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调研考试(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据考古资料,在浙江好川墓地和温州老鼠山墓地以及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等,都发现了与良渚文化晚期玉璧和玉琮上图案一致的台形镶嵌玉片;在更晚时期的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良渚式的玉琮和玉锥形器等。这说明新石器时代()A.以玉器开发使用为主要特征 B.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C.具有高度的同源同向性特征 D.神权与王权结合阶级社会到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的玉器在不同文化遗址中都出现,这说明新石器时代中国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没有将各地区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新石器时代以玉器开发为主要特征,排除A项;同源同向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通过观察图1到图2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是()A.旧石器时代文明发展程度较低 B.新石器时代农耕经济极为发达C.中华文明起源呈螺旋上升趋势 D.中华文明发展呈多元一体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两幅图片的对比可知,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在全国各处均有分布,说明的是中华文明发展呈多元一体趋势,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新旧石器时代的文明发展程度对比,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农耕经济刚刚萌芽,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华文明起源呈螺旋上升趋势的说法,排除C项。故选D项。3.史料记载,周厉王为了恢复王室实力,实行“专利”政策,取缔了贵族和公社成员在山林川泽之地开辟的私田,重新垄断山林川泽之利而受到了舆论指责。这说明西周晚期()A.分封制已趋于瓦解 B.土地国有观念已发生动摇C.土地私有得到公认 D.统治者内部矛盾不可调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晚期,周厉王取缔贵族和公社成员私田的政策遭到了舆论指责,这说明原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国有观念已经有所改变,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分封制,排除A项;西周时期,土地私有还没有获得公认,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周厉王试图强化王室实力,其所采取的政策遭到舆论指责,但不能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可调和,排除D项。故选B项。4.许倬云认为周朝“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作者旨在强调“周人统治的机制”A.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推动文化的交流与认同C.利于权力的高度集中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答案】A【解析】“周人统治的机制”,依据材料信息“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A项正确;B项表述片面,排除B项;“周人统治的机制”,依据材料信息“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之下地方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特别是良渚文化和陶寺文化内涵丰富,被视为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周朝晚于新石器时代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5.下表是古籍中有关我国早期国家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文献记载内容《竹书纪年》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尚书·诏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监于有段《国语·周语上》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宣公三年》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A.历史文献记载必须经考古验证 B.夏商王朝依天意而立国C.夏朝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D.我国首创君主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关于夏朝是否存在,有的学者持怀疑态度,仅有文献记载不足以证明夏朝的存在,表格信息“有殷”“商亡”“鼎迁于商”反映出对早期国家夏商的记载,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证实商朝的存在,这从侧面说明了夏朝存在的可能性,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文献具有史料价值,“必须”表述绝对化,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可知夏因桀的暴政而亡国,商因夏亡而建立,排除B项;君主集权制度创立于秦朝,排除D项。故选C项。6.周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分封到地方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加强了周王的君主专制 B.实现了中央的高度集权C.突破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 D.强化了对诸侯的控制和管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可知,与商朝相比,周王与分封者的血缘关系更加紧密,西周宗法色彩浓厚,有利于加强对诸侯的控制,D项正确;君主专制是秦朝确立的,排除A项;秦朝正式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西周史实,排除B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大禹治水,联合各部落的力量,“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据此可知,大禹治水()A.利用早期国家的管理功能 B.依靠血缘亲情加强部落联系C.促进分封制度的普遍流行 D.依托奴隶制国家的政权建设【答案】A【解析】根据“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可得出他利用国家的管理方式进行治水,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亲情血缘,排除B项;当时没有分封,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8.《论语》记载:“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五六年里,孔子为中都宰“西方之诸侯则焉”,为司空“物各得其所生之宜”,为大司寇“男尚忠信,女尚贞顺”。这反映出A.孔子对他的学说充满自信 B.孔学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C.儒学主动迎合统治者需要 D.