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课件_第1页
教育管理学课件_第2页
教育管理学课件_第3页
教育管理学课件_第4页
教育管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管理学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三节教育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本章要点提示管理和教育管理的含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沿革中国教育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类型和方法本章内容引言教育管理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制约下,在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的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第一节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一、管理的相关定义(一)管理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需要,是一定组织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所进行的各种协调活动,通常包括计划、组织、指挥、激励、协调、分配资源等。管理主要不是通过自己、而是通过别人去做某些具体的事务。管理总是朝向某个预定目标的,实现目标是一切管理工作最根本的任务。工作效率是否提高是检验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志。按照管理内容的领域不同,管理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比如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城市管理、卫生管理、工商管理,等等。(二)管理和行政管理是伴随人类社会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活动。人类是社会性的群体,为了谋得物质生活资料和自身的安全,就必须调整和协调人与人、部落与部落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原始的管理活动。国家产生以后,国家政务逐渐从混沌的社会事务中剥离出来,并逐渐出现了以国家政务管理为主要职责的专门性机构和集团。因而,行政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对国家政务进行管理的活动,也可叫做“公共行政”,行政和管理的关系密不可分。从学科上讲,公共行政是将当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分析、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之中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行政”的主体开始多元化——一些政府管不了或是管不好的公共事务由非政府组织,甚至是企业乃至私营机构进行管理。但无论“行政”主体如何变化,要通过正确的决策和高效的手段达成预期目标,就必须以科学的管理作为前提。(三)管理和领导通常,人们都习惯把管理和领导当作同义语来用。实际上,管理和领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领导”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解释是率领并引导。从科学的角度说,领导是一种行为过程,是领导者为了实现预定的组织目标,运用相应的理论、原则、职能、方法,影响、率领、引导组织内的成员完成预定任务的活动过程。管理,汉语词典解释为负责某项工作顺利进行;保管和料理;照管并约束。在传统的管理理论中,领导是管理的四大基本活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之一,管理是一个大概念,领导是从属于管理的一个小概念,领导作为一种指挥和控制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群体活动的必然产物。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领导越来越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来研究和应用。二、教育管理的含义、特性和意义(一)教育管理的含义 教育管理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制约下,在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的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失业发展的目的。(二)教育管理的特性1.系统性2.互动性3.开放性4.整合性(三)教育管理的意义(1)深化对于教育的认识,促使政府加强对教育的管理;(2)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教育管理;(3)基于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的考虑,必须开展教育管理活动;(4)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迫切需要强化教育管理。第二节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依据是教育管理的对象和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大小之区别。相应的,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所涉及的范围也有所不同,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管理学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的对象。它是以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律法规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整个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组织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管理目标优化。狭义的教育管理学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构建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办学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我国学者对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观点:一是“现象说”

二是“规律说”三是“活动说”四是“问题说”

五是“过程说”

六是“综合说”

关于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说法,本书中采纳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既包括教育管理现象,也包括教育管理议题和问题这一观点。二、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相关学科领域(一)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2.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3.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二)教育管理学的相关学科领域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上位的哲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管理科学以及各类新兴的横断科学(如系统科学)、综合科学(如行为科学)等与它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它的影响也更大。教育管理学相关的领域有:政治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行为科学、心理学、行政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等。第三节

教育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一、西方教育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管理学产生的时间在组织译校美国学者威洛尔(D.J.Willower)和弗斯(P.B.Forsyth)的《教育管理学简史》中,曼森(Mason)在他的著作中提到,霍尔(P.Hall)分别于1829年和1832年出版了两本教育管理学方面的书。这两本书比佩恩的书要早。可见,从目前所占有的资料来看,西方最早的教育管理学应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以霍尔的教育管理学方面的书的出版为标志。(二)教育管理学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教育管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有其客观必然性。在古代,虽然也有教育活动,但由于教育规模不大,不可能产生管理国家教育的相对独立的教育行政系统,那时的教育行政活动是和一般的行政活动混杂在一起的;加之古代经济不发达,国家也没有研究如何控制国家管理教育的需要,用一般的行政手段去管理教育,就可以培养满足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在古代,既没有研究学校管理的理论,也没有单独把教育行政作为研究对象的教育行政理论。到了近现代,教育规模的扩大,产生了相对独立的教育行政系统,国家要培养满足国家需要的人才,不仅要研究如何教育的问题,还要研究国家如何管理教育的问题,于是近现代国家产生了研究教育管理的需要。(三)西方教育管理学的发展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在欧美国家大致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影响、人际关系理论影响、科层制组织理论影响、行为科学影响等几个阶段。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与走向1.作为独立形态的教育管理学的产生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教育管理学2.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育管理学(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1.经验描述阶段2.借鉴传播阶段3.总结建立阶段4.迅速发展阶段(三)教育管理学在我国的传播与进展1.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进展2.教育管理学发展过程呈现的特点在教育管理研究理论基础方面,当代教育管理学表现出德国行政学和美国管理学理论融合共同影响教育管理研究的趋势。在教育管理研究内容方面,当代教育管理学注重对教育管理的全方位、多元化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及手段方面,由于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管理研究手段愈来愈先进。