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阅读中的历史意识示例与训练_第1页
高考文学阅读中的历史意识示例与训练_第2页
高考文学阅读中的历史意识示例与训练_第3页
高考文学阅读中的历史意识示例与训练_第4页
高考文学阅读中的历史意识示例与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文学阅读中的历史意识示例与训练考点:1.《别了,不列颠尼亚(节选)》——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方法的作用2.(台湾)席慕蓉《长城谣》——长城见证着历史的客观演进3.阿成《赵一曼女士》——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4.陈恭尹《虎丘题壁》——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考点研究】一、常见组合考点1.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方法的作用2.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3.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4.长城见证着历史的客观演进【考点示例】一、《别了,不列颠尼亚(节选)》——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方法的作用【考点解读】1.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2.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方法的作用文本别了,不列颠尼亚(节选)周婷、杨兴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问题1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情感。B.“‘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暗示其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C.选文最后一段采用今昔对比的形式,陈述了香港殖民统治开始和结束的时间。D.文中将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是为了点明该仪式是在晚6时15分举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是为了点明该仪式是在晚6时15分举行”错误,不只是为了点明时间,也含蓄表达“日不落帝国”的统治在香港彻底结束。故选D。问题2选文中多处运用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方法,这样写有何作用?答案①补充说明新闻事实,如英国入侵香港并修建港督府的历史,拓展新闻的历史深度。②更凸显新闻价值,使读者体会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更好地表达自豪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出现场描写以及历史背景介绍的内容,然后分析这样结合的作用。选文所描写的场景如下:第三段晚上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仪式,第四段7点45分降旗仪式,第五段子夜时分易帜仪式,第六段7月1日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选文所交代的历史背景如下:如第二段对港督府历史的介绍,如第四段对英国占领香港的介绍。由此可知,文中历史背景的介绍让读者更好地把握英国入侵占领香港这一历史事件,是对本文所报道新闻的有机补充,从纵面拓展了这则新闻的历史深度;背景的介绍可以让读者更深切体味那段屈辱的历史,而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同时对几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这些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二、(台湾)席慕蓉《长城谣》——长城见证着历史的客观演进【考点解读】1.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问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长城谣(台湾)席慕蓉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①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②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注]①焉支:山名,一称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势险要,历代驻兵防守。②隘口:狭窄的山口。A.第一节中的“无情”“蹲踞”“冷眼”,人格化地写出长城见证着历史的客观演进。B.诗人在第二节中提出的疑问,实际上蕴含着诗人对长城深沉而炽烈的民族情感。C.本诗语言质朴,诗人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达了真挚的感情。D.本首诗歌使用了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使得行文更加自由,情感的抒发更加灵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艺术手法能力。C.“诗人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错误。诗中有比喻,如“月色应如水”;有拟人,如“无情”“冷眼”等赋予长城以人性特征;有排比,如“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但没有借代。故选C。赏析长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长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战的历史;长城,就是伟大中华民族历史的象征.席慕蓉的《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唯一的,最能抒发自己情感的意象——长城,诗人通过采用联想、拟人、排比等手法,对长城形象进行勾勒,抒发了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浓郁的思念与热爱之情.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深深的愁思。

诗人的思维很开阔,诗歌一开始,诗人便站在历史的角度,遥望长城,由长城联想开去,联想到长城的历史,民族争战的历史,由长城上的隘口联想到民族的悲欢,从而引发了诗人深厚的民族历史感.继而,诗人对长城的形象进行了勾勒:“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芜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无情”、“蹲踞”、“冷眼”是对长城的刻画,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使长城人格化.长城仿佛是历史的旁观者,然而长城的本身却是一部历史的演进史,有着曲折的经历.长城,见证着历史的短暂与无情.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烈如火的民族情感.“躯体”、“面容”是对长城意象化的描写,使长城的形象更加鲜明凸显;“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加强了诗人的感情表达: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在思念之中,这种思念日趋强烈.在最后一节中,诗人对故乡,对长城进行了遐想:“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勾勒了一副恬静明远的意境.月色如水,黄河入梦,诗人在这里吟唱的是思乡的深情。

