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客至》课堂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一副对联(投影出示对联),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齐声)读对联。
师:你看,这个对联很长,记得住吗?这对联里面还有很多词可以用来做我们今天上课的素材。我们一起找找看!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生:(齐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师:这是一句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的名句,谁来解释一下?
生:谈笑有鸿儒: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往来无白丁:交往的没有文化浅薄的人。
师:解释得非常准确!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刘禹锡喜欢与哪些人交往?
生:与有知识的人交往,不喜欢与知识浅薄的人交往。
师:既然这样,刘禹锡家中来客了,那一定是……(齐声)有知识的人。对于一个爱交有知识的人的刘禹锡来说,现在家中来客了,他当然很高兴,那他又是怎样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客至》这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42页。
二、检查预习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这首诗,现在请同学们结合预习情况,完成下列问题。(出示小黑板)哪位同学来读一下这些词语?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
生:(齐声)预习字音词语。
师:下面请大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待会儿请一个同学来范读。(生自由朗读)
生:(齐声)点评学生个别朗读。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生: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喜”字。从“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中的“不曾”、“今始”可以看出来。
师:回答得非常仔细!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
生:“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句中的“开”、“话”二字也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因为“开”说明作者很高兴,很热情;“话”说明作者与客人谈笑风生,很开心。
师:很好!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对于这位同学找的这两句,我有个小问题想问问大家,“开轩”的“轩”是什么意思?“场圃”呢?“把酒”的“把”是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
生:“轩”是窗户的意思。“场圃”是院子的意思。“把”是拿的意思。
师:回答得很好!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这首诗。待会儿请几个同学来翻译。哪位同学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哦!看出来了,这位同学很有勇气!请大家翻译第一句。其他同学认真听,待会儿请大家给前面同学的翻译做点评。
生:(翻译诗句)敲门却无人答应,隔着门缝看见家里没有打扫过的小路长满了青草;听见自己的院子里狗在叫(说明家里来了客人),赶忙过去开门迎接。第二句是描绘了作者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大家吃的盘子离市场太远,只有一种菜;大家喝的酒是自酿陈了的酒。请客人不要笑话。表达了作者邀请朋友时的诚挚心情。第三句是描绘了作者与客人开怀畅饮时的情景。“肯与邻翁相对饮?”意思是如果大家不嫌弃的话和邻居老翁一起过来和我一起畅饮吧!表达了作者邀请朋友时的诚挚心情和忘怀年岁的旷达心态。第四句是描绘了作者与客人开怀畅饮时的情景。“隔篱呼取尽余杯”意思是隔着篱笆呼叫邻居老翁过来一起畅饮剩余的酒!表达了作者邀请朋友时的诚挚心情和忘怀年岁的旷达心态。
杜甫,这位唐代伟大的诗人,用他的诗歌为我们描绘了生活的喜怒哀乐。在他的诗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们的关怀,以及对自己内心的深度反思。他的诗作《客至》与《宾至》更是如此。
《客至》这首诗,明显地表现了杜甫的热情好客,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诗中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说明了杜甫的寂寞,他的孤独,以及他对于客人到来的热切期待。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也体现在“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句话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杜甫用心准备食物,尽管不丰盛,但满满的都是真诚与热情。
然而,《宾至》这首诗,则展现了一种不同的氛围。“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这句话,显露出杜甫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知音难觅的感慨。这无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交流,是对自己内心的深度反思。杜甫的这种情感,也体现在“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这句话中,即使山路遥远,即使是大雪纷飞,他也要去寻找那个能够理解他的人。
两首诗作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的不同面貌。《客至》中的热情与真诚,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而《宾至》中的自信与反思,则展现了他对自己才华的珍视和对知音的渴望。这两首诗,无论是情感的表达,还是对生活的描绘,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全面的杜甫。
总的来说,杜甫的《客至》与《宾至》不仅是对生活的描绘,也是对自己内心的反思和表达。这两首诗作的比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杜甫的机会。他的热情、真诚、自信以及对知音的渴望,都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一个读者。
一、导入新课
师:在接触李白的诗歌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孟浩然在诗中用“欲济无舟楫”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感慨。那么,当我们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是否也能从其中感悟到李白在酒中倾诉的愁思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李白的代表作《将进酒》。(投影展示课题)
点评:由已学过的诗歌导入新课,自然地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感情。(生自由朗读课文)
点评:自由朗读课文,意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同时通过“读”的训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师: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注意保持一致的节奏和感情基调。(生齐声朗读课文)
点评:齐声朗读课文,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诗歌内容,另一方面也在“读”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通过“读”来帮助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注释,试着疏通诗歌大意。并试着想一想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生根据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点评:让学生根据注释自行疏通诗歌大意,既是对学生已有学习能力的训练,又为下一步的“赏”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赏”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把握。
三、品味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着从手法、内容或感情基调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