在研究的理论层次方面,从横向来说,教育管理理论将由只注重规范理论向注重科学理论(陈述理论)和价值理论发展。从纵向来说,教育管理理论将由只注重现象学的层次,向注重元学及方法学的层次发展。(四)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教育管理学研究体系不成熟,处于前范式的学科稚嫩阶段。表现为研究对象不清、逻辑起点不明、概念混乱,还未形成一套明确的逻辑理论体系。作为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教育管理学应从多学科的视角来阐释概念、构建理论、探索方法,形成学科范式。而中国教育管理学术界,依然热衷于学科归属之争。前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研究主题上,重问题探讨、轻理论构建;研究体系上,重学术自生、轻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上,重定性思辨、轻实证分析。(五)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管理学1.由经验总结向理论创新转换2.由注解论证向批判反思转换3.由学术独创向学术开放转换4.由“一种语言”向“两种语言”转换本章小结本章分为三节,主要论述了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节对管理和教育管理的概念和内涵予以了说明;第二节介绍了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第三节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教育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练习题1.怎样理解管理、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学这三个概念?2.简要阐述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经历的阶段。3.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阐述教育管理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趋势。返回目录书页第二章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教育管理学的哲学基础第二节教育管理学与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第三节教育管理学与现代管理学理论主要流派本章要点提示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对教育管理活动的影响教育管理在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地位教育基本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现代管理理论流派及其发展与教育管理的关系本章内容引言教育管理活动是有着各种学科理论作为基础和支撑的,如现代教育科学、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尤其是受到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巨大影响,没有现代管理理论作为基础,教育管理就不会成为今天一个独立的研究学科,教育管理活动可能依然停留在零散的经验管理阶段。本章主要围绕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一节教育管理学的哲学基础一、哲学(一)哲学的含义哲学传统包括了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的研究。这些学科试图回答世界起源、知识如何获得,以及善恶等观念的问题。哲学的基本方法是运用理性对于这些问题提出论证。哲学是从理论上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构建,从而构成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态度和根本主张。它是人类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二者的统一。(二)哲学的历史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哲”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在古代的《易经》中已有关于哲学问题的讨论。而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于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诸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语所述。但“哲”或“哲人”,是专指那些善于思辨而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代被称作“哲学家”、“思想家”的人。在西方社会生活中,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三)哲学的基础学科古希腊哲学家通过问思辨问题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即形而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istemology)和伦理学(ethics),具体讲就是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以及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四)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西方学术史中,科学是逐渐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的,是哲学的衍生物,二者有着不断互动的关系。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有关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研究科学的历史,为科学总结了许多理论模型,但这也只是解释科学,并不可以指导科学。而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二、哲学的人性假说及其管理学意义

(一)人性的界定人性是哲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从哲学意义上讲,人性是指体现于每一个人类个体、体现于人类历史发展全过程之中的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是具体人性和共同人性的辩证统一。显然,这种人性论是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人性是多重属性的综合,由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一个结构化的系统。(二)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性理论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但儒家学派对于人性也有不同的看法,这些对人性的不同思考和观点基本涵盖了中国传统哲学对人性的认知。儒家学派最著名的三个代表人物就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意思就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习染的不同而发生了很大差别。孔子强调人的本性是差异极小的,但对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没有给出进一步的阐释。(三)现代管理学意义上的人性假说1.工具人假设工具人假设是前管理学阶段对人的基本看法。该假设认为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作为管理对象的人像机械一样去工作。这种观点将作为管理者的人和作为被管理者的人完全对立起来。前者是主动的、起支配作用的,后者是被动的、按照管理者指令操作以实现管理目的的生产工具。2.经济人假设(1)多数人十分懒惰,他们总想方设法逃避工作。(2)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甘心情愿受别人指导。(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方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4)多数人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要,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励他们工作。(5)人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少数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担当管理的责任。3.社会人假设(1)从根本上说,人是由社会需求而引起工作的动机的,并且通过同事的关系而获得认同感;(2)工业革命与工业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意义,因此能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意义;(3)员工对同事们的社会影响力,比对管理者所给予的经济诱因控制更为重视;(4)员工的工作效率随着上司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4.自我实现人假设(1)工作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就像游戏、休息一样自然。厌恶工作并不是普通人的本性。工作可能是一种满足(因而自愿去执行),也可能是一种处罚(因而只要可能就想逃避),到底怎样,要看可控制的条件而定。(2)外来的控制和处罚的威胁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从而完成应当完成的目标任务。(3)致力于实现目标是与实现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报酬在起作用。报酬是各种各样的,其中最大的报酬是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而获得个人自我满足、自我实现。(4)普通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仅学会了接受职责,而且还学会了谋求职责。逃避责任、缺乏抱负以及强调安全感,通常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本性。(5)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较高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6)在现代工业化社会的条件下,普通人的智能潜力只得到了部分的发挥。5.复杂人假设复杂人假设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沙因提出的。根据这一假设,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与之相应的是超Y理论。超Y理论具有权变理论的性质,是由莫尔斯、洛斯奇分别对X理论和Y理论的真实性进行实验研究后提出来的。他们认为X理论并非一无用处,Y理论也不是普遍适用,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或交替使用X、Y理论,这就是超Y理论。这种理论要求将工作、组织、个人三者作最佳的配合,其基本观点可概述如下:(1)人怀着各种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但最主要的需要乃是实现其胜任感。(2)胜任感人人都有,它可能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去满足。(3)当工作性质和组织形态适当配合时,胜任感是能被满足(工作、组织和人员间的最佳配合能引发个人强烈的胜任动机)。(4)当一个目标达到时,胜任感可以继续被激励起来,目标一旦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就又产生。根据超Y理论分析企业中职工需要的复杂性,可分为以下五点:(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2)人在同一时期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为统一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3)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4)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5)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第二节