变异与跳跃性性的运用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在诗歌的第一节里,“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芜的山巅”这两句诗运用了变异性语言写法,按照正常的语序应为“你永远是个蹲踞在荒芜的山巅的无情的建筑”。诗人通过语序的颠倒,造成句子成分的错位,使诗歌形成一种质感,一种张力,使长城的“无情”、“蹲踞”形象更加鲜明.再如在诗歌的第三节,“敕勒川,阴山下”,诗人在这里运用了跳跃性语言写法,省略了介词“在”,通过这种省略,造成了诗歌的空间跳跃性。

作为一首抒情诗,抒情是这首诗的一个最大的特点.长城作为诗人的抒情意象,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文化传统,同时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情感.因此,在第二节诗里,诗人的这种感情得到宣泻:“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你便有烈火焚起“诗人为何会这样?这是因为诗人早已把长城融进了自己的生命.长城厚重的历史,曲折的经历,使得诗人对长城寄托了自己深沉的感情.这种感情牵动了远离故土的诗人的思乡之情,于是,在第三节中,诗人的真挚的思乡之情得以抒发:“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尽管民族争战的历史已过去,但是仍然触动着诗人的心弦.在这不眠的夜里,诗人的思绪拉得很远,由遐想到敕勒川,阴山下皎洁如水的月光,在长城边流动的黄河,一下子回到现实中,不由生发出深深的愁思,而诗人期待,这愁思将随着黄河一起流进自己的梦中.在梦中,会见到那魂牵梦索的故乡。

梦是不眠的,思念也是不眠的。【考题对接】一、阿成《赵一曼女士》——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赵一曼女士阿成①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②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③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④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⑤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⑥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⑦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⑧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⑨《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⑩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⑪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⑫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⑬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⑭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⑮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⑯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⑰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⑱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⑲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⑳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㉑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㉒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㉓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㉔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㉕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㉖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㉗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㉘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㉙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㉚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己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堆本色。2.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浸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一、阿成《赵一曼女士》【答案】1.B【解析】本题涉及作品的标题作用,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整体的概括和主旨的理解。首先通读全篇,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B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错,属于内容推断过于武断,原文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2.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第一步,找出题干的关键词“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第二步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作答。首先明白文人的气质是什么,雅致、浪漫、睿智等。然后结合作品,寻找主人公身上这几点的体现。可以找到关键词:喜欢丁香花(高雅,香气袭人,古代诗人多以丁香写愁,丁香在文学作品中多象征着高洁、美丽、哀婉的事物);深情回忆往事,回忆往事谁都可以,但深情、和甜蜜的想象是属于文人的情怀;感化青年,这是文人语言的力量。军人的冷峻,我们先应该明白军人的特点:意志坚定,不怕牺牲,冷静沉稳。然后在文中寻找相关表现,即可做出答案。3.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艺术手法,解答时,明确题干要考查的考点。“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方式的好处”可以归为“作用”类题目。应从小说三要素以及主题的角度,即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效果三个方面来考虑。二、陈恭尹《虎丘题壁》——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虎丘【1】题壁陈恭尹【2】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篪客【3】,乞食吴门秋又深。注释:【1】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2】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3】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2.古诗词中的数字有时并非实指。下列诗句中,与本诗颔联中加点数字的表达效果不同的一项是()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D.十丈黄尘千尺雪,可知俱不似江南。(吴伟业《阻雪》)3.请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陈恭尹《虎丘题壁》【答案】1.D【解析】D项,颈联这两句诗字面上写的是春秋时吴越之故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连年的战争使故士们流尽了血泪;西风中,吴宫的美人西施也心如刀剜,痛苦不堪。实际上,诗人咏史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结。他是明朝遗民,其父陈邦彦在抗清战争中殉难;国仇家恨,常形诸笔端。颈联两句中的“征士泪”“美人心”都暗指当时南方的抗清斗争和他自己的家国之痛。故选D。2.C【解析】颔联两句由吊古转为伤今,写的是进入姑苏城内夜间所闻,一为砧声,一为笛声。诗人透过笛声和砧声,来泛写动乱的年代里,千万个家庭所遭受的离别之苦。诗人巧妙地运用以声传情这一手法,来透露苦难时代的苦难家庭的离别之苦。“千家笛”“一夜砧”中的“千”和“一”都不是实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意为: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诗中的“两”和“一”都是实指,是确切的数字。故答案应为C项。3.以伍子胥自比,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志;“秋又深”三字,写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得前途迷茫。【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中要求“结合全诗”,答题时要从整体入手,结合标题、作者、重点意象、抒发情感的词、句理解诗句,进而把握诗歌情感。首先分析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给同学以相关联想,其次抓重点词“吹篪客”,以伍子胥自比,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志。重点词“秋”,“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译文】虎丘一片苍茫,过去吴王称霸的业绩传扬千古,而今也只是山色阴阴,遗迹难辨了。姑苏城外,月影斜照,城内歌舞楼台笛声幽扬,天涯万里,砧声阵阵,夜色迷蒙,心中泛起思乡之情。南国与敌浴血战斗的抗清战士,在这样的夜晚,想起家乡也会潸然泪下;严冬将临之时,战士的妻子正拿着剪刀在裁制冬装。

