融体制创新,建立多渠道筹集政策性金融资金的机制,强化运用政策性金融手段调节市场运行的能力。
第23条
优化住房供应结构
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应符合实际、统筹兼顾、综合考虑,既要增加近期增量住房中小套型的比例,又要考虑北京存量住房中小套型比例较大的情况,协调好远期的比例关系。在宏观调控中,要合理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加强政府的调控和保障作用,另一方面要防止直接干预市场的微观经济活动,协调好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的比例关系。
〔1〕优化住房存量增量结构
合理把握存量和增量的关系,根据北京住房总量结构的实际状况,把增量住房和存量住房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按照居民住房消费需求、收入水平和市场供应的变化情况,合理确定与动态调整北京增量和存量住房的供应结构。大力开展和盘活存量住房市场,实现住房一、二、三级市场联动,重视通过存量住房市场优化住房资源配置。
〔2〕优化住房类型结构
根据首都经济社会开展阶段,符合北京人口社会结构、收入结构、家庭结构、年龄结构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体制,科学确定政府主导的保障类用房与市场配置为主的商品住房的比例,逐步扩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的规模和保障范围,促进商品住房建设的平稳有序开展,优化住房供应的类型结构。
〔3〕优化住房套型比例结构。
合理把握近期调控和远期目标的关系,根据居民住房需求的变化情况,综合考虑自住型需求和投资型需求、初次购房需求和改善购房需求、本地人口购房需求和外来人口购房需求,积极引导适度消费,适时适度调整住房供应套型比例结构,努力把住房套型结构比例调控在根本合理的范围内,保障人民群众住房的合理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开展。
第24条
调整住房空间布局
积极推动“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疏解中心城人口职能的要求,必须创新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科学安排建设时序,积极调整住房空间布局,合理调控中心城住房建设规模,推进新城就业与居住均衡开展,促进小城镇住房建设健康有序开展。
〔1〕合理调控中心城住房建设
为确保中心城人口功能疏解与新城实施建设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中心城与新城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合理调控中心城住房建设规模。处理好奥运前后建设时序的安排,奥运会后要逐步控制中心城建设总量,严格控制中心地区建设规模,压缩中心城土地投放量和严格建设工程审批管理,严格限制高层高密度住房工程建设。处理好人口疏解与中小户型建设的关系,合理确定住房套数供应规模,防止由于住房套数增加而导致的人口聚集。在调控规模的同时,要通过大力开展存量住房市场和租赁市场等措施,缓解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实现中心城住房价格的根本稳定。
〔2〕高水平实施新城住房建设
尽快制定出台新城规划实施方法,控制好新城建设时序,确保新城按规划有方案的稳步实施。建立新城产业开展、就业结构、人口调控与住房建设良性互动机制,促进新城就业与居住均衡开展。探索制定并实施新城综合化土地一级开发机制,大力提高新城建设用地投放质量,加强规划控制和土地储藏,合理调控土地开发与投放时序,提高土地开发整体综合效益。按照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建设新城的要求,确保公共效劳设施、根底设施和环境设施先行建设,进行细化、人性化的城市设计,保障新城良好的住房品质、健康的居住环境和方便快捷的生活效劳。
〔3〕优化住房工程类型空间布局
加强各种类型住房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细化综合研究,制定政策和建立有效机制,完善保障类住房与商品住房的配建机制,促进各种类型住房在相对分区根底上的混合布局。
第25条
标准住房市场秩序
坚持整顿标准和促进健康开展并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动态监测体制,不断完善统计与信息披露机制,通过对房地产开发建设实施全过程监管,进一步标准整顿房地产交易秩序,加大对房地产交易环节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将对违法行为记录于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内予以披露,努力营造主体诚信、行为标准、监管有力、市场有序的房地产市场环境。
〔1〕完善统计与信息披露机制。
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趋向多样化、产品多元化和区域板块差异化的特点,按照“全面、完整、及时并且特别注意结构性数字〞的原那么,不断完善房地产统计方法、制度、指标体系和报表制度,加强统计信息的有效整合,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提高房地产统计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时效性、代表性和针对性,并加强对统计数据的解读,方便公众更好的了解和使用。建立健全房地产信息披露机制,做好相关规划、土地供应情况、房地产市场供求及房价、地价变动等信息发布,做到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房地产信息市场透明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市场理性开展。
〔2〕建立市场动态监测机制。
房地产市场动态监测是科学判断房地产市场形势的重要根底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房地产市场的新动向、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控的针对性、决策的科学性,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开展。要通过完善制度和制定工作标准,加强对房地产工程土地出让、规划审批、工程开工、工程竣工、工程销售全过程的动态跟踪和监测分析,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标准市场交易秩序机制。
整顿和标准房地产交易秩序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加快制定和完善标准房地产市场的法规和政策。加大执法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主体自律机制的形成,建立房地产交易诚信机制,开展和标准房地产中介效劳,营造良好市场环境,逐步建立起老实守信的房地产市场环境,切实保护居民住房消费。各有关部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建立健全联合查处机制,重点从加强商品房销售管理、房地产广揭发布管理、交易展销会管理、商品房销售合同管理、房地产经纪管理等方面入手,依法严肃查处虚假宣传、合同欺诈、内部认购、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对违法行为严重以及处分在两次以上的,记录在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并禁止再次进入房地产市场或者禁止在五年内进入房地产市场。
第26条
强化住房建设管理
〔1〕加强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
改变重住宅建设、轻居住区配套效劳设施建设,商业效劳设施多、公益效劳设施少的状况,切实加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居住区配套效劳设施的管理机制建设。抓紧研究制定?北京市居住区公共效劳设施管理方法?,明确居住区公共效劳设施投资、建设方式和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配套设施的投融资和土地供应方式,加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使用等不同环节的监管,严格执行配套指标及限制用途变更,确保配套设施优先建设。
〔2〕大力开展节约型居住区和节能省地型住宅。
建立符合国情的住宅建设模式,大力开展节约型居住区和节能省地型住宅,研究建立有利于促进开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节能省地型住宅的标准和标准。通过科技创新,开发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新技术、新体系。建立健全建筑“四节〞科技成果推广利用机制,探索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相结合的方法和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住宅产业化体系,形成节能省地型住宅的产业化开展模式。加强老旧居住区的整治和管理,重点通过改善环境、完善功能、维修养护、节能改造等措施,延长住房使用寿命,提高住房使用效能,防止大拆大建和盲目撤除,节约资源。
〔3〕标准开展住房物业管理。
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标准市场秩序,继续积极探索业主委员会与社区委员会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建立标准诚信和谐的物业管理市场,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效劳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价相符的物业效劳,创造平安舒适的居住环境,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第六章
规划实施
第27条
住房建设规划是贯彻国务院批复和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局部,是指导北京市住房建设的根本依据。
第28条
住房建设规划的实施,要符合首都功能定位,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效劳〞工作的要求,贯彻更好的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效劳、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效劳、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开展效劳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效劳的原那么。
第29条
市政府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开展与住房建设有关的政策法规与标准标准研究,建立健全实施机制,制定完善管理方法,促进北京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开展。