教育管理学与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一、教育管理学和现代教育科学的关系(一)教育管理学是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有机组成(1)教育基本理论。(2)教育系统。(3)教与学的理论。(4)教育管理决策。(5)教育改革发展。(二)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对教育管理学的影响1.教育基本理论是研究教育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现代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哲学层次,是各分支学科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2.教育科学体系中其他层面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教育基本理论属于教育科学体系中的抽象的最高哲学层次,与之同在的还有以研究直接指导教育活动和改革发展实践的基础层面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比如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的理论研究、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二、与教育管理相关的几个教育理论问题(一)教育的本质1.教育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2.教育文字起源说与中外教育家的解释(二)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教育学的理论性,是指教育学认识和观点的普遍性、公理性和规律性特点;教育学的实践性,则是指教育学来源于教育实践并指导教育实践的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它强调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兼容。兼顾理论与实践,一直是我国教育学建设和发展所追求的方向。在教育学学科建设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要反对教条主义,同样要反对经验主义。(三)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教育学的本土化,强调不同国度和传统下的教育学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为不同文化生活的需要,发展不同的文化性格。这不仅表现在教育学的形式上,更表现在教育学的内容和精神上。教育学的国际化,强调教育学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活动,与其他科学活动一样具有普遍性,是没有文化和民族界限的,其知识成果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共享。(四)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教育学的科学性意味着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存在的吻合性,应当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客观的调查、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教育学的价值性即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性,主张从人的目的出发研究教育,关注的是教育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三节教育管理学与现代管理学理论主要流派一、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了劳动分工的原则。而古典管理理论的正式产生和盛行时期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公共行政学的早期研究时期,主要以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为代表,他们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将古典管理理论的大厦建立起来,即个人、组织和社会来解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宏观和微观的管理问题,为资本主义解决劳资关系、生产效率、社会组织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管理指导思想和科学理论方法。(一)科学管理理论1.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科学管理理论的三大管理思想(2)科学管理理论著名的三大试验(3)科学管理理论的四条基本原理(4)科学管理理论的六项具体措施(二)一般管理理论1.法约尔对“经营”和“管理”的区别2.法约尔一般管理的14项原则(三)理想行政组织体系1.韦伯的理想官僚组织模式2.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二、行为科学理论(一)行为科学基本内涵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它正式被命名为行为科学,是在1949年美国芝加哥的一次跨学科的科学会议上。就行为科学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把行为科学解释为包括研究人的各种行为的多种学科,是一个学科群,而不单是一门学科,因而在英文中用复数形式来表示。它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语,是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在内的学科群。狭义的理解把行为科学解释为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而不是一个学科群。(二)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1.霍桑实验2.人际关系理论(1)职工是社会人。(2)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型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三)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1.突出人的因素和对人的研究2.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成果,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3.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4.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以提高管理水平本章小结本章分为三节,主要论述了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阐述了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并围绕人性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二节从现代教育科学的学科体系、教育基本理论和其他分支学科理论说明了教育管理和现代教育科学之间的关系;第三节对管理的各种理论流派及其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讨论。练习题1.简述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教育管理的作用。2.试述人性假设对教育管理行为的现实意义。3.论述现代教育科学体系理论和教育管理的关系。4.简述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三章教育管理体制返回目录书页第三章教育管理体制第一节教育管理体制概述第二节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第三节我国教育体制及其变革本章要点提示体制和机制的区别教育管理体制的定义和内涵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和现状中国教育管理体制以及改革历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本章内容引言教育管理体制简称“教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和管理教育的形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包括宏观层面的国家教育行政体制和微观层面的学校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受一国的经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随着一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的变革、变化而调整和改革。第一节教育管理体制概述一、教育管理体制的概念(一)体制“体制”一词原是生物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生物器官的配置形式,后引申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组织制度,如国家体制、领导体制、行政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等。不同的体制有不同的内容,但从组织学的角度而言,它们的内涵基本是相通的,即主要指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内容。