点评:让学生从诗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进行赏析,既训练了学生“赏”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自然地产生对诗歌的体验和感受。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生1:我喜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几句。作者用夸张的手法,以河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的青春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人的生命的脆弱渺小。)生2:我喜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几句。作者写出了饮酒的快乐,对有才者的赞扬,对不得志者的劝慰与自我安慰。)生3:我喜欢结尾几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作者以反语的形式表达了心中的愁苦。)师:同学们都谈得很好。还有其他同学补充吗?(生4:我喜欢“烹羊宰牛且为乐”这句。作者写出了排场之大、设宴之丰盛。)生5:我喜欢“斗酒十千恣欢谑”这句。作者写出了宴饮场合的豪放气氛。)生6:我喜欢“与尔同销万古愁”这句。作者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愁苦之深。)师小结:同学们都很有见地。的确,李白的诗歌以雄奇飘逸、奔放豪迈见长。《将进酒》作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其气势奔放、语言豪迈、句法多变等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同学们的赏析和讨论,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1、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学会关爱生命。
2、理解本文的叙事方法及人称的运用。
3、品味语言,理解小狗包弟的遭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叙事方法及人称的运用。
2、品味语言,理解小狗包弟的遭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扫除字词障碍。
2、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教师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曲,学生静听。歌曲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歌中的主人翁为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陷入沼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保护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同样,在巴金老人家里也发生了一出动人的悲剧,请同学们阅读《小狗包弟》全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特点: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即《家》《春》《秋》。《爱情三部曲》即《雾》《雨》《电》。散文《鸟的天堂》。本文是作者《随想录》中的一篇。以作者与小狗包弟的命运为线索,真实地叙述了包弟的可悲遭遇,深切地表达了作者怀念、愧疚之情,并呼吁人们要有尊重生命的意识。
2、学生默读全文,标示生字词,并疏解字词。
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练习三。教师巡回指导。
4、各小组选派代表完成下列各题(多媒体出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狗包弟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板书)
特点:可爱(善解人意、讨人喜爱)——尽情玩乐
无所顾忌——成了负担(背着“政治包袱”)——被送上解剖台(悲惨遭遇)
情感态度:喜欢(赏玩)——欢快(沉痛)——歉意(自责)——惦念(怀念)
(2)本文写了小狗包弟的命运变化,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是不是仅仅写一只小狗的故事?想一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了什么?
(4)除了写小狗包弟的故事之外,作者还写了什么往事?为什么要写这些往事?
5、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前半部分,体会善解人意的小狗所带来的欢乐。教师配乐播放有关图片。
6、学生互谈感受,教师引导:如此可爱的小狗最终被送上解剖台,是当时形势所逼,是“无可奈何”,那么,当时的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练习四的内容。学生置疑探讨。教师补充:文革对人性的摧残、扭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们通过了解文革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人性被扭曲的不幸事实,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今天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必要性,更加珍惜今天的自由幸福生活。同时巴金先生勇于解剖自己,直面正视过去的不幸在今天仍难能可贵,对照巴金先生自责自悔言行我们应从中受到启迪,应更加尊重生命、珍视生命。更加关爱生命。(板书)
7、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尾段落的5~7自然段。教师播放音乐画面。学生体会揣摩作者内心感受:巴金老人在经历了一场噩梦之后终于醒悟了,他真诚地忏悔自己的过错,表明自己良心上的谴责永远无法消除,是痛苦的回忆在不断搅扰他的心灵。善良的老人仍不能从心灵上摆脱阴影摆脱悲哀从心灵的自责中挣扎出来回到“讲真话”的主题上来向人们倾诉了自己内心一场浩劫所留下来的深深的创痛希冀人们在文革那场悲剧中汲取教训我们要学会反思历史反思自己!老人尚且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发展那么我们呢?我们能避免重蹈覆辙吗?请大家写一写读后感。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等词语来鼓励自己或他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夸父逐日》这篇文言文,正是讲述了一个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感受夸父的勇敢和毅力吧!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夸父逐日》的故事背景和文章大意。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感受夸父的形象,理解他的追求和理想。
4、领悟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三、教学过程
1、介绍故事背景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神话传说吗?比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那么,“夸父逐日”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朗读课文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跟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和节奏,把握文章的大意。
3、疏通文意
教师出示课文注释,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如“逐、走、渴、饮、道、欲、至、河、渭”等。学生疏通文意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文章的理解。
4、夸父的形象分析
教师: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夸父的形象。夸父是一个勇敢的追梦者,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畏艰辛,奋力前行。当他口渴难耐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去寻找水源;当他疲惫不堪时,他仍然坚持继续前行。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故事的寓意分析
教师:通过夸父的故事,我们可以领悟到很多道理。首先,我们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就像夸父想要追赶太阳一样。其次,我们应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像夸父不畏艰辛地追赶太阳一样。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就像夸父最终因为过度疲劳而死去一样。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时,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不要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夸父逐日》这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感受到了夸父的形象和他的追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也要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珍惜生命。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一、导入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正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天,我们将通过《杨修之死》这篇课文,跨越历史的时空,去解读曹操杀杨修的深层原因。
二、背景介绍
在上课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背景知识。请一个同学来为我们介绍一下曹操和杨修。(学生介绍)
三、整体感知