只要能完成复仇大业,我愿意像伍子胥那样鼓腹吹萧。但是想想自己的处境,复仇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心中一片凄凉。【赏析】顺治十年(1653),诗人由杭州抵苏州,在游览苏州著名古迹虎丘时,即在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轰动一时的名作。诗中所抒发的悲怆凄凉的情感,曾使几多明朝遗老遗少为之潸然泪下;而诗之激愤顿挫的风貌,又使几多文人墨客为之赞赏。首联破题,抒写内心沉重的感叹。苏州是春秋时吴国的都城,而吴王阖闾曾是春秋时五霸之一。阖闾死后,葬于海涌山。传说阖闾葬后三日有虎踞其坟上,故又名虎丘。然而物换星移,昔日阖闾的霸业至今已不复存在,惟有古时之山色尚存旧貌。阴阴山色与沉沉霸业形成强烈对照,诱导读者对阖闾往日的霸业与现在作比较,兴衰之感自在不言之中。这样,就从时间变化角度,透露出诗人山色依旧而人事皆非的内心感情的起伏变化。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作目的是为了赞扬仍在西南抵御清兵的将士以及关怀他们的闺妇,并表达自己抗清复明的决心,意境雄阔悲壮,诗之首联以咏叹春秋吴王阖闾的霸业作起,发兴高远,有包举全诗的功用。《虎丘题壁》是一首吊古之作,照理作者应该把主要笔墨放在吴王阖闾身上,然而当诗人在一、二句点出吊古的对象后,却没有顺着这一思路展开,而是将笔一转,别开生面地由吊古而转入伤今。颔联两句即进入写于姑苏城内夜之所闻。所闻一为笛声,一为砧音。诗人透过笛声和砧音,来泛写动乱的年代里,千万个家庭所遭受的离别之苦。先说出句。古人诗中言笛,大都因笛曲有《折杨柳》、《关山月》、《落梅花》等感伤离别的曲子,故言笛而连及伤别之情。而见月怀人更是古典诗词所常用的一种象征手法。“千家”,谓感伤离别的家庭之多。出句表现了千万个闺中之人,在明月斜照的月夜,只好在高楼上,以笛声来吐露对远出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再看对句。“万里天涯”四字,夸张地道出游子离家路途之遥。“一夜砧”,谓姑苏城内捣衣之声连绵不绝。整个古城,砧声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