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基础课时1 碳的多样性试题_第1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基础课时1 碳的多样性试题_第2页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基础课时1 碳的多样性试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课时1碳的多样性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元素C的单质只存在金刚石和石墨两种同素异形体(×)(2015·江苏化学,4A)(2)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证明原气体是CO2(×)(2015·天津理综,2D)(3)可除去CO中的CO2(√)(2015·安徽理综,8B)(4)热稳定性Na2CO3>NaHCO3(√)(2015·北京理综,7D)(5)溶解度:小苏打<苏打(√)(2015·上海化学,11A)(6)分别加热Na2CO3和NaHCO3固体,观察到试管内壁均有水珠,结论:两种物质均受热分解(×)(2015·广东理综,22A)(7)制氯气时,用饱和NaHCO3溶液和浓硫酸净化气体(×)(2014·天津理综,2B)(8)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固体可用灼烧的方法(√)(2014·大纲全国卷,10D)(9)①中为NaHCO3固体受热分解,②中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②中现象,能证实①中发生的反应(√)(2014·北京理综,11C)(10)小苏打是面包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2014·福建理综,6D)2.(2013·江苏化学,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如下转化关系:甲eq\o(→,\s\up7(丁))乙丙。下列有关物质的推断不正确的是()A.若甲为焦炭,则丁可能是O2B.若甲为SO2,则丁可能是氨水C.若甲为Fe,则丁可能是盐酸D.若甲为NaOH溶液,则丁可能是CO2解析A项正确,所发生的反应为:2C+O2(不足)eq\o(=,\s\up7(点燃))2CO,2CO+O2eq\o(=,\s\up7(点燃))2CO2,C+CO2eq\o(=,\s\up7(高温))2CO。B项正确,所发生的反应为:SO2(过量)+NH3·H2O=NH4HSO3,NH4HSO3+NH3·H2O=(NH4)2SO3+H2O,(NH4)2SO3+H2O+SO2=2NH4HSO3。C项中,若甲为Fe,丁为盐酸,则乙为FeCl2,FeCl2与盐酸不反应,故C错误。D项正确,所发生的反应为:2NaOH+CO2=Na2CO3+H2O,Na2CO3+H2O+CO2=2NaHCO3,NaOH+NaHCO3=Na2CO3+H2O。答案C3.(2014·上海化学,15)如图是模拟“侯氏制碱法”制取NaHCO3的部分装置。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a通入CO2,然后b通入NH3,c中放碱石灰B.b通入NH3然后a通入CO2,c中放碱石灰C.a通入NH3,然后b通入CO2,c中放蘸稀硫酸的脱脂棉D.b通入CO2,然后a通入NH3,c中放蘸稀硫酸的脱脂棉解析由于CO2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较小,而NH3极易溶于水,所以在实验中要先通入溶解度较大的NH3,再通入CO2,由于NH3极易溶于水,在溶于水时极易发生倒吸现象,所以通入NH3的导气管的末端不能伸入到溶液中,即a先通入NH3,然后b通入CO2,A、B、D均错误;因为NH3是碱性气体,所以过量的NH3要用稀硫酸来吸收,故答案选C。答案C4.(2011·北京化学,11)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A.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B.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C.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D.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