在了解背景之后,让我们进入文本,解读故事。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圈点批注重要字词,并复述故事。(学生阅读、圈点批注、复述)
好,我们来理一下故事情节。文章写了杨修被杀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那么,曹操杀杨修的导火索是什么事件?(学生答:改建花园大门)
四、深入研读
让我们来深入研读课文。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杨修的聪明才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杨修对待曹操的言行表现有什么特点?曹操对待杨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3、曹操杀杨修的导火索是什么事件?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4、曹操杀杨修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讨论)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对待曹操的言行表现,也理解了曹操杀杨修的导火索和深层原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曹操杀杨修,绝不仅仅是因为杨修恃才放旷,更主要的是因为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曹植的夺嫡斗争之中。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而除掉“隐患”,杨修也因为他的卷入而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从而避免片面性。我们也要懂得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代的诗词,那么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愁”的?
生: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秦观的《浣溪沙》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师:好,同学们记得很清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李清照的又一篇描写“愁”的词,它就是《声声慢》。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86页。在词的题目下面有这样一句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的版本写作“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生:我认为“寻寻觅觅”是作者在寻找什么。
师:好,那么请你再想一下,作者在寻找什么呢?
生:我认为作者可能在寻找她失去的丈夫。
师:嗯,也就是说作者在寻找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那她能找到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的丈夫已经去世了。
师:对,她的丈夫已经去世了,那么她的生活就变得“冷冷清清”,而她的心情也变得“凄凄惨惨戚戚”。所以在这两句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作者的孤独和无奈,又可以看到作者的愁苦和悲痛。那么词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愁苦和悲痛的呢?请大家齐读这首词。
二、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但是还有一些字音没有读准。现在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再读一遍。注意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词人在词中一共用了多少个叠字?这些叠字有什么作用?(生读课文)
生:词中共用了七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那么这些叠字在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请大家思考一下。同时想一想这些叠字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
生:这些叠字可以增强词的音乐性。
师:对,这些叠字确实可以增强词的音乐性。但是除了这个作用之外,它们还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再思考一下。
生:这些叠字还可以表现作者的心情。比如“寻寻觅觅”表现了作者一直在寻找她的丈夫;而“冷冷清清”则表现了作者丈夫去世后的孤独和寂寞;而“凄凄惨惨戚戚”则表现了作者的悲痛和愁苦。
师:好,非常好!这些叠字不仅增强了词的音乐性,而且表现了词人的心情和情感。这是词人的独到之处,也是这首词的魅力所在。现在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这首词。注意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以及表现出词人的情感。(生齐读课文)非常好!同学们现在已经基本了解了这首词的大意和词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一首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柳永的《雨霖铃》。这是一首描述离别的词,词人们在离别之际,往往会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柳永的《雨霖铃》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作者介绍
柳永,原名三变,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但他的仕途之路并不顺畅。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成功。后来,他选择了与妓女为伴,用他的才华和情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词作,成为了当时著名的词人。
三、背景介绍
《雨霖铃》是柳永离开汴京前往浙江时,与一位女子分别之际所写。词中描述了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和无奈。
四、文本分析
1、词的上片描述了离别的场景和情感。其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几句描绘了离别的氛围和情感;“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这几句描写了离别的情景和不舍的情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几句描写了离别时的痛苦和不舍。
2、词的下片则表达了离别后的思念和忧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几句点明了离别的主题——“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则表达了离别后的孤独和无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几句则表达了离别后的忧虑和无奈。
五、情感表达
在这首词中,柳永用他独特的语言和情感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不舍之情。他用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描绘出了离别的氛围和情感;用都门帐饮、兰舟催发等描写了离别的情景和不舍的情感;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词语表达了离别时的痛苦和不舍。同时,他还通过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等诗句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六、文化内涵
《雨霖铃》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之情,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多情自古伤离别”表达了对人世间感情的深刻认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情趣;“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则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和无奈。
七、结语
《雨霖铃》作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不仅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之情,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柳永的生平和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了解口技表演艺术,感受传统技艺的精湛和魅力。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描摹的精妙。
【教学重点】
1、积累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描摹的精妙。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描摹的精妙。
2、感受传统技艺的精湛和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播放口技表演录音。)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一段口技表演的录音。请你用心体会一下,表演者模拟了哪些声音?尽可能地回忆一下,我们曾在哪里听过这些声音?