(二)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具体来说,管理体制是规定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在各自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相互关系的准则,其核心是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职权的分配以及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对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中央、地方、部门、企业整个管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三)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隶属于国家行政体制,是指国家组织和管理教育的机构、形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是教育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的产物,受一国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制约,随一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教育、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的变革、变化而调整和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一个国家的教育管理权力如何确立和划分;中央和地方各自设置什么形式的教育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之间是否表现出一定的隶属关系;一个国家对教育的管理总体上是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核心的问题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围绕教育事权方面的权限划分。所要解决的是国家、地方及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根本制度问题,围绕这一制度必然要涉及领导权力分配、机构设置等事项。(四)教育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与教育体制相比,教育管理体制无疑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在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5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在谈到教育体制时,除了教育管理体制外,还涉及其他一些制度问题,如办学体制问题、教育投资体制问题、教育督导制度问题、学校内部管理制度问题、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问题、招生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等。显然,教育体制所包含的内容,要比教育管理体制广泛得多。但在众多的教育制度问题中,教育管理体制处于中心位置。二、教育管理体制的分类(一)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依据中央和地方教育管理事权的分配关系,将教育管理体制分成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教育管理的中央集权体制,一般来说是一个国家行政管理集权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服从和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统治。而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就表现为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实施中央制定的教育法规、政策、规划和指令为己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垂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二)从属制和独立制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教育行政管理机关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管理从属制又称完整制,主要指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接受政府首长的领导,而不能成为脱离政府的独立组织。教育行政管理独立制又称分离制,一般应用于地方教育管理,主要指地方教育管理机关不属于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不接受地方政府首长的领导,脱离一般行政而独立存在。有些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属于这种类型。(三)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这种分类的依据主要是教育管理决策权是否由教育专家掌握。教育管理专家统治制一般要求教育行政首长具备一定的学历,且是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专家。教育管理非专家统治制是指教育行政首长或领导者由非教育专家担任的制度。这种制度一般应用于教育决策或政策制定机关。三、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功能(一)领导和指挥(二)权力分配(三)分工协作(四)提高效率第二节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一、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制,管理其教育事务的主要有联邦、州和地方三级行政机构。美国联邦各州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拥有相当大的自主、自治权力。各州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主要为教育委员会和州教育厅。州议会和州政府主要掌管教育的立法和拨款,具体的管理则由各州教育委员会和教育厅负责。州教育委员会是决策机关,其成员由州长任命;州教育厅是执行机关。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将教育管理权下放到各州,州对教育负最终责任。二、英国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4个部分组成。联合王国的各个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在教育方面,全国有英格兰和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3个公共教育系统。它们各自立法,行政管理各自分开;既有各自的特点,又保持共同的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法律为基础的地方教育管理体制英国《1902年教育法》规定取消地方教育委员会,设立地方教育局,并首次把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直接控制权赋予地方教育当局。《1918年教育法》扩大了地方教育当局的权力,规定每一地方教育当局有权作出自己的决定。地方教育当局获得了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直接领导权。而《1944年教育法》对英国的教育管理机构即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教育当局的职权进行了调整。在中央,设立教育部,领导全国教育。(二)教育管理体制转向中央集权的新时代1.设立全国统一课程2.实施全国统一考试3.建立直接拨款学校4.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5.扩大家长的权利三、法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一)法国的中央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法国全国的教育工作是在国民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的。国民教育部是法国主管教育工作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要行使以下职权:组织实施议会通过的教育法案和政府对教育的决定;执行总统或总理签署的涉及教育的法令;制定和颁布有关教育的部令、通报、指示、通知及规定细则;领导所有公立教育机构监督、领导私立学校分配教育经费;制定教育发展规划与教学大纲;规定考试及学位文凭发放制度;负责对教师的选拔、培训及晋升;组织和协调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执行国家与国外的教育合作项目。为了克服中央集权制的弊端,法国在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之外,设立了由各方面代表组成的各种咨询、审议机构,除回答行政当局的咨询外,还行使教育方面的各种诉讼、惩罚案件的预审或终审等重要职权。(二)法国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法国地方教育行政的主要任务,一是配备代行教育部部长职务的大学区总长和大学区督学,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领导;二是负责省和市、镇、村立学校的设施、设备方面的行政事务。在教育行政方面,为了便于管理,法国中央将95个行政省划分为25个大学区(大学区不是一般的地方行政单位)。(三)法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从教育行政的权力分配上看,法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型的体制。法国是一个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教育行政方面也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法国政府认为,教育事业是国家的事业,因而国家应直接干预教育,这就构成了法国教育行政的指导原则。法国中央教育行政的权力很大,管理的内容不仅广泛,而且还十分具体。从教育领导者、决策者的素质方面看,法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专家管理型的体制。四、德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德国属于联邦制国家,在教育管理上,联邦政府同各州政府有着明确的分工。《联邦宪法》规定:“整个教育事业置于国家监督之下,教育、科学的立法管理主要由各联邦州负责。”联邦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权力主要由联邦教科部行使,但整体教育外交和师资待遇等则由联邦外交部和内政部负责。联邦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行使竞争性立法权,即联邦政府在某教育领域如果不立法,各州就可自行立法,如果联邦已立法,各州应以联邦立法为依据,制定有关规定;行使框架立法权,主要是确定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与各州共同承担高等学校的新建、扩建,参与具有跨地区意义的教育规划和科研促进事务。德国各州政府在教育管理方面享有充分的自治和自主权,教育领域的基础原则不是由联邦政府的主管部门确定,而是由各州之间相互约定。德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1)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2)基础教育(小学和中学教育)。(3)专门学校。(4)专业高等学校。(5)大学。