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_第1页
《扬州慢》教学设计_第2页
《扬州慢》教学设计_第3页
《扬州慢》教学设计_第4页
《扬州慢》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州慢》教学设计一、导入

1、有些句子,人们也许看了又看,诵读了又诵读,因为它们是经典;有些曲子,人们也许听了又听,吟唱了又吟唱,因为它们是绝响。

2、今天,我们要学的《扬州慢》就是这样一个作品。它是一首词,也是一篇美文,更是一首绝响。

二、背景介绍

1、作者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他是一个布衣,终身不仕。有《白石诗说》《白石词》等。

2、慢词是长调的慢曲子。慢,即缓慢悠长之意。一首慢词就是一篇短小的长篇词,是长调的引子,或者叫序曲。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人的慢词都有显著的长处。

3、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作者路过扬州,目睹扬州经过“兵燹”、金人南渡等战乱洗劫后的萧条景象,联想到唐朝天宝末年安禄山陷洛阳时的惨状,百感交集,“触目凄凉多少难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扬州慢》是他的代表作。

4、学习这篇课文,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感伤的意蕴。

5、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对全词有个初步印象。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听录音一遍。

3、指名学生读一遍(要求:字音要准,声音要响亮;读出韵律;读出意境)。

4、讨论:作者笔下的扬州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①扬州曾经很繁华;②如今却是破败不堪;③破坏严重;④冷清、荒凉、清净。

5、本文是如何写扬州的破败荒凉的?怎样抒发感情?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寓情于景;对比;用典)。

51、小结内容:总的说来,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扬州兵燹”后故都的凄怆之情,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关切之情。

511、播放第二遍录音,学生轻声跟读,体会感情。

5111、播放第三遍录音,学生听音乐感情朗诵课文。

《扬州慢》是粤教版必修三的课文,它以诗人的视角,描述了扬州的雨雪景色,凭吊昔日的繁华,今已不再,抒发了诗人对亡国的忧思哀绪。词的上片既写景又写人。景物交融,寄寓着作者对故都的哀情。下片换头承上启下,进一步渲染凄凉、迷离的气氛。结拍三句直抒胸臆。全词景凄美,情真切,意难忘,笔力不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一大特色。

传统的教法一般是先让学生了解词的背景,然后让学生朗读、分析、欣赏。这样的教学流程虽然也能让学生理解课文,但未免单调、枯燥,学生不能从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教读这篇课文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美读法

美读法是通过朗读来理解作品的一种方法。在《扬州慢》中,作者用精炼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扬州的雨雪景色,凭吊昔日的繁华,抒发对亡国的忧思哀绪。其中有几个句子特别美,如果能够通过朗读来体会其中的意蕴和美感,则能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因此,在教读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美读法,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挑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进行朗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二、比较法

比较法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作品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的方法。《扬州慢》与辛弃疾的《永遇乐》都是描写故都的词作,但两首词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教读这篇课文时,可以将这两首词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比较来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扬州慢》的内容和情感,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词作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三、背景介绍法

背景介绍法是通过介绍作品的背景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一种方法。《扬州慢》是一首凭吊故都的词作,如果能够通过介绍背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则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教读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背景介绍法,先向学生介绍词的背景知识,如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扬州的历史和文化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四、课堂活动法

课堂活动法是一种通过组织课堂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方法。《扬州慢》是一首优美的词作,如果能够通过组织课堂活动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则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教读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课堂活动法,如让学生通过表演、讨论等方式来展现词中的情景和情感。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总之,《扬州慢》是一篇优美的词作,如果能够采用以上几种方法来教读这篇课文,则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炼字”及“炼句”的方法;

(2)掌握“通读—质疑—明确—积累”四环节的基本学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炼句法”的运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词的魅力,品味词的艺术;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两首词在内容和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与点拨结合法;

3、比较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望海潮》MTV片段。(背景音乐与词中境界一致)

简述柳永生平及豪放派特点。(可由学生完成,或教师讲述)

二、整体感知:听录音,正音、正字、正句读。教师订正。学生齐读。

三、研习课文:

1、小组讨论:分析词中景物特点及景中寄寓的情感。(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教师订正。板书如下:

柳永《望海潮》:繁华富庶,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烟霭笼罩碧波荡漾钱塘江,风起潮涌六朝如梦更繁华。抒发了作者对杭州的倾慕赞美之情。

辛弃疾《扬州慢》:残破荒凉,废弛的城池,横遭兵火的劫掠,成千上万户人家荡然无存;天长水远有高楼凝愁独倚,杜牧才华横溢意欲寄意扬州前后之对比,抒发了作者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