2、学生听录音。
3、学生思考、交流。
4、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一段口技表演者模拟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孩子的啼哭声,有市场的叫卖声,有男女的嬉笑声,有邻居的劝慰、抚慰声,……等等。刚才有同学说曾在市场、公园等地方听过这些声音,也有同学说曾在家中听过。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口技表演往往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进行,非常亲切、非常生活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有关口技表演的文章。(板书课题《口技》)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圈点批注出不理解的词句和其他认为重要的内容;或提出把握不准的问题。以待一会儿与同学讨论。
6、多媒体显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齐读;再个别抽查;纠正读音。
7、多媒体显示容易写错的字词:指名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余学生在下面书写;师生共同纠正字形;学生齐读字词两遍。多媒体显示多音字:指名学生读;齐读。
8、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正形后齐读课文。
9、学生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本文体裁、特点等。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咬文嚼字》。大家知道,我们在写作中,往往会因为用词不当或语意不清而闹出笑话。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缺乏严谨的态度,对文字缺乏仔细的推敲。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就专门谈到了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朱先生有哪些独到的见解。
二、分析课文
师:首先,请大家阅读课文,了解朱光潜先生的主要观点。
(学生阅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生1:我认为朱先生认为写作必须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要像治学一样严谨。
生2:我觉得朱先生强调了文字和思想的关系,认为文字必须经过锤炼,才能传神。
师:很好,大家已经理解了朱先生的主要观点。现在,我想请大家就课文中的几个具体例子进行分析。比如,朱先生举了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大家认为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生3:这个例子说明,一个词语的选择可以改变整个句子的含义。原文中的“流落”没有准确地表达出郭沫若想要表达的意思,而改成了“沦落”,就准确地表达了他的意思。
师:很好,这个例子确实说明了我们在写作中要仔细斟酌词语,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提到的“套板反应”。大家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生4:我认为,“套板反应”就是人们在写作中往往会有一种惯性思维,总是按照习惯去表达,没有创新。
师:对,“套板反应”就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这种反应有时会使我们的写作变得单调乏味,缺乏新意。那么,我们该怎么克服这个问题呢?
生5:我认为,我们要多读书,多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拓宽自己的视野。这样,我们在写作中就能够有更多的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
师:很好,这个观点非常正确。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避免“套板反应”。最后,我想请大家谈谈课文中提到的“炼字”的问题。大家认为什么是“炼字”?
生6:我认为,“炼字”就是对文字进行仔细的推敲和锤炼,使它们更加准确、生动。
师:对,“炼字”就是要对文字进行反复的锤炼和打磨,使它们能够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意思。这也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的主要观点和看法。我们应该学习朱先生的严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写作中仔细推敲每一个词语,避免“套板反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为我们的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和灵感。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提起戴望舒,我们自然会想到他创作的《雨巷》。(板书:雨巷)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条梅雨季节江南小巷,那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巷呢?又在这条小巷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投影:《雨巷》意境图)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雨巷》的配乐朗诵,听完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播放配乐朗诵)
生1:我觉得这首诗很美。
生2:我觉得这首诗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生3:我觉得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淡淡的忧愁。
师:好,同学们谈的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先请同学们自读一遍,看看能否读出诗中的韵味。
(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谈谈你听后的感受。
(一生朗读)
生4:他读的感情很投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5:他读的很流畅,没有读错的地方。
师:好,同学们点评的很到位。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遍配乐朗诵,感受诗的音乐美。
(播放配乐朗诵)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诗中的情感?你们能找出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吗?
