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南北朝诗歌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南北朝诗歌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南北朝诗歌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南北朝诗歌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南北朝诗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北朝诗歌刘宋时代的元嘉诗歌齐至梁初的永明新体诗梁中期至陈末的宫体诗第一节谢灵运和山水诗的兴起一、时代概况公元420年,刘裕灭东晋,建立宋朝。元嘉指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453)。文帝置“玄儒文史”四馆,成为文学独立的标志性事件。二、代表诗人:谢灵运谢灵运(385—433),出身高门,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他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演变。先秦汉魏诗歌中的山水描写《诗经》中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关雎》、《淇奥》、《节南山》等;《楚辞》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很多,如《山鬼》、《湘君》、《湘夫人》、《渔父》等;汉末文人诗中涉及自然景色描写的作品有《青青陵上柏》、《回风动地起》等;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最早的一首以写景为主的中国诗歌作品。

这些作品都没有把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当作主要的审美对象来描写和赞美,大多是诗歌起兴的触媒、比喻的参照物或者人物活动的环境。但是,都为南朝山水田园诗的描写艺术和表现手段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经验。山水文学的兴起

与魏晋南朝庄园经济的发展

魏晋之际,政乱频仍,名士少有全者,士子们试图以纵情山水来逃避政治斗争,他们建造了一些私人小园林。西晋时期,巨富石崇的金谷园为其中翘楚,当时名流经常在此游玩宴饮。东晋南朝的士族,在南方更是大量修筑园林。他们常常侵占湖泊山林,将私人园林、宅第和自然山水结合在一起。据《宋书·武帝纪》记载,当时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夺,小民薪采鱼钓,皆责税值。大诗人谢灵运家的庄园,自祖父谢玄以来,一直是“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趣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水经注·渐水》)他们崇尚“朝隐”之风,经常优游其中,得山水清幽之趣。谢灵运即云:“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于文则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览者废张、左之艳词,寻台、皓之深意,去饰取素,傥值其心耳。”

(《山居赋序》)金谷园

西晋巨富石崇在洛阳附近修建的私人园林。金谷园地形起伏,并且临河而建。它把金谷涧的水引来形成园中水景,河涧可行游船,岸边杨柳依依。人坐岸边,既可垂钓,又可饮酒。江南山川之美

激发了文士新的审美欲望

永嘉乱中,北方士人随晋室南迁。为协调南北世族利益,北方世族多居会稽一带。江南山川风貌,迥异于北方,南下士人,耳目为之一新。《世说新语·言语篇》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山水之美如此,文人秉笔,不免寄情。《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既东还,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江南山水,曲折深秀,而都邑街衢,亦纡余委曲。这样的环境,亦影响到山水诗歌的风格。山亭文会图明·王绂作南朝山水诗的产生

与玄学审美观之关系

魏晋以来,玄学大盛,士人追求“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王弼《老子》第二十九章注)的人格美,自然与人的关系更为亲近。老庄以道生万物,物乃成为达道之媒介。而万物之中,惟有未受人世污染的自然山水最能体现道的内蕴与真美。能否领略自然之美,成为衡量人格境界的一项重要标准。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玄言真正从诗文中分离出来,要到谢灵运之后。谢灵运(386-433),祖籍陈郡阳夏。出身于东晋显赫世家,祖父谢玄,袭封“康乐公”。刘裕代晋,降爵“康乐侯”。性格高傲,仕途坎坷,佛学造诣深厚;南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山水诗贡献巨大,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日渐兴盛。一、谢灵运的生平谢灵运游山劈路图

谢灵运在归田之后,尝从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疑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这是浙江台州陆路交通的首次开发。

永嘉山水·谢公屐

永嘉位于今浙江省温州市北部,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连”的独有特色而闻名,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中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

“谢公屐”,一种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谢灵运游山时所穿,故称。事见《宋书·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此为浙江温州的瓯北镇“中国鞋博物馆”的相关展览。