2、学生齐读柳永《望海潮》,把握情感基调(板书)。个别学生表演性朗诵。(男女分读前片和后片)体会其壮丽雄浑的风格。(男同学可加手势帮助体会。)之后讨论如下问题:(用多媒体显示)

柳永这首词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风气?上下片描写的角度有何不同?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种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你如何理解这种风气对柳永的影响?请用第二人称语气谈谈对柳永的看法。(小组讨论)教师明确并板书如下:从《望海潮》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崇尚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风气。钱塘自古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朱自清《桨声中的秦淮河》)“湖山形胜,不减六朝佳丽。”(康熙六次南巡语)(板书)杭州人民富庶的生活及繁忙的商业活动场景尽显眼前。“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两句中,“列”和“盈”两个动词的使用非常恰当。(板书)列是排列之意,盈是满之意。这两句是互文见义,写的是杭州市场繁荣、市民富庶的景象。这两句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板书),前一句写街市上陈列的珠玉宝石之多,光华闪烁;后一句写杭州家家户户商贾云集,各色货物充斥,一个“盈”字形象地描绘出商铺之多、货物之多、买卖之旺态。总之,此词描写了杭州都市的繁华富庶景象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倾慕赞美之情。(板书)这些描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崇尚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风气:钱能通神的社会风气。重财不重德的风气对柳永的影响体现在何处?(可讨论)柳永的《鹤冲天》词中有这样的话:“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可见柳永对功名利禄是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柳永是如何做的?(讨论)柳永在功名利禄与快乐自由的二者之中他选择的是什么?功名利禄和才子佳人的幸福快乐哪个轻哪个重?应该说是显而易见的。“浅斟低唱又何如?”“吾岂能为气节至士哉!”可以看出柳永看重的是后者。

一、导入

1、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词人代表。其词以清丽柔媚见长,多写离愁别恨,感情真挚。今天我们学习其词《声声慢》。

2、写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狼烟四起,李清照夫妇也由中原避乱南奔,不久,赵明诚又为病所困扰。就是在这种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中,词人创作了这首词。

3、题目及文体介绍

“声声慢”是词牌名,即慢调的意思。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从字音、词义上加以巩固。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要求:大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个别范读(要求:学生朗读时,其他学生认真听,并思考问题)

3、讨论思考以下问题(可小组讨论)

①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②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试概括其大意。

明确:①“愁”②李清照在孤苦、寂寞、飘零、憔悴的境遇中,由愁苦难遣而至愁苦深重。

4、齐读课文(要求:带着感情,体会词人的愁苦)

三、文本研习

41、研习上片

①学生齐读上片

②提问:词人为何而愁?她的愁有哪些内涵?

明确:丧夫之痛;孀居之悲;亡国之恨;流离之苦;孀居之悲;孀居之悲;飘泊之感。

③提问:词人为何发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感慨?从这句感慨中可以透视出怎样的心理状态?能否用散文诗的语言来描述这种心境?

生甲: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使她失去了方向,四处寻觅后,依然两手空空;桌上佳茗已冷,花香已淡;望窗外雁行已尽,黄花堆积;此时更兼细雨潺潺,轻风吹拂,怎不使人倍觉凄冷清寂!

生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使她迷失了方向,仿佛一个迷路的孩子,四处寻觅后,依然空空如也;桌上佳茗已冷,花香已淡;望窗外雁行已尽,黄花堆积;此时更兼细雨潺潺,轻风吹拂,怎不使人倍觉凄冷清寂!

明确:寻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心理状态:百无聊赖、生趣全无;散文诗语言:(略)

2、研习下片

①学生齐读下片

②提问: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抒发愁情时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能否从这些意象中透视出词人的愁情?请用一个优美的句子来表述。

明确:直接抒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意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特点:“酒”是愁的象征;“风”是凄凉之风;“雁”是离愁之雁;“黄花”是憔悴之花;“梧桐”是风雨中的苦痛;“细雨”是心酸和血泪。示例:“酒”里盛满了愁绪,“风”吹散了凄凉,“雁”鸣叫着离愁,“黄花”落尽了憔悴,“梧桐”淋着苦雨,“细雨”滴打着心酸。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声声慢》中的情感内涵,感受李清照的独特词风。

2、通过对《声声慢》的赏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背景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声声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李清照及其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朗读感受(10分钟)播放《声声慢》的配乐朗读,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这首词的情感基调。然后请学生自己朗读,进一步体会词中的情感。

3、词句赏析(2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愁”。进一步提问: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愁”的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讲解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4、深入解读(15分钟)请学生结合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分析《声声慢》中“愁”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词反映了李清照生活中的哪些快乐和愁绪?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词句体现出来的?

