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8)(含答案)-1_第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8)(含答案)-1_第2页
人教统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8)(含答案)-1_第3页
人教统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8)(含答案)-1_第4页
人教统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8)(含答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8)(含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二: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材料三:

中国已经从依靠户籍制度建立的定居型社会转变成要素自由流动的迁居型社会,从依靠血缘、地缘的熟人社会转变成业缘化的生人社会,从低流动、被动流动的乡土中国转变成高流动、全方位、多元化、主动流动的迁徙中国。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业已形成。

人际交往从“同质化”到“异质化"。迁徙转变必然导致人际交往的异质化,外出的农民与村庄之间的联系削弱,村庄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衰退。传统的农耕文明、“乡愁本色”逐渐褪去,而留守农村的人口仍然遵循着传统的乡土交往习俗。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也同样经历着从同质化到异质化的过程。同一社区内部人群的阶层、社会地位差异较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以情感联系为主转向以市场交换为主。

从“静"文化到“动”文化。几千年来,农民被土地束缚,世代定居于乡村,形成了天然的稳定性以及自我延续的静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在吸引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自由流动的同时,也使得中国传统的静文化发生转型。迁徙中国的大规模、高水平、主动的人口流动,实际上伴随着静文化的退化以及动文化的建构。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农民冲破土地的限制,告别了过密化的农业,血缘、亲缘关系形成的差序格局不断松散;另一方面,随着人口流动规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较多到巨大,自由流动的文化观念逐渐取代传统的静文化观念。

从乡土“礼"治到迁徙“法”治。在一定意义上,迁徙中国的契约关系代替了乡土中国的伦理关系。乡土中国的社会治理理念具有浓厚的乡土伦理,以乡村为基,历代相习、积久而成。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松绑,人口的空间位置变化导致社会交往的异质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文化观念的动态化,这种转变打破了熟人社会的秩序。传统礼治的约束力日趋弱化,走向式微,法治成为迁徙中国的秩序主导。理性化、法治化、公共性是迁徙中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文明的支撑力量。

(摘编自段成荣《由“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业已形成》,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仍旧延续下去。

B.“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

C.乡土中国是依靠户籍制度建立起定居型社会,对血缘、地缘有着依赖性。

D.生人社会具有高流动、全方位、多元化、主动流动的特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

B.进城务工人员即便遭受陌生关系,但大多数情况下仍能够依靠血缘、亲缘、地缘等结成亲密社会关系网络,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

C.在村落共同体中,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透明,人们的行动容易被人知晓,不需刻意为之。

D.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经历着从同质化到异质化的过程,人与人之间交往以情感联系为基础,以市场交换为主流。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虽然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B.在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和村落共同体发生着变化。

C.从乡土中国到迁徙中国,人际交往方式、内在文化乃至社会治理理念都发生了改变。

D.迁徙中国的大规模、高水平、主动的人口流动,伴随着静文化的退化以及动文化的建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中国需要采取哪些积极措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一杆旗!”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中。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

“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为国家啊——何惧——一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小说开头描写司令率领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在黄河边跪拜八百勇士英灵的情景,设置悬念,扣人心弦,吸引读者。

B.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战马昂首挺立等场景的描写,营造了雄壮悲怆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C.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语言朴素,情感真挚,母亲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D.“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

(2)小说结尾处写孙司令回忆母亲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写母亲得知胜利的消息“喜极而终",使情感哀婉低沉,突出孙司令未能尽孝的悲剧,丰富了人物形象。

B.以孙司令母亲之口点出保家卫国是尽大孝,突出了母亲的形象,强化了小说家国一体的主题。

C.写母亲理解、支持儿子上战场,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怕牺牲的强大凝聚力。

D.回忆和现实交错,明线与暗线交织,情节跌宕起伏,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增强小说的可读性。

(3)关于小说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有何作用,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有人说,陈忠实的创作关注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请结合文中娃娃兵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师说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有删改)

续师说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有删改)

【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B.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C.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D.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说",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议论为主,主要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寓意深刻,写法灵活。

B.“句读”,古人指文辞的停止和停顿处。语意未尽而需停顿处为“句",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

C.“或师焉"的“师”名词作动词,意为“向老师学习"。

D.“则耻师焉”与“相率而耻不为师"的“耻”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黄宗羲列举随便谩骂欧阳修、曾巩,肆意诋毁朱熹、陆九渊的事例,批判轻浮浅陋、以肆无忌惮为高明的学风。

B.韩愈引用“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观点。

C.黄宗羲认为自己年纪大,很少时间去学习,如受别人盛情推荐夸奖而为人师,自己是不会做出这般羞耻的事。

D.两篇选文皆是开篇点明文章主旨,强调从师的必要性,结尾也都交代了自己写作的缘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