早期儒学治理社会成效显著【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孔子为中都宰‘西方之诸侯则焉’,为司空‘物各得其所生之宜’,为大司寇‘男尚忠信,女尚贞顺’可知,孔子为官时的社会治理效果很好,体现了早期儒学在治理社会中成效显著,D项正确;前部分材料“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确实体现了孔子对其学说的自信,但是这并非题目整体的主旨意思,后部分材料才是题干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儒学的社会基础广泛,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一直是按照自己的学说主张去进行治理宣传的,并没有去主动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9.《礼记》中有“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墨子》中有“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从中看出三者均主张()A.倡导社会和谐 B.具有民本思想 C.加强道德修养 D.推行平等理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可知三者都关注社会,倡导和谐,A项正确;民本思想只能说明儒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加强道德修养的信息,排除C项;只有墨家主张平等理念,排除D项。故选A项。10.《墨子·鲁问》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墨子谓曰:‘子之为鹊也,不如翟之为车辖(车轴两头的插销)。’”据此可知,墨子意在强调A.公输子发明缺乏创新性 B.科技发明应注重实用性C.车辖制作技术进步性 D.经验总结推动科技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墨子以对人有作用为巧,这是借公输子作为反面事例,来宣扬墨家的实用思想,B项正确;墨子意在强调科技发明应注重实用性,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墨子通过比较竹鹊与车辖的发明,意在强调车辖的实用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墨子对“经验总结与科技发展”的看法,排除D项。故选B项。11.古代文献中的“中国”有多重含义,既是地域概念,也是文化概念、政治概念、民族概念。()材料内容出处甲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治理)民(西周)何尊铭文乙“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诗经·大雅》丙多见把“中国”与“四夷”“蛮夷”“戎”对举的记载《左传》丁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仪也。所谓夷狄者,无礼仪也。岂系于地哉?(唐)皇甫提《东晋元魏正闰论》据表可知,“中国”观念A.西周中期开始形成 B.加强中原统治力量C.产生源于华夏认同 D.基本内涵不断拓展【答案】D【解析】变革内容说明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断拓展,D项正确;何尊是西周初年青铜器,排除A项;甲、丙、丁没有强调加强中原统治力量含义,排除B项;中国一词最初的含义是天子的京畿,排除C项。故选D项。12.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下列选项与材料中商鞅观点一致的是()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C.“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D.“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答案】B【解析】商鞅认为世道不同,法律也不一样,并以商汤和武王为例,极力主张改变治理国家的政策,为法家改革观,而B项是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为法家改革观,B项正确;A项强调“要在四方”是法家集权观,排除A项;C项事物的相互转化为道家辩证法,排除C项;D项为强调“德”和“礼”,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1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会盟形式确立盟主,通过会盟明确与各方权利义务,建立各国的利益交换和平衡机制。齐桓公以尊王为号召,以尊礼守信为核心,建立以霸主为核心的列国政治体系。这一现象显示出春秋时期A.新生力量日趋多元化 B.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C.天子权力的逐步集中 D.国家政治秩序的重建【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春秋时期王权衰微,周天子一统天下的旧秩序解体,国家权力不断下移,诸侯体制兴起及后来的卿家势力兴起,成为春秋以后新的国家秩序,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新生的社会力量,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与春秋后期或战国初期,排除B项;材料的现象是周天子权力的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14.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这里的师生大多是战国名士,他们在学宫内“不治而议论”。他们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毫无奴颜媚骨,绝不迎合齐王的喜恶而发表投机性的言论。据此可知,稷下学宫的学者A.显示出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 B.创造出了出色教育的典范C.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D.践行了道家“无为”的思想【答案】A【解析】材料中“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毫无奴颜媚骨,绝不迎合齐王的喜恶而发表投机性的言论”体现出稷下学宫的学者们独立的人格,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人格魅力,不是教育的典范,排除B项;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体现,排除C项;稷下学宫思想多元化,并不单独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5.顾栋高曰:“春秋之世,楚之经营中国,先北向而后东图,其所吞灭诸国,未尝越洞庭湖以南一步。盖其时湖南与闽、广均为荒远之地,惟群蛮、百濮居之,无系于中国之利害,故楚也有所不争也。”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时期()A.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彻底瓦解 B.南方群蛮、百濮的实力强大C.经济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 D.楚国雄心壮志,欲统一中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楚之经营中国……未尝越洞庭湖以南一步。盖其时湖南与闽、广均为荒远之地”可知,春秋时期经济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C项正确;“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彻底瓦解”中“彻底瓦解”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南方群蛮、百濮的实力强大”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楚国向北向东扩张势力范围,未涉及“统一中国”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6.春秋后期和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纷纷抛弃“用贵治贱”的陈旧观念,礼贤下士,甚至“与其分土”,形成了“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的繁荣景象。