5、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声声慢》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布置作业:请学生选取一个意象,尝试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小诗或词。

二、教学评析

1、教学方法多样化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朗读教学、讨论教学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李清照词中的情感基调;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发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挖掘词中的内涵;通过作业布置,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和讨论,自主探究词中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我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3、教学效果显著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声声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对李清照的词风和生平事迹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朗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创作能力,对文学鉴赏和审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不足之处与改进措施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个别学生的不够。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较少,可能与我的引导不够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此外,我还应该更加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

试解姜夔词的清冷意象:《扬州慢》新解

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南宋杰出的词人,也是一位音乐家和诗人。他的词作风格独特,多用清冷意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扬州慢》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清冷的意象和哀怨的基调,引起了后世广泛的和讨论。本文将从姜夔词的清冷意象入手,对《扬州慢》进行新的解读。

一、姜夔词的清冷意象

姜夔的词作多用清冷的意象,如“冷月”、“寒云”、“凄风”、“残照”等,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哀怨的氛围。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作者的情感状态,也体现了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在《扬州慢》中,姜夔运用了大量的清冷意象,如“冷月”、“寒云”、“瘦水”、“枯树”等,营造出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二、对《扬州慢》的新解

《扬州慢》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名。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在扬州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哀怨。在词中,姜夔运用了大量的清冷意象,如“冷月”、“寒云”、“瘦水”、“枯树”等,营造出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同时,作者还通过“雁”、“梅花”等意象,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哀怨。

通过对《扬州慢》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不仅仅是对故国的怀念和哀怨,还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敬畏。在词中,姜夔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珍视。

三、结论

通过对姜夔词的清冷意象的分析和对《扬州慢》的新解,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清冷意象不仅是姜夔词作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表达其深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扬州慢》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也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可以从姜夔词的清冷意象和《扬州慢》中得到启示和思考,更加深刻地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在对诗歌个性化的解读基础上,理解词作的内容及思想内涵。

2、感受词作所表现的情感,正确理解词作中“愁”的内涵。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对诗歌个性化的解读基础上,理解词作的内容及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感受词作所表现的情感,正确理解词作中“愁”的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而理解词作的内容及思想内涵。

2、联想想象法。通过对词作的内涵及思想的理解,让学生想象诗歌所表现的人物及情节。

3、对比分析法。将本词与《一剪梅》、《如梦令》等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作者的情感、作品的艺术特点等。

4、知人论世法。通过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等,进一步理解词作中所表现的情感。

5、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中的“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青玉案·元夕》和《声声慢》的片段,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并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学过的有关李清照的诗词作品。

二、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但是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现存诗十五首,方虚谷编《□村丛书》中有《□村全集》影印本。《宋史》有传。她的《声声慢》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三、背景介绍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国,李清照夫妇也随着难民流亡到了南方。这一段生活充满了艰辛和苦痛。这时的李清照已近半百之年,国破家亡夫死使她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声声慢》正是她这一时期生活的真实写照。

四、词文解读

1、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后讨论并概括本词的主题。(词人在暮秋时节守寡度日时感受到的凄清和苦痛。)

2、学生分组诵读课文(至少两遍),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注意节奏和情感基调的把握。(本词节奏舒缓而略带沉郁,音节和缓而略带凄切。)

3、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本词中的生字生词(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组间互助或全班共同讨论的方式进行)。

4、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完成下面的练习:

(1)《声声慢》这首词中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结合自己对词人生活背景的理解和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声声慢》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感受李清照的愁绪,领略词的意境。

2、理解《声声慢》的意象美和音乐美。

3、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中意象的特点及含义。

2、词中音乐的体现。

教学难点:

1、词中感情基调的把握。

2、意象与音乐结合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VCD碟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学底蕴的国度,其中有一位女性作家,她以独特的个性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别样的古代女性世界。她的作品,清新脱俗,婉约细腻,且多以个人的愁绪和感受为题材,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她就是——李清照(投影)。

(二)学生根据课前的查阅的知识进行介绍。(包括生平、作品风格等)教师播放关于李清照生平的视频(VCD碟片)。

(三)背景介绍:(教师或学生)