(5)韩愈和黄宗羲均认为“师道之不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沁园春孤馆灯青①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②,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③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①本首词作于神宗熙宁七年十月由海州出发赴密州途中,时苏轼三十九岁,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其弟苏辙在齐州。②练:白色的绢。③行藏:出仕与退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词的上片写景,“孤”“青"“野”“残"点明早行时静寂、凄清的环境与心境。

B.词的下片用“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两句承接所提“往事",开启铺排议论。

C.该词以议论入词,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词人的远大政治抱负。

D.词尾一句“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表现了词人当时的真实心境,心情得到暂时的宽慰。

(2)有人认为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也有人说该词的基调是乐观豁达的,结合词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两句是:“,"。

②《荀子劝学》中运用举例论证说明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③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印章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绚丽多彩和中华文化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中国印章文字首选篆文,故称为篆刻印章,早期多用铜、金、玉等为印材,后以石质为主。石质印材的使用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刻印的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较快,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练、厚实、稳健的气象。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时,既创造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也直接体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

古往今来的中国印章设计者、制作者,常将自己的审美注入创作之中。历代众多文学家、书画家对印章,许多印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警世恒言或诗词佳句作为印章内容。欣赏此类印章,人们往往在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陶。

(1)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如图是“厚德载物"的印章作品,请结合上则材料简要说明其艺术特点。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的确这样,山顶越发给你这种感觉。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墩,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有的什么也不像,黑乎乎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年月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况,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便像宋之问在《桂阳三日述怀》里说起的那样,“云海四茫茫”是云吗?头上明明另有云在,看样子是积雪,要不也是棉絮堆,高高低低,连续不断,一直把天边变成海边。于是阳光掠过,云海的银涛像镀了金,又像着了火,烧成灰烬,不知去向,露出大地的面目。两条白线,曲曲折折,是涞河,是汶河。一个黑点子在碧绿的图案中间移动,仿佛蚂蚁,又冒一缕青烟。你正在指手画脚,说长道短,虚象和真象一时都在雾里消失。

(1)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

B.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

C.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

D.“云海四茫茫”是云吗?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梁启超在《无负今日》中写道:“有昨日之积淀,传承,孕育,方有今日。有今日之躬行、奋进、改造、遂有明日;今日者,荡涤昨日之旧我,建设明日之新我,唯笃行,唯耕耘,唯进步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期末语文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二: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材料三:

中国已经从依靠户籍制度建立的定居型社会转变成要素自由流动的迁居型社会,从依靠血缘、地缘的熟人社会转变成业缘化的生人社会,从低流动、被动流动的乡土中国转变成高流动、全方位、多元化、主动流动的迁徙中国。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业已形成。

人际交往从“同质化”到“异质化"。迁徙转变必然导致人际交往的异质化,外出的农民与村庄之间的联系削弱,村庄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衰退。传统的农耕文明、“乡愁本色”逐渐褪去,而留守农村的人口仍然遵循着传统的乡土交往习俗。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也同样经历着从同质化到异质化的过程。同一社区内部人群的阶层、社会地位差异较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以情感联系为主转向以市场交换为主。

从“静"文化到“动”文化。几千年来,农民被土地束缚,世代定居于乡村,形成了天然的稳定性以及自我延续的静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在吸引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自由流动的同时,也使得中国传统的静文化发生转型。迁徙中国的大规模、高水平、主动的人口流动,实际上伴随着静文化的退化以及动文化的建构。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农民冲破土地的限制,告别了过密化的农业,血缘、亲缘关系形成的差序格局不断松散;另一方面,随着人口流动规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较多到巨大,自由流动的文化观念逐渐取代传统的静文化观念。

从乡土“礼"治到迁徙“法”治。在一定意义上,迁徙中国的契约关系代替了乡土中国的伦理关系。乡土中国的社会治理理念具有浓厚的乡土伦理,以乡村为基,历代相习、积久而成。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松绑,人口的空间位置变化导致社会交往的异质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文化观念的动态化,这种转变打破了熟人社会的秩序。传统礼治的约束力日趋弱化,走向式微,法治成为迁徙中国的秩序主导。理性化、法治化、公共性是迁徙中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文明的支撑力量。

(摘编自段成荣《由“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业已形成》,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仍旧延续下去。

B.“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

C.乡土中国是依靠户籍制度建立起定居型社会,对血缘、地缘有着依赖性。

D.生人社会具有高流动、全方位、多元化、主动流动的特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

B.进城务工人员即便遭受陌生关系,但大多数情况下仍能够依靠血缘、亲缘、地缘等结成亲密社会关系网络,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

C.在村落共同体中,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透明,人们的行动容易被人知晓,不需刻意为之。

D.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经历着从同质化到异质化的过程,人与人之间交往以情感联系为基础,以市场交换为主流。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虽然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B.在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和村落共同体发生着变化。