第三节我国教育体制及其变革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军事接管体制。1952年~1957年,实行集中统一的教育行政体制。1958年~1962年,实行以地方分权为主的教育行政体制。1963年至“文化大革命”前,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行政权力相对集中于中央。“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行政体制遭到严重破坏,混乱不堪。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建议重新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的报告,同意对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对口管理。(二)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1.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混乱2.教育行政机构内部设置的管理层次不合理3.教育行政规章制度混淆不清(三)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1.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2.高等教育行政体制改革(1)政事分开,明确高等教育行政职权范围和高等学校的自主权范围。(2)适度分权,中央与地方合理分享高等教育的行政权力。(3)适度制衡与监督,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行政的咨询、决策、执行、评估和督导组织体系。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1.学校内部管理中存在现实问题2.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充满活力3.实行校长负责制是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二)基础教育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1.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的特点(1)实行校长负责制,推进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2)实行教师聘用制,促进教师竞争激励制度的形成。(3)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推进学校内部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2.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的主要问题(1)校长负责制缺乏有力监督。(2)人事制度改革不能突破既有框架,教师聘任制任重道远。(3)学校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出现物质至上。(三)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历程1.酝酿与尝试阶段(1978年~1985年)(1)调整高等学校领导班子;(2)恢复教师职称评审制度;(3)建立高等学校教师考核、培训制度和机关干部岗位责任制;(4)恢复和改进校内分配制度;(5)恢复和改进后勤管理制度;(6)进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2.启动和全面探索阶段(1985年~1993年)(1)进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2)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3)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管理制度,试行浮动岗位津贴制。(4)以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为改革总目标,推行高校后勤经济承包责任制。(5)进行高校综合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3.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阶段(1993年~1997年)(1)深化教师职务制度改革。(2)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3)深化后勤体制改革。4.全面推进并取得突破性进展阶段(1997年至今)(1)精简高校内设机构和管理人员。(2)开始建立教育职员制度。(3)调整或重组教学组织,理顺校院系关系。(4)高校普遍推行岗位津贴制度。(5)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本章小结本章分为三节,主要论述了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历程。第一节对体制、机制、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了阐述;第二节对美、英、法、德四个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第三节论述了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以及改革历程、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并对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和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以及改革历程、问题和方向进行了论述。练习题1.简述各种教育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及利弊。2.我国教育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3.简要阐述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及改革历程。4.联系我国当前实际情况,阐述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趋势。第四章教育发展战略规划返回目录书页第四章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第一节教育发展战略概述第二节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第三节教育规划和学校发展规划本章要点提示教育发展战略的内涵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教育规划制定的意义和方法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方式本章内容引言教育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出发而制定的实现教育发展诸要素有机高效整合的方式和长期的整体的行动计划。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自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其教育发展战略允许其教育的社会职能在力度和价值的结合上发挥到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教育发展应该以教育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自己的理性界标。第一节教育发展战略概述一、教育发展战略的内涵(一)战略“战略”一词最初是一个军事术语,是指对战争的谋划,用以表示一个包含若干战术行动方案在内的军事行动计划的整体,以便说明一个军事行动计划的整体与它的各个部分即战术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战略一词广泛地出现于社会各个领域。战略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或活动的意义在于,充分认识基本的生存环境,及时地调整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充分获得满足自我抉择的信息,更合理地整合各种影响和作用以便自身发挥更大的功能,更高度地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从而更有效地抓住实现目标的机遇和应对不可预料的挑战。(二)教育发展战略1.教育发展战略的概念教育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出发而制定的实现教育发展诸要素有机高效整合的方式和长期的整体的行动计划。它包括教育发展战略的意识、思维和行动等层面,具体包括战略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等过程。2.教育发展战略的主要构成部分(1)指导思想。(2)战略目标。(3)战略阶段。(4)战略重点。(5)战略手段。3.教育发展战略的意义上到一个国家的最高决策层,下到一个个学校,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充分意识到战略对教育事业和学校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对一个国家来讲,教育战略不仅仅是在一段时间导向教育的自身发展,还在一定时期影响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必须从人才保障的根本点出发进行围绕全局的战略性规划;对一个学校来讲,战略影响甚至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一个学校要立足长远发展,实现各个阶段的目标,就必须在国家大局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战略定位,并适时调整办学行动。教育发展战略同其他战略一样都必须经历两个阶段:一是战略制定阶段,二是战略实施阶段。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是指教育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它既包括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也包括教育发展战略管理的有关方面。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指将某个教育发展战略变成现实的行动过程。教育发展战略管理包括教育发展战略分析、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和教育发展战略实施。二、教育发展战略的特点(一)目的性教育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会有不同侧重的目标和任务。因而任何的教育管理活动必须以目标为根本出发点,教育发展战略作为一种管理行为必然要充分考虑这种目的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发展战略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的而对教育发展方向作出的一种规定。因此,目的性就是教育发展战略的首要特点。目的的主要指向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国际化、终身教育、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结构的改进、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公平等。