南渡前,李清照生活舒适,家庭和睦,夫妻情深,词作为前期;南渡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身心交瘁,词作为后期。学生齐读(背景)。教师从声调和语气提出要求。(幻灯片)。学生答,再齐读。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要求:注意字音、语调、感情。)学生点评。再听录音范读。学生自由朗读。个别学生范读(教师点评并鼓励)。

2、学生讨论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中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并从哪些字词可以体现出来?教师巡堂指导并点评。

3、学生讨论后自由朗读词的上片,并尝试背诵。(教师指导)然后齐读。

4、学生讨论:词人为何而愁?她的愁情是怎样的?请大家各用一个字概括。(幻灯片)。学生答“愁”字。教师引导并小结(幻灯片):词人是因思念亡夫而愁;因思念故国而愁;因知音难觅而愁;因生活坎坷而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流离之痛,真是愁也愁死了!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在词中表达愁绪的语句中没有一处直接说到“愁”字,却句句含愁。那么词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愁绪的呢?请大家思考讨论后回答。(幻灯片):借助意象抒情、运用叠字直抒胸臆、以动衬静等手法来表达感情。教师补充讲解意象的含义及作用(幻灯片)。学生齐读上片后思考: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表达愁绪的?教师巡堂指导并点评。然后个别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幻灯片):酒——愁浓;风——心冷;过雁——音信无凭;黄花——物是人非;梧桐——离愁最苦;细雨——愁思正苦。

5、学生再读上片。讨论回答后齐读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幻灯片):大家想想最后一句有什么特别之处?(一个“怎”字包含了哪些意味?)(幻灯片):这个“怎”字包含了“伤心、痛苦、难过、遗憾、愁闷、无奈”等意思。真是百感交集啊!教师补充讲解“怎”、“了得”的含义及作用。(幻灯片)。学生齐读最后一句后思考:词人是如何通过叠字来表达感情的?教师巡堂指导并点评。然后个别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幻灯片):起句十四个叠字,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寻寻觅觅”到“冷冷清清”,写初得愁信的愁苦;第二层从“乍暖还寒时候”到“点点滴滴”,写苦思难遣的愁闷;第三层从“将息”到“得黑”,写欲说还休的郁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组叠词把愁绪用音韵一气赶下,有一种凄苦倾诉之感。

(一)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多产作家。其文学成就以词为主,其词合称“易安体”,以宋代生活为典型,抒写闺情离愁,并在词作的艺术造诣上具有独创性。她的词多写个人感受,刻画内心世界为主。其中《声声慢》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二)讲解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做的。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南宋建立后,她南渡淮河,路过乌江时,写下了这首词。

二、整体感知

(一)播放《声声慢》的录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三)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并板书。

(四)齐读一遍。

三、分析词的内容

(一)词中直接写愁的是什么?间接写愁的是什么?

直接写愁的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间接写愁的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二)分析词中的意象:

1、词人为何说“守着窗儿”?“守”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词人为何觉得“黑”是一种“难”?“难”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守着窗儿”是害怕外界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表现了词人孤独寂寞的愁苦;一个“守”字表现了词人对丈夫的思念和对自己孤苦无依的悲凉。一个“难”字包含了词人无数的心酸与凄凉,表现了词人无法摆脱对丈夫的思念和内心的空虚寂寞。

2、“梧桐更兼细雨”中的“梧桐”、“细雨”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分析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

明确:“梧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现一种凄凉、哀怨的情感。“细雨”往往传达一种愁绪、郁闷的情感。“梧桐更兼细雨”则更加重了这种愁苦,并给人一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感觉。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3、结尾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与上片哪一句照应?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上片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照应。这一句话是全词的总结,也是对“寻寻觅觅”的回答。它把全词所抒之情推向高潮,使读者豁然开朗:原来词人所要表达的不是别的,而是“愁”。它把前面所描写的种种情感都统帅了起来,具有总结全篇的作用。

“乔木厌兵”何以可能《扬州慢》再读

“乔木厌兵”,这四个字如同古代的符咒,一次次将我陷入那遥远的历史深处。我想,这或许是我在《扬州慢》中最喜欢的一句词了。

“乔木厌兵”,源自清代诗人汪中的《哀盐船文》,意思是树木痛恨战争。这四个字以极其简洁而有力的笔触,传达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和悲痛。当我想到这四个字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饱经战乱的百姓,他们面对着荒芜的家园,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哀怨。

然而,《扬州慢》中的这句词,却让我对“乔木厌兵”产生了新的理解。扬州,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却变得破败不堪。这句词不仅表达了百姓对战争的痛恨,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深感慨。