二、作品讲读:《登池上楼》艺术特点:(1)托物起兴,寄慨抒情。(2)此诗最受人称道的是写景,清新如画,自然天成,典型地体现了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的风格。(3)此诗又由写景转入抒怀,“祁祁”、“萋萋”两句化用古诗,传达出伤春思归的意绪。(4)此诗章法严谨,层次清晰,先写自己的境遇,然后写景,最后抒怀。“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叶梦得说:“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备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石林诗话》)元好问赞叹说:“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论诗绝句三十首》)(1)这两句写春天的景色。上句写临窗所见:池岸上已长出青青的春草;下句写临窗所闻:园中柳树上变换着各种禽鸟的鸣叫声。(2)诗人对季节变化本无所用心,因久病初愈,乍见春草、乍听禽鸣,便觉格外清新,意识到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到。惊异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人耳目并用写感受,把春的律动自然而然地传达给读者。(3)此联诗句写景清新如画,自然天成,典型地体现了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的风格。其写景体察入微,描写生动;布置工巧,由远及近,从听觉到视觉,错综变化,达到了“造语天然,清景可画,有声有色”(谢榛《四溟诗话》)的艺术境地。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节选)

李白

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

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

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淡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迳,愉悦偃东扉。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三、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一)精工富艳的风格。

谢诗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意象密集,对偶句多,语言深奥典雅,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富艳精工的风格。谢诗习惯运用移步换形之法,将其所见收入诗中,对景物作全景式的铺陈,而为了充分展现其所见到的景物,便不得不借助于铺陈排比等方法,从而形成了他繁富累赘的特点。(二)细腻的景物刻划。

谢诗虽就整体而言颇有雕琢繁芜之累,但就描写刻划自然美而言,却常给人生动细腻之感。鲍照以“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评谢诗,主要即指其写景之生动清新。对谢灵运而言,其诗在写景上,主要表现为对声色的追求。而对于声色的表现,则是他山水诗在景物描写方面的一个重大贡献。

第一,对于色的描绘: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入彭蠡湖》

突出暮春时节山野间绿、白两种色调,构成一幅素净柔和的图画。作者没有涂抹万紫千红,只用绿野作底色,白云作点缀,抓住春天那充满阳光,洋溢着生命力的特点。“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

《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

第二,对于声的描绘: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

《石门岩上宿》夜深沉,鸟鸣唱,落叶声格外清越,正反衬出无声的静态。“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这一联历来为诗论家们交口称赞。“变鸣禽”

,树上叫的鸟儿变换了种类。池塘边已无声无息地钻出了满地的绿色小草,园内随风摇曳的柳枝上,有各种鸟儿在欢快宛转的啼叫。第三,拟人手法的运用: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岁暮》

(三)结构上的程式化特点。

以叙事——写景——说理所形成的结构模式,使谢诗呈现出一种程式化的特点。它给人读诗带来一种单调之感,因而也被看作是谢诗的一种弊病。四、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转变

从诗歌发展史看,陶是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谢则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

1、从写意到摹象陶重写意,无意模山范水,只是表现物我合一的心境。谢则以描写山姿水态为主,山水景物独立于诗人感情之外,又常以玄言结尾。因此很难达到陶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2、从启示性的语言到写实性的语言陶诗注重启示性,重言外之意,多白描手法,在平淡外表下蕴含炽热感情,景物渗透人格。谢诗注重写实性,在敏锐观察基础上,用准确语言刻画景物,从不同角度再现自然之美,令人耳目一新。

3、从古朴到绮丽——“诗运转关”的关键从陶到谢的转变,成为“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这种伴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而出现的创新风貌成为南朝诗风主流。对盛唐诗风的形成有着积极意义。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时雨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讲究炼字,喜用骈句,注意色彩的对比和构图的和谐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