这反映出当时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学术下移促进思想解放C.社会转型推动人才流动 D.社会动乱鼓舞养士之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诸侯国注意礼贤下士,纷纷招徕士人,士人为了得到诸侯的任用,纷纷周游诸国,C项正确;此时是官僚政治逐渐形成时期,还没有取代贵族政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思想解放,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迫使诸侯重视人才,以富国强兵,“鼓舞”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17.下图分别为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和秦朝的阳陵虎符,这两件文物()杜虎符铭文: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点燃烽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殴(也)。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A.表明了调兵方式的严重弊端 B.说明地方将领无任何用兵权C.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延续发展 D.凸显了秦朝太尉的军事权力【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这两枚虎符反映了秦国和秦朝的军队的调度都要经过最高统治者,因此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延续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从秦国到秦朝调兵方式的延续,没体现出其弊端,排除A项;根据“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可知地方将领可以调动五十人以下的部队,并不是没有任何权力,排除B项;两枚虎符都没有涉及太尉的权力,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8.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置长沙郡,派人管辖北起洞庭,南逾五岭广袤区域。观察如图,当时这一设置()A.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 B.消除了诸侯割据的物质基础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国理念 D.加强了边远地区的管辖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置长沙郡,派人管辖北起洞庭,南逾五岭的广袤区域”有利于秦国对边远地区的控制,D项正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是在公元前221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诸侯割据的物质基础,且“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得出因地制宜,排除C项。故选D项。19.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外服异姓方国居多;西周“封邦建国”,大规模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废分封、行郡县。这反映出商朝至秦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是A.传统等级制度的瓦解 B.财产地域观念的淡化C.政权组织的日趋严密 D.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答案】C【解析】从商朝的内外服到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体现出权力不断集中的趋势,政权组织的日趋严密,C项正确;等级制度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与财产地域观念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完善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20.据研究发现,秦朝官员的分布大致还是“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即大多是战国时秦国故地的人出任将军领兵打仗,而文官除了秦国本国的贵族外,还有大量来自原东方六国的士人、客卿。这表明秦朝A.军功爵禄制已名存实亡 B.贵族阶层队伍日益壮大C.严格防范六国复辟势力 D.官员选拔地缘特征明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官员中,武将多是秦国故地的人,文官有大量来自原东方六国的士人、客卿,可见秦朝官员选拔地缘特征明显,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军功爵禄制这种选拔方式名存实亡了,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并不是说“贵族阶层队伍日益壮大”,排除B项;秦国任用了原东方六国的士人、客卿,并不能体现“严格防范六国复辟势力”,排除C项。故选D项。21.有学者认为,焚书坑儒,是一个用真实的焚书和虚假的坑儒巧妙合成的伪史。编造的目的,在于将儒家的经典抬举为圣经,将儒生们塑造为殉教的圣徒,为儒学的国教化制造舆论。这说明A.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B.历史事件永远无法确定其真实性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D.历史叙述真实性取决于作者态度【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由于立场不同、角度不同等因素影响,对同一历史事件焚书坑儒会产生不同的记载,C项正确;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不可能确认历史事实,排除A项;历史事件可以通过实物史料、文献史料等综合研究确定其真实性,排除B项;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不能准确反映历史真实,排除D项。故选C项。2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官吏在一年中因生病不能正常办公达三个月以上者,要被免职;病愈后,要被任命为新地吏(原来秦国以外的新占领地区的官吏)或被派去戍边,同因为犯有过错被免职、废黜而任新地吏的官吏一样。这种做法A.意在解决官吏渎职的问题 B.促进了中央集权统治形成C.给秦朝地方治理埋下隐患 D.表明秦朝重视疆域的治理【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得出,在秦朝败亡的过程中,有不少基层官吏加入反秦斗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材料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个现象,C项正确;“意在”错误,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央集权形成,排除B项;材料与疆域治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3.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并且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举措()A.密切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B.