生6:“忧愁、哀怨、彷徨”。(板书)
师:好,同学们找的很准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为何而忧愁、哀怨、彷徨。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生7:我认为诗人心中充满了理想和追求,但现实却让他很失望,所以他感到忧愁。
生8:我认为诗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但现实却让他一次次失望,所以他感到哀怨。
生9:我认为诗人是在为情所困,他找不到出路的时侯彷徨。
师:好,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请看屏幕。(投影)
三、时代背景介绍:(略)①“五四”退潮后的苦闷与彷徨;②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③现实与理想无法协调的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愁闷与徘徊;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得所带来的痛苦。师:看来同学们对时代背景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姑娘”这一形象。(板书)是不是戴望舒的恋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并说说大家的理由。(小组讨论)生10:我认为是戴望舒的恋人。因为诗中出现了“丁香一样的女子”。(板书)这表明他们之间有某种。生11:我认为不是戴望舒的恋人。因为诗中并没有明确的描写他们是恋人关系。而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师:好,同学们分析的很到位。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意象。(板书)诗中的意象有“雨巷”、“丁香”、“姑娘”。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播放配乐朗诵)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大家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大家感受到的“雨巷”、“丁香”、“姑娘”。生12:“雨巷”给人一种阴暗、潮湿的感觉,让人感到很压抑。生13:“丁香”给人一种淡雅、高洁的感觉,让人感到很清新。生14:“姑娘”给人一种朦胧、神秘的感觉,让人感到很美丽。师:好,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一、背景介绍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也是历来人们所公认的她的代表作。该词表现的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的一片情怀。在词史上,这首词无论从内容还是艺术上来看,都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此之前,李清照的作品中并没有如此直接、坦率地抒发过个人内心的愁苦与悲痛,而这种直泄式的表达方式恰恰是她个人遭遇与时代环境在无意之中的契合之处,因此,能够把词中抒情女主人公的愁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时至今日,仍然能够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灵。
二、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文化,其中尤为丰富的是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14个叠字就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学的精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14个叠字背后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的创作以北宋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注重表现天真活泼、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搜集整理。南渡后,遭受国破家亡、丈夫去世的打击,生活颠沛流离。作品体现国破家亡之痛、充满身世飘零之苦。
(三)写作背景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这以后她的生活道路更为坎坷。她随着宋高宗赵构南逃,颠沛流离,饱受白眼和唾骂。丈夫赵明诚病死后,她更是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可以说她的后半生是在愁苦、凄凉中度过的。她在《声声慢》这首词中抒发的那种国破家亡之痛、身世飘零之苦、孀居孤寂之悲、悼亡念远之思等愁绪感慨,就是她这种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的集中反映。
(四)感知内容
1、听录音,正音正形后齐读。
2、思考:词人为何而愁?愁什么?是一种什么情致?
(五)分析内容
1、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抒发了什么情思?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似乎在寻找什么?但寻找的结果是什么?是希望失望,还是希望和失望都没有?这七个字中包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若有所失——愁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叠字又是怎样从音韵、情调气氛和内容的感伤表现出来的?这七个叠字又是怎样从音韵、情调气氛和内容的感伤表现出来的?七个叠字在语音上带有一种什么样的声调?读起来有什么样的节奏感?板书: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凄凉愁苦——板书:愁绪万端……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凄凄”“惨惨”的后一个字“凄”“惨”都是第三声调的字,音节较短促;而“戚戚”的后一个字“戚”是第四声调的字音节较长些。这样语音上的参差错落和长短不同更能表现出词人的愁绪万端、凄苦难耐的情态。由于语音响亮的程度不同也可以形象地表现这种不同的情况来。依照平仄四声调来分析:“寻寻觅觅”是平平仄仄;“冷冷清清”是仄仄平平;“凄凄惨惨”是平平仄仄;“戚戚”是仄仄。这样既有整齐划一的美感又有参差错落的韵致从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那种愁绪难以排遣的情状。这七组叠字的运用还起到了加深程度的作用。“寻寻觅觅”表现了寻找的动作又表现了寻找时若有所失的情态。“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凄凄惨惨”和“戚戚”又是“冷冷清清”的具体感受。
有情有趣识字乐
识字,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识字,可以让我们畅游知识的海洋,可以让我们结识无数的朋友。因此,我特别喜欢识字。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妈妈总是拿着识字卡片让我读,告诉我它的读音,它的形状,它的意思。妈妈常常告诉我:“其实,识字是非常有趣的。当你看到一个你从未见过的字时,你会好奇,会想知道它读什么,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识字的乐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识的字越来越多。我开始尝试着阅读一些简单的书籍,享受着阅读的乐趣。当我看到一个我认识的字时,我会感到无比的欣喜和自豪。我会想象这个字的意义,想象它在不同的词语中的不同含义。这种想象让我对识字充满了兴趣。
在学校的语文课上,老师会教我们一些新的字词。我会认真听讲,认真练习。我会用心去感受每个字的形状、读音和意义。我会用心去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这种用心让我对识字充满了热情。
在生活中,我也会留意各种标志、广告牌、说明书等物品上的文字。每当我看到一个我不认识的字时,我就会去查字典,去了解它的读音和意义。这种探索让我对识字充满了动力。
识字的过程就像是一段奇妙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我发现了每个字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每个词语都有它自己的含义。我发现了文字可以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我发现了文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有情有趣识字乐,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让我们在知识的天空中飞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识字的乐趣,用心去探索文字的奥秘。让我们一起享受识字的快乐吧!