(二)建构性教育发展战略是人们管理思维活动的产物,和任何思想性内容一样,作为一种发展计划蓝图,建构性是教育发展战略的认识特性,教育发展战略作为反映教育发展全局和前景的行动计划或纲领,是认识的产物,具有认知的建构性。这种建构不是一种意识层面的臆想,而是实事求是地根据既有的环境条件,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所进行的一种规划,有着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根据。当人们用教育发展规律来把握教育发展全局和前景时,就会建构成正确的教育发展战略;反之,当人们没有用教育发展规律来把握教育发展全局和前景时,就会建构成错误的教育发展战略。(三)系统性教育发展战略从制定到执行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各种教育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及变化过程,是教育发展战略的结构特性。要使教育在特定时期向一定的方向发展,其战略任务在于生成和完善一种保持教育系统有序状态最大化的机制,而教育系统有序状态的最大化是教育同其他各种社会因素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教育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教育发展战略在赋予教育系统以保持其有序状态最大化机制的同时,也就具有了系统性。(四)全局性任何教育发展战略都有空间或范围上的规定,无论其空间是大还是小,都必须是就其整体所作的安排,这就是教育发展战略的空间特性。教育发展战略并非抽象意义上的一般战略,而是以一个组织的时空为载体的,也就是说,教育发展战略一定是某一个国家、地区或者学校的战略。因而在表现形式上就有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地区教育发展战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等。(五)长期性教育发展在时间序列上有短期行为决策和长期行为决策之分,而计划也是有时期性的,本质上讲,教育发展战略是一种相对长时期的教育计划。比如,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战略就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及今后一个很长的阶段,都会持续地实施这一战略。也就是说,教育发展战略不是短时间内解决某些局部和个别问题的策略,而是具有持续性、长期性的思路上的布局谋篇的行为,它所解决的不是短期教育发展问题,而是长期教育发展问题。三、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类型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类型依分类标准不同而不同。教育发展战略按教育的层次可分为初等教育发展战略、中等教育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按教育类别可分为普通教育发展战略、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成人教育发展战略和远距离教育发展战略。本书按照战略的基本分类来阐述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类型。(一)追赶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教育发展的追赶战略是与教育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相对应的概念。前者是指一国从某种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出发,运用行政手段,保护和优先发展某些由市场力量难以大规模发展的教育部门,以确保优先发展某些经济部门所需的人才,充分发掘后发优势;后者则是指一国在教育发展上充分培养和发挥特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从而形成比较优势。(二)横向联合战略与纵向协作战略横向联合战略是指作为办学法人的各级各类学校,同其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产、学、研、教育投资等方面进行联合,使联合两方都受益,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科技研究的结合更加紧密,使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更加通畅,使学校的服务职能更加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能够更好地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更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而实现教育的更快发展。纵向协作战略是指作为办学法人的各级各类学校,同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在人才培养与就业、教育管理与投资、科技研究与普及等方面进行协作,使教育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更加协调,使教育的运行和调节更加一致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三)创新战略与模仿战略教育发展创新战略是指围绕教育思想创新、教育体制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结构创新、教育技术创新等教育创新而制定的教育发展战略。它是正确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各国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教育相对独立性使然。教育发展模仿战略是指一国或地区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的某些成功做法而制定的教育发展战略。一国教育模式、结构及发展水平通常是同该国经济和社会的模式、结构及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这是教育发展规律使然。第二节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一、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教育发展战略分析1.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2.教育发展的前景分析3.教育部门的内部资源分析(二)教育发展战略方案的决定在教育发展战略分析的结论的基础上会形成若干战略方案,通常难以成为可选教育发展战略的唯一方案。教育发展战略分析的结论,一般是由专家、学者和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作出的,它只是战略决策者作出战略决定的重要依据,并不一定代表战略决策者的意愿。战略决策者通常是把教育发展战略分析的结论纳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之中,从而形成他(她)认为理想的可选教育发展战略。由于不同的战略决策者在个人经历、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各个战略决策者在自己创造性想象之中形成的他(她)认为理想的可选教育发展战略也就有所不同。教育发展战略问题是指那些影响教育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基本政策问题。按其重要性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问题主要涉及: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教育发展水平;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协调发展;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教育结构的升级;教育运行过程;教育投入与产出;等等。第二层次的问题主要涉及: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招生考试;毕业生就业;教育财政;办学的效率与公平;办学质量;教师管理;等等。(三)评估可选教育发展战略方案对可选教育发展战略方案的评估一般应从可选教育发展战略的适应性、实用性、协调性和可接受性这几方面来进行。在这里,适应性是指某一可选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更有利于促使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也就是说,在所处的国内外背景中它拥有更有利的条件,在所面临的发展前景中它拥有更大的机遇;实用性是指某一可选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更有利于发挥教育部门内部资源的优势;协调性是指某一可选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更有利于促使教育系统内各方面行动间的相互协调、一致和衔接;可接受性是指某一可选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更能为各教育投资主体所接受,也就是说,更有利于缓解某个教育投资主体过重的投资压力。(四)选择教育发展战略在形成和评价可选教育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选择教育发展战略,并准备实施。二、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一)战略观念的树立战略观念是指把当前和短期的所有决定和行动都纳入长远的目标之中来加以考虑,使所有的策略成为某个战略的组成部分的一种思想态度。战略观念与战略管理之间具有互补性。战略管理往往因讲求效率而必须遵循正规的管理程序和规则,从而有可能导致那种极容易无意间使当前和短期的决定和行动偏离了长远目标的思想僵化。而战略观念则是预防和纠正这种思想僵化的思想武器。所以,一个成功的战略,既需要建立正规的战略管理程序和规则,又需要每个管理者树立牢固的战略观念。(二)组织结构调整教育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是教育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组织结构对战略实施也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组织结构规定了各层次管理者分配和使用资源的权力,确立了必要的管理控制权威,从而明确了教育管理相关部门和学校各层次管理人员各自的职责,有利于组织内部建立起管理控制秩序,能够增强全体成员协同完成战略目标的可能性,能够确保获得各类信息的准确、快速传递,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要保证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通过组织调整来形成符合教育发展战略实施所需要的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三)教育资源的配置1.教师资源的配置一个新的教育发展的战略实施,可能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包括增加教师数量,调整教师结构,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水平。如我国在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战略过程中,把大量民办教师送到师范院校进修,并逐步将其转变为公办教师,从而满足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战略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2.