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答案】D【解析】秦朝采取的各项政治、经济、交通等举措,有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秦朝的这些举措并非专门针对南北方,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等内容并非仅仅针对基层社会,排除B项;“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等与边疆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4.如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A.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B.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作品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佐证了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具有史料价值,同时,该壁画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时,中原与西域才刚刚有所交往,“交流频繁”说法夸大,排除A项;该作品不可能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排除B项;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这标志着西域开始隶属中央政权的管辖,张骞出使西域时,中原与西域才刚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25.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答案】A【解析】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26.下图所示为东汉画像砖(影印件),其画面呈现了井盐生产、庄稼收获、戈射狩猎的情形。该文物可用于研究东汉时期()A.小农经济的全面普及 B.工场手工业发展情况C.政府对矿冶业的重视 D.封建庄园经济的状态【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画面呈现了井盐生产、庄稼收获、戈射狩猎的情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封建庄园经济有着一定的自给自足能力,D项正确;“普及”表述绝对,排除A项;东汉时期未进入工场手工业,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政府对矿冶业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27.“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解析参考论文: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28.“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桑弘羊(西汉时期政治家、理财专家,主张盐铁专卖)而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甚者则名实皆宗之,庶几其成功。”“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反映了()A.君主权力受到学者的很大限制 B.正统思想与现实经济需要的矛盾C.法家思想为统治者所唾弃 D.改变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题干的意思是由于学者耻言商鞅、桑弘羊(受到学者的评判),君主不敢说自己在学商鞅、桑弘羊,但为维护统治,实际上在采用商鞅、桑弘羊的一些做法,不敢提商鞅,因为商鞅是法家代表人物,是改革家,说明当时法家受到批判,且又是汉以后,当时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B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君主权力受到限制的问题,君主想做还是做了,排除A项;商鞅、桑弘羊代表法家,他们在当时名声不好,但他们的一些措施被仿效,有的还“名实皆宗之”,为统治者所唾弃的结论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29.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惟萧何独先入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萧何的做法,不仅使得这些重要的书籍档案幸免于项羽火烧秦都之难,更为日后西汉确立治国方略和律令制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由此可见,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汉承秦制,有所损益C.继承秦朝文书制度 D.了解秦朝规章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萧何将书籍档案进行收藏,体现对秦朝的文书的重视,实际上是继承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B项正确;“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秦朝选官方式,排除A项;继承秦朝文书制度只是表面现象,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了解秦朝典章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30.汉武帝时,以刺史凌驾于郡守之上,用于监督、制约邯守权力,刺史仅限于“六条问事”,“非穴条不察”,越权要受到恶处。设司求校尉,监察除一公之外的中央、京师及京师附近的百官。在水相府中设丞相司直,有权监察包括三公在内的中央各级官僚。汉武帝的这些做法A.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B.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D.将选官和用人权收归中央【答案】A【解析】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积累,西汉中期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深刻危机。危机主要来自三方面:第一,吏治腐败;第二,地方豪强势力严重干扰中央政令实施;第三,时刻觊觎皇权,扰乱地方社会的诸侯王势力仍然没有彻底清除。为解决诸多危机,西汉中期采取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强化监察机制,设置刺史、司隶校尉和丞相司直对特定的对象进行监督,这既有利于监察的准确高效,又不至于干扰正常的行政工作,这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A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创立,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的主旨是汉武帝时期因形势变化完善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无关,另外,科举制创立使国家将选官用人权收归中央,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欧洲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斑纹陶文化聚落复原图——摘编自【美】布赖恩·费根《世界史前史》材料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以及交换的经常化,部落首长和家族长便利用担任公职的便利条件,在对内分配产品和对外交换中,把一部分集体物品据为己有,从而出现了私有财产。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生产劳动日益个体化,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从而进一步瓦解了氏族部落的公有制,使父系大家族公社日益走向解体,个体家庭逐步成为社会基本经济细胞。这种父系氏族、父系大家族的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个体家庭所有,使私有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到这时,私有制终于基本形成。