再读《扬州慢》,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画面。百姓们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城市在硝烟中逐渐消失。而诗人,却以沉痛的笔触,将这些苦难和悲痛记录在诗篇中。他的文字,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然而,《扬州慢》并非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它更是一首对人性、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诗中的“乔木厌兵”,不仅是对战争的控诉,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向往。

在这首诗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老人,他在战火中流离失所,他的家园被摧毁,他的亲人被迫离散。他站在那里,面对着荒芜的家园,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哀怨。他的身影,如同一幅永恒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和悲痛。

再读《扬州慢》,我深深感受到了诗人的沉痛和悲悯。他以深沉而有力的笔触,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他的话语,如同一把锐利的刀子,刺破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冷漠。他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也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可贵和重要。

在这个时代,我们或许已经远离了战争的硝烟,《扬州慢》中的“乔木厌兵”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珍视生命,要尊重每一个生命、关爱每一个人的幸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乔木厌兵”的理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和谐。

题目:盛世繁华,孤城泪光——对比阅读《望海潮》与《扬州慢》

在浩渺的诗词海洋中,我们常常被同一主题、同一背景,但风格迥异的作品所吸引。如同两颗遥相辉映的明星,各有其独特的光芒。《望海潮》与《扬州慢》正是这样的两首诗,它们都以繁华扬州为背景,但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却截然不同。

《望海潮》是描绘了扬州的繁华景象,其色彩瑰丽,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词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短短几句话,便精准地概括了扬州的地理位置和千年繁华。而“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则细腻地描绘了扬州百姓的生活场景,一派安居乐业、繁荣昌盛的景象。

然而,《扬州慢》却以另一种情感展现扬州。它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战乱后扬州的萧条和凄凉。“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更是透露出一种孤寂和无奈。这种对扬州的描绘,与《望海潮》中的繁华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望海潮》与《扬州慢》的对比阅读,就像是历史的双向展现。它们一个展现了扬州的盛世繁华,一个揭示了战乱后的萧条和凄凉。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扬州历史的曲折和丰富性,也揭示了人类历史变迁的无常和复杂性。它们像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历史长卷,不断地提醒我们历史的重要性。

此外,《望海潮》和《扬州慢》也展示了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表现繁华景象时,《望海潮》运用了瑰丽的词藻和生动的比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表现萧条和凄凉时,《扬州慢》则运用了质朴的语言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重和哀伤。这种多样性展示了诗歌艺术的无穷魅力,也让我们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总的来说,《望海潮》与《扬州慢》是两首风格迥异的诗歌,但它们都以扬州为背景,展现了历史的丰富性和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在阅读这两首诗时,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也能够深入体验到诗歌的艺术魅力。因此,对于热爱历史和诗歌的人来说,《望海潮》与《扬州慢》无疑是一次愉悦的对比阅读体验。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13)班和高一(14)班的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但大多数学生积极向上,对语文这门学科充满了热爱,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能根据上节课所学,进行诗词鉴赏,但有部分同学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诗歌鉴赏这一块较为薄弱。

二、教材分析:

《声声慢》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词七首》中的一首。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宋词的鉴赏。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婉约派和豪放派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创作的,南渡是李词中内容最深广的一篇。它通过一个“愁”字,把词人对亡夫的怀念,对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的悼念,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感慨抒写出来。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愁情。

2、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感受词的意境。

3、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诵读、欣赏词作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重点:

1、理解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愁情。

2、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感受词的意境。

3、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1、感受、诵读、欣赏词作的艺术魅力。

2、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感受词的意境。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的词作细腻、流畅、优美。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上节课我们已经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生集体朗读全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但是读得稍快了一些。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再朗读一遍。(生个别朗读)这次朗读的同学在语调和语速上处理得很好,但感情还不够充沛。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0页,结合课本注释再读一遍这首词,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愁)那么这个“愁”字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检查一下大家对这首词中出现的意象和典故的理解情况。(板书:意象?典故?)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生回答)回答得很好!还有没有同学补充?(生补充)这些意象和典故都是为了体现作者心中的愁绪。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愁”字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二)作者连用四个问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叠字构成了音律美,妙在起音用齿唇轻读令人凄神,使愁思无限绵延;收音时归诸咽喉轻拢,给人以凄哽之感,使愁思百转悠悠。)这七组叠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现在请同学们集体朗读全词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七组叠字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生个别朗读并思考问题)(感情层层深入)很好!这七组叠字在感情的表达上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愁绪。那么这七组叠字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呢?(结构上:领起全篇;内容上: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板书:感情基调由此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这首词中哪些是可抓的象?为什么?思考半分钟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生思考并回答)(意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很好!这些意象确实在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些意象。(板书: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酒:“三杯两盏淡酒”能否改成“三杯两盏浓酒”?为什么?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前面的“愁”字来思考。作者因为心中有愁而借助酒来排遣,而酒却越喝越愁。因此用“淡酒”来表现作者心中的愁苦更贴切。“风”:“吹酒醒”后的“风”不仅让作者感到凉爽而且还让作者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心中的愁苦之深。