第30条
在投资年度方案、重点建设工程年度投资方案、土地供应年度方案和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要将住房建设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重点内容,确保北京市的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开展按照“十一五〞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协调有序地进行。
第31条
切实加强住房建设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查处和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加大对违法建设行为的整治力度。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强催促检查,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第32条
加强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广阔市民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鼓励适度消费,加强节约文化建设,全面推广符合国情和北京实际的住房消费模式。
第33条
本规划一经批准,由北京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设管理、城市规划、开展改革、土地管理、金融财税等部门应建立联动机制,明确责任、协调分工、相互配合,切实保证规划有效实施。
?北京市住房建设规划〔2024年—2024年〕?
附图目录
图01中心城现状保存居住用地分布图
图02现状经济适用住房分布示意图
图03中心城近期轨道站点及周边居住用地分析图
图04中心城近期快速公交线及周边居住用地分析图
图05中心城远期轨道站点及周边居住用地分析图
图06中心城根底教育设施〔中学〕分布与居住用地分析图
图07中心城根底教育设施〔小学〕分布与居住用地分析图
图08中心城医疗设施分布与居住用地分析图
图09中心城商业设施分布与居住用地分析图
图10市域近期轨道站点及周边居住用地分析图
图11市域远期轨道站点及周边居住用地分析图
图12市域近期快速公交线及周边居住用地分析图
图13市域医疗设施分布与居住用地分析图
图14中心城近期居住用地分布图
图15市域近期居住用地分布图
图16中心城远期居住用地分布图
图17市域远期居住用地分布图
图18集中布局经济适用住房布局示意图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发布时间:2009-07-21【字体:】第一章总那么
第一条为了做好本市城乡规划工作,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和开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全部为规划区。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监督检查和相关城乡建设活动。本市城乡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和新城、乡和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特定地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第三条北京是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北京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依据城市性质,表达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效劳,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效劳,为科技和教育开展效劳,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效劳的要求。第四条本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贯彻科学开展观,表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人居和开展的良好条件,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筹城乡开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开展一体化,统筹区域开展,推动区域协调开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开展,合理规划产业与社会事业开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开展,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开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第五条本市城乡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互衔接、协调一致。本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开展实际,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的开展规模,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节约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城乡根底设施、公共效劳设施和公共平安设施以及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六条本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本市城乡规划和建设涉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应当遵守法律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规的规定。第七条城乡规划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市人民政府领导本市的城乡规划工作。区、县人民政府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工作。乡镇人民政府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相关城乡规划工作。街道办事处在区、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配合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有关工作。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按照规定职责承担有关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的城乡规划工作。本市规划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国家规定需要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的,按照规定执行。第八条本市应当创新管理模式,通过调控引导、行政许可、公共效劳、联动监管等多种方式,提高规划制定、实施和监督管理的效能。本市鼓励开展城乡规划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第九条本市应当加强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促进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保障城乡规划的科学制定、有效实施。第十条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各项建设活动应当符合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和监督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查询。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健全制度,畅通渠道,认真研究相关意见和建议;对于规划查询,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提供相关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市人民政府确定的有关执法部门或者机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十二条制定城乡规划应当科学预测城乡开展,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开展、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开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城乡统一规划、区域协调开展。第十三条本市应当有方案地组织编制城乡规划。各类城乡规划应当在上层次城乡规划的根底上编制。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根底上编制中心城和新城的规划;在中心城和新城规划的根底上编制乡和镇的规划;在乡和镇规划的根底上编制村庄规划;在相关城乡规划的根底上,根据需要编制特定地区的规划和专项规划,补充、深化有关内容,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中心城和新城、乡和镇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根底上,可以根据规划实施的需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第十四条编制城乡规划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和本市的技术标准和标准,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城乡规划中涉及资源与环境保护、区域统筹与城乡统筹、城市开展目标与空间布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重大专题的,应当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研究。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可以采取论证会、听证会、座谈会、公示等多种形式,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城乡规划在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30日。