一、导入新课
(一)由学生表演情景剧《木兰替父从军》导入新课。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乐府及《乐府诗集》的资料。
(三)由学生质疑课题,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问题预设:木兰是谁?木兰与谁作战?木兰战败了吗?木兰会做哪些事?木兰长得什么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容易读错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辨义。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评价。
4、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及不理解的语句。
问题预设:“裳”、“鞯”、“戎”、“朔气传金柝”、“策勋十二转”、“著我旧时裳”等。
(五)再读课文,理清叙事思路。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叙事思路及结构层次。
二、探究人物形象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木兰替父从军的前置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2、木兰出征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其中反映了木兰哪些特点?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
3、木兰十年征战都做了哪些事?表现了木兰的什么特点?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
4、木兰辞官还乡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木兰的什么特点?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
5、木兰回家后做了哪些事?这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特点?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
6、你认为木兰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举例说明。
(二)学生交流讨论结果及感受最深的地方。
三、品味语言特色
(一)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本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本文的语言风格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4、本文的语言和诗《蒹葭》的语言相比较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5、你认为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请举例说明。
6、你认为这首诗的语言不好在哪里?请举例说明。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我们初中时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愚公移山》,思考两个问题:
1、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愚公是一个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坚持不懈的人。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愚公移山是为了给村民们开辟一条通路,使大家能够方便地到达洛阳。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种树郭橐驼传》,思考两个问题:
1、郭橐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他种的树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2、郭橐驼种树有哪些诀窍?
明确:郭橐驼种树的诀窍在于能够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使树木有自由生长的空间和时间。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担任过监察御史等官职,因为政治上的一些问题被贬谪到永州、柳州等地。这篇《种树郭橐驼传》就是他被贬谪到柳州时所写的一篇寓言体传记。
师: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关键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3、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思想背景;
4、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
三、阅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同时思考两个问题:
1、郭橐驼种树有哪些特点?
明确:郭橐驼种的树生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能够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使树木有自由生长的空间和时间。
2、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是什么?有哪些诀窍?
明确: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是“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即把树苗栽好后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照料,让树自由生长,不要过多地干预它们。这样就能使树木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四、分析课文内容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介绍了郭橐驼的姓名、职业和外貌等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开头介绍郭橐驼的姓名、职业和外貌等特点,是为了突出他的形象和与众不同之处,为下文的叙述打下基础。
2、郭橐驼种树有哪些诀窍?他是如何运用这些诀窍的?
明确:郭橐驼种树的诀窍在于能够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仓储货架合同范本
- 劳动合同范本医疗
- 会计临聘用合同范本
- 展厅工程合同范本
- 出货协议合同范本
- 义卖赞助合同范本
- 北京和杭州租房合同范本
- 劳务用工劳务合同范本
- 出售高端养老房合同范例
- 书画拍卖合同范本
- AQ 1064-2008 煤矿用防爆柴油机无轨胶轮车安全使用规范(正式版)
- 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版) 课件 模块1、2 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概述、基础数据采集
- YB-T+4190-2018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
- 高大模板安全施工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 比亚迪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高考真题】202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 委托办理报废汽车协议书
-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义乌市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00条(2022版本)
- 苏教版(SJ)《四年级下册数学》补充习题
- 体育足球篮球排球体操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