题目:扬州衰败的悲歌——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扬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承载了多少的繁华与荣耀,又隐藏了多少的哀怨与悲歌。它曾是淮左名都,繁华的商业中心,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可如今却成了一座沉浸在历史中的城市,一曲悲凉的扬州慢,一曲哀怨的琵琶行。

姜夔,这位南宋词人,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用词描绘了扬州的兴衰。他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以悲凉、哀怨的基调,将扬州的衰败表现得淋漓尽致。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开篇便直接点出了扬州这座城市的繁华与美丽。但这种繁华与美丽却因为战乱而消失殆尽。“解鞍少驻初程”一句,表达了词人对战乱的不满与痛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又描绘了战后扬州的荒凉景象。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乱对扬州的破坏。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更是直接抒发了词人对扬州衰败的悲叹。桥边的红药,见证了扬州的兴衰,却不知道它们为何而生。它们的存在,仿佛是对扬州兴衰的一种嘲讽。

整首词中,姜夔通过对扬州的描绘,展现了他对战乱的不满和对扬州衰败的悲叹。他的词中充满了哀怨与悲凉,仿佛是一曲扬州的衰败之歌,一曲历史的悲歌。

扬州的兴衰,历史的变迁,都在这首《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这首词不仅是对扬州历史的一种记录,更是对人类历史的一种反思。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与繁荣。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扬州的街头巷尾,感受那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时,不禁会想起姜夔的那首《扬州慢·淮左名都》。那曲哀怨的琵琶行,仿佛还在回荡在扬州的空气中,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兴衰与变迁。

总的来说,《扬州慢·淮左名都》不仅是一首描绘扬州衰败的悲歌,更是对人类历史的一种深刻反思。它让我们更加珍视和平与繁荣,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而这座沉静而美丽的扬州城,就是这首悲歌最好的注解。

《扬州慢》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以悲凉、哀怨的笔触,描绘了扬州战乱后的萧条、凄凉之景,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兴衰的深沉感慨。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词的情感内涵,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扬州慢》的情感教育价值

《扬州慢》是一首描写战乱后扬州的悲凉和凄惨的词,词中蕴含着深沉的历史哀怨和家国兴衰的感怀。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古代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和不幸,同时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期望。

二、情感教育策略

1、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等手段,营造出战乱后扬州的凄凉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2、背景介绍:详细介绍南宋时期的政治、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战乱对当时社会和人民的影响,加深对词中情感的共鸣。

3、文本分析:通过对《扬州慢》的文本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挖掘其中的爱国情感。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和思考。

5、拓展延伸:通过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将《扬州慢》与现代社会起来,思考如何在当今时代传承和发扬爱国精神。

三、情感教育效果

通过以上情感教育策略的实施,《扬州慢》的教学可以取得以下效果:

1、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家国情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4、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复兴的期望。

四、结论

《扬州慢》作为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内涵的词作,其情感教育价值不容忽视。通过情境创设、背景介绍、文本分析、小组讨论和拓展延伸等情感教育策略的实施,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词的情感内涵,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扬州慢》的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音乐家。他的词作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音乐性和文学性,特别是在词与曲的结合上,姜夔具有极高的造诣。《扬州慢》是姜夔自度曲中的一首佳作,表现了他在诗词与音乐之间的独特平衡。

《扬州慢》是姜夔的自度曲,他通过自己谱曲、自己填词的方式,将音乐与词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首词以扬州为背景,通过描绘城市的衰败和个人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扬州慢》中,姜夔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和文学手法,将诗词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首先,在词的文学性方面,姜夔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扬州城市的衰败和个人内心的哀愁。他的描绘不仅具有鲜明的形象感,而且具有深厚的情感色彩,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其次,在《扬州慢》的音乐性方面,姜夔的谱曲技巧高超,将诗词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曲调悠扬、节奏舒缓,与词章的意境相得益彰。同时,姜夔的曲调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使得《扬州慢》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