C.从乡土中国到迁徙中国,人际交往方式、内在文化乃至社会治理理念都发生了改变。

D.迁徙中国的大规模、高水平、主动的人口流动,伴随着静文化的退化以及动文化的建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中国需要采取哪些积极措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A

(2)D

(3)B

(4)①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②先提出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业已形成这一论点,然后从人际交往、内在文化、社会治理理念三个角度展开论证。

(5)①突破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的限制,增加社区间往来,走出单一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关系,增强法理理念,提高法治意识;③弘扬传统乡土社会中礼治的优势,构建和谐的社区关系;④青年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建设家乡的行列中,让乡村振兴的梦想早日实现。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一杆旗!”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中。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

“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为国家啊——何惧——一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小说开头描写司令率领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在黄河边跪拜八百勇士英灵的情景,设置悬念,扣人心弦,吸引读者。

B.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战马昂首挺立等场景的描写,营造了雄壮悲怆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C.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语言朴素,情感真挚,母亲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D.“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

(2)小说结尾处写孙司令回忆母亲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写母亲得知胜利的消息“喜极而终",使情感哀婉低沉,突出孙司令未能尽孝的悲剧,丰富了人物形象。

B.以孙司令母亲之口点出保家卫国是尽大孝,突出了母亲的形象,强化了小说家国一体的主题。

C.写母亲理解、支持儿子上战场,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怕牺牲的强大凝聚力。

D.回忆和现实交错,明线与暗线交织,情节跌宕起伏,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增强小说的可读性。

(3)关于小说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有何作用,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有人说,陈忠实的创作关注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请结合文中娃娃兵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D

(2)A

(3)①受降仪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都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显真实,前文的相关情节更能深入人心。

②在受降仪式的现场,再次写到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军旗和唱的口曲儿,凸显了和三娃相似的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③抗战胜利,我军受降,这场景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而英雄已逝,从而表达了对英雄的痛惜与缅怀,使小说主题内蕴更深刻。

(4)关中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等影响了陈忠实作品的人物塑造,决定了人物的性格命运:①关中水硬土硬的地域特色,培育了性格硬气、杀敌报国、宁死不屈的娃娃兵;②关中历史人物和现实英雄的忠肝义胆,滋养了娃娃兵敬慕先辈、报效国家的情怀;③家中长辈的口曲、戏词等优秀传统文化,使娃娃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激励和爱国教育,最后为保家卫国献出了生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师说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有删改)

续师说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有删改)

【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B.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C.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D.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说",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议论为主,主要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寓意深刻,写法灵活。

B.“句读”,古人指文辞的停止和停顿处。语意未尽而需停顿处为“句",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

C.“或师焉"的“师”名词作动词,意为“向老师学习"。

D.“则耻师焉”与“相率而耻不为师"的“耻”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黄宗羲列举随便谩骂欧阳修、曾巩,肆意诋毁朱熹、陆九渊的事例,批判轻浮浅陋、以肆无忌惮为高明的学风。

B.韩愈引用“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观点。

C.黄宗羲认为自己年纪大,很少时间去学习,如受别人盛情推荐夸奖而为人师,自己是不会做出这般羞耻的事。

D.两篇选文皆是开篇点明文章主旨,强调从师的必要性,结尾也都交代了自己写作的缘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

(5)韩愈和黄宗羲均认为“师道之不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1)C

(2)B

(3)D

(4)①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感到羞耻,向官职比自己大的人学习则近于谄媚。

②从师的风尚没有流传,难道只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导致的。

(5)①韩愈认为师道之不传是弟子之过,黄宗羲则认为是为师之错。②韩愈通过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阐述师道之不传是弟子之过。黄宗羲认为不能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不能称之为老师,阐述师道之不传是为师之错。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沁园春孤馆灯青①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②,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③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①本首词作于神宗熙宁七年十月由海州出发赴密州途中,时苏轼三十九岁,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其弟苏辙在齐州。②练:白色的绢。③行藏:出仕与退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词的上片写景,“孤”“青"“野”“残"点明早行时静寂、凄清的环境与心境。

B.词的下片用“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两句承接所提“往事",开启铺排议论。

C.该词以议论入词,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词人的远大政治抱负。

D.词尾一句“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表现了词人当时的真实心境,心情得到暂时的宽慰。

(2)有人认为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也有人说该词的基调是乐观豁达的,结合词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

(2)①从上片“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可看出作者被贬密州的惆怅和苦闷,抒发作者壮志难酬之情;②从下片“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表现作者对得失荣辱的豁达;③纵观全词,作者由之前的苦闷抑郁转化为乐观豁达,思绪流转自然,气势恢宏,体现了作者豪放的词风和超脱的精神。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杜甫《登高》中,用落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