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规定提交相关材料,说明现状情况和开展需求。第十五条城乡规划按照以下规定组织编制:〔一〕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二〕中心城、新城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区、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三〕乡、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由所在区、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区、县人民政府的要求负责具体工作;〔四〕村庄规划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五〕特定地区规划由所在区、县人民政府或者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六〕专项规划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第十六条城市总体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领先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新城总体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领先经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乡、镇的总体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领先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报送审批总体规划,应当将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随相关城乡规划一并报送。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依法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第十七条城乡规划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审批和备案:〔一〕城市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二〕中心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经审批后,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三〕新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审批后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四〕乡、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市人民政府确定须报市人民政府审批的,由区、县人民政府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他乡、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区、县人民政府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审批后报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五〕村庄规划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派出机构组织审查后,报区、县人民政府审批;〔六〕特定地区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报市人民政府审批;由所在区、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重点的特定地区规划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一般的特定地区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七〕专项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报市人民政府审批;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第十八条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应当向社会公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第十九条本市应当对城乡规划进行动态评估,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补充、完善相关内容,维护城乡规划的科学性。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开展水平,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有方案、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城乡规划,引导城市健康有序地开展。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城乡开展的实际情况,确定近期控制、引导城市开展的原那么、措施以及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开展重点和建设时序。第二十一条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近期建设规划组织编制规划年度实施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应当与年度投资方案和年度土地供应方案相衔接,明确规划年度实施的主要内容,统筹安排重点城乡根底设施、公共效劳设施、公共平安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的建设。第二十二条区、县人民政府或者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重点地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导那么,指导建设。区、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应当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应当报市人民政府进行审查。第二十三条本市依法实行规划许可制度,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应当符合城乡规划,依法取得规划许可。规划许可证件包括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相应的临时规划许可证。城镇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许可内容进行建设;农村建设工程应当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第二十四条依法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以持土地使用证或者相关权属证明文件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了解规划条件。现状用地性质与土地使用证或者相关权属证明文件登记的用途以及规划用地性质相符的,可以按照自有用地申请建设。依法拥有土地使用权但不符合第一款规定情形,申请进行建设的,应当按照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和建设主体资质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第二十五条规划条件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者村庄规划提出,并且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规划管理有关技术规定。第二十六条城镇居住建设工程的规划条件应当明确同时建设的根底设施、公共效劳设施及其具体建设时序,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内容或者划拨土地的依据。城镇居住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者划拨文件的规定同时建设根底设施、公共效劳设施。第二十七条建设单位根据规划条件委托编制用地权属范围内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后,可以申请规划审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申请提供规划技术审查意见以及规划信息咨询等技术效劳。第二十八条重大城乡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短暂和平第7课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教学教案岳麓版选修3
- 玉溪师范学院《行政法学》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2024工艺品加盟合同书范本
- 2024年手持云台合作协议书
- 盐城师范学院《照明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盐城师范学院《通信原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瓷砖购销合同
- 2024年油气储层保护剂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4年提供住宿社会救助服务合作协议书
-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 用两位数乘除 测试卷附参考答案ab卷
- 松下电器(中国)焊接学校——焊接技术
- 《肺动脉高压护理》PPT课件.ppt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中医诊疗方案4
- 研发系统积分考核管理办法
- 河堤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 完整版水稳自评报告
- 《小儿推拿》PPT课件(完整版)
- 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明细(修改版)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十七》数学教案_1
- 浅谈汽车智能化焊装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
- 顶管穿越铁路施工技术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