——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该文化遗址中呈现的经济和生活信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当时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答案】(1)信息:出现筑房定居生活;出现原始农业的种植;已会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化和圈养,会使用火。(2)原因: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日益增多,氏族内部出现了财富分化;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使得男女地位出现变化,部落间交换的增多;氏族内部私有观念的产生。【解析】(1)信息:根据材料一可知,出现了茅屋,可以归纳为出现筑房定居生活;根据材料一可知,出现了农田,可以归纳为出现原始农业的种植;根据材料一可知,出现了栅栏围起来的组织,可以归纳为已会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化和圈养,会使用火。(2)原因:根据材料“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以及交换的经常化,部落首长和家族长便利用担任公职的便利条件,在对内分配产品和对外交换中,把一部分集体物品据为己有,从而出现了私有财产。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生产劳动日益个体化,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从而进一步瓦解了氏族部落的公有制,使父系大家族公社日益走向解体,个体家庭逐步成为社会基本经济细胞。”,可以归纳为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材料“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以及交换的经常化,部落首长和家族长便利用担任公职的便利条件,在对内分配产品和对外交换中,把一部分集体物品据为己有,从而出现了私有财产。”,可以归纳为剩余产品日益增多,氏族内部出现了财富分化;根据材料“父系大家族的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个体家庭所有,使私有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到这时,私有制终于基本形成。”,可以归纳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使得男女地位出现变化,部落间交换的增多;氏族内部私有观念的产生。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始皇廿六年嵌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铭文:“让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文字:“迁陵洞庭郡”材料三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四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四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答案】(1)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2)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3)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意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的来源“《史记·秦始皇本纪》”可知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始皇廿六年嵌铜诏版铁权”“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可知是材料二是实物史料。【小问2详解】变化:根据材料“该时期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归纳出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材料中“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向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可归纳出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原因: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小问3详解】措施:根据材料中“汉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可归纳出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根据材料“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可分析出并设刺史监察地方;根据材料中“汉武帝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使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可归纳出在中央设立中朝;根据材料中“中央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可归纳出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意义:根据材料中“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其意义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般地说,自秦王朝建立之后,就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但是,在学术界和理论界有一种说法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即认为自秦始皇消灭东方各诸侯国之日的公元前221年起,就完成了统一。这实际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认识,也是与历史发展不相符合的。从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除去其在春秋战国的社会母胎中孕育的时期外,自秦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授权代理销售的协议书3篇
- 2024版运输合同的运输方式及时间3篇
- 故城租房合同范例
- 新版供货砂石合同标准版
- 承包农林养殖合同模板
- 汽车预购合同范例
- 美发购销合同范例
- 私人开门面合同模板
- 装修工程施工简单合同范本
- 比亚迪营业部员工合同模板
- 高空蜘蛛人施工专项施工方案
- 2024广西公需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答案
- 志愿服务管理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2024移动终端适老化测试规范
- 2024年连云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饮食、运动和健康的关系》92分(试卷)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完整
- 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本)》学士毕业论文《家用电器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 高危儿的识别与管理.ppt
- 窑湾段中运河———一部承载苏北水文化的史书
- 护理业务学习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