突出暮春时节山野间绿白两种色调,以绿野作底色,白云作点缀,再现了春天充满阳光、洋溢着生命力的特点。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用“旷”、“净”、“高”、“明”四个形容词形容秋天的田野、沙岸、天空和月亮,再现了秋天的特点。

这些诗句的好处在于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写实性,说出了别人能感受到却说不出的印象,从不同角度揭示和再现了大自然的美。第二节鲍照与七言古诗的创新一、鲍照的生平

鲍照(414?-466),字明远。出身寒微,才华出众、极有抱负。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谒临川王刘义庆,用为临川国侍郎。

《南史》本传:“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

一生倍受门阀制度的压抑,有志难申。钟嵘《诗品》:“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瓜步山揭文》:“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

二、鲍照的诗歌创作

鲍照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如建功立业的愿望,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对门阀社会的不满,边塞、战乱、游子、思妇、弃妇等。七言诗贡献巨大,《拟行路难》十八首为其代表作。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行路难三首(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边塞诗:《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砂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见忠臣,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弃妇诗:《代白头吟》

直如朱比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食苗实硕鼠,玷白信苍蝇。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陵。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三、鲍照诗歌的特点(1)体裁较为全面,有古诗、乐府、五言、杂言、七言;(2)风格独特:俊逸豪放,险急凌厉,不合流俗。内容及情感基调上的寒士之声(3)七言乐府尤具有创造性,七言乐府诗以《拟行路难》十八首为代表。七言诗打破了原来七言诗句句押韵,节奏单一,不够流转变化的缺点,以七言为主而杂以其他各种句式,形成具有新创特点的七言歌行,对后世贡献巨大。第三节谢朓与新体诗一、新体诗

齐、梁、陈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新体诗是与古诗相对而言,是古诗向律诗过渡的重要一环。南朝齐周颙、沈约等人把“四声八病”(周顒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创《四声切韵》,同时沈约《四声谱》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弊病必须避免,称为“八病”)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套诗歌写作的声律规则。这种声律和对偶的融合,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诗体,对后来律诗的形成影响深远。这种诗体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等人。二、谢脁及其诗歌创作

谢脁(464-499

),字玄晖。南朝世家豪门子弟,晋宋大诗人谢灵运族侄,后人以“二谢”并称。少有文名,曾任宣城太守,后人称之“谢宣城”。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在皇族内部斗争中,因不肯依附萧遥光而被陷害,卒年三十六。谢朓和沈约同时,诗也齐名。梁简文帝曾称二人诗为“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谢朓擅长山水之作,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谢眺楼(位于今安徽宣城)

钟嵘《诗品》赞其诗:“奇章秀句,往往警遒。”

严羽《沧浪诗话》则云:“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唐代诗人大多对谢脁推服不已,李白就曾“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祯《论诗绝句》),杜甫亦曾称赞道:“谢脁每篇堪讽诵”(《寄岑嘉川》)。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题解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题解

三山,《文选》李善注云:“山谦之《丹阳记》曰:‘江宁县北十二里滨江,有三山相接,即名为三山。旧时津济道也。’”今南京西南长江南岸。此诗为建武二年(495)春,谢脁出守宣城途中作,写诗人登山远眺,回望京城,所见江边美景及依依不舍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是谢朓出任宣城太守,离开建康时所写的。他的好友王融因拥竟陵王萧子良,被赐死。不久他长期追随的萧子良也以忧卒,随郡王萧子隆也因齐明帝的忌惮而被杀。在腥风血雨的严峻现实面前,他内心震动强烈,精神深受创痛,充满了畏祸免灾、进仕退隐的矛盾心情,而眼光更多地转向山水自然,在自然美景中求获一份宁静。(1)本诗标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概括了诗的基本内容,其构思也围绕着登、望而自然展开。先写登三山、望京邑;随后便是所见之景的展开,描写了一幅绚丽多姿、生机盎然、明丽优美的春日晚景图;最后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沉痛凄切的去国怀乡之情。(2)本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重在抒写去国怀乡之情,中间写景,来反衬去国怀乡之情,构思精巧,层次井然。《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诗意和艺术欣赏游宦怀乡,淡淡离愁;写景绚丽,熠熠生辉。前半写景,后半抒情;结构谨严,完整对称。起调浏亮,善自发端;声律精美,情韵悠扬。“玄晖以山水作都邑诗,非惟不堕清寒,愈见旷远。”(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巧妙而恰切的比喻——春江晚晴图——富于色彩感,优美恬静。“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二)色泽亮艳的视觉冲击——暖色鲜艳,素白亮净。(三)句式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四)“散”、“静”——抓住景物特征。动态静态——视角俯仰变换。“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千里澄江似练”(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后世以江喻练,形成“江似练”的传统。“月落沙平江似练”(张炎《清平乐》)。还有“清江似练”、“赣江似练”、“闽江似练”、“峡江似练”。《玉阶怨》