教育资产和资金的配置教育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资产的有效配置。教育资产的有效配置包括教育资产的有效形成和教育资产的有效利用。由于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与教育发展战略实施相适应的教育资产配置方式就应该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稳定性。这需要保持某些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四)教育战略实施的调控1.确定评价教育运行状态的指标2.对照这些指标评价教育运行状态3.纠正偏离标准的教育运行状态(五)教育发展战略实施策略一个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受教育机会的再分配,教育活动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和各集团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及教育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之间关系的变化。因此,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考虑到现有条件下人们认识和实践经验的局限性,从而要求由点到面分阶段地进行。先在“点”上试行,取得一定的经验,然后向“面”上推进。这样有利于使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在经验指导下适应较大范围出现的意外变化,有利于人们逐步适应由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的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和各集团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及教育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之间关系的变化。第三节教育规划和学校发展规划一、教育规划(一)教育规划的含义相对于计划,规划是一种战略性的全局部署方案,是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的战略体现,是给计划提供方向、目标、方针和政策的一种总体设计;而计划则是在规划的指导和规定下作出的具体安排和落实措施。教育规划,又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是国家各级政府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从关系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出发而对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作的部署、设计和安排。制定教育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科学管理教育事业的水平,使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速度、规模、结构等方面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其意义在于保证教育行政机关依据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管理,使教育事业有计划、按比例地健康发展,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消耗,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二)教育规划的类型按规划对象的时间,教育规划可分为长期规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按规划对象的范围,教育规划可分为国家规划和地方规划。按规划对象的内容,教育规划可分为普通中小学教育事业规划、专门人才培养规划、职业技术教育事业规划和成人教育事业规划。我国制定的教育规划是按这种形式分类的。(三)编制教育规划的依据按个人的教育需求编制教育规划的理论按教育投资收益率编制教育规划的理论按人力需求编制教育规划的理论二、学校发展规划(一)学校发展规划的定义学校发展规划(schooldevelopmentplanning,SDP),又可称为学校蓝图、学校远景计划、学校战略规划、学校设计等。西方国家SDP项目对学校发展规划的解释为: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系统地分析学校的原有基础及学校所处的环境,发现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教育目标,促使学校挖掘自身的潜在资源,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最终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我国理论界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定义为:学校发展规划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战略计划的要求,结合自身条件,对学校未来三至五年内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发展途径,如学校发展目标、发展规模与速度、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办学条件和实施策略等方面所做的安排。学校发展规划包括确定社区未来三至五年对学校的需求,寻找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学校发展的前景和目标,提出实现这些目标优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办法、行动计划和措施。(二)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内涵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应立足过去,指向未来,既有对过去的诊断和分析,又有对未来的预测和憧憬。规划强调把握现在,任何一种规划都不是“为规划而规划”,它强调的不仅仅是静态的结果,更关注动态的规划及其实施过程。从本质上讲,规划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学校发展规划往往是学校三到五年的远景规划。其意义在于通过学校发展设计,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它主要是通过成功地应对教育改革和变化,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水平。因此,学校发展规划的中心应放在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上。与此同时,也应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技能的获得。(三)学校发展规划的功能1.指向性2.可控性3.激励性4.可衡性5.发展性(四)学校发展规划的内容1.学校的现状分析2.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3.学校发展目标定位4.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系统5.学校发展规划的保障系统(五)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1.学校现状的调查分析2.对学校发展的目标进行定位3.制定各部门行动计划4.建立监控和评价机制本章小结本章分为三节,主要论述了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及学校发展规划的内容。第一节对教育发展战略的相关概念和特征进行了阐述;第二节具体介绍了教育发展战略制定的过程及应遵循的原则,论述了教育发展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三节介绍了教育发展规划的编制内容,以及学校发展规划的内容和具体制定过程。练习题1.简述教育发展战略的内容与特征。2.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应包括哪些环节?3.试分析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内涵和功能。4.联系学校实际,阐述如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返回目录书页第五章教育法律第一节教育法概述第二节教育法律形式和教育立法第三节教育法与教育管理本章要点提示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的基本特征教育法律形式教育立法的过程教育法律和教育管理的关系本章内容引言法制化是现代社会,也是现代教育科学的重要特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走向法制化,这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教育事业的法制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本章主要对教育法及其和教育管理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第一节教育法概述一、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是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备法定义中的基本要素,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调整对象。因此,教育法是体现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任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从狭义上理解,教育法律主要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制定或者认可的关于教育的规范性文件。从广义上理解,教育法律与教育法规在含义上是相通的,都是以国家权力为保障而强制执行的教育行为规范的总和,既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法律,也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教育行政法规和规章,还包括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教育法规和规章。二、教育法的基本特征(一)教育法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物质生活条件从法的本质上说,教育法所确定的行为规范首先和主要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它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包括物质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等),并根据统治阶级的利益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调整相应的社会关系。统治阶级从来都注意使本阶级的某些意志通过国家政权上升为法,旨在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及经济、政治等各项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相应的,我国教育法也必然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人民在教育方面共同意志的体现。