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

(虞炎)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谢朓)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二谢山水诗比较二谢皆以山水诗见长,又都存在“有句无篇”的不足,但诗风存在一定差异:

(1)谢朓山水诗基本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2)谢灵运以游赏的方式,前半写景,后半抒怀说理,移步换景,模山范水;谢脁则大多登临远眺,捕捉山水中最富有情趣的部分,经过精心的剪裁和安排,意境更为浑融。(3)谢朓吸收谢灵运山水刻画精美的优点,诗歌更讲究平仄协调,音韵和谐,语言更为洗练流畅,形成了清新俊逸的风格,和谢灵运的富艳精工颇为不同。

二谢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大量创作山水诗的第一人。他以其对自然景物纯客观的工笔精描、繁富典重的风格开创在前,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谢朓继之于后,以其白描写意、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和清新明丽的风格,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山水诗艺术。二谢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四节梁陈宫体诗及其他

宫体诗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所谓宫体诗是用永明新体诗来描写宫廷生活,尤其是以描写女性题材为主,也有咏物的题材等。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讲究声律、对偶;辞藻华艳,风格轻靡柔弱。但宫体诗在诗的艺术技巧、形式、格律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贡献。宫体诗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初唐。主要作家有梁武帝萧衍和其子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yì,以及宫廷诗人庾肩吾、庾信、徐摛、徐陵和陈后主陈书宝等。萧纲聪明博学,诗才在家族中当推第一。史载其“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梁书·简文帝本纪》)萧纲曾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诫当阳公大心书》)。萧纲存诗294首,女性作品120多首。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至如文者,惟须绮毂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咏内人昼眠》萧纲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 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第五节北朝诗歌《北史·文苑传》:“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北地三才”:温子昇、邢劭和魏收。庾信及南北文风的融合庾信的一生,大致以梁元帝承圣三年(554)他42岁奉命出使西魏为界,分成前后两个时期。一、前期诗文,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二、沉醉于50年太平景象的梁朝政权,因侯景之乱而濒于破碎。梁元帝试图在江陵复振,却很快毁于西魏。庾信以使臣身份出使长安,因江陵陷落而不得南归,历仕西魏及北周,先后官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

《周书》本传记载,“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杜甫《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咏怀古迹》:“暮年诗赋动江关”。

庾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1)庾信前期诗歌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多局限于宫廷生活,内容浅薄。(2)庾信后期由宫廷走向了现实,诗歌主要是抒写故国之思、国破家亡之感与孤独寂寞的羁旅漂泊之情。在艺术上:首先,后期诗歌体现着清新刚健、苍凉悲壮的风格。其次,庾信诗歌的艺术技巧更加精湛成熟。华美与质实、内容与形式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韵律和谐,属对精工,音乐美和形式美也有出色的显现;用典贴切,巧妙灵活,不着痕迹。诗歌达到化精巧为浑成的艺术境界。

《拟咏怀》其七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