(二)教育法为人们提供在教育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则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和各种社会关系中都有许多规范需要遵循。这些规范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效力,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标准和指明方向。教育法就是为所有参加教育教学及相关活动的人们的行为提供标准和指明方向。这种教育活动是指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培养人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泛指所有具有教育含义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所产生的由教育法来调整的教育关系,既包括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校之间的教育内部关系,也包括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学生、教师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在举办、管理、实施以及参与教育的各种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三)教育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从法的产生方面看,教育法是由有立法权或立法性职权的国家政权机关通过法定程序采取制定、认可、行政、补充和废止等方式确定其行为规则,揭示了教育法与国家的必然联系,而其他社会规范一般都没有这个特征。从法的实施方式看,教育法是以国家政权的强制力为后盾来保证其实施的。(四)教育法以教育方面普遍而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为重要内容从教育法的内容构成来看,主要由规范性内容和非规范性内容构成,而规范性内容中,权利和义务是其主要内容。教育法就是对教育关系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学校、教师、学生及其监护人、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享有哪些权利,应履行什么义务进行规定。第二节教育法律形式和教育立法一、教育法律形式(一)教育法律形式的概念教育法律形式是指教育法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即由不同国家机关依照不同方式创立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效力的教育法律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教育法律的本质决定着教育法律的形式,国家政治制度、民族传统、文化基础、文明程度等也对教育法律形式产生影响,从而使教育法律形式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如多数国家以规范性法律文件为表现形式,也有采用判例、习惯法的。国际上则采用条约、协定等形式。(二)我国教育法律的形式1.《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5.教育规章6.国际教育条约、协议二、教育立法(一)提出教育法律议案在我国只有依法享有立法提案权的机关或个人才能向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提出制定、修改、废止教育法律的议案。一般公民或团体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提出国家教育立法的建议或看法,供立法机关参考,但不具有立法程序上的提出法律议案的意义。行使教育立法提案权的活动是启动教育立法程序的活动,是教育立法机关进行教育立法的前提。它意味着国家将利用法律手段重新分配利益,对变化发展了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制定新的调整方略。因此,教育立法提案权的行使涉及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配置,反映了国家机关之间权力制约的状况和程度。在国家制度、具体国情、历史传统等因素的作用下,应由哪些国家机关和人员享有立法提案权的问题至关重要。(二)审议教育法律草案这是立法机关对列入议程的教育法律议案进行正式审查和讨论的程序。立法机关的审议权是国家立法权力的重要标志,对法律草案的审议是立法的重要阶段。审议权不同于提案权可以由几个机关或组织共同享有,而只能由议会或代表机关享有,即具有排他性、唯一性。一项教育法律草案能否最终成为正式法律,主要是根据审议的结果。审议教育法律草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协调利益、平衡关系、统一意志、修正不足的过程。在审议活动中,必须遵循以下规则:会议公开规则、讨论和辩论规则、提出修正案的规则、一事不再议规则、听证会规则等。(三)通过教育法律案这是教育立法程序的关键性阶段,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对法律草案经过审议后表示正式同意,从而使法律草案成为正式法律。正是在这个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上,决定了该项教育法案的命运。通过法律的方式或途径主要有三种:经过立法机关对立法案表决通过;经过享有立法权的特定机关批准通过;经过全民公决获得通过。(四)公布教育法律公布法律是指享有法律公布权的机关或人员,在一定时间按照一定的方式将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予以颁布的活动。公布法律是法律制定的必须程序,是法律公开性的必然要求。法律要通过各种途径向所有社会组织和公民开放,使所有社会成员都有机会、条件和可能了解法律。教育法律案通过后,按法律程序予以公布,才能产生法律效力。教育立法是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依法治教的前提,是为实现教育的法律调整提供根据的。对教育关系的法律调整取决于教育立法的质量和水平,法律调整的效果信息的反馈又影响新的教育法的创制。因此,教育立法应保持灵敏的常态,积极地对教育法律、法规进行立、改、废,真正让依法治教“有法可依”。同时,教育立法活动本身也必须依法进行、有法可依。第三节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教育行政教育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宏观管理,到学校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引导,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本节我们首先介绍国家对教育行政事业的管理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一)国家教育权与教育行政教育行政是同教育的国家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现代国家行政职能扩大化的产物。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体制虽几经改革,但国家教育权的基本内容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它们包括:确定并保证贯彻国家教育的性质、方向、方针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确定教育结构、学校制度、教学计划和大纲,审定教材;规定教育机构的设置和标准,教育人员的标准和选任,教育经费的征集和分配;教育法规的制定以及教育事业的督导检查等等。这些内容几乎渗透到教育行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二)教育行政机关教育行政机关,是指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专门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的国家机关。它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关现为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中,省一级为教育厅(局或教育委员会),地县两级为教育局(教育委员会)。无论哪一级教育行政机关,都必须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事,充分、及时地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管理其权限范围内的教育事业。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都负有实施、监督和管理本辖区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法定职责,不履行职责显然与其法定身份不符。(三)教育行政行为所谓教育行政行为,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对教育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它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它由教育行政机关作出。其次,它是教育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履行其行政职责的行为。最后,它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四)教育行政行为的形式1.教育行政立法2.教育行政监督检查3.教育行政许可4.教育行政处罚5.教育行政强制执行(五)教育行政法律责任在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行政违法现象。违反了法律,自然要承担法律责任。教育行政法律责任是指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了有关教育的行政法律规范或不履行相应的行政法律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二、教育法与学校管理(一)学校的设置(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二)学校的权利和义务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在走向教育法制化的进程中,学校正日益成为教育法调整的重要对象。为使学校能充分地行使办学自主权,并且切实地履行自身在教育和管理方面的职责和义务,现有的法律对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教育法》第28条的规定,学校的权利包括:(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根据《教育法》第29条的规定,学校的义务包括:(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教师有两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普通的公民,享有普通公民所应享有的权利,履行普通公民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有其特定的法律权利和义务。明确教师作为教育行业从业人员的特定权利和义务,对于教师管理活动的意义尤其重大。1.教师的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2.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